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在此一时期,许多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同时也是科学家。

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他们在认识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普遍运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二是对各种观察材料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处理和理性分析、推理的方法。

而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这种哲学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这是「外在的经验」。而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这种哲学产生于对理性自我的反省,这是「内在的经验」。

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亦即,17-18世纪的西欧哲学,其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知识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差异:

休谟的不可知论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莱布尼兹的独断论则直接把思维等同存在。直到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才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辩证综合。

经验论哲学

一、早期的经验论

产生于17世界的英国,因应当时科学之兴盛而产生的思想潮流。

(一)培根→知识即力量、四假象说、科学归纳法、双重真理

1.经验论哲学的开创者;根据科学的实验精神,首先建立了经验归纳法。

2.他强调科学知识必须以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

起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形式或规律的认识。

3.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真正的科学认识应该从感性

材料出发,经过理性的归纳逐步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

4.他的名言:「知识即力量」;认为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

的力量。此一主张,成为近代科学理性冲破蒙昧的宗教思想专制的第一

声吶喊。

5.四假象说:培根认为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常常被他们心中各种先入为主的

思想偏见所遮蔽,因此,无法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

(1)族类的假象:亦即,总是以人类的尺度而非孙宙的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从而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到扭

曲。

(2)洞穴的假象:这是指个人受其习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见,导致了认识的偏差。

(3)市场的假象:这是由于语词的误用而引起的谬见;亦即,人们相互之间如果使用的概念不当,就会造成理解力方面得障碍。

(4)剧场的假象:它源于人们对权威、教条、传统的哲学体系之盲目信仰,丧失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6.科学归纳法:强调把握单纯现象背后的本质性联系,寻找事物的形式;

其目的就是为了从若干个别事例中发现普遍的因果规律。

7.双重真理:认为从理性的自然之光中得出的「哲学真理」可以与神意启

示中得到的「宗教真理」并行不悖。

(二)霍布斯→实体与偶性、社会契约论、君权民授

1.实体与偶性:霍布斯把物体称为「实体」,而把物体的各种属性,如广袤、

动静、颜色、气味等称为「偶性」。

(1)物体是不生不灭的实体,偶性是变化无常的性质。物体可以离开偶性而存在。

(2)「偶性」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或者是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

(3)「偶性」分两类:一类是广袤或形状,它构成了物体的本质属性,与物体共存亡。另一类是动静、颜色、气味、冷热、软硬等,这些

偶性并不属于物体本身,它们发生了改变,物体并不会因之而消灭。

2.承认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了批判,

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天赋观念,人们只有对于可以感觉、观察到的物体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3.社会契约论:他主张所谓的「权力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最终导致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他强调社会契约的订立是为了使人们免于相互残杀。

(三)洛克→人心如白板、观念的两个来源、两种观念、两种性质、两种实体、两种本质、知识三等说、三权分立说

1.人心如白板:洛克主张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上面的一切观

念都来自于经验;亦即,他认为我们底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2.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与反省

(1)感觉:是我们的感官对外界物象刺激的感受,它构成了我们大部分观念的来源。

(2)反省:是我们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注意,我们由此而获得了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意愿等观念。

(3)「感觉」是一种外在经验,它以外物为对象;「反省」是一种内在经验,它以心灵为对象。「感觉」得到的观念在先,「反省」得到的

观念在后。

3.两种观念: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1)简单观念:即是那通过感觉与反省得到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心灵既不能制造,也不能毁灭的,心灵在接受他们时事被动的。(例如:

对物体形状、颜色等的观念。)

(2)复杂观念:心灵通过对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得来的观念,是心灵主动随意做成的。(例如:样式、实体、关系。)

4.两种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1)第一性质:指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例如广袤、体积、形象等。我们关于这些性质的观念,是物体的真正肖

像,反映了物体的客观状态。

(2)第二性质: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和运动等等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

的能力。

5.两种实体: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

(1)物质实体: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2)精神实体: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6.两种本质:实在本质和名义本质

(1)实在本质:是指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我们无法认识的。

(2)名义本质:则是指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属名」,如人、黄金等,这些抽象的名称,这些都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

的复杂观念,他们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构造。

7.知识三等说:洛克所谓的知识,来自于观念与观念的相符合。

(1)知觉的知识:是指心灵直接在两个观念中的观察得到的,例如红的。

他认为这一类知识是最清楚、最可靠的知识;它构成了全部知识可

靠性的根本保证和证明的知识之基础。

(2)证明的知识:这是次一等级的知识,是心灵通过其它观念的媒介而推出两个观念之间是否相契合而得到的知识。

(3)感性的知识:这是关于特殊外物存在的知识,它所处理的不是观念之间的契合与否,而是观念与外物之间的契合与否。

(4)洛克认为,直觉、证明和感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自我、上帝和外物存在的知识。

8.三权分立说: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

主张不同的权利应该由不同的机构来掌管。

9.洛克的三权分立思想后来经过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进一步修

改,最终发展成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利彼此分立、相互制衡的政

治学说,它对于防止权利滥用和政治腐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晚期的经验论

贝克莱在贯彻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方面仍然是一个半途而废者,他否定了洛克的物质实体,却保留了他的精神实体。休谟则接着贝克莱把经验论推到更加彻底的地步,不仅对各种实体都进行了根本性的执疑,而且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从而使经验论最终陷入了怀疑论。

(一)贝克莱→视觉与触觉、存在就是被感知

1.他把洛克关于物体的两种性质转换为主体的两种感觉;亦即用触觉对象

和视觉对象来取代洛克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2.视觉与触觉:

(1)触觉:对象是广延、形相等,是客观实在的、绝对的和恒常不变的。

(2)视觉:对象是光和色等,是主观的观念、是相对的且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有差异。

3.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而可感物是由各种可感

性质集合而成,而「观念」就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因此,事物是观念的集合;亦即「存在就是被感知」。也就是说,观念(或物质之存在)不能离开心灵独立存在,因而它们离开能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能思想的东西,便不能有任何存在。所以,心外并不存在什么物质实体,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而已。

(二)休谟→知识只是印象和观念、否定任何实体之存在、否认有普遍必然的因果法则、反对理性神学

1.休谟像一切经验论者一样,把感觉经验确立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坚持

「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并表示「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人心和意志所能为力的,只是把它们加以混合和配列罢了。」

2.休谟像贝克莱一样把事物说成是印象或观念的集合,坚持「存在就是被

感知」的观点,认为「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并站在经验论的立场上对「实体」进行了根本性的怀疑。

3.休谟把通过感觉经验获得的东西称为「知觉」,而又把知觉分为两类,即

「印象」和「观念」。

4.印象和观念:他把「观念」说成是「印象」的摹本,认为通过感觉和反

省而获得的「印象」是强烈的、活跃的和界限精确的,不容易陷入错误。

而思维和推理中抽象的「观念」,都是微弱的、暧昧的,常常容易与其它观念相混淆而导致错误。

5.否定任何实体之存在:休谟坚持「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别无他物」的彻

底经验论立场,他不仅把物质实体知觉化,而且把精神实体和上帝知觉

化了。

6.否认有普遍必然的因果法则:

(1)强调「因果联系」的根据不是理性,而是经验。

(2)他认为各观念间的联系原则有三种:一是「相似联系」;一是时间或空间中的「接近联系」和「因果联系」。我们正是依据这三条原

则,通过联想的作用而把各种观念联结起来的。

(3)他认为所谓的「因果联系」不过是对事物之间恒常出现的先后联系和接近关系的一种习惯联想或心理错觉而已。

(4)并主张任何事物本身都无所谓必然性,必然性只不过是人思想中的一种决定作用而已。

7.反对理性之神学:

(1)他主张我们对于神的观念都是缺乏经验基础或虚构的。

(2)他认为人们对于万物起源或者孙宙终极原因的解释,只是出于我们的生活习惯、文化教养和思想信念,这些解释并不能在经验中得以

验证。

(3)他将宗教信仰的根基建立在个人的良知和情感之上。休谟强调,一个怀疑主义者并不怀疑上帝的存在,而只是怀疑关于上帝存在的各

种理性证明,怀疑人们凭着自己的有限理性而对上帝的性质妄加臆

断的做法。

8.其理论主张的缺点:

(1)他将经验论推向极端,坚持「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别无他物」,也坚决反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成为一推

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知觉集合。

(2)如此,知识本身同时也就成为一推凌乱的印象、观念碎片的随机拼凑、没有任何规律性可言。这样使经验论做为一种知识论的有效性

本身受到了挑战。

唯理论哲学

发生于欧洲大陆的哲学思潮。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笛卡尔)

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观念的三个来源、两种实体

(一)我思故我在

1.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

2.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为任何东西「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管是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足以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弃掉」。

3.笛卡尔认为,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有一样东西却是不

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

4.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

5.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

「我思故我在」。

6.亦即,笛卡尔把「思维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

(二)观念的三个来源

1.天赋观念:它包括几何学的公理、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关于上帝的观

念。例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2.感觉提供的观念:这类观念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它们经常不由我自主

而呈现给我。例如,声音、颜色等

3.关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东西的虚假观念:例如,美人鱼。

4.在笛卡尔看来,由感觉来的观念是相当不可靠的;我们无法用感官来断

定真假,只有依靠理性才能使我们获得真理性的知识。

5.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是真正的知识来源和前提,所有

真理性的知识都是以「天赋观念」为依据而清楚明白地「演绎」出来的。(三)两种实体:

1.实体的定义:凡是被别的东西作为其主体而直接寓于其中的东西,或者

我们领会的某种东西由之而存在的东西。

2.绝对实体:是自因的存在,即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这种绝对实体就

是上帝。

3.相对实体:只依靠上帝而不依靠其它事物就能存在的东西。

甲、物质实体:其唯一的本质属性是广延,即占有空间,它遵循自然规律而运动。

乙、精神实体:其唯一的本质属性是思维,它根据自由意志而行动。

丙、物质无思维,精神无广延,这两个实体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涉的,他们构成了两个相互帄行的世界。

丁、这就形成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立场。

(四)理论缺点:

1.在笛卡尔那,上帝的存在不仅在认识论上保证了我们观念和知识的真实

可靠性,而且也在本体论上成为整个世界由以确立的逻辑基点。

2.亦即,为了解决天赋观念或原则的来源,他不得不求助于于上帝,以上

帝作为整个知识系统和形上学的最终保证。

3.如此,其理论将会发展成「形上学的独断论」。

二、斯宾诺沙→神即自然的泛神论、四种知识

(一)神即自然的泛神论:

1.他认为孙宙间只有一个绝对无限的实体,他不动、不变,这就是神或自

然。

2.神既是万物由以产生的原因,也是万物得以活动的原因。

3.而神作为万物的原因是内在于万物之中,而不是超越于万物之外的。亦

即,神内在于自然之中。

4.斯宾诺沙把自然万物都看作是神性的具体表现,这即是所谓的「泛神论」。

5.在斯宾诺沙那,神不再是有人格、有意志、超越于自然之外并且随时用

神秘的奇迹来干预自然进程的纯粹精神力量,而是按照其自身规律必然

运行的自然界本身。

(二)四种知识

1.斯宾诺沙把知识分为四种:

(1)由传闻或任意的名称得来的知识。

(2)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

(3)由推理得来的知识。

(4)由对一件事的本质认识而得来的知识。

2.他把前两种合并为一类,并称为「想象」或意见,由推理而得到的知识

被称为「理性知识」,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得到的知识则被称为「直观

知识」。

3.他认为「想象」或意见是不可靠的。「理性知识」是可靠的,但其可靠性

最终来自于直观。而「直观知识」才是最可靠的,这就是「真观念」。

4.亦即,在斯宾诺沙那,关于神或自然(一个必然存在的实体)的「真观

念」构成了一切理性知识即推理的前提。

5.他并且明确地表示「必需首先有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的工具存在于我们

心中」。

(三)伦理学与政治观:

1.他认为,人的情感和欲望是造成人奴役状态的根源,只有克服它们才能

得到自由。

2.认为「心灵具有不正确的观念愈多,则它便愈受情欲支配」。

3.他强调,政治的真正目的就是实现自由,而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

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三、莱布尼兹→单子论、前定和谐说、有纹路的大理石、两种真理、矛盾原

则和充足理由原理、最好的世界理论

(一)单子论

1.莱布尼兹认为,由于任何具有广延的东西都是可分的,所以真正单纯的和

不可分的「单一实体」必须是没有广延、没有部份、没有量的规定性之东西,它称之为『单子』。

2.单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实体的和有生命的点」。它们是「构成事物的

绝对的最初本原」,也是事物运动的终极根源。

3.他常常把单子称作「形式」或「灵魂」。是「无形体的自动机」,它们自身

中的自发能动性成为它们内在活动的源泉。

4.单子本身是单一的,但数量上不是唯一的,而是无限多的,世界万物都是

由这种精神性的实体构成的。

5.单子的特点:

(1)单子没有部份,因此它们不能以自然的方式合成或解散,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而上帝是最原始的单纯实体,是创造一切单

子的单子;所以单子的产生和消灭都是由上帝的奇迹决定。

(2)每一单子都是自身封闭的,彼此孤立而不发生相互作用的。

(3)单子是精神性的实体,它们之间不存在量的差别,只有质的差别。

(4)不仅在构成不同类别的事物单子之间,而且在构成同一类事物的单子之间也存在着知觉能力上的细微差别。亦即,来布尼兹,不

仅主张单子的数量是无限的,而且认为孙宙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

的单子。

6.因此,所有的单子都是在彼此孤立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固有的内在原则而

运动变化。

7.因为,莱布尼兹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

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去了。

8.所以,上帝就如同孙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

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从而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了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

(二)有纹路的大理石

1.莱布尼兹认为人心并不像洛克所说的,是一块没有任何痕迹的「白板」,

而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板」。

2.他认为观念和真理,就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

中。

3.因此,他认为感觉经验的作用,只不过是把这些「感觉不到的知觉」唤醒

为可被心灵自觉地加以注意的统觉而已。

4.莱布尼兹不像笛卡尔那样只把某些观念说成是天赋的;而是更积极的主

张,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只是清晰的程度不同而已。

5.因此,他认为「理性的观念」是清晰的观念,感觉经验则是模糊的观念,

它们是引起我们反省以达到清晰观念的机缘。

(三)两种真理

1.推理的真理(必然的真理):是根据理性而来的;是逻辑的、必然的,奇

反面是不可能的。

2.事实的真理(偶然的真理):是从感性经验来的;是感性的、偶然的,奇

反面是可能的。

(四)矛盾原则和充足理由原理

1.矛盾原则:我们可以判定相互矛盾者何者为假,何者为真。适用于纯粹数

学和逻辑学中的分析命题,它完全不依靠感觉经验的例证,只需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依据天赋的内在原则进行演绎就可以达到普遍性的真理,而此即是『推理的真理』。

2.充足理由原理:我们可以断定一个真实的事物,必有其如此存在的充足理

由。适用于经验科学中的综合命题,它从经验的事实出发,通过大量例证的归纳,从各种事物的纷繁复杂的偶然性联系中寻找出某一种事物的动力

因和目的因;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是『事实的真理』。

(五)最好的世界理论:

1.在莱布尼兹看来,我们这个孙宙中虽然存在着大量的罪恶和不幸,似乎并

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这只是从我们人类的有限眼光看来才是如此。

2.因为他主张,任何在人看来是不好的事情,在上帝那里都是有用意的,本

身就是上帝运用完美无缺的智慧、仁慈和权能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因而都是好的。【此一观点影响黑格尔所说的「凡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3.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如果没有恶,也就不会有善,或者说善也就不会

有表现出来的机会。因此,有了善和恶,也才有了自由意志选择的余地,人的自由也才是可能的。

4.而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一个保证善能够得到最大表现的世界,也是一个能

够让人发挥其最大自由的世界。

5.所以,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四、理论的缺点:承认「事实的真理」,这在某种程度已经有经验论的倾向,所

以他算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 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洛克。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路线, 着重研究认识学说, “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 [1] , 使唯物主义经验论更加系统化了。同时, 由于经验论哲学内在矛盾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转化的迹象。 洛克是从认识的来源展开它的学说的。他首先批判了天赋观念。批判了天赋观念的“普遍同意论”和天赋观念的“普遍具有论”。认为认识来自经验。提出了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人的认识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滑待刻的“白板”, 还是有着一定能动性的有机体?洛克认为, 从观念的来源看, 心灵的初始状态象一块“白板”, 在它上面没有一切观念和标记, 人的一切知识皆建立在经验之上并最终来源于经验。但从观念知识的形成来看, 认识主体的确具有某种先天的能力, 它是观念、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2]洛克说:“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 则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 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3]也就是说, 知识从起源上看, 心灵如白板, 面对对象, 接受感觉印象, 构成知识的质料; 知识从构成上看, 则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经验论和唯理论

2004年10月11日 第六章经验论和唯理论 第一节早期资产阶级哲学的基本内容和一般特点 一、历史背景:近代哲学是继古代哲学和中古哲学之后,西方哲学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按照西方学术界一般的划分方法,近代哲学从17世纪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此后是“当代哲学”(现代哲学)。习惯上划分19末20初称为“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在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变革中形成的,它不仅是朝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 时代的基本特征: 1、“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15末16初新的航路的发现和新大陆的发现,一面促进了欧洲工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速度提高,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终于摆脱了中世纪那种狭义的地域观念,人们的眼界扩展到世界性的范围,在欧洲人面前出现一个充满了新奇事物及充满魅力的广阔天地。 2、“人的发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改革的内在性原则将人们的思想目光从天国拉回了人间,从神转向了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近代哲学的思想准备,也是西方哲学从中古哲学走向近代哲学的过渡阶段。 3、“科学的发现”:这个时期正是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它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树立了理性的权威,而且为哲学提供了思想的材料和内容,为哲学解释和说明自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人们不再用神学的态度及语言来看待、解释自然了。 二、近代哲学与希腊基督教哲学的比较: (一)相互交融的产物:希腊哲学关注与现实生活,其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基督教哲学所关心的则是理性与信仰的调和,它开辟了一个超经验的精神世界,并把哲学的思辨统统贡献给这个超凡的精神领域。近代哲学一方面继承了希腊哲学的精神,注重知识,发展科学,以自然为认识的对象,确立了理性的权威;另一方面亦继承了基督教哲学的内在精神,同样关注那个超验的精神世界(伟大的两栖动物)。 (二)不同性质的哲学状态:希近比较1、希腊哲学以朴素直观为其基本特征,而近代哲学是“反思的”,它以主体性原则为其基本特征;2、希腊哲学虽崇尚知识,确立了西方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但缺少自然科学的支持及认识论的深入研究。近代哲学是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它的科学精神有其坚实的基础。3、自然观的不同——希腊哲学视野中的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的整体存在,自然是神圣的,只认识它而不改造它。而近代哲学中的自然是一个机械的、非生命的自然,对它进行分解成部分加以研究。认识又改造它,人从自然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的主人。基近比较近代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其基本特征,与经院哲学的理性主义是不同的。经院哲学尤其是唯实论的思想可称为理性主义,但是一种以神学为最高权威、教义为研究对象、抽象空洞烦琐思辨的理性主义。近代哲学以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因而有丰富思想内容和基础知识的理性主义。在前者的基础上重建理性的权威及哲学的基础。 三、近代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最初表现为理性与经验的矛盾,出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继而展开为主体与客体、知识与对象、理想与现实、自由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 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503页)在唯理主义者看来,思维本身具有超越感官经验的先天认识原则,对象只有在先天认识原则的把握下才能被人所认识;认识不能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它有多于这种内容的作为认识原则的天赋观念;思维的理解作用是以它自己固有的天赋原则去理解对象。(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第60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经验论和唯理论各存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对经验论来说,认识是否单纯是感觉的变形,是否只起源于感性,而不同时起源于理性呢?”“对唯理论来说,思维的能动理解作用是否是天赋观念,是否认识只起源于理性,而不同时起源于感性呢?”(同上,第61页)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人们通常总是从“经验”出发去看待认识的来源问题,因而往往简单化地断言经验论是对的而唯理论是错的,并没有去反思感性与理性的复杂关系。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对于这个“前提”,作为经验论的18世纪的唯物主义,“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的内容都应当起源于感性的经验,而且又提出了下面这个命题:凡是感觉中未尝有过的东西,即不存在于理智中。只有现代唯心主义的而同时也是辩证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还从形式方面去研究了这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唯理论与经验论

唯理论与经验论 摘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辩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中意义重大,同样对于心理学这门研究精神意识,以及人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基本观点、区别与联系,浅析了历史上人们对人的知识是来源于先天和推理,还是来源于后天经验这一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问题的争论。关键词:心理学史哲学经验论唯理论 1引言 人是怎么认识事物,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是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一直探究的问题,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贯穿着哲学史,同样作为脱胎于哲学的心理学,这个问题也同样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最具代表性同样也最具矛盾性的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了。 2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基本观点 2.1唯理论 唯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 2.2经验论 经验论。经验论是与先验论或者唯理论相对应的。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认识知识是人后天习得的。经验可分为两种: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前者即是感觉,后者即是内省。一切

【哲学资料】唯理论的实体学说演变

欧陆唯理论的实体学说演进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概念以来,它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一个很要的地位,并随着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其含义。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实体的意义因建构世界图景的视角与方法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别,但它都是哲学的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近代哲学发生的认识论转向,实体学说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欧陆唯理论自自笛卡尔以来,心物关系就成为唯理论实体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唯理论的认识论原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梳理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才能揭示出唯理论实体学说的一个基本逻辑理路。 自笛卡尔创立心物二元论以来,彼此独立的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如何会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就成为唯理论哲学家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难题。笛卡尔试图用身心交感来说明二者的关系,但最后与他所奠定的唯理论基本立场相悖。后学斯宾诺莎的一元实体论,试图在坚持唯理论基本立场的前提下来解决这一难题,即否定心与物之间的外在联系,把二者协调于实体(神或自然)之中。这种解决方法到了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为基础的多元实体论中达到极致,但是它同时也走向了神正论,并且把唯理论推向了形而上学独断论的深渊。 一、笛卡尔的心物二元实体论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入手,确立起不可怀疑的“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第一原理,从而把自我意识建立为他的哲学体系的绝对起点。但是“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并不能使笛卡尔超出自我意识的狭小圈子而达到已经在此前的普遍怀疑中被否定掉了的外部世界,为了克服这一理论困境,笛卡尔借用了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从关于上帝的思维中直接推出了上帝的存在,从而用上帝的无限权威来重新确立起外部世界的可靠性。笛卡尔之所以要煞费苦心地进行上帝存在的证明,除了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出于理论上的两个需要:一是通过上帝来保证“清楚明白”的真理标准,即对“天赋观念”的确信,并以“天赋观念” 1

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相反,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①这种过于简单化论述显然不利于我们客观、全面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 (一)应客观准确地评价一种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放到其产生整个哲学发展历史图景中去,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认识也不能例外。 从哲学自身发展过程来看,近代以前欧洲哲学史,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主应地都是关于主体之外客体认识,那时人们关心是世界“始基”或“本原”问题。经过曲折发展之后,“人们认识到应真正认识客体,不仅应研究客体,而且还应研究主体。对主体方面研究就产生了近代所谓认识论。产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②从历史发展来看,认识论问题之所以在之所以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突出出来,是有着深刻时代背景。 西欧经过了所谓“中世纪冬眠”之后,人们理性开始复苏了。范围广大、影响深远文艺复兴运动,高扬理性和科学旗帜,开创了欧洲近代历史。文艺复兴运动最伟大功绩之一,就是把人理性从长期宗教统治之下解放了出来,而人类理性一旦获得了解放,去除了禁锢,立刻便焕发出夺目光彩,这种光彩就闪现在从哥白尼到牛顿之间一系列自然科学成就中,真正近代意义上自然科学诞生了。随着人

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斗争

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斗争 摘要: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社会政治哲学上引起了一股思潮,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在西欧历史上已持续了二百多年之久,在这时期里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对于解放人类思想、挖掘人的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给人类的认识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主从三方面(关于知识来源、认识的方法、认识的可靠性问题)浅析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主要分歧。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感觉经验理性知识 近代西方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的形成源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不同的认识倾向。近代认识论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而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认识论的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而经验论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认识论的理论,他们都反对经院哲学,要求

经验论和唯理论

第七章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理论分歧:1、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经验和理性。 2、真理的标准问题——经验与知识。 3、认识的方法问题。 第一节培根 四假相说:即盘踞在人脑中的错误观念形成了偏见,使人不能认识真理,妨碍科学的复兴。 1、族类的假象:指人在认识事物时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而不以客观为尺度。 2、洞穴的假象:由个人特性而产生的假象。 3、市场的假象:对名称和概念的理解不当,使人相互交往中产生假象。 4、剧场的假象:指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法移植到人心中的假象。 自然哲学 以“形式”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而万物本原即原初 物质它本身不为其他本原所产生和决定。 2、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特性,物质本身是能动的, 并且物质有多样的运动形式。 形式学说:“形式”指事物的运动规律,决定物体的单纯性质的法则和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形式的特征:1、形式与物质不可分离,肯定形式是具体的。 2、形式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性。 3、形式的普遍性。 4、形式是为数不多的,永恒的和不变的。 5、形式的效用性。 经验论基本原则:主张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也认识到经验的局限性,经验与理性结合。经验归纳法:1、收集材料,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全部工作的基础。 2、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 3、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列在一起。 4、接近中的缺乏表 5、“程度表”,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6、进行真正的归纳,三个小步骤:排除法,正面解释的尝试,纠正解释偏差。 第二节笛卡尔 笛卡尔重建哲学的基础,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重新树立权威的方式。 以否定即怀疑的方式,去寻找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东西,以我思故我在为形而上学第一原理。 1:方法论和认识论 重建哲学基础的关键:科学和方法。 方法论四条原则:1、绝不把我没有明确认识的东西当做真的接受,即小心避免偏见。 (确定真理的标准) 2、把考察的每个难题部分都分成细小部分,直到圆满地解决。即概括了 (分析的方法) 3、按次序引导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上升到复杂对象 的认识,即概括了(综合的方法)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 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 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唯理论的产生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发现了自然规律,并认识到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的。由此,以法国的R.笛卡尔,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 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自然的规律和知识是可以像几何学那样从几条清 楚明白的“自明”公理,依靠人的“天赋观念”,进行细致准确,可靠的推理得到的。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正确的,依靠感觉器官和经验得到的知识和认识都是错误的。 二、两者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属于认识论范畴,其目的是为了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个注重纯粹的感觉经验,通过经验归纳法认识真理。一个注重完全的数理推理,根据人与身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原则”进行演绎推理发现普遍适用的规律。两种观点都是自然科学产生时,人们对真理、知识正确来源的争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这种过于绝对化的认识和缺少综合性、辩证性眼光的观点必然存在着局限性。 1.经验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讨论 经验论的合理性: ①经验论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认识世界,注重客观存在的意义。经验主义最大的特 点就是实际性。他们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实际生活中通过感性经验得到的。 ②反对蒙昧主义、宗教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经验论也是自然科学发展过 程中的产物。其本质上已经否定了宗教主义对世界的看法。认为真理和知识不 是上帝通过《圣经》向世人宣告的东西。真理是来源于人自身观念的认识和经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摘要: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经验论的原则是,认识开始于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经验论相反,唯理论的原则是,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源于理性。康德用先天综合判断对此进行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康德;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休谟的不可知论、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都是其产生的重要渊源。之前的古代哲学都是以本体论为中心的,试图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近代早期是从主体开始研究认识的问题,即怎么通过理性去认识,认识的可靠性这样的问题。17——18世纪,诞生了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两派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其各自的片面性和所导致的恶果都充分暴露了出来。康德哲学正是在此条件下诞生的,他看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所以力求避免两派的片面性,试图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寻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二、唯理论对只是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三、康德哲学的调和。 (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经验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其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经验论者的根本立场都在于认为知识不是来源于理性,而是来自于经验,这也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根本对立。经验论

(论文)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转) 试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摘要]: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本文论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区别和对立方面、各自的局限性、发展结果和相互论争历史意义。 [关键词]:认识论经验论唯理论历史背景区别局限性发展结果历史意义 人类认识论无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其发生顺序都是由外向内,由认识对象逐渐转向认识主体。近代西方哲学公开高举理性精神的大旗,自觉地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注重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重心由本体论和心灵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化。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把握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哲学重心向认识论的转化 经过了所谓“中世纪的冬眠”之后,西欧人们的理性开始复苏了。15-16世纪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高扬理性和科学的旗帜,把人的理性从长期的宗教统治之下解放了出来,开创了欧洲近代的哲学历史。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哲学逐步开始摆脱“神学的脾女”的地位,以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己任。哲学的独立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哲学的独立,二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使科学和哲学真正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向哲学提出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的要求,从哲学本身来讲,它不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我们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并改造世界的问题。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近代认识论是以研究人、人的认识能力、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为中心内容、崇尚人的理性的哲学,它本身就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不仅是资产阶级促进自然科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资产阶级反对经院哲学对抗宗教神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从而使得认识论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中显得非常突出。 总之,认识论问题之所以在近代哲学史上突出出来,归根结底是由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和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所决定的,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的比较 近代西方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的形成源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倾向。近代认识论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传统的认识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环境有关。 第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从哲学认识论的传统来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可以追溯到人类认识产生之初。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既要靠人类理性思维的抽象概括,又要靠人类感觉器官给它提供经验材料;它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人类认识从方法上来讲,最初也只有这么两种方法,靠感性给它提供经验材料,靠理性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在古希腊的早期,哲人们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作者:陈修斋百度百科 I S B N:9787010026077 页数:398 开本:大16开 封面形式:简装本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1 内容简介 无论是从事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或者是进改造旧世界的斗争,都必须对世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双必须对关于认识本身的理论和方法有所把握。就这个角度来看,认识论是每个有志于建设国家,改造世界,因而要认识世界的人都必须注意学习和研究的。不管“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是否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认识论历来是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众所周知,在西方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和“经验论”两个派别。它们虽然“在认识论的全体上都是错误的”,但也“各有片面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和上述两种理论是对立的,对它们片面的,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否定;但另一方面又肯定它们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认识论的发展在理论上有过重大贡献,在社会历史上也都起过革命性的进步作用。而且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本身也是在批判地吸取和继承它们的合理成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真正较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必须对这两种理论的内容和历史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源出西方的名词,也译作“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类型的思想,虽然在一定意义下可以说,无论古今中外,它们在人们的思想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但作为较典型的认识论理论,并且形成了两个既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学派而在哲学史上出现,则是在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封封建革命时期前后,即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期的历史现象。当时的“经验主义”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则以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西欧大陆各国的哲学家,因此也被称为“大陆理性主义”。虽然由于两派哲学家的思想也常有互相交叉。彼此渗透等复杂现象,并非在所有问题上都壁垒分明,因此历来也有人不承认乃至明确否认有这样两个学派存在,或认为这种划分是“不幸的标签”等等。但是我们认为,上述这些哲学家之间,在当时的某些认识论的重大问题上,特别是关于知识起源(例如,若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那么它是否起源于感觉经验)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基本观点或主要倾向上的分歧,因而存在着这样两个学派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并且,这两派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发展过程,构成了这一段哲学史的丰富内容,既对认识论的发展作山了重要的贡献,也提供了人类哲学理论思维的许多深刻的经验教洲,即使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可资借鉴的宝贵价值,是不容忽视或抹煞的。这就是我们要对这两个学派斗争的历史再进行一番探讨,并以提纲挈领的形式来写作本书的理由。由于这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在此一时期,许多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同时也是科学家。 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他们在认识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普遍运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二是对各种观察材料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处理和理性分析、推理的方法。 而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这种哲学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这是「外在的经验」。而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这种哲学产生于对理性自我的反省,这是「在的经验」。 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亦即,17-18世纪的西欧哲学,其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知识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差异: 休谟的不可知论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莱布尼兹的独断论则直接把思维等同存在。直到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才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辩证综合。

经验论哲学 一、早期的经验论 产生于17世界的英国,因应当时科学之兴盛而产生的思想潮流。 (一)培根→知识即力量、四假象说、科学归纳法、双重真理 1.经验论哲学的开创者;根据科学的实验精神,首先建立了经验归纳法。 2.他强调科学知识必须以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 起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形式或规律的认识。 3.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真正的科学认识应该从感性 材料出发,经过理性的归纳逐步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 4.他的名言:「知识即力量」;认为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 的力量。此一主,成为近代科学理性冲破蒙昧的思想专制的第一声吶喊。 5.四假象说:培根认为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常常被他们心中各种先入为主的 思想偏见所遮蔽,因此,无法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 (1)族类的假象:亦即,总是以人类的尺度而非宇宙的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从而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到扭 曲。 (2)洞穴的假象:这是指个人受其习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见,导致了认识的偏差。 (3)市场的假象:这是由于语词的误用而引起的谬见;亦即,人们相互之间如果使用的概念不当,就会造成理解力方面得障碍。 (4)剧场的假象:它源于人们对权威、教条、传统的哲学体系之盲目信仰,丧失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6.科学归纳法:强调把握单纯现象背后的本质性联系,寻找事物的形式; 其目的就是为了从若干个别事例中发现普遍的因果规律。 7.双重真理:认为从理性的自然之光中得出的「哲学真理」可以与神意启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 [摘要] 近代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倾向,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 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唯理论认为科学知识只能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关于知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或逻辑、认识的可靠性问题上, 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经验论和唯理论自产生起就进行不断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其中,经验论主要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唯理论主要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 [关键词] 经验论唯理论斗争发展 正像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先验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样,近代西方哲学存在着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与发展,围绕着知识的问题,两派的哲学家们展开激烈的争论。经验论者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唯理论者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不是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如果有科学知识,显然我们的确有科学知识,那么它就不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模式,在关于知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或逻辑、认识的可靠性问题上, 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经验论者关注的是经验,并且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而没有其他的来源,因而他们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从经验中得来的感觉材料是如何构成知识的,他们不认为理性在认识中除了组合与分解感觉经验材料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作用,他们普遍排斥形而上学。因此,经验论的体系实际上是以“心理论”的方式构建的——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经验——观念——知识”,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它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 唯理论者意识到感觉经验的相对性和个别偶然性,认为在此基础上市不可能建立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如果知识不是以经验为其基础,那么就只能以理性自身为其基础,所以他在数学的启发下,认为在理性中有一些“天赋观念”,以此为基本原则严格按照逻辑的必然性进行推论,我们可以建立起人类的知识大厦。以此,唯理论的模式表现为“逻辑”的:知识是按照逻辑的方式构建起来的公理化系统,它从第一原理推演而来,只要第一原理是可靠的,那么整个知识系统就是可靠的。唯理论模式的特点是,它能够比较有效地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的方法上存在区别。经验论的方法最初的培根制定的,他称之为“经验”归纳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从经验出发,主张对足够充分的经验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抽象出事物的一般特质——共性。经验论者不认为有独立存在的共性,这就使这种方法大打折扣,而且仅仅依靠经验归纳难以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 唯理论的方法是笛卡尔按照数学的方法指定的,他称之为“理性演绎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