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四、某师范院校的一位学生说:“有的教师没有学过心理学,照样能当上优秀教师,教育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因此,学不学心理学也不要紧.”这种认识对吗?请用中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

答:高师学生是未来的中学教师,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因此,学习中学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与教学的心理问题能力,对于每个高师生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二章认识过程

二、简答题

1、试述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单纯的感觉,当我们感觉到某一事物的个别特性时,同时也就反映了事物的整体,即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联系:两者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答:因为人的眼睛类似照相机的构造。它有较完善的光学系统,具有折光和感光两个系统装置,如眼球的水晶体是接受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后聚集成束落在视网膜上的。眼球中的瞳孔,它的功能是通过放大或缩小,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倒立物象。所以视网膜就想感光装置,也是视分析器的外围感受器。视网膜的外层是神经细胞层,它分为呈棒状的视杆细胞和呈锥状的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弱光很敏感,但不能感受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视锥细胞则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的刺激。前者是暗视器官,后者是明视器官。

6、如何遵循遗忘规律防止遗忘?(不明确)

答:根据遗忘规律先快后慢的特点,要及时地复习和经常复习,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而且复习资料多样化.

7、举例说明思维过程?

答:例如人类在认识猫时,也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等程序.猫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猫的趾底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无声.捕鼠时不会惊跑鼠,趾端生有锐利的爪.

三、论述题

1、试述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觉知觉规律?(不明确)

答:感觉和知觉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对现实的感性形式.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因此,根据感知觉的规律,我们可以

在教育教学当中广泛地应用感觉知觉规律.(1)、利用感知觉的选择性.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并不都存在反应,而是选择其中的少数刺激作进一步的加工.我们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个规律,使用不颜色的粉笔,注明重点、难点,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2)、利用感知觉的整体性.有些事物虽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过去知觉的部分特征,介我们仍在心理上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全面知觉它.也就是说,尽管它们在客观上不完备,但在人的主观上都能全面地知觉它.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有时候没有把一个图形画完整,但是在师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形.(3)、感知觉的理解性.教师在辅导学生做练习时,要充分地发挥感知觉的理解性.适当地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题目的理解,独立完成任务学习任务.(4)、感知觉的恒常性.在数学的课堂上,更要充分发挥感知觉的恒常性.数学的题目在不断地变化,但是数学公式记忆以及应用则是恒常的.

或:(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

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

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

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

个整体。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

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只

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既看又听,能记住65%。

2、“温故而知新”是什么道理?(不明确)

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温故而知新就是及时的复习防止遗忘,得到知识的保持和再认.

3、在掌握科学概念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些什么事例?举例说明.

4、联系实际,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

答:(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或将它的各种属性、各个方面及其联系等区分开来。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区分出事物的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使认识深化。综合是在思维过程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各个方面及其联系等结合起来。客观事物本身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是有其内部联系的。如果不顾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任意将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结起来,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一个人思维时,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不外这三种材料,如:知觉、表象、词语。由于思维目的不同,分析综合的材料、内容、对象便有差异

(2)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在思维过程中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在思维活动时,既可以进行空间上的比较,也可以进行时间上的比较,这两种比较往往是结合使用的。比较是在一定的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没有标准则无法进行比较。思维能力高水平发展上的一个标志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分类是在思维过程中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系统化就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即根据对象的某种属性或关系来进行分类。同时,分类还必须懂得一定的术语,而这些术语标志着相应的某类事物。

(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

抽象是在思维过程中把各种对象或现象间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并同非本质属性分离开来的过程。概括是在思维过程中把抽象出来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抽象和概括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抽象、概括又是彼此相联系的,概括就是将分析、比较、抽象的结果加以综合,形成概念,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抽象相反的过程就是具体化。

具体化有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在解决问题的思维中,思维的各个环节——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等是相互制约的。

四、实例分析

1、心理学工作者做了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关在一个小房子里,给他戴上护目镜,并堵塞他的耳朵等,使他既不能产生任何视觉,也不能产生任何听觉和嗅觉.还把他的关节用沉重的夹板固定住,让他穿上沉重的鞋子,使他不能行动.被试者孤独地坐了几小时后便叫苦连天,出现了心理变态,产

生了幻觉,各种心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变得有些神经质或惊恐起来,迫切要求停止试验.

请用心理学有关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答:在这个心理实验中,由于被试者的感知觉被剥夺了,被试者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涣散,出现了幻觉和行为反常.这属于无意想象的现象.无意想象,是没有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起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王玲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不够认真,常常将数学6看成9,把拼音字母b和d、p和b混读,把“居住”的“住”写成“往”,把自己的“己”写成“已”等.试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避免这种现象的办法.

答:王同学的这种现象是属于遗忘现象.它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被错误地再认和再现.为避免这种现象,根据遗忘规律先快后慢的特点,要做到以下几:○1、要及时地复习和经常复习;○2、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3、而且复习资料多样化.

3、为什么教师板书时,有时用彩色粉笔?为什么有的教科书某些地方用粗体字或加一着重点?有些人读书,为什么在书上做上各种记号?试用心理学知识加以分析.

答:根据感知觉的选择性.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并不都存在反应,而是选择其中的少数刺激作进一步的加工.因此,上述各种情况都属于感知觉的选择性.

4、初中学生看一部电影或听一个故事,很容易地把它记住,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可是

对书本上的东西,有时再三教他们还是记不住,这是为什么?

答:根据影响识记的因素,我们知道明确的识记任务,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适量的材料数量和性质,能够对识记起到最佳效果.初中生不论在看电影还是在听故事,都有具备了对识记有利于识记的因素.但是对于书本上的东西,他们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都记不住.

5、请阅读下列两列数字,并进行记忆:(1)36 12 48 24 (2) 6 12 24 48记忆结果,你对哪一行数字记得快,记得牢?用心理学有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第二组数字记得快点、牢点.因为根据识记的影响因素知道,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人们的识记有很重要的影响.

6、有一位学生和班主任谈心时说:“我学习材料往往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记得较好,而中间一大部分材料记忆效果比较差.”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如何去改进?

答:这则材料说明了遗忘是有规律的.体现了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做到以下几点:○1、要及时地复习和经常复习;○2、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3、而且复习资料多样化.

7、在课堂提间或作业中,有些老师对能按自己思路或课本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高分并表扬,对没能按自己的思路而提出见解的学生,则不给高分,并认为这是跟老师作对.结果这些班级在学年统考中的成绩不理想.试对此现象作分析.

答:这种现象体现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当中的定势的作用.定势又称心向,是由先前的活动造成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心理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8、一位中学生在解平面几何时,没有按老师讲解例题的解法,而用了另外的解法,教师看后不高兴地说:“有些学生对老师教的还没有学好,倒想别的门道来了!”学生只好忍气吞声地听老师训斥,事后再也不敢自己想新的解题思路了.试分析教师的做法对学生想象力会有什么影响.

答: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分析与综合,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形成的.这位教师的做法对该学生的想象力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第三章情意过程

二、填空题

1、情绪与情感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但是,认识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

本身,而情绪与情感所反映的是客观现实与之间的关系.

2、凡是符合或人的需要的事物,就引起肯定、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则引起否定、消极的情绪体验.

3、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是通过表情来体现.这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身段姿态、语言声调表情.

4、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5、情感种类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的具体写照.

7、个人愿望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社会道德要求相矛盾的动机冲突称为

8、意志是指人有意识、有计划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

9、与自觉性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和 .

10、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包括: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两个部分.

三、简答题

2、心境为什么会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或降低?

答:1)心境是一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有乐观和悲观之分.在心境愉快时,人们常常表现出朝气蓬勃、思想有条理等行为特点.在心境不好时,则常常表现出萎靡不振、好发脾气等特点.心境能影响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

2)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而悲观的心境,则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

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损于健康。因此,心境的好、坏会影响到......

4、试析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答:(1)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意志活动受目的的支配,但这种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人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其活动目的就越明确,越有可能提出实现这一

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并坚持实现这一目的。相反,一个人对自己确定的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他就难以提出恰当的措施和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在行动上犹豫、动摇,因而不会有坚强的意志。

(2)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识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坚强的意志力使人勤奋地学习和工

作,使人不畏探索世界的艰难与辛苦,在暂时的失败面前不退缩、不动摇,具有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论述题

1、某地,有个小学生因期未考试有一科考78分,没有达到他母亲的要求(每科均要达到80分以上),被他母亲一怒之下,痛打致死.事后,这位母亲极为后悔.试从情绪情感过程来分析这是一种什么

心理现象?如何克服这种现象?

答:这个小学生的母亲的做法是属于情绪的心理现象.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且,情绪具有圈套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等特点.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做到:树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碰到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再仔细、认真地分析问题.

2、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两伯拘羡星,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试从意志这一心理过程,分析上述心理现象.

答:这些例子很好说明了意志的作用.意志在人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志是学习、工作和事业成功的驱动力.(2)是行动的维持作用.

3、古代有个老人,往在华北,名叫北山遇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遇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用锄头去挖这两座大山,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试分析遇公具有什么样的意志品质.

答: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质,是衡量人的意志是否坚强的标准.遇公的事迹体现了意志品质有:(1)自觉性和果断性.由于自家门口有两座大山,阻碍到家人的出入,自觉地带他的儿子们用锄头去挖这两座大山.体现了愚公的自觉性和果断性.(2)自制力和坚持力.两座

大山,对于当时的生产劳动力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愚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而锲而不舍、不怕苦地挖掉两座大山!

第四章注意

二、填空题

1、注意指向性,就是:选择与确定心理活动的特定对象和范围.

2、注意的集中性,就是:心理活动专注于指向的对象,使活动不断深入.

3、注意的三种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4、注意的外部表现,是指:注意往往伴随着一些特有的外部生理企业化和表情动作.

5、根据注意的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6、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类是:刺激物的强度,另一类是:人的主观状态.

7、良好的注意品质该具有:自学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四个特点.

8、控制学生学习上分心的四种办法是:超前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和

表扬(批评)控制.

三、问答题

1、怎样判断学生上课是否注意听讲?

答:因为注意往往伴随着一些特有的外部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1)出现适应性运动.看看学生是不是眼睛看黑板、耳朵有没有认真听讲.(2)无关运动停止.看看学生有没有课堂上玩小动作等.(3)呼吸发生变化.(4)形神特殊变化.总之,学生其外部表现随着教师讲课内容的进展和教学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或者与教师讲课变化不全拍,只是毫无表情地端坐着,尽在那时想入非非.

2、教学中怎样运用无意注意规律?

答: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引起的.刺激物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它的有利方面,防止它的不良影响.(1)在教学环境上,应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2)在教学内容上,要以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3)在教学方法上,要生动、灵活,以保持学生的注意.教师讲课时,还必须利用对比鲜明的板书,简洁流畅、快慢适中和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更替手势,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3、怎样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答:教师利用无意注意来调节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性兴趣,还要依靠有意注意来维持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疲劳现象发生.(3)严格要求学生,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4、在一节课上,两种注意如何转换才能始终保持学生的注意?

答: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学生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学生凭兴趣学习,不发挥学习主动性,往往对知识浅尝辄止,遇到困难也容易半途而废。.反之,过分依靠有意注意,则使学生大脑皮层较长时间牌兴奋状态,很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

律进行教学.

就中学一节课而言,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一般过程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学生进入课堂的瞬间,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因此需要堂有趣的问题上,因此需要通过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到学习上来,。然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使

学生对新课程或新内容产生无意注意.接着,讲课进入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通过进一步分析、突

出板书、适度重复,使学生加强有意注意,认真思考与理解。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通过教

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转入无意注意.在接近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易于分散,所以在布置作业与预习时也应要求学生的有意注意.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教师妥善安排。

5、有意后注意是怎样形成的?

答:要形成有有意后注意,首先要明确目的、任务.其次,加强实践环节.

四、实例分析题

1、电影《夏伯阳》中有一个镜头,夏拍阳军队从白匪手里夺加村庄,战士们休息时大声喧嚷着,唱着歌.从台阶上走出了传令兵,想请战士们安静些,他的请求被一片喧嚷声淹没,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传令兵明白这一点,他拨出手枪,朝空放了一枪.刹那间,一切都沉寂了.他说:安静些,公民们,夏伯阳要思考问题.上述情节有什么心理学道理?

答:上述情节体现了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刺激物的强度.强烈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如一声枪声,引起士兵的注意!(2)人的主现状态.同样的刺激物,由于感知它的人们的主现状态不同,就可能引起某些人的注意,而不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

2、古时候,藏王赤松德患眼病,痛痒难忍,常用手去搓揉,病情日趋严重请了不少名医,用了不少好药也不见效.后来,名藏医宇妥为他治疗,诊脉后对他说:“你眼睛是小事,不需要治疗,从你的脉象看来,你真正的危机可能在臀部.你要随时注意臀部有没有东西长出来.”藏王听后精神紧张,想到他的臀部要出毛病,时时要手去摸,再也顾不上揉眼睛了,不久眼病便好了.宇妥治疗藏王眼病使用的是什么心理良药?

答:名藏医宇妥充分地利用了注意转移的作用.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正如:藏王听到名藏医宇妥的话后精神紧张,想到他的臀部要出毛病,

时时要手去摸,再也顾不上揉眼睛了,则不知不觉地成功地转移了注意.

第五章个性心理

二、填空题

1、修改是个体特有的多层次和多水平的统一体.

2、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动力,也是个性积极的基本动力.

3、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内容是:(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

(3)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4、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

5、人的动机具有三种功能:(1)引发和发动(2)指引活动向着(3)维护、

或制止活动的力量.

6、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

7、根据价值观存在方式可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 .

8、目前西方较为流行的价值观培养方法是:价值澄清法.

9、价值澄清方法的最主要技术是:澄清反应.

10、才能就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11、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能力和知识是同等重要的.

12心理学中关于能力的结构主要是从智力方面来分析的.

13、斯皮尔曼认为,能力是同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的.

14、根据哪一种体液占优势,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15、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和之间的相对关系.

16、气质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 .

17、根据个性心理活动倾向性,性格类型可为:外倾性和内倾性.

三简答题

1、简述需要的特点.

答:(1)需要的对象性:人的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

(2)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连续性,但人的需要没有不受当时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但一定要受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3)需要的独特性:人与人的需要有共同性,也有独特性。每个人的需要都受他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成为一个不同于别人的需要系统.

(4)需要的周期性:任何需要都因满足而终止.有些需要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和产生,有些需要则在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而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量与质的差异.能力量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和快慢上.能力质的差异表现在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也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能力结合为基础.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不确定)

答:巴甫洛夫在研究高等动物的条件反射时,确定了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这三种特性的不同结合构成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最常见的有四种基本类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 强、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和弱型.他认为上述四种神经系统的显著类型恰恰与姑息拉学者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当.因此,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基础.如下表:

四论述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答:在我国如何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值得展开研讨.主要加强以下几点:

1价值观应从小开始培养,并结合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性进行.一开始要求他们对具体○事物的价值有一种具体的领会,而后再形成价值系统或达到对事物价值的抽象理解.

2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包括正确的生死观、幸福观、荣辱观、恋爱观、友谊观等.○

教育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目的、意义,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关系,使他们摆脱错误、庸俗的世俗观念,形成正确高尚的价值观.

3方法应当简单方便,生动有趣,多样而蕴含哲理,要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特别是能激起○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以便独立自主地明辨是非.对年轻学生切忌长篇大论的说教. 4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资本注意充斥着重个人、金钱、名利和权势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并不抹煞个人的作用,但看重集体的利益以及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价值观教育最终应使学生明辩两种价值观的实质,起最高目标的使大部分学生形成以集体的长远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

2、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答:□1传授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采用特殊教学方法与手段,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又要传授学习和练习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2加强实践活动.人的能力是在后天的社会中逐步形成的.○3坚持因材施教.学生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既有量的差别,又有质的不同.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④重视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能力固然内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也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3、试述气质研究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1气质是因材施教的一个生要依据.由于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因此,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例如,“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养成活泼、机敏、有同情心、爱交际等

品质,但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和不塌实等缺点;“粘液质”的学生容易牙膏成自制镇静、踏实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冷淡、迟缓、固执、淡漠等缺点;“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思想敏锐、细心、想象力丰富、情感深刻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多疑、孤僻、忧愁、怯弱等缺点。

2教师一旦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就要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与之适应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发展○积极的气质品质,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气质品质.例如,对胆汁质的学生应尽量避免激怒他们,

要教育他们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引发起坦率、刚强、勇敢等品质;对多血质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做事中注意克服粗枝大叶和变化无常等特点,发扬其热情、活泼、富有同情心等品质;对粘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提出要求时,要有耐心,要容许他们有考虑问题与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让其有条理地、冷

静地和持久地工作,并防止因循守旧和不够灵活;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体贴和照顾,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他们,并根据其接受能力的大小适当地降低或调整要求,树立他们前进的信心。

4、试述家庭、环境、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答:1)家庭作用:家庭对子女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儿童在家庭中所

处的地位和家庭成员中首先是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实现的。一个家庭的经济状态、政治地位、教养方式、家庭气氛以及家庭结构(健全家庭或不健全家庭)等都会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在子女性格形成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学校教

育和社会风尚,对他们的性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向学生提出的规章制度、校风和班风的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师生关系、学生集体发展的水平、学校教育的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儿童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掌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性格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和榜样也对学生的性格起着导向作用。

五、实例分析

1、1994年3月10日,江苏省盐城市郊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三名初中生绑架儿童勒索案.这三名学生无心读书,经常泡在录像厅里,他们对绑架人质勒索钱特别感兴趣,反复观看,细心揣摩,然后模仿录像里的情节绑架一名小学生并向其家长勒索钱财.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犯罪原因是?

2、在《伤仲永》中,王安石一方面描述方仲永5岁时的“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仲永十二三岁时还能作诗,但已不如传闻中那样好,到了20岁应变成平庸无奇的人了.另一方面指出方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是他父亲每天带他拜访县里的人,而不让他学习,请对王安石的才能观进行分析.

3、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发展

二、填空题

1、个体出生到成熟,其生理发育有快有慢.有两个阶段处于增长速度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一年,另一个是青春发育期.

2、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其生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身体外形、体内机能以及性的成熟.

3、初中三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此,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伦型转化.

4、中学生富于幻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的幻想由、向、方向发展.

5、初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在集体评价和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通过对照比较而逐渐形成发展的.

6、根据心理学家赫洛克的理论,青少年性意识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显露出青春萌发期疏远异性的否定倾向;○2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3青春中期的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4、青春浪漫恋爱期.

7、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的作用.

三、举例说明题

1、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2、成人感

3、孤独感

四、简答题

1、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1中学生的智力是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增高而发展的.○2在整个中学过程,学生逻辑思维的自觉性不断发展.○3虽然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智力的深刻性不断发展,但对于不同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有差异.

2、中学生的友谊有哪些具体特点?

答:首先,中学生的友谊有一定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其次,中学生的朋友,大多数是相同或相似年龄的同性别的同学,特别是同班同学。

再次,中学生的友谊,不仅在情感上有依恋的特点,而且往往将友谊作为行为的驱动力。最后,男女中学生的友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教师应如何对待中学生成人感的出现?

答:根据中学生成人感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行动,重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在生活、学习上有的放矢地照顾他们.

4、社会化有何特点?

答:1)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

2)终身持续性

3)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过程.

5、学校教育对个体社会化有何影响?

答:学校通过教材、教学、教师人格、学生的各种组织及学校的各种活动等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影响.

首先,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化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系统教育.

其次,学校具有独特的结构.每个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有其独立的地位、文化、价值标准、规范等.

此外,课堂上的活动也很重要.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学到各种评价,如老师的评分评语、自己的判断、同学的评价等.

五、论述题

1、中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什么特点?教师如何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学?

答:(1)中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的特点有:○1中学生的智力是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增高而发展的.

例如,初中一年级与小学高年级的智力类型水平差不多,而初中二年级,则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

从这时起,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在初中二年级智力能否“质变”,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要对他们的知识与智力的培养

2在整个中学过程,学生逻辑思维的自觉性不断发展. ○

3虽然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智力的深刻性不断发展,但对于不同的思维过程,解决问○

题的水平也有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针对学习材料的不同,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具和运用灵活的教法.例如:同样学习数学,初中三年级学生可以离开具休事物甚至具体数字,可以直接提问进行抽象的思考.但他们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却往往还要借助实物支撑,在头脑中直接进行运算就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适当地使用形象的教具和运用灵活的教法.

2、人为什么要社会化?如何促进中学生的社会化?

答:(1)社会化就是为了使某一社会及其文化得以延续,维持代际关系,延续文化遗产,形成社

会创造力。从人类个性发展来看,首先,刚出生的个体只是一个“自然人”。若没有社会化了的个体对其照顾、关心,单凭其本能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其次,“自然人”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人一出生就开始接受社会的影响,最初是母亲的影响,以后便逐步接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如果人一出生就与社会隔绝,或由动物抚养,那么人只有动物性而无社会性,即使长大了,也不能称作真正的人。个性与社会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社会由若干个体组成,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所谓社会,离开了社会,人也就不能称作人。所以,由人组成的社会要延续下去,就必须通过社会化。

(2)。。。。。。

六、案例分析

1、高中生田武悄悄地爱上了同班女生,放假后,整天躲在床上遐想,想着那女生修长的身材,白白的面颊,幻想着与一起去看电影.开学后,他变得腼腆起来,在那女生面前感到脸红、不自然.慢慢发展到看到所有的异性都紧张,终日不得安宁.试分析他心理变化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答:田武这种心理现象是十分明显青春期。中学生性爱的情感的产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是生理成熟的自然现象。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懂得其害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吴明是某样初二年级的学生,校外“哥儿们”很多.在“哥儿们”的影响下,昊胆从不会吸烟到会吸烟,从爱好学习到无心学习,从做好事到做坏事.有一次,他外面“买”(实际是偷)回一只鸡.其父亲问这只鸡蛋多少钱,他说5块钱,其父亲说,象这样便宜的鸡,以后要多“买”几只回来.还有一次,他对他父亲说:“我今天在马路上捡到200元.”他父亲很高兴,第二天就带他去买衣服.从此以后,吴明作案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从偷鸡、偷钱发展到抢物、抢钱,最后走了犯罪的道路.请分析吴明由好变坏的原因.

答: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家庭教育、同辈群体的作用。

第七章学习心理

二、填空题

1、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2、学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获得认识、发展智力、形成品德、增强体质.

3、我国心理学家一般将学习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品德学习、智力学习.

4、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成: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将学习分成:机械

学习和意义学习.

5、现代学习理论一般可以分成:学习的联结理伦和认识理伦两大体系.

6、构成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

7、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情绪、意向.

8、制约学习积极性的主观因素有认识水平、情绪因素、个人因素、意志因素.

9、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同为正迁移.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则称为逆向迁移.

10、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定势的影响.

三、问答题

1、简评斯金纳的强化说?

答:斯金纳的学习理论肯定了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量实验提示了学习中一些具体规律,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是对教育心理学的重大贡献.他的程序教学及机器教学实验虽未取得预

期效果,但对推动教育界革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和程序教学均带有明显的操作主义和生物学倾向,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等同,因而未能全面揭示人的学习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2、学习积极性包括哪些心理成分?其相互关系如何?

答:(1)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因素很多,主要有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2)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怎样激发学生求知欲?

答:我们应当做到:满足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而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学习动机?

答:(1)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讲授一门新课或一节课之前,要使学生知道具体的

目标和要求、在实践中的实用价值及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教师提出的目标恰当,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目标实现,则学生能产生努力学习的愿望,增强信心,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

(2)及时运用学习反馈。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显著的。运用学习反馈要注意:①即使批改和

发还作业、测验试卷。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要给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及口头表扬,使学生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

(3)进行恰当的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恰当的表扬和批评,能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

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采取恰当的评价措施,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①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③正确认识,注意方式;④评价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

(4)开展有效的学习竞赛。在竞赛活动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成就感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

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一般认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开展竞赛要注意:①慎用或少用竞赛;②方式要适宜;③增加获胜机会;④加强思想教育;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促进学习迁移,防止干扰的方法.

答:(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各种知识和技能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共同的成分和

一般原理,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愈多,在学习中就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新知识也愈容易。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

觉察事物间的关系,掌握新旧课题的共同点。培养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包括深入观察和积极思维。

(3)应用比较的方法。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课题的异同点,

充分发挥旧知识的积极作用,避免新旧知识的互相干扰。例如,解数学应用题时,通过对算术方式和代数方式两种方法加以比较,使学生对代数方法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4)加强指导学习。中学生在学习中已逐渐形成了各自一套的学习方法,其方法对学习新知识

可能起积极作用,也可能起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给予指导,以利于迁移的充分发挥,防止已形成的学习方法的干扰作用。加强学习指导,实质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准备状态首先表现在信心、紧张程度、斗志等方面。若充

满信心、镇定自若、斗志旺盛,则迁移能顺利实现。反之,则易发生迁移障碍。其次,表现于应用知识经验的心理准备状态。例如,证明平面几何题时,可从求证的结论向已知的方向倒推。这种努力有助于克服定势的干扰,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结果。

五、实例分析

物理教学中,要求学习解答“一走动挖土机能装21吨,这土的比重是15克每立方厘米,问该走动挖土机可以装多少容积的土?”在20名学习中,只有1名学习选用正确的单位:吨每立方米.其余学

生都沿用过去解答课题的单位名称:克每立方厘米,使解题过程过于繁琐.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什么现象?试分析,并说明教育如何克服?

答:这种现象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照迁移所起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分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所谓负迁移,就是指一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的阻碍或抵制作用.正如本案中,学生只会根据课本解答中的单位名称,而不会灵活地运用其他同等的单位,造成解题过程的繁琐.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种不良现象,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迁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比较的方法;加强学习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第八章教学心理

二、简答题

1.试比较道德和品德的异同。

答:联系: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第二,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周围人群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代表人物的品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典范,往往会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区别:①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的一部分。③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④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2.试述陈述性知识的习得过程

答:根据同化论和激活论,可以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归纳为六个阶段。

(1)注意与预期.任何有木的的学习都是以学习者有意识的注意为先决条件的.当学习者处于注意状态时,他的注意指向学习目标.

(2)激活原有知识.学生要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就必须同化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知识,使之处于激活状态.根据学习目标自动激活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来说,是不容易的.在学习的这一阶段,来自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可以使学生激活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原有知识.

(3)选择性知觉新信息.学生阅读教科书、听教师讲课,都是在被激活的适当的背景知识指导下,有选择地进行的.如果缺乏适当的背景知识,学生即使认真听了,也听不懂;认真看了,也不能理解.这里的知觉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符号所携带的信息,而不是物理符号(声、光等)本身.

(4)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选择性知觉的结果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中以命题表征新信息.这种命题如果不认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相联系,且发生相互使用,即区分新、旧知识的异同,确定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平行概念等,则新信息很快就会以往.故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是使新知识进入原有认知结构的编码系统(即命题网络)中,并与远有的命题网络发生关系.

(5)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在保持阶段,这种带有新知识的命题网络不是原封不动地贮存在长时记忆中.它们仍会继续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在改组和重建时可能导致知识的遗忘.

(6)根据需要提取信息.这是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最后阶段.即根据新的学习要求或日常生活要求,从命题网络中提取相关的信息.

3.根据信息加工模式,学习策略可分为哪些种类?

答:①促进选择性信息的策略,如自我体温、做读书笔记、记听课笔记等。

②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如复述策略、重复策略、将输入信息形成组块等。

③促进新信息内在联系的策略,如精加工策略(联想策略、生成策略等)、组织策略(群体策略、纲要法等)、分析学习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和组织结构。

④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如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等。

⑤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的策略,如记忆术、双重编码、提高加工水平等。

⑥元学习策略,它是学会学习的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觉察、字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4.熟练的运动技能具有哪些特征?

答:①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及多余动作减少,甚至消失。

②动作具有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动作速度加快。

③视觉控制减弱,动觉控制增强,甚至完全依靠动觉调控动作。

5.如何人调整比赛中的心理状态?

答:为了防止比赛中消极情绪状态占主导地位,促进运动兴奋点的及时到来和保持,除了赛前加强心理准备外,还可以根据运动员的比赛经验、训练水平、气质类型、年龄和性别特征以及动机性质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 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 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 (1)“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

《普通心理学》试卷四及答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卷) 专业:课程名称: 考试时间: 一、名词解释24% 1、无意注意 2、感觉 3、再造想象 4、创造性思维 5、理智感 二、填空题18% 1、心理过程研究的是------------------------、 ---------------------和--------------------。 2、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 3、注意有存在对活动的--------------和---------------功能。 4、-----------年,心理学家---------------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的诞生。 5、人的内部感觉有------------、----------------和---------------。 6、--------------------定律提出心理能量随着刺激物的乘方函数而变化。 7、似动知觉包括------------------运动、-------------运动、-----------------运动。 8、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例如-------------。 9、形象记忆是-----------------------------------------------------------------------。 10、过度学习达到-------------时保持效果最佳。 11、画家擅长-------------思维。 12、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和---------------。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4%) 1、有意注意 2、知觉 3、创造想象 4、思维 5、道德感 6、能力 二、填空题(18%) 1、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3、人的外部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动知觉包括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 7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_____________错觉,例如_____________。 8情绪记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 10数学家擅长_____________思维。 11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_____________冲突。 14与_____________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 称为高原期。 16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_____________的最低临界线。 17_____________年,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_____________的诞生。 三、判断并在错的题目改错(14%) 1、社会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普通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6%) 1、能力: 2、思维: 3、动机: 4、感觉: 二、填空题:(16%) 5、人的心理现象形式多样,为便于研究分成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和 . 6、知觉的基本特性是、、、。 7、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将思维分为、、。 8、注意的品质有、、、。 9、似动知觉包括运动、运动、运动。 三、选择题:(20%) 10、心理学是研究。 ①人的行为科学②人的思维科学 ③人的意识科学④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1、一天,某班新转来了一个同学,大家都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这种注意属于。 ①有意后注意②无意注意③有意注意 12、在人的感觉中,对人的认识作用最大。 ①听觉②嗅觉③视觉④肤觉 13、“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①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性④思维的直觉性 1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 ①心境②美感③激情④应激 15、“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差的表现。 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持性 16、智力的核心是能力。 ①想象②注意③记忆④抽象思维

17、是评价个人品德的最终依据。 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 18、提出需要层次论的心理学家是。 ①弗洛伊德②韦克斯勒③马斯洛④吉尔福特 19、打字员对文稿的记忆是记忆。 ①瞬时②短时③长时 四、简答题:(24%) 20、怎样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复习或练习 21、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22、为什么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3、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五、论述题:(24%) 24、论述思维的本质。 25、试述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专业课程名称心理学出卷人 一、名词解释:(16%) 1、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3、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填空题:(16%,每个空格1分) 5、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6、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8、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9、动景、自主、诱导 三、选择题:(20%,每题各2分) 10、④ 11、② 12、③ 13、③ 14、① 15、② 16、④ 17、 ④ 18、③ 19、②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答案形成性考核网上作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业一: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A.二元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构造主义 2、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语言运动区也叫做()。 A.下丘脑 B.布洛卡区 C.大脑中枢 D.杏仁核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 A.思维决定意识 B.存在决定意识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存在先于本质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A.巴甫洛夫 B.约翰?穆勒 C.亚里士多德 D.冯特 5、()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冯特 D.雷蒙德 6、()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A.强刺激 B.弱刺激 C.远刺激 D.近刺激 7、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 A.反应 B.意识 C.脑电 D.神经冲动 8、色觉属于()的一种。 A.触觉 B.嗅觉 C.视觉 D.味觉 9、所谓(),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A.刺激 B.感觉 C.编码 D.心理

10、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等。 A.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 B.视觉、听觉、嗅觉、平衡觉 C.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D.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11、在颜色一致的前提下,要求从一群图形“V”中搜寻图形“O”,发现“V”形数目的多少,不会影响检测出“O”形的速度。原因是两种符号的差别只是发生在原始特征的水平上。这个试验叫做()。 A.解剖实验 B.光照试验 C.视觉搜索试验 D.脑电监测实验 12、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当观察着俯视或仰视时,他知觉到同一物体的大小要比直立正视时()。 A.大 B.小 C.相等 D.时大时小 13、在物体与眼睛的距离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的大小有关系。 A.光线 B.色彩差异 C.投影 D.移动距离 14、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 课后习题答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 【单选题】(2分) 当心理学家向咨询者娓娓道来,讲述深刻道理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C)。 A.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咨询者。 B. 纯粹立足于理论进行分析。 C. 帮助咨询者认识自己内心深处。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2 【单选题】(2分)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D)方式控制自己的动物本能。 A. 道德 B. 法律 C. 文化 D. 以上三者都是 3 【单选题】(2分) 语言成本往往意味着相关群体使用的语言具有相对较高的排外性,较明显地体现这一特 点的场景有(D)。 A. 情人悄悄私语。 B. 物理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论。 C. 老中医手写的药方。 D. 以上三者都是。 4 【单选题】(2分)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而言,男性似乎比女性更乐于谈论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等,这是 因为(C)。 A. 女性天生缺乏深刻思考的脑力。 B. 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禁止女性思考这些问题。 C.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生活中琐碎的事里。 D. 以上三者都对。 5 【单选题】(2分)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所谓老人的存在(C)一种负担。 A.一定是 B.一定不是 C.有可能是 D.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情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往往给人以甜蜜的感觉,但是过度的依赖也有危险的隐患,这是因

A. 社会功能的完全替代。 B. 任何关系都有断裂的可能。 C. 在过度的依赖中难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D. 以上三者都对。 2 【单选题】(2分) 依赖的最好状态是(A),各方保有相对独立的人格。 A. 依而不赖 B. 赖而不依 C. 又依又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3 【单选题】(2分) 过多的爱和替代也会带来某种(A)。 A. 剥夺 B. 依赖 C. 自由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4 【单选题】(2分) 当孩子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单纯地认同家长的想法时,家长最妥当的做法是(C ) A. 严厉地要求孩子遵从自己。 B. 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 C. 适当地给予孩子自由,遵从其想法。 D. 完全地放松对孩子的管理,任其成长。 5 【单选题】(2分) 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一个对家长(A)的过程。 A. 去理想化 B. 理性化 C. 个性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三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 1 【单选题】(2分)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比较强势,那孩子在外面更容易表现出( B)的行为 A. 防御性 B. 攻击性 C. 胆怯 D. 轻蔑 2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多元智力论扩展了传统智力观念,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拓宽了理论思路。遗传和环境在智力形成中的作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与后天努力、学习培养有关,与遗传素质也有关。智力有三个方面,归纳三方面得出的公式:智力=能量+技巧+内容。此理论是智力心理学领域中比较新的一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遗传与后天经验对智力的作用问题的争议。大学生整体在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的同时,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高校教学要主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特别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个别知道,进行因材施教,以适应大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促进其智力发展。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内容:人格形成发展要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理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如果个体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会顺利发展健全人格.反之,矛盾得不到解决,人格就会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学习迁移——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表征-----------指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为表征形式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形式的知识.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策略性知识----------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处理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同化论---------又称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着重探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性质,过程,机制,较好的解释了陈述性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三种同化模式--------指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结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变式练习--------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说明事物本质属性的练习.认知------指人脑对事物信息的接收、储存、分析处理、使用的综合反映的能力。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力、领悟、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活动。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问题解决--------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处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性思维--------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集中性思维-------也叫聚合式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方式。练习曲线--------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或高原期.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又德性或品行,操行等,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个心理成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前道德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2岁)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只有达到了自律水平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且具有情感相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从众------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惰化:亦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时偏少的现象. 1结合实际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一般能多侧面多层次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型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品质上,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显著提高,思维范围扩大;思维的灵活性和与敏捷性也迅速提高,独立性与批判性最为突出;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显著发展.高校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关键期? 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1)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3)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认知发展机制。图式: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平衡: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运动,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2) 前运算阶段(2-7岁):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4.什么是自我意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答: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方面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5.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哪些? 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一般认为认知方式差异有以下4种: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威特金)2.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凯根)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斯腾博格、心理自我管理理论) 6.简述多元智能理论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得成分有(A)能力 2、人得听觉主要受(D)得控制。(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得基本过程就是(C)兴奋与抑制 4、“谈虎色变”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得表现,它属于(B)第二信号系统得活动 5、感受性就是(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得感觉能力 6、听觉得适宜刺激就是(A)空气振动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得描述不正确得就是(B)声波得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8、下列关于平衡觉得说法不正确得就是(C)人平躺得时候,平衡觉较弱 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得(B)选择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得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得一幕这属于B)情景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得概括性得有(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12、根据(A)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A)思维得形态 13、下面哪一种对梦得态度就是正确得A)梦就是一种正常得生理与心理现象。 14、需要就是指(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得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得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就是(B社会需要 16、根据马斯洛得需要层次理论,(D)在最高层。D)自我实现 17、动机就就是D激发个体朝着一定得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得一种内在得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8、定势得作用其实就就是(D)无意识动机 19、内驱力其实就就是(A)生理性动机 20、身段表情可以分成(B)手势与身体得姿势 21、情绪有(A)几种功能A)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2、“人就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就是情绪得(A)理论得观点。 A)情绪得外周理论 23、根据伊扎德得观点敌意就是(D)三种基本情绪组合成得复合情绪。(D)愤怒、厌恶、轻蔑 24、(C)就是一种心理特征,就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得心理条件。(C)能力 25、一个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情绪易激动,这就是在描述她得(C)气质 26、以下说法只有一个就是错误得,请指出就是哪一个(D)华生就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 27、脑神经有(C)对。(C)12 28、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得(C)方向、速度、巩固程度、能达到得水平 29、以下哪一概念不就是由巴甫洛夫提出得?(A)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30、以下对知觉特征理解正确得就是A)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在人脑中得反映 1、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得事物得心理浮现称为( C表象 2、人得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就是(A记忆得作用 3、主体对一定活动有了某种预先得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得趋势,这种现象称为B定势 4、对裂脑人进行精细实验研究从而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得不对称性,为此获得诺贝尔奖得学者就是( B罗杰、斯佩里 5、反射活动效应器活动得结果又作为一种新刺激传入中枢,并进一步影响中枢得活动,使之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得活动,这一过程称为( B反馈 6、多血质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得基本特征就是 C强、平衡、灵活 7.编制世界上最早得一个智力测量表得就是 C比奈-西蒙 8、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D感觉阈限 9、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得需要理论叫 B需要层次理论 10、对延续与发展有机体生命所必需得客观条件得反应叫(A需要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得就是(A)能力 2、“谈虎色变”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得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得活动 3、以下说法只有一个就是错误得,请指出就是哪一个( D)华生就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 4、脑神经有( C)对。(C)12 5、(D)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得科学 D、1879 6、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B.德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