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钻井

海洋钻井

海洋钻井

中国海上钻井平台的自主创新之路


2008年4月28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承建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式开工建造。

该钻井平台为世界第六代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代表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装备的最高水平。该项目是我国实施深水海洋石油开发战略的重点配套项目之一,?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项目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也是我国继1984年成功自主研制“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之后,再次斥巨资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无疑,这将会大大缩小我国深水钻探装备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也将提升我国在深水钻探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勘探一号与勘探三号

七十年代初,为捍卫我国海域主权和勘探海底油气资源的需要,原地矿部在上海成立了“六二七工程筹备组”(上海海洋石油局的前身)。与沪东造船厂和七O八所等有关单位一起开始进行海上石油钻井装置设计方案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本着“因陋就简,小修小改,尽快建成,出海试钻”的原则,用二艘相同的尾机型三千吨级沿海货轮拚装改建一艘双体钻探船。用一个大平台把两个单体船连接在一起,船上装设一些当时国内能?提供的配套设备,包括全套陆用石油钻机及试制的水下钻井设备和锚机等。这就是我国第一艘海上钻井浮船??“勘探一号(见下图)。首次出海打钻,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对“勘探一号”的试钻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该钻井船在南黄海海域打了七口地质普查井。为了解南黄海的地质情况,锻炼和培养海上队伍,特别是为摸索海上浮船钻井的经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勘探一号双体钻井船


坦率地说,“勘探一号”不是一条合格的钻井船。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及各种物质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对钻井船的设计与建造和海上钻井都缺乏经验,船的强度、稳性、定位、安全和防喷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都未得到解决,钻井、水下、井控、测试等各项设备,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尽管当时选择出海钻井的气象、海况条件还比较好,可是每一口钻井都十分困难,每遇大风,钻井船摇晃、走锚、站不稳、拉断水下设备等,安全性较差。但是,由于当时历史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浮式钻井装置和海上浮船钻井的一次大胆实践,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勘探一号”的历史作用。正是有了“勘探一号”的实践,使我们开始对海上浮船钻井工艺有了初步但又比较全

面的了解,结合后来对国外资料的研究,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新的浮式钻井装置创造了条件。也可以说,这是一次浮船钻井装置设计建造的一次自主创新的实践。

1974年底,按照国务院和地矿部有关部门的安排,由七O八所、上海船厂和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共同组建的三结合设计组开始了“勘探三号”半?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工作。七O八所对设计负总的技术责任,?承担主要专业的技术设计。上海船厂负责平台的施工工艺设计。海洋地质调查局在设计中对平台的使用要求负责,?承担钻井专业的全部设计工作。
“勘探三号”的设计建造历时十年,经受了各种曲折、磨难。广大设计人员、工人克服重重困难,群策群力,终于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建造中独创的“水上合拢,浮力顶升”船体建造工艺,大型井架整体吊装工艺以及优良的焊接工艺、节点工艺等都得到国内外造船界的一致赞赏。
“勘探三号”的设计建造完全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如果说“勘探一号”钻井浮船是一次“初生牛犊不怕虎”实践的话,那“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就是一次科学的真正意义的自主创新实践。

“勘探三号”建成之后,经过系泊试验、倾斜试验、海上拖航、抛起锚和沉浮试验之后,经船级社捡验正式交付使用。自此,“勘探三号”历经风浪,转战我国南北海域、东南亚海域、孟加拉湾,俄罗斯萨哈林海域,为东海平湖油气田、春晓油气田、南海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多个含油气构造和油气田的发现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多年使用设备老化,现代钻井工艺的需求,再加上环保、安全、健康的严格规范要求,平台又经几次升级改造,使用性能得到明显提高,生活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完全适应国际油公司的要求。现又接新任务,目前正在我国南海海域进行钻井作业。(见下图)。

从技术角度讲,“勘探三号”钻井平台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不大。说明我们当时在海洋钻井平台的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如果我们当时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我们的海洋工程事业,我们在这一领域就会有大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后来再也没有造过这样的平台。20年后的今天,在这一领域,我们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尤其是深海勘探技术装备,我们不得不承认,差距更大。





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


国外的发展

近几年,由于能源战略和开发的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沿海国家为寻找和开发新的油田,积极向深海推进,寻求新的油气田发现和新的突破。再加上油价一路攀升,居高

不下,虽然近期有些回落,但还是在高位振荡。在这种形势下,现在全世界海洋油气勘探呈旺盛态势。各种钻井装置的工作开动统计曲线均在高位。由于勘探开发的需求旺盛,钻井装置的钻井合同很满,租赁市场也很紧张,海上钻井租不到平台。钻井平台的日租金也节节升高,一般的钻井平台日租金是20多万美元,深水钻井平台的日租金已上升到50-60多万美元。由于平台欠缺,许多七十年代末期的平台有得还在升级改造。尽管新造一条平台花钱不少,但钻井公司不得不投入巨资去新造平台, 以满足勘探开发者的需求。另外,FPSO以及LNG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过去,液化天然气的产量和远洋运输通常以每年平均6.5%的速度递增,近几年其增长率爬升到每年大约9%。有了如此旺盛的商业需求,世界各造船厂纷纷抓住这大好时机,抢接定单。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国外海洋工程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建造几十年来一直在发展,而且有所创新,新的产品型式不断?现。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家钻井装置设计承包商,设计的海上钻井平台产品己形成系列,半潜式钻井平台知名的如美国的Friede&Goldman ExD;瑞典的Gotaverken Arendal ABGVA;挪威的Aker Kavaerner H-3、H-4、H-6等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有美国的LeTourneau、F&G、BASS、BMC;荷兰的MSC;日本的三井海洋开发及法国的CFEM。每个公司已经形成多种型号的系列产品。美国的LeTourneau公司是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的先驱,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自升式平台是LeTourneau的型号。F&G从80年代推出了L-780系列,2000年以后又设计了JU-2000型,相继造了不少的数量,技术性能都有不少的改进。平台建造主要是日本、韩国、法国、挪威、新加坡等国建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韩两国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在海洋工程领域发展较快,承接和建造了许多艘大型、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和大型FPSO,世人瞩目。这也是他们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主要因素之一。

国内的情况

从国内情?看,我们在1984年造好“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后,20年没有再造这样的平台,自升式平台也很少造。什么原因呢?当然不是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原因。有客观的,有主观的,政府对能源的战略需求和国家经济安全没有足够的关注,海洋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投入少,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步伐缓慢。在技术上,由于前几年国内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定单不多,所以,国内对其研究不够,技术储备不足。但是,国家的重视程度和体制问题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

现在,国务院根据国家能源战略的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及时作了调正

,中国石油总公司也可以“下海”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可以“上岸”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本身就是既有陆地勘探开发的,也有海上油气勘探的,特别是新星石油公司整体拼入中石化以后。国家三大石油公司都在搞海上石油勘探,既有分工,又有互动,还有竞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千?进发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

另外,近几年我国的造船实力不断加强,造船行业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增大,己拥有一批设施完善的造船企业,而这些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也具备建造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包括海洋钻井平台建造的能力。大连船厂不仅一艘接一艘地为旧平台进行升级改造,而且为国外公司造了半潜式平台、自升式平台。为中海油造的一艘适应水深400英尺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41”,于2006年5月31日己交付使用。(见下图)。按照计划,现正在造第二艘“海洋石油942”。另外,为美国阿果公司建造的作业水深3050米的半潜式动力定位钻井平台建造项目于2006年6月12日正式开建。目前,该厂手持同类型钻井平台合同还有几艘。2007年3月12日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挪威Maracc公司?下了GM4000半潜式可移动海洋钻井平台的建造合同。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中油海3号”坐底式钻井平台2007年5月31日完工交付。(见下图)。该平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坐底式钻井平台,也是我国自主设计的新-代钻井平台。“中油海5号”自升式钻井平台同年9月3日在青岛北海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完工交付。其它船厂如烟台莱福士船厂、南通中远、韩通重工等船厂也在造钻井平台或接到了钻井平台的定单。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造船技术、能力己达到一定的水平,得到世界同行业的认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国外公司设计的,真正属于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较少,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差距。





海洋石油941钻井平台




中油海3号坐底式钻井平台


抓住机遇 自主创新

上海外高挢造船有限公司是一个年青的企业,但它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创造的不扉业绩,在国内外获得良好的声誉。从2002年1月开始,该公司在海洋工程方面相继造出15万吨FPSO“海洋石油111号”、17.5万吨“海洋石油113号”,30万吨级的FPSO船“海洋石油117号”,于2007年4月30日交船。

早在前几年,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就立项:对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装备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做好技术储备。后又与有关单位联合研究、设计多功能的深水半潜

式钻井平台。通过研制用于深海油气开发的半潜式平台,深入了解和掌握其设计和制造的关键技术,做好承接深水钻井平台的技术准备工作。2007年10月18日,上海外高挢造船有限公司为中海油承建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在北京如愿签约。2008年4月28日, 钻井平台正式开工建造。这一项目的设计建造,对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装备制造水平,对于缩小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与国外的差距,加快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将起到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外高桥造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


也可以说,这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该平台为世界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定名
为“海洋石油981”。作业水深10000英尺(3050米);钻井能力12000米;可变载荷9000吨;具有智能化钻井能力。平台是由美国Friede Goldman公司进行初步设计,中船集团公司七O八研究所和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联合承担详细设计与生产设计。钻井平台计划在2010年底交付使用。

中石油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深水钻井平台,他们筹措资金,调兵遣将,与国内知名院所和学校合作,研究和设计先进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据悉,他们研究和设计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重要设备采用国产化以及先进的制造技术。通过设计和制造,培养一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研究、设计、建造的技术人才,组建一支“产、学、研”的骨干队伍,志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我国深水油气勘探技术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自主研发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中石化虽然没有明?要搞深水钻井平台,但是,在南海的油气勘查登记区块是深水区,再加上国外购买的油气田也是深水区域,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对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进行研究。目前也在做深水钻井平台的调研工作,做设计和建造钻井平台的前期准备工作。

另外,有关企业、科研院所对FPSO、LNG、LPG、VLCC、海洋地质调查船、地球物理地震船、海洋救助船、守护船、三用工作船、铺管船、大型起重船等等,都在努力研发和制造。

面对这样的形势,实为振奋和鼓舞。我们似乎深切的感受到,海洋工程的春天又一次来到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冷静地面对与思考:现在各厂造的平台绝大多数是国外设计的,尤其是深水油气装备,自行研制的几乎没有。我们总不能依靠别人走路,拿着别人的图纸造船壳吧。像沪东中华造的LNG船一样,引进的图纸是非常昂贵的。(当然也有必

要。)你不能不深切地感受到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所需装备技术的发展是决定未来海洋优势、保证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竞争优势的关键。西方各国充分地认识到其战略地位和作用,纷纷?取各种政策和措施,保障和促进该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我们要想发展我们的海洋工程,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现在,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正在按计划制造。其它企业也接了一些海洋工程定单,如何抓住这一大好的发展机遇,精心组织,学习世界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潜心研究,攻克技术难关,掌握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逐步从跟踪模仿型向自主创新转变,继而独立自主地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式海洋工程装备,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服务于我国的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使我们的海洋工程事业走上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探秘2011-01-25 21:19 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11月8日上午,位于波士顿查尔斯河对岸的哈佛商学院一间教室里,拥有该院45年教龄的乔伊·鲍威尔教授面对65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高管说:“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和探讨一个不同寻常的中国企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案例的名字是《中国海油: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公司》……”
中海油的成长故事在这座几乎和管理学本身历史一样悠久的校园被全景式展开。
全球顶级商学院的教学案例中至少有80%来自哈佛商学院,而其中以综合模块课程作“全景式”讲授的少之又少。从2010年秋季起,中海油即登上这个经典MBA的大雅之堂,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单拿出一项和人家比都不强,但合在一起谁也打不过我们”
中海油最为经典之处,在于它有一些特别管用、别人又难以复制的东西。记者在中海油采访,每每感觉得到它如影随形般的存在。
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从能力上讲,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可能在世界上都很难找。”这不是他在建成“海上大庆”之后就忘乎所以自诩世界最强,而是对中海油某些具有唯一性竞争力的自信。
比如国企改革中过去认为要改掉的“大而全”“小而全”,国际上相对应的是专业化管理,这实际上是选择一个环还是一条链的问题。“我们已经‘大而全’了,就发展一条链。但国际上不认,怎么办?”中海油服境外上市时候,是10家公司合成一家,什么都有,“我们叫综合性服务公司,一站式服务”,可国际投行分析员不知怎么分析这一模式,国际承销商说这干不成,还让中海油裁掉2000人,“因为

你的人均销售额、利润达不到国际同行平均水平,用算术就这么算出来了”;傅成玉就跟他们讲故事,“用中国国情把这件事讲通了”。结果不仅成功上市,还成为国际油公司的一个新的竞争优势,“就因为什么都能做,所以整体上成本就低。不能做的,找一个外国专业公司当分包商就行”。
人人都知道海洋石油成本远高于陆上,钻井船日租金高达15—20万美元,钻井平均成本每米10000—12000元,是陆上的6—10倍。“单位成本都很高,为什么我们能降?”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效率高。高在哪?时间用得短——“我们在国内开一个油田要比国际同行少用一年甚至两年时间,成本就下来了”。差距这么大,在于中海油的集团价值最大化:集团化管理,分别上市,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分工,最终股东、国家、企业三赢。这就是“单拿出一项和人家比都不是最强,但是合在一起谁也打不过我们”的道理。
这样的经典,在哈佛讲堂的经典案例剖析中大概很难被宣讲;讲了,也很难被复制。
从站着看别人干,到跟着一起干,到取代老外“独立”干
1月10日上午,位于南海东部的惠州21-1油田双子座平台。CACT作业者集团总裁蒋清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中海油“学徒”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无论是管理、技术还是经验,当初我们几乎为零!”
“几乎为零”的其实还有资金。
傅成玉介绍,1982年成立的中海油,从“零”开始走到现在的5000万吨,用了28年;而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路程,走了100多年。
2010年12月19日24时,中海油国内油气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遂成为一个经典时刻。
所谓CACT作业者,前身是ACT联合体,没有代表中海油的第一个“C”。ACT三家,分别是意大利阿吉普(后并入埃尼集团)、美国雪弗龙和德士古(2001年两家合并),当年都是中海油须仰视的国际石油巨人。
1983年12月,跟ACT签订的南海东部惠州16/08区块合同,成为刚成立不久的中海油对外合作的“处女作”。说是合作,在那个“电焊工都用外国人”的年代,我们只有站着看别人干的份。现任中海油有限公司总裁的李凡荣,当时就在这个平台甲板上打杂。
1990年惠州21-1油田投产,成为南海东部最早产出的油田、也是迄今最大的油田。随着产能的实现,中海油在“站着看”过程中悄悄积累的理念、管理、技术也渐渐滋长。1996年,C加入到ACT联合体,中海油开始跟着一起干了。
这一年,南海东部年产量首度超过1000万立方米油当量,这时的惠州油田已成惠州油田群。
1999年,中海油的独立作业队伍第一次出现在与外方合作油田中——秦皇岛32-6,蒋

清正是从这里走出来,2005年加入CACT。
2003年9月,中海油开始永久担任CACT总裁,此前20年,这一职位从来都是外方专属。目前CACT管理团队150人,只有两位来自外方。
“从站着看别人干,到跟着一起干,现在终于可以取代老外‘独立’干了。这充分显示了外方对中海油技术、管理及操作能力的逐渐认可。”蒋清说。
中海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局长刘再生透露,截至2009年年底,中海油在南海东部海域已先后与美国、意大利、日本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51家石油公司进行合作,签订合同、协议近百个,引进外资近百亿美元。在这个“中海油对外合作主战场”,中海油自营油田产量占比逐年增加,“但对外合作的大门不会关上”。
开发这样的油田,是“21世纪的挑战”
中海油的5000万吨,是从地下岩石缝里,一点一滴“抠”出来的。
1月7日下午,位于辽东湾南部的绥中36-1油田CEPK中心处理平台。中海油副总工程师张凤久拿起早晨刚从一口井随机采出的一瓶油样,向记者示意渤海的原油稠到什么程度。
“这样倒是倒不出来的”,他把瓶口斜着向下,瓶里的油(说是浆糊可能更合适)缓缓流到瓶口并挂住,好几秒钟滴不下来;用棍挑起来,粘度跟蜂蜜差不多。他指向旁边采自地下1563.54—1563.84米深处的黑糊糊的岩芯:“原油正是储存在地下的这样一个致密岩石孔隙之中,浸透在它里面。”
“这就是海油人面临的一个经典难题:这样粘稠的油,要把它从地下一两千米的很密的岩石缝隙中尽可能多地拿出来,而且要经济高效地拿出来,难度可想而知。”作为中海油的主力产油区,渤海目前已发现储量45亿立方米中,28亿立方米是稠油,占62%;而在中海油5000万吨年产量中,渤海贡献3000万吨。
张凤久介绍,这样的稠油开发,在陆上有很多办法,主要是多打井,加大井网密度,然后热采。但在海上,“一层海水阻隔,难度万千”,多打井打不起;大面积实施热采也不可能。所以前些年外国公司在周边发现旅大27-2、旅大32-2油田后,因开发难度太大又退还给我们。“绥中36-1发现后,我们也觉得很难,就请外国知名公司合作;但人家婉拒,说开发这样的油田,是‘21世纪的挑战’。”
只能怨天不能尤人的是,人家有这样说的本钱——在以海湾地区为代表的海相沉积油田,用“石油滚滚流成河”来形容其油藏富集、易采可能也不为过;但在我们以陆相沉积为主的绝大多数主力油田,地下非均质、低渗透,油质高凝、高粘、高蜡,是普遍情况。
外国人可以知难而退,我们不可以轻言放弃,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
面对“21

世纪的挑战”,中海油怎么办?
记者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海油人对此问题近乎执拗的回答:外国人可以知难而退,因为这不是他们自己的资源;但我们不可以轻言放弃,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令人顿悟:这是技术问题,又不纯是技术问题。
为了把外国人看不上、或是觉得不划算的这些稠油采出来,海油人挖空心思琢磨出多少招数,局外人难以想象。张凤久列举数例,个个堪称经典——
钻井船日费率高(15—20万美元/天),干快干慢、干不干,按天算钱。海油人独创优快钻完井技术,包含十大钻井技术、七大完井技术,能把原来钻井30天、完井16天缩短为不可思议的“钻四完六”,提高钻完井效率3—4倍。已经应用于666口井,缩短作业时间16063天,节约直接投资92亿元。
又如大位移井技术,井底平面位移8公里,也就是说在一个地方打井,井底最远可以打到8公里以外。“这样对一些规模不大的油田,就可以不在那里建工程设施,而是利用现有平台把它的油采出来。”
开发多年的渤海老油田储层变化多端,地下时有断层。神奇的远程制导实时油层追踪技术就派上了用场:它用6—8小时在5米厚油层内钻400—500米井段,装有随钻测试工具的钻头好像精确制导导弹,可随时将地下情况通过卫星传送到陆地数据处理中心,再反过来指挥钻头尽可能多在储油层穿越。“十一五”在20个油气田实施,新油田的初期平均产能超过设计水平。
由于钻井成本太高,海上不能用直井开采,海油人就多选择丛式井技术。通过计算机PPT文件,记者看到这种井的实际轨迹投影图的确呈“树丛”状自上而下展开。张凤久介绍,上面是几百平方米的平台,井口下面则控制着十几甚至几十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平台在天安门,而井打到北京三环路以外。
最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油田整体加密提高采收率技术。
“海上油田整体加密,全世界我们是第一家”,而绥中36-1CEPK平台,正是这个专项的“试验田”。张凤久说,整体加密本身不稀奇,陆上也有;但海上是丛式井,不同于陆上的直井,要在老的井网之间再插上一套新的井网,等于两把扫把插在一起,还不能互相打架,否则新井打不成,老井也会打废。这涉及从“地下剩余油定量描述”到“平台间钻机滑移共享”等九大复杂技术,其中就包括“不让扫把打架”的整体加密定向井防碰技术。这套技术在地下1500米左右的14个油藏实施的效果,绥中36-1油田Ⅰ期整体加密之前日产量2900立方米,2010年11月底升到6600多立方米,“老油田青春再现”——原来高峰年产量160—170

万吨,后来掉到100万吨,现在又回到160—170万吨;采收率预计提高10.4%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张凤久解释,渤海稠油储量30亿立方米,现有采收率18%—20%;如全部实施此项技术,采收率可以提高到30%,相当于勘探没有发现,又找到一个15亿立方米的油田。
以地下油藏研究为主导的系列稠油开发技术和油田综合治理措施,使渤海20个老油田2010年整体实现产量零递减。而通常油田产量在油井全部投产后两三年达到高峰,然后逐步自然递减,几乎是“铁的定律”。
深水作业“联合舰队”使深水作业能力由300米一步跨入3000米
1月12日上午,中船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码头,已经舾装完毕、正在调试之中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巍然矗立,其面积超过一个标准足球场、高度相当于40多层楼的庞大身躯,带给每个走近它的人一阵眩晕感;不远处的场地上,8个直径达4米的4600千瓦推进器和12个重达15吨、两人多高的大抓力锚,只是它的小小配件。
中海油工程部总经理金晓剑介绍,与世界上同类平台相比,“海洋石油981”在设计的安全性、动力定位、钻井效率以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跻身世界前三甲;今年6月投运之后,同去年5月28日在南通顺利出坞的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一起,将组成中海油深水作业“联合舰队”的旗舰,使中海油深水作业能力由300米一步跨入3000米。
“海洋石油981”被海油人当作经典一次次提及,并在国际海洋工程界引发震动,固然因其拥有六大技术上的“世界之最”,比如首次采用200年一遇的环境参数作为设计条件,可抗17级风暴;首次采用3000米水深范围DPS3动力定位,即在3000米水深处凭自身动力精确定位,且“一用两备”;首次采用最先进的本质安全型水下防喷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关闭井口,能有效防止类似墨西哥湾事故的发生……但海油人更看重的是,藉此“深水利器”,中海油从浅海走向深水、超深水已势不可挡。据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院士介绍,深水是未来世界能源的主要接替区,海洋蕴藏了全球70%以上的油气资源,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而2000年以后的全部油气发现中,深水区块占近一半。
金晓剑表示,深水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是典型的“极限制造”,它集当今世界先进技术于一身,没有一个国家能独立完成,唯有整合全球先进技术和装备才能实现。此前,这类平台的设计建造一直被西方跨国公司垄断;如今,中海油牵头组织完成“海洋石油981”的设计建造,才有了上百家国内企业参与此项“极限制造”、并

大大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机会,才有了国产化率约40%的骄人成果。
“我国是世界海洋大国而非海洋工程大国”的担忧言犹在耳,中海油投资150亿元建造的包括“海洋石油981”在内的深水钻井船、深水铺管起重船、深水物探船、深水多功能勘察船、深水大马力起抛锚三用工作船等大型深水海工装备今年就将陆续投入运营。目前,中海油拥有“把陆上油气开发装置浓缩于一条船上”的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轮)17艘,为世界之最,支撑着我国海洋石油75%—80%的产能;其中自主建造11艘,包括全球最大FPSO之一、30万吨级“海洋石油117”。
我国迈向世界海洋工程强国已是指日可待。

中海油深海钻井平台981顺利出坞
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全球最先进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经过10个月船坞搭载总装,今日在外高桥造船公司顺利出坞,成为中国深水海工新的里程碑。据悉,该平台是中海油拥有,造价近60亿元人民币。
今日9时30分许,巨大的“海洋石油981”平台在6艘拖轮共同发力,开始从外高桥造船1号船坞缓缓移出;至11时30分许,平台顺利出坞并靠泊于外高桥造船码头5号泊位,开始后期建造工程─该平台建造期间得到各方高度关注。
明年投入南海使用
外高桥造船副总经理王琦表示:该平台船东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外高桥造船负责设计、采购、建造和完工调试,将于今年年底交付,2011年在南海投入使用,项目总造价近60亿元(人民币,下同)─“这座平台是上海开埠以来所建造的最大工程船舶,亦是中国海工项目的‘航空母舰’”。
目前,全球海上油气资源多在3000米以下海底,但深海石油装备核心技术由欧美垄断,如今情形有了根本转变。对此,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现场向媒体表示:“中海油走向深海的战略没有任何改变”,这座钻井平台将成为走向深海的保障。
为加速中国深海海工装备制造,维护国家利益,根据中船集团规划,外高桥造船于08年投资30亿元,在上海临港地区建设“专用海洋工程制造基地”─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典型产品有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FPSO及上部模块等,基地计划于今年5月投入试生产。
抵御200年一遇大台风
全部建成后的“海洋石油981”,将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修井作业等,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钻井深度1万米,设计寿命30年,入级美国船级社和中国船级社。
该平台由2个浮箱、4个立柱和上部箱形船体组成,主要系统包括9台发电机,发电能力相当于20万人一年用量;8台360

度全回转变频电动推进设备。平台自重超过3万吨,甲板面积相当于1个标准足球场,从船底到井架顶端高136米,相当于45层楼,电缆总长超过800公里。主甲板布置160人居住区,配有包括完整消防系统的直升机平台,可起降体积庞大的美国西科斯基S-92中型直升机。
据介绍,由于具备第三代动力定位系统(DP3),该平台可在45浬∕小时风速下正常作业,在109浬∕小时(相当于18级以上超强台风)风速下生存,并能抵御200年一遇大台风。


中石化"勘探六号"海上钻井平台即将投入使用

目前,“勘探六号”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各种调试工作,然后就将离开新加坡奔赴目的地,正式进行海上石油钻探工作。12月11日,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全体工作人员在魏苇大使的率领下,集体登上了已经完全交付中方并由中方管理使用的“勘探六号”钻井平台参观。中国经济网新加坡12月13日讯(记者陶杰)由新加坡胜科集团胜科海事PPL船厂负责建造、中国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派驻工作组负责平台监造的海上钻井平台“勘探六号”,在中新双方的共同努力于近日全部完工。12月2日,中石化与PPL船厂正式举行了“勘探六号”交接签字仪式,标志着中石化又一艘海上钻井平台即将投入使用。

目前,“勘探六号”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各种调试工作,然后就将离开新加坡奔赴目的地,正式进行海上石油钻探工作。

12月11日,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全体工作人员在魏苇大使的率领下,集体登上了已经完全交付中方并由中方管理使用的“勘探六号”钻井平台参观。中石化驻新加坡代表处总经理周建忠以及“勘探六号”钻井平台经理曹明辉率领全体员工,热烈欢迎魏苇大使一行。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对于一般人来说,似乎只在银幕上见过,能够亲眼所见并亲身登临,那绝对是一件新鲜和令人兴奋的事情。对于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使馆工作人员来说也不例外。每一个登上平台的人都非常的高兴,大家看什么都新鲜,无论是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先进仪器,还是高大宽阔的操作平台,即使是工作人员生活区中的宿舍、厨房、食堂、健身房等等生活设施,也都让大家观看的乐此不疲。用魏苇大使的话说,这次活动应该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非常好的实践活动。大家普遍觉得从此次参观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并增长了见识。

“勘探六号”海上钻井平台属于BMPC-375型自升式钻井平台,是当今世界上在建和投产平台中技术较为成熟的型号之一,该平台可载员120人,最大作业水深115米,最大钻井深度9144米,作业最大可变载荷3401吨,风暴工况下最大可变载荷2948吨。

“勘

探六号”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建造项目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根据其实施海洋油气发展战略的要求而投资兴建的。平台建成后,能够承担中国石化近中期海洋勘探任务,能作为提供海外海域勘探的作业支撑,并为潜在区块作业支撑能力提供坚实的保障,也是进一步优化中国石化产业结构,提高其海洋工程板块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的综合实力的现实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