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C卷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C卷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C卷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C卷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字词书写

1 .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马革裹尸食不裹腹司空见惯锲而不舍

B.妇孺皆知义愤填膺慷慨淋漓心无旁鹜

C.娇揉造作中流砥柱疑窦释然意气用事

D.黯然失色咄咄逼人踉踉跄跄铤而走险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葫芦瓢子

林清玄

(1)在我的老家,母亲还保存着许多十几二十年前的器物,其中有许多是过了时,到现在已经毫无用处的东西,有一件,是母亲日日还用着的葫芦瓢子。她用这个瓢子舀水煮饭,数十年没有换过,我每次看她使用葫芦瓢子,思绪就仿佛穿过时空,回到了我们快乐的童年。

(2)犹记我们住在山间小村的一段日子,在家的后院有一座用竹子搭成的棚架,利用那个棚架我们种了毛豆、葡萄、丝瓜、瓢瓜、葫芦瓜等一些藤蔓的瓜果,使我们四季都有新鲜的瓜果可食。

(3)其中最有用的是丝瓜和葫芦瓜,结成果实的时候,母亲常常站在棚架下细细地观察,把那些形状最美、长得最丰实的果子留住,其他的就摘下来做菜。

(4)等葫芦瓜完全熟透在树上,枯干以后摘取,那些长得特别大而形状不够美的,就切成两半拿来当舀水、盛东西的勺子。长得形状均匀美丽的,便在头部开口,取出里面的瓜肉和瓜子,只留下一具坚硬的空壳,可以当水

壶与酒壶。

(5)在塑料还没有普遍使用的农业社会,葫芦瓜的使用很广,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用品,它伴着我们成长。到今天,葫芦瓜的自然传统已经消失,葫芦也成为民间艺品店里的摆饰,不知情的孩子怕是难以想像它是《论语》里:“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与人民共呼吸的器物吧!

(6)葫芦的联想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甚受欢迎的人物,像李铁拐、济公的腰间都悬着一把葫芦,甚至《水浒传》里的英雄,武侠小说中的丐帮快客,葫芦更是必不可少。早在《后汉书》的正史也有这样的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7)在《云芨七签》中更说:“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内。”可见民间的葫芦不仅是酒器、水壶、药罐,甚至大到可以涵容天地日月,无所不包。到了乱离之世,仙人腰间的葫芦,常是人民心中希望与理想的寄托,葫芦之为用大矣!

(8)我每回看美国西部电影,见到早年的拓荒英雄自怀中取出扁瓶的威士忌豪饮,就想到中国人挂在腰间的葫芦。威士忌的瓶子再美,都比不上葫芦的美感,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在葫芦的壶中,有一片浓厚的乡关之情,和想像的广阔天地。

(9)母亲还在使用的葫芦瓢子虽没有天地日月那么大,但那是早年农庄生活的一个纪念。当时还没有自来水,我们家引泉水而饮,用竹筒把山上的泉水引到家里的大水缸,水缸上面永远漂浮着一把葫芦瓢子,光滑的,乌亮的,琢磨着种种岁月的痕迹。

(10)现代的勺子有许多精美的制品,我问母亲为什么还用葫芦瓢饔,她淡淡的说:“只是用习惯了,用别的勺子都不顺手。”可是在我而言,却有许多感触。我们过去的农村生活早就改变了面貌,但是在人们心中,自然所产生的果实总是最可珍惜,一把小小的葫芦瓢子似乎代表了一种心情——社会再进化,人心中珍藏的岁月总不会完全消失。

(11)我回家的时候,喜欢舀一瓢水,细细看着手中的葫芦瓢子,它在时间中老去了,表皮也有着裂痕,但我们的记忆像那瓢子里的清水,永远晶明清澈,凉人肺腑。那时候我知道,母亲保有的葫芦瓢子也自有天地日月,不是一勺就能说尽。我用那把葫芦瓢子时也几乎贴近了母亲的心情,看到她的爱以及我二十多年成长岁月中母亲的艰辛。

2 . 阅读全文,概括葫芦瓜的作用。

3 . 文章多次引用古代典籍中有关葫芦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4 . 文中第11节划线句有何含义?

母亲保有的葫芦瓢子也自有天地日月,不是一勺就能说尽。

5 . 文章第8节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6 . 文中“葫芦瓢子”寄托了哪些情思?

阅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今年故宫举办的“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非常火爆,一票难求。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也让人们为传统文化焕发新姿而感到振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当下,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②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通过越来越多样的形式融通古今,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经过多轮富有创造力的探索改造,在许多人眼中,它已不再只是那个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上72万平方米的皇家庭院。不止如此,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今,说起我们与诗歌书信最近的一次重逢,自然会想到《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等一档档文化节目。正是在一次次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亲切感、新鲜感和满足感,也让传统文化自身更加具有“时代感”。

③有人说,故宫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炼成并非偶然,是因为它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人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激发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事实上,回顾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我们的发展有过高峰也有过低潮,前进的道路有过平坦也有过坎坷,但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始终未曾改变。

④事实证明,一些文化创意类产品之所以受到广泛认可,追根溯源就在于,它们真正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只有更贴近现实、更贴近群众,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走进人们心中;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成为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7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 . 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 . 文章第②段先总述__________的现象,然后列举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事实具体阐释,最后强调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

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鄭、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0 .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吴广素爱人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广故数言欲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比至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天大雨

11 . 把“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充分表现了陈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B.士兵们之所以跟着起义,除了形势所迫,被逼上绝路,也有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意为其效力的因素。C.起义军冒充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队伍,为的是纪念二者的功绩,也为二者的无辜被害向统治者申讨正义。D.起义军一路上收编人马,力量迅速壮大,反映了秦朝的暴政不得民心,也表明了陈涉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力。

四、句子默写

13 .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2)__________,爱上层楼。爱上层楼,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开头两句抒写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五、诗歌鉴赏

古诗词赏析: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②居大厦。

【注释】①陶者:指烧窑工人。烧窑者通过高温把粘土烧制成瓦片。②鳞鳞:指鱼鳞般的瓦片。

14 . “陶尽门前土”的“尽”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5 . 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选择一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六、综合性学习

16 . 解释加点词。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________

(2)二十三年弃置身弃置:________

(3)怀旧空吟闻笛赋怀旧:________ 吟:________

(4)暂凭杯酒长精神长:________

1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①,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②;家庭suǒ屑便往往③。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滢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里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suǒ()屑情郁()于中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根据上下文,将“触他之怒”“触目伤怀”“发之于外”分别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横线上。

(4)解释下列词语。

颓唐:大去之期:

七、作文

18 . 作文。

请以“我和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2)不得抄袭或套作;(3)字数不少于600字;

(4)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字词书写

1、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文言文阅读

1、

四、句子默写

1、

五、诗歌鉴赏

1、

六、综合性学习

1、

2、

七、作文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