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第二章

马哲第二章

马哲第二章
马哲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质上是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

A.感觉论

B.反映论

C.经验论

D.实践论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特点。

【解析】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则认为认识是先天形成的,“先而知之”、“不行而知”等。A项:感觉论也叫感觉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感觉是知识的惟一来源的哲学学说;C项相对于题干中“先验论”而言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考生只要明确经验论的含义就知道区分了:经验论主张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惟一来源,这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项:实践论的说法不够妥当。

【拓展】做该题时考生需要看清题干要求从认识论角度区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指()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

D.“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论的两条根本对立路线。

【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根本对立的派别,它们的认识论路线就是分别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其他选项都是从属于这两条根本对立路线的。【拓展】认识论的根本对立路线是从唯物、唯心根本对立的两大阵营演化而来的,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轻松地选出答案D了。

3.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是()

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

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

C.认识机制上的对立

D.认识方式上的对立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的实质。

【解析】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与经验论相对。光唯理论就有唯物主义(如斯宾诺莎)与唯心主义(如笛卡儿)之分,所以它们的对立不是认识路线的对立。它们都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它们的对立在本质上是认识理论的对立,不单是认识机制、认识方式的对立。

4.批驳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

A.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武器

B.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化

C.逻辑工具和方法的进步

D.人类实践的发展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对不可知论批驳的最有力方式。

【解析】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被认识的,批驳这种理论的最有力方式就是实践,通过实践创造,可以展现出我们的认识成果。随着实践的发展,世界将被我们一步步认识,那些先前认为不可知的东西都在被我们认识。唯物辩证法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人类思维方式、逻辑工具和方法等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对不可知论给予实质的、根本的反驳。

【拓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是对不可知论最好的反驳。

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现实和理论的关系

D.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解析】直接经验是指由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选集》),人的认识从整体上说都起源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则反之,是通过一系列中介、手段(如通过别人而非自身、通过书本而非实践等)而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即感性认识,它们不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当然也不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不是现实与理论的关系,它们本质上都是意识(认识)。【拓展】此题题干虽然是区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但实际上考生首先要对经验这个概念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它们,其实,只要准确理解了经验,就可以基本上将A、B、C三个选项排除了。

6.“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解析】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拓展】理解此话要全面领会其主旨的同时,又细致地注意其细节,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它。

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来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对劳动分工的理解。

【解析】人的职业是由劳动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是后天实践的产物。按一般常识就知道,人的才能肯定是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联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结果,人的才能不是由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C项的说法很有迷惑性,一方面,这种说法与通常的说法很符合,另一方面,人的才能确实是与主观努力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对的,但关键是要结合本题马克思所说的话,他主要是强调社会劳动、分工铸造人的职业和才能。【拓展】由此题可受的启发:有些选项必须结合题干(如C项),有些则可以靠直觉、常识(如A项)。另外,当考题引用名人的正面说法的时候,那么该说法一般都是正确的经典名言。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解析】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他选项都只是认识主体发挥能动性的一个方面,认识还包括返回到实践中的检验、再丰富过程。

【拓展】此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

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解析】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真知则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它们相当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知道了熟知与真知的含义以后,就可以首先将A、C两项排除;D项:熟知转化为真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不是必然的。

10.实践是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解析】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就在于实践有直接现实性,即能够在现实中证实、丰富认识的成果。对于A、B两项比较好排除,因为真理认识也具有普遍性与绝对性;该题的最大干扰项是C项“客观实在性”,然而,万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正是有待于认识的“自在之物”。【拓展】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懂题干中的“高”字为何意,其实它就是由“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靠近程度,即自然界人化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理解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解答了。

1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

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

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中的主客关系。

【解析】题干中的“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就表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发生的认识结果可能都是对本质的正确把握,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并非真象与假象的区别、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也并非主观认识的错觉。

【拓展】做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细致、缜密的思维。

12.实践标准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C.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

D.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解析】实践因为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而使其作为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其他选项都不

能够说明实践的不确定性。

【拓展】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要放在确定性之中辩证地理解,这样才能更准确。

13.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

A.人脑的发育程度

B.人的智力状况

C.周围环境

D.人的实践活动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能力形成的最终根源。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由此可见D是正确的。其他选项都是认识能力形成的生理前提、外界条件,而不是根据。

【拓展】要注意题干中的“归根到底”字眼,表面是在追根溯源。

14.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关键在于前半句,特别是其中的“技术”一词,在此应该从应用性与实践的角度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关键的时刻更是能够将科学(认识、真理)推向前进。从“比……更”、“推向前进”等字眼就明显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种“动力”。A、B两项本身是正确的,但不是本句表达的核心,C项更不是所要表达的含义与核心。

【拓展】做该题要紧密结合题干区分各个选项的细微差别。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对此话的理解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放在“改造”二字上,改造是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二、“学会”表明是一个过程;三、“人的智力是按照……而发展的”,表明认识能力(智力)是随着……而发展的,联结起来,B项准确地表达了这些含义。A项理解偏了:自然是认识的对象;C、D两项只是此话要表达的其中一个含义。

【拓展】对于此题,C、D两项并没有错,这就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的最佳答案。

16.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感性认识的形成。

【解析】题干的结构是:提出人的感官功能——可见光的范围——说明在不同波长范围内感觉到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感性认识)。整体的含义是说明人的感官有对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功能。A项理解偏颇了:人不仅有感性认识,还有理性认识;B项也有偏颇: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结合,不能够单纯从生理阈限说明认识的界限;D项:人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是与理性认识辩证作用的,它不仅是单纯生理活动的结果,否则动物也具有感性认识了。

【拓展】该题较难,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

17.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

A.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B.它能够指导实践和检验认识

C.它能够扬弃抽象的观念

D.它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解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这次飞跃是对实践的指导、对认识的检验、丰富与发展。A项太笼统,没说明原因;C项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D项说法不准确,认识本身是没有结束的。

【拓展】本题主要考查实践对于认识过程的重要意义。

1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理性认识的特点。

【解析】理性认识就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概念加工以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理性认识不仅是对感性认识的简单综合,而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对其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深刻的逻辑思维过程;更不是与客观事物无关的自由创造物,而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C项表达的是感性认识,或是唯心主义的神秘直观。

?19.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某一次认识完成的标志。

【解析】某一次认识完成的标志是看其有没有实现第二次飞跃,由此可知D正确。A项是感性认识前的准备;B项是第一次飞跃;C项根本不能够说明问题。

20.人的知识可以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

A.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

C.正确的认识

D.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概念及其关系。

【解析】经验在本质上是感性认识,即对事物现象的初步认识,而不一定是正确认识。

21.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A.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B.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C.人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客观真理的含义。

【解析】客观真理是指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C项:客观事实、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还没有成为认识,只是认识的对象和材料;B项只是一般的认识程序,没有涉及到正确与否。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因为()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可以将真理认识的成果展现在现实中,并在现实中丰富认识,使认识及其发展成为可能。

2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对性。

【解析】真理的相对性是针对真理的内容而言,因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从广度、深度和进程上,(真理)认识都有待于扩展、深化和发展。A项: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内容本身的相对性,而不是指真理标准的多重性;C项:真理和谬误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只是没有绝对的界限而已;D项说法不准确,它最多只是表明认识有不同的角度、方式和立场,并没有表明真理内容本身的相对性质。

2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对名人名言中蕴涵的真理观的理解。

【解析】从“追求”二字可以看出真理是有待于深化和发展的。题干中已经是关于真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不存在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说法,A、B两项错误;本题只是针对真理的占有与追求,都只是对世界的认识,并没有涉及世界的改造。

【拓展】做此类试题要紧扣句子,结合选项。

25.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认识的相对性观点。

【解析】认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进程上说都有待于扩展、深化和发展,实践随着世界而发展,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相对的,所以,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没有否认认识的绝对性,不是诡辩,也没有怀疑对世界认识的可能性。A项:相对主义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看不到其绝对性的观点;诡辩论是将概念的灵活性变成主观的任意性;怀疑论是把怀疑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原则,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表示怀疑的学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B.认识起源于经验

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答案】AC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解析】A、 C项:唯心主义认为不能(完全)认识客观事物,而将认识局限于主体之内。B 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有承认认识起源于经验,关键是看有没有将认识的源泉导向物质的社会实践;D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就将认识看作是辩证的发展过程。

【拓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体现在唯物与唯心上。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人的主观意识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答案】BCD

【考点】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概念的把握。

【解析】哲学上的主体是指认识者,即有意识、有意志,并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着客观外界的人。

【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概念是意识、思维与“人”这个物质实践载体的有机体。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答案】BD

【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主、客体的关系。

【解析】B、D两项是属于认识论领域内的关系,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来考查的。A、C 两项是属于本体论范围内的关系,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来考查的。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的内涵。

【拓展】考生千万要注意,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认识关系,而是包括认识、实践、价值和审美等关系在内的全面的关系系统。

5.下列属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的是()

A.孔子主张“生而知之”

B.老子主张“不行而知”

C.柏拉图主张知识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D.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对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的辨析。

【解析】A、B、C三项比较明显就可以看出。D项: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感觉不仅构成知识,而且构成事物。

6.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B.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C.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D.否认了人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

【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不可知论的错误。

【解析】A和D、B和C是分别对应的两个选项,四个选项也是统一的:不可知论否认人能够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具体说是因为不可知论否认理性认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割裂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7.下列思想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A. “生而知之”

B. “先行后知”

C. “不虑而知”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答案】BD

【考点】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哲学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了解。

【解析】A、C两项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8.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是()

A.选择

B.重构

C.虚构

D.猜想

新增考点: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案】AB

【考点】本题考查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

【解析】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选择、重构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它不是否定反映,而是进一步说明了如何进行反映。

9.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孙中山知行观的理解。

【解析】D项:这里的先是逻辑上的先。 B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中心意思是认为知就是行,而知本质上是决定行的,知是行的来源、开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结束。显然,这不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的含义所在。

10.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B.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答案】BCD

【考点】本题考查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把握。

【解析】A项不完全:应该是(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从具体的感性材料抽象出本质层面上的要素,最后到达一个理性上的具体,使感官材料在理性中整体再现出来,这是一个辩证过程。

11.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答案】ABC

【考点】本题是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例关系的考查。

【解析】D项:并非意识建构认识对象,而是对认识对象的认识、支解需要人的主观意识、主体来建构。而且,这里的建构只能理解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而并非主观唯心主义意义上的创造。

【拓展】本题中的认识对象只有一个,即大树。

12.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过程反复、曲折性的原因。

【解析】四个选项分别从矛盾、认识、事物和认识的条件等多个角度出发论证了认识的曲折性和反复性。

1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现为()

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主题

C.真理和价值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新增考点: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解析】真理是指向客体、以逼近客体为目标;价值指向主体,以满足主体为目标,但是二者的基础和共同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

1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

A.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B.相对真理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C.它们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表现

D.同一真理的两种性质

【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解析】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分别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表现,是真理的不同性质而非不同部分。

【拓展】这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关系比较全面的表述。

1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C.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D.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答案】AB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含义。

【解析】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历史性和不断发展性所决定的,A、B两项比较容易看出是正确选项。C项: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和最终确定性,将实践标准变成了主观标准;D项否定了实践标准的惟一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惟一性是从最终根源性意义上说的,逻辑证明是立足于实践证明基础之上的,是对实践证明的补充。

三、分析题

1.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答案要点】

(1)“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知行观,是“知易行难”的观点。这种观点承认知和行的区别,知和行相脱节的可能,要求知必须行、知与行统一、知行一致,反对只知不行、畏难不行、空说不做,这是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易与难都是相对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都是困难的,但只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遵循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不断地变难为易,取得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成功。

(3)该命题将知易行难绝对化,具有形而上学观点的倾向。

2.认识来源于实践,先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活动。【答案要点】

(1)先实践,然后产生认识,这是就认识的发生和来源而言的。就认识的发展而言,也是首先由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落后于实践的认识指不能正确指导实践,阻碍实践发展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不见得都是落后于实践发展的。

(2)从实践中产生的正确认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进行科学的预见,作为行动的先导,指导实践活动的发展。

(3)从实践的产生、发展过程而言,人们总是知先行后,这正是人类自觉实践活动的特点。

(4)在社会发展中,先进的阶级、阶层及其代表人物,往往提出先进的、甚至超前的思想,指导实践的发展。这是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上述观点否认了科学预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先进思想的存在,是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片面、机械的理解。

?3.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

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材料2】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3)材料3中毛泽东是怎样评价了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法。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汇编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题库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 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反映的观点 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 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 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 D.完全摆脱了必然 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 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 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 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 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 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 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是唯心主义的 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 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直接现实性 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 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 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 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C.意志决定一切 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辨析题:(10题) 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xx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B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3.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D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7.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D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B )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C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BCE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3.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CDE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 CDE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 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人皆有之 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 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大学马哲期末大题及答案

三辨析题 1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础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历史事件也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因为这两种说法矛盾。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形态更替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而历史选择活动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社会形态更替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所以这两种说法不矛盾 2 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社会历史的科学内容更广一些。 3 相对真理包含错误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真理和错误本身相互区别,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有限制的,所以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范围和正确度也是有条件有限制的,真理和谬误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谬误。 4 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与社会长期共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但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国家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此时社会并没有消亡。国家是一定阶段后产生的,而社会一直存在。 5 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的高低是判别生产关系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判别生产关系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志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还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此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合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不合适时,起阻碍作用。 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四 1简述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需要哪些条件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正确认识指导下,才有正确的行动;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 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 二、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C )院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 A反映论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D )院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C )院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3.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 C )院0 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 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 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1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1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苏州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⑤⑤??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 2.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3. 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 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 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 8. “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 恩格斯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咼于理性认识 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 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2.牛顿说 “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 膀 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C 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 13.毛泽东指出: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 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 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 理 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15.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句话体现的是 实践基本特征中的()。 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 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目的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

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禁锢,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混为一谈,也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其缺陷有:第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物质的某种特殊的层次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第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三,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 C.直接经验的作用 D.间接经验的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答案第二章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 380-780微米,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 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为红色,580为黄色,510为绿色,470为蓝色,400 为紫色。 材料2: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我们看 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比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 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 说明人的眼睛所造成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根据唯物辩证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材料1、2。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首先它坚持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客观之外,世界是可知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相对立,同时,它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信息具有能动的选择和重构作用,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存在着原则的区别。 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不仅表现在理性认识过程中,也表现在感性认识过程中。考题以视觉的形成说明了这一点。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形成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首先产生的是各种感觉,获取信息量最大的视觉是人的感觉之一。 人认识事物,就要获取足够、真实的客体信息,并对客体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选择、变换和组织。 首先是通过感官并借助于感官工具,把客体的物理、化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实物形态的信息(如本题不同光波的光)转化为能被人的感官接受的关于客体特征的信息,从而产生各种感觉(如本题的视觉),形成感性认识。客体信息丰富而复杂,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吸收全部信息,只能吸收对于形成客体直观映象和内在本质所必需和必要的信息,这就要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人的感官实际上是信息过滤器; 人的感官的生理阈限的天然局限性也决定只能选择某些客体信息(如本题讲的人的视觉器官只能在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进行反映)。固然人可以利用认识工具延长、放大自己的感官,突破天然的选择阈限,但认识工具在一定条件下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选择性。但应指出,无论是人的感官的生理阈限,还是认识工具的局限,却不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因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先进的认识工具的创造发明,将不断打破这种局限,不断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在此基础上,人脑的思维活动还要对感性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选择、重构,从而形成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由此可见,人的视觉器官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这种现象表明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2)①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 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③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 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马哲在线测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A B C D 、人生观是人们对 A B C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 B C D 、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 B C D 、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A B C D

D、具有民族性 E、具有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C、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实现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错误、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正确错误、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正确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正确错误、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正确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2章在线测试 A B C D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 B C D 、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