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化心理学读书笔记

进化心理学读书笔记

进化心理学读书笔记
进化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导致进化心理学产生的科学运动

1.根据受损头骨的化石记录揭示(能否说明男性之间的斗争,男性更好斗)

①男性骨骼上的骨折和凹痕远远多于女性

②伤口主要分布于头骨和胸腔的左前方,说明攻击者是右利手

2.进化心理学的主要目标:从进化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大脑—心理机制

3.进化心理学集中探讨的四个问题

①那些过程将人类的心理塑造成当前的形式

②人类心理的机制或组成部分是什么

③心理是设计来干什么的

④当前环境的输入信息如何同人类心理的设计特征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可观察的行为的

4. 进化心理学这一理论框架综合了各个领域针对心理的研究结果

5. 进化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①达尔文之前的进化

进化是指有机体的(生命)结构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Lamarck认为有两种原因导致物种的变化:第一,每个物种都有向更高形态发展的自然

趋势;第二,可获得性状的遗传灾变说:由于突发性的大灾难(如陨石),物种会周期性灭绝,然后被不同的物种取代。

对不同物种的胚胎发育的比较:胚胎发育过程在物种之间都惊人的相似(共同祖先说)不同物种所拥有的各种特征似乎都是有一个目的

这些理论并未提出因果机制来解释生命如何随时间变化,特殊功能结构如何产生

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自然选择理论主要集中于因生存问题而进化的适应器

自然选择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变异、遗传和选择

生物在许多方面千差万别,变异是进化过程得以运作的必要成分,它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只有一部分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拥有某些特征的生物体将会留下更多的后代,因为这些特征对生存和繁殖非常有帮助差异繁殖成功率:由于个体拥有不同的遗传特征,使得它们生存和繁殖的机会不同

③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

性选择理论主要关注因求偶行为而产生的适应器

性选择运作的两种方式:同性竞争、异性选择(又叫雌性选择)

④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在进化论中的地位

首先,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原因,还有突变、建立者效应和基因瓶颈等其次,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并没有任何预见性,它并不是“有意向的”

再次,选择是逐步发生的

自然选择理论遭到的反对意见有:缺乏相应的遗传理论(混合遗传);适应器在早期阶

段的作用;宗教的创世论

⑤现代综合:基因和颗粒遗传,自然选择和颗粒遗传理论的结合

⑥习性学运动

行为的进化不像生理结构那样有迹可循,自然选择被应用到行为上可以从习性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习性学的四个关键问题:行为的直接影响;行为的发展影响;行为的功能;行为的进化起源。

固定行为模式:动物表现出来的刻板行为序列,通常能被特定的刺激所激发

⑦内含适应性革命(基因之眼看世界)

经典适应性指个体将基因遗传给后代的直接繁殖成功率

内含适应性认为自然选择将倾向于那些能促使有机体的基因得以传播的特性,而不管有机体是否能直接繁殖出后代

内含适应性理论对于我们如何考虑家庭、利他、帮助他人、群体的形成。攻击行为等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⑧澄清适应和自然选择

《适应和自然选择》挑战了群选择理论;将内含适应性理论运用到具体的领域;适应器可被定义为对某些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确定适应器的三条标准可靠性、有效性、经济性

⑨Trivers的开创性理论

非亲属之间的互惠式利他理论

亲代—子代的冲突理论

亲代投资理论

⑩社会生物学的争论

6.对进化理论的常见误解

人的行为是遗传决定的;如果行为是进化来的,那我们就无法改变它;当前的机制是最佳的

设计(进化的时间间隔和适应器的代价)

7.现代人类起源的里程碑事件

两亿年前哺乳动物的出现;8500万年前,灵长目动物;440万年两足行走;200万年工具开始出现;180万年直立人;120万年前人的脑容量开始急速增长。

走出非洲—多地域起源:现代人类的起源

8.心理学领域中的里程碑事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两种本能正好对应进化的两种理论,求生的本能对应生存,性本能对应性选择。

詹姆士和本能心理学:提出了本能系统,由于本能太多了而遭到大多数人的怀疑

行为主义: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文化变异性的发现:如果其他文化中的人可以和谐的生活,那我们身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嫉妒、冲突和竞争等)就可以归咎于美国的文化,西方的价值观或资本主义Garcia效应、既设的害怕和激进行为主义的衰落:有机生物体天生就已经通过进化预设定来学习某些事情。老鼠、猴子,甚至是人类自身,似乎都布线好了轻易地学会某些事情,而很难学会另一些事情。外部环境不是行为的唯一决定因素。

认知革命:对学习定律的批判,语言器官的存在,计算机和信息加工隐喻的兴起三股力量构成了认知革命。

第二章作为科学的进化心理学

实验1:半自然背景下研究性信号的表达特征(单身酒吧)

1.进化心理学的特征:致力于探索人类的繁殖特征和外在行为之间的联系;非常活跃的前沿科学;思考心理的适应功能。

2.关于复杂适应性机制的起源三种理论

特创论: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特创论只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不是科学播种理论:最初的生命并不是在地球上产生的

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其优点是可以将已知的事实组织起来,能够引发新的科学假设,能

够为科学探索的重要领域提供指导。

3.进化的三大产物

适应器:遗传的、能稳定发展起来的特性;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进化过程中,它们比群体中存在的其他设计特征更加有助于有机体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

副产品:不能解决适应性问题,也不具备功能设计,他和那些具备功能设计的特性相伴而生,是因为他碰巧伴随着适应器。

噪音:由偶然的突变、环境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或者发展过程中的偶然因素产生的。

4.进化心理学的进化分析水平

一般的进化理论:是整个生物学的主导范式也是进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中级水平的进化理论:要与一般的进化理论相容,而且还必须拥有自身的价值

具体的进化假设:可以得到实际的检验假设可以推导出用于科学检验的具体预测

从假设中得出的具体预测:

5.形成和检验进化假设的两种策略

理论驱动或“自上而下”策略;观察驱动或“自下而上”策略

6.人性的核心:进化心理机制的基本原理(8、9条的内容)

7.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的的特性

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之所以表现为当前的这种形式,是因为它在进化历史中解决了某种反复出现的与生存和繁殖有关的特定问题。

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被设计成只接收一部分特定的信息加工

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所获得的输入信息,能够向有机体预示它正面临的适应性问题

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根据决策规则将输入信息转化成输出信息

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所产生的输出,可能是生理活动,可能是其他心理机制所需的信息,也可能是外显的行为

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所产生的输出结果,直接指向特定适应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8.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的重要特性

为我们在“心理的连接点上对其进行划分”提供了非任意的标准;具有问题特殊性;人类拥有许多进化来的心理机制;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所拥有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类的行为具有灵活性;超越领域特殊性的心理机制。

9.检验进化假设的方法

比较不同的物种

比较雄性和雌性

比较物种内的不同个体

比较不同情境中的同一个体

实验法

10.进行进化假设的数据来源

考古学记录

来自狩猎—采集者社会的数据

观察

自我报告法

生活史数据和公共记录

人类产物

超越单个数据来源的局限

11.确认适应性问题

以现代进化理论为指导:生存和成长的问题;择偶问题;抚养问题;帮助遗传亲属的问题。以人类普遍结构的只是为指导

以社会传统为指导

以古考古学和古人类学为指导

以我们现在的心理机制为指导

以任务分析为指导

适应性问题的组织

第二部分生存问题

第三章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

1.恶劣的自然条件产生了一系列适应问题,人类总是必须以高度专门化的方式来与生物世界相互作用。

2.食物的获得和选择,食物选择中,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取足量的卡路里和特殊的营养成分,同时避免摄入危险毒素。

3.老鼠对食物的选择

老鼠至少存在三种内部状态:缺乏水分、缺乏卡路里、缺乏盐分。当体内缺乏某一类时,就对某一类产生特别的偏爱。老鼠还表现出一种对陌生食物的强烈抗拒,因为老鼠似乎已经推断出熟悉的食物是安全的,陌生的食物是患病的起因。

4.人类对食物的选择

世界各国的人们在食物上的花费都比其他实际活动的花费更高;

分享食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找不到食物会使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节节败退,甚至可能导致离婚,所以在他们能找到食物的时候就会向人们讲述以显示自己的能力;

食物弥散在我们的心理偏好、口头语言、社会交往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宗教信仰之中;

人类已经进化了抵抗自然毒素的机制,呕吐和反胃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所有的人类都普遍拥有对粪便和其他身体排泄物的厌恶反应,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危及我们的生命。

5.人类为什么喜欢香料

抗菌假设:香料能够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或者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且能阻止毒素的生成。最有效的杀菌剂是洋葱、大蒜、多香果和牛至。香料能杀死多种产生于食物中的细菌;气候越炎热的地区,香料也放得越多,荤菜里的香料比素菜里放得多。

6.人类为何喜欢喝酒

食果副产品假设认为人类对酒的迷恋并不是一种适应器,而是喜欢成熟的果实这一适应行为的副产品。当今的酗酒行为很可能是因为过度沉溺于食果机制而导致的适应不良。

7.孕妇的妊娠病症

妊娠病是一种适应器,它能够阻止孕妇摄入或吸收致畸剂即不利于胎儿发育的遇害毒素。头三个月没有妊娠反应的孕妇,其自发性流产比有妊娠病的孕妇高三倍之多。

妊娠病是一种精巧的设计机制,让我们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相抗衡,并解决了小孩在出生之前就要面临的生存危机。

8狩猎假设

男性狩猎者模型认为,从简单的觅食行为到大型的狩猎的活动,一系列新生的活动纷至沓来,比如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人类大脑的发展以及狩猎过程中的交际所需的语言。

人类社会中对肉类的消耗量是灵长类动物中最高的,肉类一直是人类食物的主特色,狩猎是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人的肠道可以表明人类食用肉类历史由来已久。远古人的牙齿化石记录表明人类以肉类为食。维生素A和B12能在肉类中找到,人体需要这两种维生素。古老的屠宰行为也表明人类对于肉类为食物拥有很久的历史。

提供食物假设:人类男性在子女身上的投资非常巨大,这在所有灵长目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是狩猎活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狩猎假设可以解释牢固的男性同盟、牢固的互惠式利他行为、社会交换、劳动的性别分工、石器工具的发展。

炫耀者假设:女人们更喜欢和炫耀者为邻,因为她们可以从中获益。于是成功的猎人能够从中广泛受益。

9.采集假设

认为女性的采集活动才是人类进化的关键因素,石器是用来挖掘和采集而非狩猎,狩猎出现的晚的多,男女两性在进化过程中是同等重要的。

10.狩猎假设和采集假设的比较

采集假设不能解释性别分工而狩猎假设可以;采集假设不能解释人类男性的巨大亲代投资、牢固的联盟、如何在缺乏植物的地方生存以及人类的肠道结构;采集假设不能解释人类和类人猿的区别。

11.食腐假设

在我们祖先所食用的肉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寻找腐肉而获得的,通过动物骨头上的钻切痕迹和啃咬痕迹来看,人类既是食腐这又是狩猎者。

食腐假设存在的问题:人类必须穿过遥远的距离去找腐肉;食腐行为取决于捕食者吃完后所残留的肉的多寡;必须和其他物种竞争腐肉;腐肉有大量微生物对人体有害。

12.采集和狩猎的适应器:特定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已经进化了不同的空间适应器,一个有利于狩猎,另一个有利于采集。认知系统包含了许多专门化的信息加工机制,每一种机制都没被设计来解决不同的适应性问题。13.寻找栖息之所:居所和风景偏好

热带大草原假设:自然选择已经在祖先身上选择出特定的偏好、动机和决策规则来寻找那些自然丰富而且环境安全的地域用于居住,非洲的热带大草原正好满足这些条件。

风景偏好验证了大草原假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的人都对大草原的树木表现出强烈的偏好即树荫稠密程度适度,树干分为两个分支接近地面。自然环境总比人造环境更受欢迎。

选择居所的三阶段理论:阶段一选择;阶段二搜集信息;阶段三开发。

热带大草原假设预测,人们应该更加喜欢那些拥有丰收征兆的地域,比如绿草成茵、树木发芽、硕果累累等。花儿也受普遍的喜爱,在冬季花儿意味着果实和草地将会在来年出来,所以带着鲜花去探望病人是有实际目的的。

14.抵御捕食者和环境中的其他危害:害怕、恐惧症、焦虑和“进化的记忆”

害怕和焦虑为我们提供的四个步骤:站住不动、逃开或避开、以攻为守、投降或让步人类最常见的害怕对象:怕高和陌生人、分离焦虑、害怕动物、广场恐惧症。害怕的进化心理基础涉及到情绪、注意和察觉、声音知觉。

儿童抵御捕食者的适应器:对儿童理解死亡的研究表明,三岁大的儿童就已经发展了对“捕食者—被捕食者”相遇事件的完整理解能力,而且能够理解死亡意味着能力的丧失是永久性和不可逆转的。

抵抗疾病:人类已经进化了抵抗疾病的适应器发烧和血液铁含量下降

15.人类注定会死

衰老理论:衰老是随着有机体变老而出现的全身机理的退化现象,自然选择的力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基因具有多效性,基因在我们年轻时让我们大受裨益在年老时会带来危害。基因的多效理论不仅解释了我们的身体器官会在年老时退化,而且可以解释男性比女性死得早,因为选择的力量在男性身上更为强烈。总体来说选择在生命早期最有影响,变老时力量减弱了,再生命早期产生利益的适应器的代价在衰老过程中不断积累,导致我们的身体退化,所以人注定是要死的。

自杀之谜:当个体实现其自身的内在适合度的能力急剧下降时,自杀行为最有可能发生。能力下降的指标包括预感自己未来的健康状况不好、慢性疾病、丢脸或失败、失恋、感觉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

第三部分性行为和择偶行为的挑战

第四章女性的长期择偶条件

1.择偶偏好的进化的理论背景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优点是不用选择和寻找配偶以及基因全部保留。之所以会进化出有性繁殖,最重要的是产生了基因多样性的后代,基因多样性可以增加其同时拥有的生态位数量,寄生虫理论认为,寄生虫是性产生的原因,由于基因多样化的后代对于寄生虫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所以有性繁殖是寄主的极重要的适应器。

亲代投资和性选择

为后代投资更多的一方(通常是雌性,但不完全是)在择偶时会更挑剔;投资更少的一方在争夺异性时会更具竞争性。

作为进化的心理机制的择偶偏好

女性欣赏那些最具有适应价值的特征,缺乏相关的特殊适应偏好的远古女性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更善于选择的女性拥有更多的后代。进化使女性形成这样一种偏好,青睐那些

拥有对自己有益的品质的男性,而摒弃那些需要女性付出更多的男性。

2.女性择偶偏好的内容

①经济资源

以伯劳鸟为例,说明无论何时何地,雄性拥有资源的多少都是雌性择偶偏好的一个重要指标。女性对经济资源的偏好需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即资源由男性积累保护并控制、男性资源在女性和孩子身上有差异、一夫制比多夫制有优势。

②好的经济前景

在不同时间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对于对方的赚钱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女性对配偶的经济能力的最低标准相对维持在较高的标准上,在长期择偶背景下达到峰值,约会下要求最低。在一个跨文化研究中,也表现出在世界范围内,女性对婚配对象的经济资源的要求高于男性对经济资源的要求。

③高社会地位

语言学的分析表明,许多地方都有词汇能够指称那些位高权重的重要人物,女性往往偏好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这是因为社会地位是判断资源控制量的最通用的线索。

④年长男性

平均而言,女性偏爱年长约3岁半的的男性,收入一般会随年龄增长,年龄与资源和地位的联系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⑤抱负和勤奋

在所有策略中,勤奋工作是预测过去或未来的收入和晋升的最佳指标勤奋而有抱负的男性比那些懒惰缺乏上进心的男士更容易维持高职位。在绝大多数文化下女性都比男性更看重这两种品质。

⑥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择偶的跨文化研究所评估的18种品质中,爱情位居第一位,之后分别是可靠性、情绪的稳定性或成熟性。在这些品质是资源将持续不断地得到提供的可靠指标,缺乏信任感和情绪不稳定的男性会给配偶带来反复无常的、充满冲突的情绪负担。可靠性和稳定性这两种品质可以提高女性资源不被男性夺取的可能性,而且她们能从中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源供给。

⑦运动能力

以雄蛙为例,女性的长期择偶收益之一也是男性能够提供身体上的保护,一个男人的魁梧、力量、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都是判断其能否提供保护的线索。

⑧健康和外貌

37种文化的长期择偶中对健康有共同的要求;男性面孔和身体的对称性标志着健康,均对女性具有性吸引力;迷人的具有男性气概的面孔同时也被认为是健康的。健康可以给对方带来巨大的收益,包括更长的寿命,更可靠地物质供给、更低的患病率及子女遗传更好地基因。

从进化的观点推论说,纷繁复杂的环境事件以及遗传应激源都可能导致身体的对称性发生偏离,从而产生不对称的面庞和身体,对女人来说选择一个更对称的男人,其实就是为她的孩子选择更优秀的基因。

⑨爱情和承诺

尽管资源是可以辨别的,但是承诺却不能,要确保承诺,可以转而寻找标志未来忠诚度的线索。爱情可能就是承诺的最关键的线索之一。爱情虽然是一个新词,但爱之广泛是存在的比如各地流传的情歌,违背父母意愿的私奔,缠绵悱恻的爱情的民间传说等。

⑩愿意为子女投资的人

女性觉得和孩子积极互动的男人作为婚配对象更有性魅力,这表现了一种择偶偏好,及对那种愿意为孩子投入的男性的偏好。但是对于男性来说,无论女性是忽视孩子还是与孩子积极互动,都不会影响男性对女性魅力的评价。

3.女性择偶偏好的背景影响因素

①自身的资源

女性本身的收入和她们理想配偶的收入呈正相关,高收入女性对高收入男性表现出比一般女性更强的偏好。

②时间背景

时间背景对女性影响很大,她们的择偶要求会依据是寻找婚配对象还是暂时性伴侣而发生变化。在长期择偶背景条件下,女性往往更看重性格特征而不是长相。

③月经周期

在女性更有可能受孕时,她们的择偶偏好会转向更有男子气的男性面孔以及对称性更好的男性体味。

④女性的配偶价值

女性自我评价的性魅力与她们对男性化面孔的偏好呈正相关。配偶价值更高的女性往往更偏好配偶价值更高的男性,她们看重的男性特征包括对称性、男子气概以及其他与性魅力有关的品质。

4.女性的择偶偏好如何影响实际的择偶行为

女性对男性征婚广告的反应

女性与高职位男性的婚姻

女性与较年长男性的婚姻

第五章男性的长期择偶条件

1.男性择偶偏好的进化理论背景

①为什么男性能从承诺和婚姻中受益

从繁殖的经济角度来说,对于大多数男性,没有长期配偶,想成功繁殖后代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婚姻能够提高男性吸引女性的各种品质;婚姻可以增加父子关系的可信度;婚姻能够提高子女的存活率;通过亲代投资促进其子女的成功繁殖。

②评价女性的生育力或繁殖价值的问题

排卵期的隐蔽性把问题从识别女性是否处于排卵期转移到了判断哪些女性有可能生育即判断女性的繁殖价值或生育力的问题。

繁殖价值是指在一定年龄和性阶段的人在未来可能拥有的子女数量。

生育力被定义为实际的繁殖结果,以存活的后代数量来衡量。

远古男性可能已经进化出了相应的心理机制,他们对于与女性繁殖价值相关且可直接观察到的品质非常敏感。有两种可观察的潜在线索就是女性的年轻与健康程度。

2.男性择偶偏好的内容

①年轻

男性理想中的妻子要比自己小接近两岁半;男性的年龄越大,所期望的配偶的年龄就相应越小;青少年偏好年长几岁的女性,而事实上他们这种兴趣很少得到对方相应的奖赏。从本质上来说,男性所要求的并不是女性的年轻这一品质本身,而是与此相关的繁殖价值或生育力。

②进化形成的对外貌美的的评价标准

我们判断风景美的标准包含水源充足、适合游戏和庇护场所等线索,这些实际上是我们对祖先的热带草原生活习性的效仿。同样女性的美存在于观察者的适应器中,美的线索有:丰满的嘴唇、洁白的牙齿、光洁的皮肤、明亮的眼睛、亮泽的头发、恰到好处的肌肉和匀称的体型、轻盈的步伐、生动的表情和充沛的精力、洁净等等。

美的标准在生命早期就已经出现;美的要素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受文化制约的;平均的或对称的脸更有吸引力;男性观赏美丽的女性面孔,能获得心理上和神经上的奖赏。

③体型胖瘦与严格的腰臀比例

在一项研究中,女性在自己胖瘦体型的理想值和男性的理想值上都选择了比实际平均值更苗条的形象,而男性选择了正好胖瘦之间的平均值,所以女性错误地认为男性想让他们变得更瘦。男性对女性的腰臀比有特别的偏好为0.7

④外貌重要性的性别差异

随着时代的变更,外貌的重要性的增加量对男性和女性而言都是一样的,这与电视、时尚杂志、广告以及对模特的媒体报告的兴起密不可分。择偶偏好确实受到了文化演变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性别差异仍然保持不变即男性都比女性更看重外貌,这种差异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它与种族、民族、宗教、地理区域、政治系统甚至婚姻制度都没关系。

⑤男性偏好排卵期女性吗

当女性出于排卵期时,她们的皮肤以及身体会发生一些潜在的可观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男性具有吸引力。

⑥父子关系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办法

远古男性面临着父子关系确认的问题—在女性排卵期隐秘的情况下如何确认自己的父

亲身份。婚姻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男性要想从婚姻中获得繁殖收益,就得确保妻子对他忠贞,于是在择偶过程中男性偏好婚前贞洁和婚后性忠贞的女性。男性对忠洁的程度始终高于女性。现代人更重视对方的忠诚。

3.男性择偶行为背景影响因素

①有权势的男性:有权势的男性往往能娶到年轻貌美的妻子

②观看漂亮模特对择偶的影响:长期面对这些形象可能导致男性对自己的配偶产生不满,降低责任感。同时美女形象的泛滥也潜在地影响着女性,激起女性之间病态的疯狂竞争。

4.男性偏好对实际择偶行为的影响

①男性对女性征婚广告的反应

男性对女性征婚广告的反应往往比女性对男性启事的反应更多;年轻的女性比年长的女性得到回应的更多;尽管性魅力为两性都招揽了回应,但女性得到的回应显著多于男性得到的回应。

②年龄偏好与婚姻决策

实际生活中,男性一般娶比自己年轻的女子,而且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夫妻年龄差距也随之拉大。

③男性的择偶偏好对女性的性策略的影响

女性择偶的性魅力策略与诋毁对手的方式与男性长期择偶的偏好一一对应。

第六章短期的性关系策略

1.男性的短期择偶理论

①男性短期择偶的适应性收益

男性通过增加性伴侣的数量来增加后代数量,而不是仅让某一位配偶多多生育子女。如果一个已婚的男性已有两个子女,那么他只需要一次短期性关系就可以再获得一个孩子,后代数量就增加了50%。

②男性短期择偶的潜在代价

拥有多个性伴侣可能感染性病;“猎艳高手”的名称使他们更难找到长期配偶;子女存活率低;可能遭到短期配偶丈夫的攻击;遭到女方父亲和兄弟的攻击;遭到妻子的抱负或离婚的代价。

③男性短期择偶时必须解决的适应性问题

性伴侣的数量和多样性的问题;性接触机会;确定女性是否生育的问题;避免承诺的问题。猎取短暂性关系的男性,尤其偏爱有快速的性的可接触性、生育力高和无需承诺的女性。

2.短期择偶的心理机制进化的证据

①生理学证据

睾丸的大小是激烈的精子竞争的结果,在历史进程中女性有时在某一时间段内不止和一个男性发生过性关系,没有精子竞争,睾丸的大小也不会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这说明人类两性都有短期择偶行为。

离最近一次性生活的时间越长,男性的精子量就集聚地越多。夫妻分离越久,他们重聚后第一次性交中的射精量就越多,因为夫妻分离时有可能产生外遇,如果其他男人的精子留在妻子体内,那丈夫就必须增加精子量。

②心理学证据

对性伴侣多样性的欲望;获取性交机会所需的时间;短期择偶标准的降低;性幻想的性质和频率;“零点现象”。

③行为证据

外遇:男性在外遇的次数与频率方面都存在差异,男性出轨的次数更多并且拥有更多的伴侣。

卖淫:男性渴望发生随意性关系,女性可以利用性服务换取所需的经济来源。

3.女性的短期择偶

①女性短期择偶的证据

女子性高潮的功能在于把精子从阴道送入子宫颈而后直达子宫,从而提高怀孕的几率。出轨的女性和情人比丈夫在一起更有可能达到性高潮。

②女性短期择偶的适应性收益假设

资源假设:通过混淆父子关系重复获得资源;通过“特殊的友谊”获得保护;偶尔的经济收入;提高地位。

遗传假设:提高生育力;更优秀的基因;提高后代基因的多样性。

更换配偶假设:配偶驱逐;取代配偶;配偶储备。

性技巧的习得:为吸引配偶而提高性技巧;弄清配偶的喜好。

操纵配偶:为获得长期配偶的更多承诺;作为威慑手段的报复行为。

③女性短期择偶的代价

女性行为不端会给她们带来极大的名誉损失导致可能无法出嫁;可能遭遇更大的侮辱和性虐待;在没有男性支援的情况下怀孕生子;丈夫可能收回资源;容易感染性病。

④女性获得适应性收益的经验证据

更换配偶、配偶驱逐和资源假设

好基因和性感儿子的基因

提升地位假设和加强承诺假设

4.短期择偶的背景影响因素

①短期择偶的个体差异

②可能影响短期择偶的其他背景因素

生父的缺乏和继父的存在;生活状态的转变;性别比例;自我知觉的配偶价值和自尊对短期择偶的影响。

第四部分亲代抚育和亲属关系的挑战

第七章亲代抚育问题

《以色列集体农场》、皱鼻蝠、伯劳鸟说明进化而来的抚育动机,用于确保宝贵的基因载体的生存与成功繁殖,而正是这种载体使得个体的基因代代相传。

1.为什么母亲为子女提供的照顾比父亲更多

①父子关系的不确定假设

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意味着,从雄性的角度来看,总是有可能有其他雄性使雌性的卵子受精。在父子关系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于每份相同的亲代投资,母亲获得的回报就比父亲更多,

因为“父亲”投资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浪费在其他人的子女身上,相比之下,母亲的亲代投资是百分百的针对自己的孩子的。尽管父子关系的不确定并没有阻止雄性的亲代投资机制的进化,却仍是雌性比雄性对后代投入感染你更多。

②遗弃假设

在体内受精的物种中,雌性的亲代抚育应该更为普遍,而在体外受精的物种中,雄性的亲代抚育更为普遍。

③择偶机会的代价假设

择偶机会的代价是指父母为后代投入精力而直接导致其他择偶机会的丧失。由于亲代抚育导致的择偶机会损失上,男性比女性要高,因此男性比女性不怎么可能承担子女的抚养任务。当雄性为子女投资所造成的择偶机会损失不大时,雄性的亲代抚育机制的进化时机也就成熟了。

2.亲代抚育的进化视角

①与后代的亲缘关系

要确认自己是某个孩子的生父,他们至少有两种信息来源即关于伴侣受孕期间的性忠贞的信息以及孩子和他的相似的程度。

孩子的母亲及其亲属试图影响孩子的父亲对自己父亲身份的感知,这也许是为了鼓励男性为子女付出亲代投资。

比起对继任子女,男性会给亲生子女分配更多的资源;不确定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骨肉的男性会比那些有把握的男性的投资更少;男性对现任配偶的孩子会比对前任配偶的孩子投入更多。子女的亲缘关系是男性对子女投入资金的有效预测指标。

②后代把亲代抚育转化为繁殖成效的能力

子女通过扩大生存机会或者增加繁殖后代,从而把亲代抚育转化为适应性,当子女这样做的能力最强时,父母会为他们加大投资。亲代投资因子女的身体状况和在社会上的发展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别。父母对先天不足的儿童的忽视和虐待;由于健康原因导致的母亲照料,孩子的健康状况将会影响积极的母亲行为的程度。孩子的年龄,随着孩子年岁增长而升高的繁殖价值解释了亲身父母很少杀死年长儿童的事实。对儿子的投资和对女儿的投资,在一夫多妻的择偶系统中,条件好的父母会把投资偏向女儿。

③亲代投资的资源的其他可利用途径

女性的年龄和杀婴现象:年长女性会倾向于立即为子女投资而不是拖延时间。年轻女性比年长女性更容易杀死自己的婴孩。

女性的婚姻状况和杀婴现象:每个年龄段的未婚妈妈都比已婚妈妈更容易杀死自己的婴儿。

亲代投资努力和择偶努力: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把能量和经历直接指向亲代抚育,而不是用于寻找其他的择偶机会。地位较高的人显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吸引更多的妻子上面,因而在直接的亲代抚育上花费的时间就较少,地位较低的男性更多的为子女投资,不过其水平还是不及女性。

3.父母——子女冲突理论

一般每个孩子想得到的父母资源都比父母所能给予的多。

父母和子女就孩子何时应该断奶的问题产生了冲突,父母希望孩子尽快断奶而孩子希望继续占有母乳资源;孩子天性上往往重视自己,父母则鼓励孩子更重视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倾向于惩罚子女之间的冲突,奖励他们的合作。

①子宫中的母婴冲突

母亲—子女冲突时常在子宫就发生了,例如围绕胎儿是否会自发流产的冲突。

②重解俄狄浦斯情节

随着双方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子女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子女对父母的重视程度。

第八章亲属关系问题

1.内含适应性理论及其应用

①Hamilton规则

C

②Hamilton规则的理论应用

以自我为中心的亲属称谓具有普遍一致性;所有的亲属系统都是根据性别和代来划分的;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亲属关系都是根据“亲属程度”来排列的而近亲程度又与遗传关系密切相关;亲属之间的合作程度和稳定性是他们之间遗传相关度的函数;大家庭中的长者会鼓励或强迫年轻人对旁系亲属表现出更多的利他和合作行为。一个人在整个亲属关系网络的位置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亲属称谓的使用上不大一致,但所有的人都还是知道他们真正的亲属到底是谁;亲属称谓常被用来说服和影响其他人,哪怕你们之间并不存在实际的亲属关系。

2.支持内含适应性理论应用的实证依据

地面松鼠的报警行为

Los Angeles 妇女之间的助人行为

人类在生死攸关场合中的帮助行为

遗传相关度与亲近感:血浓于水

亲属关系与生存

继承遗产的形式——谁将财产留给谁

祖父母的资格

亲属关系重要性的性别差异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考察家庭的进化

家庭的阴暗面

第五部分群居问题

第九章合作联盟

1.合作行为的进化

利他主义难题

2.互惠式的利他行为理论

以牙还牙

3.大自然中的合作行为

吸血蝙蝠的食物共享行为

非人类灵长目的互惠行为

黑猩猩的政治

社会契约理论

觉察有诚意的利他者

友谊心理学

友谊的代价和收益

合作联盟

第十章供给与战争

1.攻击是适应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获取他人资源

抵御他人进攻

让同性竞争者付出代价

提升社会地位和权力等级

打消竞争者的的攻击念头

防止长期配偶的性背叛

攻击行为的情境特殊性

2.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

3.关于攻击行为的不同适应性模式的经验证据

有关同性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的证据

激发男性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激发女性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激发男性对女性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激发女性对男性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第十一章两性冲突

1.策略冲突理论

2.性行为的发生和发生时间上的冲突

有关性接触的冲突

3.性嫉妒中的冲突

嫉妒中的性别差异

4.从警惕到暴力—留住配偶的策略

留住配偶策略中的性别差异

影响留住配偶策略使用频率的背景因素

对伴侣的暴力

5.有关资源的冲突

资源不平等的原因:女性的择偶偏好和男性的竞争策略

第十二章地位、声望和社会支配

1.支配等级的形成过程

2.人类以外的动物的支配和地位

3.支配和地位的进化理论

关于争夺地位的性别差异的进化理论

支配理论

吸引社会性注意的理论

支配地位的决定因素

自尊是一种追踪地位的机制

服从的策略

第六部分一门整合的心理学

第十三章走向统一的进化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不得不说,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有着独特而不同的视角,从这个社会性角度上看,心理学脱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从关注自身转向了关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实际上,在我个人认为,这种立足于社会影响的心理学更具有实际的生活意义。作为一种课余读物,对个人的增益良多。 心理学上分支繁多,但是多数关注的都在个体自身。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关注的是潜意识和力比多对人的影响;荣格的传承与发展下,人格心理学也是在个体心理上的探讨和类分。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乃至后期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甚至变态心理学,归根结底都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动因。围绕着个体的心理机制,去解释个体行为、情感和思想,尽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自身的途径,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容易“误入歧途”,不仅无法达到自身目的,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敏感多疑。也因为如此,比较关注于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际地运用起来会好得多。 迈尔斯是心理学界的名家,他的《心理学与生活》更被广泛推荐为心理学的入门读本。《社会心理学》也是备受推崇的读物,通过这本书,我粗略地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阅读的时候,

经常会因为书中的描述激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回首的时候也发现了的确在有意无意之间,我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来自社会和他人影响。原来心理学真的就在身边,而且时时刻刻在塑造着你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里囊括了较多的内容,也不乏有趣又惊人的发现。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而且引发最多思考的,应该是从众心理。 在此前,读过《乌合之众》,深深了解了人类从众的心理盲目性,也惊讶于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或者“我”的立场做出相应的行为。无形之中我们也经历着被引导、被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里,尽管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影响与暗示没有被描述得那么恐怖,但是想来还是不禁让人打几个寒颤。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的从众主要来自两种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认同,获得他人接受而做出相应的从众行为,此时尽管你不一定同意他人的意见,但是为了获得认同而不得不从众。在学校社团生活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社团里面总是只有几个意见提出者,在他们的活跃下,其他人碍于情分经常会接受自己并不是十分认同的某些决定。这种情况下从众会导致我们的心理抵触,应该称得上是坏影响。但并不是所有规范性社会影响都是坏的,有时它是好的,比如在一个十分清洁干净的场所,看到他人自律自爱,你也会主动地保持好环境卫生;有时它并无关紧要,比如当你和几个朋友出去吃饭,她们七嘴八舌地决定了去哪里之后你在没有任何偏好的情况下选择顺从了。比起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显得更加简

关于心理学的读后感

关于心理学的读后感 对心理学的东西一直有一些兴趣,也比较留意搜罗这方面的书。前些年在学校里偶得一本《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教社版),觉得里面的内容虽然简略,倒也清楚。 前些天,偶然又翻出这本书,挑了一些与幼儿心理有关的内容,细读了一遍。颇有所得,随手记录如下:*关于幼儿的自控能力 幼儿园老师在联系手册里说,悠悠是他们班的“小溜达”,上课时总喜欢走来走去,还喜欢走哪儿就把自己的小椅子带到哪儿。这让一直很注意培养他专注力的我很有点儿发愁,跟悠爸探讨,他不以为然,觉得小男孩儿就是坐不住,既然坐不住,那就让他溜达去好了。这本书里也谈到,幼儿自控能力比较弱,是生理发展的自然现象。不宜对此过高要求,否则容易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怪吓人的是不?看来,我也只能听悠爸的了,还是让他溜达去吧!只是有点儿对不住老师,把课堂纪律给弄乱了…… *关于幼儿的记忆力 幼儿阶段,形象记忆能力要优于语词记忆能力,无意识记忆(在游戏与生活中的记忆)要优于有意识记忆,其中5~6岁是一个分水岭。提高孩子记忆力,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比较有效的一是复述(教会孩子自己有意识地复述);而是找

出联系(利用归类等逻辑手段),两种方式都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示范、引导。 *关于幼儿的智商 测验幼儿的智商,主要是通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学者们对此做出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理解水平是关键——如果问题以他们较易理解的方式提出,得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这说明,幼儿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理解力水平决定的。换而言之,很多时候,孩子们答错题,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他们没听懂。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智力的差异,也就是理解力的差异。 我和悠爸都是学文的,所以我比较重视悠悠数学能力的培养。发展心理学对数概念的分期大致有三阶段,一是数数—点数,就是在实物点数中建立数量的观念;二是数字的抽象和序列,比如认识阿拉伯数字,有大小前后的概念;三是数的组成与运算,比如加减法等。每一阶段需要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循序培养。悠悠现在正处在二三阶段之间,教他加法老也记不住,看来我需要退回到第二阶段再给他打打基础了。 分类能力是逻辑思维的基矗家长可以多用一些实物,比如小汽车、积木、玩偶娃娃等训练孩子的分类能力。 幼儿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自尊感。自尊的需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学这门学科现有的发现和成果做了一个介绍和总结,回答了近些年来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广泛关注的儿童成长方面的问题.比如,有没有一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哪些问题是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矫正的,儿童每天应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能够从儿童期的行为预测长大后的智力吗,等等。儿童心理学的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各级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的家长,都会发现儿童心理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儿童令人着迷,儿童非常重要。这两个非常好的理由使我们想对儿童了解得更多一些。儿童令人着迷是因为他们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儿童令人着迷还因为儿童期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观察新生儿长大成幼儿,再一步步长成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少年、青年,试图解释这些变化中暗藏的各种机制,这不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满足感情上的需要。早期经验对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响吗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是被遗传因素塑造的为什么一些儿童比另一些儿童更早地获得语言能力离婚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吗哪怕仅仅

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也希望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抚养和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怎样带大和教育下一代。这样,又有许多问题产生了。是否存在着某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呢有哪些冒险的因素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击性是预示着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个危险信号吗儿童能够弥补回失去的重要经历吗比如应该在婴儿期和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经历,比如在上学前要接触很多读物的经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儿童的养育者有意义,对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义,使他们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政策。儿童心理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客观研究建立起一个能够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的信息基地。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儿童发展本质的事实性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些看法。尽管儿童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左右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一本书里要将它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书的目的是要对现有的发现做一个总结,着重介绍近些年来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对儿童心理学的本质及其成就做一说明。 全书目录分为: 1、认识儿童 2、儿童的本质 3、人生之初

现代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现代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所以,当我阅读完《现代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尤其是在教育工作中,此书对我今后的工作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目的性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保证。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指出:“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有谁不能想起某个特殊教师的影响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古教师就被赋予“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而且,教师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具体贯彻者、实施者和体现者。因此,在儿童社会化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下面,我即从两方面说下我对于第二编中谈及的关于社会化在教育中的体现的感想。 一、教师威信。有威信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思想活动,把高深的伦理原则与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物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实现其社会化。 这些都能从我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找到具体的体现:比如,当学生确认教师所讲的知识如果是真是的,所提出的意见与希望是正确的,他们就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实现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此外,学生还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主观需要。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富有鼓动性,能够激励学生进步。 我还发现,学生对于有威信的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易于接受,并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获得表扬会感到愉快、自豪,从而产生想要表现更好的愿望;而未获得表扬的学生会去积极争取;而即便获得批评甚至处分,也会有所触动,心服口服,并决心改正。此外,学生还会把有威信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榜样,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言行中加以仿效。 二、教师期待。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号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所以,我懂得了要想使学生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因为当教师准确地认识学生的能力和成就之后,对学生给予某种希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就产生了对教师的信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师生间在彼此交往中发生了某种微妙作用,产生了一种默契,因为提高了学习成绩。 中学生心理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几年心理及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更为丰富的研究。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王来讲,这个年龄是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对这这个年龄又是他们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小学主有了实质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他们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

2020心理学读书笔记4篇

2020心理学读书笔记4篇 导读:本文是关于2020心理学读书笔记4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对教学过程,我是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归纳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中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里对此作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的一生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发展变化。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本章内容是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20 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 。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和思想直接推动了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随后,福禄贝尔(P. Forebel)、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这些思想和研究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 . Preyer)。普莱尔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并于1882 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 书。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问世和演变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诞生之后,西方儿童心理学又经历着一个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1) 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从1882 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有霍尔(G. S. Hdl)的问卷法、比内(A . Bi net)的测验法、格塞尔(久Ce8eU)的发育常模、杜威(J. Dewey)的机能主义和儿童中心说以及施太伦(W. Sum)的人格主义等。他们的成就为 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 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20 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化以及教育的要求,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和著作在量和质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相继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和学说,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派等,以及这些学派的演变都表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在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不断增新、不断拓展着。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更广泛地探讨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将发展心理学提高到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二) 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1957 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 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至此,“发展心理学”的内涵被明确为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从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书目名称:《社会心理学》 作者:崔丽娟、才源源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一些认识,所以我想就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目的性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保证。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指出:“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有谁不能想起某个特殊教师的影响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古教师就被赋予“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而且,教师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具体贯彻者、实施者和体现者。因此,在儿童社会化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我即从两方面说下我对于第二编中谈及的关于社会化在教育中的体现的感想。 一、教师威信。有威信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思想活动,把高深的伦理原则与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物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实现其社会化。 这些都能从我们身边找到具体的体现:比如,当学生确认教师所讲的知识如果是真的,所提出的意见与希望是正确的,他们就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实现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此外,学生还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主观需要。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富有鼓动性,能够激励学生进步。我还发现,学生对于有威信的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易于接受,并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获得表扬会感到愉快、自豪,从而产生想要表现更好的愿望;而未获得表扬的学生会去积极争取;而即便获得批评甚至处分,也会有所触动,心服口服,并决心改正。此外,学生还会把有威信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榜样,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言行中加以仿效。

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一直觉得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本文是《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 以前我对心理学一直抱着厌恶的态度,觉得心理学很枯燥无趣。但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戴维·迈尔斯的《心理学》。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慢慢地喜欢上了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心理学与生活》作者菲利普。津巴多说过: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整个心理学界无人可比。他撰写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和社会心理学教材都无一例外极为畅销。 从内容上看,该书既包含传统的主题同时又与时俱进。这本教科书包括序幕,共有19章,其内容依次为心理学的故事、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神经科学与行为、行为的天性与教养、人的发展、感觉、短觉、意识状态、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智力、动机与工作、情绪、压力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学。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而且还阐述了大量的心理学应用的内容;不仅阐述了普通心理学的传统主题,而且还反映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这些传统主

题的新的发展趋势。与第6版相比较,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有新的变化,特别是新增了进化论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这本书不仅对于大家了解人“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书中的内容非常的丰富饱满。在此,只截取片段分享: 1、“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一个人会如何行事,但却可以对人的一般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个体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 2、解释分为不同层面,“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为不同的学科只是屈服了人类的软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神学 3、价值观—需求利益—态度—认知—行动,是相互影响的,这对影响力研究有重大的启发。 4、社会心理学研究要区分好“相关”与“因果”的关系。推理要有确凿的逻辑性。 5、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并非天生理性。人具有很多弱点。 6、社会冲突性的根源与和解的方式。社会心理学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必然有深刻的影响。 7、物质主义的富裕并无代表着幸福。人的幸福感是与人们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比较倾向紧密联系的。金钱既能增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展心理学》主要是介绍儿童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下面《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美】DavidR.Shaffer&KatherineKipp 翻译:邹泓等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十章: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本章探讨儿童语言的发展。内容包括:语言的五个成分,语言发展理论,在习得语言之前:前语言时期,一次一个单词:单词句时期,从单词句到简单句:电报句时期,学前期的语言学习,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时期的语言学习,双语:学习两种语言的挑战和结果。 一、语言的五个成分。为了能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儿童必须习得语言的五个方面:语音,语言声音系统的知识;词法,说明单词怎样由语音构成的规则;语义,对黏着词素、自由词素(或单词)以及句子意思的理解;句法,说明怎样组合单词以制造句子的规则;语用,说明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怎样使用语言的规则。 二、语言发展理论。在语言习得上有三个主要的理论观点:学习理论家认为:儿童通过模仿他人言语而习得语言,语法正确的言语会得到强化,不过这一观点没有得到研究的支持。成人用儿童指向言语对年幼儿童讲话,并且要扩充和修正重塑儿童的原始句子;只要儿童有与之交谈的对象,即使没有这些环境支持,他们也会习得语言。

先天论者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处理能力,它在青春期前运行最有效。这表明为了学会听到的语言,儿童可能除了接触言语之外什么都不需要。先天论者认同语言普遍性,并且观察到,语言功能是受大脑的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控制的。父母听力正常的耳聋儿童和接触不合语法的混杂语的儿童都可以创造他们自己的语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学习似乎都在青春期之前的敏感期内进行得比较顺利。先天论者承认,他们不是很清楚儿童怎样过滤言语输入,也没有得到有关促进语言能力的重要发展。 交互论者认为:儿童从生理上准备好要习得语言。与生俱来的不是任何专门化的语言处理器,而是一个逐渐成熟并使儿童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发展出相似想法的神经系统。生理成熟影响认知发展,反过来,认知发展又影响语言发展。环境在语言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因为同伴在与儿童的交谈中不断引入新规则和概念。 三、在习得语言之前:前语言时期。婴儿准备好要进行语言学习:在前语言阶段,他们很容易区分像言语一样的声音,并且与成人相比,能对更多种音素表现出敏感性。他们从一出生就对语调线索敏感。到7-10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开始把他人的言语分割成短语和像单词一样的单位。到2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发出咕咕声,到4-6个月的时候,开始发出咿呀声。之后,婴儿将自己咿呀声的语调和听到的语言的音调特性匹配起来,可以说出有音无义词。不到1岁的婴儿已经知道,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要交替进行,手势可以用于沟通和与

《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读后感

《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读后感 《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读后感 雷婼熙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及语文教师,深感教育一群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绝非易事。事实上它可能是一件让你投入越多越深越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迷惘困惑的事。面对学生在青春期荷尔蒙操控下无规律可循的情绪表现,老师该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课堂的效率呢,这成了摆在每位老师眼前的课题。 教师的心灵需要保养 朱向阳主编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一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展示了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融洽的画卷。看完的最初感受是:自己平时上课也在不自觉的使用积极心理学的

很多技术,所以其中的案例并不觉得非常新鲜;但同时,自己做的还很欠缺,对待学生的叛逆行为显得比较急躁、焦虑,这个时候往往做的越多就错的越多。我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需要足够的理性思考去代替感性评判,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语音语调、神态表情、肢体动作,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因为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切都是放大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教师需要时时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保养,以乐观、自信、宽容、平静、微笑的精神风貌来面对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成为一束温暖的光源,投射出的每一道眼神都带有温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因为学生的屡教不改而生气、流泪。作为传道授业者的老师遭受不良的情绪侵袭后,保持平静和微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岁月洗礼和智慧、经验的累积,否则容易陷入情绪泥淖之中。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寓益突破历史上形成的“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状态、过程和社会对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将会推动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强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 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

关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篇

关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篇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 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 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 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 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 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 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 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 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 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 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 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 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 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 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 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

孩子成长那些事(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1

孩子成长那些事(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1

《发展心理学-孩子的成长》是一本美国的心理学教科书,比西尔斯之类的育儿书要专业学术一些,但是和我们的教科书比起来又生动有趣很多。书中按照胎儿、婴幼儿、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春期的时间顺序,以故事的方式叙述孩子各阶段身体、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特点,以及孩子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人与外界之间的互动,综合皮亚杰、埃里克森等人的阶段发展观,以案例的形式探讨各年龄段孩子成长的特点,并结合专家及相关机构的科学研究方法给出积极的建议。 这本书是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推荐的,在美国是心理学专业的用书之一。读头几页的感觉就是数据多,专业术语多,引用文献多,十足的专业书籍,尤其对于我这种从未染指心理学专业的人而言,的确会有一点畏难情绪,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休产假有时间,而且刚刚做妈妈,迫不及待的想要武装自己成为一个教育专家,所以硬着头皮坚持读,读过一两章熟悉了书中常用理论和语言习惯之后,后面就好读了很多。而且客观的说,作为一本专业书籍来说,的确算得上生动有趣的。

这本书涵盖的时间跨度是从胎儿到青春期,每个阶段探讨的问题也主要是从身体发育、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几个方面来讨论。从这个分类方法上就能看的出来,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能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下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会出现的情况,身体有什么成长变化,会学习怎么样的新本事,会有怎么样的心里活动和怎样的性格趋向。身体成长的变化大多数育儿书籍里面都会涉及,能够清楚的指导家长去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发育正常。但是后两个方面特别是人格发展这方面很多书籍中就比较欠缺,起码不全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高低落差有认识(对距离的认知),知道爬到床边再往前会掉下去;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玩具藏起来了,不是没了(对物体客观存在的认知);什么时候开始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而不是另一个人(对镜像的认知);什么时候开始有分离焦虑(安全基地的建立);什么时候会有比较明显的自私的表现(自我主权意识的出现)等等。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还真没意识到,照镜子知道里面是自己这个也是学习而得,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并不是天

《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读后感

《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读后感 虎踞学校尹杜文 《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好书。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本书,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本书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正如专家所言,它与其说是门科学,毋宁说是一场运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凡事要往好里想。当然,是严谨的,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就教育方式而言,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与积极思想所相背的模式,是一种以悲观和否定的态度去进行的教育的方式。就像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习惯性的否定及惩罚教育,无形中就影响到儿童积极健全人格的形成,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儿童的发展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无法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比如,如果父母悲观,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观的性格。或者产生消极、孤僻、偏激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不能很好的发掘身上的潜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

研究。因此,就可以去尊重学生,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三篇

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三篇 之前也看过一些B84类的书,但大都可归于励志书籍,这本却不同以往,真的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巨著。记得,中特老师说,目前心理学在中国是一个朝阳专业。可以算是跟风吧,随作者,领略了一番心理学家的思维,确有不少的收获。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论著,给出的结论大都是基于实验的。而提到的很多实验,如其书名,看似很荒诞的,却很有说服力;很多结论,有点出乎意料,但细细品味,却又隐含深意,感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是相符合的。以下是一些自认为有可能会“温故而知新”的一些实验结果或结论。 时间心理学: 1、运气好坏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决定的。幸运的人通常乐观开朗,而且充满活力,所以容易接受新的机遇和经验。相反,不幸的人性格相对孤僻,而且反应不够敏捷,所以常常对人生感到不安,不太愿意充分利用摆在面前的大好机会。 2、有些人的确有能力运用意志延缓或加速自己的死亡时间。 在一年的所有时间里,女性更有可能在自己生日后的一周内去世。相对而言,男性在生日前一周去世的概率要远远高于一年中的任何其他时间。菲利普斯认为,这可能是因为

女性倾向于把生日看作一次庆典,所以总会期盼生日的到来;而男性更倾向于将生日作为回顾人生历程的时刻,他们会在生日临近的时候发现自己取得的成就其实非常有限,进而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压力,所以死亡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3、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之间最大的差异都写在了人的眼睛上:当人们露出真心的笑容时,眼睛周围的皮肤会形成皱纹;但当人们假笑时,眼睛周围的皮肤就依然是平平的。 4、鉴别谎言的最佳方法就是去聆听而不是去观看,说谎者通常说的话不多,不会给出太多的细节,而且使用表示“我”的单词I的频率远远低于说真话的人。 灵异心理学 5、有些看起来很诡异的体验,比如感觉到有神秘的东西存在,事实上都是风吹过打开的窗户时产生的低频声波所致。 决策心理学 6、人们宁愿穿沾有狗屎而且没有洗过的毛衣,也不想穿杀人狂魔穿过且已经干洗过的毛衣。 7、身高与地位之间的这种关系带来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人外在的地位改变了,人们对其身高的感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_幼儿心理学读书心得五篇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_幼儿心理学读书心得五篇 篇一: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以前学习《幼儿心理学》时,不够深入理解。通过暑期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谈谈我与书本的学习及体会吧!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

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和阅读,我深深感知到,幼儿期是性格特征和改变显露的最初阶段。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和改变。幼儿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他们自身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并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最应该注重的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二: 本书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纪二零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职位地方不断的强化埋头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阐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生长从描述性阶段向阐明性阶段过渡,儿童生长心理学可以或许为此提供阐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教育是一门关于兽性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兽性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干系与牵动都将丰裕着调和与愉悦。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门对生长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阐发,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实体会到作为一个教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仔细和耐烦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语言,把本身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索,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1200字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1200字 在听胡媛艳和葛缨两位老师讲课的时候,总会多次听到两位老师谈到《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于是我对它产生了一些兴趣,这个月把它从图书馆借出来,阅读一番,并写下这篇读后感。 积极心理学,以愉悦与幸福为主题、关于美好生活的一门科学,着重研究那些能使生命更有价值意义的东西。这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在看了这本书之后,还是思考了一些东西:第一是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时要积极地面对。就像这学期,事情多且杂乱,基本上每门课都要做课堂报告,还有实验课的实验,水电校的工作,对于各种考核的准备。难免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还得去面对,面对了才能做好。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工作,这才能使活动既愉快又有意义。还是以这学期为例,各种任务都是分组完成,只有先做好自己本分才能去帮助别人,促进团队任务的完成。 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建构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的

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的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尤其是到了大三,没有了早、晚自习的限制,就更加颓废,也没有锻炼。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除了对自己的思考,这本书还引导我对社会层面的思考,我觉得当前的大众文化,及主流媒体取向,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过于关注、赞扬,以金钱为意义核心的成功标准,并以此为基础的成就建设、工作取向、物质享乐;忽视了对于道德修养、灵魂信仰、生命归属感等精神世界的思考与讨论。整个社会,多了一些浮华,少了一些深刻。 第二是太过局限于对社会、人性问题,缺点及阴暗面的发掘与批判,就像一个演员的出轨,一个知名运动员的出轨,弄到全国人民都知道,沸沸扬扬。 整个社会,多了一些阴郁,而少了一些对于美好生命的关注。在科技极速进步、物质极大繁荣、人类愈加富裕的同时,生命厚重感的缺失,以及幸福快乐的减少。这说明了人们在不断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中,心灵却更加空虚起来,只能再次投身到谈论批判别人的过错,成为一些制造网络暴力的键盘侠。而炫耀、攀比性的物质消费,便似乎成了主要的精神安慰。 家庭、爱情、友谊、人际关系,在金钱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走向功利、淡漠。在人际关系圈不断扩大的同时,是更多的寂寞与孤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