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观念之异同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观念之异同

摘要:家庭教育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传统的产物,也是特定家庭环境、条件和氛围长期积淀的结果。 家庭教育观念是一定社 会、经济、文化、教育和传统的 产物,也是特定家庭环境、条件 和氛围长期积淀的结果。一定 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庭教育 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 育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并且积极的家庭教 育观念对家庭教育的开展具有 重要的推动作用。所谓家庭教 育观念就是指家长对家庭教育 的目的、意义、作用,对孩子学 业、就业的期望,以及对培养孩 子的成才观、价值观等方面的 基本认识。不同的国家家长对 此认识各不相同。根据我国儿 童心理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 授陈帼眉的观点,我们将从人 才观、儿童观、教育观、亲子观 四大方面来比较分析中美幼儿 家庭教育观念的异同。

一、人才观 家庭教育观念中的人才 观,主要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 值的理解。它影响到家长对孩 子成才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 其对孩子的期望,影响到家庭 教育的重点,包括家庭教育内 容的选择、家长时间、精力投入 的重点等等。“望子成龙”与“望 子成人”是中美家长人才观的 区别所在,也是中美家庭教育 的本质区别。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 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漫长的 封建社会,传统思想在人们的 脑海中根深蒂固。受传统“家 庭本位”观念的影响,子女负有 彰显家庭、荣耀父母的职责,子 女的前途决定了全家的命运。 因此,中国家长重视将孩子培 养成“龙”,希望他们出人头地。 天津市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研究 指出:对孩子的职业期望,家长 选择较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 占调查总数的68.6%;同样,上 海地区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 的调查研究报告表明:在家长 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类型的人 的选项中,选择比例 最高的是“博学多 才”,占调查总数的 35.79%;昆明市家庭 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指出:家长期望孩子 达到大学本专科以 上的占调查总数的 86.53%,选择高中(含职业高 中、技校)及其以下程度的仅为 11%。 与中国相比,美国是一个 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移民国 家,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思想,因此美国人似乎没有传 统思想束缚,而崇尚个人发展, 实现自我,是一种“个人本位” 观念。因此,美国的家庭教育 是“望子成人”,这个“人”是社 会的人,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具 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 力,即具有尊重、责任和智慧的 良好公民。基于这种观念,美 国家长在重视孩子的学习、对 孩子智力培养的同时,更为关 注孩子的

全面发展、性格的形 成。 比较中美父母们对孩子的 期望,不难看出,美国的父母更 重视孩子自身的选择,培养孩 子尊重、责任感和智慧,这是孩 子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所必须具 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对良 好公民的起码要求。而中国的 父母对孩子“成龙成凤”的过分 期望,带着较强的功利心,或多 或少地忽视或影响了对孩子的 尊重、责任感和智慧等素质的 培养与开发。

二、儿童观 家长的儿童观,主要指家 长对儿童的权利、地位以及子 女发展规律的观点。 在中国传统的以“家”为本 位的文化中,几乎不存在独立 的个人利益,个人的利益是与 家庭家族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 的。家族的一切成员都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的部分, 子女背负着“光宗耀祖”、“光耀 门第”的责任。受封建礼教思 想的影响,中国家庭中有着严 格的辈分之分,强调子女必须 遵从长辈。孩子因为年龄小、 辈分低,必须服从家长。虽然, 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 大。但长期以来,我们太强 调对长者的尊崇与服从,家 长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 与意志强加给孩子。这种“家 长制”导致孩子依赖性强,失 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 受“个人本位”观念的影 响,在美国父母看来,孩子是 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能力的、 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有主动 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他们在 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是 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 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 权利。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想 法,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自己的 事情,从不强迫孩子,对孩子的 想法给予理解和支持。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当然 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 国家教有着很好的传统,如尊 老爱幼、谦让有礼、重亲情、讲 孝道等等。但中国家教在两千 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中, 逐渐形成了“重共性轻个性”、 “重群体轻个体”的特色。我们 的传统家教观念太压抑个性和 个体,严重扼杀了孩子的独立 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而美国 的家庭教育强调尊重孩子,张 扬个性,但同时又有着过分放 纵、过分夸张的地方。我们以 为,中国家长应合理地取美式 教育之所长,弥补我们之所短。

三、亲子观 家长的亲子观,指家长对 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 也可以说是教育动机。 亲子观影响到家长处理与 孩子之间关系的言行及具体方 式。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 系、亲情关系是形成家长亲子 观的重要因素,同时,亲子观又 受家长的社会观、价值观的制 约。 首先,子女的所属问题。在 我国,子女是属于父母的,就像 家中的其他东西一

样是父母的 私有财产,一切得听父母的;在 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 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喜好、 选择、隐私、交际圈。 其次,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在我国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 的,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 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 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陪 读(各种辅导班、学琴等)…… 不仅如此,还要想着如何攒钱 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 儿育女等。 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 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 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 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 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 在上大学前,孩子的零用钱,可 能由家长支出,但并不是必须 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 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工 钱。等到18岁成人后,读大学 也有父母出学费的,但父母和 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给 的。 比较两国父母的亲子观, 除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外,经 济发展水平也是重要的原因。 由于中国经济水平较差,社会 养老保障不健全,所以父母对 孩子的教育从个人养老或个人 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得比较多, 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 看待,要孩子知恩图报,这也是 可以理解的。美国,社会养老 保障健全。父母不认为养儿就 是为了防老,无后顾之忧。因 此,子女被视为独立于自己的 一个个体,家长只要把孩子养 到18岁,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 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就算尽 到了自己的义务,完成了养育 孩子的任务。孩子将来的路如 何走,全靠他自己去奋斗,将来 能否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父母 似乎考虑得并不多。

四、教育观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指家长 对教育的作用和家长角色与职 能的看法。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上,中美两国家长都持一致的 态度,认为教育是影响孩子发 展的重要因素。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 严,师之惰”——把家庭教育和 学校教育看得同等重要;“昔孟 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称颂母亲注重环境教 育的影响,教子严格;“窦燕山, 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是称赞家教好则会出良材。 近代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 《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中 同样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指出:“小孩子年龄幼稚,意志 薄弱,很容易受教育的影响的。 施以良好的教育,则将来成为 良好的国民,施以恶劣的教育, 那么将来就成为恶劣的青年 了。” 美国家长也十分重视对孩 子的教育。美国教育家M·S·斯 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 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 母亲开始。”近年来,有条件的 美国家长选择孩子在家接受家 庭学校

教育,家长的普遍理由 是:公立学校的教育计划不能 使人满意。他们 愿意在家中给孩 子提供更好的教 育,希望孩子有更 好的学业成绩。 在家长角色 和职能的认识方 面,两国父母都认 为应该承担对子女的养育责 任,除了履行对孩子的抚养责 任,保证孩子成长所必需的物 质条件之外,还要给予一定的 教育。两国家长普遍都认为, 养和育同样重要,应该给孩子 提供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保障 (生理的)和信息保障(心理的、 社会的)。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中国 更多是单向的教育活动,即父 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施加影响。 父母是家庭中的权威,孩子必 须听父母的,服从父母的安排; 父母很少听孩子说话,接受孩 子的意见,父母与子女缺乏沟 通和了解。而在美国,由于父 母与孩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因此孩子们能够参与家庭的决 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父 母与孩子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 教育过程。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 看出:中美两国家长尽管在家 庭教育观念上存在着差异,但 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只要我们 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长避 短,多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那 么就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 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 教育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家庭 教育向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 发展,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 育影响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