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了歌注》两译文对比评析兼谈译者的主体性

《好了歌注》两译文对比评析兼谈译者的主体性

《好了歌注》两译文对比评析兼谈译者的主体性
《好了歌注》两译文对比评析兼谈译者的主体性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317870801.html,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作者:张梦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益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外事活动越来越多,与世 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英语翻译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受到人们的重视。要做好外宣翻译,应充分了解有关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同时注意翻译策略。本文将对外宣翻译的特点及要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外事翻译;翻译特点;翻译要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1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互相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合作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常态,而翻译则架起了一座人类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桥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的变化也时时刻刻影响着翻译活动。作为一项具有专业性的翻译领域,外事翻译日益显其重要性。由于外事翻译中处处彰显我国的外交态度和政治立场,因此外事翻译不同于其他普通翻译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外事翻译中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给国家带来不良后果,有损我国的国家尊严。 一、外事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外事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传达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方针的桥梁。 1.政治性:外事活动无论大小,都涉及本国政府的立场,地位和政治态度。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本国政府的政治立场,避免出现歧义现象。外事翻译首先要具有政治上严肃性,这就意味着在翻译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和政治有关的细节,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外宣翻译。我国的政治主权及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常常会在外事活动中提及。如果翻译人员政治敏锐性不强,一个小的疏忽就会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损害国家尊严。 2.时事性:外宣翻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时事政治的及时掌握。翻译要做到精准,就要及时掌握本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在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讲话中,一些细节也要关注。如中方要根据对待其他国家的观点立场在发表言论时注意用表示不同感情的词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 践活动。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

“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命。 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常把文学翻译家比作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又要舞姿优美,又难免时时受到羁绊。因为文学翻译被归结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但译者的创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里进行,必须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意和形。再则译者还要受到译文读者的制约,顾羁他们不同的接受能力,所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字: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的创造性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在研究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引言 长期以来,以原文和语言转换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使译者的形象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之中。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学和翻译学思潮的兴起和繁荣,最终导致了翻译文化的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还将翻译主体的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随之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由此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译者中心论范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通过译者独特的创造性实现的一种艺术再造、审美交际、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过程。 讨论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首先应该弄清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根据查明建先生观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主体性的发

挥有自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译者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综合体现。不承认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是盲目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更是不应该的。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译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主流思想和欧美国家的相差甚大,当时苏俄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中处于中心地位,当时的译者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翻译了大量的苏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奥斯特勒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 其次,译者的审美偏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家”的译者,他(她)的艺术表现能力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偏好的影响。傅雷曾说过“拿个文学的类别来说,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作者:杨振刚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第2期 杨振刚 [摘要]信息时代背景下,翻译技术的融合式发展不断推动翻译模式的演变。作为翻译活 动的主体,译者更依赖翻译技术以保持竞争力,其主观能动性的适应性变化使译者主体性发生 相应改变。本文认为信息时代翻译技术环境下译者主体性存在新的构成与制约因素,相关研究 对于译者主体研究及翻译教学具有积极意义。翻译教学更应拥抱技术,助力学习者跨文化和跨 语言的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技术翻译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翻译学院2018年教改项目《翻译技术视角下翻译能力的培养与评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8A01)。 引言 信息时代的翻译活动受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深远影响。近年来,云技术、众包、大 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以不同的方式促进社会变革,翻译技术融合式发展促成翻译模式的演变。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为了适应翻译活动在方法、实践、需求层面的范式转移,需要 在翻译能力的基础上,依赖新的策略和技术保持竞争力,其主观能动性的适应性变化使译者主 体性构成发生相应改变。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国内外译者主体性研究,分析翻译技术环境下 译者主体性即主观能动性的内涵、表现与限制因素,旨在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为翻译教 学提供借鉴。 译者主体性的国内外研究 译者的主体地位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经历了从边缘化到确立再到认可的发展历程。以原作中 心论或文本中心论的传统译学忽略了译者主体地位,以致使其边缘化并不易得到彰显。西方译 学出现的“文化转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对象与定义,安德烈·勒菲弗尔和苏姗·巴斯奈特提 出文本操纵过程的研究,涉及译者在文本、翻译策略方面的选择,文本进入译入语文化的处理 等(Susan Bassnett, André Lefevere)[1],推动了译者主体性研究。国内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研究涉及译者主体性的构成和定义等,提出译者主体性“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 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查明建 及田雨[2003])[2]。 翻译技术环境下译者主体性构成因素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发挥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译者素养、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 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受到较多关注。从背景看来,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数字化 的发展趋势使翻译活动发生了巨大变革,翻译记忆与术语管理、机器翻译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专业翻译都借助计算机平台在数字环境下完成。相比传统翻译流程,翻译技术环境下该流程在 各个环节变得更加复杂,译者在翻译流程中,需要双语能力之外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项目。西班牙巴塞罗那PACTE小组系统地研究了译者翻译能力并提出四个显著特点:1.专业知识,并非双语语言知识;2.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3.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能力构成;4.属于

译者主体性研究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申请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培养单位:外国语学院 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 究 生:谢 佑 芬 指导老师:魏万德 教授 2004年4月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谢佑芬 武 汉理 工 大学

分类号 密 级 UDC学校代码 10497 学位论文 题目译者主体性研究 英文 题目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研究生姓名谢佑芬 姓名魏万德职称教授 指导教师 单位名称外国语学院邮编430070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位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4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学位授予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 2004年4月

中文摘要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边缘化的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译者的特殊文化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逐渐突显了出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语境下译者边缘化文化地位的根源,并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进行了回顾,结合目前译者研究现状进而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问题。 本文澄清了关于翻译主体的两种不同理解,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指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三个特征:译者的目的性、译者的受动性以及译者的创造性,从而深入了对于译者主体性内涵的理解。此外,本文还结合阐释学、文化翻译理论、读者反应论、互文理论以及主体间性理论,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以及译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以期深化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特征及表现的探讨,本文最后提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既要有创造意识又要有自我克制意识,同时指出要进一步理解翻译批评的标准和原则,以促使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更加深入发展。 关键词:译者, 翻译主体, 译者主体性, 创造性

浅析《紫色》汉译本——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2009年第11期(总第71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1112009General 1No 171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91  【文化论坛】 浅析《紫色》汉译本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胡 畔 (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极力彰显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在《紫色》的各汉译本中,陶洁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译者所译的《紫颜色》体现出了相当大的优势。 关键词:女性主义;译者主体性;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 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09)1120091202 收稿日期:2009204223作者简介:胡 畔(1986—),女,黑龙江五常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翻译学研究。 一、译者主体性与女性主义翻译论的历史演变与重新定位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然而长期以来,译者对原文以及原作者的“忠实”被视为翻译的“金科玉律”,把原文奉为圣本,以原文为绝对标准,因而翻译被看作是对原文的机械复制,否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也一般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译学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各种翻译研究流派才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译者的关注程度,译者———翻译活动中最为积极的因素,才被纳入翻译理论的研究范围。而在这一时期,对译者主体性理论研究表现最为直接和主动的当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的地位低下,同样,翻译的地位也很低下,女性被认为是服从者,而翻译也如此,译者也和女性一样居于弱势地位,是作者的侍女。女性主义翻译流派是唯一一个以译者为研究对象的翻译学派,对译者主体性理论研究及其发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关于艾丽斯?沃克和她的《紫色》艾丽丝?沃克是一位生活体验丰富、思想深刻,具有明确政治主张的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十分清楚自己作为黑人女性这一弱势群体作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深知文学作品感人至深的力量在于其深邃的主题内涵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紫色》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畅销小说。这部小说刚一出版,就荣获当年美国文学三项文学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图书作家协会 奖,而作者本人也成为获得普利策奖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此部小说是以80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批评派”文艺观点写成的,使用一种所谓“新现实主义”或称“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此书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黑人女主人公茜莉从对男性的逆来顺受,到情感和性格上得到新生的故事。茜丽自小被继父强奸,而后被迫嫁给只当她是发泄工具和女仆的X 先生。她的妹妹奈蒂为了躲避X 先生的纠缠,只得背井离乡。在X 先生的情妇莎格的启发和帮助下,茜丽逐渐找到了自信,离开了X 先生,并凭做裤子的手艺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平等。在这部小说中,沃克并没有像有些作家那样单纯地描写美国黑人与白人的不平等关系,而是着眼于黑人内部的男女关系。为了转变黑人妇女地位,不仅需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能力及品质的完善,还需要男性思想观念同时提高。而在当今的国内文学论坛中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积极的主题,和如此新鲜的写作形式。所以对《紫色》无论是原著还是各中译本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三、从性别视角试析陶洁、杨仁敬两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目前《紫色》的中译本共有6个,分别是陶洁所译的《紫颜色》(1986、1998),杨仁敬的《紫色》(1986、1987),鲁书江的《紫色———写给 上帝的信》 (1986)以及张建英的《紫色》(2001)。然而考虑到各译本的翻译背景与部分雷同情况,本案选择了其中两部最为完整、准确,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女性译者陶洁所译的《紫颜色》(1998年版)与男性译者杨仁敬的《紫色》(1987年版)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在此两译本中,由于译者背景、性别等多方面因素,在译本当中展示出了明显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迹象,非常具有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主体的本质表现在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特征中,这些特征构成了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译论:大体划分为“语言学前”和“语言学”两阶段。无论是“语言学前”阶段中译者所处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两难境地还是语言学阶段中作为翻译机器译者的状况,其哲学根源都在于二元对立认识论。二元对立认识论认为,思想作为客体的对立面,能够客观地反映客体,达到这种客观反映的工具就是语言。因此,准确性就成了当然的要求,因为这样才能保持客观、科学性。 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分析:哲学解释学、权力话语和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三元素中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 哲学解释学与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因素:哲学解释学是西方哲学中语言论转向后深刻影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种理论,它改变了人文学中的科学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时间和历史的视角。根据解释学观点,理解的过程就是译者的视域和原文本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为了达到这种融合,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自身的视域,因此,理解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译者不断努力寻求新视域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因其主观能动性而突出出来。如果说解释学给翻译的启发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那么权力话语理论将我们带入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权力话语与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权力话语在社会文化视角中阐释译者主动性。权力话语理论认为,社会中任何行为都受到权力和话语的操控。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必然受到他所处时代的操控。这样,译者的主体性就主要表现为受动性。 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目的论充分论证了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这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准则就是目的解释手段。这种理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以译者的各种目的为指导。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译者会调动他各种能力、采用不同策略来解决翻译中的各种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内容本身就包括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方面。换句话说,积极和消极方面的辩证结合是译者主体性本身的内在要求。偏重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主

浅谈译者的主体性

浅谈译者的主体性 【摘要】翻译一直热衷于对忠实标准及由此衍生出的类似概念的讨论,而对于译者的主体性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文化转向”后,译者才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有关其主体性研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本文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这一命题,并通过英语的文学翻译,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作用以及影响。说明翻译不是复制,译者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译者的主观介入和创造性不可避免,译作不可能是透明的。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边缘化;翻译 翻译史可以说跟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翻译。但译者却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把对译者的研究从翻译研究领域中排挤出去,直到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 一、译者身份的转变 (一)译者主体性遮蔽的原因 中国译者的地位边缘化首先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自视为世界中心的社会文化心态所造成的。其次就是传统翻译观对翻译主体的遮蔽。中国历史悠久,大部分时间处于强势地位。便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都是在中国主体意识下进行的,与译者相关的译论很少。纵观中国翻译理论,无不以“忠实”为核心。传统翻译观中还有诸多翻译的理想标准.这些通常是难以企及的。再者就是很多译者同时是著名的学者、作家、政治家等,后者所代表的更为崇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的译者身份显得无足轻重。 在西方也同样如此,首先源于圣经翻译的传统。圣经翻译要求译者完全抹杀自己的个性,成为上帝之言的忠实记录者。其次,很多著名译者也有较为引人注目的其它身份,如作家;而普通译者,他们通常接受赞助人的委托进行翻译,对翻译的决策没有话语权。第三,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文化上“自恋”情节,从选材上和翻译决策上实行归化的翻译策略,导致译者的“隐形”。 (二)主体地位的显现 令人高兴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这期间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以埃文左哈尔,图里为代表的多元系统理论和以安得烈.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操纵学派理论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及其可见性。接下来在解构主义者如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以及韦努蒂的对传统翻译观的抵制等的理论研究中译者地位都得到了大大的提

翻译人才浅析

翻译公司对于翻译人才教育培养的期望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给翻译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导致了翻译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揭示了翻译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现的矛盾, 讲述了翻译公司对翻译专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 探求翻译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对策,反映了翻译公司对于翻译人才教育培养的期望和诉求。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states that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bout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 with swift and violent increase to the translators’ requirements, it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narrates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requirement of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staff from the translation company, searches for the countermeasure of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graduat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ociety, reflects the expectation and appeal of the translation company to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staff.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翻译人才培养社会需求职业素质要求期望和诉求翻译产业与翻译教育结合 KEYWORDS E conomic globalization Translator’s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Expectation and appeal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industry and MTI 一、翻译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产生了矛盾 1.经济全球化发展急需优秀翻译人才 中国在迅速向前发展,作为制造品出口大国,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会更加紧密,中国对中东、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的能 源和矿产也更加依赖,国际交往的加强对翻译工作提出更多、更严格的 要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译本的忠实,强调与原作对等,而译者本人则被看做是翻译机器、仆人。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以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从文本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几个方面着手,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老人与海》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引言 文学翻译,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是翻译的重要形式。不同于非文学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多是作家,其本身的创作意识决定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主观意识的发挥。杨武能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曾作如下分析:“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的创作的客体。而在这整个创作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基于此,本文以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影响,探究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的一种内在能动性,它作用于主体的对象性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外化。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作者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以原作为中心,忠实地再现原文是评判译作好坏的主要标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被提出,人们对翻译有了重新的认识,翻译研究者开始把译者放在主要的地位研究。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定义主体性呢?学者查明建和田雨将其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译者的主体性受其主体意识的操纵,中国翻译学者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3]。可见,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进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关于《老人与海》及其译本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讲述了老渔人山蒂亚戈与大鱼的抗争经历。主人公山蒂亚戈连着84天都没有捕到鱼,在第85天,他将船驶往大海深处,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山蒂亚戈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才将大鱼杀死。在返程的途中,大群鲨鱼前来袭击,最后老人拖着仅剩的鱼骨架回到了岸上。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用凝结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在困难面前敢于抗争、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张爱玲的译本是《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本。海明威因其简洁凝练的文笔,被冠以“文坛硬汉”之称。作为中国杰出的女性作家,张爱玲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张爱玲发挥怎样的主体性?本文将从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其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上的体现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优秀的作品很多,译者站在其特定的立场,有目的地选择翻译文本,这本身就带有主观能动性。张爱玲选择翻译《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首先就体现了她的个人意愿。张爱玲在序言中写到:“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活动,我对于这一切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4]1。张爱玲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原作的喜爱。而且,海明威电报似得

论译者的主体性

论译者的主体性 【摘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行为和翻译能力对译文的面貌产生重大的影响。译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个体,其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解决翻译困难、到追求翻译目的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译者作为个体在某些时候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译者作为一个群体在译介原语文化和丰富译语文化,从而推进人类文化的整体历史进程上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在翻译理论中有关于译者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深厚的体系。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还是翻译评论中较为关注的话题,而较深入的探讨则停留在译者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建构和颠覆文化的作用这一层面。关于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如态度、动机、文化价值观念、偏见、目的和其本身的历史性等对翻译过程、译文和译语文化的影响还没有全面的研究。因此,本论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较为深入地描述译者及其主体性的工作机制,从而推动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进一步理解。本文以译者为核心,从选材,决定翻译策略,选择翻译方法,对文本的处理,和对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方面探讨译者的翻译行为,从而证明本研究的两个核心命题:其一,翻译是一个由人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占主导地位。其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阐释;其次,译文是译者就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等进行选择而产生的结果。其二:翻译过程是译者在文化、社

会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本论文分为五章,外加导言和结束语。在导言中,笔者从中西翻译史的角度,指出译者地位长期边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了边缘化的根源。笔者认为,中国译者地位边缘化首先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自视为世界中心的社会文化心态所造成。和外族文化的交流很多时候并不受重视,翻译长期被视为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的工具,因此,译者的身份自然也不会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对译者的认识要么过于简单化,把翻译的得失归为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要么过于神秘化,认为译者的能力完全是天生的才能,是无法解释和描述的。这两种认识阻碍了对译者的深入研究。第三,在历史上,很多译者同时是著名的学者、作家、政治家或政府官员等,后者所代表的更为崇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的译者身份显得无足轻重。而在西方,译者地位的边缘化首先源于圣经翻译的传统。圣经翻译要求译者抹杀自己的个性,成为上帝之言的忠实记录者。其次,与中国较为相似的,在西方很多著名译者也有较为引人注目的其它身份,如作家:而对与普通译者来说,他们通常接受赞助人的委托进行翻译,对翻译决策没有话【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社会文化制约因素翻译目的翻译人际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对《京华烟云》翻译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 2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3 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 4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5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 6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7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8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 9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 10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 11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2 从《唐山大地震》和《独立日》分析中美灾难片的异同 13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14 On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ranslation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6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 17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18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19 比较“迷惘一代”与“垮掉一代” 20 从谚语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21 外教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2 浅谈中式菜名英译方法 23 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24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25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 26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27 中美企业文化的对比 28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 29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30 简?韦伯斯特《长腿叔叔》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 31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幽默艺术 32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 33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34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35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36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37 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38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39 对《驯悍记》中泼妇凯萨琳娜的简略分析 40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41 从生态主义观解读《愤怒的葡萄》

浅谈译者翻译素养与文化信息处理能力对翻译的重要性(一)

浅谈译者翻译素养与文化信息处理能力对翻译的重要性(一) 论文关键词:翻译信息传真翻译素养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 论文摘要:翻译要求的是信息传真,本文指出,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和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信息传真极为重要。 网络信息时代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可以借助传统资源外,还可借助网络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甚至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译文以资参考,还可以检验译文的地道与否,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可见,网络技术辅助条件下,译者除了要建构双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转换技巧、了解语言结构的异同和两国文化的知识、培养对翻译的积极心态外,尤其要注重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创造性处理语言的能力。译者广博的知识、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传真的关键要素。 1.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 全球化社会,对翻译的要求是涪言信息的传真。译作的信息传真取决于译者所建构的翻译素养,即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这是文化信息传真的保证。译者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包括译者语言的功底、文化的理解力和译者自身的心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1.1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翻泽是一种语言活动,它要求译者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这是翻译的根本前提,否则也就无法进行翻译。译者翻译的水准,首先取决于他对原作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要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是要掌握足够的词汇,具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以确保理解在语法层面上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并要进行大量的外语原着的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将外来语译人汉语的译者,尤其应该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译者的汉语水平是决定他译文质量的第二大要素。凡想在英译汉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大量阅读汉语原着,进行经常性的汉语写作训练,学会熟练驾驭和自如运用汉语的能力。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结构,在词法与句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应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和使用习惯上的种种差异。 翻译是语言艺术,是最复杂、最深刻也是最难掌握的艺术门类。译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揭示、展现原作的语言,反映、预示着原语文化。译者必须了解语言的创造规律及其语言的艺术特征,挖掘出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应该是一个懂得语言艺术的传播者。 1.2译者文化素养 翻译不是精通一门外语,借助于词典和工具书就能为之的事,缺少对原语文化的深人研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翻译要熟悉两种语言,悟出语言所具有的无比威力,还要透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从而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实际上,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给读者带来的复杂性更多”(奈达,2001)。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斯·约翰所说(1997):“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中。”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往往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人类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原文读者与原文作者一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原文读者能按作者所期望的那样,透过词汇的表面形式去理解原文的全部文化内涵,而译者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他所面对的则是难以理解甚至是更容易误解的文化材料,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文化人”(王佐良,1989)。 译者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这两种语言所

浅析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35卷第1期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年3月Jour na l of C hangc hun U ni ver s i t y of T ech nol ogy(H i gher Ed uc at i on St u dy E di t i o n)V01.35N o.1 M ar.2014 浅析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张宇浩彭庆华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近年来,市场对翻译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译者的任务日益繁重。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出现为译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计算机辅助翻译仍不足以代替人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的仍然是译者。在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过程中,译者需要在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编辑阶段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使该技术更好地为翻译提供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记忆;译者主体性 [作者简介]张宇浩(1987一),男,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彭庆华(1962一),男,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用学与双语教育研究。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市场对翻译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对翻译时效性的要求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辅助翻译(Com put er A i de d T r a nsl a—t i on,简称C A T)技术应运而生,为翻译过程提供了极大方便。“由于专业翻译领域所涉及的翻译资料数量巨大,且范围相对狭窄,这就必然带来翻译资料不同程度的重复。据统计,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这种资料的重复率达到20—70%不等。这就意味着译者至少有20%以上的劳动是无谓的重复劳动”o E1]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使得译者可以把简单的机械劳动交给计算机,而把精力集中于更需要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工作中。但是计算机辅助翻译仍未达到智能化水平,加之翻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为译者提供帮助,但并不能取代人工翻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的仍然是译者。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优点 计算机辅助翻译(C A T)技术的核心就是翻译记忆技术(T r ans l at i on M em or y,简称T M)。翻译记忆的工作原理是,译者利用已有的原文和译文建立起一个或多个翻译记忆库,在翻译过程中,系统将自动搜索翻译记忆库中相同或相似的翻译资源(如句子,段落等)给出参考译文,使用户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只需专注于新内容的翻译。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的同时,记忆库在后台不断学习和自动存储新的译文,建立语言数据库。[z]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还支持记忆库、术语库的共享,使远程翻译合作成为可能。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所具有的这些特性功能决定了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优点: (一)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效率 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译者可以借鉴前人成果,避免重复劳动,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将翻译流程中涉及纯粹记忆的活动,比如术语的匹配和自动搜索提示、高度相似句子的记忆和复现,交给计算机来做,免除翻译人员反复查找名词之苦,使其能全力对付语义的转换和传递”o r3] (二)有助于译者创造个性化的翻译环境 目前,翻译材料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一些专业词汇也较为生僻。如果没有某一领域的知识储备,缺少专业背景的译者很难做好某一专业领域的翻译工作。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译者可以通过积累自己常用领域的翻译语料,为自己量身定做个性化翻译环境。由于同一领域的行业术语和句式相对固定且重复率较高,随着译者的记忆库和术语库不断积累,遇到的重复内容会越来越多,翻译工作也会变得越来越轻松。翻译记忆库记录着译者的足迹,与译者共同成长。 (三)为翻译合作提供便利 一些大型的翻译项目工作量巨大,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这就需要译者采取合作翻译的形式。当多名译者进行同一个翻译项目时,他们可 ---——142---——

浅谈翻译服务质量

翻译服务质量是翻译公司进行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提高翻译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不断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要求。 翻译服务企业必须把服务的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顾客和其他受益者的需求作为企业管理和和发展的宗旨。任何一个服务企业没有完善的服务质量体系作保证,要实现自己的质量战略都将成为空洞的口号。 1、服务质量体系 服务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服务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服务质量体系的内容应以满足质量目标的需求为准。服务企业的质量体系主要是为满足服务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而设计,较之特定顾客的要求更广泛。顾客不仅仅评价该服务体系的相关部分。为了合同或强制性质量评价目的,可要求对已确定的服务质量体系要素的实施进行证实。 服务质量体系的作用为:达到和保持服务质量的目标,使服务企业内部相信服务质量达到要求,使顾客相信符合质量要求。质量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实施服务质量管理的基础,又是服务质量管理的技术手段。建立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应服从于服务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服务质量体系主要包括管理者的职责、资源和质量体系。顾客则是服务质量体系的核心。 只有管理者的职责、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质量体系结构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才能保证顾客满意。 2、管理人员的职责 翻译服务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是制定服务方针并使顾客满意。成功实施质量方针依赖于管理者对服务质量体系的开发和有效运行的支持。 企业管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质量方针的传播、理解、实施和保持。服务质量方针应明确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等级、企业的质量形象和信誉、服务质量的目标、保证服务质量的措施和全体员工的作用等内容。 3、质量目标和质量活动 建立质量目标的主要目的为:顾客的需要与翻译服务企业的职业标准和道德相一致,企业应不断改进并考虑社会及环境的要求和提供服务的效率等。 翻译服务企业在确定直接或间接质量活动后,应形成文件,采取下列措施: ①明确规定一般和具体的质量职责 ②明确规定影响服务质量的每一项活动的职责和权限 ③规定不同活动之间的调控和协调措施 ④查明潜在的或实际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或纠正措施。 质量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的职责涵盖影响服务质量的所有管理人员。应明确规定管理人员一般和专门的职责和权限。这些职责和权限包括服务企业内部和外部各个接触面上的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所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应与为达到服务质量所必须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一致。.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