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专题复习

时间:2011-12-14

一、基础知识整理: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的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氮气:

常温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和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和氧气反应:(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和氢气反应:(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制备氨气。

2.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N2O、NO、N2O3、NO2、N2O4、N2O5,其中,NO和NO2是氮的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1)一氧化氮:

a物理性质:色、、水的气体

b化学性质:和氧气接触迅速化合生成二氧化氮:(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以,只能用排水法收集NO气体。

(2)二氧化氮:

a物理性质:色、、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b化学性质:和水反应(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指出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

3.氨气:NH3(唯一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于

水。可用实验证明。

(2)化学性质:

a与水反应:(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可形成喷泉;又因为NH3·H2O可电离出OH-,所以,氨水呈性,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入酚酞溶液显色。

b与酸反应:(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以,氨气遇氯化氢气体出现。

c与氧气反应,被氧化生成NO——氨的催化氧化

(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制备生产硝酸所需要的NO。

d制法:工业:氮气和氢气反应制得。

实验室:由铵盐和碱加热制得;(写

化学反应方程式)

收集方法:,

用试纸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

4.铵盐

铵盐的化学性质:

(1)受热易分解:

如:NH4HCO3

NH4Cl

(2)和碱反应:(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所以,铵态氮肥不能和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合使用。

铵盐及NH4+的检验方法:

5.氮的固定:

定义: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6、硝酸及其应用

a)化学性质:作为强酸,硝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1)不稳定性: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

(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因此,硝酸应密封保存在瓶中且放在黑暗阴凉处。

(2)强氧化性:

a.和金属反应: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除金、铂外,大多数金属能被硝酸氧化。如:HNO

3

(浓)+ Cu= (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HNO

3

(稀)+ Cu= (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金属钝化:条件:常温下、、等活泼金属遇到浓硝酸;

实质:金属被氧化,在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应用:用铝质或铁质容器贮存、运输浓硝酸。

b.和非金属反应:在加热条件下,硝酸还能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

如:HNO

3

(浓)+ C (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典例剖析:

例1、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⑴开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为,

⑵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的化学方程式

⑶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的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原因是

⑷若将12.8g铜跟一定量浓硝酸反应,铜耗完时,共生成气体5.6L(标状下),

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变式练习】

1、将3.84g铜投入盛有一定量浓硝酸的试管中,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1.68L

气体。求反应中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2.6.4g铜和过量的硝酸充分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有NO、NO

2

,反应后溶液

中所含H+为nmol,此时,溶液中所含NO

3

-的物质的量为()

A.0.28mol

B.0.31mol

C.(n+0.2)mol

D.(n+0.4)mol

一.对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基本操作的考查

1.发射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剂引燃后,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从尾部喷出,

该气体的主要成分为CO

2、H

2

O、N

2

、NO等,但在发射现场可看到火箭尾部产生大

量的红棕色气体,其原因是()

A.高温下N

2遇空气生成NO

2

B.NO遇空气生成NO

2

C.CO

2与NO反应生成CO、NO

2

D.H

2

O和NO反应生成H

2

和NO

2

2.下列过程没有起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A.电闪雷鸣

B.豆科植物根瘤菌通过生物化学过程得到含氮化合物。C.工业合成氨 D.实验室制氨气

4、能鉴别Na2SO4、NH4NO3、KCl、(NH4)2SO4四种溶液(可以加热)的一种试剂是()

A. 氯化钡

B. 硝酸钡

C. 氢氧化钡

D. 硝酸银

5. 硫酸铵是农村常用的一种铵态肥料,下列物质不能与硫酸铵混合使用的是()

A. 碳酸氢铵

B. 草木灰

C. 尿素

D. 氯化钾

6下列现象与人为排放大气污染物无关的是()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闪电

D.臭氧层空洞

7.实验室收集下列气体时,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A.氨气

B.氢气

C.二氧化氮

D.一氧化氮

8.在1L1mol/L氨水中()

A.含有1molNH

3分子 B.含NH

3

、NH

4

+之和为1mol

C.含有1molNH

3·H

2

O D.NH

3

、NH

4

+和NH

3

·H

2

O之和为1mol

9.在铁与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1 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2SO4,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m2 g,则m1和m2之间的关系是()

A.m1一定大于m2B.m1可能等于m2

C.m1一定等于m2D.m1可能大于m2

10.下列关于浓HNO

3与浓H

2

SO

4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都可以用铁制容器贮存 B.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C.露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均减轻 D.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减小,原因相似

11.回答关于硝酸的储存的下列问题:

(1)硝酸盛于棕色瓶中,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硝酸放于低温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硝酸敞口放置会变稀,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浓硝酸可用铝罐装,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进行喷泉实验。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氨气应用____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用_________做干燥剂。(3)用上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中已装满氨气,

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 ___。

13.将铜片投入到硝酸中,充分反应后铜有剩余,加入下列物质后铜片继续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该物质是()

A.Fe(NO

3)

3

B.NaOH

C.CuCl

2

D.HCl

14.将铜片投入到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当再加入下列某一物质后,铜片减少,

溶液变蓝色,且有无色气体逸出,该物质是()

A.FeCL

3 B.Na

2

CO

3

C.KNO

3

D.FeSO

4

15.Cu与1mol·L-1的硝酸反应,如果NO

3

-浓度下降0.2mol·L-1,则溶液中c(H+)同时下降()

A.0.2mol·L-1 B.0.4mol·L-1 C.0.6mol·L-1 D.0.8mol·L-1

16.从降低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考虑,制取硝酸铜最好的方法是()

A.铜和浓硝酸反应

B.铜和稀硝酸反应

C.氧化铜和硝酸反应

D.氯化铜和硝酸反应

17、根据下图所示的A、B、C、D、E 五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按如下关

系填写相应的物质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当A是气体单质时,B是_________,C是____________,E是______________,由D 生成E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B→C的化学方程式

A→B的化学方程式

E→C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当A是固体单质时,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由E 生成C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有C→D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C与溴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3-2 氮的循环解读

高一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 政和一中高一化学备课组陈童芬 【教材分析与教法说明】 1.知识背景与脉络 本节教材是以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为背景,引发学生联想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让学生带着“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有什么意义?”等质疑进入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学习,并以氮循环中N2、NO 、NO2、 HNO3、 NH3、铵盐等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核心知识,同时联系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教材采用了“从自然界→化学→社会→实验室→社会生活”教学脉络,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为今后构建重要的元素及物质的知识网络奠定重要基础。 2. 3.教学方法:交流研讨法、观察思考法、实验引导法、归纳法。 4.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氮的固定 第2课时氨铵盐 第3课时硝酸的性质、应用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及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对策】 教学重点是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对策是联系自然界“闪电”等现象,结合课堂实验探究,导出氮循环中重要的物质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与对策】 教学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及氮元素化合价的转变;对策是通过复习前面教材第2章学过的氧化还原概念及反应特征,分析硝酸在反应过程氮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作为突破口解决难点。【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相应教学媒体、课件; 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集气瓶若干、带铁夹及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园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试管若干、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镊子、胶头滴管等; 药品: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固体、碳酸氢铵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浓硝酸、稀硝酸、铜丝、铁片、锌片、铝片等。 第1课时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氮的固定 【教学过程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氮的循环 知识点总结

第1讲氮的循环 第二节氮的循环 (1)氮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约占其体积的78% (2)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 气等物质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 (3)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叫氮的固定,简称固氮。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4)氮的氧化物有六种:N2O、NO、N2O3、NO2、N2O4、N2O5 。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NO2:______________ ; 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重要的反应有: (5)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而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700体积的氨气。易液化,常作制冷剂。 (6)氨的喷泉实验要成功,需保证烧瓶和烧杯液体之间有足够大的压强差,为此需注意三方面:①氨气要收集满②氨和 烧瓶都要干燥③气密性要良好 (7)氨的化学性质: a、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显碱性。 b、与酸反应NH3+HCl==NH4Cl 将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会有白烟产生,原因是挥发出来的HCl和NH3两气体相遇,生成了NH4Cl固体小颗粒。这也是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 c、与O 2反应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氨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与制取O2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干燥方法:用碱石灰、固体NaOH等 检验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产生白烟) 棉花团的作用:防止NH3与空气形成对流,提高了收集NH3的纯度。 (9)铵盐都是白色晶体,都溶于水。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与碱反应都能生成氨气,离子方程式为:,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一般用这个原理来检验铵盐。 (10)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质量分数在95%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中由于挥发出硝酸蒸气会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 (11)硝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稀硝酸使石蕊试液变红,浓硝酸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与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第2节 氮的循环

第2节氮的循环 第1课时氮的循环、氮气、氮氧化物、氨气 课前延伸 独立或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一.写出氮的元素符号、相对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主要化合价及相应含氮物质。 二.阅读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课本P73~P74) 三.有关N2的预习内容 1.N2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等物质发生反应。 2.了解氮气分子性质稳定的原因 3.氮的固定 ⑴氮的固定是指。 氮的固定 四.有关氮氧化物的预习内容 1.列举常见的氮氧化物,并指出氮元素的化合价。 2.NO是色,溶于水的气体,其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容易造成人体缺氧,因此NO有毒;但NO是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在扩张血管、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NO2是色、气味的气体,溶于水。 五.有关NH3的预习内容 1.NH3是色、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体积NH3。 2. NH3的喷泉实验(课本P92) ⑴简述该实验的步骤、原理、现象并写出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⑵NH3溶于水后的酸碱性如何?如果NH3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有何现象?利用

该现象有什么用途? ⑶该实验成功的关键点有哪些? ⑷你认为什么样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做成喷泉实验?并至少列举三例。 3. NH3与酸的反应 ⑴看课本P77【实验2】,描述NH3和HCl反应的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⑵写出NH3与H2SO4、HNO3的反应 ⑶NH3的水溶液称为氨水,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如果把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触,有什么现象?换成浓氨水和浓硫酸呢? 课内探究 【知识升华】 通过同学展示、老师讲解及点评,总结课前延伸部分的重难点如下: 【交流?研讨】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鲁科版)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线索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氮的循环》第三课时教案

氮的循环第3课时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o C,沸点83 o C,密度为1.5g/cm3,通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8%~70%,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浓硝酸通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思考1] 1. 酸性:(通性) 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 2. 不稳定性: [思考2]: (1)无色试剂瓶中的硝酸(浓)久置而发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析:浓硝酸见光或遇热易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中呈黄色。 说明硝酸具有不稳定性。 (2)浓硝酸分解的产物还有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硝酸应如何保存? 析: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放置在阴凉处。 (4)要消除浓硝酸溶液的黄色,可行的办法是(C) A.煮沸 B.加入足量水(过量) C.通入空气 D.加入NaOH溶液 3. 强氧化性: [思考3]: (1)从NO3-中N元素的价态看,硝酸应具有什么性质? 析:+5价。硝酸应具有强氧化性。 (2)硝酸是否可以氧化Cu和C? [实验2]:

观察现象: 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硝酸的试管?(放出无色气体,遇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Cu+ 4HNO3(浓) ===Cu(NO3)2+4NO2↑+2H2O 3Cu+8HNO3(浓) ===3Cu(NO3)2+2NO↑+4H2O [思考4]: (1)硝酸是否与盐酸那样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为什么? 析:不能,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2)常温下能否用铁或铝槽车装浓硝酸?为什么? 析:可以,发生钝化。 写出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HNO3(浓)+C===2H2O+4NO2↑+CO2↑ [思考5]:浓硝酸具有腐蚀性,不慎粘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析: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洗涤。 三、硝酸的用途: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思考6]:取2支试管,分别注入浓稀硝酸各1~2mL,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各有什么现象?微热,石蕊试液在浓硝酸或稀硝酸中的颜色是不是相同?为什么? 析:变红。加热后,浓硝酸中变为无色;稀硝酸还是红色。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章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2课时《氨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电脑显示图片引入德国化学家,合成氨技术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因发明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 学奖通过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评价激发学生对氨气性质的学习兴趣。[过渡设问:引导学生阅读第76页,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 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 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 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 [演示]P76【实验1】图3-2-6 氨的喷泉实验。 要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通过 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回答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现象: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液体呈红色。[教师活动]:氨气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形成喷泉的原理:氨溶解于水使得气体分子数减少,烧瓶中的压强变小,产生喷泉。 [教师活动]:为什么溶液呈红色?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氨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引出氨与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并回答

Ⅰ.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Ⅱ.如图:引发喷泉的操作是:打开橡胶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如果把胶头滴管去掉,如何引发喷泉? [教师活动]:点评并用课件展示 [教师板书]:二、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NH 3+H 2 O NH 3 ·H 2 O NH 3 ·H 2 O NH 4 ++OH- [教师活动]: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学生活动]:思考。 [课件展示]: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教师活动]:大家了解了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的实质,再回忆一下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结合酸碱反应的实质,请大家思考氨是否可以与酸反 应? [总结板书]:2、氨与酸的反应 [演示实验]: P77【实验2】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实验中生成的白烟是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浓氨水挥发出的氨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白烟是氯化铵晶体。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学生活动]:写化学方程式。 [总结板书]:NH 3+HCl=NH 4 Cl [教师活动]:浓氨水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能否有上述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由氨分子中氮原子为-3价,预测氨的还原性。看课本P77最后一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3课时) 学案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目标导航] 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的原因||。3.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一、硝酸 1.物理性质 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低||,易挥发||,在空气中呈“白雾”状||,质量分数95%以上的浓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1)酸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如CaCO 3与HNO 3反应CaCO 3+2HNO 3(稀)===Ca(NO 3)2+CO 2↑+H 2O||。 (2)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4HNO 3=====见光或受热 4NO 2↑+O 2↑+2H 2O||。 (3)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a .Cu 与浓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Cu 与稀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 +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 b .与Fe 、Al 反应: 常温时浓硝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所以可以用铁容器或铝容器盛放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反应: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 3.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含氮氧化物的危害 (1)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氮氧化物、氟氯代烃等的排放引起的;会使地球上的生物受太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氮的循环 学案 第三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第三课时 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 2009.11 【学习目标】 认识硝酸的性质 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硝酸的强氧化性 了解硝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和基础训练 【自学过程】 纯净的硝酸是色、挥发、的液体。硝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以外,还有以下特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不稳定性。 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因此硝酸应保存在色瓶里,放在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强氧化性。 硝酸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产物与硝酸的浓度有关。通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主要是,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主要是。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在常温 下,铁、铝等金属能与稀HNO 3反应,但在浓HNO 3 中发生现象。 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还能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反应,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什么叫光化学烟雾?什么是赤潮?全球人工固氮所产生活化氮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问题? 针对性练习 1、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的浓硝酸中的是() A.Au B.Cu C.Al D.Fe E. Pt 2、有关硝酸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稀硝酸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硝酸能与Na 2CO 3 反应,但不能生成CO 2 C、硝酸的氧化性很强,能氧化所有金属 D、浓硝酸因分解放出NO 2 又溶解于硝酸而呈黄色3、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A.FeO + HNO 3 B.C + HNO 3 C.Cu + HNO 3 D.CuO + HNO 3 4.现有下列物质:①氯水②氨水③浓硝酸④氢氧化钠,其中必须保存在棕色瓶里的是 A.全部 B.①和⑤ C.只有①和③ D.①、②和④ 5.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变化,但加入某盐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粉质量减少,则该盐可能是 A.FeCl 3B.Na 2 CO 3 C.KNO 3 D.FeSO 4

2017 2018鲁科版必修1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学案

第2节氮的循环 第2课时氨与铵态氮肥 [课标要求] 1认识氨气的溶解性。 2 ?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掌握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 NH3是唯一的碱性气体,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H2O是唯一的可溶性弱碱。 2. 实验室制NH3 的反应原理:2NH4CI + Ca(OH) 2=====CaCI 2+ 2NH 3T + 2H2O。 3 .氮肥包括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有机氮肥。 4. NH +的检验方法:向盛有待测液的试管中加入碱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 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 5 .主要的化学反应:NH 3+ HCI===NH 4CI(白烟) △ NH 4HCO 3=====NH 3 f + CO2 f + H 20 NH 4CI=====NH 3 T + HCI f NH+ + OH - =====NH3f + 出。 氨气的性质及用途 1. 物理性质 [特别提醒]NH3极易溶于水,可由喷泉实验证实,实验室收集NH3只能用向下排空 气法收集。 2. 化学性质 (1) 氨与水的反应 氨与水反应,其水溶液显弱碱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 H2O NH3H2O NH j~+ OH。 NH 3 H 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_3M O=====NH3一f+ HjO。 (2) 氨与酸的反应 两根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 + HCI===NH 4CI。 (3) 氨的催化氧化

化学方程式为4NH 3+ 5°2=====4NO + 6H2O。 [特别提醒](1)干燥NH3时不能用浓H2SO4,原因:2NH3+ H 2SO4===(NH 4)2SO4。 (2) 液氨与氨水不是同一种物质,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 (3) NH 3遇HCI产生白烟现象,可用浓盐酸检验NH3;NH3遇H2SO4无白烟现象,原因是H2SO4不易挥发。 3. 用途 (1) 氨是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的原料。 (2) 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1. 判断正误。 (1) NH 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 (2) 实验室常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NH3() (3) NH 3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但通常状况下不能燃烧() (4) 氨水与液氨均能使酚酞溶液显红色() (5) 氨水中1 mol NH 3 H 2O 能电离出1 mol NH +( ) 答案:(1)X (2)X ⑶V ⑷X (5) X 2.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于检验NH 3泄漏的是() A .气体遇浓盐酸产生白烟 B.气体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 .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 D .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解析:选B A项,浓盐酸挥发出的HCI与NH3反应生成NH4CI,从而产生白烟,正 确;B项,NH3不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不正确;NH3是碱性气体,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D项正确。 铵态氮肥 1. 化学氮肥 2. 铵盐 (1) 概念:由铵根离子(NH*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 (2) 物理性质 铵盐均为白色或无色晶体,均易溶于水。 (3) 化学性质 ①受热分解(如NH4CI、NH4HCO 3):

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3课时)硝酸学业分层测评 鲁科版必修

硝酸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惠州高一检测)现有下列物质,其中必须保存在棕色瓶里的是( ) ①氯水 ②氨水 ③浓硝酸 ④浓盐酸 ⑤烧碱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⑤ 【解析】 棕色瓶保存见光易分解物质。 【答案】 C 2.在S +6HNO 3=====△ H 2SO 4+6NO 2↑+2H 2O 中,HNO 3表现的性质是( ) A .还原性 B .酸性 C .不稳定性 D .氧化性 【解析】 该反应HNO 3中的氮元素化合价降低,故只表现氧化性。 【答案】 D 3.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 .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金属与硝酸反应一定不产生氢气 D .可用铁或铝质容器盛装浓硝酸 【解析】 硝酸是强氧化性酸,且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A 正确;铜不论与浓硝 酸还是与稀硝酸反应都不是置换反应,B 不正确;因为硝酸是强氧化性酸,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C 正确;铁或铝遇冷浓硝酸钝化,故可用铁或铝质容器盛装浓硝酸,D 正确。 【答案】 B 4.硝酸被称为“国防工业之母”是因为它是制取炸药的重要原料。下列实验事实与硝 酸性质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

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退色——酸性和强氧化性 B.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强氧化性 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不稳定性 D.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退去——强氧化性 【解析】A项,浓硝酸因有酸性而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又因浓硝酸的强氧化性而使其退色。B项,因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不产生H2。C项,因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因此应用棕色瓶盛装,避光保存。D项,硝酸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退去,是因为硝酸的酸性将氢氧化钠中和的缘故。 【答案】D 5.下列气体的制备可采用如图装置的是( ) 【导学号:20250054】 A.铜与浓硝酸反应制NO2 B.铜与稀硝酸反应制NO C.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制NH3 D.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制HCl 【解析】二氧化氮可以与水反应,氨气和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三者均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选B。 【答案】B 6.已知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u做还原剂,HNO3做氧化剂 B.HNO3在该反应中只有部分表现出了氧化性 C.每生成22.4 L(标准状况)NO有3 mol的电子转移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 【设计理念】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

高一化学学案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化学学案(三十) 撰写人:陆化 第三章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硝酸的重要性质; 2、理解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点; 3、了解硝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硝酸的性质 三,学法指导 1, 学习本学案之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79---P82 2, 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习本节内容要多记、多理解、多掌握实验现象,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把“支离破碎”的知 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在应用和考试中才能自由发挥。 3,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做课堂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知识归纳与解析 一辆装载了12吨浓度为69%的浓硝酸的铝槽车发生严重泄漏事故,一瞬间看到车辆 周围升起一团白雾,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还不停地冒出浓浓的红棕色的“雾”……消防员紧急的有条不紊的处理着这次事故…… 同学们你想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故吗?首先我们要了解硝酸的性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硝酸的世界…… [实验1]观察浓硝酸的色、态、味 1.物理性质 (1)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2)硝酸低沸点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95%以上的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既然纯净的硝酸是无色的为什么长时间放置的浓硝酸会显黄色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硝酸的化学性质。 2.硝酸的化学性质 一、不稳定性 长时间放置的浓硝酸会分解放出二氧化氮,生成的二氧化氮又溶于硝酸,所以才会显黄色。 32224HNO ===4NO O +2H O ?↑+↑或光照 请同学们思考实验室里浓硝酸应如何保存呢? 硝酸浓度越大越易分解,因此,浓硝酸应放入棕色细口瓶中(避光),阴凉处保存(避免受热分解),且不能用橡胶塞。 特别提醒:凡见光易分解的化学试剂均须避光放入棕色试剂瓶中保存。如:氯水、HNO 3 、AgNO 3等。 在上述硝酸泄露事件中,因为硝酸是溶解于水的,所以消防员用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硝酸有腐蚀性,因此消防员紧急调来大量的沙子,在酸液流经之处垒起一个小堤坝,然后迅

氮的循环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宿州市第三中学陈阳 【教材分析与教法说明】 1.知识背景与脉络 本节教材是以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为背景,引发学生联想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让学生带着“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有什么意义?”等质疑进入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学习,并以氮循环中N2、NO 、NO2、 HNO3、 NH3、铵盐等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核心知识,同时联系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教材采用了“从自然界→化学→社会→实验室→社会生活”教学脉络,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为今后构建重要的元素及物质的知识网络奠定重要基础。 2. 3.教学方法:交流研讨法、观察思考法、实验引导法、归纳法。

4.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及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第2课时氨铵盐 第3课时硝酸的性质、应用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及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对策】 教学重点是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对策是联系自然界“闪电”等现象,结合课堂实验探究,导出氮循环中重要的物质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与对策】 教学难点:氮的氧化物与氧气、氮气混合后溶于水的情况分析;对策是通过已知化学方程式推出未知化学方程式,分析解决难点。 【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相应教学媒体、课件。 第1课时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氮的固定 【教学过程设计】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 学案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2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 [课标要求] 1.认识氨气的溶解性||。 2.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掌握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NH 3是唯一的碱性气体||,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 3·H 2O 是唯一的可溶性弱碱||。 2.实验室制NH 3的反应原理: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3.氮肥包括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有机氮肥||。 4.NH +4的检验方法:向盛有待测液的试管中加入碱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 5.主要的化学反应:NH 3+HCl===NH 4Cl(白烟) NH 4HCO 3=====△NH 3↑+CO 2↑+H 2O NH 4Cl=====△NH 3↑+HCl↑ NH +4+OH -=====△ NH 3↑+H 2O 氨气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 [特别提醒] NH 3极易溶于水||,可由喷泉实验证实||,实验室收集NH 3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氨与水反应||,其水溶液显弱碱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NH 3·H 2O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 NH 3↑+H 2O||。 (2)氨与酸的反应 两根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 3+HCl===NH 4Cl||。

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学案-鲁科版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氮气 ①与氧气反应:通常状况下氮气和氧气,但在放电条件下,却可以直接化合生成色,溶于水的。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与氢气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与金属镁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毒。在常温下与空气中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氮: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毒。二氧化氮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该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氮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3、氮的固定 ⑴概念:的方法叫氮的固定。 ⑵分类:可以分为、。 4、氨与铵态氮肥 ⑴氨 ①物理性质 氨是色气味的体。 ②化学性质 a.与水的的反应 氨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约溶解体积氨。氨的水溶液叫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和H2O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可以部分电离成和,所以氨水显性。氨溶于水的过程中存在着下列可 逆反应:NH3+ H2O NH3·H2O NH4++O H- 。NH3·H2O不稳定,受热时分解为和。 b.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生成氯化铵,该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现象为: c.氨与氧气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 ③氨的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常用加热和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例如把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加热可制得氨气。

该化学方程式为。 用湿润的试纸放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可以看到,加热一会儿后,试纸变,这说明氨气已经充满试管。应立即停止加热,并将多余的氨气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或浸湿的棉花球),避免。若要制取干燥的氨气,可使产生的氨通过干燥剂。在实验室,通常是将制得的氨气通过以除去水蒸气。 ⑵铵盐 ①铵盐受热分解 有些铵盐受热可分解产生氨气,NH4Cl受热会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冷却时,氨气和氯化氢又重新结合,生成NH4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过程。 。 ②铵盐与碱反应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就是铵盐与碱反应的例子。其他氨盐都可以与碱反应产生NH3。(氨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的草木灰混合使用) 写出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 铵根离子的检验: 6、硝酸及其应用 ⑴物理性质 纯净的硝酸是色、挥发、刺激性气味的 ⑵化学性质 ①强酸性:具有酸的通性 稀硝酸遇石蕊试液变色;浓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先变(H+作用),随后(氧化作用)。 ②不稳定性:浓硝酸见光或受热分解,该化学方程式为。硝酸越浓,越分解。浓硝酸久置呈黄色,是由于。 ③强氧化性 a与金属的反应 Cu 与浓HNO3:。 反应现象为:。Cu 与稀HNO3:。 反应现象为:。 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叫王水,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等溶解。常温下浓HNO3使、钝化 b与非金属的反应 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 与浓HNO3的化学方程式:。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氮的循环》知识点总结

第2节 氮的循环 1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自然界中氮元素循环示意图 大 气 中 的 N 2 动物粮食作物无 机 氮 闪电 合成氨 汽车尾气 根瘤菌 有 机 氮铵盐 硝酸盐 硝化细菌 地 下 水 细菌 2.主要形式 (1)游离态→化合态 ①是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 ②放电条件下,与氧气结合为氮氧化合物,并随降水进入水体中; ③合成氨工厂、汽车发动机都可以将一部分氮气转化成化合态。 (2)化合态→游离态:硝酸盐在某些细菌作用下转化成氮气。 (3)化合态→化合态:化石燃料燃烧、森林和农作物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进入氮循环。 【领悟·整合】 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的影响到氮循环。所以,认识氮的循环,就把我们将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将会更有利于同学们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与空气密度相近。 (2)氮气的化学性质:

【知识·链接】 氮气属于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之间的作用非常强。因此,氮气分子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但要注意,N 2一旦吸收能量变为N 原子则性质较活泼。在高温或放电时可与某些物质反应,N 表现为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 O 2的反应 在放电条件下,氮气跟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NO )。反应式为:N 2+O 2 2NO 说明:在雷雨天气,汽车的发动机中均可以发生该反应。在该反应中,N 2 表现出还原性。 ②与H 2反应 N 2+3H 2 高温、高压催化剂 2NH 3 说明:a 该反应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该反应中,N 2表现出氧化性。 b 在氮气跟氢气反应生成氨的同时,氨气也在分解生成氮和氢气。像这样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 ”代替“=”。 (3)氮的固定 ① 定义:将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成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② 分类: 氮的固定 自然固氮 人工固氮 高能固氮(闪电,约占10%) 生物固氮(约占90%) 合成氨 仿生固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