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19047789.html, 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作者:闫景东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选取山东省聊城市冠县1970—2013年雷暴天气观测资料,对冠县的雷暴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雷暴天气变化规律,探索雷暴天气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提出雷暴灾害防御策略。 关键词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农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117-02 DOI: 10.19383/https://www.doczj.com/doc/af19047789.html,ki.nyzhyj.2018.05.050 雷暴是伴有雷击及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出现时伴随局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影响。冠县地处冀、鲁、豫3省交界处,西北黄泛平原,东靠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窗口,西临中西部地区,境内地势开阔平坦,略有起伏,属温带季风区域大陆型半干旱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温度为13.3℃,年均日照时数4 432.9 h,年均降雨量为549.9 mm,年均相对湿度66%,年均风速3.4 m/s,年无霜期日数198~227 d。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气候特征影响,导致冠县雷暴天气时常发生,每年都会给当地的农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此,笔者分析了冠县雷暴天气特征及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御策略,以减轻雷暴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资料来源于冠县气象局1970—2013年逐日雷暴资料。雷暴日数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资料统计时,观测薄上只记录闪电而无雷暴记录的不作雷暴统计;1 d之内发生数次雷暴时,统计为1个雷暴日。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统计分析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月际和四季分布特征,并通过雷暴天气折线图及柱形图分析及研究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 2 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2.1 冠县雷暴天气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冠县雷暴日数总体波动起伏明显,20世纪70年代雷暴日数偏多,20世纪80、90年代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不大,21世纪以来雷暴日数大都偏少。据统计资料记录,冠县近44年共出现976个雷暴日,年平均雷暴日数22.2 d。由图1可知,最多年份雷暴日数为38 d,出现在1977年,最少年份雷暴日数为14 d,出现在1999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4 d,要高于年累计平均雷暴日数。总体来看,1970—2013年冠县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约减少0.2 d,气候倾向率为-2.087 d/10年。

上海地区雷暴特征及管制方法

上海地区雷暴特征及管制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雷暴形成需要的条件以及雷暴分类、传播和雷暴在全国的分布情况,重点分析了上海地区的雷暴气候特征,并结合上海地区管制的实际情况,论述了雷暴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和在雷暴条件下的管制措施。 【关键词】雷暴;上海地区;飞行安全;气候特征;管制方法 安全永远是交通行业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民航业则更甚。“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航班正常”,透过18字的民航工作总方针可以看出,飞行安全是最重要的,飞行安全是航空事业的灵魂和纽带,是各国航空公司最关心的头等大事,是每个旅客踏进飞机客舱之后最大的愿望,是全体航空运输服务人员的中心任务和职责。 1、绪论 雷暴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天气现象。如果在雷暴区中飞行,往往会遇到强烈的颠簸、积冰、恶劣的能见度和雷电的干扰等复杂的气象情况。因此,一般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开雷暴所在的地区飞行。只要我们懂得了雷暴的形成和发展,雷暴区的天气特征以及雷暴活动的一般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指挥以及飞行措施,必要时,仍然是可以安全的通过雷暴区,完成飞行任务的。 雷暴也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据统计,在地球大气层中,每一秒钟都有近百次雷电奔驰落地,每天都有800万次闪电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在我国各地,每年大多有40天以上雷暴日,每平方公里有6次以上的落地雷。危害最大的落地雷,电压可高达数千万伏,峰值电流1-10万安培,闪电温度高达万度以上,巨型闪电正前方的巨大冲击波,相当于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承受70公斤的巨大压力。因此,雷电每时每刻都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过去,人们认为雷击只会发生在雷暴频繁的季节,只有雷暴才会有雷害。其实不然,在雷击和雷击事件中,相当部分是未见雷暴和闪电。因为雷击至少有两类,即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前者声音和光并发,后者悄悄发生而不易察觉,但后果更为严重,特别对微电子设备危害最大。 2、雷暴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雷暴生命史可分为发展、成熟、消散三个阶段。雷暴的发展阶段又称积云阶段。 发展阶段的特征是:(1)云内部是上升气流,最大上升气流在云的中,上部。(2)因为大量水蒸汽在云中凝结并释放潜热,所以云中温度高于同高度上四周空气温度,这样更有利于上升气流的发展。 成熟阶段的特征是:云中除上升气流外,局部出现有系统的下降气流,降水

莆田市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莆田市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利用莆田市区1961~2012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方法,分析莆田市区52a来的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得到:莆田市区年雷暴日数42.9天,属多雷区,年际变化较大,且呈现减少趋势,夏季雷暴日集中出现,汛期期间雷暴日占年雷暴日的95%以上,一天中14~21时是雷暴多发时段,统计莆田市区雷暴初终日,最早出现在1月2日,终日最晚出现在12 月29日,一年持续最长时间有333d,最短为138 d。 标签:雷暴特征分析 0引言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北部多为山地丘陵,海拔较高,属南亚热带气候。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暧、极端天气频发现象的影响,雷电灾害已成为莆田市严重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雷暴所带来的灾害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笔者通过研究莆田市区52年雷暴记录资料,浅析雷暴日数的分布特征,为雷电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雷暴日数资料,取自位于莆田市区的荔城区气象局1961~2012年期间连续5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其中1981~1997年为雷暴24小时连续观测记录,其他年份为白天守班雷暴观测记录,夜间只记录雷暴符号不记录生消时间。雷暴日为在一天内只要听到雷声(一次或一次以上)不论其持续时间长短,统计为一个雷暴日,单位为天。气象记录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若某一次雷暴跨越20时,按2个雷暴日计算。根据莆田市区的气候特点,本文定义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采用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方法使用EXCEL对莆田市区雷暴日数及初、终雷日等进行雷暴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雷暴日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 1961~2012年莆田市区共出现2273个雷暴日,52年间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2.9天,属多雷区。按年代统计,1961~1970年出现雷暴435天、1971~1980年出现雷暴427天、1981~1990年出现雷暴475天、1991~2000年出现雷暴445天、2001~2010年出现雷暴387天,呈60~70年代出现雷暴较平稳,80年代以后有逐年代减少趋势。从图1雷暴日数逐年变化趋势可见,莆田市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年份出现在1997年,为66天,最少年份出现在2011年,为21天,两者相差45天。莆田市区52年间年雷暴日数超过48天的年份有12年,不足35天的年份有8年。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 雷暴的形成条件 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 (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 1.1 热雷暴 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 1.2 锋雷暴 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可能产生锋面雷暴 1.3 地形雷暴 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2.1 气温变化 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 10 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2.2 气压变化 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直下降,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2.3 湿度变化雷暴发生前,地面相对湿度通常是减小的,这是由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辐合上升气流将一部分水汽带走所造成的;随着降水开始,相对湿度即迅速上升到接近饱和状态,但在降水达到最大时,因为云底较干冷的空气被云中下沉气流卷挟到地面,而降落的雨滴又未来得及蒸发,

我国近海雷暴分布特点

我国近海风区雷暴活动分析 庄严 前言 我国的海上风电发展是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的框架上和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大环境下,近年来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按照中国风能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在2010 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8927.99 兆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44733.29 兆瓦,双居全球第一位。相比较海上风电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由于我国海岸线较长,南北海域气候特点差异性较大,雷暴活动频繁,所以海上风电机组的防雷设计应满足海上雷暴的活动特点,本文仅对我国近海的雷暴活动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主要介绍海上、近海的雷暴活动时段和雷暴类别,以及雷暴活动与海岸线的关系等。 1. 我国海上风场的划分 一般情况海上风场分为近海风场和海上风场,细化分为:潮间带和朝下带滩涂风场:主要的参考标准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线以内至理论最低潮位一下5m 的海域;近海风场为理论最低潮位5m-50m 水深的海域,包括无人岛及海礁;海上风场主要指理论最低潮位一下50m 水深的海域,包括无人岛和海礁,如图1 。 ⒑I戏绯〉幕 ?p>2. 海上风场主要的气象灾害 近海和还海上风场随着纬度的不同所受到的气象灾害影响也不一样,但总体来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冰:主要体现在北方部分沿海风场和内陆高远风场,由于叶片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引起叶片迎风面形成结冰,主要影响叶片的气动性能; 雷暴:雷暴对于机组的影响范围分布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由于我国的雷暴分布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总体特点,所以在分区范围内对于机组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对机组的电控、叶片等方面; 热带气旋:台风对于沿海地区的风力发电组的影响不言而喻,近年随着全球厄尔尼诺系统的增强,仅2010 年在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和低气压总数就多达28 个。2007 年以前我国至少发生过两起机组因台风倒塌的事故。 3. 近海雷暴的活动特点 近海雷暴与内陆的雷暴特点有所不同,一般情况内陆多以单胞体雷暴为主,少数高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主要以锋面雷暴为主局部地区产生多胞体雷暴或超级单体雷暴,原因是由海洋暖湿气流遇到陆地的冷空气形成的强对流产生的。相对于全国的雷暴分布情况而言,总体呈

额济纳旗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额济纳旗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摘要:利用额济纳旗气象局1971~2000年30年的雷暴资料,对额济纳旗雷暴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及产生和消失的方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额济纳旗雷暴的气候变化规律。 关键词:额济纳旗雷暴统计分析 The analysis at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activity in Alxa Ejinaqi. LIU Zhi-Ning WANG rui-xue MA Wen-chao ZHANG si-lian (The Alxa meteorological Bureau,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Bayan haot 750306) Abstract:This paper,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e in Alxa Ejinaqi during 30 years(1971-2000) of thunderstorm,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Annual variation、monthly variation and diurnal variation of frequency、the azimuth of appear and disappear。At last,summarize the climate change rule of thunderstorm in Alxa Ejinaqi. Key words: Alxa Ejinaqi; Thunderstorm; Statistical analysis; 雷暴为积雨云云中、云间及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兼有闪电和雷声,有时亦可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在气象观测中,有一声雷鸣,不论远近就记1个雷暴日。若1天中,雷声隆隆,也记1个雷暴日。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东邻阿拉善右旗,南与甘肃省金塔县和玉门市相连,西通新疆哈密,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507公里,总面积11.46万平方公里, 辖2个镇、3个苏木、25个嘎查,总人口2.5万人,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9个少数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旗。了解和掌握本地区雷电产生和发展规律,对避免和减少因雷击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雷暴的年际变化 根据1971~2000年30年的雷暴统计资料表明,额济纳旗平均每年出现8.5个雷暴日,属少雷区。雷暴日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份为15个,分别出现在1973、1977、1999年;最少年份为1个,出现在1991年;70年代(1971~1980年)共出现103个雷暴日,80年代(1981~1990年)共出现66个雷暴日,90年代(1991~2000年)共出现87个雷暴日,70年代年雷暴日数基本维持在10.3个左右, 80年代年雷暴日数基本维持在6.6个左右,进入90年代则基本维持8.7个左右,额济纳旗的雷暴日80年代明显减少,90年代后逐步增加,但总体呈减少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年雷暴日数在1981-1991年之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但在1991年以后开始逐步回升,特别是1991年,全年只有1个雷暴日,为30年来最少。额济纳旗初雷日一般在5月中旬出现,初雷最早出现在1990年3月29日,最迟出现在1972年7月10日;额济纳旗终雷日一般出现在8到9月份,最早出现在1991年7月5日,最迟出现在1990年10月12日;最长雷暴期为1990年的198天,最短雷暴期为1991年的1天。 2、雷暴的月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额济纳旗1-4月,10-12月无雷暴,5~9月均有雷暴出现,但雷暴的活跃期开始于5月份,5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6~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6~7月达到高峰,分别占全年的25%和40%,其中7月出现的雷暴日数最多,9月只占全年雷暴的7%。雷暴的这种明显的月变化分布特征与

济南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图1 济南市各站年雷暴日数的多年平均分布图 雷暴的时间变化特征 雷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收稿日期:2007-03-14

时间/年份 10 20 304050 1970 1980 19902000 时间/年份 年雷暴日数/天 246 81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时间/月份 月平均雷暴日数/天 雷暴日数为15天,出现在1981年。 图2是济南年均雷暴日数的距平百分率图。由图2可以看出济南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有3个特征:(1)从年际变化来看,济南年平均雷暴日数30年来呈减少趋势,与文献[2]中指出的我国整体年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这一结论相一致;(2)从年代际变化来看,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济南雷暴逐年代减少,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27.5天、25.3天、24.4天;(3)从各年代来看,年代内的变化特征明显,70年代呈波动式减少的趋势,80年代波动式跳跃最为明显,90年代又呈波动式减少的趋势。(4)济南雷暴日数在大部分年份是围绕平均值波动,异常年份较少且相对分散,30年中有20年距平百分率在–20%~20%之间,占三分之二,多雷暴年(距平百分率≥20%)有6年,其中距平百分率≥30%的有1971,1973,1990年,距平百分率分别为44%,32%和52%,少雷暴年(距平百分率≤–20%)有4年,其中距平百分率≤–30%的仅有1972,1981和1999年,距平百分率分别为–34%、–42%和–30%。 图2 济南年均雷暴日数的距平百分率 分析济南市各站1971—2000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发现市区与其它各站明显不同:商河、济阳、章丘、长清、平阴五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均呈减少的趋势,与全市变化趋势相同,而市区则年际变化不明显,80年代到90年代呈略增加趋势,90年代后市区的这种变化与郊区各县(市)区相比趋势相反(图3)。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平均年雷暴日数分别为24.1天、23.1天、24.8天。雷暴的发生不仅与大气背景有关,而且与局地的气候变化有关,由于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特征,即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3],从而改变了城市小气候,这可能是造成市区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不同于全市的原因之一。 图3 济南市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曲线图 (虚直线为平均雷暴日数线 实直线为变化趋势线) 3.2 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特征 济南的雷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无雷暴。夏季全市平均雷暴日数19.9天,占全年的77%,春季全市平均雷电日数3.6天,占全年的14%,秋季全市平均雷电日数2.3天,占全年的9%。 3.3 雷暴日数的月际变化特征 从图4可以看到,济南的雷暴日数各月分布很不均匀,雷暴只发生在3—11月,主要发生在4—9月,从3月开始雷电日数逐月增多,7月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月减少。6—8月是雷暴多发期,7月雷暴最多,占全年雷暴日数的35%,8月次之,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4%,6月第三,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9%。4月,5月,9月是济南雷暴的易发期,3月,10月,11月是济南雷暴的少发期。 图4 济南市年雷电日数的月分布图 3.4 雷暴的日变化特征 通过对济南市区龟山观测站2001—2005年五年逐小时雷暴资料统计分析(图5),在雷暴活动期,一日24小时都有可能出现雷暴,但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总体分布呈双峰单谷型,峰值分别在21时和16时,谷值在07时,19—02时和13—17时为两个雷暴活跃期,03—12时为雷暴相对平淡期。 (下转第42页)

谈雷暴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谈雷暴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摘要阐述了雷暴的形成条件及雷暴来临时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人身、建筑物和现代化设备防雷措施,以期为雷暴天气预报预测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 关键词雷暴天气;形成条件;变化特征;防御措施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临浮山、曲沃、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临汾。东经111°6′38″~111°40′55″,北纬35°40′5″~36°3′20″。南北39.3km,东西26.5 km,总面积1 304km2。总人口49万人。襄汾县是雷暴的多发地区,有雷日数长、全年雷暴日数多的特点。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烈雷暴的发生,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有时人畜直接遭受雷击造成伤亡,或引起火灾或使建筑物倒塌,感应雷还能导致电子设备损坏等,给人类带来灾害。因而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雷暴的形成条件 雷暴又称风暴,是发生在积雨云中的放电、雷鸣现象,是一种强烈对流性天气,它出现时常伴有狂风、暴雨、冰雹等天气现象,是一种破坏性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常造成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1]。因此,研究雷暴天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产生雷暴的积雨云称雷暴云,一个雷暴云叫做雷暴单体,它的水平范围约19km,持续时间达数十分钟。雷暴云可以孤立分散出现,也可组成雷暴群,出现在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的范围内,持续时间达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我国雷暴日数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我国南方偶有出现。雷暴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雷暴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近地面层大气状态也会有强烈的反应,所以雷暴出现前,人们会感觉到天气异常闷热,雷雨天气的到来会使各种气象要素发生剧烈变化,

《雷雨》活动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雷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阅读鉴赏的主动性。尤其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及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设计时,力求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师做到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突破以往的局限,让全体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多角度、深层次、重体验、全方位地参与学习,理解、演绎经典,真切地触摸经典,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课文节选的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后一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节选部分主要出场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本来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关系,但剧本所展示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比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在诵读中感知、在启发中思考,在讨论中学习,在辩论中锻炼。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语文学以致用的工具性特点,同时又要感受到语文浓郁的人文气息。鉴于学生初次接触戏剧(剧本),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作相关介绍,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性识。阅读剧本,主要是品味个性化和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戏剧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五、重点难点 重点:剧中人物的两种矛盾 难点:把握周朴园思想性格的两重性,了解鲁侍萍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气象雷暴

雷暴 “雷暴”一词指积雨云中所发生的雷电交作的激烈的放电现象,同时也指产生这种现象的天气系统。雷暴一般伴有阵雨,有时则伴有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天气现象。通常把只伴有阵雨的雷暴称为“一般雷暴”,而把伴有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的雷暴叫做“强雷暴”。 1.雷暴的结构及雷暴的天气成因 一、雷暴的形成条件 雷暴是由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如下三个条件:(1)深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雷暴是一种强烈的对流性天气,深厚而明显的不稳定大气层具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强烈对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充沛的水汽,一般是形成庞大的积雨云体,兴雨降雹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水汽凝结时释放的潜热也是能量的重要来源。雷鸣、闪电、及强风所需的能量都是从云中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得到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雷暴是自我发展的:产生的降水越多,被释放到雷暴中的能量也越多。但大气中不稳定能量和水汽的存在,只具备了发生雷暴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还需有促使空气上升达到自由对流高度以上的冲击力,这样,不稳定能量才能释放出来,上升气流才能猛烈的发展,形成雷暴云。大气中的冲击力有:地表受热不均;地形抬升;锋面、气旋、槽线、低涡等天气系统所引起的辐合上升运动等。产生雷暴的三个条件,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侧重。在潮湿的不稳定气团中,能否形成雷暴主要看有没有足够的冲击力;在山区,抬升作用经常存在,是否有雷暴产生就主要看有没有暖湿不稳定气层。 在夏季,发生雷暴之前常常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就说明大气低层气温高、层结不稳定、水汽含量大,这时,如果有冲击力作用,就可以产生雷暴。 二、一般雷暴的结构和天气 雷暴的结构和天气实际上是指雷暴云的结构和天气,雷暴云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一般雷暴和强烈雷暴。 (一)一般雷暴单体的生命史 构成雷暴云的每一个积雨云称为雷暴单体。雷暴单体是一个对流单元,它是构成雷暴云的基本单位。由一个或数个雷暴单体构成的雷暴云,其强度仅达到一般强度,这就是一般雷暴。 根据垂直气流状况,雷暴单体的生命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积云阶段、积雨云阶段和消散阶段(图6-1) 1.积云阶段 又称发展阶段,即从形成淡积云到发展成浓积云的阶段。(图6-1a)。这个阶段的特征是:(1)内部都是上升气流,并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强,最大上升气流在云的中、上部。云的下部四周有空气辐合进入云中,空气从云底被吸入单体内部,空气中的水汽在逐步凝结的过程中释放潜能,促使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加强。 (2)因为大量水汽在云中凝结并释放潜热,所以云中温度高于同高度上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