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编辑词条发表评论历史版本打印添加到搜藏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

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

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

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

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

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

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

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

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

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

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

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

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

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

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

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

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

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

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

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

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

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

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

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

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

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

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

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

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

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

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

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

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

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

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3.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确定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4.理论抽样的方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研究者可以将从资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这些理论可以指导下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选择资料、设码、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当下呈现的每一个理论都对研究者具有导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因此,资料分析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语言编码上,而是应该进行理论编码。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5.灵活运用文献

使用有关的文献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为资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论。否则,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

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一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 量体裁衣”。

在适当使用前人理论的同时,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建构理论时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资料是因为研究者带入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从资料中生成的理论实际上是资料与研究者个人解释之间不断互动和整合的结果。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三角互动关系,研究者在运用文献时必须结合原始资料和自己个人的判断。研究者本人应该养成询问自己和被询问的习惯,倾听文本中的多重声音,了解自己与原始资料和文献之间的互动关系。

6.理论性评价

扎根理论对理论的检核与评价有自己的标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四条:1)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理论建立起来以后应该可以随时回到原始资料,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内容作为论证的依据。2 )理论中的概念本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密度应该比较大,即理论内部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及其意义关系,这些概念坐落在密集的理论性情境之中。与格尔茨(Geertz,1973)所说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扎根理论更加重视概念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层面对研究现象进行密集的描绘。3 )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理论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间的合理的联系”(Strauss &Corbin,1994:278),各个概念之间应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4 )由成套概念联系起来的理论应该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应该适用于比较广阔的范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当事人行为中的微妙之处具有理论敏感性,可以就这些现象提出相关的理论性问题。

二、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1)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2)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3)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4)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5)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1.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这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

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原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为了使自己的分析不断深入,研究者在对资料进行开放式登录的同时应该经常停下来写分析型备忘录。这是一种对资料进行分析的有效手段,可以促使研究者对资料中出现的理论性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写作的方式逐步深化自己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这一轮登录的主要目的是开放对资料的探究,所有的解释都是初步的、未定的。研究者主要关心的不是手头这个文本里有什么概念,而是它可以如何使探究深入进行。

在进行开放式登录时,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1 )对资料进行仔细的登录,不要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登录越细致越好,直到饱和;如果发现了新的码号,应该在下一轮进一步收集原始资料。2 )注意寻找当事人使用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能够作为码号的原话。3 )给每一个码号进行初步的命名,命名可以使用当事人的原话,也可以是研究者自己的语言,不要担心这个命名现在是否合适。4 )在对资料进行逐行分析时,就有关的词语、短语、句子、行动、意义和事件等询问具体的问题,如:这些资料与研究有什么关系?这个事件可以产生什么类属?这些资料具体提供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5 )迅速地对一些与资料有关的概念的维度进行分析,这些维度应该可以唤起进行比较的案例;如果没有产生案例,应该马上寻找。6 )注意列出来的登录范式中的有关条目。

2.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二级编码(又称关联式登录或轴心登录)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这些联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差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在轴心登录中,研究者每一次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围绕着这一个类属寻找相关关系,因此称之为“轴心”。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有关各个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应该变得越来越具体。在对概念类属进行关联性分析时,研究者不仅要考虑到这些概念类属本身之间的关联,而且要探寻表达这些概念类属的被研究者的意图和动机,将他们的言语放到当时的语境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

每一组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分辨其中什么是主要类属,什么是次要类属。这些不同级别的类属被辨别出来以后,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把它们之间

的关系连结起来。当所有的主从类属关系都建立起来之后,研究者还可以使用新的方式对原始资料进行重新组合。为了发现目前这些分析方式是否具有实践意义,研究者还可以在对各种类属关系进行探讨以后,建立一个以行动取向或互动取向为指导的理论建构雏形。这种理论雏形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处理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上面,其理论基础是当事人的实践理性。

3.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三级编码(又称核心式登录或选择式登录)指的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分析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核心类属必须在与其他类属的比较中一再被证明具有统领性,能够将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就像是一个鱼网的拉线,核心类属可以把所有其他的类属患成一个整体拎起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归纳起来,核心类属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 )核心类属必须在所有类属中占据中心位置,比其他所有的类属都更加集中,与最大数量的类属之间存在意义关联,最有实力成为资料的核心。2 )核心类属必须频繁地出现在资料中,或者说那些表现这个类属的指标必须最大频度地出现在资料中;它应该表现的是一个在资料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稳定的现象。3 )核心类属应该很容易地与其他类属发生关联,这些关联不应该是强迫的,应该是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而且相互之间的关联内容非常丰富。4)在实质性理论中一个核心类属很容易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概括性的理论;在发展成为一个形式理论之前,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仔细的审查,在尽可能多的实质理论领域进行检测。5)随着核心类属被分析出来,理论便自然而然地往前发展出来了。6)由于不断地对核心类属在维度、属性、条件、后果和策略等进行登录,因此其下属类属可能变得十分丰富和复杂,寻找内部变异是扎根理论的一个特点。

在核心登录阶段,研究者应该经常问:“这个(些)概念类属可以在什么概括层面上属于一个更大的社会分析类属?在这些概念类属中是否可以概括出一个比较重要的核心?我如何将这些概念类属串起来,组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构架?”这个时期研究者写的备忘录应该更加集中,针对核心类属的理论整合密度进行分析,目的是对理论进行整合,直至取得理论的饱和和完整性。核心类属被找到以后,可以为下一步进行理论抽样和资料收集提供方向。

核心式登录的具体步骤是:1)明确资料的故事线;2)对主类属、次类属及其属性和维度进行描述;3)检验已经建立的初步假设,填充需要补充或发展的概念类属;4)挑选出核心概念类属;5)在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之间建立起系统的联系。如果我们在分析伊始找到了一个以上的核心类属,可以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将相关的类属连接起来,剔除关联不够紧密

的类属。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三级编码的过程。在我对一些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人际交往活动及其意义解释进行研究时(1998),我对资料进行了逐级的登录。首先,在开放式登录中,我找到了很多受访者使用的“本土概念”,如“兴趣、愿望、有来有往、有准备、经常、深入、关心别人、照顾别人、管、留面子、丢面子、含蓄、体谅、容忍、公事公办、情感交流、热情、温暖、铁哥们、亲密、回报、游离在外、圈子、不安定、不安全、不知所措、大孩子、低人一等,民族自尊、不舒服”等。然后,在关联式登录中,我在上述概念之间找到了一些联系,在七个主要类属下面将这些概念连接起来:“交往、人情、情感交流、交友、局外人、自尊、变化”。在每一个主要类属下面又分别有相关的分类属,比如在“人情”下面有“关心和照顾别人、体谅和容忍、留面子和含蓄”等;在“局外人”下面有“游离在外、圈子、不知所措、不安定、不安全、孤独、想家、自由和自在”等。最后,在所有的类属和类属关系都建立起来以后,我在核心式登录的过程中将核心类属定为“文化对自我和人我关系的建构”。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对原始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后,我建立了两个扎根理论:1 )文化对个体的自我和人我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行为具有定向作用;2 )跨文化人际交往对个体的自我文化身份具有重新建构的功能。

4.一个分析实例

下面,让我借用斯特劳斯在《为社会科学家提供的质的分析》(1987:12—7 )一书中提供的一个实例来展示扎根理论方法分析资料的过程。

假设研究的问题是:“在医院里使用机器设备是否会(以及如何)影响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互动?”我们在病房里看到很多机器设备被连接在病人身上,现在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类属——“机器-身体连接” ——来表示这个现象。根据观察的结果,我们初步决定将机器分成两大类:连接病人身体外部(如皮肤)的机器;连接病人身体内部(如鼻子、嘴巴、肛门、阴道)的机器。这个区分引出了“机器-身体”这一类属的两个维度:内部的连接、外部的连接。然后,我们可以对这些维度进一步细分,比如有关“内部的连接”,我们可以继续问:“这些机器是否给病人带来疼痛?它们对病人是否安全?是否舒服?是否可怕?”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两分法:“是”或“不是”,也可以使用一个连续体,从“强”到“弱”。当然如此分类不只是来自我们在实地收集的原始资料,而且也来自我们自己的经验性资料(比如,人的这些内部器官非常敏感,机器连接可能使这些部位感到疼痛;那个从病人肚子里伸出来的管道看起来很可怕,所以这个管道可能不安全)。上述问题涉及到行为或事物的后果:“如果这个东西看起来如此,那么它可能会带来危害生命的后果吗?”此时,我们还

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具体条件,如:如果病人移动得太快,或者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翻身,或者这个管子掉出来了,他的身体发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生命会受到威胁。我们也可以就医务人员使用的策略发问:“为什么他们把管子这么插着,而不那么插着?”或者就病人使用的策略发问:“他是否与护士协商使用另外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就双方之间的互动发问:“当机器连到他身上时,他和护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是否事先告诉他了,是否给了他一些警告呢?他们是不是没有告诉他就这么做了,结果他感到很惊恐呢?”(最后这个问题也是涉及到双方互动所产生的结果。)

这些问题被给予初步的回答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形成一些假设了。有的假设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观察或访谈进行检验,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比以前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访谈了。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连接病人鼻子的管道虽然不舒服,但是很安全。因此,我们可以就这一点进行访谈。如果我们希望对“导致不安全的条件” 继续进行探询,我们可以问护士:“在什么时候这些连接对病人来说不安全?”我们也可以注意观察当病人的鼻子被机器连接变得不安全时,有什么条件出现,比如连接突然断了,或者连接的方式出了问题。

这一思考线索可以进一步导引我们对维度进行细分,提出更多的问题,形成更多初步的假设。比如,对那些比较容易脱落的机器连接,我们可以问:“它们是如何脱落的?是因为事故、疏忽,还是故意的(比如病人感到恼怒、不舒服或害怕时自己拉掉的)?护士使用了什么策略和技巧尽可能避免或预防脱落?给予特殊照顾?警告病人不要乱动?强调个人的安全取决于不论多么疼都不要动或者不要拉断连接?或者通过…合作?的方式,保证只连接几个小时?或者定期地移走机器,使他们放松一下?”上述这些问题、假设和区分不一定“属实”,但是如果“属实”,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就此进行探究,找到“是—不是—可能”和“为什么”。显然,我们最终总是要问更多的有关条件和后果的问题的,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病人本人,而且还有病人的亲属、护士、不同的工作人员、病房的功能,可能还会问到对某些机器部位的重新设计。

上述比较有针对性的探究会自然地引导我们追问:“我可以在哪里找到…X?或…Y?的证据?”这个问题提出的是“理论抽样”的问题。通过前面的调查,现在我们开始为自己初步出现的(也许是十分原始的)理论寻找有关的人群、事件和行动作为抽样的依据。对于研究新手来说,这个抽样通常是隐蔽地在比较的活动中进行的,主要是对不同的子维度进行对比。

受到上述理论的导引,我们还可以更加广泛地进行抽样。比如,就其他机器的安全和舒适程度进行抽样,看这些机器是否与人的身体相连,如X光设备、飞机、烤面包机、锄草机或那些受雇在街上打破水泥路面的工人手中的机器震动时对身体的震荡。这么比较不是为了对所有的机器或安全的/危险的

机器形成一个概括性的理论,而是为了给在医院环境下使用

医疗设备的有关理论提供理论敏感性。我们的外部抽样是与内

部抽样紧密相联系的。当然,这些比较也可以从我们自己的

其他经验资料中获得(即所谓的“逸事比较”),比如我们自己

与机器有关的个人经历、观看别人使用机器、自己阅读有关机

器的小说、自传或报告文学等。

本文着重介绍了质的研究中扎根理论的方法,特别是其基本

思路和操作程序。在质的研究中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建构理

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

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

论的方式。因此,读者在考虑理论建构的问题时,需要采取一

种开放、灵活的态度。

陈向明(1998):《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美学生跨文

化人际交往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Geertz,C.(E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York:

Basic Books.

Glaser,B.(1978).Theoretical Sensitivity. Mill Valleyociology

Press.

Glaser,B.(1982).Generating Formal Theory. In R. G.Burgess

(Ed.), Field Research: A So urce Book and Field

Manual.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Publishers) Ltd.

Glaser,B.& Strauss,A.(1965).Awareness of Dying.

Chicago:Aldine.

Glaser,B.& Strauss,A.(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Theory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Glaser,B.& Strauss,A.(1968). Time for Dying.

Chicago:Aldine. Strauss, A. (1987). Qualita tive Analysis for

SocialScient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 Cor 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Sage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其主要是采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

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

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

但与此同时,我们在运用扎根理论时,有几点必须注意:

1、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要忠实于所研究的现象;

2、扎根理论研究者不相信理论可以首先通过演绎而得到,然后加以

测试;

3、扎根理论方法具有极强的可调节性,认为理论必须要一部

分一部分地构建,这样,理论才会是累积的,那些与数据或现象不

相符的理论解释才会被抛弃。

可见,要真正运用好扎根理论并不容易,它对于研究者有较高

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偶的一些疑问又冒出了,好象扎根理论与田

野研究在某些特点方面极其相似,两者之间莫非有什么渊源,兴许

可以一并去请教请教晓丽和真裁

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

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2、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

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在理论研究与经验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3、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

4、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5、研究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资料是因为研究者带入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从资料中生成的是资料与研究者个人解释之间不断互动和整合的结果。研究者在运用文献时必须结合原始资人的判断。

6、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理论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的联系”(Strauss &Corbin,1994:278),各个概念之间应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的整体。

与格尔茨(Geertz,1973)所说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扎根理论更加重视概念的密集,而“深描”层面对研究现象进行密集的描绘。

扎根理论强调明确的“社会学需要建构理论”的目标。

在扎根理论被提出之前,社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理论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严重脱节的现象。这种两极化(与贴近现实的经验性研究)加剧了理论与资料间的裂隙。

扎根理论的创始人Glaser和Strauss声称其主张就是为了“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

事实上,他们所做的,正是弥补了质性研究过去只偏重经验的传授与技巧的训练,提供了一套明确有系统助研究者思考、分析整理资料,挖掘并建立理论。除此而外,Strauss还提出从文学的视角、戏剧的视角的视角扩展和解释社会理论。

扎根理论严格遵循归纳与演绎并用的推理、比较、假设检验与理论建立等科学原则,但这并不是说,它无任事实上,在遵守科学原则的基础上,为求研究过程能反映社会现象,研究者视环境作出适宜的决策,如样性抽样等。

扎根理论是一个一面搜集资料,一面检验假设的连续循环过程,研究过程中蕴涵着检验的步骤。从搜集到开始,研究者进行比较以刺激思考,以使全面而扼要地抓住所研究现象的主要特质。

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分解与综合不断循环的过程:登录,即将所观察或访问逐行分解,而撰写、整理备忘录时,则是一种综合回归的工作。这个过程也就是先将资料打破、揉碎,再综合出有条理、有逻辑关系的报告的过程。在实用主义影响下,扎根理论的研究题目来源多是日常生活,归日常生活,而非理论检验或在理论引导下的假设检验。扎根理论具有显著的实用性格。

受象征互动论的影响,扎根理论在理论定位上秉持开放的态度,建构理论本身是一个过程,理论是暂时的,在纷繁复杂、不断萌生的社会现象中,扎根理论的主旨不是了解单一的所谓因果关系的社会现象,而是将一个多组、多变量彼此互相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反映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扎根理论同样主张以被研究者的这同样也是象征互动论中意义与行动源自社会情景的视角所决定的。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社会动、经验间的联系,以进一步掌握社会过程的实质。基于此,研究者便掌握了内涵不同、但蕴涵相同社会质的社会现象,可由对少数特例了解到一般的原则的概括。

Strauss承袭芝加哥社会学的研究工作的传统,将建立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作。Glasser和Strauss主张扎根法是研究者利用个人所有的——包括理论训练、实际的经验和个人的背景论性的触觉”(theoretical sensitivity),借此去注意、了解社会现象,再经过研究的程序,使之成为扎根理

扎根理论的具体操作指分析资料的技巧和步骤,一般由登录、建构“范畴”、建构备忘录和序四部分组成。

登录是扎根法将资料转化为概念的第一步。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这是一个将收集的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

在研究初期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转化为文字后,登录的目的就是借助于对文字逐字逐句的分解,以指认研究研究情境中重要、突出、屡次出现的社会现象。登录对后续分析的益处如Glasser和Strauss指出的,“在逐分析之下,研究者被迫慢下来,在花费资源搜集资料之前,学习先思考,对有趣的现象作比较,以凸现其可能预想到各种或要去抽样了解的状况”。

扎根理论案例的多少有赖于研究者的判断,而不是像量的研究为了统计分析而在样本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

研究者可以假设一些关系留待未来的检验,这些关系实际上与研究者的观察与访问对象有关。这一阶段的的理论、常识、经验、想象力都是考验,愈具有以上能力的研究者愈能根据已搜集到的仅有的一点文字资到各种状况。这个前期工作准备得愈完备,愈有助于提升后续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假设一经确定,便成为料的线索或方向,甚至成为访问的访谈大纲。这种由资料撷取假设并演绎成观察与访问切入点的原则,就样”。

登录所指认的重要的、屡次出现的现象被研究者赋予一个名称,即“范畴”(category)。所建构的范畴或或观察者说出的名词,或者出自研究者自己的命名,即用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名词说明这一重要的、研究现象。这些经命名的现象,可以锁定代表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概念,范畴其实是一种工具,使地处理复杂的资料以区别其他社会现象。范畴的工具性同时也就显现了其暂时性,会被以后观察到的新的这些范畴是否在后续的资料中与其他社会现象构成理论关系,仍有待于未来资料的检验。

每一个范畴多少都有它自己的不同维度和特征,这些维度和特征便是扎根理论的构成成分。如果一个范畴象相关联,甚至包含了其他的范畴,使得范畴中呈现抽象层次的高低区分。在这种情形下,通过不断比较会逐渐提高其抽象层次,使之成为一个包含性高、抽象度高的名词,即发展为一个核心范畴,成为扎根理论这个核心概念便成为未来研究报告的主题。

如果将登录视为“打破”、“揉碎”所观察资料的话,那么备忘录的构成便是“综合”资料的过程。备忘录质上研究者借助于纸笔或电脑思考、回溯研究的过程,通过备忘录的构成过程,可以发现所获得的资料在

义,显示研究或思考中的不足,有益于提升所搜集的资料的层次和缩减资料以丰富其内涵,为后续的理论建

研究者按照不同的主题将备忘录进行排序,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研究者对所发现的现象予以理论性解释的过现在备忘录排序的关系之中。

斯特劳斯在《为社会科学家提供的质的分析》(1987:12—7 )一书中提供的一个实例来展示扎根理论方过程。

假设研究的问题是:“在医院里使用机器设备是否会(以及如何)影响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互动?”我看到很多机器设备被连接在病人身上,现在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类属——“机器-身体连接”——象。根据观察的结果,我们初步决定将机器分成两大类:连接病人身体外部(如皮肤)的机器;连接病人鼻子、嘴巴、肛门、阴道)的机器。这个区分引出了“机器-身体”这一类属的两个维度:内部的连接、然后,我们可以对这些维度进一步细分,比如有关“内部的连接”,我们可以继续问:“这些机器是否给病它们对病人是否安全?是否舒服?是否可怕?”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两分法:“是”或“不是”一个连续体,从“强”到“弱”。当然如此分类不只是来自我们在实地收集的原始资料,而且也来自我们资料(比如,人的这些内部器官非常敏感,机器连接可能使这些部位感到疼痛;那个从病人肚子里伸出来很可怕,所以这个管道可能不安全)。

上述问题涉及到行为或事物的后果:“如果这个东西看起来如此,那么它可能会带来危害生命的后果吗们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具体条件,如:如果病人移动得太快,或者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翻身,或者这个管他的身体发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生命会受到威胁。我们也可以就医务人员使用的策略发问:“为什这么插着,而不那么插着?”或者就病人使用的策略发问:“他是否与护士协商使用另外一种方式?”我方之间的互动发问:“当机器连到他身上时,他和护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是否事先告诉他了,是警告呢?他们是不是没有告诉他就这么做了,结果他感到很惊恐呢?”(最后这个问题也是涉及到双方互果。)

这些问题被给予初步的回答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形成一些假设了。有的假设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观察或验,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比以前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访谈了。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连接病人鼻子的管道但是很安全。因此,我们可以就这一点进行访谈。如果我们希望对“导致不安全的条件”继续进行探询护士:“在什么时候这些连接对病人来说不安全?”我们也可以注意观察当病人的鼻子被机器连接变得不么条件出现,比如连接突然断了,或者连接的方式出了问题。

这一思考线索可以进一步导引我们对维度进行细分,提出更多的问题,形成更多初步的假设。比如,对易脱落的机器连接,我们可以问:“它们是如何脱落的?是因为事故、疏忽,还是故意的(比如病人感到或害怕时自己拉掉的)?护士使用了什么策略和技巧尽可能避免或预防脱落?给予特殊照顾?警告病人调个人的安全取决于不论多么疼都不要动或者不要拉断连接?或者通过‘合作’的方式,保证只连接几个期地移走机器,使他们放松一下?”上述这些问题、假设和区分不一定“属实”,但是如果“属实”,我步就此进行探究,找到“是—不是—可能”和“为什么”。显然,我们最终总是要问更多的有关条件和后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病人本人,而且还有病人的亲属、护士、不同的工作人员、病房的功能,可能还会器部位的重新设计。

上述比较有针对性的探究会自然地引导我们追问:“我可以在哪里找到‘X’或‘Y’的证据?”这个问“理论抽样”的问题。通过前面的调查,现在我们开始为自己初步出现的(也许是十分原始的)理论寻找事件和行动作为抽样的依据。对于研究新手来说,这个抽样通常是隐蔽地在比较的活动中进行的,主要是度进行对比。

受到上述理论的导引,我们还可以更加广泛地进行抽样。比如,就其他机器的安全和舒适程度进行抽样器是否与人的身体相连,如X光设备、飞机、烤面包机、锄草机或那些受雇在街上打破水泥路面的工人动时对身体的震荡。这么比较不是为了对所有的机器或安全的/危险的机器形成一个概括性的理论,而是

环境下使用医疗设备的有关理论提供理论敏感性。我们的外部抽样是与内部抽样紧密相联系的。当然,以从我们自己的其他经验资料中获得(即所谓的“逸事比较”),比如我们自己与机器有关的个人经历、观器、自己阅读有关机器的小说、自传或报告文学等

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

2004-10-19 08:39:04

王锡苓

文章摘要:从认识论的层面上比较了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差异,重点介绍了作为质性研

究方法的扎根理论的渊起、理论基础和研究程序。表明扎根理论为质性研究的理论建构、为填

平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之间的鸿沟提出了一整套程序与技巧。最后指出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为

传播研究的方法论和弱势群体研究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质性研究,建构理论,方法论,扎根理论,女性研究

传播学研究方法素有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分野,在西方传播学质性研究的方法运用比

较纯熟之际,国内对质性研究方法还比较陌生,一些引介性的研究,诸如大众传播质性研究方

法,民族志传播学研究方法,文本分析与传播研究、口传历史在传播学中的运用,等等,较多

地出现在台湾学者之中。提到质性研究,多数国内学者感到比较模糊,尤其对质性研究的理论

建构更有等同于个案研究的认识。本文拟从发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旨在解决质性研究理论

的扎根理论谈起,对其渊起、研究程序以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做一些耙梳和思考,旨在为传播

学质性研究提供探索途径和思考方式。

(一)质性研究及其特性

由于社会的变迁,学科领域与学派、研究内涵与方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在内涵和理论方面,传播研究汲取了来自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及哲学的部分精华,

在研究方法方面深受这些学科的影响,使得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并存于该领域

中。与有一整套可供参照的研究程序的实证研究范式不同,质性研究包括更多富有弹性的、创

造的、省思的、行动的、过程动态的、参与的特质。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

收集资料的方法与技巧、整理、统计资料程序或者分析资料获得结论的模式上,更关键的不同

表现在各自认识世界的哲学层面上。

师从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在经验主义大师休谟(D.Hume)和法

国思想家孔德(Comte)的力主下,其认识论的侧重点在于以下方面:实证研究范式认为人的

行为与社会生活如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可以被当成一种客体研究,而且现象之间存在

一定的因果关系;另外,实证研究范式认为人类的感官能力是相同的,经由共同的感官经验可

以保证研究发现的客观性;其研究目的是建立超越个人主观经验及信仰的客观知识,即无价值

评价,不受个人因素(心理、态度、信仰、主观状态等)影响。

由于过分强调经验观察与实验,实证研究受限于经验及理论模式,缩小了研究的范围。对

方法的执着及对思辩的避讳也同样使得实证研究技术化,趋于繁琐而难有长足进步。自70年代

后,一种新的范式开始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简单地讲,这种研究范式“放弃数字;问问题

时搜集的是句子,不是数字;搜集的资料是故事,不是数据;观察记录是笔记式的事件描述…

这样的研究即是一般所谓质的研究”⑴。确切地讲,质性研究是“以长期、第一手观察的形式,

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运作”⑵。实证研究是对科学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动,它对什么是“社会真实”的知识,以及“社会真实”的知识如何产生的有不同的回答。而且质性研究“不隶属于任何单一的哲学背景、学术思潮或研究传统,具有跨学科、超学科的特性”⑶。为质性研究提供学术思潮或研究传统的有现象学、象征互动论、韦伯的“理解”(vertehen)、自然主义、及行为发生学(ethogenics)等等。

在对“社会真实”的认识上,波普(Popper)认为“客观真实”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不管是否有人去研究发现它,它依然存在。然而,人类社会不同,人类社会生活是互动的过程及结果,不同的对象互动本来就不同,所以无所谓客观真实,既然没有客观真实存在,当然就不能被客观研究。同时既然没有客观的“社会真实”存在,研究者所能掌握的只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动的结果而已。因为强调个别主观经验及其无法独立的客观存在,这种认识论就从根本上否决了实证研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切性,并指出了社会研究的另一个方向,即任何对“社会真实”的研究,必需基于生活其间的人们的主观经验。在这种认识论下,质性研究便无法排除研究者涉入的影响,而且意义与互动因人而异,因此研究只能是了解,不能控制实验或验证测试,更不能被复制。另外,质性研究认为企图分析并解释因果关系应该是自然科学范畴内的事,因为不同的事件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人的行为又是针对其个人意义而反应的,因此,人的行为不那么容易被预测。还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如个人心理动机、决策过程、或其他细密问题,均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得清的,所以问卷调查在质性研究中并不适宜。质性研究还反对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研究,认为研究不是照菜单煮菜,没有弹性。概括起来,质性研究有以下特性:⑴透过被研究者的视角看待社会,只有掌握被研究者个人的解释,才能明了其行事的动机。但并不意味可以否决研究者“二度建构”的可能;⑵研究过程的情景描述被纳入研究中,场景描述能够提供深层发现;⑶将研究对象放置在其发生的背景和脉络之中,以对事件的始末做通盘的了解;⑷质性研究具有弹性,任何先入为主的或不适当的解释架构都应当避免,它采用开放或非结构方式;⑸质性研究的资料整理主要依赖分析归纳。在理论形成方面,Glaser和Strauss的扎根理论提供了分析、描述及分类的方向。

(二)扎根理论的渊起和理论背景

与一般的质性研究不同的是,扎根理论强调明确的“社会学需要建构理论”的目标。在扎根理论被提出之前,社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理论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严重脱节的现象。这种两极化(即宏观理论与与贴近现实的经验性研究)加剧了理论与资料间的裂隙。扎根理论的创始人Glaser和Strauss声称其主张就是为了“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⑷。事实上,他们所做的,正是弥补了质性研究过去只偏重经验的传授与技巧的训练,提供了一套明确有系统的策略,以帮助研究者思考、分析整理资料,挖掘并建立理论。除此而外,Strauss还提出从文学的视角、戏剧的视角以及流行文化的视角扩展和解释社会理论⑸。

扎根理论严格遵循归纳与演绎并用的推理、比较、假设检验与理论建立等科学原则,但这并不是说,它无任何弹性可言,事实上,在遵守科学原则的基础上,为求研究过程能反映社会现象,研究者视环境作出适宜的决策,如样本数量、理论性抽样等。扎根理论是一个一面搜集资料,一面检验假设的连续循环过程,研究过程中蕴涵着检验的步骤。从搜集到的第一份资料开始,研究者进行比较以刺激思考,以使全面而扼要地抓住所研究现象的主要特质。

实用主义(pragmatism)对扎根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理论永远是暂时的,可以积累大量资料修正前一个扎根理论。理论是一种功用性的工具,它被用来烛照社会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环境、解决困境,因此,理论没有什么神秘或神圣可言,它一直受到来自下一个理论的挑战或修正。在方法上,实用主义运用的是分解和综合的方法。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分解与综合不断循环的过程:登录,即将所观察或访问到的资料逐字逐行分解,而撰写、整理备忘录时,则是一种综合回归的工作。这个过程也

就是先将资料打破、揉碎,再整合在一起,综合出有条理、有逻辑关系的报告的过程。在实用主义影响下,扎根理论的研究题目来源多是日常生活,研究成果也回归日常生活,而非理论检验或在理论引导下的假设检验。扎根理论具有显著的实用性格。从Strauss研究生涯中也能看到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对他影响颇大。在众多的研究途径中,他最倾向的理论是实践性的,“选取有用忽略其余的”。Strauss说“传统就象一所要拍卖的房子,仅仅取决于你的出价”⑹。

象征互动论是芝加哥学派对社会科学最重要的贡献,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布鲁默(H. Blumer)指出,人们展现行为的基础是他们赋予物体和情境的意义。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衍生出来的,而且这个意义在互动的诠释过程中会进一步得到转化⑺。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多面向的⑻。受象征互动论的影响,扎根理论在理论定位上秉持开放的态度,建构理论本身是一个过程,理论是暂时的,有待修正的。在纷繁复杂、不断萌生的社会现象中,扎根理论的主旨不是了解单一的所谓因果关系的社会现象,而是将社会现象纳入一个多组、多变量彼此互相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反映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扎根理论同样主张以被研究者的视角看世界,这同样也是象征互动论中意义与行动源自社会情景的视角所决定的。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经验间的联系,以进一步掌握社会过程的实质。基于此,研究者便掌握了内涵不同、但蕴涵相同社会过程或显要素质的社会现象,可由对少数特例了解到一般的原则的概括。

除了科学的逻辑、实用主义和象征互动论等理论渊源外,扎根理论还从工作社会学中汲取了养份。工作社会学的一个主要观察重点是工作者与他/她的工作之间的互动。的确,Strauss 承袭芝加哥社会学的研究工作的传统,将建立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发展中的工作。Star.S.L.回忆其导师Strauss时提到,跟随Strauss学习扎根理论历时40周,每周课程中都会借助于学生搜集的田野笔记、备忘录、或论文或章节的草稿,而且Strauss的富有特点的教学或工作方式之一便是与学生们一起通过谈话探讨各类问题(Star.S.L.,1997)。在“工作”的意义下进行研究,或者说带者工作去进行研究,可以将研究活动与个人的社会经验背景联系起来。如此,研究活动与研究者之间没有了疏离,还能在工作中揉进个人的经验、背景和学术训练。因此,工作社会学的视野有利于培养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研究触觉,研究活动的正式开展并非始于系统的观察或访问,而是在平时生活中就已经开始一些非正式的比较、思考等。因此,Glasser和Strauss主张扎根法是研究者利用个人所有的——包括理论训练、实际的经验和个人的背景,以产生“理论性的触觉”(theoretical sensitivity),借此去注意、了解社会现象,再经过研究的程序,使之成为扎根理论的一部分⑼。

我们看到,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在理论研究与经验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其严格的科学逻辑原则、开放的理论思考、研究多组、多变量复杂关系的视野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研究过程,都为定性研究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

(三)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扎根理论的具体操作指分析资料的技巧和步骤,一般由登录、建构“范畴”、建构备忘录和为备忘录排序四部分组成。

⒈登录。登录是扎根法将资料转化为概念的第一步。在研究初期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转化为文字后,登录的目的就是借助于对文字逐字逐句的分解,以指认研究者感兴趣且在研究情境中重要、突出、屡次出现的社会现象。登录对后续分析的益处如Glasser和Strauss指出的,“在逐字逐句的密集分析之下,研究者被迫慢下来,在花费资源搜集资料之前,学习先思考,对有趣的现象作比较,以凸现其特征,因而也可能预想到各种或要去抽样了解的状况”⑽。作为质性研究策略,扎根理论案例的多少有赖于研究者的判断,而不是像量的研究为了统计分析而在

样本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当然,这里的案例数不是指其绝对数,而是以案例与理论间的关系为依据。案例数可以很少甚至仅发生一次。一般而言,研究对象应是一些经常出现并富有研究潜力的现象。从理论上讲,案例数应该达到某种程度的“多”才足以构成研究者分析的对象,但是,究竟多少才是“多”呢?并没有一个标准或现成的答案,靠研究者在具体的研究情境中去判断,也因此带给研究很大的弹性空间。

之后,研究者可以假设一些关系留待未来的检验,这些关系实际上与研究者的观察与访问对象有关。这一阶段的研究对研究者的理论、常识、经验、想象力都是考验,愈具有以上能力的研究者愈能根据已搜集到的仅有的一点文字资料分析而想象到各种状况。这个前期工作准备得愈完备,愈有助于提升后续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假设一经确定,便成为研究者寻找资料的线索或方向,甚至成为访问的访谈大纲。这种由资料撷取假设并演绎成观察与访问切入点的原则,就是“理论性抽样”。研究者根据其思考所得的线索追踪观察与访问,以有效地建立概念与结构因素间的关系,为建构理论奠定基础。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重复的现象出现,或概念与结构因素的关系一再重复,说明(检验)此一概念或关系是存在并重要的,此时,对其资料的搜集已达到“理论性饱和”,可以不再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对于少数否定已初步确立概念或关系的案例,扎根法的原则是予以收编作为理论建构中的修饰,增加其变异性。如果否定的案例很多,那么先前确立的概念或关系就要遭到质疑,甚至被全盘推翻,这时就要确立新的概念或关系。

这种归纳、演绎、与假设检验贯穿于扎根法之中,循环往复不间断。这些技术甚至成为对扎根法掌握纯熟的研究者的不假思索的动作而与研究过程融为一体,以至于扎根理论被误认为只有归纳缺乏假设检验和演绎。事实上,扎根理论中有一套独特的“想象的比较”策略穿插其中,运用这一策略有助于研究者发现所研究现象的主要特质,并建立这些特质与结构因素间的关系的假设。

⒉建构“范畴”。登录所指认的重要的、屡次出现的现象被研究者赋予一个名称,即“范畴”(category)。所建构的范畴或者使用被访者或观察者说出的名词,或者出自研究者自己的命名,即用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名词说明这一重要的、研究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这些经命名的现象,可以锁定代表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概念,范畴其实是一种工具,使研究者很方便地处理复杂的资料以区别其他社会现象。范畴的工具性同时也就显现了其暂时性,会被以后观察到的新的范畴所修正。这些范畴是否在后续的资料中与其他社会现象构成理论关系,仍有待于未来资料的检验。

每一个范畴多少都有它自己的不同维度和特征,这些维度和特征便是扎根理论的构成成分。如果一个范畴与许多社会现象相关联,甚至包含了其他的范畴,使得范畴中呈现抽象层次的高低区分。在这种情形下,通过不断比较与理论抽样,会逐渐提高其抽象层次,使之成为一个包含性高、抽象度高的名词,即发展为一个核心范畴,成为扎根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个核心概念便成为未来研究报告的主题。

⒊建构备忘录。如果将登录视为“打破”、“揉碎”所观察资料的话,那么备忘录的构成便是“综合”资料的过程。备忘录的构成过程实质上研究者借助于纸笔或电脑思考、回溯研究的过程,通过备忘录的构成过程,可以发现所获得的资料在理论具有的意义,显示研究或思考中的不足,有益于提升所搜集的资料的层次和缩减资料以丰富其内涵,为后续的理论建构奠定基础。

研究者构成备忘录时,也就是被迫对社会现象的过程进行理论提升的过程,或者对资料进行理论性的整理。一方面,备忘录的构成使得研究者的思考方式由资料到写作进行归纳,另一方面又由文字回溯到对观察的演绎。这两种相逆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但每一次过程都螺旋式

地逐渐提升了所观察现象的抽象层次,为建立扎根理论奠定了基础。

构成备忘录时应注意一些细节,以便整理资料和回溯资料时之用。如备忘录以一个主题为内容,方便日后整理资料时以每份处理一个主题。备忘录注明日期,以便后续研究中追溯不同备忘录汇集同一概念和状况,还可以显示研究的工作过程。这些日志式的研究资料,还为其他学者参考、了解扎根理论的建构过程与原则提供了便利。

⒋为备忘录排序。研究者按照不同的主题将备忘录进行排序,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研究者对所发现的现象予以理论性解释的过程,并将它表现在备忘录排序的关系之中。为备忘录排序还能够刺激研究者思考其具有的理论意义,而排序后的备忘录经常也成为研究报告的大纲。排在某一主题下的备忘录或为研究者引用,增加著作的说服力,提供清晰的研究情境的详细资料,或以实况说明被引用在报告中,增加文章的丰富与灵活性。

为备忘录排序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过程,“分解”和“综合”两个工作贯穿于研究之中。研究者以备忘录思考和记录,很显然,研究后期的备忘录在理论层次往往要高于前期,较之后者,前者更富有系统与全面性。研究成果的最后呈现——研究报告就是在研究者不断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比较以及思考写作中,逐渐由概念到关系、由关系群到理论分析,伴随着详细的备忘记录,形成既有理论又有记录的学术文献。

(四) 扎根理论对传播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扎根理论的大概梳理,可以看到扎根理论是一种孕育于翔实资料中建构理论的一种思考途径与探索方式。它从资料中来,通过科学的逻辑,归纳、演绎、对比、分析,螺旋式循环地逐渐提升概念及其关系的抽象层次,并最终发展理论。在扎根理论中,既有来自资料中的句子、对话,也有抽象的概述,既遵守严格的科学原则,同时在方法上保留有一定的弹性。因此,扎根理论弥补了师承研究太程式化、无法发挥研究者的主观性与质性研究太多主观挥洒空间的裂隙,使质性研究脱离难以建立理论的困窘,兼具了理论性与具体性。

与一般的质性研究所具有的特点一样,扎根理论也强调搜索资料的弹性,从被研究者的视角观察、搜集“过程性”的资料等。除此之外,扎根理论对传播研究还有如下启示。

⒈对方法论争议的启示:对话以达成理解。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分野表现为前者过于拘泥于传播的几个变量间的关系而置整体社会情境于不顾,后者则缺乏基于现实的资料,致使宏大的传播研究题目不能与现实情境建立联系。扎根理论的提出,为弥补两种研究途径的裂隙提供了可能。也就是,借助于研究者从微观的传播现象及其意义着手,逐渐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联系,力图对传播现象的意义与社会情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思考与把握,以更加全面了解传播现象的意义。

扎根理论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发展出的程序和技巧,方法不断被发展和修正,这一点让我们认识到与其在方法问题上做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孰优孰劣的辩诘,不如在实际研究中有效改进各自研究方法,在两种方法间进行理想的对话,即“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共情地倾听…‘甚至愿意漠视你自己的心智所向往的东西,使它对它没有料到的思想开放’”⑾。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分别源自不同的认识论和基本假设,籍于此才发展出了不同的研究策略、程序和判断标准。因此,不将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对方身手,彼此互设藩篱,或许能真正做到对话与沟通,也才能在两种研究范式中找到更好的有效研究方法,就象Strauss所做的一样。

⒉在研究中修正、发展方法。Strauss在研究过程中发展研究方法的做法也对我们的传播研究有所启发。Strauss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搜集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而不是由方法入手考虑如何进行研究。研究者的重点是把研究做好,而方法是在研究中被不断发展、修正的,研究者应一直关照自己所感兴趣的传播现象,思考的重点是如何更能有效的研究,并在

此基础上发展一套方法与程序。扎根理论就是Strauss在历时20年的研究实践中摸索和发展出来的。这与某些“为方法而方法”的研究取向大相径庭,这种集理论于方法于一身的治学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范例。

⒊关注女性需求,为女性研究提供有效途径。女性群体在主流的传播研究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她们的声音通常消弭在强大的主流传播的鼓嘈之中。目前已有不少传播学者关注女性的传播问题。扎根理论对于女性的传播研究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女性传播研究需要从被研究者的视角,关注女性的现状,建立能够反映、说明建立在女性生活经验之上的认知体系,以补充、修改、甚至是颠覆既有的传播理论。还着眼于凸现两性不平等制度,改变女性现状的旨趣。扎根理论涉入了被研究者的生活背景与社会情境,并在与研究者之间的互动中进行,有别于实证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立场与态度,更能从女性角度反映女性的经验与需求。扎根理论的研究要求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良性互动,搜集并妥善处理被研究者的反映和回馈。可以看出,利用扎根法的研究,研究者不是自上而下地定义研究议题,而是与被研究者互动,在了解被研究者的需求、经验后拟定研究策略,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另外,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中还可以扮演教师的角色,启发被研究者的真实意识,帮助她们祛除大众传媒造成的虚假意识,达到行动研究的目的。

其二,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女性处在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她们的研究多与一些非正式的、非意识到的、隐约的内容有关,例如女性家庭情感、家庭地位、角色、与孩子丈夫间关系、协调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等,反映并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不是实证研究所擅长的。扎根法比较适合这些内容的研究。由于缺乏既有文献中女性声音的内容,利用扎根法可以从女性日常生活着手,挖掘她们的议题,甚至可以由她们的语言建立反映她们生活情境的概念和理论。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2级博士生)

注释与参考资料:

1、蔡琪、常燕荣,“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2、夏春祥,“文本分析与传播研究”,台湾《新闻学研究》第54期,1997年1月

3、林丽云,“为台湾传播研究另辟蹊径?——传播史研究与研究途径”,台湾《新闻学研究》第63期,2000年4月

4、翁秀琪,“多元典范冲击下传播研究方法的省思——从口传历史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谈起”,台湾《新闻学研究》第53期,2000年4月。

5、胡幼慧,《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第129页,(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02年。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7、Star,S.L.,1997,”Anselm Strauss: An Appreciation”,Sociologic Research Online, Vol. 2, No. 1,http://www.socresonline,https://www.doczj.com/doc/ae18234647.html,/socresonline/2/1/1.html

8、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9、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卜卫,刘晓红,“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所2003年青少年与互联网报

告》,2003年9月。

11、姜红,“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https://www.doczj.com/doc/ae18234647.html,/xsqk_view.jsp?id=307

12、季阳,“定性研究的趋势”,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分会第一届定性研究中级提高班讲

义,2003年10月。

⑴⑺⑼⑽胡幼惠.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129.57.55.62.

⑵Klaus B. Jensen & Nicholas W. Jankowski.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质化取向[M].唐维

敏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⑶⑷⑾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328.384.

⑸⑹Star, S. L. Anselm Strauss: An Appreciation[J]. Sociologic Research Online, Vol. 2, No. 1,1997. http://www.socres-online,https://www.doczj.com/doc/ae18234647.html,/socresonline/2/1/1.html.

⑻斯蒂文. 小约翰. 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6.

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ae18234647.html,/gb/content/2004-10/19/content_5386.htm

扎根理论资料

作者:刘兴国提交日期:2007-6-5 13:54:00

一、扎根理论概述

l 什么是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

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

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theory that is grounded in data systematically gathered and analyzed.”运用扎根理论研

究法建构出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但是由资料中萌生出来,而且也被资料暂时性地

验证过了。

扎根的理论,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换言之,扎根理

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发展扎根

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

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

说明:

1、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要忠实于所研究的现象;

2、扎根理论研究者不相信理论可以首先通过演绎而得到,然后加以测试;

3、扎根理论方法具有极强的可调节性,认为理论必须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构建,这样,

理论才会是累积的,那些与数据或现象不相符的理论解释才会被抛弃。

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陈向明 发表日期:2005年9月29日作者:本页面已被访问 735 次 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 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

扎根理论案例

扎根理论 开放分类:社会学经济经济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1. 2.1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2. 2.2 首要任务 3. 2.3 对理论保持敏感 4. 2.4 不断比较的方法 5. 2.5 理论抽样的方法 6. 2.6 灵活运用文献 7. 2.7 理论性评价 3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1. 3.1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 3.2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3. 3.3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4. 3.4 核心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5. 3.5 举例论证 4 一个分析实例 1. 4.1 研究问题 2. 4.2 初步回答 3. 4.3 广泛的抽样 5 研究工具与技巧 1. 5.1 增进理论触觉的技巧 2. 5.2 条件矩阵 6 泛行动系统 1. 6.1 行动系统的几个性质 2. 6.2 使用条件矩阵的益处 扎根理论 - 简介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确定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扎根理论案例

目录 [隐藏] 扎根理论就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 其主要宗旨就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就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就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就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就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与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 ,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就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就是积累而成的,就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与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就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就是在设计阶段 ,还就是在收集与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与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就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就是特别敏感,也不就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就是比较,在资料与资料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与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1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1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 2013年12月24日14:34 来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4期第439~443页作者:王春芝高强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98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T)是一种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定性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建构社会科学理论,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在管理研究领域有所应用。从起源与哲学思想上看,经典扎根理论受到现象学和符号互动论的影响,适用于对微观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具备微观性与社会互动性的特点,因而适合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但扎根理论起源并发展于社会科学领域,而社会科学研究从学科属性到研究范式均与管理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管理研究中引入扎根理论方法体系时不能盲目,需从根源上了解并分析管理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异同,在了解扎根理论思想与方法起源的基础上,运用经典扎根理论思想形成基于扎根理论的管理研究方法体系,并予以灵活运用,以实现管理学研究的目的。综观国内外现有管理研究领域的扎根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缺乏基于扎根理论起源思想与起源学科研究属性的探讨,更缺少同管理学科研究属性与研究方法体系对比与融合的研究。本文在系统分析管理学科属性及研究范式基础上,通过对扎根理论的方法论体系与传统管理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对比分析,将扎根理论与传统管理研究方法进行融合,以寻求更加完善、更为科学和适用的基于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论体系。 一、扎根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思想背景 扎根理论产生并发展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一种经典的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虽然其概念的提出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其形成过程融合了近百年来深厚的西方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深厚理论背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格拉斯(Barney Glaser)和芝加哥大学的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在对死亡问题研究时基于对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批判创建了扎根理论的方法体系,并于1967年在他们的专著“扎根理论的发现:质化研究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中首次提出扎根理论的概念与方法论体系,所谓扎根是指扎根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的方法,扎根理论实质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经典扎根理论在哲学思想上起源于芝加哥大学米勒的符号互动论,米勒认为社会是通过个体行为和互动而得以繁衍,社会学研究应注重对社会行为意义的研究,强调意义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所创造的。而在社会行为意义的研究中主张对符号互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达到对个人行为的理解。除融合了芝加哥大学的定性研究基因外,扎根理论还融合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量化研究的传统。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研究以定量化的实证主义见长,强调规范的统计分析及解释的逻辑性,要求研究者不仅有清晰的概念架构,而且能系统地将研究资料、研究假设予以编码以及发展相应的验证程序。所以扎根理论强调研究过程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是一种定性与定量融为一体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学与管理学研究属性及范式 在众多学科研究中,学科属性各有不同,人们求知的途径及研究范式也各有差别。从学科属性上看,假定科学研究处于纯逻辑一端,思辨研究处于纯直觉一端,社会科学与管理学科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而从研究范式上考查,从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到知识的形成与运用上亦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定的位置,见图1。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2014年07月14日13:59 来源:《东方论坛》(青岛)2007年4期作者:李志刚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58 【英文标题】The Study of Grounded Theory in Business Research LI Zhi-ga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71,Chin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4-0090-05 定性研究是一组各类研究方法的统称,如民族志法、自然探究法、片段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生态样本记录分析法等等都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1](p27)。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被视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科学有效的一种方法[2](p105),此理论最早由二位社会学者Galsser & Strauss在1976年发展出来。所谓扎根理论,是指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它在某一场合可能指代一种研究方法,在另一场合则可能指代基于该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Strauss & Corbin指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3](p65)。 一、扎根方法适用的领域及研究前提 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劣势,都有不同的擅长领域。研究者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意味着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同时,方法的选取和使用更要源于研究主题的性质,恰当的将研究问题与方法有机结合,是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的必要条件。 (1)扎根理论法的特点在于其认为社会学需要建立理论,它认为定性研究或任何研究都应着重资料分析与理论建立[4](p34-36)。因此,该研究方法比较适用于那些现有理论体系不是很完善、很难有效解释实践现象的领域,或者也可以说是存在理论的空白点、出现了一些全新现象的领域。 比如,笔者曾参与了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挪威国家应用科学研究所(Faro)的一项合作研究,该课题基于深入访谈实地调研了四川和青海两省的大样本企业,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在资料整理分析时,课题组发现存在一种创业者多次直接或间接参与创建新企业的“连次创业”现象(笔者给此现象的命名),这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国内外对企业创业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成果颇多,各种原因所致,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与研究目的、研究地域、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高度相关,从而显得千姿百态。鉴于“连次创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相应的研究比较少,而我国西部地区又具有独特的区情,于是,在掌握了翔实的企业访谈资料基础上,笔者运用扎根理论法进行了资料分析,得出了一些关于“连次创业”问题的初步结论[5](p87)。 (2)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6](p113)。这种重视资料、重视互动的方法特性,使得研究者可以借助和事件当事人的连续、亲密互动和抵近观察来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doc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2020年4月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关键词:扎根,选取,理论,方法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简介:第三章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3.1扎根理论方法概述。1967年,质性研究方法因为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扎根理论的提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laserB.&StrassA.,1967)。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深度访谈所转录的文字资料或文本资料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内容: 第三章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3.1 扎根理论方法概述。 1967 年,质性研究方法因为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扎根理论的提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laserB. & StrassA.,1967)。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深度访谈所转录的文字资料或文本资料中不断抽象出来的理论(Strauss A.,1987)。与定量研究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自下而上通过自然浮现构建理论的过程。即在系统

搜集的资料中,进行概念化,范畴化,并寻找出范畴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一个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并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一个反映社会现象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因此,扎根理论需要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厚的积累,才能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概念以及理论模型。它属于后实证主义的范式,也应用于对原本未知的理论的建构和已知理论的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来源于实际生活中。60 年代格拉斯和斯特劳斯在医院中观察医务的病人中的一系列具体行为中所得到的一种研究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来源依然是哲学人员处理即将去世与社会学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米德以及皮尔士的思想,他们观察并寻找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方法。另一个方面体现在芝加哥的社会学派,该学派认为实地观察加深度访谈才能深入理解人们的行为,进而理解社会是如何互动的,如何形成以及怎么样变化的。 3.1.1 持续比较和理论抽样。 扎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而持续比较和理论抽样贯穿于整个收集过程。持

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第3节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读书笔记 一、背景 年正式提出 质:后于经验的理论 量:先于经验的理论 变成“只有叙事没有研究”的批评 二、扎根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分析资料,分类并编码 (1)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互动 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好处: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生成相关的概念和假设,并围绕这些概念和假设去进一步收集资料。 (2)分类及其编码 编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登录、分析和分类,以便突出这些概念并由这些概念形成扎根理论。 ○1随意编码/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分类编码/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轴心式登录) ○ 3核心编码/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 编码的方式主要有: ○ 1用某个关键词来概括资料中每一句话的意义 ○ 2用资料中的某个句子来概括某份资料的段落大意

(3)一次编码和二次编码的差异: 结构和分类有差异,形式无差异 (二)寻找“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 (1)发现“关键事件” 发现“关键事件”就有可能因此而进入正式的调查研究。 按照费孝通的说法:“在实地观察中去捉住关键,一半是靠研究者理论的训练,一半是靠研究者的悟性” (2)倾听“本土概念” “本土概念”是指本地人(或称之为当地人)所使用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词语。 频繁出现、被重复使用 隐含本地人的生活信念、思维习惯与文化特色 是否隐含了当地人的某种生活“冲突”以及相关的“关键事件” 寻找本土概念的目的: 是为了为当地人的生活故事找到一个或几个主题,或者说,每一个“本土概念”都是当地人生活故事的某个主题。 本土概念与经验事实的差别在于: “本土概念”是经验事实的“关键事件”,它是经验事件的“节点”,它可以将相关的经验事实连接、贯穿起来。 (3)寻找故事背后的问题、冲突与疑惑 “本土概念”不仅出身于经验事实,而且, 本身就属于经验事实

管理研究方法之扎根理论

管理研究方法作 业

矩阵式结构、网格化管理与多机制保障 ——运动式治理中的纵向府际合作实现1.内容简介 运动式治理语境下,纵向府际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应用建构型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助具体案例,对运动式治理中府际合作的实现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纵向府际合作有四种微观过程,可以被归纳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实现路径,矩阵式临时指挥系统、网格化管理结构和多种常规机制的非常态运用,保障了纵向层级合作的顺利实现。上述机制与结构创新,属于官僚系统内部的自我优化,其基本思路可以延伸至常规治理环境,以提高政府常态治理水平,升华国家治理能力。 关键词:运动式治理府际合作扎根理论网格化管理 文献框架 一、问题提出 1.僵化的官僚制组织下“运动式治理”模式的产生 2.行政组织背后的特殊支撑机制和实现逻辑的提出 3.纵观分析,运动式治理中的府际合作还基本处于学术空白,因此,本文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利用二手文本资料,对该领域进行侧面剖析和研究 二、研究建模 (一)数据采集与编码准备 1.数据来源:2014年,济南市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 2.文本资料来源:会议记录、官方和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政府公文 3.分析主体:市政府—天桥区政府—街道管委会的关系链 4.分析软件:Nvivo8 (二)初始编码 1.Nvivo8中的自由节点功能进行编码。形成116个初始代码

2.将c级(市政府数据)和d级(区政府数据)两类初始代码分别打散,合并类似的信息得到优化代码72个 (三)聚焦编码 聚焦编码阶段(focused coding)是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高度凝聚代码旨意形成具备理论导向的类属(categories)。为此,本文首先打破代码来源界限,通过对所有代码的筛选、提炼,总结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聚焦代码(编码为F,共26个)。然后以聚焦代码为基础,参考初始编码表,必要时返回原始资料,不断删减、比较,最终形成高度理论概括的类属(12个) (四)理论编码 借由聚焦代码分析,深化了对代码间的认识,并形成了具有理论开发潜质的类属。使用工具格拉泽的编码家族体系作为一种宏观社会运动中的主体动态交互,上下级政府间的协同合作同样遵循着一定的路径。本文运用的是“策略—过程”和“结构—功能’编码家族。 综合所有的原始资料以及各级编码结果,本文摘要出运动式治理中纵向府际合作的基本实现逻辑。如图 1 所示,这一合作的实现可被细分为策略、行动与结构三个层面,行动层是合作过程的直接呈现,由四个闭合循环的路径组合而成;策略层为行动提供机制支持,四种主要机制又与四个不同路径形成了多种组合方式;结构层作为底层支持,为运动式治理中活跃的府际合作注入结构性动力。三个层次的共同作用,最终推进组织战略的实现。 三、研究发现 1.策略层:多重实现机制 会议机制、文件机制、专项活动机制、激励机制 2.行动层:纵向府际合作的微观过程以及策略组合 显性路径:命令—执行—反馈—改进 隐性路径:示范—仿效鼓舞—动员 结构层:矩阵式临时组织与网格化管理

扎根理论研究

扎根理论研究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 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位类属。例如,“管理者的工作类型”、“优秀餐饮管理着的条件”等归纳为“餐饮管理者”,这个“餐饮管理者”就是类属。将编码“协商”、“监督”、“注视”归类为评估和维持工作流程而进行的“工作类型”,这个“工作类型”就是下位类属,它是由多个意义相近的编码组成的。

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彭本红1,2  周倩倩1 谷晓芬1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2(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南京 210044) 〔摘 要〕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产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服务型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将采用以扎根理论为核心的多案例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实践探索归纳出有关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研究得出:(1)影响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因素主要来自于项目利益相关者和项目相关的保障因素两方面,其中项目利益相容性、信任水平和合作强度影响着服务型制造项目的关系治理;项目实施和项目合作环境以及项目绩效3个因素直接影响项目保障因素;(2)针对利益相关关系和项目保障两大因素的影响,提出综合关系治理和项目环境保障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构建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影响机理图;(3)基于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影响机理,提出了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合作共赢理念、建立科学预警机制和冲突变动以及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 服务型制造 项目治理 扎根理论 多案例分析 影响机理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5.001〔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服务型制造项目网络治理的影响机理及机制设计研究”(项目编号:71263040);江苏省社科基金“江 苏制造业服务化的模式转型及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EYB013)。  作者简介:彭本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与创新管理,项目治 理、物流管理等。周倩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谷晓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为了转变产业生产方式,制造业与服务业开始了深度融合即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大创新,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升级。而事实上,我国的服务型制造发展并不完善,经常有许多服务型制造项目出现重大事故和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其项目在治理各个阶段,没有充分掌握影响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从而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协调和利用。近年来,服务型制造项目外部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多,同时各个利益相关方对项目的影响能力也在增强,基于项目治理层面的研究迫在眉睫。在建立服务型制造项目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治理角色关系的过程中,有效识别项目治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对提高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 水平,促进制造业成功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1 文献综述 对服务型制造的研究源于美国,21世纪初期达到巅峰。M畅J畅Healey和B畅W畅LIbery(1990)[1] 对服务业的类型进行了划分。Szalavetz(2003)[2]从两个不同的层次阐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含义。不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他们都开始意识到服务型制造业对其经济的重要。国内学者对服务型制造也有大量研究,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方向分散等原因,至目前仍未形成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体系。刘炳春(2011)指出服务型制造网络是服务与制造融合的复杂系统,它是由生产性服务、服务性生产和顾客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 [3] 。孙林岩 (2012)[4]认为服务型制造是通过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的服务活动和服务增值来促进整个制造业的提升。周国华(2009)[5]将一般服务模式融入传统制造业运行模式中,构建了一种以顾 — 3—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

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 作者: 文军 / 蒋逸民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概论》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了解主观意义、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为宗旨,主张对调查资料的诠释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解构”,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质性研究概论》不仅对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作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对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案例说明,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涵义 第二节质性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质性研究的历史 第四节质性研究的类型 第五节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六节做好质性研究的标准 第七节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实证主义 第二节解释学 第三节人种学 第四节现象学 第五节建构主义 第六节批判理论 第七节女性主义 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质性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三节质性研究中的抽样 第四节质性资料的性质 第五节质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技术 第六节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第七节质性研究设计中的信度与效度

第八节电脑在质性研究中的运用 第九节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 第四章个案研究法 第一节个案研究的涵义和特点 第二节个案研究技术 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资料来源 第四节个案选择的标准及其成果推广第五节个案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第六节个案研究中的常见错误 第七节个案研究法的应用 第五章参与观察研究法 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 第四节对参与观察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五节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应用 第六章访谈研究法 第一节访谈的涵义与类型 第二节访谈准备 第三节访谈技巧 第四节访谈记录 第五节焦点团体访谈 第六节访谈研究法的应用 第七章历史研究法 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历史研究的步骤 第三节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 第四节历史资料的评估和诠释 第五节历史研究法的应用 第八章民族志研究方法 第一节民族志研究的渊源和发展 第二节科学民族志时代 第三节田野工作 第四节作为民族志的深描 第五节民族志研究法的应用 第九章扎根理论研究法 第一节扎根理论的渊源 第二节扎根理论的特点 第三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 第四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 第十章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内容分析法的涵义与特征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