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期末总结

人文地理期末总结

人文地理期末总结
人文地理期末总结

1.人文地理学学科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传统

德国:拉采尔(为人类地理学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地理环境决定论引入者)、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景观学派创始人)

(2)法国:白兰士(创立人地相关学派)、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英国:麦金德、罗士培,在区域划分、土地利用调查方面影响大。

(4)(地理环境决定论)、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巴罗斯的

人类生态学、索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俄国:经济地理学大发展,取代人文地理学,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弱。

5.人文地理学研究任务和社会作用:

(1)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区域开发的综合

(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

功能文化区: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

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

(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a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人与自

b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生产方式、民族文化)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

现了文化整合。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实现了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

(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景观——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

自然景观、人文/文化景观(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

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

8.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经验主义(归纳)、实证主义(演绎)、人本主义(人的主观性)、结构主义方法论(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在人类形成的漫长历史时期,人类生活受自然环境的强烈影响,在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白种人皮肤浅、鼻子狭长,黑种人皮肤黑鼻子宽,黄色人种皮肤黄中等鼻型)。

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常用的生产工具、人口迁移、异族通婚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以巨大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使环境适合于自己的需要,减轻了被迫改造自身器官来适应环境的压力。

3.人种(划分标志)

人种/种族——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生物学范畴,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划分种族的标志(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形、

)、年龄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构成与出生、死亡、迁移等过程有关)、文化程度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民族结构

5.人口分布:

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东部多,西部少;人口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各地区人口密度因地貌差异而变化。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提供可能性,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影响会变小)、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影响也较大,有时短时间内便可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6.人口迁移: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点的行为

(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大部分是短距离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具有阶段性

——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具有迁移性

——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

——迁移的主要方向从农业地区向工商业中心,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迁移距离越长,移民人数就越少

--具体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态环境因素等

--城乡人口迁移的理论:推力-吸力理论

--农村的推力包括:农村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中不断增加的成本、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就业不足现象等。

--城市的吸力包括:较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可能。

7.民族

8.中国人口地理

(一)东密西疏的基本格局

(二)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三)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

中国人口流动

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滞留时间较长,而且越来越长已完成人口流动家庭化进程的第二阶段,开始迈向第三阶段

仍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但中西部吸引力在加强

主要面临着社会和谐和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和二代农民工的问题。

第三部分聚落与城市地理

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a.城市化阶段:

形式城市化(外延)——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直接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功能城市化(内涵)——城市生活方式、文化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是城市特征强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

b.城市化测度——主要指标法(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

来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

土地利用指标: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

人口指标:用人口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c.城市化进程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城心地区(立体发展)、中间市区(动态性)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工业的扩展、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郊区的城市化

——土地利用集约化(作物、劳动、土地商品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网络化

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向中小城市、乡村扩散)

d.城市化机制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动力

——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

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a.从防卫出发而选择区位:利用河流方面(巴黎、重庆)、利用海洋方面(半岛、岛与内港,天津

的大沽口)、制高点和隘口(希腊雅典的卫城)

b.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吸引范围和服务范围):

1)城市与水运的关系:河流沿岸(修运河)、河口处(长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广州)

2)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世界上20位最大城市,有14个位于沿海地区

3)城市与陆运的关系: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发展

(2)城市与自然环境:地质环境与城市、地形与城市(平原地区)、气候与城市(温带地区)

、城市的生物环境

城市体系/系统——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这些城市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等的交换。

城市等级结构——城市系统的大小层序及职能作用的规律配置。城市系统内大小城市存在等级从属及职能联系的关系,它们按规模和职能有规律地排列和组合。

(2)城市体系等级规律

a.位序-规模律——一个城市的规模与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

系所存在的规律

b.金字塔规律——用图表示出来的城市数量随规模级而变动的关系,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

市数量越少,规模小的城市等级城镇数量越多。

c.首位城市法则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大部分城市人口,而且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

4、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工厂、房屋、道路、广场等)

聚落的类型:通常是按经济活动/职能和空间形态两大属性来划分

聚落功能居住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聚落分类城市、集镇(过渡)、乡村

5、城市景观和感知

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城市建筑高度

著名建筑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与特征

城市格局

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形成的风格

城市感知城市景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并不相同

1.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活动范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城市的接触面不同等,会对城市产生各自不同的印象

2.感知的城市景观(即印象)主要由路、界、节点、区和路标构成

3.规划应用:研究这些景观和感知之间的关系,会对改进城市建设起重要作用

6、中心地理论

根据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的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层次越高,服务的覆盖范围越大,维持其服务水平所需的门槛服务需求也越大

第四部分农业的发展与布局

a、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

b、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c、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

d、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

e、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f、农业是出口物质的重要来源;

g、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2)主要理论

a.解决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目的在于寻找植物资源和建立基因库,以培育更多有价值的农作物。

b.大起源中心

c.大基因中心概念,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d.人口压力模式与宴享模式

a. 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

b.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

(2)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P15

3.

4、现代农业又叫做商业农业:商品率高、劳动力少、单产高、生产规模大社会化程度很高

1945年发生绿色革命,机械化、化学肥料以及新品种作物造成农业产量的大增。

农业的最新发展包括:有机农业、转基因食品、垂直农业、立体农业。

--对自然影响:受自然环境限制,可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对地形、植被、大气的影响

--对社会影响:提供食品和服装,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家庭发展、聚居促进村落出现,推动人类--人类文明的出现:埃及、巴比伦、印度(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旱作的黍粟);墨西哥、玛雅和

印加

5.世界农业生产格局

粮食生产布局:小麦、水稻、玉米

——: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水稻(2000万吨以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泰国、缅甸

——玉米(1000万吨以上):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印度、法国、印度尼西亚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棉花(: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

—糖类:(甘蔗)巴西、印度、中国、泰国,

(甜菜)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波兰

—饮料作物:(茶叶)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

(可可)非洲

(咖啡)巴西、哥伦比亚

畜牧业生产布局

—鸡蛋: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

—牛奶:印度、美国、俄罗斯、德国、巴基斯坦、法国、巴西

—羊毛: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伊朗

6.农业区位论

背景:企业型农业成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第五部分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位

(1)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英国和欧洲西部,苏格兰、荷兰、法、德、意大利。

(2)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过去为苏联工业区。

(3)北美的工业区。

(4)二战后,日本利用劳动力的低工资,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其工业水平,加上合理的组织,吸收消

(5)拉美工业区

(6)亚洲工业区

(7)非洲工业区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资源条件(原料/产品重量、新鲜)、能源条

(数量、质量、价格,环节分工)、环境条件、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全球产业转移(产业链转移)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普雷特的行为矩阵

4.工业的出现及发展:

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从纺织工业开始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和蒸汽机的出现后钢铁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英国迅猛发展后通过几次工业革命迅速向欧洲、北美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发展。

第六部分:旅游业发展及旅游地理(看书P289)

1.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地位越来越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

的互补性是旅游产生的重要条件。

2.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

3.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需要分析、旅游动机及其分类、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旅游者决策

的过程,以决策行为为基础,研究各种尺度的旅行模式。

4.旅游资源评价及环境容量: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有吸引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地--定地理空间上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基础设施及相关其他条件有机结合。

旅游资源--(资源特性、旅游活动性质、综合资源特性和游客体验)和旅游地分类(旅游资源性质以及适宜旅游活动类型)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体验性评价(一般、美感质量评价)、技术性评价(气候、地形等适宜性评价)、综合性评估

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容量的概念体系:基本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生态、经济发展、地域社会容量)、非基本容量(旅游合理容量和极限容量、既有容量和期望容量、与旅游活动空间尺度相联系的容量概念)

旅游容量的量测旅游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饱和、超载与旅游污染,超载与旅游的空间

旅游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一定地理空间上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复合文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物质要素: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设施

行为要素:旅游地的风俗习惯、生活制度、行为规范等

心理要素:旅游地当地居民的民族性格、宗教情绪,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情操,

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地域性:自然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具有促进和限制作用——注重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体现,大众性:商品性和娱乐性,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需要雅文化的支持和引导,具有一定的文化

综合性:以文化交流、文化消费为基础,包括多种形态的旅游资源,又借助于日益丰富的旅游直观性:通过科技手段,将旅游地直观性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其外在的直观性特征结合起来

(1)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零散的综合产品、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波动大、不可预测)

旅游与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旅游与收支平衡(非贸易外汇收入,创汇能力强,扩大国际交流)

旅游与就业(直接、间接,季节变化)

旅游与税收(企业及个人所得税、进口关税、机场税、营业税等)

旅游与经济结构,改善地区经济结构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旅游过度超前发展、过分依赖旅游业、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2)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共生关系(: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保护旅游资源就是对潜在的旅游业投资,旅游刺激了环境保护,并直接提供经济手段进行实施)、旅游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修复、改造、自然资源保护、行政和规划控制)

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野生动物、水、大气、地质

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

(3)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

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之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积极作用,也把有争议的东西传播开来.

旅游和社会道德

旅游与宗教

旅游与语言

旅游与健康:普遍动机是提高健康水平、旅游地公共卫生标准影响重大、旅游者传播疾病的可能(4)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影响文化变更的三个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文化移植理论,往往是较先进的文化影响较落后的文化)、社会进化进程

旅游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其成功与否和下列三个因素密切相关:游客、时间和空间及交流、文化经纪人

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以工艺美术品为例。工艺品在与外界交流过程中经历三个主要阶段的变化:失去其传统的艺术设计形式、能成批生产的退化而简单的工艺品、技术高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的复兴

7.世界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理

A世界旅游资源

亚洲:东亚(壮美的山水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东南亚(热带滨海滩岛与浓郁的宗教文化)、南亚(宗教文化)、西亚(宗教旅游)、中亚(伊斯兰文化和大漠草原风情)

欧洲:世界著名的“3S”旅游区

美洲:北美(现代化游乐场)、拉美(印第安文化与热带自然风光)

非洲:北非(沙漠旅游)、南非

大洋洲:原始的热带海岛风光与古朴的风土民情

B世界主要旅游国家

美国、西班牙、塞浦路斯、肯尼亚、中国

第七部分物质文化地理

农业文化:采猎文化(采集、狩猎、捕鱼文化)、牧养文化(驯化、饲育、游牧文化)、

耕作文化(旱田、水田耕作文化)、园艺文化

采掘文化、加工文化、服务业文化等

2.

生活文化可以分为基本生活文化和非基本生活文化。前者又可以分为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后者又可以分为婚嫁文化、丧葬文化、岁时文化、游憩文化等。

3.民族与民俗:

民俗……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简称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精神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

民俗与环境民居: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饮食,服装。

4.建筑文化地理

宗教建筑政府建筑工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国外:古埃及、古巴比伦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拜占庭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建筑。

国内:古典园林、皇室建筑

第八部分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括两大最古典的语言——拉丁语和希腊语。根据亲缘关系和地域特点,分为8个主要语族,其中最重要的有4个: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和印度-伊朗语族。

(2)汉-藏语系分布于中国及其附近地区。

(3)闪-含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等地使用的一些语言。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最早出现于现今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西边,南部与库尔干人住地相邻。后来分为北、西、东三支向外扩散;阿尔泰语分布西起土耳其,经高加索、中亚及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再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

(5)非洲语言

(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该语系分布最为广泛,西起印度洋西边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太平洋东边的复活节岛,中间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岛屿及有关地区。该语系又被称为南岛语系。2.文字本质特征与构成要素

(1)文字本质特征: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

辅助交际工具,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使语言反映的文化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

(2)字形、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要素。字形是文字的特有要素,是文字符号和语言符号的本质区别。

文字是以书写性、线条式的字形记录语言,使语言书面化。

4.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

一源论/多源论

本质属性: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际工具

、交际性、工具性

5.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和延续性、距离衰减性、层序性和阶层性、复合性(双语)、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语言本身是环境的产物,环境、自然因素、社会人文因素都会对其有影响。

6.语言景观

地名景观

地名景观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

地名景观作用:利用其分析文化空间扩散过程

第九部分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佛教(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

、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2.的主要有: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克教等。

3.移民;传布(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领土竞争。

4.

宗教特定崇拜物、宗教圣地、节日与地理环境等。

5.宗教景观

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观(建筑、动植物聚散)

宗教对地理的间接影响(繁衍、生死,性别差异)

宗教景观的地域差异(甘肃临夏地区)

第十部分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间范围。(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交际与闲暇的行为空间、人类迁移活动

第十一部分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

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2)政治地理结构

a.政治空间结构

--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

b.政治实力结构

--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

P324

(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又称枢纽地

区)、内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

(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

3.国家权力要素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领土空间国家权力稳定的因素

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

人口规模人口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人口数量、人口素质)

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经济实力-国力

军事力量衡量一国实力大小最直接的指标,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科学技术实力意义在于它对领土、资源经济及军事等实力要素的直接影响

国民士气

政府的质量(最重要)

评价一国政府的质量:政治性质/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城市社会地理

1.“社会空间辩证法”与“社会转向”

空间视角被放在了分析城市问题的核心地位上

城市社会地理与计量地理研究的不同

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兴起

经济和社会转型,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兴起(福利缩减、竞争加剧、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城市产业转型:大城市后工业化、生产性服务行业兴起

2.传统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家关于城市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发展中城市的进步作用

?城乡分离与城乡对立

?城市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聚集地城市住宅问题

韦伯—都市理论?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古代与中世纪社会的城市,

?包括城市的定义、市民阶层、对古代中国城市的分析

涂尔干—社会分工?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物理密度(material density)与道德密度(moral density)

齐美尔—大都市观?城市是强刺激的环境,人与物的集中使刺激达到顶点

?理性计算的最佳方法是货币经济的应用

?大城市与乡村的比较

?城市人的人格结构

?现代社会中劳动分工的影响

3.人类生态学

社会区”分析

差异与不平等: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模式西方城市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大城市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社会极化

居住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隔离(收入、教育、职业、购买力/尤其住房、价值观/态度..)、多样化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

社会问题:贫困集中、福利不均衡、犯罪、市中心衰落…(区域识别、问题诊断、规划措施…)

弱势群体:长期失业人群、贫困老人、单亲家庭/母亲、外来移民残疾群体..

人口统计特征的空间分布差异

某些家庭类型倾向于占据城市结构中某种特定区位或生活环境(学龄前儿童--新兴的边缘的郊区小区和公寓建筑;老年人--较老的内城居住区)→城市相应设施和服务的供给策略

4.新城市社会学

郊区化的资本循环

5.中国城市转型研究

过去三十年的中国城市经历的巨变和转型城市改造社区和地方塑造城中村和非正规聚落区域发展土地开发住房不平等社会分化和城市贫困等方面的改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从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来看,由发展到持续发展,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动态演进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浪潮。人口急剧增长的压力;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在很大范围和相当程度上,并不能真正消除贫困,反而加剧了两极分化;同时,教育、保健、人口、就业、社会收入平等、政治体制等问题在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类进入21世纪面临的主要问题仍包括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以及社会安全、集团犯罪、毒品走私、恐怖活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对未来全球性危机的规模与性质、构成与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产生巨大影响,它要求国际社会具有全新的理念和共同寻求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3.传统方式难以为继

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以生物圈2号为失败典例,要清楚认识只有一个地球。

4.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坚持原则“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可

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本代人的公平二是代际之间的公平。三是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2.联合行动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进一步达成共同的认识和担负共同的责任,这是当

今世界十分需要的。人类要致力于达成既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协定

3.重新设置发展目标意识到经济、社会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的和谐应该成为人类

追求的唯一目标

4.从直线型经济到循环型经济直线型经济需要无限的资源支撑,有限的资源需要循环型经济模式

5.3R策略:Reduce:减少废物与资源的使用量与排放量。

Reuse:重新利用资源。Recycle:对废物进行再循环利用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2019尔雅答案100分

。。。。。。。。。。。。。。。。。。。。。。。。。。。。。。。。。。。。。。。。。。。。。。。。。。。。。。。。。。。。。。。。。。。。。。。。。。。。。。。。。。。。。。。。。。。。。。。。。。。。。。。。。。。。。。。。。。。。。。。。。。。。。。。。。。。。。。。。。。。。。。。。。。。。。。。。。。 中国人口的來源 1 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就是指(D)。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与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与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与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2 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ABCD)。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3 历史上,(ABCD)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4

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5 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人口与户口 1 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就是(A)。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就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2 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就是为了(ABC)。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3

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4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 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就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 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就是增长缓慢,也就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 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就是(ABCD)。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葛剑雄期末考试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汉朝时中国疆域和今天中国疆域相比,()已经成为汉朝时的中国疆域。(分)分A、 西藏高原 B、 蒙古高原 C、 东北地区 D、 朝鲜半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明朝继承了元朝对()的统治和主权。(分)分 A、 缅甸 B、 老挝 C、 西藏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分)分 A、 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 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 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1858年,沙俄通过()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占领。(分)分 A、 《瑷珲条约》 B、 《北京条约》 C、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改订条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分)分 A、 2000年 B、 3000年 C、 4000年 D、 5000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自称中国,其中北方称南方为(),南方称北方为()。(分)分 A、 南蛮,北胡 B、 南蛮,索虏 C、 岛夷,索虏 D、 岛夷,北胡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分)分 A、 历史概念 B、 文化概念 C、 政治概念 D、 地理概念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分)分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1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 c.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 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二、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2018春 尔雅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2018春尔雅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历史地理学科简介已完成成绩:100分 1【单选题】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B历史区域地理C历史地图(集)D、以上都对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 3【多选题】代课章节及考试答案()(1.0分)1.0 分。 A、QQ B、20932+ C、02559 D、以上都对 3【单选题】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 B、3700年 C、4700年 D、5700年 4【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5【判断题】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已完成成绩: 1【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2【单选题】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 3【判断题】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4【判断题】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2【判断题】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3【判断题】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A、开封B扬州C商丘D、西安 2【判断题】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判断题】地理环境确定了物质和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2【判断题】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生产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或时间。3【判断题】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种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 2【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影响力很小B应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超越极限C同样的地理环境会产生同样的文化D、以上都对 3【判断题】中国古时的渤海湾无法像地中海一样孕育出灿烂的文明是因为当时中国航海技术不发达,阻碍了相互交流。4【判断题】“山多地少”、“地瘠民贫”是徽商、晋商成功的主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网课问题详解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公众号: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中央集权阶段,首都的功能和特点包括()。(1.0分)以上都对 2. 单选题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下列选项不属于从制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措施的是()。(1.0分) 近边疆 3. 单选题清代大臣()成功收复并促使康熙帝下决心留住,设立府。(1.0分) 施琅 4. 单选题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地区存在贸易路线。(1.0分) 5. 单选题从()以后到清朝,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1.0分) 安史之乱 6. 单选题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主流是()。(1.0分)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7. 单选题()相继灭掉了辽朝和北宋。(1.0分) 女真人 8. 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应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超越极限

9. 单选题自公元()后期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0分) 13世纪 10. 单选题明朝把一省之权分为三司,其中()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1.0分) 承宣布政使司 11. 单选题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确的是()。(1.0分) 以上都对 12. 单选题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最丰富的证明是()。(1.0分) 丝绸之路 13.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面叙述阿拉伯人,叙述伊斯兰教的书是由()写作的。(1.0分) 杜环 14. 单选题明朝时期,()迁都北平改名为,与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1.0分) 朱棣 15. 单选题诞生于元朝的青花瓷,其蓝色釉的原料产自()。(1.0分) 西亚 16. 单选题从()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1.0分)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最新满分答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测试答案 2018.10网页不好保存?阅读不方便? 移步微信公众号超星助手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中国人口的來源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D)。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2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ABCD)。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3 【多选题】历史上,(ABCD)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4 【判断题】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5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人口与户口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A)。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2 【多选题】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是为了(ABC)。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4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4 【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 【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人文地理总结

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的交叉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A、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 B、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 C、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D、研究西方人文地理学,借鉴其新手段和新方法,学习他们的有用经验。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差异; (2)社会性——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影响人文现象的分布最基本因素,人文现象分布的历史动态性; (3)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 (4)复杂性——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 6、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研究者进入被调查对象所处的区域; 2)、比较与分类——区分人文现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常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方法; 3)、类比、归纳与演绎; 4)、分析与综合; 5)、应用“老三论”和“新三论” (1)、“老三论”:应用系统论、引入信息论和控制论; (2)、“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 6)、预测; 7)、地理信息系统(GIS); 8)、建立科学的研究程序。 第一章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认识人地系统,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 1、人地关系理论历程: 1)、环境决定论: ①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 ②核心思想: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人类中心论(又称征服自然论): ①代表人物: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培根、洛克等; ②实质: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以人的利益出发。 3)、可能论(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剪羊毛:8-9月。 ④其他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面向市场,饲养奶牛以获得牛奶及乳制品的密集农业,一般分布于大城市周围。世界主要分布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热带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分布于拉美、东南亚、南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企业化经营,雇工生产。重要热带农产品的主产国。地中海型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式气候区,园艺业发达,作物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柑橘、蔬菜、花卉及小麦为主,兼营畜牧。 ⑤中国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工业 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环境等。

②工业发展与区位: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①世界人口的增长:时间上,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二战后人口增长迅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人口增速有所放慢。地区上,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②世界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降低。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 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2、人口数量与环境 ①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文化及宗教、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影响极大,自然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中,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是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方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对死亡率影响也较大。 人口增长过快,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但并非是形成环境问题的唯一的主要的原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世界1999年10月12日达60亿;我国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量达亿)会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的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三废噪声污染问题,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②人口发展模式:(注意新教材去掉了过渡型的说法)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 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大起大落”的真相 1 【单选题】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C)。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民国 2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统计的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1亿是在(C)。 A、公元初 B、盛唐 C、北宋后期 D、十七世纪初 3【多选题】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落”的时期是(v)。

A、东汉末年到三国 B、东晋到西晋期间 C、乾隆统治期间 D、唐末到五代 1【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因素曾在历史时期导致中国人口增长的不平衡?(ABCD) A、地理环境差异 B、阶层差异 C、生产方式的不同 D、文化宗教差异 2【判断题】中国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特权阶层的人口增长明显高于平均。(V) 3【判断题】中国历史上,阶层的不平衡造成社会供养比的失调,只有通过战争、战乱彻底打碎旧体系,赢得新朝廷,社会才能获得供养较合理的短暂时期。(V) 两次人口转变及原因 1 【单选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D)。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亚洲概述 【目标】:1.亚洲的位置、分区 2.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知识梳理】 一、亚洲的位置、分区: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30°E——180°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10°S——80°N 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地中 海与大西洋相通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二)范围: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三)分区: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洲。按地理方位与自然特征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6个地区。 二、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分布于四周) /地表起伏大/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 位) 亚洲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低点为死海(﹣415米)2.主要地形区:(落实到地图上) (1)主要山脉:帕米尔高原的山结(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 汇) (2)8大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 伊朗高原、 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3)7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亚);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西西伯利亚平原(北亚)。

(二)气候: 1.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看地图册29页气候分布图)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部: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大陆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季风;马来群岛---热带雨林 西部:印度半岛西北部、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北部: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 (三)河流、湖泊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与高原,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注入北冰洋 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 注入太平洋 东南亚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 注入太平洋 萨尔温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注入印度洋 3.主要湖泊:黑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中亚;贝加尔湖----俄罗斯;死海----西亚 三、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2009年亚洲人口数是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东南亚、东亚、南亚人口稠密,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6个(中国13 亿、印度10亿、印尼、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经济发展差异: 1.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韩国、新加坡:新兴工业国 3.西亚产油国与东南亚文莱:依靠石油资源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4.中国、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5.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抓住机遇(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 *日本、韩国、新加坡二战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原因调整结构(接受) 发展科技 改善环境(投资) 东亚、日本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解读

一、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人物 1、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2、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3、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4、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5、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6、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片名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观点,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和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7、亨丁顿: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突出人类文明只能在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等观点。 8、巴罗斯:把人文地理学成为人类生态学,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 9、索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10、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的变异特性的科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 A、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C 2从()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所统治的疆域称为“中国”。(1.0分) A、商朝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正确答案:C 3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到达过新疆地区。(1.0分) A、南亚人 B、中东人 C、欧洲白种人 D、非洲人 正确答案:C 4()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1.0分) A、徽州 B、山西

D、绍兴 正确答案:D 5清朝,()下令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并归福建省管辖。(1.0分) A、康熙 B、乾隆 C、雍正 D、咸丰 正确答案:A 6晚清时期,大臣()力排众议,毅然出兵,平定收复新疆。(1.0分) A、曾国藩 B、李鸿章 C、施琅 D、左宗棠 正确答案:D 7秦始皇时期实行()。(1.0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正确答案:B 8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河南地区存在贸易路线。(1.0分) A、新疆 B、宁夏 C、西藏

正确答案:A 9郡县制时期实行上计,其中上计的内容不包括()。(1.0分) A、户口 B、赋税 C、兵力 D、刑狱 正确答案:C 10中国稳定的统一的疆域形成在()。(1.0分)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中华民国 正确答案:C 11“中国”二字,经过考古发现,最早出现在()的铭文上。(1.0分) A、四羊方尊 B、大克鼎 C、何尊 D、曾侯乙尊盘 正确答案:C 12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 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必背的49个知识点

人文地理必背的49个知识点 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

最新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1.0分) 1.0 分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 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 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 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2(C)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A、六十年代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D、九十年代后 3从(C)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A、黄巾起义 ?B、靖康之乱 ?C、安史之乱 ?D、五胡乱华 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D)。 ?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 ?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 ?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 ?D、以上都对 5自公元(C)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A、11世纪 ?B、12世纪 ?C、13世纪 ?D、14世纪 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D)。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 ?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 ?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 ?D、以上都对 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 ?A、军事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人口因素 8(D)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A、徽州 ?B、山西 ?C、湘西 ?D、绍兴 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D)。?A、英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D)。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 ?B、历史自然地理 ?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D、以上都对 11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D)。 ?A、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B、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C、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D、以上都对 12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C)到达过新疆地区?A、南亚人 ?B、中东人 ?C、欧洲白种人 ?D、非洲人 13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C)。 ?A、寻找建文帝 ?B、联络海外,打击蒙古参与势力 ?C、宣扬明朝国威,加强政治的合法性 ?D、寻找贸易经商的机会 14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B)和()。 ?A、开封和南京 ?B、开封和杭州 ?C、洛阳和南京 ?D、洛阳和杭州 15先秦时期,统治者主要实行(A)。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16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C)。 ?A、“奉诏四条察州” ?B、“奉诏五条察州” ?C、“奉诏六条察州” ?D、“奉诏七条察州” 17 16世纪末叶,(B)从美洲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全国传播。?A、胡椒 ?B、红薯 ?C、葡萄 ?D、以上都对 18从(D)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