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医学论文

核医学论文

核医学论文
核医学论文

核医学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摘要】核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国建于50年代末,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核医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核医学在家庭、生活、社会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我国的核医学的发展在此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是充满着光明的。面对严峻的竞争,我国在核医学的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在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核医学的发展敢为路在何方?未来的道路我们又将何弃何从?

【关键词】现状探路未来

正文:

自1956年被引进后,核医学在我国已有50余年的历史,核医学已经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经过这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核医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渐渐的缩小。核医学跨入21世纪,我国核医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一)中国核医学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核医学已成为了医院诊断治疗的科学独立科室,并且在放射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放射仪器的制备与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核素治疗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这直接有利于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核医学的发展速度、设备的研究还是有些滞后,一些尖端人才的匮乏,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我国核医学的发展,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中国核医学的发展的道路将是举步维艰。

阻碍我国核医学的发展的症结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中国核医学的发展之路变得举步维艰?我觉得我国核医学发展的瓶颈有两个,一是要增强危机意识,创新学要加强,制造出先进的仪器和良好的检测的元素药物。二是要加强核医学的投资,尽量使核医学仪器普及化,充分解决看病难,造福人民,只要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我国的核医学的发展的脚步将会加快。

(二)如何寻找未来我国核医学出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医疗水平的需求越来越高,核医学的发展将直接关系着医疗水平的突破、发展、完善,因此核医学发展已近迫在眉睫,面对我国核医学发展的瓶颈,追根溯源出现瓶颈的原因越发重要,突破瓶颈的阻碍已成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解决好当前的困难,才能加快我国核医学的发展的步伐,我相信我国核医学的春天也不远了。

【2.1】我国核医学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一:我国的制造厂商发展速度不是很快,我国大部分先进的仪器都是外国厂商提供,这直接造成了我国需要用高额的费用去购买仪器,由于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看病住院的频率越来越高,而我国专科建设的面又比较窄,很多疾病都是需要先进仪器的检测,高额的仪器需要高额的医疗费用,造成人们需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所以引发了看病难的现象。

第二:缺乏创新思维,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先进的技术都是借助国外,阻碍了我国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没有新技术的支撑,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国高性能的先进仪器又如何能自主研发成功呢,先进仪器的匮乏,如何能加快医学的脚步呢?又如何能解决人民的基本矛盾呢?

第三:缺乏领军型人才。据调查分析,这几年,我国人才工作有进展,一些中青年科研骨干茁壮成长,在核医学界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在国际和国内的领军型人才缺乏,这直接制约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

第四:对核医学的投资不够,人才的缺乏、技术的不成熟、制造商发展速度太慢,这都诠释了一个道理,核医学的现有的投资小于它发展的所需的投资,这直接减缓了发展的进程,没有足够的资金,如何谈的上发展,如何又能保证高效的发展,又如何能达到质的飞跃,这昭示着未来发展的道路举步维艰。

【2.2】寻找我国未来核医学发展的道路。

面对如今的现状,我国核医学的道路敢问路在何方?我国的核医学的发展又将何弃何从?医疗水平的提高依赖核医学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离不开先进的医学水平,时代的进步更离不开它的发展,我国的核医学的发展肩负着人们的期望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核医学发展的进程。

为了解决上述的现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解决:

第一:增强危机意识。增加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从而增加我们的危机意识,走出去多看看,看看国外的研究水平,知己知彼百战不怠,通过增加危机意识,从而多多的挖掘更多的资源,从而有利于发展。

第二:重视自主创新,创新虽然艰难,但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只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总结,就可能迸发创新的源泉。如可以加大申请专利的鼓励。随着医院的发展,管理的现代理念,经营的多变手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内培外引得策略,一是在体制与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内部环境,加快科研骨干的培训,让他们早日成为发展核医学的领军人物。二是要扩展眼界,广招人才,通过多种手段,吸引高水平科研人才来工作。

第四:加大对核医学的投资。据调查,美国全国又七千个以上的单位有核医学这个专业,我国的情况怎么样?美国的人口3亿,不到3亿的时候就1800万人再做检查,我国13亿人口,我国又多少单位有核医学,全国加起来不足500家,一年做的工作还不到100万,我国和美国人均来算相差近100倍。我国应该加大投资,多多建设核医学单位,加大对医院先进仪器的配置。

第五:完善医疗体制。做一次体检,普通患者承担不起,有可能患者错过检查和治疗的最佳时机,这使我国的核医学发展受到了限制。既然和医学的发展利国利民,给整个社会包括国家,个人,政府和其他团体带来益处,那么应该完善一下医疗体制,这样可以彻底解决好看病难的问题,从而加快核医学发展的步伐。(三)展望中国核医学的未来

【3.1】世界核医学的未来

第52届美国核医学年会于2005年5月18日至六月22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此次会议讨论了1:核医学靠什么增加与临床学科之间的协作和在世界范围内壮大,2:分子显像的迅速发展:3:药物设计的开发的重要性,:新仪器推动核医学发展。

【3.2】中国核医学的未来

以上是世界核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核医学发展的前景,这也为中国核

医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结合中国的国情,我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我国核医学发展的看法:

核医学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核医学的发展就是为了服务人民,为了治疗更多的患者,解决好我国的基本矛盾。那么我们将如何高效做好这一点呢?我相信这就是我国核医学的未来。

第52届美国核医学年会为我国指明了方向,然而我国和美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我认为我国的未来是:

第一:完善医疗体制,那么就需要国家和政府重视,加大对医疗的投资,让我国医疗服务水平跟上大量需求水平。这样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先进医疗的治疗。

第二;提出自己的品牌。先进医疗离不开先进的仪器,我们在减低医疗治愈费用的同时,必须要减少医疗原本的花费,否则入不敷出,寻根究底,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减少医院的开支。

这两点就是一个循环,根据经济学说,需求刺激生产,那么生产必须要不断改善,不断发展,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生产又反作用于需求,先进的生产模式会降低需求的价格,这样需求也会日益增加,两者相辅相成,把握好这两点,我相信我国核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我国核医学的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4参考文献:

[4.1]程绍亮,赵军,石洪成,第五十一届美国核医学概况【1】中华核医学杂志,2004,24,382-383

[4.2]搜狐健康网三位专家谈核医学发展的前景2007 .01 .08

[4.3]李少林,王荣福《核医学》第七版

[4.4]冯珏当今核医学发展现状及发展河北药医2002年第24卷第五期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ICS13.100GBZ C5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职 业 卫 生 标 准 GBZ 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 for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2002-04-08发布 2002-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4工作场所的防护要求 5放射性物质贮存的防护要求 6放射性药物操作的防护要求 7辐射监测 8放射性废物处理 9事故应急救援 10临床核医学诊断时的防护要求 11临床核医学治疗时的防护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表面污染导出限值 附录B(规范性附录)无需特殊防护即可处理的含放射性核素尸体的上限值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原标准GB16360-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第3~11章和附录A、附录B是强制性内容,其余为推荐性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荣。 本标准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GBZ 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核医学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核素和药物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包括敷贴治疗)的单位和工作人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33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3 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3.1 核医学的开放型工作场所根据操作放射性核素的权重活度分为三级,见表1。 表1 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分级1) 分 级 权重活度2),MBq Ⅰ Ⅱ Ⅲ >50 000 50~50 000 <50 注:1)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57号出版物。 2) 操作性质修正系数 核素毒性权重系数计划的日最大操作活度权重活度×=。 3.2 供计算权重活度用的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毒性权重系数见表2。 表2 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的毒性权重系数 类别 放射性核素 权重系数 A B C 75 Se,89Sr,125I,131I 11 C,13N,15O,18F,51Cr,67Ge 99m Tc,111In,113m In,123I,201TI 3 H,81m Kr,127Xe,133Xe 100 1 0.01 3.3 依据核医学操作性质而确立的修正系数见表3。 表3 不同操作性质的修正系数 操作方式和地区 修正系数 贮存 100 清洗操作 闪烁法计数和显像 诊断病人床位区 10

核医学检查对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

核医学检查对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 核素显像不同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它是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患者体内,体外探测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从而了解组织器官的形态、代谢和功能。由于核素引入体内,由此引发了患者及周围人员的对“核”的恐惧,那么核素检查到底对患者和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到底有多大呢? 核医学检查使用的都是短半衰期核素,仅以非常少的化学量引入体内。以核医学最常用的核素99m Tc为例,其半衰期6小时。注入患者体内后随着时间会很快的衰减,同时加上药物从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一般在患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最多为2至3个小时。而PET显像显像中常规使用的18F物理半衰期仅为110分钟。常规核素显像总的辐射剂量在较低的水平,范围大概在1~7mSv左右。以使用核素量较大的骨显像为例,常规注射量25mci,辐射剂量约为4.2mSv,明显低于常规胸部CT平扫的剂量(表1)。同时由于放射性药物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探测灵敏度,与CT或MR造影剂相比,所需化学量很少,不干扰破坏体内生理过程的平衡状态,通常没有过敏反应。注射核素显像剂以后,不会干扰其他影像检查(如超声、CT、MR等)

那么显像后患者对于周围人群的辐射剂量又如何呢?这也是患者及医护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中来自各种射线的辐射无处不在:空气、土壤、电视、电脑、手机、空中旅行等都会使我们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原引美国https://www.doczj.com/doc/af10932556.html,数据,美国公众平均每年受到的自然照射本底为3mSv/年。目前国内采取的对于公众的最小年剂量限值为1mSv/年。那么同样以目前用药量相对较大的全身骨显像为例。患者注射25mci骨显像剂后2-5小时进行显像,检查结束后以不同的距离、固定时间测定其对周围的辐射剂量(见下图),可以看出在距患者10cm的距离,接触患者10分钟,需要同时接触600个患者,才能达到1mSv的公众剂量剂量限值。即使护士对于患者取血等近距离操作,一般也不超过10分钟。由此可见尽管我们建议受检者在检查当要日尽量避免与婴幼儿及孕妇的密切接触,但实际上当患者检查结束之后体内的放射性水平已在相当低的水平,一般不会对与之密切接触的周围人员造成影响。 总 之核医学显像放射性药物的用量都被严格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之内,不会对受检者及周围人员造成辐射损害。正确的认识核医学,避免不必要的恐惧,有利于核医学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核医学(PETCT显像剂

PET显像剂的种类

正电子显像剂的一般性质量要求 正电子显像剂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即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内完成生产和就地就近使用,而且在生产与应用之间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目

前认可的所有质量控制(QC)试验,不仅细菌学、内毒素检查是如此,某些化学质量检查也是如此。 正电子显像剂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因所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短,生产这些化合物时必须涉及高水平的放射性,以便最后能得到临床研究需要的有用数量,生产工序必须遥控。其二,所研究的化合物极其微量,生产的绝大多数正电子显像剂不加载体,通常相当于近纳摩尔量级。这在测定生理机能时具有不产生药效效应的优点。因此,使用于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必须具有更低的探测下限。 在正电子显像剂这种特殊情况下,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受到时间的限制,对质量保证来讲,过程控制成为主要因素。因此应建立单独而又严格的生产控制测量方法和程序。例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放射性气相色谱(GC)等方法,无疑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在线(Online)生产控制更有效的方法是连续监测合成中放射性的变化,这有可能在很早阶段就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大多数问题。生产工艺研究结束时以及随后工艺和物料来源的任何明显变化,都应通过对几批放射性显像剂的必要质量指标进行验证以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成分和原材料的质量管理是正电子显像剂质量保证的重要的过程控制。这些原材料包括生产器具以及药物制品等所有成分。每批原材料的一致性和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并有证明文件。经过“入口控制”后,该批产品必须作出标记并登记批号,且应备有关生产控制方式的证明文件,并制订试验记录和分析方法细则说明。凡药典收载的成分,

14 核医学科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应急预案

核医学科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应急预案 文件编号:HYXK-YJYA-201303014-01 一、目的 为了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中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应对,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放射安全事件及事故的扩大,减轻造成的后果,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更好的维护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生安全,根据《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及其他有关法律及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科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核医学科突发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的应急处理。三、应急组织机构 核医学科应急组织分为:正常班(白班)、节假日值班,组长统一指挥事故处理,如果现场组长不在或在事故中受伤及节假日值班时,现场由职称最高人员负责指挥,组织现场人员开展事故处理。 正常班: 组长:边艳珠 成员:魏强、胡玉敬、吴大勇、李金福、张文艳、张旺、田国章、卢亚敏、陈芳、刘光霞 节假日值班: 组长:值班技师 成员:值班医师 四、应急小组职责 发生放射安全事件或放射治疗后,科主任及科室人员,必须积极配合环保、卫生部门及公安机关对事故的调查,提供有关方面的基本情况,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的职责:发生事故时,组织人员实施救援行动,报告预案组长,通知医院委员会。组织或配合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总结和改进救援经验教训。 领导小组组长:为科室处理的总指挥,全面负责营救受辐射人员及事故处理,做好抢险救助安排,提供事故所需的技术资料。 领导小组成员:事故发生时听从组长指挥,积极参与事故救援及处置,及时查明辐射安全事件中受误辐射的实际人数,对受误辐射人员进行紧急抢救,及时向指挥部汇报现场事故情况,配合环保、公安人员作好辐射现场的隔离和警戒工

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指南-完整版-发布_PDF

核医学分会
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专家共识
前 言
辐射安全是临床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临床核医学工作中的重要和关 键内容之一,日常工作中应用较多且备受关注。但目前国内尚缺乏临床核医学辐 射安全指导性文件。为使临床核医学工作的开展更为规范,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 会组织编写了《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专家共识》 (以下简称《共识》 ) 。 《共识》编 写参照国际机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进行,编写组参阅大量国内 外权威指南、规范、教材、专著、文献及相关政策法规,并经核医学、放射医学 及辐射防护专家的反复论证。 本《共识》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1)概述( 《共识》范围、规范性引用 文件、基本概念、核辐射的物理基础、辐射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 (2)放 射防护的标准与原则 (核安全法规体系、 放射性防护的原则、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 ; ( 3) 科室建设 (核医学诊疗工作开展的条件、 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 工作场所) ; (4)工作场所的防护(工作场所、放射性药物操作、放射性药物治疗、医用放 射性废物) ; (5) 人员的放射防护 (工作人员的防护、 患者的防护、 公众的防护) 。 本《共识》证据明确、逻辑性强,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对我国临床核医学 辐射防护与安全性应用可起到指导和规范化作用。但《共识》仍存在很多不足, 望刊出后能得到有益的反馈与指正,以便日后进一步完善。
一、概述
1. 《共识》范围 本 《共识》 规定了临床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实践和干预中有关人员以及工作场 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共识》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药物施行诊断与治疗的实践。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国际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部门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共识》的引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临床应用指南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临床应用指南》 (2009讨论稿)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核素治疗学组 【概述】 近年来,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疗法发展很快,常用的放射性粒子为125碘、198金及 103 钯。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一个多学科 技术,治疗时应有相关临床科室的医师、技师和物理师参加。【临床表现】 参见不同肿瘤的临床表现的章节。【诊断要点】 参见不同肿瘤的诊断要点的章节。【适应证】 1. 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局部肿瘤,且为实体病灶。 2. 需要保留的重要功能性组织或手术将累及重要脏器的肿瘤 3. 拒绝进行根治手术、无法手术或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肿瘤患者 4. 预防术中(后)残留肿瘤病灶的局部扩散或区域性扩散 5. 转移性肿瘤或术后孤立转移灶已失去手术机会者 6. 局部进展期肿瘤需粒子植入与外照射综合治疗。 7. 局部进展期难以用局部治疗方法控制,或有远位转移但局部有严重症状者,为 达到姑息治疗目的,也可行粒子植入治疗。 【禁忌症】 1. 一般情况差,恶液质或不能耐受治疗者 2. 肿瘤并发感染和有大范围溃疡、坏死者 3. 估计病人寿命不能等待疗效出现【治疗原则】 1. 严格掌握临床适应症和禁忌症。 2. 粒子植入前应通过近期CT、MRI或B超了解病灶与周围重要器官的关系。 3. 治疗前应对10%放射性粒子进行测定,允许测量结果偏差在〒5%以内。 4. 应有放射粒子植入计划设计及剂量分布。 5. 治疗后应拍CT片进行验证了解粒子重建和剂量分布情况,如发现有稀疏或遗 漏应拟定计划择期补种,以期与植入前治疗计划相符。 6. 放射性粒子植入之后,如果需要配合外照射或化疗者,应在第一个半衰期内给 予外照射的相应生物学剂量或化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亲属。 【操作方法及程序】 对各种不同肿瘤的粒子植入治疗有不同的具体方法,首先要明确肿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及与邻近器官、血管的关系。因此植入治疗前或术中应用CT、MRI、超声或PET/CT影像学确定靶区;由于粒子种植在三维空间进行,每种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不同,对每种核素需要特定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治疗计划设计,进行模拟粒子种植的空间分布。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前计划(preplan),确定植入导针数、导针位置和粒子数;选择粒子种类及单个粒子活度,计算靶区总活度,预期靶区剂量分布,包括肿瘤及及周围危险器官的剂量分布,指导临床粒子种植。 常用粒子植入治疗有三种方式。①模板种植;②超声和CT引导下种植;③外科手术中种植。具体程序如下: 1. 同患者签知情同意书。 2.术前麻醉及使用镇静剂。 3.固定体位及重要器官, 4.应用CT、超声、MRI、模拟机观察肿瘤位置。 5.应用模板固定肿瘤在体表的位置或用相应的器械确定肿瘤在体表的位置。 6.用模板、超声、CT等引导下进行粒子植入,根据剂量分布要求,选用均匀分布或周缘密集、中心稀疏的布源方法。植入放射性粒子时,根据术中具体情况用TPS进行剂量优化,要求如下:⑴正确勾画实际肿瘤靶区。⑵重建核算植入针及粒子数。⑶计算靶区放射性总活度。⑷调整粒子位置,纠正不均匀度,保护靶区相邻的重要器官。

《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专家共识》要点

《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专家共识》要点 一、前言 辐射安全是临床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核医学工作中的重要和关键内容之一,日常工作中应用较多且备受关注。但目前国内尚缺乏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指导性文 二、概述 《共识》规定了临床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实践和干预中有关人员及工作场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药物施行诊断与治疗的实践。《共识》条款主要引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及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等。 辐射防护原则包括正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及个人剂量限值。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及宇生放射性核素、地壳中天然放射性衰变链中的放射性核素、空气中的氡及其衰变产物,以及包含在食物及饮料中的各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人工辐射包括医学诊断与治疗程序、大气层核试验的放射性落下灰、事故释放源、核能发电链排放源、核与辐射技术利用排放源,以及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辐射增强源。数据显示,天然辐射源对中国和全

球居民平均年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3.1mSv和2.4mSv,其中室内氡照射(氡及其子体)是主要贡献者(约占50%);人工辐射源所致中国和全球平均职业照射水平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2.1mSv和0.8mSv,医学应用不是主要贡献者,分别处于第4位和第3位。 三、工作场所的防护 1. 工作场所。依据标准,临床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分为Ⅰ、Ⅱ、Ⅲ3类;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分为甲、乙、丙3级;辐射工作场所分为3区:控制区(如制备及分装放射性药物的操作室、给药室、显像室、治疗患者的床位区等)、监督区(如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标记实验室、诊断患者的床位区、放射性核素或药物贮存区、放射性废物贮存区等)和非限制区(如工作人员办公室、电梯、走廊等)。临床核医学诊断及治疗用工作场所(包括通道)应注意合理安排和布局,应有助于实施工作程序,应备有收集放射性废物的容器,容器上应有放射性标志;诊断用给药室与检查室应分开,如必须在检查室给药,应有防护设备;诊断用候诊室应靠近给药室和检查室,应有受检者专用厕所。 2. 放射性药物操作 (1)通风橱。必须为铅为主的防护材料,同时应具有紫外光杀菌功能;工作中应有足够的风速,排气口应高于所在建筑屋脊,并酌情设有活性炭

临床核医学应用范围

【核医学系列】: 核素显像在骨关节系统的临床应用 优点: 1.*灵敏度高 ------多用于骨关节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 2.全身骨显像一次检查可以显示全身骨骼的病理改变 3.能反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变化 4.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 缺点: *非特异性: 显示骨组织结构性变化不如X线、CT 、MRI精细、准确 解剖与生理基础 骨依形态可分为以下4类: 长骨(主要分布于四肢) 短骨(如腕部和足后半部的骨) 扁骨(颅的顶骨、胸骨、肋骨等) 不规则骨(如髋骨、蝶骨) 按其在体内的位置划分为2类: 中轴骨:颅骨、脊椎骨、胸骨、肋骨、骨盆 附肢骨:肩胛骨、锁骨和四肢骨 骨组织的基本成分是骨细胞、骨胶纤维和骨基质

骨细胞包括成 骨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形成骨胶纤维的有机基质) 骨细胞(生成骨的无机基质) 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 成人骨大约由1/3的有机质和2/3的无机质构成 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骨胶原,约占90% 无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钙盐,包括羟基磷灰石晶体 显像剂: 99mTc-MDP 显像原理 通过化学吸附与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结合 与有机质结合,与未成熟的骨胶原结合较强 显像剂在骨骼中聚集 与骨骼代谢活跃程度有关 其局部血流状况有关 与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关 99mTc-MDP在体内稳定,血液清除快,骨骼摄取快 2-3小时被骨摄取的百分比约50%-60% 99mTc-MDP主要由肾脏排出 3小时经尿排出30%-40%,24小时内排出50-75%

基本不经肠道排泄 99mTc-MDP给药剂量 成人:20-30 m Ci 因不同仪器和显像条件而异 显像方法 动态骨显像(Bone Dynamic Imaging)三相骨显像(3 Phase Bone) 四相骨显像(4 Phase Bone) 静态骨显像(Bone Static Imaging) 局部骨显像(Regional Bone) 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Bone Scan)断层骨显像(Bone Tomography) 骨显像的影响因素 显像剂的质量 全身治疗 饮水状态 肾功能 散射物质 伪影

临床常用放射药物汇总

常见临床用放射药物汇总: 显像类药物 一、锝99m药物 使用商用药盒 (1)注射用亚锡依替菲宁(EHIDA):肝胆显像 (2)注射用亚锡聚合白蛋白(MAA):肺灌注显像 (3)注射用亚锡植酸钠(PHY):肝显像 (4)注射用亚锡喷替酸(DTPA):脑显像、肾显像 (5)注射用亚锡焦磷酸钠(PYP):骨显像、心脏显像剂、血池显像剂 (6)注射用亚锡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 (7)注射用双半胱氨酸(EC):肾小管分泌型显像剂 (8)注射用双半胱乙酯(ECD):脑灌注显像 (9)注射用亚锡替曲膦(TF):心肌灌注显像或肿瘤显像 (10)注射用甲氧异腈(MIBI):心肌灌注,用于检测缺血、评价心机功能,乳腺成像(11)亚锡二巯丁二钠(肾) (DMSA):肾显像 (12)亚锡二巯丁二钠(肿瘤) (DMS):肿瘤显像 (13)恩欧乙替(NOET ,DTCZ):心肌灌注显像或肿瘤显像 (14)改进的BNL(BNL):标记红细胞用于血池显像 (15)锝硫化胶体(TcS):肝胆和淋巴组织显像 (16)注射用亚锡葡庚糖酸钠配制99m Tc比西酯注射液,用于各种脑血管性疾病(梗塞、出血、短暂性缺血发作等),癫癎和痴呆、脑瘤等疾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17)99m Tc-MAG3:肾动态显像 (18)99m Tc-HDP:骨显像 (19)99m Tc-红细胞:血池造影、消化道出血定位 (20)99m Tc-替马诺噻:淋巴结定位 二、F18药物 使用商用药盒 (1)18F-FDG:恶性肿瘤诊断和其他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2)18F-FLT:恶性肿瘤诊断 (3)18F-MISO:肿瘤乏氧显影剂 (4)18F-DOPA :诊断多巴胺功能失调的疾病, 如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遗传性舞蹈病等神经疾病 (5)18F-Choline:前列腺癌诊断 (6)18F-NaF:骨疾病诊断、成骨能力的骨显像剂 (7)18F-FET:脑肿瘤、黑色素瘤显像 (8)18F-FES:靶向雌激素受体,诊断乳腺癌等肿瘤 (9)18F-FDGal:糖代谢显像剂,用于恶性肿瘤诊断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核医学临床技术 操作规范 主编:陈盛祖 副主编:张永学黄钢匡安仁 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凡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王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 王金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 王荣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史蓉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研究员 叶广春广州医学院第一医院副教授 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 乔宏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 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朱家瑞海军总医院(北京)教授 朱瑞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吴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武汉)教授 吴锦昌苏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 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 张桂仙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主任医师 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李小华广州军区总医院高级工程师 李立伟空军总医院(北京)主任医师 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教授 李思进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太原)教授 李培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 陈绍亮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 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 周绿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副教授 姚稚明卫生部北京医院副主任医师 胡雅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 赵军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副教授 贾少微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教授 高再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副教授 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 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蒋宁一中山大学第二医院(广州)教授 缪蔚冰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福州)副主任医师 1

主审:王世真 副主审:周前林祥通刘秀杰屈婉莹 审阅者:(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虹《中华核医学杂志》编辑部(无锡)主任医师 马寄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教授 王世真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邓敬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 卢倜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 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 刘秀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教授 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朱承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 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 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张满达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无锡)研究员 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 周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教授 屈婉莹卫生部北京医院教授 林祥通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教授 赵惠扬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 夏宗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 夏振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研究员 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 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蒋茂松上海华东医院教授 裴著果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教授 谭天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中华医学会 2

核医学与“核辐射”不是一回事

核医学与“核辐射”不是一回事 其实,生活中的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吃的东西、住的屋子,天空,山川乃至人体内,都存在着放射性,每个人的天然辐射剂量约为2.4mSv(毫希沃特,辐射剂量单位)。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辐射剂量、辐射次数,以及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都有关系。短时间、低剂量辐射(全身外照射辐射量不足250mSv)可能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发生变化,但不会有临床症状和身体功能变化。大剂量的辐射会使组织遭到破坏,放疗就是利用辐射的这个原理将癌细胞杀死的。 核医学检查,安全性有保障 核医学虽然沾上“核”字,也不可避免需要将医用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进行显像或治疗,但这些核素与核电站使用的半衰期动辄几亿年的铀-235有着本质区别。核医学所采用的核素是短半衰期、低射线能量的同位素,多数在几小时内自动衰减,且进入体内的药物剂量本来就非常少,属于低剂量辐射,患者的安全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比如,核医学应用ECT显像,多使用放射性核素锝-99m(99mTc),射线衰变一半的时间为6小时,做一次ECT甲状腺显像,患者所接受的γ射线剂量比拍摄一次X线胸片还要低。再比如,另一核医学“新宠”PET/CT显像,多使用放射性核素氟-18

(18F),其半衰期仅有2小时,很快就能从体内清除,且PET/CT采用的是低电流低压CT扫描,其辐射剂量不及常规CT检查的1/2;同时,随着近年来PET/CT的更新换代,仪器的探测灵敏程度越来越高,核素剂量越用越少,CT扫描时间也越来越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也比原来小得多。目前,一次PET/CT全身检查的总体辐射剂量在7.5mSv左右,与常规胸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基本相当,明显低于增强CT或动脉造影CT检查。 “层层把关”,减少副作用 虽然核医学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辐射,但只要医生严格掌握适应证,核医学对于包括儿童在内的多数患者是安全的。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等方面来调整放射性药物的用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孕妇和胎儿对射线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人,故应避免进行核医学检查或治疗,除非因疾病特殊需要或选择流产者,如患恶性肿瘤的孕妇等。 核医学工作场所,通常需要进行专业防护措施,如墙壁加厚屏蔽,分区隔离,放射性废物、排泄物统一收集,辐射监测等,以降低环境辐射水平。辐射防护部门也经常来医院检查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 对于核医学辐射剂量的问题,整个医学界都非常重视,且国内外都有严格的规范,将辐射剂量控制在目前认为的安

核医学及技术发展史

核医学: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可定义为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进行医学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能提供身体内各组织功能性的变化,而功能性的变化常发生在疾病的早期,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核医学以其应用和研究的范围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实验核医学:主要是发展、创立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利用射线示踪技术进行医学研究,包括核医学自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的研究,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核医学:利用核医学的各种原理、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机体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和功能结构的变化,达到诊治疾病的目的,提供病情、疗效及预后的信息,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两大部分。 核医学的特点: 1、方法灵敏、简便、安全、‘无创伤’ 2、反映体内的生化与生理过程 3、同时反映组织和脏器的形态与功能 4、提供动态的资料 5、提供定量的、准确的资料 6、高特异性 核医学影像设备是向人体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俗称同位素药物),使带有放射性核的示踪原子进入要成像的组织,然后测量放射性核在人体脏器内的分布成像,以诊断脏器是否存在病变和确定病变所在的位置;X射线和超声成像设备则是从外部向人体发射某种形式的能量,根据能量的衰减或反射情况来成像,表征组织情况。 核医学影像检查ECT与CT、MRI等相比,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核医学显像属于功能性的显像,即放射性核素显像。

2、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简史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时发现,铀矿能使包在黑纸内的感光胶片感光,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也是后来人们建立放射自显影的基础。科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将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定名为“贝克勒尔射线”。 1898年,马丽·居里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镭,此后又发现了钚和钍等许多天然放射性元素。

核医学辐射防护常见问题及对策

核医学辐射防护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现在医学的发展变化,人们不断利用各种射线对疾病进行着诊断和 治疗。现代医学的X线、CT、核医学、放疗等诸多学科,均是以各种射线为基础的,特别是核医学照射对患者和从业人员的影响降到最低,努力使用最少放射性 照射,带给患者最大的收益。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核医学辐射防护常见问题及 对策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医学;辐射防护;问题 1、概述 核医学是指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诊断疾病、观察临床疗效、预 后情况、脏器功能情况、疾病治疗和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该学科被广泛应用于 医学研究中,已成为当代医学疾病诊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近年来,核医学 得以进一步发展,被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发挥者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核医学科应用的放射源属于非密闭性放射源,既可产生外照射,又可因 注射、污染产生内照射,一旦管理不善,防护不当,会对医护人员、患者、环境 等多个方面造成较大的伤害,故核医学科的防护、护理管理十分重要。 核医学是指利用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核医学诊断是通过 注射或吸入的方式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人体,而核医学治疗则是将放射性核素引入 人体后,使用放射性核素直接对病灶进行照射。所以在核医学临床应用中,患者 和医生都存在着潜在的辐射风险。核医学相关的射线有三种: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核医学诊断多使用γ射线,核医学治疗多使用β射线,少部分治疗使用α 射线。因为放射性核素与同族非放射性元素,物理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很难通过 肉眼区分,所以在核医学工作场所中,放射性核素一旦污染地面、墙壁、设备甚 至衣物等而不被察觉,就极容易对患者和工作人员造成外照射或内照射的危害。 另外,患者使用核医学治疗后,其排泄物也会对环境及周围人群造成一定的放射 性污染。 2、辐射防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医务人员在辐射防护中存在的不足 (1)了解辐射防护有偏见大多数辐射的医务人员在了解了三家三甲医院 并当场检查后,并未充分了解辐射防护。另一个极端情况是在短时间内没有明显 的症状,辐射不是问题,辐射防护被忽略。 (2)辐射防护在诊断和治疗工作中并不全面,并且在受调查的三家医院中,个人危害装备有铅衣,铅玻璃,铅色,铅手套等。在诊断和治疗期间,在注 射点向受试者注射放射性药物的时间约为1分钟,药物在体内均匀扩散,在满足 扫描检查条件后,受试者进入扫描机房,技术人员通过语音系统执行隔室摆锤。 钻头有时需要进入机房位置,定位时间通常为1到2分钟然后扫描。 2.2、放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 (1)将放射源存放在本院高活室一角,使用扇形铅防护屏风进行遮挡。 在放射源储存室的房间内安装监视、防盗窗和防盗网,避免放射源被盗。(2) 高活室实施双人双锁管理措施,定期简则辐射及良,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高活室内。(3)将高活室的门更换为铅防辐射门,并在醒目位置贴上带有“电离辐射”字样的警示标识。(4)登记放射性核素、相关药物,包括生产日期、生产单位、核素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新进 展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年总第188期 ..I综述与讲座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北京医院消化内科(100730)蒋楹张燕军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比较少见,文献报道发病率约占 消化系统肿瘤的0.4~1.8%,国外报道年发病率约为1,2~3/10万. 近年来,随着各类激素的纯化,免疫组化和临床影像诊断进展, 确诊病例逐渐增多.相对于消化系统其他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 进展缓慢,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1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点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 起源于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胺前体摄取与脱羧酶(amine precursoruptakedecar~syhseAPUD)细胞,是一种含有神经内分 泌颗粒,以分泌特异性激素和多肽为特征的特殊肿瘤.组织病理 学方面表现为类器官样的生长模式,瘤细胞具有嗜银性.免疫组 化检查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spec~cenohseNSE), 突触素(synaptophysi璐Syn),铬粒素(Chromo~inCga)这些物质 广泛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浆中.肿瘤细胞可产生多种激 素,但以一种占主导地位,决定肿瘤的临床表现. 2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20oo年肿瘤国际组织分 类,将消化系统内分泌癌分为四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类 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一恶性类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一小 细胞癌;混合外分泌癌一内分泌癌.2008年进行修订,根据预后 分为:预后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一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 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一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低分化神经内分 泌癌,内分泌外分泌混合型癌.临床上通常根据肿瘤分泌的主要

核医学科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核医学科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放射性污染事故指因操作不当,设备失灵、放射源的错误放置、大量放射性核素的错误使用等事件,而这又往往是突然发生需采取措施紧急进行处理。放射性事故处理主要包括放射源和污染环境的处理及受照人员的初期医学处理。 为保证职业性放射性工作者和广大居民的安全,必须按照防护规定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本着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对核医学实验室采取综合性的卫生防护措施。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表面污染的去除、加强管理、剂量监督、个人防护等,没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不可忽视。 为保证核医学科正常工作有序开展,及时有效安全的处理在放射源使用和储存中突发的放射性事故,特制订如下应急预案: 1、应急组织: 放射源及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由省卫生监督所及医院医务部统一领导管理。 科室内由科主任作为负责人,建立健全放射性物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做好放射突发事件中的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 2、应急程序: 当出现放射源意外照射或丢失造成的放射事件时,值班人员及时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及时向医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环保局等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并立即封闭现场,防止事故蔓延。

初步估计人员受照射剂量,对受照人员及可能受照人员尽快进行初期医学处理,必要时及早使用抗放射药物;初步判断人员有无放射性核素体内污染,必要时及早采取阻断吸收和促进派出措施。 对有污染可能的事故,均应给受照人员更换内外衣,并进行初步体表去污;去污原则是及时、勿扩散,污染程度不同的物品要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依照物体的性质、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及污染程度,选择适当的清洁剂和去污方法,必要时采取放置、撤换或覆盖的方法。 各活性室皆设有紧急去污设备,包括蜡笔、吸水纸和吸水棉花、镊子、容器等,经常检查,常备不懈。 意外出现污染时,切忌使用抹布或使用水大量冲洗,应限制在局部,加以适当处理后覆盖。迅速用吸水纸将洒落的放射药液吸净,放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同时向科主任报告。辐射监测人员确定污染区域,划出明显标志,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组织人员穿戴好防护衣帽,佩带好防护用品进入现场去污。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不得乱放,要随时收集,集中存放。 体内放射性污染可用催吐,清洗鼻腔等紧急措施,也可通过密切观察症状及早期血象变化作出估计,及早施用促排药物。 急性放射性损伤病人应及早转至无菌病房进行监护,并请有关专家主持其治疗工作。 严格执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保证核技术和射线技术的安全应用和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杜绝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

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 ——(简要版,JCS2010)—— JCS联合工作组(2012发表)目录表 I一般问题 1.背景 2.基本原理 3.成像技术 4.依据病理和疾病选择诊断试验技术 II实用指南:成像技术 1.心肌灌注成像 2.应用I-123 BMIPP心肌交感神经成像 3.应用I-123 BMIPP心肌脂肪酸代谢成像 4.应用Ga-67柠檬酸炎症成像 1.心脏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 2.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3.负荷试验 4.小儿科病例的特征和注意事项 III放射性核素成像在特殊心脏病和病理的临床应用1.急性冠脉综合征 2.慢性冠状动脉疾病 3.心力衰竭

4.心肌存活力评估 参考文献 I一般问题 1.背景 心脏核素成像应用广泛,如心脏病的诊断、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治疗决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这些指南的目的是使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在心脏病的诊断中能实际而有效的应用。为此,我们根据过去的报告总结了诊断试验技术的有效性和证据水平。每一项诊断试验技术的特点和有效性在本指南的前半部分列出,而放射性核素成像在特殊心脏病和病理中的应用则分述于后半部分。 2.基本原理 本工作组根据过去的参考文献:关于用核医学技术诊断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委员会的报告(1989–1991, Fukuzaki等)和新的放射性药物对循环器官临床适应症的标准(1998, Sugishita 等),讨论了核心脏病学在临床上适宜的应用。鉴于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学院(ACC)和美国核心脏病学学会(ASNC)在2003年发表了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指南,日本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指南被提出要以详细复习日本发表的报告、增加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报告为基础。工作组修订了2005财政年度发表的指南以与5年来核心脏病学领域的新知识相一致。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文献中的最新报

核医学安全问题

核医学的安全性质讨论201401012055 14临本实验陈宏

核医学真的那么“可怕”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日常生活中来自各种射线的辐射是无处不在的:自然界空气、土壤中存在着多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使我们每日都要接受本底照射;使用电视、电脑、手机等的居家生活也会使我们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一次长途空中飞行所受到的辐射可能要比接受一次核医学检查高很多……而相对于这些已有的放射源,核医学检查所带来的辐射剂量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因为核医学诊疗过程中所用的放射性药物,其用量本身都被严格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之内,不会对受检者造成辐射损害。

核医学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生物医学理论的学科 ?具有灵敏、简便、安全、无损伤等优点,用途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组织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检查,都可应用。

?分为实验核医学(experimental nuclear medicine)和临床核医学(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两部分。 ?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 ?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核医学检查是什么? ?人体内某些物质的分布与局部组织的血流、功能、代谢状况相关,这些信息能够反映疾病的特定状态,可以借此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或者功能评价,但通常这些信息在体外是无法获得的,核医学影像犹如“火眼金睛”,能通过在体内分布的应用放射性核素的显像剂所发出的射线发现潜伏在体内的早期病灶。 而核医学的诊断就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这些特定的物质,在体表接收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并进行成像,进而可以获得体内特定物质分布信息。?临床上多被用于疾病的初筛,发现异常后再借助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如 CT、MRI等进一步确认。

核医学科放射性药品安全管理制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106 核医学科放射性药品安全管理制度通 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核医学科放射性药品安全管理制度 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必须在所取得的“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购买和使用放射性药物。 2、放射性药物操作人员应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3、定货须慎重考虑,妥善安排,经科主任批准决定。 4、及时了解到货日期,做好使用安排,争取充分利用不浪费。 5、放射源到货后应立即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到货日期、核素种类及活度等。 6、贮存使用放射源的场所,须配备防护措施,入口处设置醒目辐射标志及必要的报警装置。 7、放射源容器须贴标签,标明核素种类、日期、比活度等,妥善保管。 8、记录使用情况,包括用量、余量及使用日期等。 9、每月清点放射源,核实登记,做到帐物相符。用完后应有注销、容器回收等记录。

医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 (一)遵守《放射性污染防止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辐射防护法律、法规,接受、配合各级环保部门监督指导。 (二)按规定履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辐射安全许可证》申领以及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手续。领取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许可范围内的辐射工作,改变辐射工作内容或终止辐射工作时,必须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三)成立辐射安全管理小组,配备辐射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可行处理方案。 (四)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使用储存场所设置防护措施。口处设置辐射性标志和防护安全连锁、报警装置。制定并落实安全规章制度,严格按规程操作。 (五)设专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装、注射、存以及放射性物屏蔽设备和存放场所;配备活度计、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仪;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储存场所设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及文字说明,辐射工作场所入口处设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六)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指定专人负责,严格存入、领取、归还登记和检查,交接严格,检查及时,账目清楚,账物相符,记录资料完整。

(七)对受检者和患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者射线进行诊断、治疗、检查时,严格控制受照剂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八)辐射工作场所不得存放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储存场所采取有效的防泄露等措施,并安装报警装置。 (九)工作人员参加当地环保部门组织的辐射防护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习培训,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每2年参加复训。 (十)工作期间佩戴个人剂量仪,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监测记录存档。 (十一)每年参加体检,检查结果存入健康档案。发现任何健康问题,立即送有资质医院救治。 (十二)定期对射线装置和检测仪表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十三)委托有资质单位每年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开展辐射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结果上报当地环保部门。 (十四)放射性固体废物、废液及患者放射性排出物应单独收集,与其他废物、废液分开存放,按有关规定处理。 (十五)健全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发生辐射事故后立即启动,采取防护措施,控制事故影响,保护事故现场,并及时向当地环保、公安、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