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_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_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_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_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第29卷第6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Vol.29No.6Journal of Southw 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v.,2003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潘洵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重庆市400715)

摘要:抗战文化资源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最富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资源。长期以来,除极少数革命文化资源外,这一宝贵财富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保护、开发工作严重滞后。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专门的保护、开发规划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抗战文化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保护与开发的数量不多、范围过窄,类型单一,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局限于革命遗址遗迹。保护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对策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面调查资源,确定保护分级,建立重庆抗战文化保护区。开发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对策是:坚持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开发保障体系。

关键词: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2003)06-0055-06

重庆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抗战文化资源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最富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资源,也是重庆城市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重庆市虽然在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关于保护、开发抗战文化资源的呼声时有所闻。但就总体而言,对这项工作还重视不够,规划不力,投入不足。由于保护措施不力,不少文化资源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带的一些遗址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而损毁、破坏严重;由于没有科学规划,目前开发设计的产品大多数档次不高,吸引力不强,没有形成精品,其丰富的遗产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保护与开发工作任重道远。

一、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现状

(一)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历程

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主要是通过文物保护来实现的。重庆抗战文物的保护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当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重庆抗战历史遗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0旧址名列其中[1](p555)。但自此以后近20年,全国文物保护工作遭到严重破坏,重庆市的抗战文物保护工作当然不能幸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文物保护工作才重新启动。

在1980年和1991年公布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中,重庆市共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其中包括桂园、育才学校旧址等4处抗战时期遗址。在1983年、1992年,重庆市两次公布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12处,张自忠墓、黄山陪都遗迹、老舍旧居等26处抗战遗址榜上有名[1](pp555-565)。

1986年,重庆市被国务院审批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重庆市编制并通过了5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6,作为5重庆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6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将抗战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了城市规划的范围。该规划指出,/陪都文化同样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主体,有关陪都文化的历史遗迹也是名城保护的重点。0并确定了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楼等重庆陪都遗址重点项目72项[2]。

重庆市成为中央直辖市后,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9月7日公布了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共148处,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46处,抗战遗址有特园、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林园等25处[3]。抗战文化资源的省(市)级保护单位由此前的5处增加

55

X收稿日期:2003-06-10

作者简介:潘洵(1965-),男,重庆市人,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00年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重庆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0成果之一。

到25处,标志着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除了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和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多方筹措资金,对黄山陪都遗址、宋庆龄旧居等一批抗战文物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对全市比较重要的数十处抗战遗址遗迹建立了保护标志和说明牌[3]。

(二)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保护与开发落后的现状并没有根本解决,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缺乏专门的保护、开发规划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保护规划方面,作为5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6重要组成部分的5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6,第一次明确将重庆陪都遗址纳入规划,列出了重庆陪都遗址重点项目72项;由世界复兴与开发银行制定的中国重庆城市环境项目5重庆文化遗产战略总体规划6,也有关于重庆抗战陪都遗址遗迹的保护规划[4]。此外,重庆市有关部门对抗日战争陪都博物馆、黄山陪都遗址等项目进行过总体规划,制定了红岩革命纪念馆保护建设规划,在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5]。但是,已有的规划无论是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性方面,还是在规划的可操作性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开发规划方面,5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6虽然涉及部分抗战遗址,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发内容。重庆的抗战文化资源,无论是它的文物价值,还是它的经济价值,在重庆市的所有文化资源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至今为止,重庆市还没有一个全面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的专题规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也是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缺乏专门的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法规和措施,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法规执法不严,对违反法制的行为查处不力,有法不依,令行不止的情况时有发生。

21对抗战文化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一般而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建设性0破坏,在城市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不顾历史文化资源与名城保护的审批程序,擅自拆除或改建历史文化资源,破坏原有文物环境的传统风貌。如/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旧址0、/战时儿童保育会旧址0、/国民政府大门0等的拆除就是突出的例子,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二是/保护性0破坏,由于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够,对文物修复保护的法定程序不了解,往往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好心办坏事,甚至有的建筑不按原貌修复,面目全非。如梁实秋旧居/雅舍0的保护就是保护性破坏的一个代表。三是/开发性0破坏,特别是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在对一些文物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某些部门目光短浅,为了适应旅游者的所谓/需要0,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遗址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甚至随心所欲地/改造0文物,名为开发,实为破坏,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

31保护与开发的数量不多、范围过窄,类型单一,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局限于革命遗址遗迹据5陪都遗址寻踪6一书不完全统计,重庆比较重要的抗战遗址遗迹266处(实际数目还不止此),保存完好的仅有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宋庆龄旧居、蒋介石旧居(云岫楼)、马歇尔旧居(草亭)等5处,保存基本完好的有178处,部分残存的81处,已拆毁的54处。在266处遗址中,需要维修的达210处,大量抗战历史遗址遗迹失管失修的情况严重[6]。除极少数革命历史与革命文物外,其他遗址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文化的陈列展示部门(文博系统)馆厅建筑破旧不堪,陈列设施陈旧,展示手段落后,至今没有抗战文化资源的专题展览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只有1处(红岩村革命纪念馆),建成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也仅有红岩村革命纪念馆、黄山蒋介石官邸、林园、孔公馆、宋庆龄故居、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驻址、张自忠将军墓等几处[7]。

(三)导致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滞后的原因

11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庆市文化事业发展总体滞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各级政府局限于西南地区工业重镇的城市定位,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乏认识,对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毫无疑问,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没有经济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城市的繁荣。但是,经济毕竟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灵魂只能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历史和文化。长期以来,我们只看重城市的使用功能,忽略了城市是有性格的生命。一个城市不能被代替的个性内容,都在它的历史遗存之中,一旦一个城市失掉其历史遗存,不仅与历史中断,失却了精神载体和心灵的巢,

56

看不到自己的性格轮廓,也必然在彼此走向雷同中陷入迷茫。

用传统政治的思维来观察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也是制约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一个重要认识原因。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和国民政府陪都,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在一些领导的认识中,似乎保护和宣传了陪都时期的文化资源,就是在保护和宣传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就是在为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歌功颂德。这完全是传统政治思维在作怪。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时期,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精神主体,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团结御侮、救国图强的民族精神,而不是国共两党的对立与敌视。

21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资源遗址的产权、文物的管理权和开发经营权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是制约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体制因素。拥有重要文物价值的黄山抗战遗址,由于大部分位于黄山干部疗养院内,产权属于重庆市卫生局,文物的管理权又在文物部门,而黄山的开发还要涉及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开发。拥有中正楼,美龄楼,马歇尔公馆,林森公馆以及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曾下榻的林园,由于地处军事院校重庆通信学院内,属于军事管制地区,也难以实现保护和开发。同时,管理机构的权力十分有限,也是制约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因素。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规划的难度大,投资的金额大,资金的回收慢,而且在保护、开发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目前重庆市文化局负责管理全市的文物工作,但由于权力十分有限,难以起到在文物保护、开发中的协调作用,许多珍贵的抗战文化资源由于城市建设而遭到破坏,但文物部门根本没有权力和办法加以制止。

3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总是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重庆抗战文物资源的保护、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由于长期以来重庆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建设经费严重不足,难以筹措大量资金用于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大批陪都遗址无法修缮对外开放,许多被单位和居民使用的遗址由于经费缺乏无法实施搬迁,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影响着重庆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损害了重庆直辖市的形象。

二、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对策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与建设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保护和建设应该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保护不等于停滞不前,前进更不意味着破坏故有,轻保护、重建设和只顾保护,不管建设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

应该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既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成就,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特色和灵魂。一个现代化城市绝对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灵魂,爱护和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是一切城市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和源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蕴藏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巨大财富,珍惜和保护名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对立起来,甚至把历史文化资源看成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包袱和障碍,这种认识从理论上来说是错误的,从实践上来看,也是极其有害的。

(二)全面调查资源,确定保护分级

重庆市文化局1987年曾组织实施了全市的文物普查,查证落实了相当一批抗战时期陪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史迹,但此次普查仍有大量遗漏,特别是一些战时经济、社会方面的史迹极少被列入文物目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和缺陷。因此,很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重新进行一次抗战文化资源的专题调查,真正摸清抗战文化资源的家底。

鉴于抗战文化资源在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建议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分级保护制度,特别是在旧的分级保护中,只是强调不同行政管理层次上的分级管理,没有对同一分级层次的保护作进一步的细分,也没有将抗战文化资源纳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之中,没有建立专门的抗战文化保护区。根据重庆市抗战文化资源数量多、价值高、分布广的特点,可考虑在重庆市级文物保护中,确立抗战文化保护区、重要抗战文物和一般抗战文物三级保护层次。

(三)建立重庆抗战文化保护区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抗战文化资源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最富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资源。因此,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必须纳入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之中。一般而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涉及物质实体范畴和社会文化范畴两方面的内容,包括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地段的

57

保护、城市特色的保持与延续、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四个方面。而要比较完整地保护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单靠对一些重要文物点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重庆抗战文化保护区,既是加强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的需要,也是保护好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必然要求。

重庆抗战文化保护区的建设,应特别注意建设遗址显示、标志物显示和博物馆显示三大体系,遗址显示就是要通过维修和重建历史遗存真实地再现历史的信息,标志物显示就是通过一些标志性的说明和介绍传递历史的真实信息,博物馆显示则是通过对历史和空间的浓缩来揭示历史的内涵。三大显示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推进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加强抗战文化资源保护的政府主导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它牵涉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旅游、教育等方方面面,有赖于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从文物保护的经济属性来看,它具有公共服务事业的性质,属于政府经济,只能主要靠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强制措施。

为此,应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对抗战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把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保护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展抗战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市人民对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为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建立多层次保护体系

目前,重庆市的抗战文物保护工作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保护,抗战文物保护工作被看成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事业,完全由政府包办。根据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必须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保护约束和自下而上的保护要求相统一的涉及立法、资金、机构、政府等方面的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在这样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下,民间自发的保护意愿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为具体的保护参与。

三、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坚持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遗存进行的解剖、分析、筛选、吸收、点染和重构,继承、延续、升华和再创造历史文化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归宿都要求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

11兼顾可持续发展,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有形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永远丧失这些历史文化景观。因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在保证实现开发目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开发的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重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绝不能以破坏历史文物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更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谋求自身的发展。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以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为前提和取舍标准。为此,必须杜绝对重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21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对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毫无疑问要注重经济效益,只有有了好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应特别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必须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如果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忽视这些资源的社会教育意义和环境风貌,必然会丧失其固有的文化个性和吸引力。只有充分发挥这些文化资源在爱国主义和世界和平教育、民族精神培养、城市发展文脉记忆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才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1突出文化个性特色,发挥历史景观优势

重庆抗战文化资源数量众多,由于时代背景相同,在开发中容易出现雷同的状况,必须引起开发者的高度重视。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充分发掘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其个性特色,围绕个性化主题来进行挖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遗址所固有的价值和功能。另一方面,历史内涵丰富的遗址,没有辅助的手段使资源外化,人们是难以走近的。在开发上,一定要注意提高品位,所谓开发,决不只是修一修、整一整,软环境的配套、遗址周边的环境、服务解说都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景观优势。

41注意整体风格,强化历史形象任何历史遗址遗迹的开发,都必须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特别是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开发,更是要强化其整体的历史风格,把握历史文化的导向,切忌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对抗战文化资源的复制、运用和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尊重民族传统和城市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严格地限制在相同的人文

58

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尽可能地求得形似和神似,追求形神兼备,而不要出现文化错位、历史失实、地理失真等问题。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

制定一个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明确抗战文化资源开发的目标、重点、步骤和保障措施,将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开发纳入规范、有序的轨道,这是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开发最紧迫的任务。

如何制定一个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当然需要高水平的规划专家来具体操作,但是我们通过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特色和价值的研究,也逐步理清了一些开发的思路。

11充分利用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建设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和世界和平教育基地由于抗日战争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由于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在全国抗战文化资源中的独特优势,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爱国主义和世界和平的文化内涵,因此,在重庆市建立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和世界和平教育基地是完全有条件的。

21将抗战文化资源建成重庆都市旅游发展的名片和标志文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同样如此。由于抗战文化资源在重庆城市发展中和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完全有条件将抗战文化资源建成重庆市都市旅游的名片与标志。

31将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建成重庆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的重要指挥中心,中国与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作战,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发抗战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尊重和重塑重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树立的良好形象,将有助于加强世界各国人民与重庆的交流和合作,成为推动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41建立重庆抗战文化区和重庆抗日战争纪念馆(或博物馆)是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建立重庆抗战文化区,不仅有助于加强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而且也极有利于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考虑在遗址遗迹相对集中、保护价值高的南岸地区和北碚地区建立重庆抗战文化区。

纪念馆(或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的浓缩,精神形象的显影屏幕,过往的漫长历程仍然可以鲜活感受的时光隧道。开发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建立重庆抗日战争纪念馆(或博物馆)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中建立专门的展馆外,还应该在抗战文化区和其他重要遗址群地区建立专题性的纪念馆(或)博物馆。

51通过对抗战文化资源的展示、复制、创造等途径,建立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文化景观。在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可以借鉴其他城市文物开发的一些模式一是实物展示模式。对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抗战遗址,经过维护修缮和规划设计向游人开放。正宗的/原汁、原味0给游客以真实感、亲近感,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二是复原仿制模式。由于文物资源具有不可再生和自然消耗特性,一些重要的抗战文化资源由于受自然或人为原因的破坏已不可能看到原貌,只有遗址遗迹尚存。人们只能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复原仿制型开发,虽然在原料和施工技术上不可能和过去完全一样,但在位置、结构、规模、风格等方面能尽量达到/历史的真实0。三是发挥创造模式。此类资源开发大多依据待考证的文献资料、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等凭想象创造而成,抗战时期的这一类资源也非常丰富,对一些确有价值的传说类资源进行适当开发,仍可起到丰富、点缀历史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开发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资源开发的推动力主要是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益的驱动,文物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又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扶持,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为确保抗战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必须以深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为动力,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资金的保障机制。

11政府要发挥投资先导作用,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所需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邮电、能源等进行投资建设,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创造条件政府应按一定比例拨出专款或通过其他途径建立抗战文物保护与开发基金,用于重点抗战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并确保基金的逐年增加、专款专用。

21鉴于重庆市抗战文化资源的特殊地位,重庆市应积极探索文物资源开发的新模式,以更灵活、更宽松的政策吸引外商和国内投资者,对一些重大文物资源进行大规模投资开发同时,应尽量简化审批手续,明确政策界线以利于实际操作,加快资源开发建设的进度。在这方面,重庆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与韩国方面合作保护、开发韩国临时政府遗址,与美国方面合作保护与开发史迪威将军旧居等,但从总体上讲,这方面的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31确定1-2个抗战文物资源比较集中而开

59

发利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开发综合试点,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使其率先发展,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同时,应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对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对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扶持,如对重大文物资源开发,在批准的土地使用合同开发期限内免缴土地使用费;文物资源开发项目经营前3-

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物价部门应合理核定成本,给予经营企业较大幅度的门票价格浮动区间;对重大文物资源的开发,政府应提供一定额度的贴息贷款等。

41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投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引进外资一起上0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加大筹资力度,尤其是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独资、合资开发或合作经营的形式,引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港澳台地区和外商的资金,同时引入先进的开发、管理经验。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资本运作采用股份制形式,强化投资者对投资取向、投资效益、企业经营的监督和约束力,形成建设资金筹集、管理、运营畅通高效的运作机制。

51建立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委员会,加强对以抗战文化资源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的统一领导委员会成员由文物保护与开发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由主管文物工作的副市长任主任。委员会不仅是一个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权力机构,负责制定、执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政策法规,监督和检查名城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工作。参考文献:

[1]刘豫川1重庆文物总目[M]1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

[2]重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1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M]119961 [3]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7日公布)[J]1重庆历史

与文化,2000,(4)1

[4]发展战略[A]1重庆市遗产战略规划办公室1重庆文化遗产

战略总体规划:卷一[M]119991

[5]重庆文化遗产战略总体规划办公室1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与

城镇建设协调发展[Z]120001

[6]中国抗战陪都遗址、遗迹一览表[A]1冯开文主编1陪都遗

址寻踪[M]1重庆出版社,1995:153-1781

[7]重庆旅游指南[Z]1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

[8]张松1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

[9]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M]1文物出版社,19871

[10]阮仪三,等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1上海:同

济大学出版社,19991

责任编辑张颖超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nd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 hongqing.s C ultural Resources About the Ant-i Japanese War

PAN Xun

(S chool of History,Cultu re and T ourism,Sou th w est China Nor mal u niv ersity,Chong 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 he cultural resources about t he A nt-i Japanese War are the most valuable and representativ e of t he historical and cu-l tural city of Chong qing.For a long time,ex cept for a few revolutionary ones these r esources have not been attached due impor-tance to,and therefore not w ell pro tected or explored.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and reasons for the delay in protectio n and explor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constructive strateg ies for t he protection and ex ploration of the r esources and thus provides some important r eferences for the gov ernment.

Key words:Cho ngqing;the cultural resources about the Ant-i Japanese War;protection;ex plor at ion;strategies 60

重庆抗战历史

重庆与抗日战争 一九三五年 一月十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参谋团(以下简称“参谋团”),由主任贺国光率领,到达重庆。 二月十日改组后的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主席刘湘,委员甘绩镛、刘航琛、郭昌明、杨全宇、邓汉祥、谢培筠,民政厅长甘绩镛、教育厅长杨全宇、财政厅长刘航琛、建设厅长郭昌明,秘书长邓汉祥。 二月十五日中央银行四川分行成立。 三月一日四川省政府宣布,从本日起,川中各军月饷,由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统收统支。这是为打破防区制,整理四川财政采取的重大步骤。此前省政府已督令各军交还防区内的行政和财政。 三月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由汉口首次飞抵重庆。三月四日他宣称:“四川应作民族复兴之根据地。” 三月五日中央银行重庆分行成立。这是国民政府为统一四川金融币制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三月六日蒋介石致电四川省主席刘湘,嘉勉川政统一完成。 三月二十三日蒋介石由重庆赴贵阳、昆明、成都、峨嵋,四月十日返回南京。 六月十五日川黔公路正式通车。 六月二十四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张必果任重庆市长。 七月九日四川省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十三日正式办公。 八月国民政府责令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整编川军。由参谋团组设点验委员会,分赴四川各军点验。在此基础上,按全国陆军番号,将川军整编为陆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第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第二十二军(军长王缵绪)、第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第四十一军(军长孙震)、第四十五军(军长邓锡侯)、新编第六师(师长李家钰,旋扩编为第四十七军),共六个军一个师。

参谋团成立川黔公路监理处,开发四川交通。 十月三日奉国民政府之命,参谋团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下简称“重庆行营”)。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杨永泰为秘书长。十一月一日正式成立。次年三月,贺国光升任副主任,代行主任职责。 一九三六年 重庆行营成立江防要塞建筑委员会,分别建筑宜昌、重庆间要塞。 三月十三日重庆市公安局发表全市人口统计:全市共有七四,三九八户,三三九,二O四人,其中男性为一九五,七二0人,女性一四三,四八四人。 四月十一日重庆市长张必果病死,四川省政府任命李宏锟代理。 六月十日成渝铁路工程局移渝办公。 一九三七年 三月二十一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 四月十四日重庆行营代主任贺国光奉命到成都与刘湘会谈,要求川军让出重庆,停筑防御工事,十六日,刘湘接受;随后刘湘军撤出,中央军进驻重庆。 六月二十八日蒋介石电重庆行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设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以再次整顿川军,该会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主任委员,重庆行营主任顾祝同、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第六路军总司令刘湘为副主任委员,贺图光、邓锡侯、刘文辉、唐式遵、杨森、潘文华、王缵绪、孙震、李家钰、范绍增、向传义、董宋珩、郭勋祺、许绍宗、张邦本、徐源泉、夏斗寅、李蕴珩、周浑元为委员,大体网罗了川康军队高级将领。 七月六日何应钦在重庆行营太礼堂主持川康整军会议开幕式。根据会议精神,川康各军于八月十日以前整编完成,计有; (一)川康绥靖主任直辖部队(辖三军、两独立师、七独立旅),(二)二十四军;(三)四十一军;(四)四十五军;(五)四十七军。 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如何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精)

人类,请把握好历史文化 每一天,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的历史,都承受着人类带给他们的、、、、、、而事实上他们原本不需要承受这些。 (2007年 11月 14日人民网消息 2007年 10月末, 东北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三燕故都”龙腾苑遗址近来遭到严重破坏。经推测,可能是不法分子盗掘所致, 可悲的是直至园林被毁, 也没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 且遗址周围也没有设立任何保护标志。 (2007年 06月 28日安徽商报报道巢湖市区半汤街道办事处巨嶂村娄村附近,发现一处包含物丰富的上万平方米大型商周遗址 (本报曾作报道。但让人遗憾的是,因为巢湖市公路局办公楼的建设施工,该遗址在之前被修路破坏之后, 再次遭到严重损伤。文物部门几天前对该工地下达了停工通知书, 却至今仍被拒收,施工还在继续。目前初步估算被破坏的遗址面积有近 200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现代金报 2月 16日报道由于江东区福明街道正在开展东部新城拆迁工作, 其辖区内的邵家村古建筑物———安乐遗址,便成为村民关心的话题。有人说, 安乐遗址不会拆;有人说,安乐遗址已经被破坏,即使不拆迁,古建筑物保留下来后,之前的结构肯定受影响。附近的几位拆迁工人说,村里的那古建筑物 (安乐遗址之前着过火,烧毁程度如何,不是很清楚。推开仅有的半扇门,走近院落内,满目狼藉:一些石料被撬,门窗被拆,一块破损的“ 江东区文物遗址” 木质牌匾被歪歪斜斜地挂在墙上(见右图。院里院外,到处都是被丢弃的衣物。眼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使得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遭到了破坏, 不管是遗址本身的破坏, 还是遗址周边环境的破坏。那么这种事情为何会屡屡发生呢?一方面是人们本身的道德素质问题, 而另一方面则是开发者的唯利是图,这实质是一场保护文化与追求利益的较量,而不幸的是, 在这场较量中,利益总是胜利者。这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和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保护并且开发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同时实现。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 一、规划区风貌区特征及现状问题 1.1历史沿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南京危急,同年11月,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1939年,蒋介石迁往重庆,正式确立重庆为陪都,开始了国民政府在重庆的中央工作。国民政府将歌乐山划分为“防空疏散区”,大批军政机关,如行政院、监察院、考试院、水利部、军政部、陆军大学等迁驻于此,国民党许多要员,如于右任、孔祥熙等一大批军政要员曾居住在此。此外,歌乐山林园还是当年“重庆谈判”的中心地点,曾经留下过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的足迹。 1.2规划区概况 歌乐山地处沙坪坝区中部,距重庆市中心16公里。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歌乐山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遗迹而闻名素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是重庆市两大"肺叶"之一。歌乐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山、水、林、泉、溶洞于一体,植被红岩魂陈列馆葱笼,逶迤百里,树茂林密,四季长青,有"渝州第一氧吧"之称,历来为巴渝名胜风光游览胜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歌乐山为政府及其军政要员居住的"迁建区"而盛极一时。陪都遗址,名人旧居,烈士陵园,"渣滓洞"、"白公馆"吸引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本次规划区范围由歌乐山镇及山洞街道组成: 歌乐山镇坐落在歌乐山上,距沙坪坝中心区5公里,距重庆大学城8公里,幅员面积36.6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农村居民2.3万人)、3个社区居委会(城镇居民1.1万人),地区总人口8万余人。森林覆盖面积1677公顷,常年气温较市区低3-5度。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便利,社区服务体系成熟,辖区内有40多家社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金融、电信机构。 山洞街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南部,东经106.25°、北纬29.2°。东邻覃家岗新桥村,西南接歌乐山镇山洞村,北邻歌乐山镇新开寺村。东西最宽处900米,南北最长处约3000米,面积1.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400余人,辖山洞路、平正、林园3个社区,办事处驻平正村5-2号。东高西低,群山环抱,海拔最高点沙坡顶(寨子山)595米,最低点龙井475米,平均高度在500米以上。成渝公路与山白路、山田路在此交会,是通往川北、川西、川南的必经之路。 1.3风貌特征概述 歌乐山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抗战时期成为国民党众多军政机构所在地,许多国民政府要员和文化名人聚居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陪都文化、抗战文化。同时,歌乐山承系了历史修就的巴人居民的生活劳动史,因而还有悠远的巴民族文化底蕴。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随着工业采矿业的发展,该风貌区内生态安全和历史肌理遗存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携手浩丰规划设计集团,对歌乐山抗战风貌区编制保护规划。 在规划时,我们旨在保护现存文物遗址,整合遗址本体空间,显现真实历史线索,同时保护区域风貌特征,来构筑重庆抗战名城的印象。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重庆抗战文化或红色文化遗 址观后感

重庆抗战文化或红色文化遗址观后感 歌乐山位于重庆西北郊,整个歌乐山由一种红色岩石组成,这种岩石象钢铁一样坚硬,当地的人们又叫这种岩石为“红岩”。 刚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红岩魂陈列馆六个大字。走入大门,左侧是步道,台阶上一阶一阶摆满了鲜花,右侧是一座雕塑,她为我们展示了曾经在此处发生的一刻时光。这便是红岩魂广场! 红岩魂广场是全国第一个以烈士精神命名的广场,在纪 念“11?27”革命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在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的基地上修建而成。红岩魂广场,分为瞻仰区和纪念区两个部份,占地22000平方米,一座宽21米,长18米的人行桥廊凌空架设,将两个部分上下贯通,浑然一体。广场气势恢宏,格调沉稳。 瞻仰区主题为“浩气长存”的赤色花岗石烈士群雕耸拔入云,伟岸雄奇,犹如镶嵌于万绿丛中的巨型红宝石,体现出“在那青翠的歌乐山颠仰望黎明”的意境,瞻仰区的顶端是覆斗形的“一一?二七死难烈士之墓”。与此相呼应,还有烈士诗文碑林和《血与火的洗礼》大型壁画。 广场纪念区西端有一水晶汉白玉砌成的碑体,上面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纪念区中轴线外两侧列有18根花岗石纪念柱,柱顶红梅怒放,取形“牢破梅开”,挺拔的柱身象征着烈士们不朽的人格,柱壁四边镌刻有烈士的遗诗遗言。纪念柱南北两侧宽敞的斜面草坪,寓意“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先烈遗愿。轴线收头的广场东端,《不朽》浮雕墙衬托着刻有《红梅赞》词曲的喷泉音乐壁,与瞻仰区的烈士群雕遥相呼应,寓意时间虽在不停地流逝,但红岩英烈的精神却凝固在历史的长河中。 步入陈列馆,那种恢弘、浩然之气油然而生,馆里的气氛让人顿时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邓小平爷爷的题字,将烈士们的丰功伟绩给予绝对肯定和高度赞扬。那遒劲有力的字迹、深情怀念的语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烈士们那视死如归、不畏强权的凛然气概 陈列馆里,真实地重现了当年这些共产党人被关押的监狱的状况。大量的照片和文物向世人宣告着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先烈的惨无人道的镇压和迫害。渣滓洞与香山别墅、白公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暗无天日的牢笼里,我们可爱的共产党人承受了让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生活。阴暗潮湿,这样的外在恶劣环境之外,他们还面临着被严刑拷打的残忍遭遇。老虎凳、脚镣、铁链等刑具深深地折磨着他们,但他们决不泄露任何革命秘密,任反动派惨无人道地虐待着。 牺牲的革命者里,年龄最小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牺牲时仅九岁,与此类似地,多数烈士都是在极为年轻的时候被杀害,在那个黑色的1949

重庆抗战大事记(1935-1947,重庆市档案馆)

重庆抗战大事记(1935—1947) 重庆市档案馆 文章来源:《重庆抗战纪事》1985年第一版 1935年 一月十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参谋团(以下简称“参谋团”),由主任贺国光率领,到达重庆。 二月十日改组后的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主席刘湘,委员甘绩镛、刘航琛、郭昌明、杨全宇、邓汉祥、谢培筠,民政厅长甘绩镛、教育厅长杨全宇、财政厅长刘航琛、建设厅长郭昌明,秘书长邓汉祥。 二月十五日中央银行四川分行成立。 三月一日四川省政府宣布,从本日起,川中各军月饷,由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统收统支。这是为打破防区制,整理四川财政采取的重大步骤。此前省政府已督令各军交还防区内的行政和财政。 三月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由汉口首次飞抵重庆。三月四日他宣称:“四川应作民族复兴之根据地。” 三月五日中央银行重庆分行成立。这是国民政府为统一四川金融币制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三月六日蒋介石致电四川省主席刘湘,嘉勉川政统一完成。 三月二十三日蒋介石由重庆赴贵阳、昆明、成都、峨嵋,四月十日返回南京。 六月十五日川黔公路正式通车。 六月二十四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张必果任重庆市长。 七月九日四川省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十三日正式办公。 八月国民政府责令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整编川军。由参谋团组设点验委员会,分赴四川各军点验。在此基础上,按全国陆军番号,将川军整编为陆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第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第二十二军(军长王缵绪)、第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第四十一军(军长孙震)、第四十五军(军长邓锡侯)、新编第六师(师长李家钰,旋扩编为第四十七军),共六个军一个师。参谋团成立川黔公路监理处,开发四川交通。 十月三日奉国民政府之命,参谋团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下简称“重庆行营”)。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杨永泰为秘书长。十一月一日正式成立。次年三月,贺国光升任副主任,代行主任职责。 1936年 重庆行营成立江防要塞建筑委员会,分别建筑宜昌、重庆间要塞。 三月十三日重庆市公安局发表全市人口统计:全市共有七四,三九八户,三三九,二O 四人,其中男性为一九五,七二0人,女性一四三,四八四人。 四月十一日重庆市长张必果病死,四川省政府任命李宏锟代理。 六月十日成渝铁路工程局移渝办公。 1937年 三月二十一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 四月十四日重庆行营代主任贺国光奉命到成都与刘湘会谈,要求川军让出重庆,停筑防御工事,十六日,刘湘接受;随后刘湘军撤出,中央军进驻重庆。

中国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浅谈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管理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的文化资源可谓数不胜数,中国拥有275红地方剧种,世界遗产45处,位居世界第二位,其它的文化资源更是多如牛毛,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却没有发展的很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里看来,文化资源并不是谁占有谁就有主动权,而是谁先很好的开发利用,谁就占有优势,中国的文化资源是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让人有种“资源诅咒”的意味。另外中国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管理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很大缺点。 因而我认为文化资源的利用需要将开发、保护与管理三者相结合。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文化顺利生产进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技术措施和活动。现在中国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大致上是招商引资和集体开发的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问题。农家都是农家乐,形式过于单一,项目链条过短;名人故里之争,都争着建设主题公园,然而对于名人的性质也不加分辨,潘金莲故里也有人抢,形式雷同;另外还有地方在没有制定规划之前就进行盲目开发,导致资源破坏,或者效果不好;很多文化资源闲置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而我认为文化资源开发应该:①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②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③本着统筹性原则,统筹规划、整体协调;④考虑价值和经济效益。⑤政府应该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担负起切实责任。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关系最为密切。目前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在大量拆迁的建筑中很多古建筑也未能幸免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墙拆迁,武汉修建地铁江汉路一部分百年古建筑也即将被拆除,而很多的文化资源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即将遭受重大毁坏。这就是目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现状:在建设中被破坏,由于城市条件的改善而遭到非妥善协调。究其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管理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缺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观念,对于很多就得遗迹被遗忘,被破坏;另外还有政策原因、经济原因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够划分很清晰的界限。针对上述问题和现状,我对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和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应该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保护是开发的前提;2.在开发前应该进行认真规划、从而避免盲目开发、雷同开发;3.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将积极效益与社会效益近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4.政府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法律法规;5.本国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模式和经验。

参观重庆抗战遗址有感

在寒假的宝贵时间里,我参观了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生态带黄山景区内 的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但馆内一幅幅 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处处复原景观重重地撞入了我们的内心,基本的史 实和丰富的资料准确地再现了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的故居和生活。这些 都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台湾光复纪念碑石碑直入云霄,傲然挺立 于正前方,代表了我国人民对抗战胜利、收复台湾的骄傲与自豪。 走进展馆,我们还可以看见许多抗日战争中留下的实物和还原的场景,甚 至有不少外国的反法西斯军人的遗物,它们同曾经的主人一起为他们所奋 斗的目标而留在了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令人唏嘘。 遗址中还记录了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蒋介石参加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 的重要活动时的重要照片。而松厅内令人感触最深的是这样的照片:鉴于 一致的国家利益,宋氏家族成员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相聚在 重庆,共赴国难、参与抗敌救国活动。宋氏三姐妹的身影一起出现在重庆 各公众场合,鼓舞了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民,表达了她们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在参观的过程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当面对外来侵略时,包括国民党在内 的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团结的精神。全国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抗日洪流。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到平型 关大捷、百团大战,从国共内战,到共赴国难。在这关系民族存亡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 量源泉。 这令我想起王树增的《抗日战争》。 书中既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抗日是艰难的,国民党的付出难以 估量,而远非那些抗日雷剧中所展现的如此潇洒与轻松。但尽管面临种种 困难,数次面临民族存亡的危险境地,中华民族依然没有被征服,而是在 持久战的战略指导下拖垮了侵略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 够取得抗战的胜利在于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有这样的韧性与忍 耐力,至少从1931年到1940年是中国独自在抗击日本的侵略,在这段中国人最苦难的时候中国是孤立无援的。 走出博物馆,心中充满崇高与悲壮的情怀。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一个个 鲜明的数字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愉快。在这场战争中,民族承载了 许多的苦难,付出了许多的代价。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谨记团结奉献的 抗日精神,同时要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懈努力奋斗。

北碚抗战历史文化资源

北碚抗战历史文化资源 北碚原是重庆嘉陵江小三峡中的一个普通乡场,位于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交界处,仅有两条主要街道,面积0.198平方公里。辛亥革命后,由于该地区盗匪猖獗,先后设置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营、警备队、峡防司令部、峡防团务局等峡防机构,负责嘉陵江三峡地区的治安清匪任务。1927年,著名民族实业家卢作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一方面继续加强地方治安秩序,一方面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建成了嘉陵江温泉公园(北温泉公园)、平民公园(北碚公园)、民众体育场(北碚体育场)、兼善中学、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地区成立的第一家科学院)、北川铁路(四川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三峡染织工厂,天府煤矿(四川省最大的煤矿)等。并整修街道,发展贸易,治理险滩,疏通航道,到1936年北碚嘉陵江乡村建设实验区署成立时,北碚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教育文化相对发达的西部小城镇。卢作孚也成为建设北碚的奠基人,发展北碚的开拓者。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由于北碚风景优美,距市区仅数十公里,并有嘉陵江水路和碚青公路可通,很快被确定为重要的迁建区。一时间,在北碚及其附近乡镇,迁入上百的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文化单位,云集了上千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北碚从此闻名遐迩,被人们称之为“陪都之陪都”、“小陪都”,北碚也成为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当时北碚的夏坝,与

市区的沙坪坝、江津的白沙坝及成都的华西坝并称为大后方的“文化四坝”。据1940年人口普查统计,实验区共有人口97349人,比1936年净增32065人。1942年2月,为适应战时北碚的发展形势,四川省政府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改设为北碚管理局,“照一等县设置,组织和权责与一般县政府相同”,隶属四川省政府领导,受第三区专员公署监督,至此,北碚列为正式行政区,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管理的加强,城市建设也加快了速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沟防洪、修建改建下水道,扩宽道路,陆续建成了中山、中正、林森等新路,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面貌大为改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市政基础、公共设施较为齐全、城市环境较为优美的卫星城镇,成为民国时期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一个典范。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不仅是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而且也是陪都重庆的重要能源基地、纺织工业基地和一些重要事业的试验基地。据1945年统计,北碚有天府、宝源、华蓥、全济、复兴隆、三才生等大大小小60多座煤矿,专用煤码头7个,储煤坪130多座,煤炭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产原煤70多万吨。北碚生产的煤炭,通过嘉陵江“黄金水道”,上达南充、达县、遂宁等地,下抵重庆并经长江可达江津、泸州、宜宾、乐山等地,主要保证重庆地区兵工、纺织、机械、冶炼、航运、电力等1228家企业的70%的工业燃煤和近100万市民的民用煤的供应,是大后方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抗日战争爆发后,1930年建立的北碚三峡染织厂与内迁常州大成织布厂、汉

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修订稿

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 调研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今天抱着这一态度,展开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的调研。以便得出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何种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怎样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现状 1、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2、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3、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 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前提 1、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之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职能部门尽职尽责,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规划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认真组织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条件。 2、合理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

关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15T15:13:15.950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9月作者:李潇孙艺耘郭小凤王志成党旺邓佑川[导读] 本文以罗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以及对待当地资源和文化的态度,从而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提高当地居民对资源和文化的保护意识,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以乐山市犍为县罗城古镇为例 李潇孙艺耘郭小凤王志成党旺邓佑川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的乐山市罗城古镇,时至今日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的老四川的人文风貌,传承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近几年国家不断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古镇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目前普遍存在古镇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落后于古镇经济发展的现象。对此,本文以罗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以及对待当地资源和文化的态度,从而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提高当地居民对资源和文化的保护意识,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真理。【关键词】文化资源;罗城古镇;调查分析;可持续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然而在古镇保护旅游利用中也存在开发性破坏、过度商业化、“空心化”等问题,在基于原居民维系的社区传统文化保护上,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旅游利用整合上都有待深入研究[1]。我们的队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地居民对当地资源的了解程度,以及调查当地居民对资源开发的态度和文化保护的意识,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从而提高大家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做出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灿烂的文化。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乐山市犍为县罗城镇居民,以问卷的形式随机选取500名居民进行调查。问卷涉及18道选择题,其中包含2道多选题,16道单选题。被调查者一部分独立完成问卷,另一部分则以口述的形式完成问卷,最终有效回收476份问卷,回收率达95.2%,符合统计学标准。统计用SPSS 19·0软件整理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调查内容与数据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有效回收的476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乐山市犍为县罗城镇居民当中,处于35-60岁的人占47.48%,还有20.17%的人是60岁以上。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68.07%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当地的文化。 2、了解当地居民对资源的认识程度和利用度 图一的数据结果显示,当地的居民绝大多数认 为罗城古镇的历史悠久,大多数人还认为当地的民风淳朴。在被有效回收的476份问卷中,有34.4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当地的环境非常了解,但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当地的环境了解一般。当问及是否了解当地具有其他旅游资源的时候,有56.72%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此外,52.52%的受访者表示当地开设旅游业的商铺过多,但是只有不到一半(44.12%)的人表示自己的生活与旅游业息息相关。 3、了解当地居民对资源与文化保护的情况表1当地居民对资源与文化保护的情况(%)

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摘要:抗日战争是我国近现代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中,当全国都相继沦陷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之下的时候,重庆作为了全中国的临时都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在领导指挥抗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重庆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 抗战之前重庆是隶属于四川省的省轄市。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平津沦陷。随后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随后沿长江一线直逼首都南京,形势已十分危急。10月29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四川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重庆即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重庆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训令,明定重庆为国民政府"陪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蒋介石下令编制"(重庆)十年为期之建设计划"。1946年2月5日,蒋介石宣布"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中央日报》1946年2月6日)。次日,重庆市政府成立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开始编制《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综观抗战八年的历史,抗战时期重庆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首先,"战时首都" 的历史长达八年多(1937年11月-1946年5月),而"战时陪都"的历史只有五年多(1940年9月-1946年5月),可见,"战时首都"的历史覆盖了"战时陪都"的历史,"战时首都"是重庆城市在抗战时期历史的主体;其次,1937年国民政府"移驻"重庆的实质就是把首

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

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 余妮彗 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2013120704 【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进入了一个兼容并收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随 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 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兴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 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 中心。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 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 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 【关键词】重庆文化陪都时期发展 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重庆发展为西南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的中心。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当然重庆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为重庆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改变,再加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使重庆文化发生了巨大转变。所以,此时期的重庆文化受外来因素影响非常深刻,这也为后来的重庆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从外来人口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1)饮食文化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而重庆则成为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从1937年开始,陆续从各地迁移到重庆的流亡人口数以万计,他们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武汉等城市和地区。那时,重庆人习惯把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称呼为“下江人”,自己则称为“上江人”。随着大量“下江人”涌入重庆,“下江人”成为了当时获得广泛认同且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随着“下江人”云集重庆,各地风味饮食也不断涌入,重庆也打破了以前川菜较为单一的饮食风味。内迁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口味,于是标明自己特

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

关于珲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情况的调研报告 孟庆栋珲春市委财经办 珲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遗存底蕴厚重,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红色文化感人至深,堪称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宝库” 。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繁荣珲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 笔者近期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思考,形成调研报告,为今后我市全面、系统地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一、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据考古资料证实,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过渡阶段, 浑春河流域和珲春境内的图们江沿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居住这里的先民们同中原联系密切, 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清朝末年, 地处边陲的珲春成为沙俄和日本鲸吞蚕食之地,反沙俄、反日本侵略斗争风起云涌,留下了不少可资凭吊的遗迹。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珲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东满抗日根据地之一。为挽救民族的危亡, 抗日英雄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 他们不朽的业绩,深深地印在珲春大地上,留在人们的心坎里。解放战争时期,珲春是东满根据地的大后方。珲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反对美蒋反动派,解放东北和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古及今, 珲春各族人民在图们江流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开拓了珲春, 创造了历史, 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历史遗存文化系列。珲春境内历史遗存文化比较丰富,主要有历代遗址、古城址、古建筑址、古墓葬、历史文物和古交通等。 1. 历代遗址。经文物部

浅谈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

浅谈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 摘要:重庆是年青的直辖市,也是抗战时期的陪都。二战期间作为盟军远东反法西斯司令部所在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抗战文化遗迹和陪都文化遗迹。其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开发现状,提出了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重庆抗战文化;陪都文化;旅游开发 重庆简称渝,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二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陪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而蜚声海内外,这种带有历史烙印的知名度,令许多城市望尘莫及。八年抗日战争,给重庆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抗战陪都文化遗迹,既有实物的,也有文献记载及民间流传的。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富有价值和代表性,是重庆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 重庆的抗战陪都旅游文化开发,以前重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教育,成功开发出了以弘扬“红岩精神”为主题的景区和线路。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呼声日增,也有一些大的动作,比如修建黄山抗战遗迹博物馆和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等。然而,由于在认识上还不到位,对这项工作还是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旅游开发仅限于遗迹的保护和开发。由于保护和开发不得力,致使不少抗战陪都遗迹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带毁损、破坏严重。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端正认识、创新思维、科学规划、系统管理。否则,重庆丰富的抗战陪都文化遗产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 一、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 1.重庆是原国民政府二战时的首都,还是二战时期盟军司令部在远东战区的指挥中心。因此,重庆抗战陪都旅游文化的开发,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彰显中国融入世界主流、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国际地位,还有利于两岸达成共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2.抗战陪都文化是重庆人民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好好加以保护和弘扬,警醒后世。旅游开发始终与资源保护联系在一起的。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启动,能有效地保护重庆的抗战遗迹和陪都遗迹,才能保护和弘扬抗战陪都文化。 3.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为人类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抗战陪都文物遗址遗迹加以保护,并将这些独特的资源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抗战文化做成全国、世界都叫得响的旅游品牌,能够构建独特的重庆旅游形象,提升重庆的城市地位。

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我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为载体,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必须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深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内涵,大力营造全社会发展旅游、服务旅游的浓厚氛围,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一轮红色旅游热潮逐渐高涨,一些地方的红色资源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甚至出现了滥用、误用、歪曲等现象。因此如何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在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是摆在当前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维透视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体说来,它包括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文化、长征文化、延安文化、太行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文化、“两弹一星”文化、九八抗洪文化、“抗雪凝保民生”文化、“ 5.12”抗震文化,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的遗迹、文物、具体事件、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等。就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来而言,它包括1935年红军长征在遵义活动时留下的会议会址、战斗遗址、烈士陵园、歌谣、故事传说等,还包括遵义的抗战文化及中国共产党领导遵义人民在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形象直观,在推动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民族文化遗产革命时期形成的文艺和民间习俗为核心,内涵丰富,有着更加巨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红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民族性。每一个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拥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凝结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意志。 2、传承性。红色文化展现了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3、综合性。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反映,红色精神与承载这些精神的物质总和,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同一资源既可以开发旅游,也可以其他方式实现向经济的转化。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1、优势分析。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在红军长征期间产生的红色文化最为突出,遵义是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后取得首次大捷的地区、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是流传红军故事最多的地区,因此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研究价值丰富等特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列为全国四大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此外,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二进遵义”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遵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基石,加之遵义独特的人文景观,构筑成独特的垄断性的红色旅游资源。随着红色旅游的推动和发展,遵义的红色历史遗址、纪念馆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也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思路也不谋而合。 2、面临的问题分析。红色旅游的发展并未使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得到相应的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