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人教版)21、22课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2、培养综合归纳能力3、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学习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依据学案内容,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二、合作探究1、试比较一下祖冲之、郦道元、贾思勰这三位科学家有何共同的优点?三、巩固练习“空谷传响,衰转久绝……巴东三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请回答:(1)以上材料出自哪部著作。
(2)这部著作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3)请简要介绍这部著作。
(4)你能说出这位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吗?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石窟艺术的一些基础知识。
2.提高鉴赏各类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作品的能力。
3.通过欣赏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作品以及我国古代的石窟艺术,培养艺术审美的情趣。
【学习重点】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依据学案内容,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1、书法:(1)字体的发展: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隶书转化到,草书和逐渐流行。
(2)王羲之:生活时期书法特点:、代表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尊称:2、绘画(1)概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2)顾恺之:生活时代:创作人物画的特点:代表作品:《》《》(二)、佛教盛行和《神灭论》(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纷纷信仰佛教,统治者大力支持,佛教盛行。
(2)南朝思想家撰写了《神灭论》(三)、辉煌的石窟艺术(1)开凿石窟的目的:(2)主要代表:(3)艺术特点:二、合作探究: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巩固练习分析材料: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4-21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导学案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重点难点】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学法指导】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思考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与本课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在因果联系,使历史知识建立在科学系统之上。
这一系统认识可概括为下述认识图式:【知识链接】【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祖冲之的生活时代是______,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经后的第______位,也就是在______和______之间,项成果领先于世界近______年。
2北朝的______写了《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3北魏的______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______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二、探究题:阅读材料回答: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曾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①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②这位科学家生活在什么朝代?此材料节选自他的什么著作?③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归纳小结】【当堂检测】1它的作者是贾思勰,它是我国现在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它是()。
A、《齐民要术》B、《水经注》C、《本草纲木》D、《天工开物》2下列著作由北朝人撰写的是()。
朱田中学 七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新授课) 主备人:__孙莉_____ 审批人: 学案编号: _3-7_______ 班 级: 姓 名: 小 组: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和思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妇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来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认识: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点、难点1.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2.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 认识: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点拨—总结归纳一、 复习回顾 1.三国中最早建立、最先灭亡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于_______。
3.东汉结束的标志:____年,曹丕自称皇帝,建立_____国。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的建立。
5.西晋统一的标志:280年,_____国灭亡。
二、 预习自学:见《自主学习指导课程》“探究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名人及成就1.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这三位科学家的共同点:他们都注重实践,刻苦钻研,都善于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不拘泥于前人的成就。
2.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发展的原因:(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学案(十一)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自主复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合作探究: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你说呢?2、链接生活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精讲点拨: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氏族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洛阳C.开封D.邺城二、论从史出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
……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阅读材料回答:(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1)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自主复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祖冲之的生活时代是______,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经后的第______位,也就是在______和______之间,项成果领先于世界近______年。
2北朝的______写了《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历史。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2. 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知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较为模糊,有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2.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历史,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 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活动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历史材料,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资料等。
2. 教师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场地。
3. 教师设计好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方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材料,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巩固(5分钟):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导学案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思想和艺术成就。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我们的综合归纳能力。
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一手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热情投入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认识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当代青少年应当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阅读一遍课本,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把答案用横线标划在课本上,注意写上提示语。
2.请在【我的疑问】中写下预习中的困惑,课上与大家共同探究。
3.预习完成后默写该课的知识树,实在想不起来的可以看课本,用红色笔补充。
预习案请思考:1朝代人物著作意义数学农学地理2类别代表人物朝代作品书法绘画雕刻我的疑问、我的补充——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你知道的精彩东西补充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分享。
探究案1、在古代科学家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财富,请同学们想一想写下来?2、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网络建构】(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构建本节的知识树,注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当堂检测】1.《水经注》记载的内容有()①记载了各条河流的源头、支脉、流向、经过、汇合及河道概况②记载了每一流域内的水文、地形、气候、土壤、植物、矿藏、特产、农业、水利③记载了每一流域的山陵、城邑、名胜古迹、地理沿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2、贾思勰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3.下列科技成就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望、闻、问、切4种诊病方法问世②《伤寒杂病论》成书③用麻做纸④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4.《水经注》的作者是()A.祖冲之 B.郦道元 C.顾恺之 D.贾思勰5.《齐民要术》是一部()A.地理学著作 B.农业科学著作 C.中医学著作 D.数学著作6、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是()A.书法艺术 B.石窟艺术 C.绘画艺术 D.佛教艺术7.我国开始出现以画知名的画家是在()A.西汉以后 B.东汉以后 C.西晋以后 D.东晋以后8.下列各项属于东晋时期的是()①《兰亭集序》②《女史箴图》③《洛神赋图》④《齐民要术》⑤《金匮要略》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⑤【我的收获和发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弯路的反思)【时文阅读】龙门石窟是洛阳除了牡丹之外的第二个城市名片。
第 21 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觉历史》一活动内容以“让我们共同来感觉历史”为题,经过多种方式观察身旁有哪些事物能够看出历史的发展变化,并经过采集反应历史的各种资料,如文字资料、实物质料、图像资料等,对身旁的“历史”进行表达和剖析。
二活动目标1、认识各样食品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初步理解学习历史有助于对事物发展的认识。
2.经过对有关资料的采集、阅读、整理,以及运用检查、接见等手段,初步认识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门路与方法。
3.感觉和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三活动建议从周边接触到的人物、事件、物件中选择能够认识和检查的对象。
选择人物作为观察对象,能够是当地域的历史名人、此刻的社会著名人士,也能够是自己家庭中的人物。
认识选定人物的经历,撰写人物小传。
选择事件作为观察对象,能够选定当地域历史上或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
认识其前因后果,撰写对事件的介绍和议论。
选择物件作为观察对象,能够选生活中间的用品,如服饰、农具、钟表、电话等。
经过采集资料,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体现它们的历史演变。
四活动过程1.依据学生的兴趣,构成若干小组,确立选题。
2.小构成员进行适合的分工,分别对选定的题目及研究对象进行检查认识。
3.运用各样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如检查、察看、访谈、查阅图书、查找图片、网络搜寻等,进行有关资料的采集,并加以整理和编排。
4.小构成员共同对有关资料进行研究、议论,并确立选定主题的研究成就展现形式,如文字报告、展板或课件展现等。
5.各小组将成就在班长进行报告。
五活动议论全班同学在观摩和议论的基础上,对各小组的研究所得进行评议,选出“最正确故事奖”“最正确编写奖”“最正确演示奖”“最正确合作奖”等。
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学习目标: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二、自主学习:
⒈祖冲之和圆周率:
⑴人物:南朝的祖冲之。
⑵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⑴人物:北朝的贾思勰。
⑵成就:著有《》,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⒊郦道玉和《水经注》:
⑴人物:北魏的郦道元。
⑵成就:著有《》,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
⒋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⑴书法字体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⑵书法家及代表作: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人称为“书圣”。
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⑶绘画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⒌辉煌的石窟艺术:
⑴开凿石窟的目的:为了宣传佛教。
⑵著名的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石窟。
三、合作探究:
⑴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谁?
⑵这两部作品,各有什么特点?。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旨在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一些思考题和讨论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1、通过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考古发现成果的解读,以考古实物证据来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了解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阶级社会的发展趋势。
2、通过运用考古发现成果说明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历史的结论,初步学会从实物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点与空间分布的梳理,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趋势,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实物证据来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难点: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任务一:综合运用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考古发现成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标志的含义。
何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什么是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Q1】中华文明如何产生?打制;单体磨制;复合【Q2】根据下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思考:分布特点◎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发展特点【Q3】以良渚文化考古发现为例,分析父系氏族社会具有哪些特点?等级随葬品数量随葬品质量墓主身份1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神王(最高统治者)2几十件至百件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公侯,掌握较多财富3几十件左右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4十几件至几十件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5几件至十几件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6一件或几件只有陶、石器普通平民7基本为零社会地位最低下人群【Q4】如何认识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Q5】根据所学知识利用艺术的知识设计文明产生的过程?活动任务二:了解中华文明从各地起源到中原引领进程的时间和空间信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
《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基础。
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及教材的“弹性”,本课设计着眼于“史前到南北朝时期”“身边”的历史。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主要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以及村社地名与姓氏由来等,理解历史就在身边。
2.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对有关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等,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活动,理解家乡历史的演变,感受和认识历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感受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针对不同乡镇的历史,重新划分学习小组。
即史前遗迹组(赣马镇、城头镇)、古城遗址组(班庄镇、塔山镇、海头镇)、名人足迹组(夹山乡、金山镇);另外,村社名称和姓氏由来让全班学生参与。
主要方法是调查、访谈、讲述、讨论、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每当提起历史,我们都会认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请同学们观看《赣榆印象》,体会赣榆古今变化。
师:这段视频再现了赣榆的昨天与今天。
同学们想要了解这些历史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历史的变化。
[学习新课]师(PPT):(展示)《赣榆区地图》我们的家乡——赣榆区,有“黄海明珠”的美称。
她位于江苏省东北端、海州湾畔,东临黄海,西临东海县,北与山东省的临沂、日照市接壤,南以新沭河为界,同海州区毗邻。
全区面积1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9.9万。
我们再来看一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乡镇?大家来看一下地图师(PPT):《赣榆区行政区划》赣榆一共有18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4个村委会。
那么,从远古至南北朝时期,赣榆有哪些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你的村庄、你的姓氏是怎样由来的?课前老师已经发配好任务,并且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这上面三个组同学,有的已经把材料给老师了,并且帮助老师一起完成了课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