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分析.

城市化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分析.

城市化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分析.
城市化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分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5卷

2003燕第5期9月JOURHALOFJINANUNIVERSlitV0l25No.5(Philos_()phy&SocialScienceEdition)Sep,2003

城市化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分析

祁金立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城市经济主导了国家的经济,城市化的进程、速度、水平是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进

程、速度、水平的标志。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是城市化的主要功能,城市化的聚集效应以一定的人口和地域为基础聚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人才、信息等各种资源和优势,形成高效低成本强扩张的产业群。聚集效应主要有规模效应、近邻效应、分工效应、结构效应、城市“场效应”。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必然伴随着社会经拼辐射效应的发挥,辐射效应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链的延长、产业规模的扩张来实现,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文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社会发展;城市化;城市功能;聚集效应;辐射效应

[中围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03)05—0030—05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经济和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转移,城市数量和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加强的历史过程。城市作为某区域的中心地,高强度聚集着大量的物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是该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的中心.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多采的物资文化生活,产业基础好,结构较为齐备,发展速度快,蕴涵大量的就业机会、表现出巨大吸引力和辐射力,拉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城市化反映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所以,城市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发展的历程,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全面综合发展的体现,其中,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城市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城市化对GDP的贡献举足轻重,根据有关专家设立的指标估计,我国城市化的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城市化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关键。本文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机制。

一、城市化的聚集效应

1.城市化聚集效应

城市经济是与人口和产业密集性相联系的集约经济,以地理上接近、生产专业化以及资[收稿日期]2003—03~21

[作者筒介]30祁金立(1959一),男,河南精县人,华中科技大学经许学院博士生。

万方数据

盒、技术、人才、信息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基础均与聚集密切相关,聚集经济效应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以提高经济效率和降低经济成本的系统力量,

聚集效应一般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使得经济活动更加节约成本费用,提高敦率,增加效益。根据经济学原理,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与其它经济活动存在着相互依存、相玎促进的联动关系,经济组织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可以产生三个效果:一是形成强大的集体效鹰;一是使原来分散的经济活动在空间范围上相对集中,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三是促慷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的建立。城市的聚集效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各种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集中或彼此作用所带来的收益,是综台要素q-产率的提高。规模经济是城市聚集经济的一个主要源泉。它不仅仅是经济收益,也体现在生产力的集约化布局和资源的集约化使用的有机结合方面。

近邻效应:近邻效应是经济活动集中于城市地区时所带来的经济性。分为共享经济利益、劳动力市场经济利益和信息经济利益。

分工效应:分工效应是指几乎任何区位单位聚集在一起都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如服务上的社会化、生产分工上的协作等。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从分工程度较低的产业向分工程度较高的产业发展或转移。

结构效应:结构效应是指聚集要素的聚集方式及要素问的聚合程度对城市聚集的作用,包括结构关联效应(是指城市产业联系方式及产业部门间相互联系状况对城市聚集质量的影响)、结构成长效应(是指资源流向生产率更高部门的再配置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是指城市时刻处于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之中)。

城市“场效应”:城市“场效应”是城市区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地理空间上客观存在的“洼地效应”。一是城市场自身具有高度密集的能量,由此能够形成强大的引力与聚集力;二是城市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三是城市具有更高的运转效率和效

益。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作用力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即距离城市愈近,场效应愈强;反之亦然。

2城市聚集规模的内容

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首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产生出强大的吸引力,使得聚落以外的人口不断向聚落集中。当人们在从事生产经营和生活的特定地域空间内基本排除农业生产.而依靠从其他地域空间经济系统输入维持生存的农业产品时,这一聚落就从农业聚落演变成了城市。Fh于大城市经济效益高、就业机会多、产业和服务多元化、收入和消费升级快等优势会使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周围乡村和外区域人口产生吸引力。伴随着大量移民迁人而带来的各种资源,又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使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在这种城市化拉动机制的作用F,聚落从小城市逐渐成长为大都市,从单一功能城市逐渐成长为多功能城市,有些城市还从区域性经济中心逐渐成长为世界性经济中心。另一方面,已形成的城市可能会由于各种不利困素,如环境恶化、气候变迁、资源枯竭、战争、饥饿、经济危机和政治动乱等作用的结果,居民会外迁他乡,逐步导致城市的退化和消亡。可见城市的兴衰存亡与城市人VI的数量及其变化密切相关,没有城市人il的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城市发展的质变的飞跃。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是一切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城市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需要人们扩大和深化社会分工和协作,共同获得节约成本的利益,产生聚集经济效益,促使31

万方数据

工业生产和产品交换活动大量向城市集中并促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又形成新的分工与协作和获得新的聚集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的规模也会相应地扩大,逐渐从小城镇成长为大都市。随着生产分工的细化和产业部门的增加,逐步从单一产业型向综合产业型转化,同时,商品交换、生活服务、文教卫生、行政管理等部门就会随之出现和日益多样化,城市功能也就随之趋于多元化。反之,城市的生命力就将逐步丧失。

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大量的人口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都聚集在城市里,所以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广与应用也主要是在城市中得以实现。

城市也是人们文化、艺术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活动中心。由于城市居民新的思想、观念在城市中产生和传播会扳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还会逐渐辐射周围乡村,带动乡村居民的思维促进乡村居民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并由此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整个区域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城市的人口聚集和工业生产与商品流通活动的聚集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它们的发展变化决定着人们社会活动的聚集和城市的发展。

3.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

城市经济效益与规模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愈大,其总体经济效益也愈高。据联邦德国的资料表明,50万人口的城市比2~5万人口的小城市,每人平均总产值高40%。按照城市人口数的规模下限10~50万人计算,全国目前共有城市666个,其中200万人以上的城市13个,100—200万人的城市27个,50—100万人的城市53个,20.50万人的城市218个,20万人以下的城市35个。太城市占地少、经济效益高,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如垒国实力最强的50个城市仅占全国人口的9.1%、土地面积的0.9%,却刨造了占全国27.1%的国内生产总值、41%的财政收入和32.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2年上海市仅房地产开发投资一项就超过了700亿元。以河南省的资料为例分析城市聚集效应,分析表明,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是以规模发展为特征的,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大城市优予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优于小城市,地级城市的聚集效益优于县级城市(见表1)。2002年集中在河南省7个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1023家,总产值达到11130亿元,出rn额为35亿元。从全国城市用地按平方公里创造的工业产值分析,中心城市是大城市的64倍,大城市是中等城市的1.6倍,中等城市是小城市的7倍,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比2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人均用地高出约90%。

裹12002年河南城市聚集效益比较衷

32

万方数据

二、城市化的辐射效应

大城市的超先增长有三层含义:一是在城市化的中前期,大城市具有进行性扩张增长的趋势;二是规模等级较高的城市人El总是具有高于规模小的城市人VI的增长速度;三是等级较高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指数高于规模等级低的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指数。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发展趋势。大城市超先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大城市具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聚集优势,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力,拉动着资源和经济要素向大城市集中。从而组织和领导周围地区及全国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1.城市辐射效应

辐射效应是指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它是增长极理论中的一部分。根据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是周围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通过向周围地区的创新扩散、信息传播和产业关联效应等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该区域内低一极城镇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促使

各种资源向城市聚集,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城市化的发展又将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如建在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7048亿元,利润60亿元,十堰市以此为龙头形成了汽车城,辐射的地理区域和辐射的人口范围不断扩大,拉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中。城市的辐射效应

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辐射和吸引作用的大小,是同城市聚集的程度成正比的。城市聚集程度越高,辐射和吸引作用越强,周围乡村得益越大,反之亦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的市场是覆盖一个很大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拥有高效的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有高效的与这些市场相关联的交通、仓储、金融、教育、科技、信息和其他服务业。这样的中心衙要集聚高密度的人才和投入,此类集聚功能越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服务的功能也越强。中心城市通过技术转让、产业转换、资本输出、信息传播等多种方式,可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迅速发展,从而形成围绕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纽约、伦敦、东京和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城市,对内服务于一个庞大的城市群,使一个广阔地域中的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对外则沟通世界经济。甚至起到国家经济中心的作用。如韩国汉城的GDP占到全国总值的26%,日本的东京占全国的18.6%,英国伦敦占全国的17%。如果弱化中心城市功能,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我国应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实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3.城市化与城市文明辐射力

大城市在自然地理位置、社会文化、劳动质量以及各种制度方面等非规模经济因素上也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理”是指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如20%一30%),城市文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加快,城市文明辐射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呈加速增长的态势,城市文明覆盖的区域大于城市社会面积。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城市化水平低于10%时,城市的辐射力很弱,基本上只限于城市人El。当城市化水平达到20%一30%时,城市辐射力开始增强,城市文明的普及开始加速,普及率约为25%。35%。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一4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约为40%~50%。当城市化水平超过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则达到70%以上,当城市化水平超过70%N",城市文明普及率有可能达到33

万方数据

90%以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必然伴随着社会经济辐射效应的发挥,辐射效应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链的延长、产业规模的扩张来实现,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文明的整体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2%,落后

于工业化率8.7个百分点,依照国家标准,严重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但也说明了我国城市化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根据预测.我国城市人口每年将以2000万一4000万增长.2010年将达到4.5亿,城市数将达1066个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以上。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8%,并吸引外资3100亿美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必须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聚集效益和辐射效应,早日实现现代化和达到发达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参考文献]

[1]邓英淘.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993.1[2J摩丹清.中国城市道路与农村改革和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3]摩跃文城市和城市化:理论研究的回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3

[4]周振华增长轴心转换:中国进人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长阶段[J]经济研究,1995,2

AnalysisofFunctionsofConvergenceandRadiationinUrbanization

QlJin-li

(CollegeofEconomy,HuazhongScienceandTechnologyUnweHity,Wuhan430000,China)Abstract:China’seconomyiscontrolledbyurbaneconomy.Theprogress,speedandlevelsofurbaniza.tion

main

tionarethesignsofChina’8economicmodernization.Thefunotiol『、sofconvergel_lceandradiationaTethefunctionsinurbanizationduringwhichthesocial,economic,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forms—resourcesandadvantages8rebasedonpopulationandregions.Theftmctionofradiationisachievedbyupgradingindustrialstructure,extendingindustrialchain.andexpandingindustriascale.

Keywords:socialdevelopment;urbanization;urbanfunctions;functionofc_=onvergence;functionofd】atior,ra。

[责任编辑陈光潮】

万方数据

城市化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祁金立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3,25(5)13次

参考文献(4条)

1.周振华增长轴心转换:中国进入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长阶段 1995

2.廖跃文城市和城市化:理论研究的回顾 1993

3.廖丹清中国城市道路与农村改革和发展 1995

4.邓英淘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发展 1993

引证文献(13条)

1.丁艳萍.赵光华西安市区县经济增长差异的评价与分析[期刊论文]-管理与财富2009(11)

2.课题组我国城市化发展效率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郑亚平经济边缘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拓展与建设[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2007(35)

4.郑亚平经济边缘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拓展与建设[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2007(34)

5.彭学君.李志祥数字城市及其系统架构探讨[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07(8)

6.丛海彬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6)

7.丁艳萍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刘玉博城市规模聚集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

9.骆志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0.盛祖淳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化研究——以云南迪庆州为例[学位论文]硕士2005

11.张凤云南省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2.戴波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3.盛广恒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af13430106.html,/Periodical_jnxb200305005.aspx

金融集聚(下)

3.1.2 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一直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并将其列入经济发展十年规划中,历经多年的发展,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高。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2008年安徽省三大产业占比分别为37.7%、40.5%和21.8%,此时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动力还是第一、二产业,截止到2018年底,三大产业的占比调整为9.5%、50.2%和40.3%。笔者通过优化率指标对08-18年的安徽省产业结构进行测算,发现安徽省的结构优化率保持着逐年递增的趋势,截止到2018年底更是达到了90.7%的结构优化程度。综上,随着产业的改革创新,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越来越高,产业结构活力越来越强,产业结构呈现出科学协同的发展局面。 表3-2 安徽省2008-2018年三大产业占比表 年份2 8 2 9 2 1 2 1 1 2 1 2 2 1 3 2 1 4 2 1 5 2 1 6 2 1 7 2 1 8 第一产业0 . 3 7 7 . 3 2 3 . 3 1 1 . 2 8 9 . 2 7 1 . 2 4 1 . 2 5 . 1 8 7 . 1 5 5 . 1 3 4 . 9 5 第二产业0 . 4 5 . 4 1 3 . 4 2 8 . 4 3 7 . 4 4 1 . 4 5 2 . 4 6 3 . 4 7 4 . 4 8 5 . 4 9 1 . 5 2 第三产业0 . 2 1 8 . 2 6 4 . 2 6 1 . 2 7 4 . 2 8 8 . 3 7 . 3 3 2 . 3 3 9 . 3 6 . 3 7 5 . 4 3 3.2 模型建立和指标选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力要素不断重新配置和合理组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因此,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农民有效地从土地经营上解放出来,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奔小康的根本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是否能实现跨跃式发展,是否有一个稳定社会形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一个关键,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非农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减少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途径地向外转移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三农”问题深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新一届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桥梁则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城乡人口与农村劳动力。青岛市目前有720万人人口,非农人口24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34.3%;农村人口480万人,占65.7%。农村劳动力254.08万人(男/女劳动力比例为 63.7:46.3),约占全部劳动力的61%。 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生活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进程。 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就业结构:据抽样调查,2002年我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19.98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2%。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99.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2%。第二产业从业劳动力80.18万

京津冀金融集聚发展现状

京津冀金融集聚发展现状 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经济资源的流动性更强,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转移现象也日趋明显。随着资本流动通道的不断拓宽,金融资源会自发地向某一有利于其发展的区域集中,进而形成金融中心,这就是金融集聚现象。作为货币资本配置的和谐,发达的金融业毋庸置疑地能对所在地区的经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金融资源就如同经济发展的燃料,充足的燃料能够加快发展的脚步。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经济竞争的核心就是金融资源以及金融效率的竞争。综上,不论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省份而言,尽可能的吸引金融资源,提高金融集聚的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 放眼海外,以纽约,伦敦、东京三大金融中心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城市的金融产业空间集聚状态十分明显。众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入驻以上区域,并以此为中心拓展自身业务与规模。这些金融机构的聚集大大方便了其业务之间的通信、交通等日常业务所需条件,降低经营成本促进自身发展。金融机构在使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对当地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使得这三座城市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 望向国内,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竞相成长成果斐然。特别是金融业,从最初的几家银行发展到如今各类机构百花齐放的场面。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金融资源也开始出现向某个区域集中的倾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崛起迅速吸引着金融资源的涌入,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金融集聚的效应也开始辐射周边,形成了形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等国内知名的经济圈。 京津冀是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经济发展历来受到国家重视,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深化改革,对京津冀区域问题受到重视。北京集聚着全国金融监管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总部,众多来华投资建设的外资金融企业也选择把中国区总部设在北京。到2014年,北京市银行系统机构总数为4 018个,从业人数达189 776人。天津是我国北方的水陆交通枢纽,发挥着疏通国内外有关贸易和货物运输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北方的物流中心。2014年货物吞吐量超过5.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 400万标准箱。港口规模化发展有力带动金融信息流动,对天津金融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河北省目前正加紧调整产业结构,对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辐射诱导旁效应

辐射诱导旁效应的概念:(Radiation—induced bystander effect)是指未直接受照射细胞表现出与受照射细胞类似的生物学反应,包括细胞凋亡或延迟死亡、基因不稳定性、突变、基因表达改变、炎症反应、微核形成以及细胞生长异常等。 一、生物剂量计是利用人体生物材料,如组织、细胞、DNA、蛋白质等,在电离辐射后发生的与辐射剂量存在一定量-效关系的某个方面的改变,利用这种可测、可记录和分析的生物改变来刻度辐射剂量的一类生物标记物与分析方法。与物理剂量计相比,生物剂量计的最大优势是直接和忠实代表性。 目前常用的几种生物剂量指标主要有: 染色体畸变分析 早熟染色体凝集分析 微核分析 DNA损伤和突变分析 单细胞凝胶电泳或彗星电泳分析 DNA损伤的免疫荧光测定 基因表达和突变分析 基因微阵列分析 体细胞突变分析 血型糖蛋白A 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二、利用体内某些敏感的辐射生物效应指标来反映病人受照射的剂量,称生物剂量测定。现在公认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是合适的生物剂量计,它与照射剂量有函数关系,特别适宜于0.20~5Gy剂量范围。但测定方法比较复杂,需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通常用作生物剂量测定的畸变类型是断片、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方法是在照射后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6~8周)采血体外培养48~72小时,观察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畸变率与剂量关系呈二次多项式方程: y=a+bD+cD2 式中y为总畸变率,a为自发畸变率,b为一次击中系数,c为二次击中系数,D为照射剂量 三、很有希望用于辐射生物剂量计研究的新指标: 线粒体DNA4977却失的检测, 线粒体DNA是唯一存在与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 辐射后线粒体DNA中的一段4977bp缺失,具有辐射损伤特异性, 而且核外的DNA缺乏有效的修复机制,更适合于照后的检测,国内CDC辐射与核安全医学所作了线粒体DNA4977缺失研究工作,用的是巢式PCR技术,只是定性的检测4977缺失的存在,但不能定量,不同剂量照射后,不能分析缺失量的多少,也就不能作为剂量曲线的拟合,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mtDNA497缺失的量化一定会解决,所以,此指标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将很有研究价值. 其优点在于辐射特异性,缺乏修复,照后后期也可以应用,(由于辐射事故的不可预见性,事故发生后,往往不能及时采到标本供检测),本人正在申报此类课题,望有识之士多提宝贵建议! 四、H2AX这个指标也有望用于辐射生物剂量研究,最近查阅了一些文献,国外作H2AX的很多,但用于辐射损伤的不多,此指标是一个高度保守的组蛋白,照后DNA断裂,H2AX随即表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 下空间的利用率不断提升,地下空间建设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在很多建筑工程设计中都设置了地下室,地下室属于隐蔽工程,如果在建成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漏现象,不仅会影响它的使用功能,事后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也费时费力费钱,且效果还不理想,因此地下室的防水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1地下室防水设计的目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实施地下室防水设计的目的是:隔离地下水和滞留水不渗入室内,营造一个正常的室内生产、生活及储存环境;同时利用防水层保护地下建筑结构,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及安全。 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内容可分为概念设计和构 造设计。 概念设计是根本性的基础原则,正所谓“磨刀 不误砍柴工”、概念正确则“事半功倍”; 构造设计包括主体防水和节点防水,主体防水又分为结构自防水和附加防水。主体防水是必须的,附加防水则可选,也称“其他防水层”,以柔性外防水为主;节点防水包括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穿墙管线、柱顶防水等,也被称作“细部构造防水”。 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遵循以防为主,以排为辅的基本原则,因地制 宜,设计先进,防水可靠,经济合理; 一般地下室防水工程设计,外墙主要抗水压或 自防水作用,再做卷材外防水(即迎水面处理),卷材防水做法,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施工; 地下工程比较复杂时,设计时必须了解地下土 质、水质及地下水位情况,设计时采取有效设防,保证防水质量; 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 计应该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地下室设防标高的确定,根据勘测资料提供的 最高水位标高,再加上500mm为设防标高,上部可以做防潮处理,有地表水按安全防水地下室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柔性防水或刚性防水, 必要时可以采用刚柔结合防水方案。在特殊要求下,可以采用架空、夹壁墙等多道设防方案; 地下室外防水工作面时,可采用外防内贴法, 有条件转为外防外贴法施工; 对于特殊部位,如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埋 件等薄弱环节要精心设计,按要求作细部处理。 2地下室防水的施工及技术

对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思考(发表)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张望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中心 近年来,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金融机构不断集聚。以银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机构数量、类型、创新和竞争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务院2009年3月25日召开的常务会原则通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未来进入上海的金融机构速度将明显加快,未来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对自身及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影响是目前需要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发展特点 1.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机构类型更趋多样化,中小银行进入上海的数量明显提速。尽管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但上海机构集聚效应仍持续增强。2008年,新增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其中,股份制银行分行2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及外国银行分行9家。机构类型多样化方面取得新突破,除了在国内唯一设立的货币经纪公司外,还成立1家私人银行业务部,村镇银行也获准筹建,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12月底,上海银行业营业性金融机构达到3167家,机构类型方面突出表现为“三多”,即外资银行多,外

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16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共26家;商业银行营运中心多,共计43家,其中持牌11家。 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自2007年以来,进入上海的机构数量明显增加,2007年下半年2008年末,有6家中资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上海分行设立,预计未来进入上海的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还将增加。 2.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营水平再上新台阶。据监管部门统计,2008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811.5亿元,同比增长26.7%。盈利结构持续改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2.2%;成本收入比为27.3%。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资产质量总体较好基础上,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持续7年“双降”。截至2009年12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47%。 3.金融创新不断丰富并日趋活跃,国内示范效应不断显现。从银行业战略转型、优化经营模式、改善盈利结构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出发,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经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业务创新,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个人理财、电子银行、衍生交易、银行卡、消费信贷、中间业务等领域创新活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主要创新领域。理财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人民币理财产品从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债券型,逐步延伸拓展,信托计划、信贷资产、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也已成为理财产品的载体。从挂钩境内资本市场发展到境外股票、基金等市场。理财产品从固定收益型,发展到保本浮动收益和不保本浮动收益型。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

最新城市化练习题

城市化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A. 城市的人口规模 B. 城市的用地规模 C.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 特大城市的数量 2 . 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3 . 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水平?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的速度慢 C. 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D. 农村人口比重超过城市人口 4 .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⑤ 5 .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人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6 . 下列关于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城市化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 B.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C. 城市化速度越快越好 D.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7 .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A?城市化进程逐步变缓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C. 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已转到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逆城市化 8 . 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①城市规模无限扩大②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③城市管理水平落后④城市设施很不完善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9 . 下列措施中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最有效办法的是 A.在市中心区建立大量停车场 B. 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 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1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C. ①③④⑤⑧D?①②③④⑦ 读“某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 11?1 4 问题。

芝加哥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S11芝加哥金融中心拉美工业文明之都 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芝加哥排名第11;芝加哥对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芝加哥和纽约、洛杉矶同是美国的三大经济中心,分别影响着美国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作为五大湖地区的工业中心,影响着包括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在内的美国东北部、加拿大西南部的经济。 芝加哥曾经是美国的工业中心,美洲工业文明总部,在二战时,达到了工业发展的顶峰,对推动金融中心的发展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芝加哥还是美国铁路的最大枢纽和陆上贸易中心。 一、金融业集聚情况 1、金融中心地位与特色 芝加哥的定位为区域金融中心,是金融衍生品、保险和风险管理中心,接近全球20%的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品在这里交易。这里云集的各类交易所、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公司,让芝加哥成为世界金融风险管理之都。其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交额为美国最大,芝加哥交易局则是世界上最大、最早的期货、期权交易市场;股票成交额在美国名列前茅。 2、金融中心现状 金融机构:芝加哥是美国一些大银行和大金融机构的总部和分支机构所在地。它拥有300多家美国本土银行、40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6家保险公司。这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商业贷款数额上名列美国全国前3名,各种金融资产总额居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管区的第三位。 总部效应: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有33家、美国《福布斯》500强企业中有47家在此落户,如摩托罗拉、阿莫科及内陆钢铁公司等。 衍生品交易市场:芝加哥金融业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三家著名的衍生品交易所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以农产品和国债期货为主要交易品种)、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以畜产品、短期利率欧洲美元产品以及股指期货为主要交易品种)、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以指数期权和个股期权为主要交易品种);据美国期货业协会2010年衍生品交易市场报告,三家交易所(目前已合并为CME集团)的衍生品交易总量占据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总量的65%,总量全球第一,占总量比例达到14%。三大金融交易所合并以后2,芝加哥全球金融衍生品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二、城市与产业集聚概况 城市概况:芝加哥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伊州,东临密歇根湖,著名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全美人口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是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也是美国最为重要的金融、文化、制造业、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与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随着农田,房屋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这些农民虽然没有其她技术特长,但就是数量庞大,如果不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不仅一种劳动力的浪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森林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改善城市生态中作用明显。对于保障让城镇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建设和谐城市,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大力推动下,城市森林建设在各地蓬勃兴起。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率先介绍国外城市森林的发展状况,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的城市森林研究机构,中国林学会也成立了城市森林分会。1995年,原国家林业部充分考虑我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基础,国家林业局提出以城市为“点”,以河流、海岸及交通干线为“线”,以我国林业区划的东北区、西北区等八大林区为“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林业局又在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中设立专门课题,支持中国三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2002年,在国务院直接指导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林业建设理念被吸纳为国家林业战略的重要内容。2003年,中国林科院创办了中国城市林业研究的第一份全国性学术性刊物《中国城市林业》,同年召开了全国性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经验交流大会。2004年11月,在苏州和北京两地召开了“首届亚欧城市林业国际研讨会”。2006年6月,中国林科院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参加了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届亚欧城市林业国际研讨会”。2004年11月,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经济日报社等在贵阳市召开了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论坛作出重要批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有40多个城市的市长和其他政府官员参加会议。到了2005年8月,在沈阳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参加会议的城市达到了76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作为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二)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东部已经初步形成京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多个城镇密集地区,中西部省会的中心城市作用也日益增强。城市森林作为一种与城市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森林类型,处在人口高度密集、人工景观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地带。我国城市森林分布不均匀,且呈现这样几个特点:第一,许多林地因为城市居民从事体育锻炼、野餐等活动而受到人为干扰,产生了生活垃圾增多、林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其次,人工雕琢的痕迹多,比如林下草本、灌丛被割除、植物的枯枝落叶被清除等,特别是市区林地,植物组成简单,纯林、纯草类型比重大。再次,人工植被比重大,由于城市周围的土地基本上是农业生产用地,保留的林业用地十分有限,人工造林成为城市森林建设最主要的方式。第四,引进的外来物种比较多,由于城市生态环境和对城市森林功能需求的多样性,仅靠乡土树种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因而城市森林的许多树种必须满足景观效果、净化污染等特殊需求。 城市森林的内涵丰富。从国内外对城市森林概念的界定来看,它已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树林。狭义上讲,城市地域内以林木为主的各种片林、林带、散生树木等绿地构成了城市森林主体;而广义上看,城市森林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是以各种林地为主体,同时也包括城市水域、果园、草地、苗圃等多种成分,与城市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息息相关。因此,城市森林的建设既要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具有一定面积的树木群体的森林涵义,又不能忽视单株树木的作用。 (三) 我国城市林业的发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十分注重与中国国情、城市市情和历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及其对策(第五编排阶段)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小组成员及分工: 文献摘要:万亚洲、孙振硕、李成程 资料收集整理:何沈秋、徐英磊、戴留中 编辑排版:何国强、葛双展 审核校对:王云龙 成果论述:张永吉Friday, June 24, 201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向城市第二、第三 产业聚集和转移,从而使城市人口比重加大,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 并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的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的社会发展过程。简单说,城市化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不断迁入、拓展、优化城市并最终达到城 乡一体化目标的历史过程。这一城市化的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真正动力; 第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和转移,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 第三,城市化是一个"质"、"量"并行的和谐进程;

第四,城市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一个国家的人口聚集的过程,也就是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 程, 二,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及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转移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事实上我们的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城市化。其实这也是所有的发达国家共同走过的历程。从我们改革开放初期78、79年到2008年中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45% 左右。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大约到2025年左右中国城市化程度达到70% 左右。换句话说,中国今天宏观经济最大的推动力是城市化的进展。但城市化会给我们的经济发展给我们的社会发展以及其他包括中国社会责任都带来了新的问题 1、城市发展中的城市资源短缺问题。 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按照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预测,至2020年全国将新增3.3亿城镇人口(现在5.03亿),对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城市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有很大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虽然目前我国城镇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不高,但是8.3亿城镇人口的总量却是世界最大的。从水源来看,过去的城市供水问题主要是给排水设施的不足,而不是水资源的匮乏。今天,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大增量,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同时,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严重水资源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从土地资源来看,如按现行规划标准计算,每年均需要增加180km[2]的土地。过第

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加入WTO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面临的机遇 21世纪是一个新的城市化发展的世纪。随着WTO的进一步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将是世界社会经济与人类环境发展的主旋律②。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愈来愈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宰,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形成和跨国公司的介入,城市在新的劳动地域分工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经济的日益一体化,使现今任何国家都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与此同时,全球化必将促进城市化,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展开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壮大自身实力,纳入世界城市体系之中,给我国城市化的全面推进创造了莫大的发展契机。具体表现为: 1.1.1加入WTO将加快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进城市化 现今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地区经济是否发达,是看它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逐步地并最终全面地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城市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部门。加入WTO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使城市的综合功能得以新的动力源来支撑。首先,可以凭借已有的优势产品和产业在国际分工合作中获得更快发展的机遇。其次,充分利用我国丰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强自身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比较完善地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应地发展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加入WTO后必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刺激大中城市第三产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扩大就业面,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1.1.2加入WTO必将促进城市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城市化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拟预测,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在2005年完成以后,实际GDP将比未加入WTO时提高1.5%。但是加入WTO后,通过国际贸易关系法,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这主要与城市地区经济增长有关②。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已经提出“城市是正在形成的新世界的中心,而且它还是带动新世界发展的引擎。”城市是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地区,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⑥。现代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城市经济。1996年我国城市与建制镇的建成区面积虽仅占全国的1.8%,但是GDP、工业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却分别占全国的68.63%、75.53%和70.02%。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入世后,可以从多渠道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首先,通过贸易自由化,使各成员的贸易扩大,进而使各成员人员的实际收入上升;其次,由于关税降低,直接或间接导致物价水平下降,提高消费者手中货币的购买力,也等于提高了收入水平;再次,收入的提高,将刺激消费,扩大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了产业的兴旺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有外国专家估计出中国“入世”可在GDP发展增加近3%,而且每1%可以创造100多万个就业机会⑧。总之,加入世贸组织,对全国来说无论是近期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中长期推动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在此基础上通过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1.3加入WTO后,我国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将日趋凸现,国内外城市间的横向合作与交流将大大加强,外资投入将刺激城市化的发展 入世后,城市经济结构的外向型趋势是发展的必然。历史经验证明:发展国际贸易,不停顿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增长、跨国生产发展以及跨国技术扩展,可以有效加快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绪论 房地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才慢慢出现的新兴产业,却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性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关系日益深厚,不仅影响着与房地产业有关系的一些企业,对整个金融范围甚至上升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样一来,房地产业是否能够蓬勃发展就显得弥足重要,它作为支柱性的产业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直接刺激经济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决定,不仅已经拿来被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举足轻重,显而易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带来的就是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的暴涨。 随着房地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住房供应量不断地增加,导致出现了

房价迅速上涨、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房地产业该如何实施定位和快速有效的控制以及优化房地产业发展规模,这就是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所得结果期望能够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业规模的量变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缓慢的状态下,甚至出现过短暂的停滞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这还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扶持,特别是踏入21世纪以来,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竟然超过1,500多万人,城镇化率更别提了,高出1.37%,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城镇化水平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达51.3%,终于打破了50%的极限;到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更是多的惊人,7亿多是什么概念,城镇化率更是高达56.1%,这与“十二五”规划的贯彻执行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基本情况。随着房地产热一波波朝我们袭来,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问题,随之而生的就是一

浅谈当今社会城市化加快情况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保护

浅谈当今社会城市化加快情况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保 护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 和一切存在的重要源泉,没有了土地的存在,就像人类失去了空气、鱼儿脱离了大海一样,所以,土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如果人类能够正确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使得人合理使用土地,那么就可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反之则不能。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情形下,对土地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加快;土地资源;影响;保护 abstract: as the basis for human being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land resources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all production and everything that exists. without the land, humans lost the air like fish out of the sea, so, l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china who is of a large population. if humanity can correctly develop, use and protect land resources, the land sustainable use and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he impacts on the land resources bringing by the gradually accelerating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金融集聚的成因、演化和效应:一个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13430106.html, 金融集聚的成因、演化和效应:一个综述 作者:李冕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02期 摘要:从金融地理学等研究视角,将地理空间因素引入金融研究,集中探讨金融集聚的成因、演化和效应。发现信息流是形成金融集聚的关键因素,未来金融业的空间演化兼具强化集聚和专业化分散两种趋势,金融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关键词:金融集聚 ;成因 ;演化 ;效应 ;综述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在空间上似乎总是以集聚的形式呈现。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伴随着金融业集聚,最终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全球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的枢纽。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城市的金融集聚日趋明显,顺应这一客观趋势,优化金融资源的区域布局,必需对国际国内金融集聚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本文主要从金融集聚的成因、演化和效应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金融集聚的成因 (一)传统视角 金融机构的区位选择是金融集聚的微观基础和必要条件,区位理论为研究金融集聚提供了传统理论方法。杜能、韦伯等最早创立了区位理论,分别解释了农业生产和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廖什则最早用区位理论分析了产业集聚现象。但现有区位理论主要针对依赖交通运输的传统产业,对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解释力不强。一些学者则通过外部性来解释金融集聚,认为规模经济是金融集聚的本质。金融集聚区在特定地域范围聚集了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专业机构,符合迈克尔·波特(1998)对集群的定义,这种距离的靠近有利于充分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Davis(1990)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大、中、小型的金融机构都倾向集聚,因为他们同样需要专业人才及相关领域的企业联系,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这些关联配合与服务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并透过知识与信息的溢出开展创新。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这种强调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的似是而非的解释方法越来越具有局限性。 (二)金融地理学视角 随着金融逐渐发展为一种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业,且地理空间的接近依然重要,将地理空间因素引入主流经济研究的经济地理学以及由此而来的基于信息视角的金融地理学逐渐成为研究金融集聚的理论基础。金融地理学是由经济地理学衍生而来的(劳拉詹南,2001)。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假设地理空间上的规模报酬递增来解释集聚,构建了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与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的分析框架,并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