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规划文本

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规划文本

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规划文本
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规划文本

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规划文本

The Master Planning for JingDeZhen City ,2009-2030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1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 2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3 第一节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 3 第二节 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 (4)

第三节 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 4 第四节 市域综合交通布局规划 ............................................... 5 第五节 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 6 第六节 市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 6 第七节 市域公共设施规划 ................................................... 8 第四章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 9 第五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 10 第一节 城市性质与职能 .................................................... 10 第二节 城市规模.......................................................... 10 第六章 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布局 ............................. 11 第一节 城市发展方向 ...................................................... 11 第二节 空间发展模式与策略 (11)

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 11 第四节 分区发展指引 ...................................................... 11 第七章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 (12)

第一节 “四区”划定及空间增长边界 .......................................... 12 第二节 村镇建设发展及控制 ................................................ 13 第三节 四类用地划分及策略 ................................................ 13 第八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 14 第一节 居住用地规划 ...................................................... 14 第二节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 (14)

第三节 中心城区产业用地规划 (16)

第九章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17)

第一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7)

第二节 绿线、蓝线控制 (18)

第十章 中心城区景观系统规划 (19)

第十一章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9)

第一节 对外交通规划 (19)

第二节 道路系统规划 (20)

第三节 公共交通规划 (20)

第四节 慢行、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20)

第十二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规划 (21)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旧城更新的目标与原则 ........................... 21 第二节 名城保护与旧区更新的规划布局 . (21)

第三节 历史保护范围紫线控制 (22)

第十三章 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规划 (22)

第一节 生态建设规划 (22)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3)

第十四章 中心城区市政设施规划 (24)

第十五章 中心城区公共安全规划 (26)

第十六章 中心城区分期建设规划 (27)

第一节 近期建设规划 (27)

第二节 中期建设规划 (27)

第三节 远景发展战略 (27)

第十七章 附则 (28)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贯彻景德镇市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部署,适应景德镇区域地位的提升和区域空间结构的

优化、应对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空间发展,促进景德镇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特编制《景德镇市

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

稳定和公共安全。

(2)规划原则

本规划遵循区域统筹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弘扬历史文脉、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0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

(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7)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

(8)《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年)》刚要

(9)《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10)《景德镇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1)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为2030年至本世纪中叶。

第5条规划区层次与范围

(1)市域范围

市域范围为景德镇市行政区划全部管辖范围,国土面积为5256km2。

(2)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含珠山区,昌江区的西郊街道、竟成镇、吕蒙,浮梁县的城关、洪源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湘湖镇等管辖范围,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第6条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条款中带“黑体字”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一经确定,必须严格遵照本规划实施。若确需修改调整,必须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程序进行修改调整。

第7条规划法律效力

本规划是景德镇市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城市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8条城市发展目标

景德镇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世界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第9条经济发展目标

1、近期2015 年,GDP 实现850亿元,年均增长14.9%,人均GDP达5万元,产业

结构调整为5:58:37。工业园区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不小于10亿元/km2;

2、中期2020 年,GDP 实现1800亿元,年均增长11.1%,人均GDP达10万元,产

业结构调整为5:55:40。工业园区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不小于14亿元/km2。

3、远期2030 年,GDP 实现3050亿元,年均增长8.1%,人均GDP达到16万元。

产业结构调整为4:50:46。工业园区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不小于20亿元/k m2。

第10条社会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建设创新创业瓷都、绿色生态瓷都、和谐平安瓷都,建设独具山水生态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建设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质安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防洪减灾和开发利用并重的水利保障体系、建成大型综

合医院与各类专业性医院相结合的市域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型体育设施达到承

办中型运动会的能力;建成省级教育科研基地。

(2)单项目标

根据国内城市现代化标准,结合景德镇市具体情况,确定景德镇社会发展目标:恩格尔系数近期38%,中期35%,远期26%;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近期250 户,中

期300户,远期400 户;政府公共服务上网近期85%,中期90%,远期100%;居民

千人拥有电脑台数近期350台,中期400台,远期500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近期

16人,中期17人,远期20人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近期大于76岁,中期77岁,远

期大于80 岁。

规划指标体系汇总表

第11条产业发展策略

(1)发展策略

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扬长补短,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经济发展,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对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资本

与技术结合型等产业进行集群布局,强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能力。通过新技术的

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融合,形

成新型产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构建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2)产业调整思路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转换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推动形成农业龙头企业集群。立足本地资源,培

育特色产业,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绿色食品加工。节约资源和加强环境保护,

大力提高产业质量,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

术为先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机械家电、航空、汽车、新型陶瓷、电子

信息、光伏产业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商业贸易、旅游接待服务、教育、物流、房地

产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形成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及研发、教育、交流基地。

第12条区域职能策略

构建景德镇的“文化艺术职能、生态旅游职能、产业基地职能、交通枢纽职能、中心服务职能”。规划景德镇通过城市功能升级,依托本地资源文化特色,发挥本

地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引领、综合发展,在提升景德镇传统职能的基础上,结合

产业及交通优势,发展交通物流及现代工业等新的城市职能。把景德镇建成以陶瓷

文化为特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产业实力强的山水园林城市。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13条城镇等级结构规划

景德镇市城镇体系结构要极化中心城市,合理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大力发展二级城市和重点建制镇,促使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规划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副中心——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个层次的系统。

第14条城镇规模结构规划

城镇规模等级确定为5个等级, 2030 年50 万人口以上城市1 个(景德镇市中心城区)、20~50 万人口的城市1 个(乐平市城区),1~5 万人口的城镇6个,1万人口以下的城镇12个。

景德镇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一览表

注:【】内为城镇人口数;()内为城镇个数。

第15条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强化城镇中心功能,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城镇职能体系。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3

城镇职能结构一览表

第二节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第16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市域空间构建等级清晰、城乡融合、核心突出、职能明确的网络型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副中心——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个层次的系统,以交通网线为基础构筑城镇发展轴,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形成“一核、两区、双十字轴”

的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结构。

(1)“一核”:以中心城区为全市核心,构筑市域主中心,外围包括鲇鱼山镇(省级重点镇)、寿安镇等城镇。重点发展机械家电、航空、汽车、新型陶瓷、电

子信息、多晶硅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和商业、旅游接待服务、教育、物流、房地产等

为主的第三产业,辐射吸引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两区”

南部城镇经济发展区包括乐平城区(市域副中心城市)、涌山镇(国家重点镇)、众埠镇(省级重点镇)等乡镇。乐平城区及其郊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医药化工、

建筑建材、服装家具等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其外围城镇主导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

粮食、棉花、蚕桑、油料、生猪、家禽、水产等农业和乡镇旅游业。

北部城镇经济发展区包括鹅湖镇(省级重点镇)、瑶里镇(历史文化名镇)等乡镇。以发展农林、旅游业为主。

(3)“双十字轴”

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形成双十字空间发展轴,对接省内外经济区,带动全市的发展。

第三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17条空间管制体系

规划景德镇建立以分类管制、分区管制、分级管制相结合的空间管制体系。

针对地域空间具有非农性质的开发建设活动,将全市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3个管制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第18条空间管制策略

1)禁止建设区

包括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瑶里自然保护区、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瑶里国家森林公园、洪源森林公园、鲇鱼山森林公园、洪岩风景名胜区、浮梁古县衙、景

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东埠古街古码头、高岭古矿区、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大

中型水库、基本农田保护区,区域基础设施廊道防护区。该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的重要地带及生态建设的首选地,是严禁建设的用地,禁止具有城镇功能的用地开

发,只允许少量必要设施或相关设施的建设。不同区域应相应严格遵守国家、省、

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逐步清退不符合规定的现状建设用地。

2)限制建设区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4

指一般农田区、菜地、园地、林地、荒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限建区是自然资源条件与自净能力相对较好的生态敏感区,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限建区内允许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鼓励在林地和园林扩大植树造林等维护生态环境的活动,控制进行村镇建设、采矿、建工业企业等非农活动,严格限制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不一致的粗放式开发建设行为。

3)适宜建设区

指城镇建设区、乡村建设区。适建区是城镇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必须明确划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加强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的执行力度。有序进行土地整备,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规模和速度。本区内的一切开发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并严格按审批程序开展建设活动。包含城

镇建设区和乡村建设区。

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布局规划

第19条总体发展目标与战略

(1)发展目标

切实发挥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确立景德镇赣东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形成以景德镇市区中心的“2小时行政圈,1小时经济圈,半小时生活圈”。

(2)发展战略

以重点突出、网路优化、兼顾长远为原则,服务于景德镇建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赣东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加强与国家干线联系,加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三角等周边地市的联系。打通出省通道、强化枢纽建设、提高市域交通效率、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充分体现交通先导性,以市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重点,联系中心城区内部交通、工业区和旅游区,形成快速通道和便捷的客运网络。服务农村,合理确定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线路、等级,突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

第20条总体布局规划

(1)铁路

皖赣铁路: 皖赣线进行电气化升级改造;新建皖赣铁路复线。

九景衢铁路:按照时速为200公里、电气化复线标准建设。

景(德镇)安(庆)铁路:预留远期北段峙滩-经公桥-西湖境内走向铁路及站场用地。

景(德镇)宁(德)铁路:规划预留对接海西经济区的景宁铁路,景德镇境内走向为湘湖-涌山(现为专用线)-洪岩-(德兴)香屯,或直接利用乐平-德兴铁路专用线进行升级改造后接入皖赣铁路连接九景衢铁路。

(2)公路

公路网形成景德镇四个交通结构层次,

1)第一层次承担过境交通、市域对外交通及市域主要经济节点的快速交通联系,由“十”字形(杭瑞高速、济广高速)高速公路组成主骨架,南北增加加密线路各一条(德昌高速公路、祁浮高速公路),同时围绕中心城区形成高速环线(湘湖至丽阳段),远期建设景德镇至德兴高速公路,形成“古”字形高速公路网络,规划道路等级为一级以上,形成景德镇市对外连接的主通道。

2)第二层次为市域主干路与高速公路衔接,承担联系主要经济节点、交通节点及大型旅游景点交通联系功能。主要由206国道、湘官公路、景虎公路、吴乐公路等国道、省道及新规划路组成;南部丘陵地区形成环状,北部山区呈放射状,道路等级为二级及二级以上。

3)第三层次为市域次干路与市域主干路衔接,是市域主干路的重要补充,承担联系各乡镇的交通联系功能;由部分省道和主要县道构成,道路等级在三级及三级以上。

4)第四层次为镇村联系道路与市域次干路衔接,以沟通各乡镇与村的交通联系。

在上述四个层次公路网基础上,将各主次干路串联成环,构筑市域公路环线,完善网络布局。

(3)航空

对罗家机场进行改扩建。近期按4C等级规划建设,远期按4D等级规划建设。

(4)水运

加快港口整治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鄱阳湖五河体系的作用,建设鄱阳湖通江达海运输大通道和内河水上运输网络系统,规划建设景德镇客、货运码头,修建300吨位码头三个(货运码头两个,集装箱码头一个)。建成中型港口,规划整治昌江航道,疏浚乐安河,综合利用昌江渠化工程。大力发展水上客货运输,建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5

设好昌江上游浯溪口工程,确保昌江通航300吨位货船。开通景德镇市至鄱阳湖赣江水上客货运及水上旅游线。加快码头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市域综合运输体系,打通货物进出的水上通道。

第五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21条旅游发展定位

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战略思想,到2030年旅游业发展成全市的强力支柱产业,成为全省拉动国际旅游,发展国内旅游的一个重要新生长极。

第22条旅游发展战略

实施“一二三四”的品牌战略、形象战略和精品战略,即强化一个品牌:世界瓷都品牌;突出两个特色:陶瓷和生态;弘扬三大文化:陶瓷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建设四大工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程、中国瓷文化窗口工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建设瓷都旅游工程。

第23条规划目标

近期:景德镇成为带动江西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旅游强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强化“世界瓷都,天下名镇”的旅游总体形象;把景德镇建设成为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

远期:初步建设成具全国辐射力的瓷都旅游城,景德镇旅游圈成为国家级的旅游精品荟萃区;建设成为以陶瓷和茶文化为特色、以“景派”体系为支撑的国际陶艺旅游名城。

第24条旅游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

总体形成以市区为中心,浮梁—高岭—瑶里、乐平—翠平湖—洪岩仙境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的旅游空间系列布局。

1、景德镇中心城区

分为西部陶瓷文化博览区(以陶瓷历史博览馆、中国陶瓷博物馆、锦绣昌南——中国瓷园和得雨生态园为代表)、中部御窑遗址(以龙珠阁、御窑厂为主体,以及

周边明清陶瓷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东部陶瓷民俗文化博览区(以湖田民窑遗址

为主体)及昌河工业旅游区等四大板块。针对本地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建设包括诸仙洞、枫树山森林公园、太阳岛、玉田湖、洪岩仙境、金竹山寨、月亮湖、翠平

湖、杨湾等在内的环城游憩带。

2、浮梁县:分为古城旅游区及高岭—瑶里—汪湖旅游区。

3、乐平市

共分洪岩仙境(重点景区)、历居山(健身旅游)、翠平湖(亲水旅游)、文山岩溶(探奇旅游)四大景区和乐平古戏台文化旅游区(创新景区)乐平观光农业系列开发景点。

第六节市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25条给水工程

保护水源,确保饮用水源达到国家饮用水Ⅱ-Ⅲ标准。合理开发利用昌江、乐安河、浯溪口水资源,保证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

规划近期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0%,合理统筹安排各城镇各乡建设自来水厂供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农村饮用水,规划远期全市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农村生活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50%。水源以引山泉、水库水、江河水为主,在无山泉水及水库水的丘陵区,可采用大口井取地下水。

第26条排水工程

规划提高城镇排水管道密度,雨水系统布置遵守“低水低排,高水高排,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逐步完善建设城镇污水管道,新建区一律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合理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主要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大型厂矿企业的污水和污水水质特殊的需自行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排放。规划近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70%,远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

第27条燃气工程

规划景德镇市区、乐平市区及周边部分城镇气源以天然气为主,实施管道天然气辅以液化石油气,其他乡镇气源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规划提高全市用气普及率,近期达60%,远期达90%。

第28条供电工程

(1)景德镇市域负荷为:

2015年用电量规模34亿kW.h,供电最大负荷708 MW;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6

2020年用电量规模53亿kW.h,供电最大负荷1062 MW;

2030年用电量规模76亿kW.h,供电最大负荷1462 MW。

(2)电源建设

规划景德镇市发电厂搬迁,在鲇鱼山镇新建新厂,装机机组2x60万千瓦;建设500kV变电站2座、配套建设500kV供电网;新建220kV变电站5座,完善220kV 中压电网;同时加强110kV配电网建设。穿越城镇中心区的110kv线路应随城镇化进程逐步转为地下电缆敷设。高压输电线走廊安全隔离带的宽度,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建设。

第29条通讯工程

1、电信规划

(1)电话用户总量

景德镇市域通讯用户规划总量表

(2)有线通讯网规划

新建交换局所或新增交换机按大容量模式建设,对重要用户重叠覆盖;采用新型用户接入方式,使光纤尽量靠近用户。景德镇传输网采用光纤自愈环方式的网络结构。

(3)无线通讯网规划

规划全市域无线通讯实现无缝隙覆盖100%,重点地区、高话务量地区,采有微蜂窝与宏蜂窝构成多层网提高网络容量、减少盲点。

2、邮政规划

规划开办电子邮政(E-POST)业务,实现标准化工作,建设机械化、自动化、

信息化的现代邮政系统。建设邮区中心局、邮政局、邮政支局、邮政所和代办所五级邮政系统。

3、广播电视

规划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域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建设城区HEL(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传输网络改造,中、远期实现双向传输。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广泛开展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多功能综合业务,建设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络,形成以景德镇市为中心的多功能广播电视覆盖网。

第30条防灾规划

(1) 防洪

沿昌江、乐安河的各乡、镇所在地,其防洪标准2015年采用2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2030年采用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中心城区与乐平市区防洪标准2015年采用5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2030年采用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沿河的一般村庄和耕地则采用十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对流域内河堤堤段进行加高、加固或新建,疏浚淤积严重河道。

(2) 消防

规划完善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形成市消防大队、企业消防队、乡镇消防队和村消防队四位一体的消防队伍,市消防大队以乡、镇所在地各布局一个消防站为原则布置的专业消防队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形成遍布城乡的网络式灭火体系。

(3) 地质灾害

规划全市划定8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和3个地质灾害次易发区。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7

景德镇市主要地质灾害防护区说明表

第七节市域公共设施规划

第31条文化设施

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优

化结构,完善市县(市)乡(镇)村四级文化网络。

第32条教育设施

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城市与有条件的重点镇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加强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发展,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第33条卫生设施

规划建立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卫生服务、卫生执法监督和医疗保障体系,建成门类齐全、专科配套、布局合理、技术优良、便利群众的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达到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健康水平。

第34条福利设施

全市逐步建立市、区(县)、镇(乡)、街四级社会福利服务网络,福利机构设立养老、残疾人养护、托管、康复、医疗、护理等服务项目,并配置相应综合服务设施。

第35条市场与物流设施

整合仓储、运输、商业网络等物流资源,以市区洪源片区综合性仓储物流为中心,打造省级物流圈重要节点,建设各类面向不同区域的多层次物流园区,形成以陶瓷物流中心,汽车、机电、焦化等物流项目为主的高效的、一体化、开放式的现代物流体系。强化邮政物流,重点培育铁路物流、航空物流,形成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8

第四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36条城乡统筹指导思想

城乡统筹要实行产业联动、城乡联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相互融合,统筹规划工

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动、人力互助。

第37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市支持乡村,加强

城市对乡村资金、物质、技术、产业等各方面的支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强为农业

服务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经济。健全农村经济体制,大

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达到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社

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一体化,实现城乡联动、协调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统一编制景德镇市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建设用地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进一步推进景德镇城镇

化进程,强化中心地凝聚力,将中心城区周边的洪源、竟成、吕蒙等乡镇和乐平城

区周边的后港、接渡、乐港等乡镇分别划入其规划区范围。将浮梁县城纳入景德镇

中心城区,共同发展。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以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三产的布局,形成区域分

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三产的内在联系,以现代工商

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以现代

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产的融合,形成三产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切实转变农

业增长方式,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围绕提高农业的

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农户专业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

结合的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带动农产品

加工流通业、特色种养业、种苗业的发展。

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整合旅游产业。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

制定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规划,注重相邻城镇间基础设施的衔接,为未来可能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预留好用地和走廊。统筹协调市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专业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协调高效的区域基础设施支撑系统。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利益。

4)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统筹城乡之间的各种发展要素,引导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5)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大力推动城市社会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实行城市—镇—社区多级网络配置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教育、医疗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9

第五章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38条城市性质

世界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第39条城市职能

景德镇中心城区建成以陶瓷文化为特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产业实力强的山水园林城市。打造“文化艺术职能、生态旅游职能、产业基地职能、交通枢纽职能、中心服务职能”的城市职能体系。

(1)文化艺术职能:世界陶瓷艺术文化展示及交流中心。

(2)生态旅游职能:七山三湖地区区域旅游中心

(3)产业基地职能:省内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二级创新中心。

(4)交通枢纽职能:赣浙皖三省交通物流枢纽。

(5)中心服务职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景德镇市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第二节城市规模

第40条人口规模

(1)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市域总人口2015年市域人口: 170万人,城镇化率61%;

2020年市域人口: 177万人,城镇化率65%;

2030年市域人口: 190万人,城镇化率72%。

(2)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2015年60万人、2020年70万人、2030年90万人。

第41条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按国家Ⅳ级用地标准(105.1-120.0 m2/人)执行,总用地人均指标不超过现状人均111.84 m2/人。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一览表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0

第六章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布局

第一节城市发展方向

第42条城市发展方向

本规划期内,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在西南,其次在东北、西北方向。

第二节空间发展模式与策略

第43条空间发展模式

“轴向扩展,成组成团”:采取大集中,小分散发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在完善主城区核心服务功能的同时,疏散部分城市生产功能,培育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成大城小组团的新城市格局。

第44条空间发展策略

西南成团拓展,西北、北部成组布局,东部轴向延展,中部调整优化。

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第45条空间结构

景德镇中心城区形成“一城四片区,中心放射”状结构。

一城:即西市区及中市区构成的城市主城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旅游会展、生活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

四片区:即指主城区西北部洪源罗家片区(商贸、物流、工业),北部浮梁片区(居住、商贸、旅游),西南部高新片区(工业),东部景东片区(工业、科教、

居住)。

中心放射:即以主城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西北、北、东及西南放射发展。各片区通过城市道路网相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第46条中心体系

构筑市级中心、市级副中心、片区中心三级城市中心体系。

市级中心:西市区为景德镇市级综合服务中心;

市级副中心:中市区、浮梁县城为市级副中心;

片区中心:高新区工业新城中心、洪源片区物流商贸中心、景东片区商贸中心。第47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规划将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强度划分为四类:

(1)高强度分区:包括老城区市级综合中心所在区域、火车站东侧城市区域及景东片区城市中心区。

(2)中高强度分区:包括老城区南部区域、景东片区南北两侧区域及浮梁县城区域。

(3)中强度分区:主要为老城区昌江东岸区域、洪源、罗家片区、浮梁片区北侧、高新片区及景东片区东侧区域。

区域内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以多层为主,局部地段公共建筑可为小高层。老城区昌江东岸及浮梁片区北侧区域控制目的主要为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城市风貌

延续,洪源、罗家片区开发强度受景德镇机场净空区限制,需对建筑高度进行严格

控制,高新区周边自然山体、水系较多,城市建设应有利于周边山水环境的渗透。

(4)低强度分区:主要为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村庄建设用地,规划严格控制新建

村庄的建筑高度及开发强度,保证村庄建设的环境质量,其开发建设强度按照此类

标准控制。

第四节分区发展指引

第48条重点拓展区

主要指高新片区,是中心城区重点拓展的工业片区,总用地规模约为14.8km2。

西市区的西部(5.8km2),浮梁片区的北部组团(1.4km2)及景东片区的东北部(5.5km

2)是以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服务、旅游服务、居住功能为主区域,总用地

规模约为12.7km2。

第49条改造提升区

主要指西市区,发展为居住、商业、文化及旅游服务综合区,总用地规模约为

12.9km2。景东片区总用地规模约为22.2km2。浮梁片区青塘组团,用地规模约为

1.8km2。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1

第50条优化整合区

包括中市区、浮梁片区及高新片区景德镇南站组团。

浮梁片区:市级副中心,重点发展商贸服务设施,总用地规模约为5km2。

中市区:以商贸服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功能为主的片区,总用地规模约为

10.3km2。

高新片区景德镇南站组团:重点发展铁路物流、商贸仓储设施,用地规模约为

3.8km2。

第51条适度开发区

包括罗家洪源片区。受机场净空的制约,其发展无法大规模展开,只能适度开发。以航空服务、商务市场及仓储物流、工业生产等功能为主,用地规模约为13.9km 2。

第52条控制开发区

指西山、杨府山、珠山等中心城区周边及内部的山林绿地,山田水库、玉田水库等周边地域。该区域规划少量用于生态休闲度假的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的村庄建设用地在规划远期应逐步予以置换,集中于其他片区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置。主导功能为生态涵养、生产性绿地的功能。第七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第一节“四区”划定及空间增长边界

第53条划分原则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开发建设许可管制分区,包括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4类。

(1)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2)与《景德镇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3)综合工程地质、地形、矿产资源、基本农田、安全防护、风景林带、历史保护、水文水系、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建设现状等因素,进行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区划。

(4)以中心城区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为基础,结合规划方案确定的分区发展指引,共同划定四区边界。

第54条禁建区

禁建区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坡度大于20%的区域、矿产资源禁止开采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文保单位保护范围、中心城区建设范围以外的基本农田区、蓄滞洪区及水域等区域,增加为满足生态结构完整性而划定的生态廊道以及其它规

划中判定不可建设的地区。该区面积约为234.68km2,包括中心城区内水域。

管制要求:禁建区范围内应禁止城镇建设行为,现有违法建设应限时拆除,并按照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各类相关法规规章进行管制,逐步清退不符合规定的现状建设用地。第55条限建区

规划将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地下文物富集区、城区以外河湖湿地的生态控制区、绿化隔离地区、生态保护林带、森林公园及防护林、经济林、地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建城区以外地下水超采区、行滞洪区、工程地质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区、坡度介于15%-25%的山体及其他山体保护区、限

制开采矿区和允许开采矿区等范围划入限制建设地区。该区面积约为125.43km2。

管制要求:对于有限建条件的限建区,应该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对于作为城市远景发展备用地的限建区,由政府统一组织对

限建区土地进行储备,建立限建区土地储备管理库,严格限制在限建区内审批建设

项目,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村镇建设应避开保护基本农田。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2

第56条已建区

已建区主要包括现状已建成的城市建设用地以及现状城市建成区外围的村镇建设用地等,该区面积约为63.44km2。

管制要求:综合协调已建区内功能布局,继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强已建区的更新改造和环境整治。

第57条适建区

适建区是指已建区、禁建区和限建区以外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城区周边,以中心城区西南向及西北侧用地为主,考虑到基本农田置换因素,最大建设容量约为

76.69km2。该区生态敏感性较低,地质条件较好,是适宜城市进行建设的地区。

管制要求:城市建设应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进行,优先满足基础设施用地和社会公益性设施用地需求。

第58条空间增长边界

本次规划中心城区的空间增长边界由杭瑞高速、济广高速、绕城高速南环线及城区周边山体围合区域,加局部外围地区(浮梁古县衙,陶瓷科技园部分)。空间

增长边界内面积约198.5平方公里。

第二节村镇建设发展及控制

第59条规划区村庄建设导则

规划区内村庄分为不再保留、限制发展、需要发展三种类型:

(1)不再保留的村庄:

不再保留的村庄是针对在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以及处在规划区禁建区内需要迁建的村庄。此类村庄不进行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按照中心城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执行。

(2)限制发展的村庄:

限制发展的村庄是处在城市增长边界外、规划区边界内、因生态廊道、设施廊道、水源保护、旅游开发等原因需要限制发展的村庄。

(3)需要发展的村庄

需要发展的村庄是指城市增长边界之外、规划区之内,不受其它因素限制的村庄,也就是规划区内永久作为农业用地用途所在区域的村庄。第60条村庄建设用地标准

村庄建设用地应符合国家和江西省规划用地的要求。以非耕地为主建设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80—120 m2;以占用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0.7

亩以下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60—80 m2。

第三节四类用地划分及策略

第61条四类用地划分及策略

城市规划范围区内用地按照“城市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其他用地”

四类来划分:

(1)城市建设用地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98.04km2。

对中心城区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应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划控制要求。

(2)农业用地

中心城区农业用地规模72.34km2。主要集中在洪源、湘湖、罗家机场、丽阳等城市增长边界外围的农业用地。

对于农业用地,应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景德镇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管理,以保障中心城区外围需要发展保留村庄生产、生活的基本要求。

(3)生态用地

中心城区生态用地规模263.51km2。主要是主城区公共绿地、规划水体及湿地公园、规划生态绿地、生态廊道、郊区森林公园等。

保证中心城区生态用地边界,保护山水资源格局,满足生态涵养要求。

(4)其它用地

中心城区其它用地66.33km2。其他用地指的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等非城市建设用地。

此部分用地作为村镇建设用地的背景,是村庄发展的承载区,村镇建设应节约用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3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62条规划目标

规划期末,居住用地达到28.18km2,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31.32m2/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m2/人。

第63条用地布局规划

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划分为25个居住区,分别是:

俊杰居住区(A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47公顷,居住人口4.5万人。

金岭居住区(B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22公顷,居住人口3.9万人。

紫晶居住区(C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86公顷,居住人口3万人。

千年居住区(D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95公顷,居住人口2.8-3.2万人。

卧龙居住区(E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02公顷,居住人口3.3—3.5万人。

龙泉居住区(F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80公顷,居住人口3万人。

龙井居住区(G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45公顷,居住人口4.3万人。

黎明居住区(H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26公顷,居住人口3.9万人。

枫树山居住区(I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39公顷,居住人口4.2万人。

烟波桥居住区(G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57公顷,居住人口5万人。

古城居住区(K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88公顷,居住人口3万人。

三贤居住区(L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81公顷,居住人口3万人。

新昌居住区(M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95公顷,居住人口2.8—3万人。

新安居住区(N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12公顷,居住人口3.4万人。

莲花塘居住区(O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08公顷,居住人口3.2万人。

龙珠阁居住区(P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30公顷,居住人口3.7万人。

周路口居住区(Q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84公顷,居住人口3万人。

曙光居住区(R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10公顷,居住人口3.2万人。

景东居住区(S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51公顷,居住人口5万人。

昌河居住区(T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16公顷,居住人口3.6万人

竟成居住区(U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37公顷,居住人口4.2万人。

童宾居住区(V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48公顷,居住人口5万人。

天宝居住区(W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95公顷,居住人口3万人。

高岭居住区(X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97公顷,居住人口3万人。

华天居住区(Y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共87公顷,居住人口3万人。

第64条保障性住房布局

中心城区建设保障性住房用地 2.14km2。其中廉租房0.85km2,经济适用房

1.29km2。

经济适用房布局结合主要交通干道,按远近结合的原则,主要分布在主城区、浮梁片区、洪源罗家片区、高新片区、景东片区。

廉租房占地0.85 km2,分为解困廉租房与集宿房布局,由政府统一安排。

第65条保障措施

(1)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2)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健全住房保障长效监管机制。积极开展完善廉租房退出机制、经济适用房再上市交易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保障性住房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对住房保障工作进行监督,以政策的公开、透明促进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

第二节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第66条公共设施中心布局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中心按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组团中心3级配置。

(1)城市主中心:位于西市区北部,是综合性的城市主中心。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4

(2)城市副中心:位于中市区、浮梁县城,是综合性城市副中心。

(3)组团中心:依托各组团形成洪源、湘湖、高新、东市区四大组团中心。

城市各居住区内严格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配套相应服务设施,满足不同层次居民需求。

第67条行政办公

疏散部分位于莲花塘的市级行政部门,由莲花塘向瓷都大道和景德西大道搬迁,在景德西大道与天沐大道交汇处及景德西大道与枫树山大道各安排一处集中的的行政办公用地。

第68条商业金融设施

1、商业中心

规划商业金融设施用地606.31公顷,人均用地 6.74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6.18%。规划商业金融设施按4级配套:

(1)市级商业主中心:主要是位于迎宾大道、昌南大道一带的新城市商业集中区。布局城市主要大型商业金融设施,提升城市中心聚集力,服务于整个城市。

(2)市级商业副中心:指依托老城区商业设施形成的的商业集中区,主要位于珠山路、广场、火车站一带,拥有较好的商业氛围和基础,规划扩大设施规模形成城市商业副中心,服务于老城区。

(3)组团级商业中心:指在城市各组团内安排布置的商业集中区。基本分布于各组团中心。主要安排门类齐全的中小规模商业服务设施,服务于城市各组团。

2、商业街

规划形成昌南大道综合性商业服务街,珠山中路品牌服饰、化妆品、珠宝首饰一条街,广场南路精品陶瓷一条街,浙江路餐饮娱乐一条街,景德西大道文化、办公用品一条街,昌河北路体育用品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

3、专业市场

结合现状专业市场布局,规划城区内安排多个专业批发市场群,主要大型专业市场有:陶瓷城、陶瓷园、陶瓷大世界、豪德贸易广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

其他农贸市场及小商品市场以便于居民生活、便于交通组织、便于交易管理为原则,按服务半径800-1000米布置。

4、零售业

大型超市:规划城区内按3KM为服务辐射半径标准进行布局,每处大型超市营业面积不小于4000m2。

百货店、特色店:根据需求,结合城市各级商业中心以及特色商业街布局。

第69条文化娱乐设施

规划按3级文化设施配置:市级文化娱乐设施、组团级文化娱乐设施、居住区级文化娱乐设施。

市级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安排在西市区和中市区。规划保留并完善原有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陶瓷民俗博览馆和龙珠阁、玉窑厂等文物保护单位,扩

建并完善陶艺路中国陶艺中心建设。在西山路东侧新建会展中心,利用原电厂置换

后用地建设青塘瓷文化村,在生态路西侧建设陶瓷文化创意园。保护浮梁古县衙。

对城区浮梁县青少年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及大剧院等部分文化设施进行保护或

修缮,完善其设施建设。

组团级文化娱乐设施:规划分别在各组团中心集中安排区级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如电影院、图书馆、展览馆、娱乐中心等设施。

居住区级文化娱乐设施:按照国家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要求对各居住小区进行相应的中小型文化娱乐设施配置,如文化站、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满

足市民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

第70条教育科研

完善现有城市教育科研设施。依托城区现有高校及中职学校,发挥现有教育资源优势,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形成产、教、研一体的教育发展模式。

不断完善市高等专科学校、景德镇师范学校、陶瓷学院、商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建设规划,景德镇陶瓷学院在湘湖建立新校区。

进一步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完善六0二研究所。规划结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建设,建设科技园,形成教育科研创意产业基地。

不断完善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市委党校、驾驶培训考验基地、老年大学等建设。扩建景德镇市特教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71条中小学教育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以片区为单位调整义务教育学校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5

布点布局,建设标准化学校,促进物质资源均衡配置。

新建居民小区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配套建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要求的中小学。大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争取规划期内城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每500米范围内拥有小学的社区比例和每1000米

范围内拥有初中的社区比例均达到100%。

适应城市建设速度和规模,新建和扩建一批普通中小学,对现有中小学全面进行扩容提质。进一步加强城区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校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第72条体育用地

规划体育设施按3级配置:市级公共体育中心、组团级体育设施及居住区级体育设施用地。

市级公共体育中心:规划在西市区体育一路东侧完善建设市体育中心,形成一座高标准综合性多元化的市级体育中心。扩建景德镇游泳馆。

组团级体育设施:规划在东市区体育大道北侧新建区级体育中心。

居住区级体育设施用地:按照城市规划规范及有关规定,加强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

第73条医疗卫生

规划立足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加强城市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以现代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业

医疗为辅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补充的三级医疗系统。

规划期末力争保障每千人拥有床位不少于8张,每千人拥有医生不少于2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

规划老城区内不再新建大型医疗设施,重点改扩建和完善现有医疗设施,改善中心城区医疗环境。保留并完善市朝阳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皮肤医

院、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铁路医院、昌河医院、传染病

医院、浮梁新华医院、浮梁正骨医院、六0二所医院等医院建设。

在梧桐大道北侧、迎宾大道北侧、昌河东路东侧分别新建一所综合性医院。

规划完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建设,保留市疾控中心建设。

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加快发展城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进行设立,构建以大中型医疗预防保

健机构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三级社区卫生

服务网络。

第74条社会福利设施

加快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促使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救助体系更加完善。

在东市区安排老年人康复中心,完善现有社会福利院,提高福利院设施质量,扩大受益人群,在各居住区内合理设置敬老院,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在602所西

侧安排儿童福利设施。

规划老年人设施人均用地为0.2平方米;儿童福利设施规划用地为2万平方米。第三节中心城区产业用地规划

第75条工业用地准入门槛

对于既符合景德镇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项目,又符合《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的项目,应优先安排工业用地。对于规划列为限制类

的产业项目,对于用地规模进行严格限制,项目用地的选址应严格遵守总体规划。

对于规划列为淘汰类的产业项目,应禁止安排新的工业用地。

引进的工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土资源部和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所规定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指标和强度指标的要求。

优先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引入的产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必须符合景德镇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指标要求,才能安排工业用地。

第76条工业用地布局

中心城区规划工业用地1986.02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0.26%,人均工业用地22.07m2。

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陶瓷工业园区及城东工业园区。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能源产业,罗家陶瓷工业园区是以高技术陶瓷为核心的新型陶瓷特色产业基地,城东工业园区是

以汽车家电、航空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保留中、东市区内的无污染的艺术陶瓷生产用地,加强环境保护,将其改造提升为景德镇陶瓷旅游观光景点,搬迁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将现状的工业用地逐步调

整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旅游集散、居住等用地。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6

第77条工业用地调整保障政策

实施土地盘整,防止圈而不建、圈大建小,盘活土地存量。制定工业用地的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工业项目用地,实现科学有序开发。

第78条工业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本着集约发展、节约用地的原则,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这五项指标,应同时符合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

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按照行业分类进行控制,最低不得小于625万元/公顷;

容积率按行业分类进行控制,不应低于0.8;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应不低于30%;

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工业企业内部一般不得安排绿地。但因生产工艺等特殊要求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绿地的,绿地率不得超过20%。

第79条仓储用地布局

规划仓储用地147.7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51%,规划人均仓储用地1.64m 2。

仓储用地在布局中主要依托机场、铁路站场、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并结合规划的工业用地布置。

市级物流园区:在洪源新建市区综合性的仓储物流中心,以区域性生产资料和工业产品仓储、批发、运输为主,主要发展批发市场和物流功能。结合铁路走向,预留景东大道以北铁路物流园区。

各片区物流园区:完善改造城区既有的生活资料仓储用地;在各大型批发集散地、大型超市所在区域,结合城市交通网络设置区域性商业仓储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

工业区仓储规划:工业仓储用地采用集中与分散相布局的方式安排仓储用地。

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排集中式仓储用地,各企业内可配建仓库。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80条规划目标

景德镇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目标是:“山在城中”,“城在绿中”,构筑“山、水、城、林”融合和谐的山水园林城市。

2015年,公共绿地率1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4m2/人;总绿地率14.7%,人均总绿地面积13.35 m2/人,绿化覆盖率42%。

2020年,公共绿地率10.13%。人均11.3m2/人,总绿地率13.01%,人均14.52m 2/人,绿化覆盖率45%。

2030年公共绿地率9.51%,,人均10.36m2/人。总绿地率11.93%,人均13.00m2/人,绿化覆盖率50%。

第81条绿地系统规划

以水道、绿道组成的绿色廊道为纽带,串联城市的公园、游园、专用绿地等绿地斑块,共同构成中心城区“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绿地系统格

局,建设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化、单位

附属绿地)等类型齐全,点、线、面相结合的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

第82条公园绿地

依据均匀分布、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建立起沿城市道路、水系布置的带状公园绿地为脉络,散布在城区的居住区级公园和小区游园为基础,大型市、区

级综合公园为重点,专类公园为特色,合理的服务半径覆盖城区,服务于广大市民

的公园体系。市级公园服务半径为2000-2500米,区级公园服务半径为1000-1500

米,居住区级公园服务半径为800-1000米。

①市级综合公园9处:莲花塘公园、滨江公园、罗家公园、浮梁公园、城东公

园、城西公园、南河公园、陶玉公园、人民公园

②区级综合公园4处:梅苑公园、云门公园、红塔公园、龙华公园

③社区公园7处,服务半径基本控制在300~1000米。

④专类公园4处:体育公园、儿童公园、陶瓷博览园、枫树山森林公园。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7

⑤带状公园:沿昌江、南河、西河规划建设带状公园,

⑥街旁绿地:在城市出入口、广场、主、次干道旁营建街旁绿地,规划改造市

政广场和浮梁广场,其绿地率不小于50%。街头游园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绿地

率不小于65%。主要结合道路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入口或道路交叉口布置,主要间插

在沿街商业带中或成为居住区的步行入口.规划在景德镇城区共设置13处街头绿

地,每处面积为0.6~14公顷。

第83条生产防护绿地

规划建设四个生产绿地,在居住区与工业用地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小于30米,一般要结合道路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布置。沿过境高速公路设20-30米宽

的隔离绿带;城市主干道,单边绿地宽20米;城市次干道,单边绿地宽10米。沿

铁路两侧各设置20米宽的隔离绿带。110KV高压线走廊的宽度为30米,220KV高

压线走廊的宽度为50米。应以低矮灌木及宿根花卉、草坪、地被植物为主,成片

状种植。沿江河两岸,设置宽度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地。

第84条附属绿地规划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绿地不少于0.5 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 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 m2/

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居住区公园的面积一般不宜小于1公顷,小区及小游园不小于0.4公顷。工厂及仓储绿地,重点抓好厂前区、生产区、宿舍区及道路绿化等环节。单位附属绿地

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同时还应结合公建自身特点强调其外向性。市政设施绿地以卫生

防护功能为主

道路绿地率控制: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

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街道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种植配置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生态稳定性的复合式植物群落。

第二节绿线、蓝线控制

第85条城市绿线管理

根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风景

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绿地建设。

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都要达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标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

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予以严格

控制。

第86条城市蓝线管理

根据《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号)》,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景德镇市中心城区城市蓝线主要为昌江、南河、西河。城市蓝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在城市蓝线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蓝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市规划许可,并按照有关法律、法

规办理相关手续。需要临时占用城市蓝线内的用地或水域的,应当报经城乡规划主

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后,应当限期恢复。

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

(2)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

(3)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4)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5)其他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8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分区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4) 第一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分区 (4) 第二节重要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7) 第七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9) 第一节工业区整治及工业用地规划 (9)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保护目标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研究__省略_徐州城市总体规划_2007_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 规划方案评估研究 ———以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例 林立伟, 沈山,方雪,周子鑫(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方案评估的内涵和规划评估的类型两方面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在构建规划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方案进行定量评估。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徐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0)02-0061-05 1国内外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规划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早。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推进和应用经济学、政策科学的兴起,有关城市规划的评估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评估研究首先是从对规划方案及其决策的技术手段的评价开始的,这些评估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划方案尤其是规划所安排的内容的合理性[1]。 1.1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 关于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丁成日等[2]应用决策理论的多属性效用分析(Multi-Attribute Utility Analysis ,MAUA )方法对城市规划中的模拟方案进行评估,最后评估出最优的规划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选择。国内学者丁珊胭[3]认为规划方案评估是对提出的多种规划方案采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保证实施方案的优化,甚至提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替代方案的条件等。可见,上述学者的观点偏向于城市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的评估,而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科学合理、系统地对已经完成编制,并通过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4]专家的指标量化评估。主要目的是对规划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地方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4]进行评估,判断规划方案的可实施价值。 1.2城市规划评估的类型 1996年,国外学者E.Talen [5]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类型:(1)规划实施之前的评价(Evaluation prior to plan implementation )(包括备选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文件的分析);(2)规划实践的评价(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 )(包括对规划行为的研究、描述规划过程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政策实施分析和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W.C.Baer [6]于1997年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规划方案评价(plan critique )、规划—————————————————— —[收稿日期]2009-12-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S_044Z );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 目(09YLB006) [作者简介]林立伟(1984-),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沈山(1970-),男,教授,从事城乡规划与城市文化战略研究,Email:shenshan87@https://www.doczj.com/doc/af16989987.html, 。 第23卷 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Vol.23No.22010年6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Jun .2010

2019年度驻马店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19年度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原市国土资源局原市城乡规划局) 部门预算 目录 第一部分驻马店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概况 一、主要职能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第二部分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 年度部门预算 情况说明 第三部分名词解释 附件: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年度部门预算表 一、部门收支总体情况表 二、部门收入总体情况表 三、部门支出总体情况表 四、财政拨款收支总体情况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表 六、支出经济分类汇总表 七、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表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表 第一部分 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概况 一、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职责 2018年12月,根据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驻马店市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驻发【2018】23号)文件精神,不再保留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组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目前,由于三定方案还未下发,我局(原市国土资源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全市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矿产资源政策;负责有关行政复议;制订全市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办法。 (二)编制和实施市级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其他国土资源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导、审核全市各级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其他国土资源专项规划;参与报市政府

审批和经市政府报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 (三)监督检查全市国土资源部门行政执法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的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组织查处重大违法案件,调查重大权属纠纷。 (四)贯彻落实国家、省耕地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实施农用地用途途管制,组织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指导全市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耕地的监督工作,确保耕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五)组织全市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指导城乡地籍调查、土地确权、土地定级和登记等工作;负责国有土地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的相关工作。 (六)统一管理全市土地市场;组织实施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按规定组织或参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授权经营和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出租、交易管理;指导全市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七)负责全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评测;审查评估机构从事土地评估的资格,确认土地使用权价格;承担报市政府审批和经市政府报省政府、国务院审批的各类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八)依法管理全市矿产资源,负责采矿权的审批登记、发证、转让审批登记和探矿权审核,依法审查全市对外合作

(最新)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池州城市简介(doc-7页)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撤地建市后,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1 立足区域,论证了池州市在皖江经济带和“两山一湖”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对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主一副一区”的城市结构; 2 以现有城市建成区为发展中心,实行城市外延拓展及存量土地的再开发相结合;优化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 3 针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主城区城市格局保护、老城区风貌保护和视线通廊的要求。并且对重点地段、主要文物建筑等需要重点保护和公共利用的对象,提出保护范围控制和环境整治的要求; 4 积极控制城市景观,基于城区滨水轴线和城市轴线的整体结构,制定池州城区新的整体空间结构、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策略,作为编制开发控制规划的依据; 5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城市外围山水田园的生态格局。 城市结构分析

池州城市简介 池州市位于长江南岸,安徽西南部,东与铜陵、芜湖交界,东南与黄山毗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南与江西省接壤。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池州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管委会。1996年我市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列入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十六个地方试点之一,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池州市是以林为主的重点山区市,全市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0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3%,三县一区均为省重点山区县,自然格局呈“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在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近14.4亿元。完成了以长江堤防除险加固为主的一批防洪保安水利工程,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

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 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 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 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分析与探讨 驻马店城市规划自驻马店撤地设市以来已历经多次修编。最早的为2002年编制的(2001-202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之后又在2007年修编(2006-202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行政区域的扩大,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案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驻马店市又在2011年编制了(2010-203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这样基本就是相当于5年左右编制一个新的城市规划,由于每个城市规划执行时间限,而且难以与城市实际发展进度吻合。同时我市城市规划为宏观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市区内部具体规划相对缺乏。所以本文就针对2010-203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几点做详尽分析。 1 驻马店概况 驻马店位于河南中南部,北接漯河,南临信阳,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位于北纬32°18' - 33°35 ' ,东经113°10' --115°12'之间,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如图1。全市辖9县一区。总面积1508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总人口723万人(2010年数据)。 图1

2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性质 2.1 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时一些列具体的城市发展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组成的。其中通常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建设水平目标。本文将对社会发展目标中的人口规模与建设水平目标中的建设规模进行分析。 新总体规划(2010—2030)纲要确定的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为: 2010年人口48.5万人,建成区用地51.4平方公里; 2015年人口78万人,建设用地97.5平方公里; 2020年人口96万人,建设用地115.2平方公里; 2030年人口133万人,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 2.1.1 工业化对城市的影响 针对旧规划(2006-2020)中规划期末组合城市人口规模115万人以上的要求,新总体规划(2010—2030)中2020年规划人口为96万人。鉴于2011年上半年,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550亿元,全部工业占生产总值的40.2%,所占比重首次突破40%,这意味着工业逐步开始成为区域内主导产业。在工业化发展中,而作为工业化驱动的城市化则刚刚进入发展阶段,所以这种渐进的城市化步奏更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但是在工业化中期后期,城市首位度逐步提高,将会吸引周边资金、物资、劳动力向城市的加速集聚,城市化进程将会进入加速阶段。 2.1.2 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的关系 同时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5.45亿元,而2010年普查数据723万人,用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得出人均GDP为14598.2元,依2010年中美汇率1:7.6折合美金约为人均1920美元。根据周一星、徐学强对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的研究,对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5000美元左右),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将其研究同样应用于相对独立的市域经济体,应该

景德镇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景德镇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景德镇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景德镇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景德镇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景德镇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景德镇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驻马店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驻马店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驻马店市城 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 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0年)

青海省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0年) 一、编制目的 2013年海东撤地设市以前,各县自行组织编制县级单元城市总体规划,地区政府没有编制过全市范围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和对海东发展“五句话”的定位要求,海东市在科学评估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市政府作出了科学编制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二、规划范围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 1.市域:范围为市辖两区四县,即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面积约1.32 万平方公里。 2.规划区:范围为乐都区东至马厂乡岔沟村西边界,西至高店镇西边界,南至瞿昙镇朵巴营村,北至仓家峡;平安区东至平安东边界,

西至哈拉直沟及小峡与西宁交界,北至哈拉直沟乡北边界,南至白沈沟古城镇山城村,面积约992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范围为乐都区北至引胜河上李家村,南至瞿昙河沈家庄,西至乐都平安交界地区,东至老鸦峡;平安区南起南山,北到机场北和红崖子沟,东至平安与乐都交界处,西到海东工业园区西侧三十里堡一带,面积约212 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16-2030年。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1-2050年。 四、城市性质 青海省副中心城市,兰西经济区重要支点和新型产业基地,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高原生态旅游宜居城市。 五、城市职能 1、青海省对外联系的窗口和门户枢纽 2、青藏高原商贸物流中心 3、兰西经济区新型产业基地 4、国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5、河湟文化旅游展示服务基地 6、功能优化、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化地区 六、城市规模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18页)_New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 18页)实务答题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务考试的类型一般分为规划和管理两部分。规划部分又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一般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这些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1、认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包括图面标示、图例、风玫瑰、比例 尺、地形条件、河道水流方向、符号等。 2、实务评析的基本思路。记住无论哪类题目都要考査考生对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出题者的目的不是靠偏题、怪题难为考生,“考点” 往往出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错误、没按基本内容完成、违背编制过程或不符合规划审批或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等等。因此对题目理解后, 把对应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在脑中回顾一下,这对答题是非常重要的。 3、判断考题类型。一般考题类型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城 市交通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小区规划、管理 法规等,判断好题型后再针对相应的概念对题目分析、解答。以往除城镇体 系规划规划外,全部是必考类型。 4、答题必须全面。例如题目要求“全面评析方案”,一般要叙述考题的优

点和问题两部分。如果是“提出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则首先找出问题,并记住一定针对每个问题都要说明解决方法,有的考生往往前几个问题的回答还满足要求,但到后来就忘记了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则不能得全分,因此一定要答全。 5、由于以往考试中答题原则是,答对给分,答错不扣分,因此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妨多答点,但必须保证试卷干净,条理清晰,回答准确,不要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也不要漫无边际地回答,以免造成思路混乱和浪费时间,影响成绩。 6、学会进行“考点”判断。注意不要被题目中的假象迷惑,影响对题目问题的判断。有些明显缺项往往不一定是考点,而有些题目中可能给出了许多数字,有的考生就认为应该在这些数字中找出问题,而忽视了数字背后相关联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大量实例分析、练习, 才能灵活应对各种试题,提高对实务型试题的分析能力,提高答题质量。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四市振兴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_驻马店市老促会学习考察组

驻马店日报/2015年/6月/12日/第003版 关注 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四市振兴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2015年4月7日) 驻马店市老促会学习考察组 为了学习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经验,探询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申报审批情况,市老促会会长欧阳忠宽、副会长傅全华率领确山、泌阳、驿城区三县区老促会会长等8人,于3月16日至24日到安徽省六安、湖北省黄冈、河南省信阳和南阳等大别山老区4个市进行了考察学习。我们每到一市都选择一个县进行重点考察。考察内容涉及当地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扶贫开发、产业集聚区等,并与当地党政领导及老促会领导进行了座谈,收获颇丰。特别是通过对革命先辈故居和革命纪念馆的拜谒,使大家受到了一次革命老区精神洗礼,对老区广大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家感到这些兄弟市不仅弘扬了革命老区精神,更是意气风发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到处呈现出活力四射、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一、总体情况 我们所考察的4个老区市,总体而言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就2011年全国扶贫纲要认可的特殊连片治理县,安徽六安市3个,湖北黄冈市6个,我省信阳市6个、南阳市4个。就现状而言,六安市人口695万;国民生产总值1010亿元,人均1.4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32元。黄冈市人口616万;国内生产总值1477亿元,人均2.3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73.5亿元,是4个市中最多的;农民人均收入6966元,是4个市中最少的。信阳市人口637万;国内生产总值1757亿元,人均2.75万元,是4个市中最多的;地方财政收入10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50元。南阳市人口1009万,是4个市中最多的;国内生产总值2476亿元,人均2.4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是4个市中最高的。 就4个市核心区建设而言,我们且走且看,但印象中以六安和信阳两市的建设形势最为可赞。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和相关政策的撬动,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等效应明显处于薄发之势。就我们走访的六安的金寨、黄冈的红安、信阳的新县、南阳的桐柏4个县相比,虽各有千秋,但六安金寨县的发展势头最为强劲。扶贫攻坚、生态保护、农业开发、外资利用诸方面都显现勃勃生机。4个市总的特点是: (一)充分展示老区精神,强力传承红色基因。所到之处,我们都深深感受到老区精神熠熠生辉,昭示和激励着老区人民奋发图强,建设美好的家园。 一是以强烈的模式固化历史记忆。每个老区市都有艰辛的革命历程和辉煌业绩,但如何把这种辉煌维系下来、传承下去,其方法和形式又各具特色。地处大别山核心老区的红安县,不仅为两位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单独设馆,还建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纪念园、苏区七里坪长胜街革命遗址群、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革命纪念馆,把徐海东等260多位将领的业绩都作了充分介绍。同时,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对几十位将军的故居都进行了修缮和保护。这些不仅彰显了革命前辈的业绩,还吸引了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参观学习,每年到此接受教育的达数百万之众。 新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之一,这里的人民对革命前辈一往情深。他们分别建了3个馆,其中专门设了将帅纪念馆,与红安县的革命纪念馆遥相呼应。这些馆不但规模宏大且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充分展示了革命后代对革命前辈业绩的崇敬之情。 二是善打老区品牌,为老区发展造就了机遇。各地革命纪念场馆的建立,不仅使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受到教育,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友人也到此考察和参观。黄冈市是先哲辈出和革命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规划层次和期限 ( 一) 规划层次

1、市域:安陆市行政区范围,包括 9 镇 4 乡 2 个办事处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 积 1355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府城街办,南城街办,洑水镇,烟店镇,棠棣镇,李 店镇及安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城市规划区的总面积约为456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北至银杏大道,西至汉十高速,南至与云梦交界处,东至 316 国道外迁线,中心城区面积约 89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 2013 年—— 2020 年 远期: 2021 年—— 2030 年 远景: 2050 年 二、城市发展总目标 将安陆建设成为两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经济运行质量 与效益明显提高的共生城市,社会事业、民生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文明城市,建 设成为宜居、文明、幸福的工业强市和旅游名市。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依托汉十,对接武汉 汉十发展带是由汉十高速、316 国道、汉丹铁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城镇发展 廊道,武汉是中心。积极对接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在武汉城市圈中寻找定位, 并直接对接汉口北大市场。 2、面向东部,创新驱动 寻找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大型市场功能区,通过创新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3、文化引领,突出特色 安陆主要的文化特点是历史文化、李白文化、银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4、集群集约,共生发展 产业按集群发展,城市集约发展,反对摊大饼,城市围绕城市综合体形成城 市次中心展开,共生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一 2012-04-19来源:驻马店日报作者: 规划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天中,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对我市2010—2030年城市发展作出了新的、全面的规划。从即日起我们将推出《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的系列报道,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我市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关切,并期望广大读者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共建我们美丽、和谐、幸福的家园。125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我们的城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美好未来的梦想:通过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努力把驻马店建设成为山城田湖相融、城乡协调共生、水光山色相映,产城融合互动、宜居宜业美丽幸福之城。 高端定位打造区域发展之核 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面对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结合我市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城市现状和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需要,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抓住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机遇,以区域统筹和科学跨越为导向,以“三化协调、城乡统筹”为目标,全面协调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努力把驻马店建设成为“三化”协调、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之核,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发达的产业集聚之区,山水秀美、天中特色浓郁的宜居宜业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快,中原城市群已形成覆盖全省域的新格局,中原经济区东南部的黄淮四市以及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四市普遍发展水平偏低,是中原经济区“三化”战略中重要的开发地区,该板块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极核来引领带动区域发展。驻马店作为地区中心城市,处于“京广产业带”和“黄淮、京九产业轴”的战略连接点,肩负着发展多种战略产业的重任。通过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主导产业体系和核心竞争力,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将成为“三化”协调发展、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依托“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借助良好的交通条件,通过“三化”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在多轮驱动的推动下,驻马店将成为产业发达、城市服务职能完备的中心城市,辐射中原经济区南部经济洼地区域的核心。 我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迅猛,城镇化也处于快速扩张期。抢抓机遇,率先推行改革、先行先试,将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 我市现有的城乡差距格局明显,统筹城乡发展尤为急迫和必要。通过发挥自然生态格局的优势资源,以统筹城乡公共设施、产业和基础设施为主要路径,构筑城乡一体化空间的基础和支撑体系,打造宜居城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驻马店将成为区域城乡统筹的实验区。 我市农业基础雄厚,基础性资源(土地、劳动力)的配置相对充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通过加大支柱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我市必将成为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加工制造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我市在城市增长力、经济实力及生活质量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综合竞争力较强。地理区位、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农村消费人口众多,在区域的腹地拓展潜力较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完善全国性和区域性专业市场,建设辐射带动豫东南,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南部的商贸物流中心。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山水而媚”,我市最大的特色在于“山—城—湖—田”的景观格局,景观体系的营造就成为塑造我市人居环境最好的切入点,也是形成城市特色最重要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