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全国重特大火灾事故分析及时空分布规律

2007-全国重特大火灾事故分析及时空分布规律

2007-全国重特大火灾事故分析及时空分布规律

2007 —2016 年全国重特大火灾事故分析及时空分布规律

张玉涛,马婷,林姣,黄遥,李亚清

【摘要】为探索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采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对2007 —2016 年的重特大火灾事故从发生时间、空间分布和事故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火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地域性和行业性。从时间上看,冬季为火灾的高发期,一天24 小时中0∶00-2∶

00 火灾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从空间分布上看,广东省的重特大事故发生起数大大高于其他省份,宾馆、商业建筑和加工厂占据了火灾发生场所的前 3 名;从事故原因来看,电气火灾所占比例将近49% ,同时也是造成火灾中死亡、受伤人数最多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主要火灾类型。对火灾事故发生规律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掌握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为减少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提供重要的参考。【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37)006

【总页数】8

【关键词】重特大火灾事故;火灾;统计分析

0 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火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火灾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确定性并存的特点,且时空跨度较大,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非常严重,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常发性灾害之一[1] 。当前,中国的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研究火灾事故的发生

仓库火灾事故案例

仓库火灾事故案例 一、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调查报告 8月18日,依据《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务院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由杨焕宁同志(时任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安全监管总局局长)任组长,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监察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全国总工会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全面负责事故调查工作。同时,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并聘请爆炸、消防、刑侦、化工、环保等方面的专家参与事故调查工作。 调查认定,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一、事故基本情况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015年8月12日22时51分46秒,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吉运二道95号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北纬39°02′22.98″,东经117 °44′11.64″。地理方位示意图见图1)运抵区(“待申报装船出口货物运抵区”的简称,属于海关监管场所,用金属栅栏与外界隔离。由经营企业申请设立,海关批准,主要用于出口集装箱货物的运抵和报关监管)最先起火,23时34分06秒发生

第一次爆炸,23时34分37秒发生第二次更剧烈的爆炸。事故现场形成6处大火点及数十个小火点,8月14日16时40分,现场明火被扑灭。 (二)事故现场情况。 事故现场按受损程度,分为事故中心区(航拍图见图2、示意图见图3)、爆炸冲击波波及区(示意图见图4)。事故中心区为此次事故中受损最严重区域,该区域东至跃进路、西至海滨高速、南至顺安仓储有限公司、北至吉运三道,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两次爆炸分别形成一个直径15米、深1.1米的月牙形小爆坑和一个直径97米、深2.7米的圆形大爆坑。以大爆坑为爆炸中心,150米范围内的建筑被摧毁,东侧的瑞海公司综合楼和南侧的中联建通公司办公楼只剩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堆场内大量普通集装箱和罐式集装箱被掀翻、解体、炸飞,形成由南至北的3座巨大堆垛,一个罐式集装箱被抛进中联建通公司办公楼4层房间内,多个集装箱被抛到该建筑楼顶;参与救援的消防车、警车和位于爆炸中心南侧的吉运一道和北侧吉运三道附近的顺安仓储有限公司、安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储存的7641辆商品汽车和现场灭火的30辆消防车在事故中全部损毁,邻近中心区的贵龙实业、新东物流、港湾物流等公司的4787辆汽车受损。 爆炸冲击波波及区分为严重受损区、中度受损区。严重受损区是指建筑结构、外墙、吊顶受损的区域,受损建筑部分主体承重构件(柱、梁、楼板)的钢筋外露,失去承重能力,不再满足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

气温的分布规律 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 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 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2.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 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 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3题 3.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 B 9时 C 12时 D. 14时 4.右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A.甲、丁、丙、乙 B.甲、乙、丙、丁 C.丙、乙、丁、甲 D.丙、丁、甲、乙 下图为“大陆和海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纬度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大陆气温年较差和海洋气温日较差的曲线分别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6.曲线丙在南、北纬30°附近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 B.地势高,空气稀薄 C.多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 D.距海洋远,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7—9题 7.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 7时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D.19~次日6时 8.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 9.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右图是“某地某日垂直温度变化(℃/100米)时空分布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00~16∶30 B.17∶00~23∶00 C.16∶30~7∶00 D.23∶00~5∶00 11.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 12.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迎风坡异常变高。其成因是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的不同。(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下图回答14—15题

五鹤续断多糖的提取及动态分布规律的研究

五鹤续断多糖的提取及动态分布规律的 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以恩施州道地药材——五鹤续断为原料,初步研究其多糖提取分离及其动态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石油醚脱脂、热水浸提、乙醇沉淀分离、sevage脱蛋白、冷冻干燥等方法提取分离续断多糖,并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续断多糖的含量,了解其多糖的动态分布规律。结果在提取2次、加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为95 ℃时,续断多糖得率最高,三年生续断根多糖分布最高。结论五鹤续断多糖分布规律为:三年生根>两年生根>一年生根>叶,人工种植的续断根>野生根。 【关键词】五鹤续断多糖提取分离分布规律 Abstract:ObjectiveTo extract and separate polysaccharide in Dipsacus asper and extract polysaccharide and study its regularities.MethodsDuring the extraction of polysaccharide, the effects of extraction times, temperature, proportion and time on yield of polysaccharide investigat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The

separation procedure of precipitation with alcohol and purification from the removing proteins and fats were analyzed. The contents of polysaccharides were determined by anthrone colorimetry.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parameters were as follows: 2 times extraction ratio of material solvent 1:20, the time 2h, the temperature was 95℃. ConclusionThe regularities of polysaccharide distribution in Dipsacus asper is as follows: the polysaccharide in the roots grew for three years >the one for two years>for one year>the one in the leaves, the cultivation Wu-He Dipsacus roots >the wild form. Key words:Wu-He Dipsacus asper;Polysaccharide;Extraction;Separation procedure;The regularities of distribution 五鹤续断属于川续断科植物(Dipsacus asper),药用部位为其干燥根,其产地以湖北鹤峰县、五峰县为主,并且是川续断中的优质品[1],具有补肝益肾、续接筋骨、抗骨质疏松、止血安胎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腰膝酸软,跌打损伤,骨折,腰椎骨质增生,先兆性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等症状[2]。 已有研究表明,续断根的热水提取物中存在着抗补体多糖和具免疫调节活性的高分子活性成分[3]。多糖尤其是中药多糖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而且几乎没有毒性,愈来愈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五鹤续断为原料,探究续断多糖的提取

最新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和成因

二、气候类型 分析判断: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 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三步法: 一: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 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二: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所在的温度带。(以温定带) 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三: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以水定型)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 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 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与极地气候。图例: 三、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四、我国某些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1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2、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农作物一年两熟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分界线。 5、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 6、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7、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9、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10、区域: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1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12、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3、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有结冰期、含沙量大,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柳州白云食品批发市场“9〃19”特大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1997年9月19日,柳州市白云食品批发市场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1900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经过 1997年9月19日,柳州市白云食品批发市场(以下简称白云市场)发生一起特大火灾。当日凌晨2时40分许,正在市场前大门值班的保安员韦咸成发现市场内一楼入口处的38#摊位门面内西南面隔墙中间离地面高约2.3米处,有兰色电弧闪光,并听到电打火声,感觉情况有异,立即跑到离现场约20米远的值班室,向白云工商所值班的副所长李雄报告。约3分钟后,韦咸成跑回现场,只见门面内已起火,考虑仅自己一人救不了火,于是又跑上市场二楼找值班的另外两名保安员。在呼叫和敲门均无人作出及时答应的情况下,韦咸成回到一楼起火处,在李雄的指挥下,用一干粉灭火器将门面玻璃砸烂,冲进门面后打开灭火器进行扑火,但是灭火器喷不出药粉,而后闻讯赶来的保安员欧谭敏、梁钧雄先后递给韦咸成一个灭火器和一条接在市场内消防栓上的消防水带,韦喷完灭火器后,又用消防水带进行灭火。但由于水带上没有水枪,喷出的水不足一米远,起不到应有的灭火效果,再加上当时正刮着较大的西北风,火势越来越大,与38#摊位相邻的39#、42#、43#等三家门面相继起火。约2时50分,李雄才用手机拨打“119”电话报警。2时51分,柳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电话,立即调动鱼峰消防中队前往扑救。鱼峰消防支队接到报警电话,立即调动鱼峰消防中队前往扑救。鱼峰消防中队第一次出动两辆消防车于2时55分赶到事故现场。这时大火已从38#门面烧至中央天井处,着火面积已扩大到700平方米左右。消防人员到达后,立即进行灭火并向消防支队报告要求增援。柳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在这次灭火过程中先后调集了5个消防中队和7个企业专职消防队,共32辆消防车和290名消防官兵及企业消防队员投入灭火战斗。由于各门面之间以网眼约为4×3厘米的铁栅网相隔,卷闸门封闭,所形成的过火暗道大大降低了消防水枪的扑火效率。加上市场中央的天井起着抽风作用,以及当时的西北风助燃,火苗通过中央天井,从市场一楼先后窜烧3楼和2楼,然后向四周蔓延,火区迅速扩张,灭火工作十分艰难。虽然在4时55分控制了火势,6时30分将火扑灭,但火灾过火面积已达13900平方米,占市场建筑总面积的94%,市场大楼内1、2、3楼绝大部分商品、设备化为灰烬。直接经济损失1900万元。 二、白云市场的基本情况

01时间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实验报告:时间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张贺PB07210001 一、实验题目: 时间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二、实验目的: 用常规仪器(如电子秒表、频率计等)测量时间间隔,通过对时间和频率测量的随机误差分布,学习用统计方法研究物理现象的过程和研究随机误差分布的规律。 三、实验仪器: 电子秒表、机械节拍器 四、实验原理: 1.常用时间测量仪表的简要原理: (1)机械节拍器:由齿轮带动摆做周期性运动,摆 动周期可以通过改变摆锤的位置连续调节。 (2)电子节拍器:由石英晶体振荡器、计数器、译 码器、电源和分档控制及显示部分组成。电子 节拍器按一定的频率发出有规律的声响和闪 光,声、光节拍范围为 1.5~0.28846s,分为 39挡,各挡发生和闪光的持续时间约为0.18s。 (3)电子秒表:兼有数种测时功能(秒、分、时、

日、月和星期),便于携带和测量的常用电子计时器。电子秒表机芯由CMOS 集成电路组成,用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标,一般用六位液晶数字显示,其连续积累时间数为59min59.99s 。分辨率为0.01s ,平均日差0.5s 。 (4) V AFN 多用数字测试仪:由PMOS 集成元件和 100kHz 石英晶体振荡器构成。可测量计数、振动、累计、速度、加速度、碰撞、频率、转速、角速、脉宽。时标:由DC10集成电路和100kHz 石英晶体振荡器组成。电路可直接输出0.01ms ,0.1ms ,1ms ,10ms ,0.1s ,1s 六挡方波脉冲作为时标信号和闸门时间。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稳定度为1.2×105-s/d ;频率测量范围1Hz~100kHz ;电信号输入幅度为300mV 。 2. 统计分布规律的研究: 假设在近似消除了系统误差(或系统误差很小,可忽略不计,或系统误差为一恒定值)的条件下,对某物理量x 进行N 次等精度测量,当测量次数N 趋向无穷大时,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可用正态分布(又称高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示, ]2)(exp[21)(22--=σπ σx x x f (1)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和成因

知识点一、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特点和成因

二、气候类型分析判断: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三步法: 一: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二: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所在的温度带。(以温定带) 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三: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 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带与极地气候。图例:

三、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四、我国某些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1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2、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农作物一年两熟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分界线。 5、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 6、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7、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9、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10、区域: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1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12、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3、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有结冰期、含沙量大,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常见火灾事故分析及建议解析

近几年来,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在一些地区相继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政治影响。做好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工作,防止重大火灾事故发生,既可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免遭重大损失,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公安消防部门作为消防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整治重大火灾隐患是《消防法》赋予的重要职责,但由于一些重大火灾隐患“根深蒂固”,仅靠消防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各方协作,密切配合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机制。 一、重大火灾隐患产生的原因 1.未经消防审核,擅自动工修建。 由于一些单位的领导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未经消防审核擅自动工修建,为防火安全留下了祸根。如:1995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该馆改建前未经消防部门审核,竣工后未经消防部门验收就投入使用,致使发生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造成323人死亡,13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10.9万元。 2.未经审核,擅自装修。 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向消防部门审报,擅自对建筑进行装饰、装修,由于不懂消防安全,留下隐患,致使火灾发生。1995年11月27日,发生在辽宁阜新市艺苑歌舞厅火灾,就是因该厅1990年5月和1994年5月采用可燃材料两次进行了内部装修均未按规定到消防监督机构办理建筑防火审核手续,导致死亡233人,伤20人,直接经济损失12.8万元的恶果。 3.不向消防部门申报,擅自改变房屋用途。 随着经济成份的多样化,一些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注重房屋使用结构,擅自改变房屋用途,进行经营活动,埋下了火灾隐患,增加了火灾的危险。如:1995年7月10日,湖南岳阳市华星夜总会就是在原岳阳军分区设计的军训楼的结构上改建成夜总会后发生火灾的,房屋用途的改变直接改变了其设计的功能和性质,改变该房使用用途时,未经消防部门的审批,擅自投入使用,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84万元: 4.违章混存,造成隐患。 一些单位由于缺乏消防知识,为节省用房将多种化学性质相抵触的物品存在一起,这也是产生重大火灾隐患的主要原因。如:1995年8月,发生在西安市丈八北路中段省工合秦牛化工厂的火灾,就是因仓库内混存了10多种化工原料,加之库房门窗关闭,长时间蓄热不散,挥发的可燃蒸气聚集,发生化学反应以致造成爆炸事故。 5.违章操作,潜伏隐患。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消防培训教育工作长期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对有关单位人员的培训教育不够,再加上一些单位领导也不注重对重点工种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在消防安全知识不强的情况下违章操作,这也是火灾隐患产生的重要原因。如:安徽安庆石化总厂二期工程丙腈环水冷却塔工地火灾,就是施工单位动火管理不严,施工人员在无焊工合格证、动火证和防火安全措施不完备的情况下,擅自违章动火施焊,引起火灾的。河南洛阳东都商厦发生特大恶性火灾事故,致使309人死亡,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电焊工违章操作而引起。 6.生产环境恶劣。 少数“地下工厂”设备简单,生产环境恶劣,违法从事易燃易爆生产,这也是重大火灾隐患产生的原因。如:1997年12月14日,发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前进打火机厂火灾就是因为违法从事易燃易爆物品生产,非法组装、生产打火机所致。 7.水源缺乏,消防设施不配套、不完善。 由于一些地方对消防工作重视不够,目前尚未制定《城市消防规划》的地区在我国还很多,有些已制定了规划的地区,由于资金紧张,目前还不能付诸实施,久而久之,一旦发生

地理现象时间分布规律小结

地理现象时间分布规律小结 1.地球公转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 2.正午太阳高度 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3.昼夜长短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4.日出方位 北半球冬半年全球太阳东南出,西南落 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北出,西北落 5.等温线 1月大陆上南北半球均向南凸出 7月大陆上南北半球均向北凸出 6.气压带,风带 1月南移;7月北移 7. 中国的锋面活动 1月昆明准静止锋 7月江淮准静止锋(梅雨) 8. 北印度洋洋流 1月北半球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7月北半球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9.我国的降水 1月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降水少;7月夏季受夏季风(东南风)影响,降水多10.南亚的降水 1月冬季受冬季风(东北风)影响,降水少;7月夏季受夏季风(西南风)影响,降水多11.我国的河流 1月冬季大部分河流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塔里木河断流 7月夏季东西部河流均进入汛期,东北地区有春汛,夏汛 12.雪线冬半年积雪,雪线下降;夏半年融雪,雪线上升 13.天山牧场放牧活动 1月山麓是冬季牧场;7月山腰云杉林带以上草地是夏季牧场 14.动物迁徙(北半球) 侯鸟(1月南迁;7月北迁) 长颈鹿(1月热带草原向热带雨林迁移;7月由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迁移) 15.强盛气压带 1月: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强盛 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强盛

数学课堂中的动态分布

数学课堂中的“动态分布” ——对《中点四边形》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邮市甘垛镇初级中学分校 陈佳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是一个新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几何画板”软件凭着强大的数和形的表现功能,为数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促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与学习兴趣的目标。本文结合《中点四边形》的教学案例,巧妙地运用几何画板引导数学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几何画板 中点四边形 数学教学 动态与以前《中点四边形》的教学设计不同,教者适宜地运用几何画板作为教学工具,为数学活动搭建了探索的平台,让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使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巧妙整合中应运而生。教者设计的课件虽没有绚丽夺目的动画,却很好地把握住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特别是几何画板的运用,不仅在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寻求了突破,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效率,为构建“灵动”而有效的数学课堂提供了可能。 1. 对中点四边形内容的简要分析: 《中点四边形》是苏科版九年级上1.5《中位线》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该内容只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而在中点四边形相关结论的探索上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是在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以及中位线的性质基础之上来探索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知道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对角线之间的联系。 2. 几何画板在中点四边形教学中的应用 教者从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的“窗户”入手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避免了以前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时间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直接明了,又给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第二章 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综合考虑形成气候诸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构成气候差异的基本矛盾,即冷与暖、干与湿以及高气压与低气压的矛盾,并结合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可以把错综复杂的世界气候加以简化和归纳,划分出若干气候型。具有相同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因而在全球大气环流中所处地位相同的地区,往往属于同一气候型,而各气候型之间的具体界线,则受制于地形等因素。 所谓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直接体现在各气候型排列组合上。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各气候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纬向地带性。另一方面,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又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使在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差异,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非纬向地带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幅世界气候型分布图式,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产物。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按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 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一般用最热月均温10℃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分界线,用最冷月均温18℃等温线作为温带和热带分界线。温带所跨纬度最宽,高、低纬之间气温差别很大,所以习惯上又在温带范围内进一步划分出亚寒带和亚热带。前者是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后者是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在每个气候带内,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平衡分布的特点,又进一步划分出各种气候类型。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各大陆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尽管复杂多样,但是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上是按纬度更替的。

时间测量中的随机误差分布规律(已批阅).

级学号姓名日期 实验题目:时间测量中的随机误差分布规律 实验目的:同常规仪器测量时间间隔,通过对时间和频率测量的随机误差分布,学习用统计方法研究物理 现象的过程和研究随机误差分布的规律。 实验仪器:电子秒表、机械节拍器 实验原理:1、仪器原理 机械节拍器能按一定频率发出有规律的声响,前者利用齿轮带动摆作周期运动,后者利用 石英晶体的振荡完成周期运动; 电子秒表用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标测时,精度可达 0.01s ; 2、统计分布规律原理 在近似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对时间 t 进行 N 次等精度测量,当 N 趋于无穷大时,各 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可用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示: 2 2 2 (21 (σ π σx e

x f -- = 其中 n x n i i ∑ == 1 , 为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1 (1 2 --= ∑n x n i σ,为测量列的标准差, ?-= a

a dx x f a P ( (, σσσ3, 2, =a 利用统计直方图表示测量列的分布规律,简便易行、直观明了。在本实验中利用 f(x得到 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并将其与统计直方图进行比较,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认为是拟合的,可 认为概率密度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其中的误差是由于环境、仪器、人的判断误差、 N 的非无穷大等所决定的。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能正常工作,秒表归零; 2、将机械节拍器上好发条使其摆动,用秒表测量节拍器四个周期所用时间,在等精度条件下 重复测量 150-200次(本实验中测量 150次 ,记录每次的测量结果; 3、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作出相应图表、误差分析等 ; 数据处理: 实验所测量得到的结果如下: 级学号姓名日期 单位:秒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李馨桐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李馨桐学号:1251410047 日期2012.1.22 摘要:本文通过近百年人口分布地图及数据,详细研究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即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不同的行政区域,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但都形成了各自的人口中心;人口重心经度向东、纬度先升后降,总体偏东南。大致预测了本世纪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即人口分布现有的不均衡却相对于发展相适宜的人口分布状况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晋陕甘宁及东北地区随着技术的提高与国家政策的配合,移民将增加。黄河、长江及东南沿海仍为人口分布最密集区。川黔滇区由于长年的人地饱和,地质灾害频繁,人口将减少。蒙新、青藏伴随着西部开发的号召人口将稳步增加。 关键词:人口分布因素特征动态变化趋势 一、地图分析人口分布动态变化 1.人口分布概念 1980年有人提出,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定居在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后来又有人概括为“人口在地面上某一区域内所占的空间位置”。以后的研究证明这种定义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只注意了空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范畴—时间。因此,有人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趋于全面的定义,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的集聚状况,时间方面表现为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空间方面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还有人认为人口分布是“人口数量、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变动(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构成的组合所形成的地域结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性。”这两种定义虽然说法不同, 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内认识人口分布问题是共同的。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他认为,研究这种过程在时间上的演变和空间上的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的中心内容。这一定义是比较简明的、全面的。胡先生也认为人口地域分布是涉及到人口再生产、人口结构、城镇化、迁移、人种和民族分布等许多方面的广泛概念。但在狭义上理解的情况下,则把人口分布只看做是人口数量地域差异的状况。 2. 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变化 对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目前论述的较多。从各个不同侧面分析了以下几点: (1)从全国来看,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 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的“缓浑——腾冲线”是体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一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一、学习目标 1.能用规范的地理术语描述气候的特征。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并找出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并学会描述它们特征。 4.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体验高考 1、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2、左图为北非简略,右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其差异的原因。3、读下图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 原因。

三、知识归纳 (一)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冷热程度,时间变化(年较差和日较差)。 降水:总量,变化,季节分配。 其他:光照,风等。 2具体分析思路: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

(二)气候成因分析思路 1纬度因素:决定太阳辐射,引起气温差异 2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大陆东岸为季风环流,大陆西岸受气压带风带控制。 3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包括海陆、地形、洋流、地面覆盖物 (1)海陆——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气温和降水(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2)地形:a 、海拔——水热以及组合状况的差异——高山气候(垂直差异);b 、坡向:迎风与背风,阳坡与阴坡 (3)洋流 (4)地面覆盖物:裸地与植被覆盖地 4、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或通过改变下垫面(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四、能力提升 4、读下图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5、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到下列问题。 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降水量/mm 甲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降 乙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图8 °

时间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时间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实验目的 用常规仪器(如电子秒表、频率计等)测量时间间隔,通过对时间和频率测量 的随机误差分布,学习用统计方法研究物理现象的过程和研究随机误差分布的规律。 实验仪器 机械节拍器,电子秒表。 实验原理 1.常用时间测量仪表的简要原理 (1)机械节拍器 (2)电子节拍器 (3)电子秒表 (4)VAFN 多用数字测试仪 用电子秒表测量机械节拍器发声的时间间隔,机械节拍器按一定的频率发出有规律的声响,电子秒表用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标,一般用六位液晶数字显示,其连续积累时间为59min59.99s,分辨率为0.01s,平均日差0.5s 。 2.统计分布规律的研究 假设在近似消除了系统误差(或系统误差很小,可忽略不计,或系统误差为 一恒定值)的条件下,对某物理量x 进行N 次等精度测量,当测量次数N 趋向无穷时,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可用正态分布(有成高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示, ]2)x -(x exp[-21 )(2 2 σπ σ=x f (1) 其中 n x x n 1 i i ∑== (2) 1 -n )x -(x n 1i 2 i ∑== σ (3) ? =a a -f (x)dx P(a) (4) 式中a=σ,2σ,3σ分别对应不同的置信概率。 (1)统计直方图方法 用统计直方图表示被研究对象的规律简便易行,直观清晰。 在一组等精度测量所得的N 个结果x 1,x 2,…,x N 中,找出它的最大值x max 与最小值x min ,并求出级差R=x max - x min ,由级差分为K 个小区间,每个

小区域的间隔(△x )的大小就等于 K x -x K R min max =。统计测量结果出现在某个小区域内的次数n i 称为频数,N n i 为频率, N n i ∑为累计频率,称 为频率密度。以测量值x 值为横坐标,以 x N n i ??为纵坐标,便可得到统计 直方图。 (2)概率密度分布曲线 利用式(1)求出各小区域中点的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值f (x ),以f (x )为纵坐标,x 为横坐标,可得概率密度分布曲线。若概率密度分布曲线与统计直方图上端相吻合,则可以认为测量值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实际测量中,受测试者的心理因素,外界环境,仪器系统误差,测量次数不可能无穷多等影响,二者不完全重合是很常见的,因此测量值仅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实验内容 1.时间间隔测量 用电子秒表测量机械节拍器的摆动周期,测量次数要在200次以上。 2.统计规律研究 (时间测量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量200次以上)。 (1)利用式(2)和式(3)计算x 和σ。 (2)利用式(1)计算各区中点的f (x )值。 (3)根据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极限差R 的大小,合理划分小区间数K ,确定其间隔,计算各区间的频率、相对频率、相对频率密度和累计频率,以频率密度为纵坐标,测量值x 为横坐标,作统计直方图,并将f (x )—x 中曲线绘在统计直方图中,检验测量值分布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4)利用式(4)计算测量列误差出现在±σ,±2σ,±3σ范围内的概率。 (5)计算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差,并正确写出测量结果完整的表达式。 测量记录 原始数据记录如下表: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详细)分析

世界气候 一、气候形成因子 (一)、气温影响因素 1、纬度:纬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下垫面: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等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2)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阴坡气温偏低,阳坡气温偏高。 (3)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低。 (二)降水影响因素 1、纬度——大气环流:低压带为多雨带,高压带为少雨带;大陆的迎风一侧降水多,背风一侧降水少;夏季风降水多,冬季风降水少。 2、距海的远近:绝大部分水汽都来自海洋,所以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越近降水越多。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寒流经过的降水偏少。 (三)、气候形成主要因素 1、纬度 2、海陆分布 3、地形 4、洋流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 (3)下垫面(地面状况):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形成气候的四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气温与降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类型. 二、完成表“气候特点、成因、分布”

盘点完整全国重大火灾事件

盘点2015年全国重特大火灾事件 近几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火灾约4万起,死2000多人,伤3000-4000人,每年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10多 亿元,尤其是造成几十人,几百人死亡的特大恶性火灾时 有发生。特别2015年,我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更是给全国 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下面为大家简介2015年几起重特大火灾案例: 1、哈尔滨仓库火灾事故 2015年1月2日13时14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头道街的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的三层仓库起 火,过火面积1.1万平方米。发生火灾的仓库位于一栋总 层高11层的居民楼,其中1—3层为仓库,4—11层为居民楼。火灾扑救过程中,起火建筑多次坍塌,坍塌面积3000 平方米,造成5名消防员遇难、14人受伤。

2、台州:玉环1·14火灾 1月14日凌晨,玉环县解放塘社区一住宅楼室外停车棚内电动车起火,因浓烟向楼道蔓延,造成往楼道逃生 的8名人员死亡,死亡原因均为吸入过量浓烟。年龄最小 的遇难者仅有4岁。 3、莆田沿街6层民房发生大火 1月21日晚10时50分左右,莆田市区莆阳路南门段一沿街6层高民房起火,火势从一楼店面向上蔓延至三楼。至22日凌晨2时许,大火被全部扑灭。其间,消防云梯车成 功将4楼被困的一家5口人救出。不幸的是,65岁的蔡老太 及其11岁的孙女在火中身亡。

4、昆明农产品商贸中心大火3月4日4点38分,昆 明市官渡区彩云北路1502号东盟联丰农产品商贸中心发生一起火灾,50余间商铺被烧毁。经初步查勘,现场过火面积3300余平方米,50余间商铺被烧毁,火灾已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其中7人正在医院救治,3人经治疗后已出院。 5、河南康乐园老年公寓失火

【地理规律大全】+农作物种植时间要点

地理规律大全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2.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 3.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太阳直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垂直照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4.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o)。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某纬度地区,什么时间离太阳直射点最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最大;什么时间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相反。 5.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纬度分布规律 ①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状况相反。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现象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3)极圈内的昼与夜 ①极圈内因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并不是每天都是24小时,纬度越高,昼夜更替的周期越长,极点附近为一年。 ②由于地球公转的速度不同,在远日点附近较慢、近日点附近较快,所以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比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要多;反之,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比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要多。 (4)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相反,时间长短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