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卷积和相关的部分区别

卷积和相关的部分区别

卷积和相关的部分区别
卷积和相关的部分区别

常见土的种类及性质

四、无黏性土的物理性质 无黏性土主要是指砂土和碎石土,其工程性质与其密实度密切相关。密实度越大,土的强度越大。因此,密实度是反映无黏性土工程性质的主要指标。 评判无黏性土的密实度有以下方法:1、根据相对密实度 Dr (大小位于0~1 之间)判别: 密实( 1 ≥Dr≥0 . 67 );中密( 0 . 67≥Dr≥0 . 33 );松散( 0 . 33 ≥ Dr ≥0 )。该法适用于透水性好的无黏性土,如纯砂、纯砾。 2、根据天然孔隙比e判别: e越小,土越密实。一般,e< 0 . 6 时属密实,e> 1 . 0 时属疏松。该法适用于砂土,但不能考虑矿物成分、级配等对密实度的影响。 3、根据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密( N > 30 )、中密( 15 ≤N≤ 30 )、稍密( 10≤N≤15 )、松散( N≤10 ) 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在土层钻孔中,利用重63.5kg的锤击贯入器,根据每贯入30cm所

需锤击数来判断土的性质,估算土层强度的一种动力触探试验。 4、根据野外方法鉴别(针对碎石类土) 肉眼观察、挖、钻等。 五、黏性土的物理性质 黏性土的特性主要是由于黏粒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因此含水量是决定因素。黏性土的含水量对其物理状态和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 液限(ωL, Liqud Limit ):土由可塑状态变到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土处于可塑状态的最大含水量,稍大即流态; 塑限(ωP, Plastic Limit ):土由半固态变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土处于可塑状态的最小含水量,稍小即半固态; 缩限(ωS , Shrinkage Limit ):土由固态变为半固态的界限含水量;土处于半固态的最小含水量,稍小即为固态。 塑性指数IP ―表示土处于可塑状态的含水量变化范围。 IP 越大,土处于可塑状态的含水量范围也越大。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01第一章 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教案 课题: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一、教学目的:1.了解土的生成和工程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掌握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的测定方法和指标间的相互转换; 3.熟悉土的抗渗性与工程分类。 二、教学重点:土的组成、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物理状态指标。 三、教学难点:指标间的相互转换及应用。 四、教学时数: 6 学时。 五、习题: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一、土的生成与特性 1.土的生成 工程领域土的概念:土是指覆盖在地表的没有胶结和弱胶结的颗粒堆积物,土与岩石的区分仅在于颗粒胶结的强弱,土和石没有明显区分。 土的生成:岩石在各种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固体矿物、流体水、气体混合物。 不同风化形成不同性质的土,有下列三种: (1)物理风化:只改变颗粒大小,不改变矿物成分。由物理风化生成土为粗粒土(如块碎石、砾石、砂土),为无粘性土。 (2)化学风化:矿物发生改变,生成新成分—次生矿物。由化学风化生成土为细粒土,具有粘结力(粘土和粘质粉土),为粘性土。 (3)生物风化:动植物与人类活动对岩体的破坏。矿物成分没有变化。 2.土的结构和构造 (1)土的结构 定义:土颗粒间的相互排列和联结形式称为土的结构。 1)种类: ●单粒结构:每一个颗粒在自重作用下单独下沉并达到稳态。 ●蜂窝结构:单个下沉,碰到已下沉的土颗粒,因土粒间分子引力大于重力不再下沉,形成大孔隙蜂窝状结构。 ●絮状结构:微粒极细的粘土颗粒在水中长期悬浮,相互碰撞吸引形成小链环状土集粒。小链之间相互吸引,形成大链环,称絮状结构。 图1.1 土的结构 3)工程性质: 密实的单粒结构工程性质最好,蜂窝结构与絮状结构如被扰动破坏天然结构,则强度低、压缩性高,不可用做天然地基。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 通常与一定的空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呈网络式的多维空间结构的复杂系统。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多要素、多变量构成的系统,而且不同变量及其不同的组合,以及这种不同组合在一定变量动态之中,又构成了很多亚系统。 2.有一定的负荷力 生态系统负荷力(carring capacity)是涉及用户数量和每个使用者强度的二维概念。在实践中可将有益生物种群保护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此时,种群繁殖速率最快。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在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容纳污染物要与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相匹配。任何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越大,可接纳的污物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应该强调指出,生态系统纳污量不是无限的。污染物的排放必须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3.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生态系统不是生物分类学单元,而是个功能单元。首先是能量的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再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系统起着深刻的影响。自然界元素运动的人为改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生态系统在进行多种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粮食、药物、农业原料、并提供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形成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4.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不断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入和输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环境条件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生态系统自调控(self regulation)机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动规律。其次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生物经常不断地从所在的生境中摄取所需的物质,生境亦需要对其输出进行及时的补偿,两者进行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供需调控。 生态系统调控功能主要靠反馈(feedback)来完成。反馈可分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前者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而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后者则倾向于削弱和减低其作用。负反馈对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是不可缺少的。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保证了生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 5.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生态系统也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生态系统可分为幼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点,从而具有生态系统自身特有的整体演变规律。换言之,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未来性。生态系统这一特性为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6.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数十亿万年中发展起来的整体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活动已损害了生态系统健康。为此,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国家性质和国家制度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

第三章国家性质和国家制度 1、(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 A.共产主义制度 B.资本主义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制度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2、(单选题)下列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的一项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坚持政治干预 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D.坚持百花齐放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3、(单选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B.全民所有制经济 C.非公有制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4、(单选题)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A.更高 B.更低 C.相适应 D.同发展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5、(单选题)在我国,国家的领导阶级是()。 A.知识分子 B.无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小资产阶级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6、(单选题)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是()。 A.民营经济 B.国有经济 C.私有经济 D.共有经济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7、(单选题)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各尽所能、(),男女同工同酬的劳动分配制度 A.按职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劳分配 D.按人分配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8、(单选题)我国是()的社会主义国家。 A.人民契约自治 B.群众自治 C.人民民主专政 D.民主共和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9、(单选题)以下哪一项属于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A.非公有制经济 B.私营经济

C.个体经济 D.个人经济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10、(单选题)国家的本质即阶级构成,是国家制度的()。 A.构成 B.核心 C.内容 D.框架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11、(单选题)宪法规定,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依法自主经营,享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 A.分配权 B.自由权 C.自主权 D.收益权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12、(单选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工人阶级领导 C.少数服从多数 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13、(单选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A.集体分配 B.村民自治 C.家庭承包经营 D.村委组织经营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14、(单选题)我国的政权基础是()。 A.工人阶级 B.工农联盟 C.知识分子 D.农民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15、(单选题)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坚持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集体和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的分配制度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16、(单选题)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是()。 A.公共所有制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C.社会所有制 D.全民所有制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文化生态定义分类

一、文化生态概念 文化社会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化,1987:23-27

认为文化生态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有关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认识、经验和技能,它通常包含在宗教信仰、道德法律、禁忌习俗、社会风尚、生产技能、生活方式之中。

StewardH.J.

斯图尔德认为, 文化生态学是要“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文化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文化群落和环境的组成、结构、分布以及发育变化的情况。其中心概念是文化生态系统, 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1①著名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对文化生态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分析方法等。认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主要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②顾卫国认为文化生态学关注的主要是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与其根植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观点包括共生观、多样平衡观、动态开放观、层次结构观等。③秭归龙舟文化就是指‘湖北秭归地区的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龙舟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处的状态与相关的环境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总和”。 本文选取历史悠久的秭归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同时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融合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对秭归龙舟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了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地域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背景,并在此作用下分析了秭归龙舟文化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对龙舟文化文化生态结构与内涵进行详细解析。 基于对文化生态系统认识的基础上,对秭归龙舟特征进行解读,深刻认识地区文化的根基与特质。独特的秭归龙舟文化特征拥有蕴藏着秭归民众对自己生活与经历的集体记忆和广阔的文化需求。从文化生态角度开拓地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对目前龙舟面临的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进区域龙舟文化可持续发展。 1①柴毅龙.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 ):2 ②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155. ③顾卫国.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 (4) 第17 卷第 2 期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及答案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一、思考题 1、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建筑地基土分哪几类?各类土的工程性质如何? 3、土的颗粒级配是通过土的颗粒分析试验测定的,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断土的级配情况? 4、土的试验指标有几个?它们是如何测定的?其他指标如何换算? 5、粘性土的含水率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很大,为什么?如何确定粘性土的状态? 6、无粘性土的密实度对其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反映无粘性土密实度的指标有哪些? 二、选择题 1、土的三项基本物理性质指标是() A、孔隙比、天然含水率和饱和度 B、孔隙比、相对密度和密度 C、天然重度、天然含水率和相对密度 D、相对密度、饱和度和密度 2、砂土和碎石土的主要结构形式是() A、单粒结构 B、蜂窝结构 C、絮状结构 D、层状结构 3、对粘性土性质影响最大的是土中的( ) A、强结合水 B、弱结合水 C、自由水 D、毛细水 4、无粘性土的相对密实度愈小,土愈() A、密实 B、松散 C、居中 D、难确定 5、土的不均匀系数C u 越大,表示土的级配() A、土粒大小不均匀,级配不良 B、土粒大小均匀,级配良好 C、土粒大小不均匀,级配良好 6、若某砂土的天然孔隙比与其能达到的最大孔隙比相等,则该土() A、处于最疏松状态 B、处于中等密实状态 C、处于最密实状态 D、无法确定其状态 7、无粘性土的分类是按() A、颗粒级配 B、矿物成分 C、液性指数 D、塑性指数 8、下列哪个物理性质指标可直接通过土工试验测定() A、孔隙比 e B、孔隙率 n C、饱和度S r D、土粒比重 d s 9、在击实试验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土的干密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 B、土的干密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 C、土的干密度在某一含水率下达到最大值,其它含水率对应干密度都较小 10、土粒级配曲线越平缓,说明()

生态课后习题

第一章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2.2.生态因子作用作用特征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3.3.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 A )。 4.A:人为因子 B:海拔因子 C:地形因子 D:气候因子 5.4.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B )。 6.A:Tansley B:Liebig C:Haeckel D:Shelford 7.5.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大,大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小。(×) 8.6.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固定不变的,即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 9.7、限制因子: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第二章 1.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将其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2.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将动物分为(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内体(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3.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冷适应的主要热源,主要发生在(褐色脂肪组织(BAT)) 4.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D )。 A:温度 B:食物 C:湿度 D:光 5.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个规律称为( B )。A:Allen规律 B:Bergman规律 C:Logistic增长 D:Tilman模型 6.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 )。 A:生理适应 B:行为适应 C:形态适应 D:对高温的适应 7.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B )。 A:最低温度 B:最低有效温度 C:温度下限 D:温度上限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_国家的本质_国家与国家性质(1)+Word版含答案

国家与国家性质课后练习(1) 1.美国的内阁设有教育部,我国中央国家机关也设有教育部,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A.履行的职能不完全相同 B.履行职能的方式不同 C.组成结构不同 D.维护的阶级利益不同 2.从本质上看,国家是( ) A.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关 B.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的统一体 C.阶级统治的工具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从2011年9月17日纽约曼哈顿岛的只有几十个人规模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到后来蔓延美国600多个城市的草根运动,虽然没有统一组织,参与者诉求各异,也没有明确纲领,但“占领华尔街”的示威者打出了“我们是99%”的标语,矛头直指1%的金融寡头和政客的贪婪与腐败。回顾2008年冲击世界的金融海啸,“罪魁”华尔街却得到美国政府7 000亿美元的救助,华尔街投行巨头“太大而不能倒”,但支撑华尔街的美国纳税人乃至世界财富却再一次被吸进这个黑洞。而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本质上都与这1%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体现了( ) ①国家仍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③美国的政党从根本上是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④美国社会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民主是抽象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4.既然国家和政党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什么不能说国家的阶级性总是与政党的阶级性相一致呢? 5.有人认为国家是运用强制力量而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政治组织。其错误在于( ) A.抹杀了国家的根本属性 B.认为国家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C.国家需要借助于强制力量实现其统治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6.从国家结构形式上看,与单一制国家相比( ) ①美国的主权不太充分②美国地方政府的独立性较强 ③美国政府的工作效率比较高④美国的立法权相对分散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7.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就改革议会选举制度进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采取“选择投票”议会选举制替代“相对多数”议会选举制,使选举结果更客观地反映各政党的实力。此次改革()①使议会选举真正反映全体选民的意志和利益②表明现行的选举制度违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③其根本目的在于完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④表明英国各政党在具体利益上存在争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第四章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

第四章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性质 一、国家性质概念 (一)国家性质的概念 国家性质,即国家阶级本质,又称“国体”,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二)宪法与国家性质 宪法与国家性质的关系十分密切。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在规定国家制度时,首先要明确本国的国家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宪法为了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一般不明确规定其国家的阶级属性。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公开表明其国家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的确立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理论; 2.根据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我国宪法对人民民主专政具体内容的规定,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2.虽然现行宪法确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等同。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 (一)工人阶级领导 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人民民主专政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这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历史表明,工人阶级只有依靠同农民阶级建立的巩固联盟,才能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三)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结合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结合,即对最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四)爱国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一些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联盟。 2、1982年宪法序言对爱国统一战线作出明确规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土的类别和性质

土方工作的主要内容: 主要工作:挖、运、填、压(平) 准备工作:施工排、降水 辅助工作:土壁支护 常见的土方工程: 场地平整 基坑(槽)及管沟开挖 地下工程大型土方开挖 土方填筑 学习单元1:认识土的工程性质 学习单元2:计算土方工程量 学习单元3:土方开挖(施工排降水、基坑支护) 学习单元4:填筑土方并压实 1.了解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 2.掌握土方量计算、施工排降水方法、基坑支护方法 3.熟悉土方机械 4.掌握土方工程质量验收 能看懂地质勘探报告,能在施工现场简单鉴别土的类别,会计算土方工程量,会编制基坑降水施工方案,会编制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学习重点: 1.施工降水的方法 2.基坑支护的方法 学习难点: 1.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的确定

学习单元1:土的类别及土的工程性质 工作任务1:判断土的类别 一、根据土的颗粒大小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详 细的分类,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二、根据土的开挖难易程度分为:松软土、普通土、坚土……等八大类。 工作任务2:认识土的工程性质 一、土的天然含水量 二、土的天然密度 三、土的干密度 四、土的可松性 五、土的渗透性 一、土的天然含水量 土的天然含水量是指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的固体颗粒之间的质量比,以百分数表示。 mw ——土中水的质量; ms ——土中固体颗粒的质量土的含水量测定方法: 把土样称量后放入烘箱内进行烘干(100-105°C),直至重量不在减少为止,称量。第一次称量为含水状态土的质量,第二次称量为烘干后土的质量ms,利用公式可计算出土的天然含水量。 土的含水量表示土的干湿程度。 土的含水量:5%以内,干土; 5-30%以内,潮湿土; 大于30%,湿土。

湿地的生态性质、定义和分类

湿地的生态性质、定义和分类 湿地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其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和生态功能的多样化,它支承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自然生产力,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湿地价值的认识首先是从水禽栖息地开始的。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干扰的强劲,其面积和生态功能都在下降。因而,湿地的保护引起普遍的关注,湿地便成为唯一有其国际性保护公约(Ramsar conservation)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性"原则,使得保护学家从珍稀、濒危水禽的个体生态和种群生态水平上将视野拓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重视水禽栖息地的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湿地物种减少和致危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湿地大面积损和生境破碎化。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干)外,更主要的是人类的强度干扰。现在,湿地那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都得到广泛的注意。随着对这类生态系统的呼声日渐提高,对湿地的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也逐渐加强。 1.湿地的生态性质 湿地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任何特定类型的湿地在一定区域围都占有一定“生态位”,这个生态位来自于水文、气候、基底沉积物、地形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环境复合体,以此支承着一个特定生产力水平下的某些物种的生存和繁衍(J. G. Gosselink & R. E Turner 1978)。湿地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的突出标志和最根本的成因是其水分的盈余。水文过程是主宰湿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最重要的因子,其动力条件决定着湿地的基质或沉积物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其深度和水质决定着湿地的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因此,湿地的生态性质的所有体现皆与其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第三章国家性质和国家制度(2017年)

第三章国家性质和国家制度 1、(单选题)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各尽所能、(C),男女同工同酬的劳动分配制度 A.按需分配 B.按人分配 C.按劳分配 D.按职分配 2、(单选题)我国的政权基础是(B)。 A.农民 B.工农联盟 C.知识分子 D.工人阶级 3、(单选题)下列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的一项 是(A)。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坚持百花齐放 C.坚持政治干预 D.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4、(单选题)我国宪法规定,(C)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社会主义制度 D.生产资料公有制 5、(单选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D )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A.村委组织经营 B.集体分配 C.村民自治 D.家庭承包经营 6、(单选题)我国是(C)的社会主义国家。 A.人民契约自治 B.民主共和 C.人民民主专政 D.群众自治 7、(单选题)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的制度是(B)。 A.民族区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管理制度 D.民族分管制度 8、(单选题)宪法规定,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依法自主经营,享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C)。 A.自由权 B.分配权 C.自主权 D.收益权 9、(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A)。 A.社会主义制度 B.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制度 C.共产主义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10、(单选题)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是(C)。 A.私有经济 B.共有经济 C.国有经济 D.民营经济

相关和卷积最本质理解

有关相关和卷积的理解 ---最通俗深刻的解释最通俗深刻的解释,,从没有书上这么讲从没有书上这么讲 一、 本质原理本质原理---------------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话来阐明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话来阐明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话来阐明 相关和卷积的公式都很简单,但是原理真正能吃透的人不是很多。比较自相 关和自卷积,可以很好地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理解他们究竟是干嘛的。 相关是两个时间序列(频域的当然也可以)相似的程度(这个相似程度不仅包含表示幅度这方面的形状表示幅度这方面的形状,,还包含持还包含持续时间这方面的起始终止续时间这方面的起始终止),当两个信号形状一样且起始终止时刻一模一样时状一样且起始终止时刻一模一样时,,其相关性是最高的。 卷积呢,则是两个时间序列之间一种激励和响应得出结果的关系。将一个时 间信号作为输入序列,另一个信号作为系统的响应。设前者为x(n),后者为h(n),则由于二者各自都有个时间的参数,但二者在时间上不一定同步。卷积关心的正是二者在时间不同步的情况下(各个时间)激励和响应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响应是非因果的,即是不仅要考虑某一时刻输入信号的响应,还要全部包含这之前所有输入的响应。实际上,根据卷积的数学表达式,真正的卷积定义我们很难理解。 因为数字信号处理中两个有限长度离散信号卷积的四步计算法计算结果是从一个负数开始的时间序列(一般),因为本来这两个信号也经常被定义为从负数的时刻开始。时刻为负,这不符合常规逻辑!反而是在matlab 中,系统函数conv 则是将两个信号看成都是从0时刻开始,得出的卷积也是从0时刻开始的时间序列。这就很好理解了。两个时序信号,都是从0时刻开始有值,那么卷积(相互作用)结果肯定是从0时刻(开始有信号)开始。这很自然。 接下来,就是关键了。对于x(n)的一个时刻,比如x(m),必定有一个输入值, 输入了系统h(n),此时对于系统来说,这是x(m)第一次输入,则对其的响应是h(n)的第一个值,即h(0),二者作用(即是相乘),得到此时系统对x(m)的输出。但是,这只是系统输出的一部分,如前所述,整个输出还应包含此前m-1个输入信号与系统作用的结果。可以这样解释,当输入已经变到x(m)时,实际上输入信号的前m-1个序列必定已经输入了,而此时我们是把x(m)的时刻记作0时刻,那么很显然前面的那些x(0)、x(1)、x(m-1)对应的时刻都是已经过去了的时刻,在h(n)是的时间轴上是在后面了,他们的响应是系统在对应时刻的响应(过了多少个,响应就是那个对应的响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是反折的对应相乘。只要有信号,有响应,那么必定有作用。所有作用叠加所有作用叠加((累加累加,,这就涉及到为什么要是线性时不变系统了要是线性时不变系统了),),),才是得出对应于才是得出对应于x(n)x(n)某一时刻输入系统得到响应的某一时刻输入系统得到响应的结果结果!! 实际上,将x(n)输入系统h(n),就是将前者翻转过来写,最先的时刻先输 入,对应h(n)前面的值,而x(n)后面时刻的值输入时,对应h(n)的后面的值。至此,那个玄而又玄、老师从来不讲、一直也没有人质疑的问题------为什么卷积就代表了系统对信号的响应输出结果------终于得到的实质而又通俗易懂的阐明!------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啊,爽!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考点1: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考点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考点4: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

新的时代内容。 考点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考点6: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

生态文明_内涵_结构及基本特性

收稿日期:2009 09 10 作者简介:张首先(1970 ),男,四川西充人,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讲师,现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 2010年1月第37卷第1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anx iN o r m al U niversity(Soc ial Science Ed ition) Jan .,2010V o.l 37 N o .1 生态文明:内涵、结构及基本特性 张首先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31) 摘 要: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从最一般的哲学角度分析,任何存在形态都表现为一定的结构层次,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存在形态,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同生共在、相互影响。而生态文明不是 孤立 的文明形态,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依存,但是,生态文明又具有自身的基本特性,以此与其它文明形态相区分。因此,全面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结构及其基本特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10)01 0026 04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当代人挥之不去的存在性焦虑。残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国作为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 生态文明 建设的执政理念,第一次从 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结构及其基本特性等基本理论的全面分析和准确理解,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从而有效避免理论上的虚妄建构和 实践中的盲目行动。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由于文明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关于文明的各种定义都是从不同层面界定文明的基本内涵或特征,甚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大多数定义都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先进的、积极的进步状态,它与野蛮、愚昧相对立,文明的发展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恩格斯认为: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1](P666)恩格斯对文明的定义突出了文明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静态性和动态性 的统一,有助于我们科学界定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学界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主要侧重于两个维度:一是生态文明形态的地位维度,二是生态文明的关系维度。关于生态文明形态的地位,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形态,它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新阶段,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种说法是,生态文明不是一种独立的形态,而是一种处于依附地位的形态,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它渗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依存、共同生长。两种说法都不能真正揭示生态文明的内涵,前者片面强调了生态文明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后者则片面强调了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忽略了生态文明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明形态。关于生态文明的关系维度,大多数论者认为,生态文明主要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 26

卷积和相关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实例

卷积和相关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实例 2011091020006 张优劲 摘要:卷积和相关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实例涉及到数字图象处理以及 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 序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信息学科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模拟 信息被转化为数字信息来处理。于是就逐步产生了一门近代新兴学科———数字信号 处理(DigitalSignalProcessing,简称DSP)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现已形成了一门以快速傅里叶变换和数字滤波器为核心,以逻辑电路为基础,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手段,利用软硬件来实现各种模拟信号的数字处理,其中包括信号检测、信号变换、信号的调制和解调、信号的运算、信号的传输和信号的交换等各种功能作用的独立的 学科体系。而生物医学工程就是应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技术去解决生物系统中所存在 的问题,特别是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它包括工程学、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许多学科。本文主要讨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中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维格纳 分布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一番在网上的寻找,我大致了解了一下卷积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应用 实例。 卷积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实例 方法:其中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卷积处理中就运用了卷积的手法解决实际问题。卷积滤波就是将卷积核矩阵的中心依次放在图像矩阵的将卷积核矩阵的中心依次放在 图像矩阵的每一个像素位置上,将卷积核的每一个元每一个像素位置上,将卷积核的 每一个元素分别和图像矩阵对应位置的元素相乘,素分别和图像矩阵对应位置的元素 相乘,最终将乘积累加起来,作为卷积结果。还有一些计算公式,边界情况和处理顺 序敏感性的问题需要同时解决。 在实际运用中,边界情况也是对卷积计算的一种重要因素,处理方法大致是对 于处在图像矩阵边缘上的像素,卷积核矩阵的一部分有可能无法找到对应的图像像积 核矩阵的一部分有可能无法找到对应的图像像素,这时或者跳过,或者根据比例扩展,或者使用默认灰度或附近像素的灰度代替。如果在处理顺序上面来说如果每次都将卷 积结果存回原始矩阵,那么就会产生后处理的点受先处理的点始矩阵,那么就会产生 后处理的点受先处理的点的处理结果(称为脏数据)影响的现象。为了避的处理结果

生态学的概念

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2.种群的概念?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哪些?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抽象:探讨一般规律时,泛指该种的任一种群。具体:具体研究时,种群是具体的,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定。 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共生;捕食;寄生;竞争;协同进化。 3.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分类? 群落的定义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相同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的分类指对实体(或属性)集合按其属性(或实体)所反映的相似的关系把他们分成组,使组内成员尽量相似,不同组的成员尽量相异。4.生态因子的概念和分类?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 气候因子:光、温、湿度、降水量、大气运动 土壤因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营养状况 地形因子: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 生物因子: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5.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所构成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生态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环境变化、干扰和保持系统平衡的能力。 6.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7.导致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原初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原因是(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2)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 8.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什么?层次,价值和形成因素分别是什么?

生态课后习题

第一章 1.根据生态因子得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与(人为因子)。 2.2、生态因子作用作用特征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直接与间接作用)、(不可替代性与补偿性作用)。 3.3、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A )。 4.A:人为因子B:海拔因子C:地形因子D:气候因子 5.4、最小因子法则就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得( B )。 6.A:Tansley B:Liebig C:Haeckel D:Shelford 7.5、小环境对生物得影响大,大环境对生物得影响小。(×) 8.6、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得耐受范围就是固定不变得,即其耐受得上限与下限就是一定得。(× ) 9.7、限制因子:众多得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得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得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得因子 第二章 1、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得反应类型将其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2、根据动物热能得主要来源,将动物分为(外温动物)与(内温动物)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内体(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3、非颤抖性产热就是小型哺乳动物冷适应得主要热源,主要发生在(褐色脂肪组织(BA T)) 4、昆虫得休眠与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D )。 A:温度B:食物C:湿度D:光 5、生活在高纬度地区得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得同类个体大,这个规律称为(B )。A:Allen规律B:Bergman规律C:Logistic增长D:Tilman模型 6、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得温度,这种适应就是(A )。 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得适应 7、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B )。 A:最低温度B:最低有效温度C:温度下限D:温度上限 8、有效积温法则T=C+KV中,V得含义就是( C )。 A:总积温B:有效积温C:发育速率D:发育起点温度 9、高温可使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加强。(×) 10、光饱与点就是指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得增加而增加。(√) 11、Allen规律就是指恒温动物身体得突出部分如四肢、尾与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得趋势。(√) 12、光照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二、名词解释: 1、外(内)温动物:内温动物就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例如鸟兽。外温动物依赖外部得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与爬行类。 三、简答: 1、生物对极端得高温与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答:生物对低温得适应: (1)植物形态适应:芽与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表面有蜡粉与密毛、植株矮小,常呈垫状或莲花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