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族非凡的见面礼节

回族非凡的见面礼节

回族非凡的见面礼节

回族非凡的见面礼节

>

回族非凡的见面礼节

色俩目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和平、平安、安宁。先说的一方说安色俩目尔来库木,意思是求真主给您降福;对方要回答吾尔来库木色俩目,意为亦求主降福于您。回族的这一习俗源于伊斯兰教。

据传说,先知伊卜拉欣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圣子说色俩目,人们纷纷仿效,并被看作是圣行。回族先民将这一礼俗带到中国,沿袭成为日常的祝安问候语。

回族双方见面道色俩目时,晚辈先于长辈,幼者先于长者,教民先于阿訇,客人先于主人。道色俩目时,一般要右手置抚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问候发自内心;也有的地方双手抱拳或平扬双手表示亲切庄重。

用餐礼仪从历代餐具看中国饮食文化

用餐礼仪:从历代餐具看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有没有考究过中国人何时开始脱离茹毛饮血的生活?何时开始用炉灶煮食?常吃的水饺、云吞何时出现?又怎样由分餐制度演化为围桌而食?……在正在香港举办的“美食配 美器――中国历代饮食器具展”中,不仅得到答案,更可深入浅出地认识中国饮食喜好与 器具的转变关系。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100多件珍贵文物,该馆展览部副研究员胡晓建介绍说, 该馆专门为这个专题展览而筹备、组织,展品大都是首次来港展出,其中10多件是国家 一级文物,如新石器时代《灰陶釜、灶》、隋《金足金杯》、北魏《青瓷莲花尊》及汉代《铺首衔环铜》等。 现场展出的《灰陶釜、灶》,是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胡晓建说,新石器时 代的《附加堆纹灰陶鼎》是三足锅,《黑陶甑》是最早期的蒸屉,下半部盛水,称鬲,中 间有孔隔,上面放食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以烧烤为主,到了新石器时期,则开始用水煮、气蒸的手法,北方吃粟,南方吃稻。现场一件新石器时代《双耳小口尖底瓶》,两边 的耳孔吊着绳子,放进河里入了水,陶瓶便会立起来,可见当时的先人打水也很有智慧。 到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讲究饮食礼仪,闻名遐迩的青铜器工艺达到全盛期,由甑与鬲结合而成的?[,已发展至青铜器制。在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而当时祖 先开始懂得吃面食、云吞及粉食了。由于这段时期注重礼祭,出现了许多酒器,如现场展 出的《戍马铜觚》是饮酒器,铜?F用以盛酒,而《窃曲纹龙首三足铜?B》是当时的调酒器,最特别的是《铜冰鉴》,冰酒器具,内置方形罐,用以盛酒。现场也展出了同时期常用的 漆器餐具仿制品。 汉代的展品较特别的有《铺首衔环铜》,是当时的铜烤炉,另外汉代陪葬品《陶灶》,反映出当时人们已有完整的炉灶设备,这座船型的陶灶是南方流行的款式,而北方只用简 单的长方型炉灶。 隋唐是中国文化与国势强盛时期,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进一步交流融合,菜肴品种大增,建立不同饮食流派,当时已普及高足桌、椅,加上宴会菜式丰富,因此由分餐制的一 人一套餐具形式演变为多人围桌合食的形式。当时着重华丽的生活,金银及玻璃器皿相继 出现,并且造工精巧。现场展出的隋唐食器有入口自东罗马的《金足金杯》。另外在新疆 出土的唐代《饺子、点心》,胡晓建说,点心是一些饼食,用面以花模印成漂亮的形状及 花样,而饺子内则有肉,反映新疆地区也受中原饮食影响。 至于其它朝代的展品,较特别的有东汉《宴饮杂技画像砖》、北魏《青瓷莲花尊》、 辽《莲瓣形柄金杯》、南宋《影青瓷注及温碗》及清道光《粉彩锦荔枝盖碗》等。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关键字】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地处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180多万彝族人口,散居在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文化形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瞩目,其中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关键字】彝族的食俗、饮食文化、餐饮用具的文化艺术、餐饮的历史风俗及礼仪 一、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浅谈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浅谈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生活中,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关键词:礼仪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我国自古就有着“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修身》)的说法,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社会文明的标志和人类交往的行为规范,它也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一、礼仪的内涵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具体表现为礼节、仪表等。也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卡耐基说过,人得成功取决于15%的努力和85%的人际交往,礼仪正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修养,从而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一)礼仪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1、它是学问因为它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专业性表现在它是研究人际关系和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形式的专门知识;系统性体现在它已形成一整套的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餐具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餐具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久远,在国际上是非常富有盛名的礼仪之邦,而我国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那么在餐桌上的礼仪就更是非常讲究了,其中餐具的文化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餐具文化的发展喝演变你知道多少呢?留学在本期中国饮食文化为你解析。 中国以农立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懂得使用碗来进食,而中国人所使用的碗,以骨瓷为多,其中红色及蓝白米通花纹瓷碗更是家传户晓、你我皆可能拥有一只的传统款式。日本人以前把碗称为球,可能与碗的外形像球一般呈圆形有关。碗的口径,男性用的是10厘米,女性是厘米,这些数字是以姆指及中指构成的圆环平均大小作标准,配合容易使用的程度及手形不同,故日本人会把男性和女性所用的碗,设计成不同大小。 筷子就如手指,一切挑、扒、拨、撕技能,一双筷子均能办到。竹筷更是中国人一向喜欢使用的,这双黑色红点筷子,让你吃饭吃得更得心应手。 韩国人很喜欢使用不锈钢的筷子,这可能与其国家法律有关,皆因韩国一律严禁餐厅、食品生产工厂及百货公司等供应或使用一次性的即弃餐具,而韩国人一般使用的金属筷子皆为扁形,与中国的方头筷子略有不同。

古人称筷子为(箸),据说是因为以前中国南方的水上人家众多,他们对一切妨碍行船的字眼亦特别显得忌讳,因(箸)音同(住),水上人为免因一日三餐(箸)不离口,又怕船因此而停(住),便把住称为(快),而古代的筷子又多为竹或木制,故(筷子)因此而名。 现今的筷子种类五花八门,除竹筷及木筷,还有象牙筷、胶筷或以金属所做成的金筷、铜筷、银筷,要数中国当今最矜贵兼具历史价值的筷子,便是慈禧太后曾使用过的御箸——翡翠镶金箸、金镶汉玉箸。现在不少外国人更为品尝中国菜而专门学习用筷子,可见这件具三千年历史、由人手概念伸延出来的餐具,在国际舞台所占的地位。 东方国家的人较常使用筷子进餐,中国人喜欢使用方头圆身的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而日本筷子则是尖头方尾,使用时更轻巧灵活,亦方便刺食,日本人更会以(一咫半)作为筷子的长度标准,一咫是指姆指与食指张开时,两指之间的长度,恰巧这个长度正是人体身高的十分之一,计算起来,相当有趣,日本人亦因此把易用筷子的长度定为一咫半。 推荐阅读: 面食不可少的道具——蒸笼,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中国的主食有哪些?大米、白面 中国饮食特性:南北饮食有什么不同?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论文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餐桌礼仪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年级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 - 1 - - 1 – 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的社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变现出来。正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餐桌礼仪入座进餐离席茶文化酒文化中西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饮食所以合欢也。”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入座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注意事项:

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

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阿拉伯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以及与穆斯林民族交往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禁忌。 关键词:阿拉伯民族礼仪文化穆斯林风俗礼品禁忌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三亿多人口,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袤的大地上。尽管他们居住的地域不同,但是,以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为主要特征的阿拉伯文化纽带把阿拉伯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之上,阿拉伯民族礼尚往来、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也逐渐统一起来。 见面问候说不完 阿拉伯民族热情好客,世人皆知,从阿拉伯人见面时那一大套问候语就足以看出这一点。阿拉伯人即使与生人初次见面,也会主动跟对方打招呼:“色俩目尔来伊库姆”(为音译,直译是“和平降临于你”,意译为“你好”)这是一句全世界穆斯林通用的问候语。回答时要说:“窝阿来伊库姆色俩目”。双方握手致意后,两人还会相互寒暄,问一些诸如:“您身体好吗?”、“您家里人好吗?”等客套话,对此,大多数阿拉伯人会用“一切赞美归于真主”和“真主仁慈”来作答。因为阿拉伯人多数是穆斯林,他们习惯将这些赞美真主的话时刻挂在嘴边。 感情深,脸贴脸 如果是两个老朋友相见,那么,光说几句“你好”和握握手显然是不够了,必须相互拥抱,再行贴面礼,才能显出热情来。行贴面礼时,一方用右手扶住对方的左肩,左手搂抱对方腰部,然后,按照先左后右的顺序,贴面三次,即左——右——左。在贴面的同时,双方会低语道:“艾赫兰——艾赫兰——艾赫兰”(意为“你好”,阿拉伯一种常用的问候语)。如果俩人关系十分亲热,会在贴面的同时,嘴里发出亲吻的声音。(注意:不是真的亲吻,而是拟声而已)。此外,有少数阿拉伯人在见面时除握手以外,还会亲吻对方的鼻子和额头。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做礼拜的时候,额头和鼻子是最先着地的地方,吻这两个部位,表示尊重对方,同时期望对方吉祥如意。 握手规矩多 异性之间见面,一般只行握手礼。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定,男女之间授受不亲,因此,男士不可以主动向女士伸手致意,一般是女士先伸手,男士方可握手,而且在握手的时候只握女士的指尖,点到即可。男、女握手时,男士必须从座位上站起来,而女士则不必。说到握手,还应特别注意:阿拉伯人上厕所和做脏活时用左手来完成,右手才是洁净之手。因此,握手时,只能用右手。如果用左手同阿拉伯人握手,通常他们不会理睬你,只是点头示意,此时的场面会非常尴尬。

人际交往礼仪知识

人际交往礼仪知识 篇一:浅谈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浅谈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生活中,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关键词:礼仪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我国自古就有着“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修身》)的说法,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社会文明的标志和人类交往的行为规范,它也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一、礼仪的内涵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具体表现为礼节、仪表等。也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卡耐基说过,人得成功取决于15%的努力和85%的人际交往,礼仪正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修养,从而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一)礼仪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1、它是学问因为它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专业性表现在它是研究人际关系和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形式的专门知识;系统性体现在它已形成一整套的 形为规范;科学性反映在它是人们实践经验和社会习惯的总结。 2、礼仪又是一门艺术,它是研究人们在交际场合中如何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正确施展和发挥因人而异的个人技巧。 (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2)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

中华饮食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华饮食礼仪 篇一: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发展和继承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饮食礼仪文化,很多优良的、传统的饮食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饮食礼仪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中国饮食礼仪是一种精神,贯穿在整个饮食活动中,已演变为包含在饮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饮食文化光辉的思想结晶。 关键词:饮食礼仪文化继承发展 1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饮食礼

仪自然成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以贯通的特点。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饮食礼仪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行为规范的一部份。 饮食礼仪的涵盖面很广,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食礼。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广泛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摘要: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芝地。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关键字:中国饮食文化;特点;食具研制;食物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影响;弊端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只到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拨打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待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体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举例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吓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结构。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芥、土豆红薯和各种藻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以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位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等等。各色菜系的制作方法更有特色:京菜的涮、烤;湖北菜得煨、滑;四川菜则以味多、味广、味重、味辣及多变为特色······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口味饿精美。而美味的产生,又在于五味的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中国的饮食强调味道,口感

交际礼仪中如何做到尊重对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交际礼仪中如何做到尊重对方 篇一:交往交际礼仪(全)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 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 一、礼仪概念: 礼: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的感情,具体表现为礼貌和礼节。 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礼貌侧重表现人的品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动。 礼节:是指人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礼貌与礼节是相辅相成,礼是礼貌和礼节的统一体。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随着具体的礼节行为。 仪: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具体表现为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同时,它也指一件事情的分寸、度量,具体表现为仪式。

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之中并根植于人们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环境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礼仪: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或者说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它是文明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标志.其表现形式为谦虚而恭敬的态度,优雅而得体的举止,文明而礼貌的语言,大方而高雅的装束等. 二、现代礼仪分类 现代礼仪可分成以下五块。 政务礼仪:它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时所讲究的礼仪。商务礼仪: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在商务交往中所讲究的礼仪。 服务礼仪: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如酒店餐厅、旅行社、银行、保险公司、医院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中所讲的礼仪。 社交礼仪:就是人们在泛交际,工作之余的公众场合,迎来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讲的礼仪。国际礼仪:是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所讲的礼仪。

饮食文化礼仪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餐因种类丰富、色香味俱全而闻名世界,很多外国朋友一听到中餐就树起大拇指表示赞同。但是同时必须认识到,很多国人在餐桌上的礼仪却是让人不堪入目的。有的人吃了几十年的中餐,依旧拿不稳筷子,夹菜时滑掉食物;有的人吃东西的时候发出巨大的声音,却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古话说得好“席不正不做”,因为弯腰驼背会压迫肠胃,导致消化不良,而且仪态也不雅观。在用餐的时候要考虑一下自己会不会影响到别人?会不会让人家侧目以对?在吃饭的时候时刻保持警醒,保持应有的礼仪。 宴会前的准备工作 1.邀请函的制作 宴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尤其是重大宴会的准备更是需要细心、耐心和恒心,其中,邀请函的制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正式的邀请函中应该注明以下内容: 宴会的目的 首先要让宾客通过阅读邀请函明确宴会是为了什么而举办的,比如为了庆祝元旦、迎接新年的到来,或者为了给某人祝寿,或者为了纪念公司成立等等,这样来客才会心中有数,知道应该做什么准备。 宴会的种类 因为现在宴会的种类很多,有自助餐、西餐、中餐、鸡尾酒会等等,所以需要事先让宾客知道宴会的种类。 时间 选择宴会时间,一般要尽量避开法定假日,如国庆、春节等,因为在法定假日有的人家人团聚,有的人出门旅游,很难把人凑齐。 【举例】 一对年轻的恋人准备举行婚礼,她们把婚礼的时间定在十月二号,结果当天有的朋友因为出门旅行没能出席婚礼,有的人却拖家带口的全家都来了,使得整个婚宴很混乱。 地点 在确定宴会地点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交通是否方便?有没有停车场?不能为了吃一顿饭,使得大家舟车劳顿。 服装要求 对于一般的休闲聚餐性质的宴会,客人们可以着便服,但是对于比较正式的或者重大的宴会,则需要出席者穿着礼服,所以要在邀请函上注明:“男士请着西装打领带,女士请着套装或小礼服”,否则客人很可能会依照自己的想法穿着,到时举办方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回帖要求 回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举办方确认能够出席宴会的人数,统计人数之后,举办方才能根据人数确定宴会的规模、食物的数量等。 2.座次的安排 我国在正式场合一般都用圆桌,最少一桌,多则几十桌,每种情况都有具体的礼节要求。 一桌 如果只有一桌,这一桌一般设在房间的中央,正对着门口,这时主人应该坐在离门口比较近的位置,主宾坐在面向门口、离门口比较远的位置,这样既可以便于主人招呼迟到的客人,又不会让主宾受上菜动作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之餐桌礼仪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之餐桌礼仪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之餐桌礼仪 圆形餐桌一直是中国人用餐时的首选。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齐后方可开始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是需要等的。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米饭一般不会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骨盘中。堆放的盘子如果骨头过多,必须及时用干净的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也有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先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之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

交际礼仪的基本要求

交际礼仪的基本要求 交谈的基本原则是尊敬对方和自我谦让,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态度诚恳亲切说话时的态度是决定谈话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谈话双方在谈话时始终都相互观察对方的表情、神态,反应极为敏感,所以谈话中一定给对方一个认真和蔼、诚恳的感觉。 (二)措辞谦逊文雅措辞的谦逊文雅体现在两方面:对他人应多用敬语、敬辞,对自己则应多用谦语、谦辞。谦语和敬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对内,后者对外,内谦外敬,礼仪自行。 (三)语音、语调平稳柔和一般而言,语音语调以柔言谈吐为宜。我们知道语言美是心灵美的语言表现。有善心才有善言。因此要掌握柔言谈吐,首先应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同时还要注意在遣词用句、语气语调上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应注意使用谦辞和敬语,忌用粗鲁污秽的词语;在句式上,应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词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义词、中性词,少用贬义词;在语气语调上,要亲切柔和,诚恳友善,不要以教训人的口吻谈话或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在交谈中,要眼神交汇,带着真诚的微笑,微笑将增加感染力。 (四)谈话要掌握分寸在人际交往中,哪些话该说,哪些

话不该说,哪些话应怎样去说才更符合人际交往的目的,这是交谈礼仪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说,善意的、诚恳的、赞许的、礼貌的、谦让的话应该说,且应该多说。恶意的、虚伪的、贬斥的、无礼的、强迫的话语不应该说,因为这样的话语只会造成冲突,破坏关系,伤及感情。有些话虽然出自好意,但措辞用语不当,方式方法不妥,好话也可能引出坏的效果。所以语言交际必须对说的话进行有效的控制,掌握说话的分寸,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交谈注意忌讳在一般交谈时要坚持“六不问”原则。年龄、婚姻、住址、收入、经历、信仰,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在与人交谈中,不要好奇询问,也不要问及对方的残疾和需要保密的问题。在谈话内容上,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灾祸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论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与人交谈,还要注意亲疏有度,“交浅”不可“言深”,这也是一种交际艺术。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博大的饮食文化最初源自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养生为尚的道家饮食思想和茹素修行的佛家饮食思想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合一,逐渐出现了饮食思想的认同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流变与分期,最终形成中国以八大菜系为主、各地方特色菜系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进入新社会之后,对于饮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上升到"吃档次",再上升到"吃稀奇",在吃遍天下之后,饮食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增加了各种文化内涵,并且由于外来饮食的引入,出现了中外饮食交融的现象在将来,饮食将朝向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实惠,一个是品位,一个是古怪。 关键词:饮食思想源头、流变、分期、八大菜系、现状、前景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饮食文化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现代,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认同、接受,被公认为人类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体系之一。 1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 1.1饮食思想的源头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有一种思想的支撑,饮食文化也不外乎如此支撑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源头,它们分别是儒家的饮食思想、道家的饮食思想和佛家的饮食思想。 1.1.1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先圣就已经对饮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了至上的地位”[1]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左传》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 在儒家的饮食思想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人人与之不可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广泛,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

古尔邦节的习俗和礼仪

古尔邦节的习俗和礼仪 穆斯林遍布在中国多个省市,由于地域的差异,也造成了穆斯林庆贺古尔邦节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虽说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所有的穆斯林来说,古尔邦节都是神圣庄严的。那么,各地的穆斯林庆贺节日都有怎样的习俗和礼仪呢? 维吾尔族 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节日的早晨,维吾尔人沐浴全身,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至于是宰牛宰羊宰骆驼还是宰马,由各家经济实力决定。通常

人们把献祭的牲畜宰好,大块连骨肉炖到锅里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串门。拜贺节日。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第一天,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给邻居和长者拜节。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节活动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之后,才是同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 宁夏山区的回族穆斯林将古尔邦节称为“大尔德”。云南、贵州等地的回族穆斯林则将古尔邦节称为“小尔德”。都在开斋节过后第七十天举行。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 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传说,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传统民族宗教节日,其内涵已有多重复合内容,与单纯宗教节日有了很大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内容。中国回族穆斯林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民间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不管大小,均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1.宴饮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为使这种社会 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 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 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 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 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 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 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若知 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 座周旋。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 人起立举杯致谢。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后上 热革,继以最贵肴撰。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