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肽抗体免疫富集-质谱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多肽标志物

多肽抗体免疫富集-质谱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多肽标志物

多肽抗体免疫富集-质谱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多肽标志物
多肽抗体免疫富集-质谱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多肽标志物

多肽抗体免疫富集-质谱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多肽标志物

作者:原剑, 孙云波, 周晓明, 杨帆, 杨保安, 郑俊杰, 甄蓓, 貌盼勇, 李楠, 白洁,林利忠, 徐淑芳, 肖汉族, 魏开华, YUAN Jian, SUN Yun-Bo, ZHOU Xiao-Ming,

YANG Fan, YANG Bao-An, ZHENG Jun-Jie, ZHEN Pei, MAO Pan-Yong, LI Nan, BAI

Jie, LIN Li-Zhong, XU Shu-Fang, XIAO Han-Zu, WEI Kai-Hua

作者单位:原剑,孙云波,周晓明,杨帆,郑俊杰,甄蓓,魏开华,YUAN Jian,SUN Yun-Bo,ZHOU Xiao-

Ming,YANG Fan,ZHENG Jun-Jie,ZHEN Pei,WEI Kai-Hua(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

究所,北京,100850;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 杨

保安,YANG Bao-An(北京正旦国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2206), 貌盼勇,MAO Pan-

Yong(解放军302医院,北京,100039), 李楠,LI Nan(解放军309医院,北京,100091), 白洁

,BAI Jie(解放军301医院,北京,100853), 林利忠,徐淑芳,肖汉族,LIN Li-Zhong,XU Shu-

Fang,XIAO Han-Zu(湖南金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常德,415001)

刊名:

分析化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年,卷(期):2011,39(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a817683291.html,/Periodical_fxhx201108002.aspx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 序号HBsA g 表 面抗 原 抗 -HBs HBsA b 表 面抗 体 HBeA g E 抗原 抗 -HB e HBe Ab E 抗 体 抗 -HBc HBcA g 核 心抗 体 临床意义出现率 9种常见模式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1-30%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 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5-10%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 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 出现前的窗口期 2-10% 4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1-6%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0.5-5% 6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 性弱。 10-15% 7 - + - - +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5-15% 8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5-10% 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30-40% 16种少见模式 1+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 (2)

0 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1 1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 恢复。 1 2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1 3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1 4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1 5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1 6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1 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1 8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 HBsAg免疫复合物, 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 9 -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 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2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 1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2 2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2 3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2 4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018年重庆第一次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标志物系列B室间质评活动小结

2018年重庆市第一次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标志物 系列B室间质评活动小结 2018年重庆市第一次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标志物系列B室间质评活动共有219家实验室参加,本次有216家参评实验室按时回报了结果。请各实验室注意回报时间,不要迟报和漏报。 表1. 样本的预期结果 项目编号201811 201812 201813 201814 201815 抗HCV R(约2 NCU/ml) R (1 NCU/ml) N N R (约1 NCU/ml) 抗HIV R (约>4 NCU/ml) N R (约>4 NCU/ml) N R (约2 NCU/ml) 梅毒(非特异)N R(1:1/1:2/1:4) N N N 梅毒(特异)N R (约>24 mIU/ml) R (4 mIU/ml) R (12 mIU/ml) N 表2. 各项目的检测情况 项目样本编号总实验室数正确实验室数错误实验室数正确率% 错误率% 抗HCV 201811 213 212 1 99.5 0.5 201812 213 210 3 98.6 1.4 201813 213 211 2 99.1 0.9 201814 213 213 0 100 0 201815 212 207 5 97.6 2.4 抗HIV 201811 209 208 1 99.5 0.5 201812 209207 2 99 1 201813 209206 3 98.6 1.4 201814 209208 1 99.5 0.5 201815 209202 7 96.7 3.3 梅毒(非特异)201811 169 169 0 100 0 201812 173 170 3 98.3 1.7 201813 173171 2 98.8 1.2 201814 173 167 6 96.5 3.5 201815 169 169 0 100 0 梅毒 (非特异凝 集效价) 201812 162 151 11 93.2 6.8 梅毒(特异)201811 208 208 0 100 0 201812 208 208 0 100 0 201813 208 200 8 96.2 3.8

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第一节血清IgG、IgA、IgM测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定量测定方法一般有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火箭免疫电泳法、ELlSA、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等。临床常用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来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一、血清IgG、IgA、lgM测定 (一)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 该法的原理是将抗血清均匀地分散于琼脂或琼脂糖凝胶内,胶板上打孔,孔内注入抗原或待测血清,抗原在含有抗血清的胶内呈放射状(环状)扩散,在抗原抗体达到一定比例时形成可见的沉淀环。在一定条件下,抗原含量越高,沉淀环越大。 (二)免疫比浊法 该法具有检测范围宽、测定结果准确、精密度高、检测时间短(一般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测试)、敏感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二、血清IgG、IgA、IgM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年龄 新生儿可由母体获得通过胎盘转移来的IgG,故血液中含量较高,接近成人水平。 (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升高 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见3种Ig均升高。慢性细菌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血IgG可升高。宫内感染时脐血或出生后的新生儿血清中IgM含量可增高。SLE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IgM增高为主。 (三)单一免疫球蛋白升高 主要是指患者血清中某一类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增多,大多在30g/L以上,这种异常增多的免疫球蛋白其理化性质十分一致,称为单克隆蛋白(MP)即M蛋白。此类异常增多的免疫球蛋白多无免疫活性,故又称副蛋白。由它所致的疾病称为免疫增殖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四)免疫球蛋白降低 先天性低Ig血症,主要见于体液免疫缺陷病和联合免疫缺陷病。IgA缺乏患者,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IgG缺乏患者,易发生化脓性感染。IgM缺乏患者,易发生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 第二节血清IgD和IgE测定 正常人血清中IgD含量很低,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0.2%。膜结合型IgD(mIgD)构成BCR,是B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的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活化的B 细胞或记忆B细胞其表面的mIgD逐渐消失。 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要由黏膜下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分泌。其重要特征为糖含量高达12%。IgE为亲细胞抗体,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IgE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第1页

免疫标记技术讲解

课程名称: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题名称:免疫标记技术 组员:朱恩鹏拉巴卓嘎 张燕培汪婷婷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胶体金及化学(或生物)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藉助于荧光显微镜、射线测量仪、酶标检测仪、和发光免疫测定仪等精密仪器,对实验结果直接镜检观察或进行自动化测定,可以在细胞、亚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上,对抗原抗体反应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或应用各种液相和固相免疫分析方法,对体液中的半抗原、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因此,免疫标记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精确性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远远超过一般免疫血清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和免疫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建立的仪器分析的应用,免疫标记技术也不断完善和更新。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至今已成为一类检测微量和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免疫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在医学和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领域及临床检验中应用十分广泛。 根据试验中所用标记物的种类和检测方法不同,免疫标记技术分为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和发光免疫测定等。 第一节放射免疫技术 放射免疫标记技术是将同位素分析的高灵敏度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物的标记免疫测定方法,由于此项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可检测出毫微克(ng)至微微克(pg),甚至毫微微克(fg)的超微量物质,特异性强(可分辨结构类似的抗原)、重复性强、样品及试剂用量少、测定方法易规范化和自动化等多个优点。因此,在医学及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领域和临床实验诊断中广泛应用于各种微量蛋白质、激素、小分子药物及肿瘤标志物等的分析与定量测定。 (一)放射免疫测定(RIA) 放射免疫测定(Radio immunoassay , RIA)是1959 年Yalow 和Berson 首先创建的经典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用于血清中胰岛素含量的测定。30 多年来,由于此项技术灵敏、特异、并已制成多种标准试剂盒,使用方便,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国外已成功地应用RIA检测的物质多达300余种,国内研究的被测物质也达百余种,试制的RIA试剂盒已有60余种,是测定各种微量物质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免疫放射测定(IRMA)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具有明显的种属及嗜肝特性(尽管其亦可感染肝以外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如脾、辜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可致持续性病毒感染。我国在世界上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己超过10%,通常判断mv感染及其状况的指标为HBV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mc(即所谓的"两对半")、抗HBc IgM和HBV DNA等,了解这些指标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及其临床意义,对于我们检验工作者来说,亦具有重要意义。 1. 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 机体感染HBV后,HBV的包膜和核壳抗原作为外来抗原物质可激发机体产生针对其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通过T细胞膜上抗原受体复合体的α自异二聚体识别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的与HLA分子结合的病毒抗原短肤进行,而体液免疫应答是基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特异识别原始的未经处理的分泌型或结构型病毒抗原,且根据在抗原结合中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又分为T细胞依赖性和T细胞非依赖性两种方式。 1.1.细胞免疫应答 机体对HBV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包括HLKII和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HBV的包膜抗原和核壳抗原均可激发机体的川一个或多个表位的HLA一II类限制性CD4+和I类限制性CD8+T 细胞应答。机体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对HBV的T细胞免疫应答针对的是HBV的核壳抗原(HBcAg),且反应强烈,相对来说,针对mv包膜抗原(HBsAg等)的T细胞应答则要弱得多。一般认为,对HBV核壳抗原的这种强烈的HLA-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与病毒的清除有重要关系。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病毒特异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用及通过旁路机制辅助HBV 包膜特异性的B细胞产生抗ms中和抗体。后者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抗HBs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急性乙肝时,针对msAg的HLA一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很弱。在慢性HBV感染,外周血中针对所有HBV抗原的T细胞应答与急性肝炎时相比较明显要弱,肝组织中可检测到有T细胞应答,但应答率亦较低。当慢性肝炎出现急性发作时,随着病毒复制活跃,血循环中HBV DNA和HbeAg大量增加,机体针对病毒衣壳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出现增强,但此时由于HbsAg浓度无明显变化,针对病毒包膜抗原的T细胞仍较弱。这表明针对病毒核衣壳的II类限制性TE细胞应答可能依赖于衣壳抗原一定阙水平的表达,而病毒包膜特异性的T细胞应答由于持续高水平的HBsAg的存在受到抑制。 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强烈的针对HBV包膜、衣壳及多聚酶的多个表位的多克隆性HLA-I类限制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应答。目前已确定的CTL表位大多为HLA-A2限制的。不同患者的CTL应答所识别的病毒抗原表位有所不同,大多数都可识别核心18~27,包膜183~191,250~258,335~343和多聚酶455~463的表位,少数识别其它表位,说明对HBV 的CTL的反应有个体差异。到目前为止,在核衣壳抗原上只发现了一个HLA-A2限制的CTL 表位,而HBV包膜抗原中有11个识别表位,多聚酶有5个,与II类限制性CD4+T细胞应答正好相反。所产生的针对病毒包膜抗原的强烈的CTL反应可能与包膜抗原的强亲水性有关。一些CTL识别表位常常位于与病毒特异性功能有关的病毒氨基酸序列中。如核衣壳141~151位点与HBcAg定位于胞核以及mv基因包装信号有关,该位点同时又是HLA-A51和HLA-AW68限制的CTL的识别表位:又如HBV包膜250~269位点与HBsAg跨膜有关,同时又是HLA-A2限制的细胞表位。CTL识别表位与病毒特异性功能相关序列一致的现象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病毒的这些CTL识别表位在机体的免疫压力下发生变异从而逃避免疫清除,这种变异也势必影响病毒的生活周期。急性HBV感染者对HBV所有抗原均有强烈的CTL 反应,而慢性持续感染者常常仅呈现微弱的甚或检测不到的病毒特异CTL反应。 1.2. 体液免疫应答 对HBV包膜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是T细胞依赖的。由于抗HBV包膜抗原的抗体通常是在急性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摘要】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为肝炎病毒,目前已明确的肝炎病毒有,5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除HBV为双链DNA病毒外,其余均为单链RNA病毒。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尤以HAV、HBV、HCV的感染更为突出。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根据各种肝炎病毒有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能准确地进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 (一)甲型肝炎病毒IgM、IgG抗体(抗-HAVIgM、抗-HAIgG) 目前主要通过ELISA检测抗-HAVIgM和抗-HAVIgG两种血清标志物对甲型肝炎进行病原学的检测。 在甲型肝炎感染的早期(发病后几天)血清中即可出现抗-HAVIgM,滴度很快升至峰值并持续2~4周,发病后1~2个月滴度和阳性率下降,于3~6个月消失。因此,抗-HAVIgM阳性,尤其是滴度较高时(>103),常表明急性HAV感染或复发。抗-HAVIgG出现较抗-HAVIgM稍晚,几乎可终身存在,抗-HAVIgG抗体阳性,则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但体内已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用于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甲型肝炎抗原(HAV-Ag) 在粪便或肝组织中检测到HAV-Ag可作为急性甲肝的证据,但检测不到HAV-Ag也不能排除感染甲肝的可能性,因为HAV-Ag的排出期很短,而且通常只在潜伏晚期。 发病前1~2周内,感染者可通过常规粪便检测HAV-Ag而被发现。此时尚未出现ALT/AST 升高,也未出现抗甲肝抗体。早期发现对于预防治疗很重要(在接触者中给予免疫球蛋白预防)。 粪便中HAV-Ag排泄的持续时间与传染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如果粪便HAV-Ag阴性,那么特殊的卫生措施,例如粪便消毒或隔离患者,就势在必行。 (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1.HBsAg是检测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主要在感染HBV后1~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可以维持数周、数月、数年,也可能长期存在。 2.血清HBsAg阳性提示HBV感染,可见以下几种情况: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②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肝炎、肝硬化、肝癌;③慢性HBsAg携带者。 3.HBsAg也可从许多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4.HBsAg阴性的HBV感染也有报道,可能与S基因变异使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改变所致。HBsAg阴性、HBV-DNA阳性的患者中发现其124位的半胱氨基缺失,结果导致HBsAg的分泌障碍。目前,临床检测发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提示有免疫复合物的形成、HBV多种亚型的交叉感染,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可能。 (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1.抗-HBs是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够清除病毒,防止HBV感染,在急性乙肝中出现最晚,表示机体开始恢复,其抗体可持续多年,滴度与特异性保护作用相平行。 2.抗-HBs阳性意义:既往曾经感染过HBV,但现已恢复,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②乙肝疫苗接种后已产生抗体。 3.抗-HBs如果以与HBsAg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出现,提示可能与肝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五)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1.HBeAg位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可溶性抗原,其合成受HBV遗传基因调控,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docx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引起一系列细胞形态与生化特性变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增生繁殖,最后演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特性的球蛋白,其分子量很大,含有1000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均由其共同抗原的两个相同的轻链(L链)和具有特异性抗原的两个不同的重链(H链)组成。 1分类 根据重链的氨基酸组成不同,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五类: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 1.1IgG IgG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球蛋白,也是唯一能通达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根据IgG的重链氨基酸顺序的差别,可分为IgG1,IgG2,IgG3,IgG4各亚类。IgG是主要抗感染抗体,对各种细菌、病DU有抗体活性,并有激活补体的作用。 1.2IgA IgA是分泌液中主要抗体,可分为IgA1和IgA2两个亚类。存在于血清中的称血清型IgA,存在于泪液、乳汁、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分泌液中的称分泌型IgA,对局部粘膜有抗菌和抗病DU作用。

1.3IgM IgM可分为IgM1和IgM2两个亚类。是抗原刺激最先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有较强的固定补体、溶解细菌及细胞的能力。IgM是抗革兰氏阴性菌和异体红细胞的主要抗体,也是存在于B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免疫球蛋白。 1.4IgD 其作用与过敏反应有关。据报道,IgD可对某些抗原起反应,如青霉素、胰岛素、核抗原、甲状腺抗原等。它存在于B淋巴细胞表面,构成早期的膜受体,具有识别抗原,制动B淋巴细胞的分化作用。 1.5IgE 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具有亲细胞特性。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故属亲同种细胞性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过敏原即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作用,使细胞释放介质,引起平滑肌痉挛,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过敏反应,还具有抗寄生虫感染作用。 2正常参考值 IgG:8~16g/L,IgA:1~4g/L,IgM:0.5~1.9g/L,IgD:0.01~0.4g/L,IgE:0.001~0.009g/L。 3临床意义 3.1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取决于免疫球蛋白合成和分解代谢的速率以及由体内丢失的程度。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可由于合成不足,丢失

乙型肝炎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2)慢 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 阳”。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 感染。 (3)免疫复合物的存在。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 性弱。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 -HBs尚未出现;(3)无症 状HBsAg携带者。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 -- + -- -- + 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基本清除,身体在康 复。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 (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 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 恢复。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注意爆发性乙肝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 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 阴性,或呈假阳性。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HBsAg免疫复合物, 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生、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在体内外与其所诱导产生的相应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蛋白质、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 半抗原(hapten):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不完全抗原。(某些多糖、脂类、药物)。半抗原必须与蛋白质载体(carrier)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半抗原赋予抗原反应性,载体赋予免疫原性。 半抗原-载体效应:指半抗原偶联载体称为TD-Ag,其载体为T细胞抗原决定基。B细胞识别半抗原又提呈给CD4+T细胞,载体称为T-B细胞之间的连接桥,使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耐受原(tolerogen):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为

免疫球蛋白IgA测定

免疫球蛋白IgA测定 1检验目的 指导本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本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原理 免疫透射比浊法 抗免疫球蛋白A抗体和样本中的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出现凝集,进行透射比浊检测。通过加入PEG可促使反应迅速达到终点,可增加灵敏度,降低样本中抗原过剩导致假阴性的风险。 3标本要求 3.1使用新鲜血清,不使用血浆. 3.2在采集血液后2h分离血清. 3.38h内不能及时测定血清可存放于2-80C冰箱保存,3天后测定的血清置-150C―-200C 冰冻保存,但冰冻血清只能复融一次. 3.4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标本不能作测定.

4试剂 4.1 试剂:上海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IgA试剂盒,国械注进20142405056 YZB/GER 5724-2014) 4.1.1 试剂组成 R1:TRIS 缓冲液:20 mmol/l,pH 8.0;氯化钠:200 mmol/L;PEG:3.6%;防腐剂和稳定剂。 R2:抗人免疫球蛋白A抗体(羊):取决于滴度;TRIS缓冲液:20 mmol/l;氯化钠:150 mmol/L;防腐剂。 4.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4.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2-8°C下保存期限:见试剂标签上的有效期。机上稳定期:90天。 4.1.4变质指示:当试剂有浊度时,表明有细菌污染则试剂不能使用。 4.2 校准品:使用罗氏多项生化校准品提供的IgA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 4.3 质控品:使用正常值、病理值复合控制品。 5 仪器

AU2700生化分析仪,罗氏P800生化分析仪, 西门子ADVIA-2400生化分析仪,东芝TBA-120生化分析仪 6 操作步骤 6.1 样品的准备:将标好号的样品离心后放到仪器规定的位置。 6.2 试剂的检测:仪器开机后,检查各种试剂的位置,体积等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测定。 6.3 项目基本参数:参见生化检验AU2700生化分析仪,罗氏P800生化分析仪, 西门子ADVIA-2400生化分析仪,东芝TBA-120生化分析仪项目测定参数。 6.4仪器操作步骤:参见生化检验AU2700生化分析仪,罗氏P800生化分析仪, 西门子ADVIA-2400生化分析仪,东芝TBA-120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 7 质量控制 在每一批标本中都应把非定值血清水平I与II质控做为未知标本进行分析,以2S为质控警告限,3S为失控限,绘制质控图,判断是否在控。

血清肿瘤标志物

血清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又称肿瘤标记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 一、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特征 1、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在正常组织或非肿瘤组织中则不存在; 2、肿瘤细胞大量分泌进入血液,可以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方法定量或定性检测。 3、该种物质的含量与肿瘤细胞负荷或肿瘤组织的大小呈平行关系,并能通过定性或定量检测应用于临床,以反映癌症患者的病期早晚和治疗预后。 二、血清肿瘤标志物根据其化学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21-1)、鳞癌相关抗原(SCC)、等; 2、糖类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19-9、CA15- 3、CA50、CA242等; 3、酶类肿瘤标志物,如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4、激素类肿瘤标志物,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 三、体检时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是不是能够对癌症早期发现呢? 近年全国死亡病因统计显示,恶性肿瘤居首位。因此,如何早期发现癌症以降低病死率成了癌症防治的重心。除临床征象及影像学手段之外,由检测肿瘤标志物早期查出癌症,愈来愈被人们重视。 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还不能达到这种目的。 这是因为许多肿瘤早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并不升高,而等到血清中检测到肿瘤标志物时已经处于中晚期。

四、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有什么价值呢? 目前临床应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判断与肿瘤的相关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判断这些标志物的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 实际上,医学界对于实验室检测项目的价值评价是有具体的标准的,一是灵敏度,一是特异性。 所谓的灵敏度也就是真阳性率或阳性率,其计算方式是所有参加测定的人数中超过正常参考值的人数与已经确定患某种肿瘤并参加该肿瘤标志物测定的总人数的比值(百分比)。 假如1000名前列腺癌患者测定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超过正常参考值者为730名,则真阳性率为73%。 所谓的特异性也就是真阴性率,其计算方式是所有参加测定的人数中检查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的人数与肯定不患某种肿瘤并参加该肿瘤标志物测定的总人数的比值(百分比)。 例如测定1000名肯定不是肝癌者的血清AFP,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者为960名,则真阴性率为96%。 ACTL技术:以携带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靶向性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 我们要求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任何一种肿瘤标志物都不可能达到100%的灵敏度和100%的特异度,因此选择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的标准应该是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越高越好,而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越低越好。

2020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血清学标志物应用解读

2020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血清学标志物应用解读 全球范围内,肝癌的新发病例在所有癌症中居于第6位,死亡病例位居第4位,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2015年中国肿瘤年报数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37万例新发肝癌患者,32.6万例患者因此失去生命,肝癌的防治刻不容缓。 为了进一步提高肝癌规范化诊疗水平,改善中国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这是继2018年发布上版指南后,CSCO发布的最新版指南。 在新版《指南》中,早期肝细胞肝癌的筛查,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一线治疗格局发生较大改变,靶向疗法、免疫疗法以及联合疗法成为主旋律。 早期诊疗是公认的肝癌救命“良方”。关于肝癌血清标志物,大家最先想到的便是甲胎蛋白(AFP),随着筛查检测技术的发展,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DCP/PIVKA-II)等指标出现,在肝癌筛查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针对2020版《指南》中血清学标志物AFP、AFP-L3%、DCP或PIVKA-II 在肝癌筛查、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解读。

肝癌的筛查 在我国,肝细胞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长期酗酒(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血吸虫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同时,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较大。 近年的研究提示糖尿病、肥胖、吸烟和药物性肝损等也是肝细胞肝癌的危险因素,值得关注。因此,对于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室指标便是血清AFP。 AFP阳性是指AFP≥400ng/ml,且排除慢性或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以及妊娠等,高度怀疑肝癌。 对于AFP水平低度升高者,也应进行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约30%的肝癌患者AFP水平正常,应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还可联合α-L-岩藻苷酶、异常凝血酶原和微小核糖核酸等。 解读一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以下简称HBV)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即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对临床医生和被检对象至关重要。为了解HBV血清标志物的意义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高质量的解释和服务工作,现就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和少见模式(HBsAg、抗-HBs、HBeAg /抗-HBe同时阳性)的临床意义进行解释。 一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 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对HBV的检测通常采用五项血清学标志物联检,并且已经习惯了把五项结果作为一种模式全面分析了解HBV感染后的免疫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现就HBV常见的十种模式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总结见表1(摘自文献1)。 表1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及临床意义 模式HBsAg 抗-HB s HBeA g 抗-HBe 抗-HBc 临床意义 1 - - - - - ①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②窗 口期 2 - - - - + ①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②恢复期HBsAg已消失,抗-HBs尚未出现;③隐匿性HBV感染 3 - - - + + ①既往感染过HBV;②急性HBV感染恢复期;③抗-HBs出现前的窗 口期 4 - + - - - ①注射过乙肝疫苗,有免疫力 5 - + - + + ①急性HBV感染后康复;②既往感 染有免疫力 6 + - - - + ①急性HBV感染;②慢性HBsAg携 带者;③传染性弱 7 - + - - + ①既往感染,有免疫力;②急性H BV感染,恢复期 8 + - - + + ①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②慢性 HBsAg携带者 9 + - + - + ①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 HBV复制,传染性强。 1 0 + - - - - ①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潜伏期;② 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一)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一)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引起一系列细胞形态与生化特性变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增生繁殖,最后演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特性的球蛋白,其分子量很大,含有1000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均由其共同抗原的两个相同的轻链(L链)和具有特异性抗原的两个不同的重链(H链)组成。 1分类 根据重链的氨基酸组成不同,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五类: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 1.1IgG IgG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球蛋白,也是唯一能通达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根据IgG的重链氨基酸顺序的差别,可分为IgG1,IgG2,IgG3,IgG4各亚类。IgG是主要抗感染抗体,对各种细菌、病毒有抗体活性,并有激活补体的作用。 1.2IgA IgA是分泌液中主要抗体,可分为IgA1和IgA2两个亚类。存在于血清中的称血清型IgA,存在于泪液、乳汁、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分泌液中的称分泌型IgA,对局部粘膜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1.3IgM IgM可分为IgM1和IgM2两个亚类。是抗原刺激最先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有较强的固定补体、溶解细菌及细胞的能力。IgM是抗革兰氏阴性菌和异体红细胞的主要抗体,也是存在于B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免疫球蛋白。 1.4IgD 其作用与过敏反应有关。据报道,IgD可对某些抗原起反应,如青霉素、胰岛素、核抗原、甲状腺抗原等。它存在于B淋巴细胞表面,构成早期的膜受体,具有识别抗原,制动B淋巴细胞的分化作用。 1.5IgE 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具有亲细胞特性。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故属亲同种细胞性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过敏原即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作用,使细胞释放介质,引起平滑肌痉挛,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过敏反应,还具有抗寄生虫感染作用。 2正常参考值 IgG:8~16g/L,IgA:1~4g/L,IgM:0.5~1.9g/L,IgD:0.01~0.4g/L,IgE:0.001~0.009g/L。3临床意义 3.1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取决于免疫球蛋白合成和分解代谢的速率以及由体内丢失的程度。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可由于合成不足,丢失增多和分解加快引起。合成不足: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可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合成缺陷所致。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性联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婴儿暂时性丙种球蛋白低下症、伴IgM升高的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缺乏症、选择性IgM缺乏症、选择性IgG亚类缺乏症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恶性肿瘤等。丢失增多:从胃肠道丢失的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癌肿、吸收不良综合征、淋巴瘤、肠淋巴管扩张症。从皮肤丢失的有急性灼伤、特异反应性皮炎。从浆膜腔丢失的有胸膜炎、腹膜炎、反复抽胸腹水。从肾脏丢失的有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型、膜性、增殖性)、肾静脉血栓形成、SLE和淋巴瘤。主要是由于蛋白从尿中丢失或毒素抑制免疫球蛋白合成,后者首先影响IgM,其次影响IgA,然后再影响IgG。分

IPF急性加重的病因及血清标志物

IPF急性加重的病因及血清标志物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康健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急性加重最先在日本得到重视,目前在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关注。本届亚太呼吸年会邀请了日本和美国学者,对IPF急性加重进行了专题报告。 IPF急性加重的病因和机制 来自美国密歇安大学的特夫斯(Toews)教授作了题为“IPF急性加重概述”的专题报告。他指出,某些IPF 患者在病情相对稳定期间,如发生呼吸状态的急性恶化,被称为IPF急性加重。 IPF急性加重的病因还不清楚,其可能的病因和机制包括:(1)可能是原发疾病过程中一个不同的病理生理学表现;(2)可能是未确诊的一种疾病过程的临床表现,例如病毒感染,特别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恶化;(3)可能是肺部急性应激的后果,并进一步导致IPF内在的异常纤维增殖过程的加速。 目前人们对IPF急性加重的病理生物学认识所知甚少。将来可能会在以下几个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成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纤维细胞功能、间质金属蛋白酶(MMP)-9、转化生长因子(TGF)-β、异常的凝血和纤溶、遗传易感性等。 由于IPF急性加重的病例数较少,需要进行多中心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病例登记,前瞻性地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和生物学样本,以便拥有足够的样本量和研究资料,这样才有可能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IPF急性加重的血清标志物 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服部(Hattori)做了题为“IPF急性加重的血清标志物”的专题报告。他说日本的一些研究发现,血清KL-6(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可脱落入血)、表面活性蛋白(SP)-A和SP-D水平升高,与间质性肺病存在密切关联。KL-6是一种复杂的唾液酸多糖,存在于糖蛋白中。SP-A和SP-D是亲水的表面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lectin)超家族中的胶原凝集素(collectin)亚族。有研究发现上述蛋白在循环中的水平能够区分间质性肺病与其他肺部疾病,并与肺间质病患者的疾病活动相关,而且对肺间质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在日本,上述蛋白的循环水平已被用作间质性肺病的标志物。因为这些蛋白的主要来源是肺泡Ⅱ型细胞,在循环中检测到这些蛋白,可能是由于创伤导致的肺泡上皮完整性丧失和(或)肺泡Ⅱ型细胞群数增加。 IPF患者循环KL-6、SP-A和SP-D水平升高,但因病人的临床特征不同,这3种蛋白升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SP-A和SP-D的血清水平与高分辨(HR)CT上磨玻璃影的程度相关;而血清KL-6的水平不但反映磨玻璃影的程度,而且也反映蜂窝肺的程度。在IPF患者确诊时或第一次就诊时,KL-6和SP-D高水平提示预后差,而SP-A高水平并不提示预后差。 快速进展的IPF病人,KL-6、SP-A和SP-D的循环水平显著升高。这些蛋白水平的突然升高,在IPF急

血清标志物发现研究的一般流程

HuProt?人类全蛋白质组芯片用于全局性的 血清自身抗体标志物的发现研究 技术背景: 血清标志物的发现对于早期、及时、准确的疾病诊断至关重要。利用蛋白质组芯片进行全局性、系统性地筛查对于特定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是一项有着巨大价值的研究工作。HuProt TM人类蛋白质组芯片包含~20,000个人源重组蛋白质,是目前世界上通量最高的蛋白质芯片。该芯片适用于全局性地进行蛋白-蛋白互作、蛋白-核酸互作、蛋白-小分子互作以及翻译后修饰研究,同时适用于系统性地发现肿瘤相关抗原的研究,以发现可用于诊断或其它表征的标志物。 实验原理: 在血清标志物研究中,样本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独立地与芯片反应,以检测实验组中针对某一种或几种抗原蛋白,具有普遍性的特异性的抗体(IgG或IgM),这些抗原蛋白可以作为诊断标志物来表征疾病状态。特异性的抗体(包括IgG、IgM或其它类型抗体)与固定于芯片上的蛋白进行结合,清洗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其它蛋白质,再用抗人IgM荧光标记二抗(cy5标记,呈现红色)和抗人IgG荧光二抗(cy3标记,呈现绿色)检测,通过荧光扫描仪读取信号,信号的强弱与抗体的亲和力和数量呈正相关。

实施方案举例: 第一步,初筛:低成本探索性实验 ——初步结果可以用来申请课题; 使用涵盖~20,000个人类重组蛋白的HuProt TM Proteome Microarray(组芯片)进行初步筛选,以发现具有一定差异的潜在的自身抗原。具体方案: 疾病组:10-30例;要求:典型的病例样本;明确的临床诊断结论;样本保存完好(-80度保存);完善度临床信息(如用药或治疗情况等); 健康对照组:各10-30例;要求:整体的性别、年龄同疾病组相当;样本保存完好。 数据分析: 因样本量较少,因此以较低的标准对潜在标志物进行选择:P值<0.05; 或阳性率在疾病组一致性或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潜在标志物个数控制在200个蛋白以内。 第二步,验证:高效率,大样本,低单价验证 ——基本数据可以很快发篇文章,申请若干专利; 基于第一部分的数据,依照潜在标志物列表,定制芯片(focused Array)。然后用更大规模的样本进行统计学验证。具体: 疾病组:>100例; 健康组:>100 例; 疾病对照组:>100例; 以上各组整体的性别、年龄同疾病组相当;样本保存完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