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高考大纲版地理总复习优化训练:6.2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2011年高考大纲版地理总复习优化训练:6.2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2011年高考大纲版地理总复习优化训练:6.2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2011年高考大纲版地理总复习优化训练:6.2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高考优化训练

基础达标

(2010甘肃武威模拟,7~8)下图为“某地区城乡人口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A.33.3%

B.50%

C.23%

D.70%

2.若该图表示某地区城市,并且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图中竖线部分代表工业区,斜线部分代表居住区,带点的部分代表卫生防护带,则该城市不可能位于()

A.南亚

B.东亚

C.西欧

D.新西兰

3.在卫生防护带内可以设置的建筑是()

A.幼儿园

B.医院

C.建筑材料仓库

D.电影院

解析:第1题,解题关键在于审图,图中每一个小正方形代表100万人口,该地共30个小正方形,代表共有人口3 000万,其中城市共占10个小正方形,即城市人口1 000万,因此该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3%。第2题,南亚冬季盛行东北季风,会将工业区的污染物送到居住区,影响居住环境。第3题,卫生防护带位于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受工业区的影响较大,不应该布局人口相对较多的学校、医院、体育场、影剧院等建筑设施。

答案:1.A 2.A 3.C

读下列城市发展过程表,完成4~5题。

+:人口增加++:大幅度的人口增加

4.表中Ⅰ、Ⅱ、Ⅲ、Ⅳ、Ⅴ依次分别表示( )

A.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B.城市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D.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5.城市郊区化是一个( )

A.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B.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C.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D.城区人口逐渐增加,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解析:第4题,Ⅰ期城区和郊区人口数量都在增加,是城市化过程;Ⅱ期城区人口数量增长相对减少,郊区人口数量在增加,整个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减慢,属于城市郊区化;Ⅲ期城市总人口数量在减少,属于逆城市化现象;Ⅳ期城区人口数量在增加,郊区人口数量在减少,整个城市人口数量在减少,属于再城市化现象;Ⅴ期城区人口数量在增加,郊区人口数量在减少,整个城市人口数量在增加,属于城市化现象。第5题,根据上题结论,城市郊区化应该是城区人口数量减少,郊区人口数量增加,整个城区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的过程。

答案:4.A 5.B

下面“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据此完成6~9题。

6.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所在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B.乙城市所在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

C.甲城市所在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的

D.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

7.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

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D.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8.两城市所属水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鱼类大量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A.污水过多,造成水体缺氧

B.酸雨危害

C.工业废水造成水温升高

D.城市缺乏生产者,导致水体中鱼饵匮乏

9.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大大变慢,其原因是( )

A.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B.农村经济的繁荣

C.城市人口拥挤,物质满足不了需要

D.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解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有不同特点,表现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如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

答案:6.B 7.B 8.A 9.D

10.读下列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2)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解析:通过表中数据很容易回答第(1)题。第(2)题难度较大,能反映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图中可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反过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答案:(1)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不同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2)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能力提升

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12.关于两类国家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别比发达国家大 解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要比发展中国家高,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率开始下降,但并不是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

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从而带动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答案:11.C 12.C

2006年11月,位于沈阳北部、总面积1 098平方千米的新的行政区——“沈北新区”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郑州郑东后,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我国第四个新区。据此完成13~14题。

13.沈阳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我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沈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 )

A.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

B.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

C.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突出

D.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14.许多大城市的周围建立新城,开发新区,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迁往新区。从这个意义上看,建设新区的主要意义在于…( )

A.有效控制中心区规模,减轻城市人口压力

B.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竞争力

C.增加郊区的就业机会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解析:第13题,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发达,是沈阳成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最主要优势。第14题,建设城市新区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大城市职能,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

答案:13.C 14.A

下图为“某城市在不同建设时期人口与用地规模发展过程的模式图”(图中各单元格的地域面积相同且比例尺相同)。据此完成15~17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时期Ⅰ,在城区内建厂,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城区内各项基础设施②时期Ⅱ,在城郊地带建设工业小城镇,有利于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③时期Ⅲ,沿城郊交通干线建厂,交通便利④时期Ⅳ,在城区边缘建厂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在建设时期Ⅳ拟将交通干线a、b、c、d作为其规划的工业地域发展轴。从保护大气环境因素考虑,合理的发展轴线是( )

A.a、b

B.a、c

C.b、c

D.c、d

17.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该市政府提出了“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列有利于“和谐发展”的措施是( )

①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②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③禁止外来人口的迁入④兴建别墅,提高居住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在城市发展初期(时期Ⅰ),在城区内建厂,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城区内各项基础设施;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期Ⅲ)时,沿城郊交通干线建厂,交通便利。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从保护大气环境因素考虑,工厂应该布置在与冬、夏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有利于“和谐发展”的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和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答案:15.B 16.B 17.A

(2010湖南湘潭高三月考,9~10)被誉为中国“帆船之都”的青岛(119°30′E~121°00′E,35°35′N~37°09′N),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和第十二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读右图,完成18~19题。

18.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市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

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19.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在青岛举行,对青岛产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B.使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加重城市供水系统负担

C.促进旅游业发展

D.提高青岛市的知名度

解析:第18题,青岛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但水资源短缺,曾因过度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在引黄济青工程实施后,这一环境问题得以缓解。第19题,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的举行,会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提高青岛市的知名度。

答案:18.C 19.B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美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材料二:2000年11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2.953亿。

(1)材料一中的A国指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说明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有什么特点。

(3)1990~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是,2000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数________约是________。

(4)根据计算结果,谈谈城市化给我国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压力。请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A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由此可以判断为中国。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给地理环境带来很多压力,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这些压力。

答案:(1)中国

(2)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速度快。

(3)0.98% 4.69亿

(4)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多等。合理规划城市;分散大城市的职能;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等。

(完整版)2019高考地理试题汇编城市与城市化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城市与城市化 (2019 ·全国Ⅱ卷)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 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 1 为 2001 年至 2016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 图 2 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 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 海港规模大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 2001 年相比,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答案】 1. D 2. B 3. A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 题详解】 读左图,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 城市为上海、 南京、合肥(注意常州 2001 年属于Ⅰ型, 但 2016 年已经下降为Ⅱ型) ;读右图, 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 南京、 合肥没 有临海也没有海港, A 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 B 错;只有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 C 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 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 【2 题详解】 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 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 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 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 A 、C 、 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 【3 题详解】 读左图, 2016 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 型变为Ⅱ型) 、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 比,邻近上海, 与上海距离都较近, A 对;上海 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 因此职能、 城市性质不同, C 错;城市级别不同、 规模不同, 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 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 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 劳动力资源、 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 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 B 、D 错。 D 对。 池州、宣城、舟 西部,舟山位 不同方向, B 对。 由Ⅱ型变为 图可知这些城 等城市,其中盐城和 上海的东南部,以上 总体分布为西部多、 为核心的长 、扬州、嘉兴( 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 2019 ·北京卷) 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问题。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城市化》

第2课时城市化 课时训练融知识提能力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城市化及进程1、2、3、4、6、7、1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8、9、10、11、12、1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3江南十校联考)不同时期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较大,美国地理学家J.S.Adams按照交通发展的特点,把北美城市形态的演变划分为如图中A、B、C、D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的是步行——马车时代(1890年以前)、电车时代(1890~1920年)、游憩型汽车时代(1920~1945年)、小汽车和高速公路时代(1945年至今)。其中部分城市经过四个时期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成为大都市。据此回答1~3题: 1.不同交通时代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呈现为( ) A.A时期城市空间形态呈集中紧凑的星状

B.自然条件决定了B时期城市形态呈同心圆状 C.C时期城市沿放射状交通轴线向郊区外围拓展,形成星状 D.D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立体化特征不明显 2.进入D时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 ) A.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B.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绝大多数城市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城市带 D.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地区出现了大都市 3.D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特点为( ) A.人口增长模式总体上为传统型 B.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C.人口主要从自然资源短缺区向自然资源丰富区迁移 D.部分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出现外迁的趋势 解析:1.C 2.D 3.D 第1题,C时期是游憩型汽车时代。该时代私人汽车被广泛接受,开始了大规模的郊区化,城市人口和工业向郊区拓展,市区急剧向外蔓延,形成星状。第2题,进入D时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都市。第3题,D时期,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出现向外迁移的趋势。 (2013衡水六模)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下面表示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模板归纳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 路模板归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 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 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 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 形、树枝状等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2020届高考地理训练: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20皖南八校联考]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图,图中数码分别表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和商业区。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A.商业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 B.轻工业区、重工业区、商业区 C.商业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D.轻工业区、商业区、重工业区 2.②功能区布局的环境优势是() A.对水环境影响小 B.对住宅区影响小 C.环境承载力较强 D.交通运输方便 [2020河北邢台三测]下图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合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核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辐射功能由大到小的是() A.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 B.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C.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D.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 4.下列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等级最高的是() A.京津冀城市群 B.山东半岛城市群 C.辽中南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9福建第三次质量检测]土地城镇化表现为城镇的建成以及城镇面积的扩大。县域(县级区域)土地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低(≤10%)、中低(10%—30%)、中(30%—50%)、中高(50%—70%)、高(>70%)五种类型。下图是2000年和2015年我国县域土地城镇化水平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2000年我国县域土地城镇化() A.低水平和中低水平的区县数量相当 B.中等水平的区县数量占比约为65% C.中高水平区县数量占比高于70% D.高水平区县数量占比最大 6.据图推测2000—2015年我国() A.县域土地城镇化区域差异增大 B.(特)大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加快 C.中小城市用地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D.县域土地利用向更加集约化发展 [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起点考试]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下图所示),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完成7—9题。 7.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8.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轻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9.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A.绿地公园 B.交通枢纽 C.医疗中心 D.批发市场 [2019黑龙江大庆一中三模](新角度)近年来,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开发社区农业和城郊农业等方式,使农田散布于城市用地中,创造出一个清洁高效的城市。据此完成10—11题。 10.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农田”与“城市公园”比较,突出的优势是() A.景观丰富,可吸引附近居民到访 B.水域广阔,能有效减轻城市内涝 C.污染较小,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D.居民参与,维护成本低 11.农田融入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 一、单选题 下图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城市化进程1970年后停滞 B.英国城市化起步最早,水平最高 C.中国2000年后出现逆城市化 D.美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最高 2.200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经济 C.交通 D.资源 [解析]1.B 2.B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美国城市化在1970年后进程缓慢。英国在1850年城市化水平就已经最高,说明起步最早,目前城市化水平最高。中国2000年以后进入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逆城市化一般出现在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美国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早,且美国城市化水平低于英国的。第2题,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2000年前后气候、资源因素没有太大变化;交通的发展会带动某一个或几个城市的发展,但其不是全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3~4题。

3.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①水泥路面多②下水道多③绿地多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②禁止开采地下水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解析]3.A 4.C第3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4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5~6题。

2015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策略及模板

2015高考 地理综合题答题策略及模板 目录 第一部分: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2) 第二部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 (3)

第一部分: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分析方法和技巧 (一)特征描述: 区域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区域定位(根据轮廓、经纬网、地理事物)————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成因问题: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风向、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三)评价问题: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 1.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2.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五步操作程序 (1)细审“题干”: 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准确把握答题方

(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组织“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 (5)书写答案:“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 外的收获。 第二部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 (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与地形是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大概的经纬度范围,特殊纬线经过,高、中、低纬度或温度带)、海陆位置、特殊事物相邻位置(邻国,邻省,山河,交通等) 地形特征描述:①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②地势起伏状况(…高…低)、地势高低;③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沙漠、冻土、冰川、火山等;④海岸线特征,如长或短、曲折或平直 区域气候特征描述:①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②气温特点(气温总体特征、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水平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能够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动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持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升,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020届高三地理纠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2020届高三地理纠错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 根据下面两幅图,完成1~2题。 ) ( 1.据图甲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市②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卫星城建设、①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郊区城市化、城市蔓延④许多工业与乡镇新区建设③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协作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原料.①②③ D.①②④A.①④B.②④ C) .从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图乙中城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2 ①利用当地气候优势条件,大力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并发展相关的加工工业②实现农林牧渔等业均衡发展③在城市近郊重点发展蔬菜、乳肉禽蛋生产基地,在远郊发展粮棉生产基地④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②③.③④ C.①④ D A.①③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城市扩展方式与工业发展。通过图甲可知,上海市郊区的很1.C多地区已经开始了郊区城市化,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集中,环境恶化,郊区 C项正确。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故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的主导因D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素是原料。【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地区位于上海市郊区,人们对乳肉禽2.B蛋和蔬菜等的需求量增加;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可以延长农业的生产链,项正确。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符合农业发展方向。故B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上海市郊区近郊重点发展蔬菜、乳肉禽D【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 蛋生产基地,在远郊发展粮棉生产基地,城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应实现农林牧渔等业均衡发展。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3~5题。

【2020年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专题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2题。 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从图中河流的形状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根据下题中指出的甲乙均为特大城市,可以判断甲为成都,乙为重庆。该区域位于同一纬度,气候类型相同,而人口密度差异很大,可以判断①③不符合,图中显示人口密度的区域多位于河流沿岸,加之四川西部为横断山区,人口明显减少,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2.甲.乙两地都行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解析】乙为重庆,其形成区域是位于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重庆地形崎岖,选项A 错;两地都有充足的水源,选项B错;重庆和成都目前都有方便的陆路交通,选项C错误。【答案】:D 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3~5题。 3.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答案】D 【解析】宁喜欢在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经济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北部城市较多,南部城市较少,因此B项错;逆城市化是当今发达国家或者城市化水平较高、城乡差别较小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城市化现象,该省的城市化仍以农村变城市为主,因此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城市及铁路都主要沿河谷分布,因此D项正确。 4.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最适宜布局在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C 【解析】影响快寄货物集散中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选项中交通最发达的是银川,银川市位于整个宁夏城市的中心,物流中心建在银川,到其他各个城市距离都差不多,加上银川又是首府,故答案:C 5.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最适宜布局在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银川市位于整个宁夏城市的中心,物流中心建在银川,到其他各个城市距离都差不多,加上银川又是首府,故答案:C 6.图2是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高考地理】高三地理人文专题:城市和城市化

【高考地理】高三地理人文专题:城市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高考模拟预测卷)下图为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图中地租等值线凸出方向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 A.距市中心远近B.交通通达度 C.大气环境质量D.盛行风向 2.相比较,在甲处最适合布局( ) A.商业区B.现代农业区 C.工业区D.高级住宅区 3.若在甲处新建高铁站点,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甲处地租价格上涨 B.出现大量住宅区 C.形成新的商业区 D.干扰市内交通布局 (2019·广西名校联合考试)在云南中部高原区,有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如图),它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一颗印”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高墙小窗或无窗,中间有小天井,布局紧凑,空间小巧,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一颗印”布局紧凑、空间小巧的特点说明当地( ) A.四季如春B.森林资源丰富 C.平地少D.风沙大 5.“一颗印”建筑中间设有小天井的主要目的是( ) A.收集雨水 B.利于采光 C.抵御严寒D.观测星空 6.近年来,昆明市区的“一颗印”古建筑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推动的改、扩建 B.频发地震引发的毁损 C.古建筑自身老旧、破落 D.人们居住习惯的改变 (2019·河北唐山一模)下表是世界某大城市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其中0~5 km为核心区,5~15 km为内城区,15~25 km为外城区,25~35 km为边缘区,35 km以外为郊区。结合表中数据(相对值),完成7~8题。 7.与边缘区相比,该城市核心区( ) A.建筑物密度较小 B.植被覆盖率更高 C.第二产业产值高 D.地表径流汇集快 8.该城市距市中心15~20 km区域内的建筑可能为( ) A.居民住宅B.大型医院 C.公共景观D.工业仓储 (2019·山东青岛一模)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为测定镇区人口集聚程度及其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将镇区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将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员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2011届高三地理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第50讲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考纲要求] 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知识讲解]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 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 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3)发达国家城市化 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 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2.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高考地理母题揭秘考点38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38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过程线,①曲线洪峰出现最早最高,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③曲线洪峰出现最迟最低,是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 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A.兴建污水处理厂B.疏浚河道C.加强道路建设D.完善排水系统 【答案】BD 【解析】防治城市内涝,就是加快城市内地表水快速顺利流出城市,结合选项可知疏浚河道和完善排水系统满足要求。 (2010 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图5 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 月地表平均气温图,读图,回答3、4题。 高 N 低 0 10km 1982 年2004 年

3.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时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思路】由题图,一般地,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地表温度的高低变化与地表高低起伏应该是负相关关系,显然选项A 错误。既然是气候变暖的影响,那么该城市地区的地表温度变化都应该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而不应该高低不一,显然选项B 是错误的。有1982 年到2004 年的该市7 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该市7 月均温最低地区几乎没有变化,这只能说明这两个地区是河流,或者说是城市绿地,显然选项C 正确。城市因看密集、工业发达、交通工具等的尾气排放量大、以及家庭炉灶等生活废气的排放等原因导致市区的气温升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风由高空吹向市郊,而近地面风则由市郊吹向市区,显然选项D 错误。 4.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 年到2004 年该城区 A.建筑物面积增加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增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过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城市化问题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城市化问题 一、专题讲解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同步训练 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第一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并明确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图为2007—2016年中国的部分“收缩”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形成原因不包括 A. 环境恶化 B. 较高的城镇化率 C. 资源枯竭 D. 产业萎缩 2.“收缩城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A. 优先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 B. 加快工业化进程 C. 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D. 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1.A 2. D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后期阶段 4.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答案:3.B 4. C 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5.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 A.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B.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C.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D.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6.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水循环状况受到影响 C.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热岛效应会明显增强 答案:5.AB 6. BD “蓝化效应”是指城市水体面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下表示意我国一些城市市区水域面积的数据(单位:km2)。据此完成7-9题。 7.清洁的水体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形成对流净化空气 B. 净化各种生产污水 C. 方便居民生活用水 D. 释放热量调节气温 8.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其原因可能是( ) A. 城市发展缺少规划 B. 城市市区用地紧张

2019高考地理试题汇编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 (2019·全国Ⅱ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 海港规模大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 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右图,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的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2题详解】 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舟山等城市,其中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山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总体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A、C、D错;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性,B对。 【3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变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变为Ⅱ型)、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右图可知这些城市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邻近上海,与上海距离都较近,A对;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为直辖市),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因此职能、城市性质不同,C错;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B、D错。 (2019·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问题。

(完整版)高中地理大题答题模板及例题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怎样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 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 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描述河流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 量的大小)有关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22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模式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 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 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 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3.天气气候状况。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变化规律: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或8月);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或7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或太阳辐射:低纬区大于高纬区 2、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 3、下垫面: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1·重庆卷] 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1回答1~2题。 图1 文综1.K1[2011·重庆卷] 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文综2.K2[2011·重庆卷] 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2011·福建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6题。 图1 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

量、历史文化 [2011·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题。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 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 [2011·山东卷]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6~7题。 图3 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式归纳 上饶县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 2016.1 ☆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原因(自然、人为); 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负面) 评价(积极、消极);区位(自然、人文);措施(生物、工程、技术);效益(经济、社会、环境生态);要素(总量、结构)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谷地)、低山丘陵等,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一般不超过两种) 2.地势起伏状况(哪边高哪边低,地势起伏大小;若以山地为主,则需描述山脉走向)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特殊的地形地貌(如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风积或风蚀地貌、海岸线曲直等)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日较差:低纬〉高纬;年较差:低纬〈高纬)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日、年较差变化(陆地〉海洋)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晴天〉阴天)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植被覆盖: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水文:河湖水田周围地区气温日、年较差较小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描述气温特征(或两地气温特征比较): 1.气温高低(年均温) 2.气温日较差 3.气温年较差 ☆影响降水的因素: 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最重要因素) 2.地形地势:迎风坡〉背风坡;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山腰多,山麓、山顶较少)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沿海〉内陆)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降水特征(或两地降水特征比较): 1.年降水总量多少 2.降水季节变化、雨季长短 3.降水年际变化 ☆如何描述气候特征 1气温(热量):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年、日较差,积温 2.降水:空间分布,季节变化 3水热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等) 4光照:强弱,多少(光热、昼夜温差:针对农业) 5.风:风力大小,空间分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