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侦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刑事侦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刑事侦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刑事侦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刑事侦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刑事侦查学》课程作为公安院校的一门通识课在全校各非侦查学专业中普遍开设,授课对象涉及到全校学生(除侦查学专业学生)。由于授课量大,授课教师团队也涉及到刑侦教研室的近乎全部教师。随着侦查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知识结构的逐步更新,教师应适时对《刑事侦查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适应侦查实践的发展,从教师一灌制讲授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堂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模式。文章根据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针对本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了改革的探索,总结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革的成功之处,形成了教学改革的探索点,并在文中末尾举例说明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典型方法。

基于公安工作实践的需要和公安院校学生就业分配的实际情况,公安院校普遍将《刑事侦查学》课程纳入到了全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课时34课时,51课时和68课时均有。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湖北警官学院、湖南警官学院、河南警察学院和北京警察学院举例,这几个公安院校都在全校各专业(除侦查学专业以外)开设了《刑事侦查学》课程。作为一门传统的公安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和强化基本侦查素质为基础,即灌输证据意识、教授取证方法和培养取证技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侦查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对象。

1 公安院校非侦查学专业《刑事侦查学》课程简介

《刑事侦查学》课程作为公安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识课)在全校各非侦查学专业中开设。就全国公安院校开设本课程情况来看,各公安院校普遍将《刑事侦查学》课程纳入到全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中。本课程基本分为四大模块开展教学工作,其中包括侦查学理论部分、犯罪现场勘查部分、侦查措施应用部分和具体案件侦查部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公安工作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侦查专门人才,提高全校学生的侦查能力,使他们胜任刑事侦查方面实际业务工作,具备打击控制犯罪方面的基本业务能力。教师在该课程授课中,应当把握该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三个方面。笔者将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梳理为80个一般知识点和16个重点知识点,基本包含掌握侦查学基本理论知识、侦查程序、侦查措施应用、相关法律法规等多个知识点,作为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贯穿在教学工作中。能力目标主要包括基本掌握现场保护、现场分析、现场访问、正确使用侦查措施、开展基本视频侦查、询问及询问笔录制作以及其他侦查法制程序等多个能力点。在素养目标方面,包括初步具备普通侦查员的职业素养,了解刑事侦查工作,能够参加简单的刑事案件办理等。教师应当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忠于法律、热爱本职工作等多个素养目标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和实训环节考虑素养目标的完成,设计相关的课程内容。

2 《刑事侦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田虎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多来在教育学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科入手,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促进了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认真分析学科现状,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认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过去学科的教学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其一,教师对各学科是在教学,但不够科学,方法陈旧。如识字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从音、形、意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掌握生字。其二,由于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不教,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会自然掌握和理解,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在数学学科中,如: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教师上课只是走过场,糊弄糊弄学生。 为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挑选出一批教学优秀、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年青教师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回顾近几年的课改历程,我校新课程研究正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并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依据,在研究策略、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实践中研究和发展。 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初期,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设计了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操作细则。我们本着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 改变过去知识满堂灌的方式和技能死方法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方法、技能的全面培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改革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在尝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一些担忧的问题。为夸奖而夸奖、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此我们提出必须用理性对待实验,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1)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此向教师提出了课堂努力的三个阶段:

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1、课程体系: 在整个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设计与社会、创新与实践、思维与技能等诸多方面紧密关联的意识,教学中全方位构建学生从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技能到综合知识应用和表达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挖掘,同时也强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能力、表述能力等,最终让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设计服务精神,成为真正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 (1)主动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实现知识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化,拟定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充实课程大纲,其核心是有效地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时权重。 (2)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会展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现开设公共课19门,专业课87门,实验课19门,每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完整,设课重点突出。在学习普通教育理论知识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有造型基础、形态学装饰基础、电脑辅助设计、专业设计、专业理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教学课程类别

2、教学内容 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课程互为依托,交叉贯通,呈复合式、板块式、递进式螺旋状上升进程,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将各模块的知识点串成相关联的知识链,同时各知识链又交复式环环相扣,加强设计学科间的交叉课题,培养学生相对全面的、整合的设计意识。 (1)复合式——设计通识基础教学 在低年级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主要以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主,从应试思维模式向主动思维模式转换。教学中以思维开发和引导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力求训练学生从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转换和接轨。这个阶段的教学主旨在于给学生搭建一个从感性到理性思维反复对接的思维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 (2)板块式——专业基础教学 二年级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延续下,进入以专业方向为主体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课程中,在一个或一类系统内容上设置课题,注重课题的广度和单元形式的深度训练,注重概念的开发和多手法、多方式、多途径的综合表达。注重课题的探索性和实验性,在相互链接的知识点上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设置,在大纲总体要求下完备板块课程的系统性,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给予教师较大的自由度,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鲜和活力,持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原创力,为进入市场设计打下思索的基础。 (3)递进式——专业设计教学 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在专业基础的板块课程下重组或交融,以知识的系统构成为基点,形成各知识点和知识链的递进式训练,更加注重整合设计、深度设计,在具体市场和商业设计的限定下,持续地培养学生在概念原创以及适合的设计表达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培养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加强研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课程和环节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一般以项目设计对应具体的社会综合需求,从市场到策划,到创意到设计,到实施再回到市场推广,每一步都涉及到整合各阶段设计学习的深度思

语文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语文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语文教育专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高专院校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育来说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如果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力度,则能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及综合型人才,足以见得实践教学对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对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语文教育专业教学经验,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领域,如今已经经历了不少于五次教育改革,使我国教育体系及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利于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在多次教育改革中发展和成长着,如今更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及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高的位置,成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实践型及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及机构,故高职高专院校内的专业均被人们所关注着,其中不乏有语文教育专业。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教育中进行实践教学,是提高语文教育专业教育质量及效率的必经之路,所以本文先简单论述了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中展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后简要分析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最后详细分析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中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实践能力,在语文教育专业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还会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第二,能够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竞争力等。如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领域都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一个领域工作时需要同时掌握多个领域的工作技巧,这意味着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也不例外,所以对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必要的,能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1]。

物流仓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物流仓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交通运输方式不断进步,物流在 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作为培养专项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对物流仓储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就成为充 分发挥物流专业引导人才发展、对接社会职业渠道的必然选择。面对当今社会不 断发展的外部形势,必须与时俱进,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从而让自身的发展 满足学科建设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要。本文就物流仓储 教学现状和对策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在教学方法上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物流仓储;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一、物流仓储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大专层次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应按照“理论知识 适当、突出应用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方针,突出应用特色,并以此来组织物流教学。但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一切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加之高职 院校自身发展条件的一些限制,导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 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目前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欠缺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从 2002 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水路运输、公路运输、汽车运输、铁路运输 等传统专业基础上转化而成的,还有一类是在工商管理专业平台上构建的物流管 理专业。所以对于物流专业的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纵观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大部分没能充分体现物流专业的系统性及各门课程的关联性特征,课程体系不完善,不能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理论多,实践少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经费不足,对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建设投入较少,实习实 训设施和场所非常有限。导致在教学计划上理论教学课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偏少,有的学校实践教学课时甚至不到 10%。所以在具体教学中,理论讲述多,实 习实践少,关门办学,闭门教书。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导致物流人才进 入企业不能适应的主要原因。 3.师资力量薄弱 国外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 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物流教 育起步晚,培养的物流人才有限,走上教育岗位的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更少。目 前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中,中老年教师毫无疑问都不是物流专业毕业的,而 招进来的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与物流相关的专业毕业的,如交通运输管理、国际 贸易、经济学等,真正物流专业毕业的是凤毛麟角。许多老师都是在边学边教边 干的过程中进行物流教学的。再加上学校资金有限,教师出去培训进修的机会很少,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质量难免差强人意。 二、物流仓储教学改革对策 1.健全课程配置,紧扣教学主题 首先,课程的设置需要以有效的教学目标为依托,而笔者认为,既然目前高 职类学校以面向社会、培养专业技术类人才为教学目标,那么物流专业的仓储实 训教学的目标设计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比如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为其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详细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为了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骨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和有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3、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3)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4.2 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2.4.3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3.1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 3.1.2 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1.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3.1.4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规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3.2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和竞争力。 3.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3.3.1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单位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3.3.2 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3.3 教学过程规,专业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3.3.4 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 3.3.5 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单位:阳谷县李台中学 课题组成员:杨留杰王洪光孙正一朱美静李文辉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的

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可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时间与资源设备、考核和评估、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实践教学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师范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近几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加强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实践教学目标认识模糊,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设施和经费投入不够,管理缺乏规范,监督与考评不得力,等等[1]。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通过确立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使师范生师能和师德并重,成为未来合格的德艺双修的中小学教师。其教学目标应体现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并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才能得以更好地展现;通过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坚定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并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构建 1.专业技能训练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教具及课件制作等。二是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备课技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技能、说课技能、讲课技能等。其中讲课技能又包括导入、讲解、活动设计与组织、组织教学、提问、板书等技能训练。三是教育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学生团队工作等技能训练。 2.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军训、文体活动、读书或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育科研能力训练 师范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实践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训练包括研究性作业、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发明创作等。 4.现代教育技术训练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师范生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实践知识之一,如网站或网页的制作、课件制作、对word、flash、power point、excel等的熟练操作和使用。 三、实践教学的多方位探索 (一)教学途径多方位探索

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共5页文档

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第三初级中学地处瓦房店东部城乡结合部,经济欠发达,学校发展处于劣势。为了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做了许多探索和研究,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围绕“教师素质的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适应”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加大了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改变课堂教学“高耗时,低效能”的现状,对课堂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和突破。 1.摒弃陈旧观念,建立良性教学机制 通过深入持久的改革,让教师彻底摒弃陈旧的观念和过时的做法,杜绝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抢夺学生自习的现象,建立起“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良性教学机制。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依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和课堂作业能否当堂完成作为衡量课堂成效的主要标准。采取“从头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策略,通过严格执行任务承包制、团体考核制、连带责任制等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取得成效。通过引领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学习、讨论、观摩、

听课、评课、比赛等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效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和学案制度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源头。为从源头上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好的问题,要以备课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教学问题集体解决机制,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加大听课力度,将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评价备课效率和学案质量的主要依据,在备课阶段就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可靠保障。 二、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师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教师坚持课堂教学的“三段式”,即备课时写“课前设想”,设计教学思路和环节;上课时做到“课中落实”,即课堂上尽力体现“课前设想”;上课后写“课后反思”,针对实际教学情况,结合教学设想,分析实际教学体现程度。进行反思性教学,并让反思成为习惯,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交流反思,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要树立起沟通交流的意识,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剖分析,通过相互研讨交流,多种观点、多视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清楚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并提出改进意?,在交流中展开教学反思,有利于拓展思路,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导?学?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课堂教学改革 “导?学?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提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10.1、教学研究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积极主动地研究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要建设好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职业素质训导五位一体的数控实训中心,以高规格装配好数控实验实训室;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评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及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建设步伐,建立起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五大平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每一个体系又由若干模块组成。基本素质平台由文化素质基础模块和信息工具模块组成;公共技术平台由机械基础模块和相关知识模块组成;专业方向平台由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模块;专业拓展平台由专业拓宽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组成;专业技能平台由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综合技能实训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能够涵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机加工操作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现场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了人文、社科等人文素质类以及专业拓宽和创新

师范教育 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师范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09年第5期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做客人民网谈教师队伍建设(节选)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2007年的时候管司长就来过人民网做客,当时您曾经说过,全国30万教师学历不合格, 现在您认为这个数字目前是否有所改变? 管培俊:有改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学历不合格教师的数量由原来的50多万已经下降到24.3万。与此同时,高学历的教师在逐步地增加,根 据统计,到2008年底,具有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已经占到全部小学教师的71%,这个增长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具有 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现在已经占到半数以上,在高中教师当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也在逐步增加。教师学历的水平提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自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华东师范大学积极贯彻落实这一国家政策,把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当作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学校不仅通过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加强师范生的基础 知识、基本理论学习,而且积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基本体验 和基本技能。 一、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开展 2007年以来,我校在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 (一)构建“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007年5月,学校根据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提出的培养优秀教师未来教育家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新的师范生培养 方案。为凸显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了构建“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互为衔接的专题见习、课题研习和教育实习,循序渐进地贯穿在师范生四 年的专业学习中。 为把这一新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华东师范大学主要是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 为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改革,整体推进“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的建设,学校建立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会同学校教务处整体制定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和师范生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并负责指导、监督 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各院系相继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系主 任亲自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师范生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与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2.探索师范生实践教学新机制 为落实“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的建设,在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上,华东师大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机制。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附件 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 2.教学成果总结 成果完成人刘运好余恕诚胡传志俞晓红 成果完成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推荐等级建议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安徽省教育厅 推荐时间2004 年12 月30 日 成果科类中国语言文学 代码□0□5□0□1□4□1□2□2 序号□9□3□4□0□1□8 编号

附件一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成果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成果第一完成人及 刘运好余恕诚胡传志俞晓红 其他完成人姓名 成果第一完成人及 安徽师范大学 其他完成人所在单 位名称 组织鉴定部门名称安徽省教育厅 鉴定组织名称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鉴定委员会 鉴定时间2004年12月20日 鉴定意见: 以刘运好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高等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研究成果。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成果汇报、提问答辩、审读材料等方式,在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对该成果进行了严谨、客观、科学的鉴定。鉴定意见如下: 该成果以专题讲座为基点,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以专题讨论为契机,强化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吸纳。突出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对高等师范古代文学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该成果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而且从教改实验的两个年级教学效果看,已经取得了重大人才培养效益。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全面深化高等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特此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鉴定组织负责人签字郁贤皓 2004年12月20日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张群 摘要: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充分认识课程和专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实践,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在一些高等学校,尤其在地方一般院校,出现了重专业建设轻课程建设的专业“实体组织化”新趋势,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原本紧缺的人财物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就这一问题,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课程和课程建设 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具体的学科。不管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看,课程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甚至决定“怎么教”,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汉语大词典》将课程的概念概括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课程建设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的素质与水平,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总体系统建设。它既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和条件的建设(教学大纲、三基方案、教材、教学设备手段等),也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教学工作状态的建设(教学工作文件、课堂教学、教改措施、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考试制度等)和传授知识的主导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就是根据现有条件和课程现状,按课程发展目标逐步完善课程的各相关要素,强化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系统,形成推动课程不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目的。 二、专业和专业建设 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也指专门的学问,或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门。在高校,专业是指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分成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设置取决于国民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校的性质。专业规定着学校培养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提纲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 变革

精品资料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

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把好集中实践环节质量关 ―――沈阳电大分校、教学点05春毕业实践环节顺利完成 毕业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搞好毕业实践环节,把好质量关,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重要课题。本学期我们本着探索、提升、创新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基层分校和教学点毕业实践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分校、教学点集中实践环节顺利、有序、保质、保量地完成。 一、加强集中实践环节管理制度的建设 由于此次基层教学单位共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毕业集中实践环节,为了保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我们先后下发了《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分校、教学点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要求》、《关于聘任沈阳电大基层分校、教学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细节,提出了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 二、加强集中实践环节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们从指导教师的聘任工作入手,下发了《关于聘任沈阳电大基层分校、教学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通知》,面向校内外公开聘任,严格执行指导教师审批程序,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真审查,加强了对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先后召开2次专业培训会,请校内专业负责人进行指导培训,严把教师资格的关口,努力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指导水平高、实践过得硬的师资队伍。 三、加强毕业论文的阶段性指导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各专业毕业集中实践环节的开题报告这一重要环节的教学工作。我们采取了把市内教学点的学员统一召集到校内,聘请校内开放学院的相关教师统一做了开题报告,而对地处郊县的各分校,我们则由教务处带领相关教师专门去给学员做了开题报告。以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这一集中实践环节有个良好的开端。为了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的过程管理,通过下达教师任务书、签署教师责任状、填写指导过程记录等环节来增加对指导教师的约束,同时,在指导工作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填写《沈阳电大指导教师考核表》,在表中有教师对学员的综合评价分析和分校(教学点)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这些工作的考核结果,将对指导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