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轲简介他是哪国人 荆轲刺秦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荆轲简介他是哪国人 荆轲刺秦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荆轲简介他是哪国人 荆轲刺秦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键入文字]

荆轲简介他是哪国人荆轲刺秦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在常人眼里刺客是有无情的、冷血的,然而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荆轲却不一样,

他是一名刺客,奉命杀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但他又是有情有义的普通人,易水送别,竟令人感动千年。无奈自己的身份背负着沉重的职责,他必死无疑。

作为荆轲,在他所处的时代,好名轻死,尚侠重义,这些品格是当时社会极为流行

和推崇的。荆轲:杀手乎?侠客乎?“荆轲不是杀手,而是一个侠客。”《史记》研究专家如是评价。荆轲(?——公元前227 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淇县志》记载:“荆轲旧居,在县南,战国时常居于此。盖因年代久远,具体不详。但古朝歌为卫国国都,居此无疑。”

荆钶自幼刻苦好学,习文演武,智勇双全,对于武术尤其是剑术尤其喜爱,卫人谓

之庆卿。后来游历燕国,燕人叫他荆卿,亦称荆叔。据说,荆轲漫游路过榆次时,还与但是以武术出名的盖聂谈论过剑术,荆轲漫游邯郸时又与鲁句践=争执博局的路数。他的一生都流浪在各国诸侯国,最后他涉足燕国领域,在这里结交了他的第一个知己——高渐离。

高渐离是燕国的一个屠狗之人,以擅长击筑著称。荆轲与高渐离两人一相识,很快

就成为知己。在燕国的集市上会经常看到这一幕,两名微醺的成年男子,一边击筑,一遍跳舞吟唱,旁若无人,这种洒脱率性常常遭人侧目,但二人不以为然。荆轲虽然

看起来整体都混迹于酒色之间,他为人却十分重义气,喜好读书又曾游历诸侯国,结交了各类豪杰。燕太子丹素闻荆轲贤勇,筵为贵宾,尊为上卿,想让他帮助自己刺杀

残暴的秦王,于是刺秦的故事便由此展开了。

荆轲刺杀秦王的动力明显不足,荆轲与秦王无冤无仇,他的这次刺杀,都是燕子丹

设计的,他收买拉拢,苦求威逼,荆轲只好答应。既然答应,就全力以赴,这是一个

1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4.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5.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7.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10.士皆垂泪涕泣(涕:名词用作动词,哭) 11.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人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1、下列各组对加点词本义和引申义判断有误的一组是(3分) (1)不得持尺兵( 武器,引申义) 不及召下兵( 士兵,本义) 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引申义) (2)图穷而匕首见( 穷尽,本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3)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陈列,本义) 恐惧不敢自陈( 陈述,引申义) (4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自己的,私人的,本义) 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自,引申义) (5 )至陛下( 台阶下,本义) 窃为陛下惜之( 对皇帝敬称,引申义)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4分)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 4.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5分)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 ④⑤⑦ B.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7.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 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 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 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 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学生版)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可以解燕国之患。 (4)乃今得闻教。 (5)人不敢与忤视。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图穷而匕首见。 (6)卒起不意。 (7)秦王还柱而走。 三、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仰天太息流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 (4)复为慷慨羽声 (5)持千金之资币物 (6)诸郎中执兵 (7)乃其引匕首提秦王 四、词类活用 1.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发尽上指冠() ④箕踞以骂曰() 2.①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前为谢曰/左右既前()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士皆垂泪涕泣()乃朝服,设九宾() 3.其人居远未来() 4、使使以闻大王() 5.①太子迟之()②群臣怪之() 五、一词多义

2、不及召下兵() 3、秦兵旦暮渡易水() 【穷】1、图穷而匕首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2、恐惧不敢自陈() 【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2、乃遂私见樊矜期() 【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秦王还柱而走() 【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图】1、唯君图之() 2、图穷匕首见() 【室】1、拔剑,剑长,操其室()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2、将军身被坚执锐() 【请】1、乃请荆卿曰() 2、请辞决矣() 【次】1、以次进() 2、次所旁丛祠中() 【信】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听其言而信其行() 3、言必信,行必果()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2、辞曰:“臣之壮也……() 【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2、轲自知事不就()

荆轲刺秦王习题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同步测试 【典型例题】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 B. 偏袒(tǎn)扼腕(è)厄运 (è)濡染(rú)怯懦(ruò) 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 铁杵(wǔ)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 àn)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 ⑧ D. ①⑥⑧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 (2)自引而起,绝袖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 函通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通 (3)秦王还柱而 走 通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 (5)秦武阳色变振恐 通新 11.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课文鉴赏

《荆轲刺秦王》课文鉴赏 一、赏析内容 《荆轲刺秦王》是从《战国策·燕策三》中节选的。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对于他行刺的背景、目的,节选的文字前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闲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闲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由此可见,燕太子丹深感力绌计穷,而又不愿坐以待毙才派荆轲入秦行刺的。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范文一: 看完《荆轲刺秦王》,我几次感慨于樊於期为报国仇家恨而义无反顾把刀剑刺向自己的咽喉;几次感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凄凉之歌;几次感慨荆轲断股后甩出匕首的最后一搏。樊於期的以命相报,太子丹的重托以及全燕国人民屏息凝神的翘首以盼,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只是刀尖到秦王的距离,毫厘之间,便毁灭了一代人的命运。清末变法志士谭嗣同在临死前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想必这也是你视死如归的铿锵壮语吧,荆轲。在太子面前决意请辞,易水送别而去时终己不顾,临死之前依然傲视怒骂秦王......其实你已经做到了:冒敌进入秦朝王宫,使群臣兵力慌张得尽失其度,面对死神巍然不惧。一位可敬的忠臣,一名勇猛的武士,绵延数千年的燕赵悲歌倾诉着这段悲壮感人的故事,徘徊在人民心中,永不散去。这重于泰山的死亡,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永远会被我们后人所铭记,永远,永远...... 范文二:最近我读了《荆轲刺秦王》,它主要讲述的是荆轲刺杀秦王的因由及全过程始末,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荆轲刺杀秦王的情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回放,挥之不去。。。。。。公元前227年荆轲抵达秦国国都咸阳,并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的引见,以谦卑的言辞求见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迎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敬献给秦王,在地图完全打开,图穷匕现之际,荆轲趁势抓住秦王的袍袖并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还未等到荆轲近身,秦王已经惊恐的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秦王,两个人绕着柱子奔跑,结果后来秦王拔剑砍下了荆轲的左腿,荆轲无法再追下去,便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结果却击中了铜柱。。。。。。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失败了,功亏一篑,可悲,可叹啊!功亏一篑终究意味着失败,荆轲和燕国都为这次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死国灭!纵观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划近乎完美的谋略与荆轲他志向意图明朗的侠义之举啊!究竟导致他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第一部分: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破:动词使动,译为“使……破灭”或“灭了”②收:占领。③进兵:进军。④北:名作状,向北。⑤略:掠夺、夺取。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尽:副词,表范围,译为“全部”。②其:代词,指代“赵”。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请:请求。②旦暮:名作状,译为“很快”“马上”。③足下:敬称,译为“您”“先生”。 ④可:能够。⑤得:如愿。[另外一种理解:认为“可得”是同义复词,译为“能够”。]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②则:连词,表承接,不译。③虽:连词,表让步,译为“虽然”。④岂:疑问副词,译为“怎么”。⑤哉,语气助词,译为“呢”。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微:(如果)没有。②臣:代词,译为“我”。③愿:敬辞,译为“想”“希望”。④得:能够。⑤谒:拜谒(词典义)、前往(文中义)。⑥信:信物。⑦亲:亲近(词典义)、接近(文中义)。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代词,代指“秦国”。②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③则:连词,表承接,不译。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购:悬赏。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夫:发语词,不译。②之:代词,代指“樊将军首”。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诚能得Ⅰ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Ⅱ有以报太子。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得Ⅰ:获得。②说:通“悦”,译为“高兴”。③见:接见。④得Ⅱ:能够。⑤有以:固定结构,译为“有机会……”或“有办法……”。⑥报:报答。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诚: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②与:连词,译为“和”。③之: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④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 6.樊将军以Ⅰ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Ⅱ己之Ⅰ私,而伤长者之Ⅱ意,愿足下更虑之Ⅲ。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穷困:偏义复词,译为“走投无路”。②归:投奔。③忍:忍心。④长者:敬称,代指“樊将军”。⑤意:心意(词典义)、诚意(文中义)。⑥愿:敬辞,译为“希望”。⑦足下,敬称,译为“您”。⑧更:重新。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Ⅰ:介词,因为。②以Ⅱ:介词,因为。③之Ⅰ: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④而:连词,表修饰,不译。⑤之Ⅱ: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⑥之Ⅲ:代词,

荆轲刺秦王基础测试题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检测一、为加点词语注音 1.愿足下更.虑之 2.常痛于骨髓. 3.右手揕.其胸 4.偏袒扼腕 ...而进曰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6.为变徵.之声 7.使工以药淬.之 8.血濡.缕 9.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10.愿大王少.假借之 二、指出语句中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4.燕王诚振怖 5.图穷而匕首见6.卒起不意7.卒惶急不知所为8.秦王还柱而走 9.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1.燕王拜送于庭 三、解释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 1.乃.请荆卿曰 2.岂.可得哉荆卿岂.无意哉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4.今行而.无信. 5.诚.能得樊将军首 6.以穷困 ...来归丹 7.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矣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9.顾.计不知所出耳 10.荆轲和而 ..歌 11.既祖.,取道 12.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3.将军岂.有意乎 14.乃.今得闻教 15.驰.往,伏尸而.哭 16.人无不立.死者 17.乃为.装遣荆轲 1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19.请辞决 ..矣20.皆白衣冠 ...以送之 21.士皆垂泪涕 ..泣 22.厚遗.秦王宠臣 23.燕王诚.振怖于大王之威24.兴.兵以.拒大王25.比.诸侯之列 26.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27.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28.愿大王少.假借之29.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0.因.左手把秦王之袖31.操.其室 32.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3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35.荆轲自知事不就. 36.乃欲以生劫之. 37.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最终稿)

<<荆轲刺秦王》 《英雄的黎明》背景音乐响起 旁白: 话说当年秦始皇欲要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以致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六国刺客无不想刺杀始皇,为天下百姓报仇。· 秦始皇也发出悬赏令, 捉拿刺客, 有取刺客首级者, 封千户侯,邑万家地, 而刺客至今尚未捉拿归案, 秦始皇终日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赵高(上):皇上驾到 音乐《鬼子进村》奏起。 (秦始皇迈着本山步法上台,作鬼鬼祟祟状) (对赵高):音乐停!停停!赵高啊赵高!说过多少次!怎么就教不会呢?音乐要符合人物形象,我有那么猥琐吗?专业一点嘛! 赵高:皇上,这个,奴才不专业啊 秦始皇:那你什么专业 赵高:奴才信息专业 秦始皇:信息专业,信息专业怎么当了太监? 赵高:皇上您有所不知啊,现在工作不好找的嘛,太监已经不错了,还是公务员编制呢 秦始皇:哎!说的也是啊 赵高:皇上,李相国求见 秦始皇:宣 李斯(上):臣,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处领班大臣,兼吏部尚书李斯见皇上! 秦始皇:哦,李爱卿啊,听说你最近在研究宏观经济学啊,这人民币到底升不升值啊? 李斯:启奏万岁,微臣不知, 秦始皇(起身):你怎么能不知道哇,我炒外汇亏了好多钱的呀! 赵高:皇上,注意形象! 秦始皇:回去赶紧给我弄清楚,弄不清楚提头来见 李斯:诺,皇上,臣有本要奏! 秦始皇:何事? 李斯:启奏陛下殿外有人求见! 秦始皇:何人? 李斯:此人自称无名,带刺客首级献予陛下 秦始皇:此话当真? 李斯:微臣岂敢欺瞒皇上!

秦始皇:快快宣上! 赵高:宣无名上殿 music 《动物世界》乐起,无名跳街舞) 秦始皇:(起身离座)哎呀我滴妈呀,这家伙,非洲来的哈! 无名:Nice to meet you 秦始皇:Nice。。。nice to。。。。to meet you,too 无名:I am wuming 秦始皇:I am qinshihuang 赵高:皇上,注意形象! 秦始皇:哦,对! (回到王座上) 无名:臣无名,叩见陛下! 秦始皇:你从何而来? 赵高:你哪个单位的?(态度很蛮横) 无名:臣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商学系 秦始皇: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啊 赵高:皇上您忘啦 这合肥工业大学商学系美女可多啦,您看,这跳舞的个个都是国色天香啊 (女生上跳舞) 秦始皇:哟,嘿嘿,不错哦。 (欲起身往台下) 赵高:皇上,皇上,注意形象 秦始皇:(恋恋不舍回到王座) 哦,无名,我来问你! 赵高:陛下,您应该称寡人 秦始皇:寡?我后宫三千佳丽,七十二王妃,个个美若天仙,我还寡 赵高:皇上,电视上都这么演的 秦始皇:哦,对,无名,寡。。。。寡妇问你 赵高:陛下,不是寡妇,是寡人 秦始皇:(秦始皇一脚把太监蹬倒在地)多嘴,无名,寡人问你,你当真带来了刺客的首级。 无名:(日式)嗨! 太监:不可能,你拿出证据来 李斯:臣可以做证 秦始皇:李爱卿快快讲来! 李斯:启奏万岁,刺客首级已送到御膳房了 秦始皇:好!大快人心,哈哈哈哈哈。 赵高:奴才跟着皇上。。。。(扭捏)有肉吃了 秦始皇:无名,快讲讲如何杀掉刺客的 无名:遵旨!陛下!事情是这样的!一年前我们被召,组成刺秦四人帮,分别有长空,残剑,飞雪及臣。 (介绍到各人时,分别挥手向观众致意,长空,残剑,飞雪,无名四人,F4音乐起) 无名:话说那日,臣和长空聊天,长空多喝了喝了两杯酒,就开始吟诗了

荆轲刺秦王新课改测试题

荆轲刺秦王新课改测试题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朗读两遍。 臣愿得谒.之()皆为戮没 ..()() 右手揕.其胸()偏袒扼 ..腕而进曰()() 为变徵.之声()人不敢与忤.视() 使工以药淬.之()箕踞 ..以骂曰()() 士皆瞋.目()以其所奉药曩.提.轲()() 2.请给下列加点词注音、释义。 (1)卒.()起不意卒: (2)厚遗.()秦王宠臣遗: (3)秦王必说.()见臣说: (4)仰天太息流涕.()涕: (5)荆轲怒,叱.太子曰()叱: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创: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进兵北略.地略: (2)振.怖大王之威振: (3)日以.尽矣以: (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 (5)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 (6)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 (7)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函: (8)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 4.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轲自知事不就.()图穷而匕首见.()(1)持就.火炀之()(2)乃遂私见.樊於期() 荆轲遂就.车而去()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新陈.代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恐惧不敢自陈.()(4)秦王惊,自引.而起()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 顾.计不知所出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 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 D. 太子丹恐惧 ..,乃请荆卿曰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对荆轲的看法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对荆轲的看 法 荆轲刺秦王看法 对荆轲刺秦王的几点讨论 荆轲不是凡夫俗子,他具有政治价值观和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超越物欲,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形而上的信念上。 但作为理想主义者,要想在社会上建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功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和智慧。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政治事业是对大道高义的奋争,是拯济天下的伟业,它需要那种“虽千万人,我往也”的

执着和勇气,需要那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论万世不论一生,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节义。真正的政治家是无所畏惧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是政客,他要为某种价值观而献身。没有这种勇气、节义,政治家就会成为投机分子,在事业关头权衡个人的利益得失,将一己之利置于政治事业之上。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事已定。在方时的形势下,即便是行刺成功,也无法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所以荆轲舍身行刺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个悲剧。就如同是蚂蚁和大象,蚂蚁是斗不过庞大的大象的。然而面对秦军的屠刀,像荆轲那样的侠士谁愿意伸出脖子等敌人来砍?哪个有血性的男子不拿起武器反抗?正因为荆轲明知赴秦的路上有去无回,却依然慷慨赴死,笑面死亡,更

加反映出他品格的高尚。荆轲那种舍生忘义,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动着历史。说他扶弱济贫,可事实上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恩惠和优待,刺秦王是为了报恩,没有济困之说。至于他对于秦王政,他并未受到秦王的迫害,原本对于政事也并无兴趣,只是一介武夫,又哪里能说他反对强暴? 至于说他说他刺秦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更是无稽之谈,上面说了,他只是为了报答恩惠才受命去刺秦王,一切只是燕太子丹的谋划,他只是实施者。何况燕太子丹未登大位,荆轲即使刺秦成功,他也是必死,怎么达到政治目的?所以,可以说,荆轲只是有着个人的武者节操,受人点滴,报以涌泉。他的身上体现的是大勇的精神,杀身未成仁,却也到达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实践了自己的信仰。无可奈何的荆轲,为燕太子丹、田光、樊於期所裹挟的荆轲,心情复杂地迈出了西去刺秦王的步伐,但他心里没有任何把握,也深知此去凶多吉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必说见臣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拜谒()督亢()戮没()淬火()忤逆() 拊心()瞋目()箕踞()目眩()创伤() 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1)偏袒 ________ (2)郎中 ________ (3)穷困 ________ (4)涕 ________ (5)币 ________ (6)提 ________ (7)股 ________ (8)左右既前,斩荆轲 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⑨进兵北略地() 五.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4)同“已”,相当于“已经”。(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5.使工以药淬之() 6.日以尽矣()7.皆白衣冠以送之()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9.使使以闻大王() 10.以次进() 11.以故荆轲逐秦王()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3.而乃以手共搏之()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5.遂拔以击荆轲()16.箕踞以骂() 17.乃欲以生劫之()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9.以其无礼于晋() 20.敢以烦执事()21.越国以鄙远() 22.焉用亡郑以陪邻() 23.阙秦以利晋() 24.以乱易整() 七.填空。 ①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士皆________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荆轲刺秦王的全文翻译

荆轲刺秦王的全文翻译 最佳答案 译文: 秦国的将领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如果这样那么我虽然想长久地侍俸您,恐怕是不行了?”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采取行动了。如今空手而去,恐怕也没有什么信用,那么秦王也就无法接近了。现在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外加一万户人口的封邑来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那么我才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实在不愿意因为我太子的缘故,而伤害了尊长,希望您能够重新考虑一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悄悄地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地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如今听说用万户邑、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呀!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可以一报将军之仇,二雪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将军你可愿意?”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到现在才能够听说!”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于是打点行装送荆轲出发。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太晚,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之所以留下来,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送了很多的礼物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荆轲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人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备课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5.卒起不意(卒通猝,仓猝)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4.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5.诸郎中 ..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窘,处境困难)

②图穷而匕首见(尽、完结)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④穷家富路(贫穷) ⑤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2.见 ①图穷而匕首见(露出)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拜见,会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⑤慈父见背(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3.引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指身子向上起)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带领) ⑤引而不发(拉开弓) ⑥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4.顾 ①顾笑武阳(回头看) ②顾计不知所出(只是,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 5.乃 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 ②乃今得闻教(副词,才)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是) 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连词,表承接,于是、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