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述评

当代中国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述评

当代中国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述评
当代中国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述评

当代中国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述评

本文由skate1013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维普资讯 https://www.doczj.com/doc/af13663187.html,

第 3 卷第 1 0 期

V 13 o . 0No. 1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 年 1 08 月

,

J un lf a g h nTa hr ol e o ra Tn sa ec es l g o C e

/ n. o 8 a 2 o

当代中■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述评

李庆祥 ,范敏娟 2

( . 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合肥 1 安2 0 3 ;2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30 9 . 2 10 ) 4 0 3

要:2 0世纪 8 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史学界对史学评论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史学评论的基本特征 ,史学

评论的内容 ,史学评论的标准和作用 ,史

史学评论的内涵和学科定位

审视 ,是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I.游翔说,史学批评就

是根据人们对史学实践即史学实践主体( 史家)又包括史学

些学者将史学评论作为史学理论的分支学科 . 吴泽认

为:史学评论是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按照一定

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标准 , 史学作品 , 学现象进行分析和对史评价 ,是对史学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P 9 2 ) 振宏说 : ] 7 .李 (

实践物化成果 ( 史著)所进行的评别 .王建辉认为:史学评 J

论是对于过去形态, 尤其是进行的史学诸实践活动的阐释和评

介I.罗凤礼说:史学评论就是史学的自我审视和反思I .

收稿日期 :2 0 -02 07 1-2

作者简介:李庆祥 ( 9 8) 17 .,男,山东沂水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 l 9-

维普资讯 https://www.doczj.com/doc/af13663187.html,

第 3 卷第 1 0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 年第 1 08 期

牟安世认为: 史学评论就是对史学著作或论文中的史实和史观进行批评或议论时所写成的文章或专著, 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评论者自己的批评标准或个人意见【. 但也有一些学者将史学评论作为史学的一门理论学科( 史学的二级学科 )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雷戈 , 他认为: 史学评论本质上是一门理论学科 , 而不是史学理论本身的一部分,而是低于史学理论的,富有直观形式的理论机构,是对史学现象进行理论的分析和价值的评判【.赵俊也认为史

导史学实践 ,引导史学发展 . 邓鸿光说,史学批评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分析 , 判断史学思维的具体形式,寻求其中所蕴涵的史学家进行史学思维所体现的理论原则与通常用以

第11章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讲义版)

第十一章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3) 本次授课框架: 总结波动理论,引出增长理论。 增长方程推导及对增长因素的讨论(包括索洛剩余) (1) 增长方程推导(总量形式),假设条件 (2) 人均形式生产函数 (3) 总量与人均量之间的关系 索洛稳态方程推导过程 (1) 索洛稳态定义 (2) 根据均衡条件的推导 (3) 稳态条件的存在性讨论(生产函数假设,INADA 条件) (4) 储蓄线和投资持平线(补偿线)相互关系的讨论解释稳态调整路径 比较静态分析 (1) 储蓄率增加情况 (2) 人口增长率增加情况 总结“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关键结论(影响总量、人均增长率的因素(结合储蓄率)与各国收入趋同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评价 一、增长方程推导 假设生产函数: N N N K AF N N K AF N K K N K AF K N K AF K A A Y Y N K AF Y ???*+???* +?=?=),(),(),(),() ,( 假设 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1。根据欧拉定理: 1 对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of Scale ,简称CRS )的理解。第一,经济规模足够大,以至于来自专业化分工的收益(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已不存在。当资本和劳动增加一倍时,只能重复原有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使产出翻倍而不能带来更多;第二,强调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重要性,其他因素如自然资源的相对次要地位。本章的一道作业题也表明这种假设的合理性,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阻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逾越的。

总量表达式2 N N K K A A Y Y N K AF N N K AF N N K AF K N K AF K ?-+?+?=?-=??*=??* )1(1),(),() ,() ,(θθθθ 总量与人均量的关系 N N k k K K N N y y Y Y ?+?=??+?=? 人均量表达式 k k A A y y ?+?=?θ 索洛发现:技术进步、劳动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按此顺序是GDP 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人均GDP 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大部分历史中,两个重要的要素,当推资本积累3(实物与人力)与技术进步。我们对增长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这两个因素。 索洛剩余 产出增长中不能通过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来解释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技术进步(A A ?)带来的增长。A 4有时也被称作“全要素生产率”(TFP ),这是一个比“技术进步”更为中性的术语。实证研究表明: 技术进步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大约为80%左右。由于产出和劳动、资 本投入可以直接观察到,而A 却不能,经济学家测量“索洛剩余” A 利用:])1[(K K N N Y Y A A ?+?--?=?θθ 二、稳态分析 2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资本的收入份额θ是0.25,劳动的收入份额θ-1是0.75。这意味着,资本年增长率如果为3个百分点,导致产出增长率还不到1个百分点。 3 如果将资本进一步细化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H ),生产函数将转化为:),,(N H K AF Y =。曼昆、罗默等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指出,生产函数中实物资本K 、非熟练劳动力N 和人力资本H 的要素份额各占1/3。 4 A 被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说法,只是针对),(N K AF Y =这种生产函数形式的,这种技术进步 类型在历史上也被称作“hicks-neutral ”(希克斯中性);如果生产函数形式为),(AN K F Y =,这是的技术进步被称作劳动增广型(labor-augmenting )技术进步或“harrod-neutral ”(哈罗德中性)。如果采用这种生产函数形式,也可以推导出类似的增长方程以及索洛稳态方程。

品牌关系理论研究述评_视角_主题和核心观点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洲首先兴起的关系营销理论,至今方兴未艾。随着中国市场逐渐步入关系营销主导的时代,对关系营销理论的梳理分类,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三大方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类比于人际交往关系,并透过这一拟人化思想来寻求品牌管理思路,对品牌资产的建立与测量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所以,品牌关系的提出顺应了关系营销理论发展的趋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Blackston ,1992;Fournier ,1998,2004;Aggarwal ,2004;Aaker ,Fournier &Brasel ,2004,etc .卢泰宏等,2003;周志民, 2004,2005;黄静等,2006;何佳讯,2006; 等)。[2-10] 卢泰宏等(2003)将品牌关系理论要讨论的基本问题概括为:(1)品牌关系研究的思路如何?(2)在与消 江西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企业品牌关系理论研究述评: 视角、 主题和核心观点□余可发(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 [摘要]文章以全球品牌关系相关文献为分析对象,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品牌关系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将研究文献的视角归纳为关系主体研究视角、 关系流程研究视角、关系规则研究视角,在三个研究视角的统筹下,总结了研究主题和核心观点:品牌关系概念主题、品牌关系测量主题、品牌关系动态发展主题、品牌关系型态主题、品牌关系与其他品牌模型关系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品牌关系;视角;主题;核心观点[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06(2009)02-0054-05 Review of Brand Relationship Research :Views , Themes and Core Issues YU Ke-fa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a literature overview of global research of brand relationship (BR ),the paper identified three views for the theory of BR ,named as view of BR structure ,view of BR development process ,view of BR norms.Then ,under the three views ,the paper included some themes and core issues of BR research which are the themes :the Model of Concept ,the Model of Measure ,the Model of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Model of BR forms ,the Relation between of BR and others Model of Brand .Finally , some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BR are offered.Key words :Brand Relationship ;Views ;Themes ;Core Issue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综述?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00875) 张青方Ξ 郑日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例如,French[1], 1952;Menninger[2],1959;Frank[3],1968; Lazarus[4],1980)。研究发现那些怀有较高希望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Udell2 man&Udelman[5],1985);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C ousins[6],1989);他们从意外的身体伤害中康复的更快,对于慢性病他们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E l2 liott,Witty,Herrick,&H offman[7], 1991);他们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Snyder, C1R1;Irving,L1M&Anders on,J1R1[8] 1991);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解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Y oshinobu[9]见Snyder,C1R1, Harris,C1,Anders on,J1R1,H olleran, S1A1,Irving,L1M1,S igm on,S1T1, Y oshinobu,L1,G ibb,J1,Langelle,C1, &Harney,P1,1991);他们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行为更健康(Snyder[10],1994)。Snyder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Snyder,C1R;Mc2 Derm ott,D;C ook,W;Rapoff,M,A,[11] 1997)。Snyder用他的《儿童希望水平自我报告量表》测出,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孩子,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此外,高希望得分的儿童还倾向于表现更多的社会赞许行为。他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儿童在希望量表上的得分与智力量表上的得分没有相关,但却与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相 关(Snyder,C1R;H oza,B;Pelham, W1F1Rapoff,M;Ware,L;Danovsky,M; Highberger,L;Rubinstein,H;S tahl, K1J[12],1997)。诸多的研究已经发现 “希望”是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 要影响的课题。 一、“希望”和有关的“希望理论” 11“希望”(H ope)的概念 M iller和P owers[13](1988)从希望的 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 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 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 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这种美 好预期不一定要建立在某个具体的事物 和现实的目标之上。因此,希望是一种 对未来以相互关系(主要是与他人相 关)为基础的美好预期,是一种自己可 以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感,一种心理 和精神上的满意度,一种对生活的目的 感、意义感的体验,以及对生活中充满 无限的‘可能性’的感觉。”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 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Snyder, 1994;Snyder,Harris,et al1,1991;Sny2 der,H oza,等,1997)。这个理论认为, 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 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 这样两个组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2 cy and pathway)。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 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 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 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 的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 知。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 计和调整系统都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 部分。因此,Snyder对希望的定义是: “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 状态,它包括意愿动力,即一种目标性 指向的能量(agency,a g oal-directed en2 ergy)和路径,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 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 oals)。”(Sny2 der,Irving,&Anders on,1991,p1287) 21希望理论(H ope theory) 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的模型主要 包括如下要素: 211 目标(g oals) 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应该既 不是100%能够达到的轻易之物(Proba2 bility of attainment),也应该不是毫不可 能之物。Samuel C oleridge在他的名为 《无望的劳作》(W ork without hope)中指 出希望的本质,他说,“没有目标就无 所谓希望。”(1912,p1447)目标是人们 的精神活动的支点。它也是Snyder希望 理论的支点(Snyder,1994;Snyder, Cheavens,&Sym ps on,1997)。 212 路径意念(Pathways Thoughts) 对于怀有希望的个体来说,一旦目 标产生,设计实现所渴望的目标的路径 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大脑有一种自 然的倾向去了解和预期某种可能的结果 (例如,A→B)。这一观点在最近的一本 叫做《大脑是如何工作的》(H ow the brain w orks)一书中有进一步的验证和说 明。路径意念就是开发大脑中的预测能 力系统,在头脑中生产出指向目标进而 实现目标的计划和方法。 213 意愿信念(Agency Thoughts) 意愿信念是推动个体产生目标,并 沿着他们所设计的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 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不仅会决定个体 的目标产生、路径设计和计划过程,同 时也是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能坚持下去精 神意志力(Mental willpower)。 213 障碍(Barriers) 通常情况下,个体的目标实现途中 总是遇到困难。根据希望理论,大多数 Ξ现单位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姓名潘炳英 学号200808020321 所在院系商学院营销系 专业市场营销 任课老师汪嘉彬 课程名称服务营销学 考试时间2010年10月21日考试方法提交课程论文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1. 服务质量的概念 ?服务质量是产品生产的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无论是有形产品的生产企业还是服务业,服务质量都是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法宝。 ?服务质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 (2服务质量既要有客观方法加以制定和衡量,更多地要按顾客主观的认识衡量和检验; (3服务质量发生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之中 (4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企业与顾客交易的真实瞬间实现的;

(5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 2.国内外研究历史背景 2.1国外研究历史背景 国外的服务质量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西方国家服务营销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基阶段,这时服务营销已经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孕育阶段,并且在这一阶段,来自外部环境的两大因素使服务营销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一是西方特别是北美服务业的全面解禁。二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于1981、1982、1983、1985年召开的一系列关于服务研究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提供了较好的国际间交流与对话的机会。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服务的特征引起的管理问题为主线展开研究的。其中服务质量(因异质性引起和服务接触(因同时性引起以及营销的功能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众多学者对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尤其是对服务的品质、优缺点以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2.2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的前人工作 2.21 起步阶段(1980~1988 服务质量作为一个术语早就有之,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往往从内部效率的角度将其内涵界定为服务结果应符合规范。服务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基本上援用基于制造业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服务业全面解禁,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服务与产品是不同的,并意识到服务质量有别于产品质量,如Saeesr等人(1978提出了服务质量不仅涉及结果,还包括服务交付过程 的观点。Zeithaml(1981则归纳出了顾客在评价产品与服务好坏时的不同点。不过当时对服务质量的概念及其属性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对这一问题的突破,要归功于芬兰的教授。在1982年,他提出了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概念,并明确了其构成要素,同时指出内部营销是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有效手段。他认为质量应是顾客感知的质量,是指顾客对服务期望与感知的服务绩效之间的比较。若感知的服务绩效大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一、希望的定义及理论 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Luthans的心理资本四因素(希望、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之一。Miller 和 Powers(1988)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心理学家从各个角度出发来对希望进行定义。但是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其中对希望研究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是Snyder。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Snyder,1994 ;Snyder ,Harris,etal.,1991 ;Snyder, Hoza ,等,1997)。这个理论认为,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这样两组 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cy and pathway)。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的 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知。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计和调整系统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Snyder 对希望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 它包括意愿动力, 即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agency , a goal -directed energy)和路径, 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oals)。”(Snyder, Irving , &Anderson, 1991)。此外,关于希望的定义还有,埃里克森(Erikson,1968)把希望定义为“对强烈愿望能够实现的持久的信念”,提出希望和其他动机之间的辨证关系,最强烈和最重要的一对是信任/希望对不信任,这是婴儿的第一个任务。戈特沙尔(Gottschalk,1974)认为,希望包含对特定合意结果的积极预期,它推动一个人解决心理问题。埃夫里尔、卡特琳和金(Averill,Catlin & Chon)采用认知术语定义希望,认为当目标符合下列要求是,希望是适当的:(1)能力范围内可实现的,(2)可控制的,(3)被看成是重要的,(4)在社会和道德水平上是可接受的。 二、希望的测量 (一)目前可查到的希望的测量工具为Gottschalk 1974 年的“希望量表”。此量表要求被试者对近4年里发生的重要生活事件进行描述,通过对被试者描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测量者有四名,分别阅读每一段故事,并且用富有希望-缺少希望七个等级分数对故事进行评分。该测验的测量者内部一致性达到0.61;在富有希望和缺少希望的评分一致性上也达到了0.88。(二)米勒希望量表(Miller Hope Scale)是较早考察方面比较全面的一个考察希望程度的量表,其中包含40个题目,采用了6点评分,量表总分为40-240。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两周后的再测信度为0.82,经因素分析检验,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美国Kansas大学心理学系以Snyder为首的实验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希望进行了系列研究, 其中包括一系列希望评定量表的制作。目前为止,他已经成型可供使用的量表包括: “成人一般希望量表” (Adult Dispositional HopeScale) (ADHS)、“儿童希望量表”(Children' s Hope Scale) (CHS) 、“幼儿希望量表” (Young Childre' d Hope Scale)(YCHS)。其中成人希望量表中又分别测量了气质希望和状态希望。即成人气质性希望量表(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和成人状态希望量表(Adult State Hope Scale)。 成人气质性希望量表(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是Snyder1991 年编制的适用于15 岁以上人士,包括12个题目,其中4个用来测量“动力思维”,4个用来测量“途径思维”,另外4 个为干扰项目。每个题目有4 种不同程度的情况可供选择,从“绝对错误”到“绝对正确”,希望量表的总分就是动力思维和途径思维相加,量表的分值范围为8-32。该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4-0.384,再测信度为0.8,量表结构效度亦良好。 成人状态希望量表(Adult State Hope Scale),该量表是Snyder 等人在1996年编制的,用来测量16岁以上成人在某个特定时刻的希望水平。它包括6个题目,其中3个题目测量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当今,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随着无形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升高,如何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领导的领导理论。领导理论影响着员工绩效,形成组织氛围,潜移默化构成组织文化,那么什么样的领导理论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呢?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中国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研究领导理论更具实际意义,也是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际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有斯托格迪尔[Stogdill],鲍莫尔为代表的特质理论,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利克特(Rensis Likert)及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连续流理论,三隅二不二的PM模型,及中国的相关领导行为理论PM研究, 费德勒模式,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佛鲁姆(V.H.Vroum)和耶顿(P.W.Yeton)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领导权变理论。 本研究综述上述领导理论,希望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够提升中国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关键词:领导理论,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4) 第二章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 (4) 第一节领导特质理论 (4)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6) 第三节领导权变理论 (11) 第四节领导风格理论 (16) 第三章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17) 第四章对各领导理论的评价 (18) 参考文献 (19)

中国文学理论

1.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即本质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就是生活与人的本质的真实)艺术概括:就是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即典型形象的方法。要点有二:首先,是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其次,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体意图的指导,使之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2.情感评价: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作家表明对笔下对象的情感态度。其基本要求是高尚的品格与一定的功利取向,诚挚的情态与艺术的呈 2.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何区别?艺术真实指艺术描写揭示出生活本质内蕴。与生活真实相比,它是内蕴的真实,又是假定的真实。内蕴真实指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假定真实指它描绘的情景是虚构的、假定的。与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主观真实指它不象科学真实那样的客观,而是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诗艺真实指它是运用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能引起人的美感。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人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形式主义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意味”。我们认为文艺作品之所以有意味,乃是因为它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让人从中品味到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社会事物与自然现象的形式作用于人,久而久之,某种形式就成为某种内容与情感的固定的表现符号。当人们再接触到这种符号形式时,就唤起相应的审美经验与心理结构,觉得有意味。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11.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3.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若有,试述灵感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答:比较: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5.为什么说即性不是凭空出现的? 答:即性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他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峰杰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2)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4) L t=L 0e nt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5)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 sf(k)=nk(10)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32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6年33期 牌是相关事物的象征,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 (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 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自1931年美国宝洁公司(P&G)的麦克尔?罗伊提出品牌经理制以来,品牌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实业界的操作需求带来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繁荣。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笔者根据品牌一词在使用时具体语言环境的差异,把对品牌的理解划分为三类:服务的理念、利益的源泉和进化的角度。 品牌的传统观——服务的理念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让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 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 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纵览当前国内外品牌界,对于传统品牌观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张焱、张锐,2004)。 (一)符号说 Lynn B.Upshaw(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定义委员会(1960)认为,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D.Benneh,1998);Philip Kotler(1997)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从本质上说,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的允诺和质量的保证。 (二)情感说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是具有创新性的,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 :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 宋旭琴1 向 鑫2 (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广州 5107252、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广州 510090) 品 内容摘要: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 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这些名称和标识等会由于不同的品牌表述方式而产生差异,又将会产生不同的品牌观念。本文整合了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并对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以期能对品牌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进行概括,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关键词:品牌 品牌理论 品牌观念 性价值(personality),因此,品牌管理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品牌的个性,要创造性地运用广告资源来为品牌建设(即企业的长 期收益)投资。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Lannon和Cooper(1983)坚持了品牌创建中的情感主题,他们运用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并指出美国广告方式(其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欧洲广告方式(其是神话和仪式的具体化,即它使人们可以看到品牌如何随着文化的变化而演变)的不同特点。 (三)关系说 奥美公司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最后拥有者,品牌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Michael Perry认为,品牌是消费者如何感受一个产品,它代表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相关性与意义的总和。David Arnold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结果,消费者对它有较高的认同。王新新(2000)认为,品牌是一种关系性契约,品牌不仅包含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如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情感关系;苏晓东等(2002)认为,品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符号,它包含了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总和,基于这个认识从而架构了“7200品牌管理系统(BMS)”。 (四)资源说 Alexander L.Biel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无形资产,其带来的好处是可以预期未来的进账远超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其他品牌所需的扩充成本;而陈伟航则指出,品牌会渗透人心,因而形成不可泯灭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的妥善运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无穷的财富;韩志锋认为,品牌是企业内在属性在外部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资源,它不仅是企业内在属性的外部环境集中体现出来的(外化的)有价值的形象标志,而且因为其能整合企业外不同资源对企业内在属性发展产生反作用,它更是一种资源。 营销谋略 Sale Stratege

员工满意度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及评述

企业员工满意度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及评述 一.文献研究概况 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对他从事的工作及环境因素感受到的一般态度。最早是由Hoppock(1935)在《工作满意度》一书中提出。从1935—1976年的40年间,有3000多篇有关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论文发表(Locke,1976),这表明了工作满意度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工作满意度之所以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和一些主要的员工行为变量(绩效、流失、缺勤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目前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仍然比较活跃,许多研究者将工作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因变量和调节变量来开展研究(Büssing,1998)。 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类:①对工作满意度决定因素和调节变量的研究;②对工作满意度的结果变量的研究;③对工作满意度水平的调查研究。本文的注意力主要放对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进程的考察上,并针对目前的研究问题做评述,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图1-1 文献样本按年限分布情况 本文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方法。依据分层抽样方法,搜集了近十二年之内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献共120篇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按年限分布情况见图1-1)。并经筛选后,对其中31篇文献做重点研究(文献学习笔记见附录)。其文献样本容量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十二年内有关员工满意度的总体及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希望对后期关于员工满意度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一)相关理论基础 工作满意度产生的理论基础:在工作满意度决定因素的考察上, 国内外的研究多在某个激励理论的

背景下进行。根据文献查阅, 笔者发现, 许多研究都是基于以下一个或几个激励理论来进行的。 1. 工作特征理论。哈克曼和劳拉( lawler)是现代工作特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们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员工对工作的反应是由他们对工作特征的知觉所决定的, 而不是由工作的客观特征所决定。工作特征理论模型的基本含义是: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通过激发员工的三种心理状态而产生的, 即: 工作意义、责任感和对工作结果的了解程度。 2. 公平理论。根据Adams( 1963 ) 的公平理论, 工作满意度的产生来自员工将自己的收益和他人相比较的结果, 也就是说员工所有的不满意和满意几乎都源于自己比较! 后的公平感知。当员工与他人比较, 或与自己过去的工作进行比较时, 便会对自己的现实工作得出一个判断和态度。根据公平理论,对大多数人而言,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 报酬、工作本身、提升、管理、工作群体和工作条件。 3. 需要层次理论。根据心理学家Maslow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 人们具有从低等的生理需要到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及至最高等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一理论, 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就必须了解他们的需要, 并设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 才能使其获得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4. 双因素理论。20 世纪50 年代后期, 美国心理学家Herzberg 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将与工作满意度相关的因素称为满意因素或激励因素; 将与工作不满意相关的因素称为不满意因素或保健因素。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工作的一种感受, 这一感受由激励因素决定, 而保健因素的积极方面并不是产生工作满意度的充分条件。因此,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60 年代中期以来, 双因素理论越来越受到研究工作满意度学者的关注。 5. 期望理论。1967 年, 美国心理学家Vroom 提出了期望理论。针对工作满意度问题, 他指出, 工作满意度取决于个体期望与实际取得成就相吻合的程度, 期望未能实现便产生不满意感, 人们只有在他从工作中得到的回报大于他所期望的回报时, 才会对工作满意。如果从工作中得到的回报小于期望值, 就会对工作不满意。 (二)员工满意度调查及测评工具 在员工满意度的调查方法、内容的研究问题上,学者本基本上保持着一致性,并已初步形成规范。主要差别就在于不同情境下的变量选择的侧重点不同。如张国红(2000)认为调查内容应包括员工对工作本身、回报、背景、工作群体和企业的满意程度五个方面。并提出在调查过程注意的问题,如高层领导对调查的支持、确定员工调查的真正目的、专业人员涉及、分析调查问卷、问题要明确、员工调查要保密等。卢嘉、时勘(2000)认为员工满意度调查步骤是:1.了解企业现状2.确定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维度和题目3.对满意度量表进行施测4.对结果进行描述5.对调查进行补充,以备修订以后调查。姚艳红、曾艳(2002)认为调研分析需重视员工工作成就感、分配工作时考虑员工兴趣和特长、工作丰富化、公平竞争和薪酬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提供进修机会。王德鲁(2006)以企业技术研发人员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企业研发人员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研发人员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结合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在员工满意度测量方法上,目前在西方国家主要测量方法有语意差别量表、工作说明量表、工作描述指标、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以及彼得需求满意度问题调查表。其中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MSQ是明尼苏达大学工业关系中心的研究者在1957年基于工作适应理论研究得出。量表分为长式量表(21个分量表)和短式量表(3个分量表)两种。短式量表MSQ包括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一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

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无庸置疑,没有谁不希望经济增长,但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强调投资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种种经济增长理论。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近年来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于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的比较。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如果技术进步停止,增长就结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MIT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纪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二、假定条件 索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设: (1)萨伊定理: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 (2)I=S,即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由以上假定条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上不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