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中国古代史练习题(明清)

1中国古代史练习题(明清)

1中国古代史练习题(明清)
1中国古代史练习题(明清)

(明清)一、选择题

1.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 )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A.应天府B.顺天府C.承天府D应昌府

2.明初,罢中书省,六部的地位上升,上承皇帝之命,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宰相的事权,与六部合称“七卿”的是( )

A.大理寺B.通政司C.都察院D.内阁

3在明的中央机构中,除了部、院、六科之外,合称“三法司”的是( )

A.通政司、都察院、刑部B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C.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D.刑部、通政司、大理寺

4.洪武年间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大案是( )

A.哭庙案B.空印案C.南北榜案D.郭桓案

5.明太祖严惩地方官员持空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粮的重大案件的是( ) A.胡惟庸案B.郭桓案C.蓝玉案D.空印案

6.下列关于《大明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定于明太祖统治期间B.增加了经济立法

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D.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7.关于明朝“缇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设立于明成祖在位时期B.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事务

C超越司法部门而由皇帝直接指挥D.表明明朝对官吏监视和对人民镇压的加强

8.仁、宣统治时期,在永乐朝保储成功的一批文官受到重用,其中合称“三杨”的是( ) A.杨士奇、杨荣、杨芳B.杨士奇、杨荣、杨溥

C.杨士奇、杨芳、杨溥D.杨荣、杨溥、杨芳

9.永乐时期,朱棣下诏在黑龙江地区设置( ),统辖该地区

A.建州三卫B.乌斯藏卫C.奴尔干都司D黑龙江将军

10.明朝前期,西藏喇嘛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教派,俗名“黄教”,又称( ) A.宗喀巴B.格鲁派C.乌斯藏D祆教

11.洪武八年,朱元璋仿照元朝的办法,印造( ),命令民间通行,形成了钱、钞并用的货币制度

A.洪武通宝B.大明宝钞C.大明通宝D.洪武宝钞

12.明朝中后期,先后担任内阁首辅,执掌朝廷大权的是( )

A.杨廷和、夏言、高拱、张居正、严嵩

B.夏言、高拱、杨廷和、严嵩、张居正

C.高拱、夏言、杨廷和、张居正、严嵩

D.杨廷和、张居正、严嵩、夏言、高拱

13.在明朝中叶,农业生产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对于当时的食物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A.占城稻的传人B.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C蚕丝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高档消费原料

D.花生、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的传人与推广

14.下列现象:①嘉万年问民营手工业渐居主要地位②匠役制度瓦解③出现了雇佣劳动、组织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④加强了对工匠的剥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均属于明朝手工业进步的表现的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5万历年间,( )的获得使得佃农与地主之间只存在单纯的经济强制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A.定额地租B.货币地租C.永佃权D.分成地租

16.明朝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r星罗棋布的新兴市镇,它们大都是在草市或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

A.盛泽、濮院、王江泾

B.双林、菱湖、乌镇

C.南浔、枫泾、朱家甬

D.淮安、济宁、沧州

1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最终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是在( )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18张居正主持北方边务的时期,在他的奏请下,出任蓟辽总督的是( )

A.谭纶B.戚继光C.俞大猷D.袁崇焕

19.张居正任用( )督修黄河,他的治河办法,对以后数百年的河工都具有深刻的影响A.张学颜B.李成粱C.潘季驯D.高拱

20.西汉到北魏赋税制度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

A.由贡赋向地租转变B.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变

C.由必须服役向允许代役转变 D.由按人头向按户征收转变

2l哪位皇帝的即位是首次运用了秘密立储制?( )

A.雍正B.乾隆C.嘉庆D.道光

22.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一”的内容是( )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

C.赋役征收白银D.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3.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

A.地丁银和商品税 B.田赋和辽饷C.丁税和田租 D.地丁银和免役钱

24.下列不属于明末三案的是( )

A.京察案B.梃击案C.红丸案D移宫案

25.明代的女真分为( )

A.生女真、熟女真、野人女真B.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C.扈伦、董鄂、建州 D.长白山、建州、海西

26.扈伦四部是( )

A.建州、长白、东海、扈伦B.哲陈、浑河、苏克苏浒、完颜

C.哈达、叶赫、乌拉、辉发D.鸭绿江、讷殷、董鄂、渥集

27.努尔哈赤建国后建立了八大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其中掌握大权的四大贝勒是( ) A.代善、阿敏、多尔衮、皇太极B代善、阿敏、皇太极、莽古尔泰

C.多尔衮、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 D.多尔衮、阿敏、莽古尔泰、多铎

28.下列选项不在“万历三大征”之列的是( )

A.平定宁夏叛乱B.杨应龙的播州叛乱C.援朝抗倭D.贵州苗民起义

29.在明与后金进行战争之中,先后督军辽东的明军统帅是( )

①杨镐②袁崇焕③熊廷弼④洪承畴

A①④③②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

30.下列作品不属于明清时期地理学科代表作的是( )

A.《太平寰宇记》 B《徐霞客游记》

C.《读史方舆纪要》 D.《天下郡国利病书》

31.最早到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也是最早尝试来明朝传教的人是( )

A.利玛窦B龙华民C汤若望D方济各·沙勿略

32.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 ),对于发动饥民、扩大起义军队伍,起了很大作用

A“等贵贱,均贫富”B“摧富益贫”C“均田免粮”D“天下田天下人耕之”

33(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领袖共聚一堂商讨大计,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A.荥阳大会B.渑池渡C.谷城变D.八大王

34.张献忠在四川正式建国,国号大西,称大西王,他设铸钱局,铸钱曰( ),钱色光润精致,为民间所喜用

A.大西通宝B.大顺通宝C通天通宝D.永昌通宝

35.明成祖朱棣尊崇程朱理学,不属于这一时期编撰的著作( )

A.《四书大垒》 B.《五经大全》C.《性理大全》D.《伊洛渊源录》

36.明朝时期,心学逐渐兴起,不属于其代表人物的是( )

A.王守仁B.陈献章C.王畿D.王廷相

37.泰州学派源于王学、又不同于王学宗旨,是一个具有异端思想的思想学派,其代表人物是( )

A.王艮B.王廷相C.陈献章D.王畿

38.下列各项,属于类书的是( )

A.《永乐大典》、《割圆密率捷法》 B.《乐律全书》、《古今图书集成》C.《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D.《农政全书》、《天下郡国利病书》

39.有明一代,私家史著相当丰富,编年体明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是( ) A《国榷》B.《国史纪闻》C.《皇朝大政记》D.《皇明大事记》

40.明代小说成就较高,冯梦龙的《三言》是指( )

A.《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B.《喻世名言》、《原道醒世训》、《警世通言》

C.《原道救世歌》、《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D.《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警世通言》

41.对我国西南广大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考察记载很详细的是( )

A《本草纲目》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徐霞客游记》

4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扬州十日”是扬州人民反抗清“剃发令”的结果

B.“嘉定三屠”中阵亡的将领是阎应元

C圈地加深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造成社会动荡,康熙晚年才“永行禁止”

D.投充是满族统治者强行推行的掠夺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43.南明残余政权的先后顺序是( )

①弘光政权②永历政权③隆武政权④绍武政权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③④②D.④①②③

44.“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 )在位时期规定的

A康熙B雍正C.乾隆D.顺治

45.康熙二十三年,康熙正式批准在台湾设置地方军政机构,设台湾府,下辖三县分别是( ) A.风山、诸罗、台湾 B基隆、台南、风山

C.淡水、台北、基隆D.台南、台北、诸罗

46.清朝的( )划定了中俄两国中段边界,是继续谈判确立两国相互关系的全面条约的基础

A.《恰可图条约》B.《尼布楚条约》

C.《布连斯奇条约》D.《恰可图条约》

47.喀尔喀是明代蒙古中兴之汗达延车臣汗后裔,不属于喀尔喀蒙古的是( )

A.扎萨克图汗B.土谢图汗C.车臣汗D.准噶尔部

48.《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

A顾祖禹B黄宗羲C.谈迁D.顾炎武

49.乾隆时期,( )明确规定了驻藏大臣监督办理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相等,监督履行“金瓶掣签”等。

A.《西藏善后章程》B.《藏内善后章程》

C.《恰可图条约》D《卫藏通志》

50清朝设置的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行政机构( )

A.伊犁将军 B.乌里雅苏台将军C.岭北行省D西宁办事大臣

51.清廷在东北地区实行东北三将军的驻防体制,不在其列的是( )

A.奉天将军 B.吉林将军C.乌里雅苏台将军D.黑龙江将军

52.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最正确的是( )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

B.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边境的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分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

53.清代在散文方面,声势最大、影响最广的是桐城派,不属于该派的是A.冯梦龙B.方苞C.刘大櫆D姚鼐

54.乾嘉有三大考史名著,不在其列的是( )

A.《十七史商榷》B《廿二史札记》 C.《廿二史考异》D.《文史通义》

55.下列不属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和思想控制的是( )

A.《圣谕十六条》B.《孟子节文》 C.《大义觉迷录》D.《圣谕广训》

56.雍正年间,曾经推行过( )制度,负责督课农业生产

A.“老农总吏”B.“催课四法”C.“摊丁人地”D.“耗羡归公”

57.认识到乾嘉时期人口膨胀带来的系列问题,明确指出这种弊端的是( ) A.马尔萨斯 B.洪亮吉 C袁枚 D.熊枚

58.康熙处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 )

A.南书房议政B.御门听政C.奏折制度D.内阁

59.( )的设置是清王朝实行满汉联合、以汉制汉统治方式在军事上的具体体现

A.八旗制度 B.督抚制度C.绿营的普遍设立D.都司卫所制度

60.中国古代最大、也是最后一部类书是( )

A.《四库全书》B.《永乐大典》C.《古今图书集成》D.《性理大全》

61.下列著作不属于被后世称为清代汉学的“不祧祖先”之人的作品的( ) A.《明夷待访录》B.《日知录》C.《天下郡国利病书》D.《音学五书》

62.下列著作属于王夫之的是( )

A.《明儒学案》 B.《宋元学案》C.《读通鉴论》D.《古文尚书疏证》

63.清代汉学中,不属于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的是( )

A.段玉裁B王念孙C.王引之D.钱大昕

64.清廷为稳定地方统治,严厉裁抑乡绅权力,连续制造了几起大案,不包括( ) A.“奏销案”B.“哭庙案”C.“通海案”D“南北榜案”

65.下列对于清代财政体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清代实行严格的三级财政管理体制

B清代恪守“量人为出”、财权集中的原则

C.滇铜、漕运和盐业是关系清代国民生计的重要经济支柱

D.高度集权与计划性,以及恪守“不加赋”祖制的传统观念,导致了清朝财政体制的僵化66.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和坤专权B.天地会起义C.天理教起义C.白莲教起义

67.在公羊学沉沦千年之后,第一个重新发现并初步阐释其要旨的清代学者A.魏源B.庄存与C.刘逢禄D.龚自珍

68.道光年间,在淮北进行被称为“改引行票”改革的是( )

A蒋兆奎B.洪亮吉C.陶澍D.包士臣

69下列文字狱发生在康熙朝的是( )

A.吕留良案B.汪景祺C.戴名世D.陆生楠

70.就清朝统治的合理性以及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问题与人展开辩论的皇帝是A.朱元璋B.朱棣C.顺治帝D.雍正帝

二、名词解释

1.鱼鳞图册2.锦衣卫3.靖难之役4.胡蓝之狱5.土木之变

6.大礼仪之争7.《文史通义》8.隆庆开关9马礼逊 10.《永乐大典》11.票拟、批红12.火耗13.建州三卫14.卡斯卡特使团15.萨尔浒之役16.八旗制度17.逃人法18.议政王大臣会议19.军机处20.《尼布楚条约》21.多伦会盟2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23.理藩院24.摊丁人亩25.改土归流 26.章学诚 27.清代考据学三大代表作28.《四库全书》29.“十通”30.内三院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巨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辅不法,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遥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住后进多所委任……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适神宗末年,讹言朋兴,群相敌仇,门户之争固结而不可解。……而遗孽余烬,终以覆国。庄烈帝之定逆案也,以其事付大学士韩爌等,目慨然太息曰:。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痛乎哉,患得患失之鄙夫,其流毒诚无所穷极也。——《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请回答:(1)该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样的史实? (2)是如何演变的? (3)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说

材料二雍正在鄂尔泰密折上朱批:“准噶尔一日不靖,西藏事一日不妥;西藏料理不能妥协,众蒙古心怀疑贰。此实为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所以圣祖明见事之始末厉害,立意灭取准噶尔、安定西藏者,圣知灼见,不得巳,必应举者也。”

请回答:(1)反映了清什么样的政治大战略? (2)其原因何在?

3.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晚年说:“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巅尽行耕种,朕常以为忧也。”

雍正继位时说:“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欠,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

材料二乾隆初政十余年间,萦环于心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养活日益繁衍的人口,君臣以“养民”为议题,深入探讨了缓解人口压力的各种方案。

乾隆五年为解决“各省生齿日繁,地不加广,穷民资生无策”这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朝廷宣布“嗣后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悉听本地民夷垦种”。

乾隆三十一年,将滇省一切“山头地角、坡侧旱坝、水滨河尾地土,听民开垦,不必从中区别,概免升科”。

请回答:(1)通过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其原因何在?

(2)根据当时的情况,你认为有几种解决办法?

(3)根据材料二,可知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4.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曰开海禁而已矣。盖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银两既以充溢,课饷赖为转输。数年之间,富强可以坐致。较之株守故局,议节议捐,其得失轻重,有不啻径庭者矣。”

——慕天颜:《请开海禁疏》

请回答:(1)试分析慕天颜的奏疏提出的背景。(2)概述清朝的海外政策。(3)分析清朝海外政策的原因。

四、简答题

1.试论述唐以后至清朝赋税制度变革以及特征

2.谈谈你对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看法。

3.试论述清朝不同时期的对外交流情况。

4.结合史实论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5.试就北宋王安石变法与明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并予以简要评价

6.试论述宋代的三次兴学运动

一、选择题

1.A【解析】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即位为帝,故选A。

2.C【解析】对于明朝中央官制的考查。考生只需记住明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其长官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地位相近,合称“七卿”,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B【解析】刑部受天下复审,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三者合称“三法司”,而通政司掌出纳帝命,受理臣民章奏,互通上下之情,是皇帝的喉舌,不是司法机构。

4.C【解析】洪武三十年发生“南北榜案”,因是年会试录取者皆为南方人,明太祖疑其间有弊,杀主考官,重试,结果全取北方人。后来明朝科举考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

5.D【解析】这四个案件都是洪武时期的重典政治的表现,但是性质不尽相同。其中空印案是明太祖严惩地方官员持空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粮的重大案件。

6.D【解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说法早已有之,最早可见《史记·商君列传》中,非《大明律》中所提出。

7.A【解析】明太祖在洪武十五年设立锦衣卫,置指挥使等,名为“缇骑”。锦衣卫设有

监狱,称“诏狱”,廷杖行刑任务也是由锦衣卫执行,是洪武时期特务政治和重典统治的重要表现。

8 B【解析】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内阁形成时期的重要的人物,扬士奇、杨荣是成祖时期内阁的重要人物,杨溥则为东宫僚属,宣宗初年入内阁。这三个人对于研究内阁的形成有特殊的意义。

9.C【解析】考查明初期对于黑龙江地区的管辖方式。永乐七年,朱棣下诏设立奴尔干都司,统辖黑龙江下游地区,在特林建造了永宁寺,并先后建立了两块《永宁寺记》石碑,记录了明朝管理和经营奴尔干都司的事实。

10.B【解析】格鲁派,因其僧侣戴黄色僧帽,俗名“黄教”,创立者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影响逐渐扩大,成为西藏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11.B【解析】,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仿照元代初年的办法,用钞不用钱。明的年代比元长久得多,纸币却始终只用一种,明太租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这种统一性是前代所没有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纸币。

12.A【解析】本题是对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的考查。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如杨延和、夏言、高拱、张居正、严嵩等,朝中大臣为了争夺阁权,排斥异己,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使得嘉、万时期的政治缺乏应有的连续性,而且造成了王朝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之风。

13.D【解析】这几种作物的传入大大改变了当时人们的食物结构,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成为18世纪中国人口压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4.B【解析】对于明朝手工业发展的考查。明代的官营手工业的人身依附关系发生了变化,允许班匠以银代役,虽然没有改变政府对工匠的剥削,但它使得工匠与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懈。④说法恰恰相反。

15.C【解析】永佃权就是在不欠租、不转佃的条件下,可以有永远的耕种和自由退佃的权力,使他们获得了更为独立、自主的经济社会地位。

16.D【解析】对于明朝城镇的发展的考查。新兴市镇大都是在革市或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江浙地区,是前所未有的,表明明中叶城市化的进程迈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D项中的城市是由于运河的作用迅速发展起来的。

17 C【解析】对于明代金融业的考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叶,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唐、五代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最终取代了明朝政府法定的钞币,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

18 A 19 C【解析】对于张居正改革的一个方面的考查。万历六年他任用潘季驯督修黄河,他的办法是在徐州至准河之间,筑两道堤坝,内堤筑于河槽两侧,称缕堤,以防黄河溃决,此次河工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弃地变为良田。考生可以联系清代对于黄河的治理,比较二者的异同。

20.C【解析】本题实质上是对于均田制和租庸调的考查。考生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再加上对于租庸调制基本了解即可得知正确选项为C。

21 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皇位继承制度中的秘密立储制,但是要注意题干是应用秘密立储制,而不是制定。雍正皇帝制定了秘密立储制,而乾隆皇帝的继位第一次实践了秘密立储制。

22.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于明朝一条鞭法的一个具体细节的理解。

23.A【解析】本题既是对乾隆年间税制的考查,也是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考查。经过租庸调、两税法、一务鞭法、摊丁入亩之后的税制的变化形式。

24.A【解析】万历年间京察的七次大计,成为明朝党议的焦点和当时双方势力消长的关键,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是促成东林党形成的发端条件,东林党人开始聚集为一股全国性的

政治势力。但是京察不属于“三案”,故选。

25.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代女真的组织结构,上一章也考查过宋代女真的组织形式,期间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正是出题点,应注意比较。

26.C【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考生在备考中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个小小的细节,需要有深厚的历史积累才能解答,也提醒考生备考时力争全面,切忌盲点。

27.B【解析】本题是对清初其政权组织形式的考查,也是对基本史实的再现,另外由多尔衮的政治生涯主要在入关之后即可得出答案。

28.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万历年间的基本情况。首先考生应了解“万历三大征”,是指万历中期,明朝凭借强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对在宁夏的哮拜、在播州叛乱的杨应龙和援朝抗倭的三次战争,明虽在三次战争中均获胜,但是实力大损,全国财政因战争陷入了困境。

29 B【解析】对于明与后金之间战争的基本概况的考查。杨镐指挥了1619年的萨尔浒之役,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策”,1622年广宁之战战败,袁崇焕在1627年宁锦乏役战胜强敌,洪承畴主持了松锦决战,最后投降。

30.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当时地理学著作的掌握。《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所著,非明清时期作品,故选。

31.D【解析】对于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考查。方济各·沙匆略先是在印度果阿传教,又赴日本传教,最后在嘉靖三十一年乘船至广东南海外的上川岛,没有进入内地,病死该岛。

32.C【解析】对于明末农民战争的考查。“免粮”针对明朝赋役苛重的社会现实,斗争对象是明朝国家和各级官府,体现的是农民和官府的矛盾,是官民关系问题;“均田”是针对明末农民土地高度集中的现实,体现的是农民军对土地的要求,斗争的对象是地主,所冲击的是租佃剥削关系本身,体现的是地主的和佃农的关系,是土地占有关系的问题。

33.A【解析】明崇祯八年,农民起义军为了粉碎明王朝“围剿”,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13家义军在荥阳聚会,商讨作战方略。会上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主张,得到大家赞同,史称“荥阳大会”。

34.B【解析】张献忠建国号“大西”,年号是大顺,铸钱是“大顺通宝”,考生容易混淆是因为李自成建国号“大顺”。

35 D【解析】《伊洛渊源录》是南宋朱熹的著作,其他则都是这一时期的著作,辑录了宋、元理学各家之说。

36.D【解析】对于明朝的学术思想的考查。王延相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代表。

37.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朝的学术思潮的演变。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发扬王阳明学说中的轻视经典、先哲的倾向,提出“现成良知”之说。

38.C【解析】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参考用的工具书。《永乐大典》是永乐年间编撰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年间编撰的类书,故选。

39.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朝的私家史著。谈迁的《国榷》全书108卷,约500万字,记载元文宗天历元年到明弘光元年,对于明史的研究,特别是明代建州女真史及崇祯朝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0.A【解析】本题是对明朝较为重要的文学成就的考查。冯梦龙的《三言》是要让它们发挥劝喻世人、警诫世人、唤醒世人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是洪秀全传播拜上帝教的作品,不可混淆。

41 D 42.D【解析】本题是对清前期统治策略的综合考查。“扬州三日”是南明政权史可法反抗清的斗争,不是剃法令的结果;嘉定三屠阵亡的将领是黄淳耀;康熙八年下诏“永行禁止”圈地。

43.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南明政权的基本概况,应对南明政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

各高校单独命题时这个知识点曾经作为名词解释出现过。

44.A【解析】本题是对清朝赋税制度的考查。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进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丁和丁银的固定,为地丁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45 A【解析】对于清初对台湾统治的考查。从此,台湾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实施数十年的迁海政策即时废止。

46.C【解析】对于当时中俄关系的考查。雍正年间,中俄双方在布尔河畔谈判划界问题,商定签约,以订约地点布尔河命名,称《布连斯奇条约》,这是中俄两大国在对等基础上订立的平等条约。

47.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清时期蒙古的概况。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的一部,包括和硕特、辉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等部。

48.A【解析】顾祖禹所作的《读史方舆纪要》概述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地理沿革变迁。

49 B【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对于西藏统治策略的变化。《藏内善后章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清廷统治者统治西藏地方的各项制度已臻于完善,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50.A 51.C【解析】对于清廷在东北边疆地区的机构设置的考查。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军政机构统辖该地区的军政事务,鸟里雅苏台将军是清廷在喀尔喀蒙古地区设立的最高行政建制,不属于东北三将军的驻防体制。

52 A53.A 54.D【解析】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索、整理、归纳,并称为乾嘉三大考史名著,但同时期的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未在其列,故选D。

55.B【解析】对于清廷加强思想控制与文化统治的考查。康熙颁发《圣谕十六条》把儒家的纲常名教,具体化为士民日常的行为准则;《大义觉迷录》是雍正为了批判华夷之别,强化思想控制而亲自刊发的;《圣谕广训》是雍正对《圣谕十六条》加以注释发挥,颁发全国;《孟子节文》是明太祖时期的专制教育的措施。

56.A【解析】对于雍正时期的一项农业制度的考查,也包括了对于其他制度的考查。雍正时期,推行“老农总吏”制度。命州县在下属各乡选择一二名“勤朴无过”的老农,予以八品顶戴,负责督课农业生产。

57.B【解析】嘉庆年闻,洪亮吉在《意言》的《治平篇》和《生计篇》两篇文章中,集中阐述了他对清代前期人口问题的观点。解决之法,洪亮吉认为不外乎有“天地调剂法”和“君相调剂法”两种,洪亮吉被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

58.B 59.C【解析】对于清朝军制的具体考查。为了堆护国家领土主权,确保国家统一和对内实施镇压,清廷实行八旗兵在重要之地重点驻防与汉人绿营兵的各省普遍设置相结合的军事制度,形成从内地到边疆的严密的军事控制。绿营兵是由汉人组成的军队,同为国家的经制兵,是清朝赖以维护统治的主要力量。

60.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清朝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总结。《古今图书集成》六汇编,下辖32典,总计一万卷,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百科全书。考生应该能够准确地分清类书和丛书的区别。

61.A【解析】本题是对清初学术成就的考查。首先考生必须知道被后世称为清代汉学的“不祧祖先”的是顾炎武,号亭林先生,《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所作,他号梨洲先生,考生需要在熟练掌握两人的成就之后才能较为顺利地得出正确答案。

62.C【解析】对于清初人物王夫之的考查。选项A、B为黄宗羲所作,选项D为阎若璩所作,选项C正确,故选。

63,D【解析】本题是时于清代汉学学者的综合考查。选项D钱大昕是吴派代表之一,撰成《廿二史考异》,是乾嘉史学的代表作。

64.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的特殊措施,对抗清激烈的江南地区的乡绅进行重点镇压。“奏销案“哭庙案”“通海案”三起案件,使得江南乡绅元气大伤,声望难望昔日之项背。

65.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清代的财政体制。清代实行的是严格的四级财政管理体制,即中央财政、省区财政、道府财政、州县财政,自上而下,遥级负责,将全国财政的决策权、管理权最大艰度地集中于中央部院,最后集中于皇帝之手。

66.D【解析】本题是对清朝转衰的标志的考壹。需要考生对于那一时期的状况有一个较为垒面的把握。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波及五省,成为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7.B【解析】本题是对清代学术变化的考查。庄存与在博通群经的同时,开始注意久湮不传的春秋公羊学,撰成《春秋正辞》,这是清代今文经学复兴的开山之作。其他选项皆为其后辈。

68.C【解析】对于清廷试图改革旧体制的考查。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澍在淮北改革,取消盐商对销售食盐的垄断度政府对行盐地域上的限制,盐场设官收税,只要照章纳税,即可领取票证,自由贩卖食盐。

69.C【解析】康熙五十年,发生戴名世《南山集》案,C选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发生于雍正朝。

70.D【解析】雍正皇帝将其与曾静辩论文字颁行天下,为《大义觉迷录》,主要关于清朝统治的合理性及自己即位的合法牲。

三、史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有明一代宦官专权的趋势愈演愈烈。

(2)①朱元璋时期对宦官的防范很严,宫中树立铁牌,警诫宦官。但是在维护皇权的关键时候,宦官总比大臣更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充当皇帝的耳目。

②明成祖以藩王取得皇位之后,常依靠宦官刺探情报,控制局面。宦官机构逐渐定型为“二十四衙门”,各机构主管称太监。其中的司礼监以其批红之权,成为帮助皇帝裁决政务的枢纽。

③明朝宦官专权始于成祖,成于英宗,极于天启。明朝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年间始。英宗以后宦官专宠擅权,宦官专权的局面因此形成。汪直在宪宗时权倾天下,掌握特务机关——西厂,以残酷迫害朝臣和地方官员著称。刘瑾在武宗朝主掌司礼监,并创立特务机构内行厂,国家政事一决于瑾。到魏忠贤专权的天启年问,宦官及其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残酷迫害东林党,宦官专权达到了顶点。

(3)明朝的皇权和官僚体制都已经高度成熟,宦官权力只是皇权的延伸,一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可一世,但只要皇帝决定铲除他们,很容易办到。明朝宦官的权力十分广泛,凡是国家官僚系统所到之处,就有宦官势力的存在。宦官的人数庞大,这是明朝国家结构和政治生活的一大特色,是明朝皇权极端强化和“我家天下我自为之”的政治文化带来的结果。

【解析】中国历史上,宦官参预政治,只有汉朝、唐朝、明朝表现最突出,而且三个朝代又是各有不同,考生应该比较它们的异同特色,在比较中掌握,效果会更好。

2.【答案要点】(1)清朝统治者胸怀带有连续性的明晰的治国方略——“西师”、“南巡”。

(2)①“西师”是指“平定准噶尔之役”、准噶尔之役的余波,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前后持续了六七十年,贯穿康雍乾三帝。其原因:第一,漠西蒙古武力强悍,明瓦刺是其前身。噶尔丹时,统一各部,雍乾之际,噶尔丹策零为其首领时最强盛,既与清对抗,还与沙俄对抗,有雄心、有实力作中国的主人,且其对于西藏的影响较大,可以控制达赖喇嘛;第二,从全国来看,准噶尔一日不灭,西藏蒙古一日不宁。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就会腹背受敌,要统治汉人,必须以蒙古为长城,稳定满蒙联盟。

②康熙和乾隆认定,要确立对汉族的统治,关键之处在于能否使江浙地区的汉人,特别

是那里的汉族知识分子稳定服帖下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最早在黄河流域,但经过晋末永嘉之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及金朝武力征服北方半个中国等战乱,经济中心渐渐南移到江浙等江南地区,随着衣冠士人举族纷纷南渡,自然也把华夏传统文化带到了那里。在“士为四民之首”的古代,华夏文化正统所在的江浙士人领袖对清廷的态度,可是关乎整个汉族人心向背、清朝治乱安危的头等大事。所以,康熙、乾隆的六下江南虽不能说完全没有游山玩水的成分在内,但主要还是基于清醒的政治战略方面的考虑,千方百计想怎样才能把那里的汉族老百姓、士人,尤其是那些精英人物安抚好。为此,他们祖孙俩特地在明太祖孝陵前三跪九叩,频频接见声望夙著的江南耆老宿儒,各处阅视河工海塘,更不用说豁免江南、浙江民间田赋积欠以及赐举人、增学额等等显而易见的羁縻笼络的那些举措了。

③“西师”、“南巡”都是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两者互为依托。第一,依托汉族丰富的物力、财力,分化瓦解蒙古。平准之役依靠的就是强大的后方实力;第二,依托蒙古,巩固对汉人的统治。在客观上较好的解决了如何维护大一统的问题,铸就了超越千古的大一统的丰功伟业。

【解析】本题是对于清的治国方略的考查,需要考生有着较高的历史综合能力,通过基本的史实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

3.【答案要点】(1)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到人口压力在康乾盛世的起步阶段就已经隐然显现,到了乾隆中期,18世纪60年代以后负面作用日益严重。出现人口问题的原因是:①平定三藩之后到乾隆三十九年清水教起义,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保证了社会稳定;②这一个时期的国家统计效率提高;③国家传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起着重要的影响;④制度改革,摊丁入亩,人民不再考虑隐瞒户口;⑤气候条件适宜;⑥食物结构发生改变,传播新品种。

(2)根据当时情况可以有如下对策:①以鼓励垦荒为主,辅以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完善仓储赈济制度等,以达到最大限度增加土地资源,养活被现有耕地挤压出去的过剩人口的目的;②发展工商业、城镇服务型行业和农村手工业以及其他副业来吸纳过剩人口,这是摆脱了传统思路的以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人口压力的崭新对策;③还有海外移民和海外殖民的特殊途径。

(3)康雍乾时代国家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最终采取了以垦荒为主的传统型对策。通过政策、法【解析】18世纪的人口问题、物价的持续上涨和失去制衡的专制皇权是康乾盛世的三大隐患,清朝衰败的根源也在于此。考生应该能够准确把握其原因、影响、背景。

4.【答案要点】(1)明清之际,战争额仍,中外贸易受到严重的摧残。顺治元年,为了缓和沿海目兵燹造成的困难,一度允许外国人到澳门贸易。嗣后为了封锁沿海人民同郑成功等海外抗清势力的联系,实行了严厉的迁海、禁海政策,在经济上造成了严重的消极的影响,成为清初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康熙年间强烈要求解除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慕天颜就是其中之一。

(2)①清朝统一前后,害怕汉人反抗,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顺治十六年颁布了“迁海令”,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移50里;②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设闽、粤、浙、江四海关,用以主管海外贸易事务;③康熙五十六年下达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的命令;④雍正时期开放了南洋之禁,但是却加强了对中国商人出海的一系列严格限制,中国商人无法得到清政府给予来华外商同等的政策待遇;⑤18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船队直接前来浙海关所在地宁波贸易,乾隆帝感到担忧,决定禁止外国商船束宁波,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3)变化的原因:①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发展对外贸易的需求;②处于自我封闭的文化之中,人思想较为封闭,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③对汉人的防范、猜忌、戒备。

【解析】与西方商业性的海洋文化相比,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了鲜明的农业性,其地位基本上就是陆地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是考查的重点之一,将两者相比

较,可知,从总体趋势上,贯穿明朝海外政策的主绒是开放的,而清朝的海外政策的主线则是封闭的。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A、政治统治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 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 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 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 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 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 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案:3、(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 治的秦朝。(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 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 亡,此皆肤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为 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太宗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 宗耳。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 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 (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汇编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选择题 (本卷共有 3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 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 的发展。据此回答 1-4 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后期 B .商朝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 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 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 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长期的实行, 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 ( 《货殖列传》 ),说明秦汉 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 作的传记, 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 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 .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 .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 .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 .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 .修建防御工事 B .和亲与互市 C .进行战争 D .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 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 使当地文化丰 富多彩。据此回答 7-8 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主要是由于 ( ) A .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C .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 C .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回答 5-6 题。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 B .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D .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史部分——材料解析题1

材料题1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这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伟》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别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搞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5分)(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要点:(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1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超过北方(1分);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1分);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靠南方(2分)。(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第,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材料题2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对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用权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型,犹不能禁也。……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得农主张。(10分)

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是() A、北京人 B 、半坡人C、河姆渡人D、大汶口人 2、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地区不同②体质特征不同③取火方式不同④社会组织形式不同 A、①②③ B 、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 A、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B、商朝 C、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D、西周 4、下列关于半坡氏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过着定居的生活 B、能用麻纺线织布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D、内部有了贵贱贫富之分 5、下列各项在我国原始社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采用天然火③用粮食酿酒④用麻纺线织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6、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B、制造陶器 C、种植粟、水稻 D、饲养猪、水牛 7、对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按血缘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8、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共同点,不包括() A、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 B、过着定居生活 C、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D、出现贫富分化 9、《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去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原始居民相当于()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10、传说中被黄帝打败的炎帝部落生活在()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黄河中下游 11、以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主要依据是() A、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 B、开始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C、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 D、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奴隶 12、夏、商、周的下列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的又() ①夏都阳城②商都殷③周都镐京④周都洛邑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西周与商朝相比较,奴隶制的发达主要表现在() A、农业生产 B、青铜制造 C、制度创新 D、疆域范围 14、西周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纽带是() A、王位和权力 B、土地和义务 C、贡赋和工具 D、工具和奴隶 15、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国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16、商朝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

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学者为此绘制了如下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官僚政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B. 地主经济是古代唯一的经济形态 C. 儒家思想影响了宗法观念的产生 D. 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解析:选D据材料的结构图不难看出,这里所指的是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之下的“家国同构”,而古代中国的官僚政治是迟至秦朝时才得以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除了地主经 济,古代中国还有井田制经济、自耕农经济、租佃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故B项错误;宗法 观念的产生远远早于儒家思想的提出,故C项错误;在西周的宗法分封体制之下,西周的统 治阶级内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形成了以各级大宗为代表的森严的统治秩序,从而将 “国”与“家”紧密相连,宗法家族成为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故D项正确。 2. “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 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襄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 A. 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 C.维护社会秩序 D .确立儒学独尊 解析:选C春秋时期还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 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客观效果,但不是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的目的,故 B项错误;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是董仲舒的 主张,故D项错误。 3.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 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 李鸿宾 中央民族大学 一、单选题(题数:40,共 40.0 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分) A、仰韶文化中是以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B、仰韶文化中是以老者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C、仰韶文化是以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D、龙山文化是以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2东汉时期豪强势力突出,下列对豪强说法正确的是(D)。(1.0分) A、豪强势力主要来自于洛阳地区 B、豪强来源于小地主阶级 C、豪强来源于官僚世家D具有武装力量3东汉社会的民族问题主要体现为(C)。(1.0分) A匈奴问题和突厥问题B、突厥问题和西域问题C、匈奴问题和西域问题D、匈奴问题和鲜卑问题 4以下不属于北京猿人特点的是(A)。(1.0分) A、颧骨较低 B、脑容量相比现代人小 C、嘴部突出 D、眼睛比较深陷 5南朝的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是在公元(C)年。(1.0分) A、537年 B、547年 C、557年 D、527年 6学术界把商朝社会划分于(B)。(1.0分) A、后期氏族社会 B、奴隶社会 C、早期王朝社会 D、早期封建社会 7汉武帝时期,汉朝选拔人才的新途径是(C)。(1.0分) A、赀选制 B、任子制 C、郡首举孝廉 D、建立太学

8属于研究中国传统史学基本方法的代表是(B)。(1.0分) A、阳明学派 B、乾嘉学派 C、太谷学派 D、稷下学派 9假如你是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你不能做以下哪件事情。(C )(1.0分) A、蓄养家畜 B、种植农作物 C、学习甲骨文 D、烧制陶器 10( A)开始商鞅变法。(1.0分)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369年 C、公元前366年 D、公元前359年 11(B)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1.0分) A、中康 B、桀 C、相 D、启 12明朝以前的统治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B)。(1.0分) A、赋税问题 B、南北问题 C、对外交流问题 D、徭役问题 13西周实行的(D),其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权力变化的空间。(1.0分) A、禅让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4汉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这一政策是根据(D)的思想。(1.0分) A、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B、儒家仁孝思想 C、纵横家纵横捭阖的思想 D、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 15到东汉时期,中朝官直接形成了一个(A)机构。(1.0分) A、尚书台 B、内阁 C、军机处 D、国子监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1.(2010?)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清、城《吴虞文集?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涵,把他们理解的重 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涵。(2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 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2 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4 分)(2)在材料二中,独秀如何评价孔学?(2 分)归纳独秀反孔的理由。(2 分)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2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4 分)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2 分) 2.唐代诗人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与此感叹有关的还有这样的历史场景:贞观初年唐太宗曾亲自去礼部贡院观看进士榜,见新中的进士从榜下鱼 贯而出,高兴地对侍臣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问题:(11 分) (1)诗中“长策”是指什么制度?(2 分) (2)这一“长策”除了使唐政府“赚得英雄”外,还有哪些作用? (3)这一制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是怎样的? 材料:“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3 分) 3.材料一:《剑桥中国汉史》称:在汉之前,帝国政府是试验性的,并且名声不佳;在 汉以后,它已被接受为组织人的正统的规形式。……帝制理想之被人们接受这一成就的 取得,部分地是由于汉王朝事业的成功,部分地是由于有意识提倡的各种新的政治观念,……汉代诸帝很快就从神意的角度寻求道德和智能上的根据以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 材料二:[图表二]: (1)材料一所言“汉之前试验性的帝国政府”是按照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建立的?(4 分)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

1.唐宋时期主户和客户的含义有何变化? 2.科举制度的意义? 答:(1)科举制的创立冲破了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出身的士人开辟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而且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有利于边远地区的社会进步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权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5)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精华有哪些? 答:(1)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哲学命题,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有心派生出来的 (2)提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命题,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说法 (3)提出致良知的说教,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 (4)在治学方面强调独立思考,自求自得,反对盲从权威。 (5)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是消除人们的反抗动机 4.南方经济的发展纲目(十三章第三节) 答: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唐朝后期,安史之乱使北方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2)北方长期战乱,迫使北方人口不断南迁,不仅为北方增加了众多劳动力,而且为南方带去大量技术和经济开发资金(3)江南从六朝以来就有了发展,社会安定,为发展经济提过有利条件。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水利事业发展,耕地面积扩大 (2)农业工具改进如曲辕犁的发明 (3)农业生产超过北方,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 (二)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的发展,质量和产量超过北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经》的出现 (3)南方成为主要的造船业基地 (三)南方商业的发展 (1)出现众多商业城市,而且城市经济繁荣 (2)对外贸易获得很大发展 (3)城市和乡村中各种形式的定期集市出现 (4)许多城市出现夜市 (6)货币信用机构“柜坊”和货币兑换业务“飞钱”的出现 5.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 答: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是雍正实行的赋税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此举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简化了收税程序,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松弛了对人民的封建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统治,不必为逃避逃亡,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作用。

最全面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远古—年) 1840 历史时期 阶段特征 (政治) 奴隶社会的繁 荣时期 中央政制地方政制选官 制度王位世袭制: ①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③意义: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相、卿士、卜、祝、史 封侯、伯 夏 商 西 周 注意:特征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家与国密切联系 宗法制 阶级和国家产生; 王位世袭制的确 立;等级森严的分 封制和宗法制的 推行,逐渐形成了 我国早期政治制 度。 ;世 制 官比较 目的 分封制 巩固统治的需要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 权的稳定(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巩固统治 ①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政治等级、巩固统治国家的制度; ②主要的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 子分封制(核心内容); , 先 秦时期 ①定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最多是同姓诸侯) 内容 (分封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的义务。 ③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 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 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③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具 有相对性,周天子绝对的大宗) 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宗法等级 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国密切结合。 特点 家和 ①积极(前期):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①对当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 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 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对后世: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 影响 贵族的统治,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周王确立 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 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②消极(后期):西周后期受破坏,春秋时期王室 衰微,诸侯争霸。 破坏标志:楚王问鼎 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 破坏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制度的缺陷(诸侯权力大) 互为表里,相辅相承。 井田制受破坏; 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①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②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都是早期政治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④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相同 王室衰微 奴隶社会向封 建社会过渡诸 侯争霸,实现局 部统一;分封制逐 渐瓦解,封建制度 逐步建立 封建社会的初 期 实现了国家的大 一统;专制主义集 权制度的建立巩 固时期。 春 秋 战 国 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春秋管仲 改革“相地而衰征”和战国魏国李 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背景: ①历史根源 ②前提条件 : 吸取春秋战国出现诸侯割据的教训,加强统治。 : 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 ③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④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⑤政治根源: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BC230 年—BC221 年先后灭六国。BC221 年建立秦朝 概念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①建立 A 、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 B、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全国分 为36 郡 ②内容 A 、郡(守)职权:中央以下最高一 级地方行政机构。 B、县(长/令)职权:由朝廷任命,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 讼和兵役。 C、乡里亭 ③意义: A 、郡县制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官 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 1. 首创皇帝制度 ①皇帝独尊(称号):显示皇帝的神圣感 秦秦 例如:“皇帝”朕““制”诏“”“玺”按 功军赐 ②皇权至上(权力)核心。例如:虎符调兵: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 爵,皇 ③皇位世袭(王位):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例如:秦始皇、二世至万世 2. 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 的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察百官; 太尉: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但军权秦始皇自掌。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③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帝 命 任 汉 监 。 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影响 (1)积极方面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成为当时的大国。②有利于封建经济 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