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续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

继续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

继续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
继续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

在课题展示时,要避免学生的自我表现。下面关于制定活动计划的论述,正确的是第一期讨论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哪些基本理念?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联系与区别?13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不是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是学习内容和解决的问题的差异。前者的学习内容是生活世界,所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心理经验与生活的关系;后者的学习内容是学科知识,所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

联系

(1)从分门的学科课程中自然引出“单学科探究活动”,这些活动中一部分是对学科逻辑本身的探究,但占很大比例的是学科知识对生活的应用探究。任何一门学科的探究活动会因学生年龄阶段、个性差异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而呈现无穷尽的“变式”。

(2)不同学科在彼此关联与合作中引出“跨学科探究活动”。哪些学科关联、探究何种活动,会随着教育情境的不同而有无穷尽的变化。但是,所有活动亦无非两类:探究不同学科逻辑本身之关联的活动;不同学科的视野联合起来共同探究生活的活动。

(3)应用学科知识探究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研究性课程”)。该课程在生活中,与学科知识无法分割。因为学科知识是学生经验的有机构成部分。我们可以说,只有自觉应用了学科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真正具有了教育内涵且持久而有力量。

第二期讨论题:392

题目:结合实例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要遵循哪些原则?

1.课题来源于学生

只有保障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出感兴趣的问题。

2.课题来源于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源于学生自己身边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

3.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

学生活动主题是否可行也是主题确立中要事先思考的问题

题目:结合实例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要遵循如下原则:

1.课题来源于学生

只有保障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出感兴趣的问题。

比如我们开设编制刺绣等手工课程,和开设家电维修常识这类课程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他们的兴趣,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2.课题来源于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源于学生自己身边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

因为i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所以我们在设置课程时一定要结合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如我们开设电脑网页设计、健身课程等就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若开设炒股课程则脱离其生活。

3.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

学生活动主题是否可行也是主题确立中要事先思考的问题。

如我们开设电脑网页设计就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就有较高的可行性;若开设炒股课程,艺术品投资等则脱离其生活经验,不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期4-60

题目:合作探究的类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的类型是多样的。

1.导师制。

一组学生由选定的某一指导教师长期指导开展活动,师生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将贯穿学生学习的某一固定学段。也可以说是一个固定的教师在指导一组固定的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2.全班探究一个主题的组织形式。

一个班级确定一个共同的探究主题,再将这一主题确定若干二级子课题,由几个小组,分别承担一个子课题的研究。

3.全校探究一个主题的组织形式。

由学校确立一个总的探究主题,再由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围绕所确立的总主题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以支撑整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设。

4.跨校或跨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

通常是运用以互联网为主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展开的

小组合作探究最普遍的类型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而后每一个小组探究一个活动主题。除了这一最普遍的类型,我们可以将小组合作探究的其他类型概括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导师制。严格地说,导师制是小组合作研究中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为明晰其特征和作用,此处将其单独列出予以探讨。导师制的具体形式体现为:一组学生在选定某一指导教师后,就由该指导教师长期指导这组学生开展活动,师生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将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学段,并不因一个课题的完成而终结。换句话说,导师制类似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指导体制,它是一个固定的教师在一个固定的学段指导一组固定的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第二种,“全班探究一个主题”的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如情境一所示,通常是一个班级的学生首先确定一个共同的探究主题,然后再经过班级研讨确定这一主题的二级子课题,随后由整个班级逐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承担一个子课题项目的实施。

第三种,“全校探究一个主题”。如情境二所示,全校探究一个主题指的是先由学校确立一个总的探究主题,再由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围绕所确立的总主题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以支撑整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设。这种组织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以一个好的想法或理念开端,然后发展为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复杂工程。

第四种,跨校或跨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情境三所示,跨校或跨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通常是运用以互联网为主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展开的。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生们跨越彼此间文化、自然环境的差异,就某项课题共同努力。跨校或跨地区的组织形式与前面所论及的几个组织形式在实施中可能会有所交叉,比如,有的学校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跨校跨地区的探究活动,有的则是整班或整个学校推行跨地区的探究活动,只不过这些组织形式更显著的特色在于能够与那些未能谋面的人“相会”并展开合作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自测练习试题(一)

单选题:

1.19世纪中后期直至20世纪初,第一次确立起“设计本位学习”思想基础的是:()

A.理查兹(C. R. Richards)

B.克伯屈(W. H. Kilpatrick)

C.桑代克(Edward L. Thorndike)

D.杜威(John Dewey)

2.“设计本位学习”的实施由哪几个阶段组成?()

A.课题计划与启动、课题实施、课题反思与结论

B.课题计划与启动、实践操作、教师总结

C.课题计划与启动、知识的系统讲授、课题实施

D.知识的系统讲授、实践操作、巩固练习

3.“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A.布鲁纳(J. Bruner )

B.杜威(John Dewey)

C.施瓦布(Joseph Schwab )

D.查德(Sylvia C. Chard)

4.“价值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探讨:()

A.世界是什么

B.世界有什么

C.世界怎么样

D.世界会好吗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阶段主要是:()

A.确立活动主题

B.确定活动形式

C.提交活动方案

D.开展实践活动

6.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下面哪一项论述是不正确的?()

A.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B.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C.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各学科课程的辅助课程,应该与其它课程具互补性

多选题:

1.下面对服务学习的论述正确的是:()

A.服务学习更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本身及学生与社区的关系

B.服务学习更强调对学科逻辑的超越和社会应用

C.服务学习更强调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共同参与和指导

D.服务学习强调学生为社会和他人的服务意识

2.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特性是()

A.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

B.逻辑性、严谨性、科学性

C.生成性、自主性

D.封闭性、约束性

3.对于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这两类课程是两种视界:一是学科视界,一是生活视界,两者不能互相替代

B.学科课程强调知识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探究

C.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建立内在的联系

D.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倡导探究

4.在西方,与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

B.“设计本位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C.“自然和社会学习”(natural and social learning)

D.“设计教学”(project method)

5.教师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A.严格按照探究程序组织活动

B.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问题

C.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共同愉快地学习,将自己变成生活探究者

D.尊重学生的天性或潜能,倾听学生的观念,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

6.下面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关系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设置的;学科课程是传统课程设置的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不是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是学习内容和解决的问题的差异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是生活世界;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学科知识

D.综合实践活动课所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经验与生活的关系;学科课程所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关系

判断题:

1.“事实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价值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两类不同性

质的活动课程

正确

错误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不是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是学习内容和解决的问题的差异

正确

错误

3.任何课程改革,如果仅从某种社会需要出发,漠视儿童的生存状态,那就是工具化的或不道德的

正确

错误

4.“设计本位学习”的“课题计划与启动”“课题实施”“课题反思与结论”三个阶段内容是固定的线性关系

正确

错误

5.在教育哲学史上,赋予“探究”以最崇高地位的人是杜威

正确

错误

6.教师指导“设计本位学习”的基本原则是:解放而不放纵,有指导亦有自由

正确

错误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的课程

正确

错误

8.学生的想象力是有限的,能被挖掘的潜力也是有限的

正确

错误

填空题:

1.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构建________的课程体系。

答案:素质教育

2.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体化是学生__________的内在要求。

答案:个性成长

3.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___________所决定的。

答案:过程取向

4.研究主题是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________。

答案:核心

5.反思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步骤的一部分,也是渗透进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一种________精神。

答案:理性

6.在西方,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空1 :设计本位学习

空2 :服务学习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的综合实践活动与_______________的综合实践活动。

空1 :事实形态

空2 :价值形态

8.学生的个性是一个_______,有助于个性成长的课程也应是一个_______。

空1 :整体

空2 :整体

9.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开放性学习方式,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____________与良好的____________

空1 :社会责任感

空2 :个性品质

10.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分为_________展示和____________展示两种。

空1 :作品

空2 :主题活动

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考核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自测练习试题(二)

单选题:

1.1.下面关于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论述哪个是正确的?()

A.选择课题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B.选择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

C.选择课题应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

D.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进行优化

2.下面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作用的论述哪个是不正确的?()

A.综合实践活动助于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B.综合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但不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C.综合实践活动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已有知识技能的理解

D.综合实践活动易于使学生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对活动的限制,而渴望活动持续进行

3.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不够

C.家长担心学生过多参与活动课程影响学习

D.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基本素质

4.下面关于课题展示的论述,错误的是:()

A.课题展示,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

B.为避免功利化倾向,课题展示不要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C.课题展示,是为了交流的需要

D.课题展示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成果做出评价

5.下面关于制定活动计划的论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生成性和开放性,不需要制定明确的计划

B.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生成性和开放性,但仍需要相对明确的计划

C.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生成性和开放性,计划由学生自行拟定即可

D.实施活动之前应该拟定出详细完整的研究计划,活动中不能再改变

多选题:

1.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A.课题来源于学生

B.课题来源于生活

C.课题来源于教材

D.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

2.通过创设情境进行选题的作用在于:()

A.将学生引导到同一主题上来

B.尊重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C.遵循了“课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的原则

D.有利于教师的指导

3.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进行的现场研究有哪些?()

A.自然领域的现场研究

B.社会领域的现场研究

C.他人领域的现场研究

D.自我领域的现场研究

4.现场研究的支持条件是()

A.教师现场指导的有效性

B.师生的探究精神与团队意识

C.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D.充足的研究经费

5.对于自我领域的主题研究,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对“近视眼”的研究,属于自我领域的主题研究

B.对“我们身边的环境”的研究,属于自我领域的主题研究

C.对于自我领域的主题研究,主要通过反观自身、内省、反思的方式展开

D.对于自我领域的主题研究,主要通过观察的方式展开

判断题:

1.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应该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

正确

错误

2.问题来源于真实世界,问题在真实世界中解决。

正确

错误

3.所有儿童心灵中的世界都是有同样的。

正确

错误

4.单一以学科教学方式进行教育容易使之走向学科机械化的歧途。

正确

错误

5.自然、社会和自我的领域都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的现场。

正确

错误

6.在课题展示时,要避免学生的自我表现。

正确

错误

7.社会问题复杂敏感,不易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领域。

正确

错误

8.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途径是一个“体验”、“问题”、“行动”、“反思”几个因素间相互渗透、循环往复的过程。

正确

错误

填空题:

1.只有保障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的_______地位,他们才能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出感兴趣的问题。

答案:主体

2.社会是每个人置身其中的________,因此社会生活是每个人所必然接触到的。

答案:环境

3.在选题无法顺利进行的时候,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___________,把学生引导到有意义的问题上来。

答案:情境

4.从事“价值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公共教育设施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________力量。

答案:辅助

5.学生活动的动机要由活动本身来激发,而不能靠外在条件激励,否则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是________。

答案:不会长久的

6.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选题过程既是_________的过程,也是____________的过程。

空1 :思考

空2 :发想问题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过程是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研究的过程。

空1 :教师

空2 :学生

8.在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要善于发现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________,为他们提供有助于学习开展的_______。

空1 :生长点

空2 :情境

9.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方式包括:情境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空1 :问题解决

空2 :体验学习

10.在自然领域的现场研究中,师生往往以自然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研究对象。

空1 :动植物

空2 :自然资源和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自测练习试卷(三)

单选题:

1.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条件来看,一般认为,合作小组的规模()

A.以2—3人为宜

B.以6—10人为宜

C.以10—12人为宜

D.以12—15人为宜

2.小组合作研究中的导师制,其具体组织形式体现为:()

A.一个固定的教师在一个固定的学段指导全校的学生

B.一个固定的教师在一个固定的学段指导一个固定班级学生

C.一个固定的教师在一个固定的学段指导一组固定的学生

D.一个固定的教师在一个固定的学段指导一个固定的学生

3.下面关于教师在引导学生成为研究者的过程中所承担角色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当学生扮演研究者角色时,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教育者”

B.当学生扮演研究者角色时,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C.当学生扮演研究者角色时,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

D.当学生扮演研究者角色时,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4.学生在交流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

A.提问者

B.对话者

C.倾听者

D.评判者

5.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中,下列哪种形式存在问题较多而不宜选择()

A.小组合作研究一个主题的组织方式

B.全班探究一个主题的组织方式

C.全校探究一个主题的组织方式

D.个人独立研究一个主题的组织方式

6.下面关于“异质分组”方法合建立作小组的论述中,哪个是有偏见的认识()

A.不同特长、能力的小组成员组成的团体更有助于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B.异质分组会导致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搭便车”现象

C.异质分组在小组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组内的合理分工

D.异质分组方法能够听取不同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有利于彼此相携

多选题:

1.综合实践活动中个人独立研究一个主题的组织方式存在的问题是()

A.个人独立研究一个主题的组织方式学校传统的教学活动冲击较小

B.教师无法与每个学生一起活动,学生的探究无法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

C.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D.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

2.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哪些原因:()

A.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B.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

C.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需要

D.课堂教学的管理需要

3.跨校或跨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特点是:()

A.学生可以运用以互联网为主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展开课题研究

C.学生可以跨越彼此间文化、自然环境的差异,就某项课题共同努力

D.跨校或跨地区活动的开展与校内、班内组织形式在实施中完全无关

4.下面关于建立合作的教师指导小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立合作的教师指导小组有利于展开教师间的竞争

B.有利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更深刻的体验

C.建立合作的教师指导小组有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

D.合作的教师指导小组有利于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5.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

A.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B.具有创新意识,有好奇心,富于幻想和联想

C.具有创造性思维,喜欢发表新见解;不愿循规蹈矩

D.认真听讲,遵守纪律

6.在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于:()

A.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B.学生学习的监督者

C.学生学习的指令者

D.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判断题:

1.知识经济社会中,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看法与态度。正确

错误

2.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原因,还不能承担研究者的角色。

正确

错误

3.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大了,教师关注、调控的因素少了。正确

错误

4.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

正确

错误

5.要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整齐划一管理。

正确

错误

6.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正确

错误

7.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与老师一样,都是积极参与活动的研究者。正确

错误

8.在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分析工具时,最需要关注的是技术本身的功能。正确

错误

填空题:

1.小组合作探究所要论及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_______。

答案:组织形式

2.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合作已逐渐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和推动社会发展的________。

答案:巨大动力

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学生即研究者”成为一种全新的___________。

答案:教育理念

4.在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________。

答案:知识传授者

5.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________的过程。

答案:发散

6.小组合作研究可以保证活动获得教师的_________,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社会性的____________。

空1 :有效指导

空2 :双重发展

7.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________,立足于学生的________。

空1 :学

空2 :需求

8.合作小组的建立方式就分组的性质而言,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

空1 :同质分組

空2异质分組

9.只有当学生拥有探究性的态度与方法,他们才能够真正从一个知识的__________转变为知识的__________。

空1 :接受者

空2 :创造者

10.当教师跳出教案的__________、学生脱离教师严格的__________的时候,彼此的主动性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空1 :束缚

空2 :监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自测练习试卷(四)

单选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常见的质性评价方式是:()

A.设计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评价指标体系

B.建立标准化的试题进行测验和考试

C.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等级的鉴定

D.记录成长痕迹,成果汇报与展示的“档案袋”评价

2.下面关于多主体评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多主体评价的提出主要是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面

B.多主体评价的提出主要是改变以往单凭考试成绩评价的局面

C.多主体评价可能会使家长无所适从,教师推卸责任

D.多主体评价可以对学生有更客观更全面真实的评价

3.下面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作为文化过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最终将表现为学校的方方面面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并带动学校文化的变革

C.学校文化的变革促进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并带动的学校文化只是“形象工程”

4.关于对于目前由学科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正确的认识是:()

A.学科教师兼任该课程,缺乏综合知识的储备和知识的迁移

B.学科教师兼任该课程,只会遵循学科的逻辑进行教学,不利于探究

C.学科教师兼任该课程,可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及时的学科知识的支持

D.学科教师兼任该课程,不利于任课教师自身学术的提高

5.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家长参与,认识正确的是:()

A.家长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是无限的,家长的参与可以使活动更贴近生活

B.家长与教师是一对矛盾,参与其中只能制造麻烦

C.家长的参与就是帮助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

D.学校教育是教师和教育家的事情,家长只需管理孩子的生活

多选题:

1.下面哪些是对于传统评价的叙述?()

A.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学校选拔最好的学生

B.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分类鉴定,进行选拔和淘汰

C.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D.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同时倡导学生在评定中的合作

2.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与学科课程并行的组成部分,这种做法体现了课程结构改革的哪些基本原则?()

A.综合性

B.均衡性

C.选择性

D.统一性

3.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哪些联系?()

A.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纳入各学科教学,不必单独开设

B.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

C.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D.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4.下面关于学校文化变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因为学校文化变革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学校文化的变革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其改变也就不容易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只是一个技术过程,与学校文化变革是没有关系的

D.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5.强调学生自我反思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成长的作用表现为:()

A.通过自我评价发现与认识自己

B.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学会接纳与宽容

C.在对他人评价中学会尊重

D.在同学间的互评中学会欣赏和理解别人

判断题:

1.学校是教育权威,家长参与是外行干预内行。

正确

错误

2.学校、家庭、社区乃至社会作为连续统一体构成了整个的教育环境。

正确

错误

3.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正确

错误

4.档案袋评价可使学生获得“主人翁意识”,但评价结果不能客观公平。

正确

错误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其目标。

正确

错误

6.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具有第一发言权

正确

错误

7.课程知识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

正确

错误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单纯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文化过程。

正确

9.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分类鉴定,进行选拔和淘汰。

正确

错误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校向外部开放,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正确

错误

填空题:

1.传统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学校_______最好的学生。

答案:选拔

2.跨学科探究是将________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答案:不同学科

3.家长中蕴藏的___________是无限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掘。

答案:教育资源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常见的质性评价方式是________。

答案:档案袋评价

5.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________。

答案:稳定性

6.人的发展是一个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过程。

空1 :动态

空2 :持续

7.“课程连续体”呈现为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为单学科探究活动、________和________。

空1 :跨学科研究活动

空2 :综合实践活动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领地并不限于_______范围之内,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也不仅仅是__________。

空1 :学校

空2 :教师和学生

9.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内容方面,前者依靠的是__________、后者依靠的是__________。

空1 :生活逻辑

空2 :学科逻辑

10.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基本是__________,家庭对学校教育的介入程度也很______。

空1 :封闭式的空2 :低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 [摘要]: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常态课,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有效整合,而这种整合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各学科教学活动是“双赢”的。 [关键词]:整合依据;整合策略;整合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又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我校从2003年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教师建设》的课题后,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各学科教学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战场。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整合的依据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其它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学科课程具有基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的间接经验。(2)综合实践活动方式以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为主,而学科课程以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科课程侧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等于各学科,它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各学科又存在密切联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2)综合实践活动所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3)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甚至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各学科领域知识综合与融合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学科领域知识也可以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的内在联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有效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汇总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走进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浸润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喜爱、向往、崇拜的大都是流行音乐、港台明星、言情武打剧等。戏曲在年轻一代的眼里,差不多成了“出土文物”。为了提高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兴趣,使他们关注戏曲、欣赏戏曲、热爱戏曲,必须采用一些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如上网、竞赛、表演等。为此,我们搞了这次“走进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活动宗旨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3、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学习鉴赏戏文。 4、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5、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为振兴、光大戏曲事业而努力。 三、活动设想 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 2、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 3、能理解戏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通过竞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 5、考察地方戏的特色以及现状。 6、讨论地方戏的现状,给出振兴方案。 四、准备活动 1、成立研究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各人分工。每小组5-8人为宜。 2、查阅资料。可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还可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收集、了解有关戏曲的材料和知识。 3、调查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家乡地方戏曲(锡剧)的现状,思考发展良策。 4、准备表演戏曲节目。 五、集体活动步骤 1、交流材料。把各人收集的资料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互通有无,使每个人都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2、教师介绍。重点介绍中国戏曲的历史,几个主要的戏曲剧种(如京剧、昆剧、黄梅戏、评剧等),戏曲中脸谱、行当的含义,京剧旦角流派等。 3、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在课堂上介绍中国戏曲的现状,并讨论发展地方戏曲的良方,写出方案。 4、欣赏不同剧种经典剧目片段(播放碟片),有京剧《苏三起解》,评剧《刘巧儿》,锡剧《双推磨》,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红楼梦》,花鼓戏《刘海砍樵》等。 5、优秀戏文鉴赏。印发《天仙配》、《玉堂春》、《花木兰》中的精彩唱词选段,让学生分析、讨论,进而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6、戏曲知识竞赛。可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参赛单位进行,也可整个年级一起进行。我们采取的是后者。各班派三名选手参赛,其余300多个学生既是自己班级的拉拉队,又是观众,气氛相当热烈。(附) 7、粉墨登场,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各小组(或班级)都上台表演。演唱内容有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孟姜女》选段“十二月调”,锡剧《双推磨》选段“推呀拉呀转又转”,黄梅戏《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业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综合实践活动课产生的理论基础分别是: 1.从主客两分的的知识观走向主客统一的知识观 主客两分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工具性,把知识看成认识世界的工具、手段,看成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主客分离的认识对象和成果。而后者则看成是主体经验的生成过程和个人意义的建构过程,认为知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这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则是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渗透价值的过程。 2.从外铄论的教育观走向内发论的教育观。 我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并没有从内在发现儿童,再受国外的影响下我国开始重视和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唤醒他们心中对知识的渴望。 3.有知识本为课程观转向发展本为课程观 课程是儿童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礼节、体验、研究、反思和创造性实践构建的活动。课程应该是开放而舒展的。儿童则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生者。 4.有单项传授转向互动共建的教学观 在原来的课堂上老师只是向学生单项的传授知识,而现在则有了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教学是以理解为基础的采用多元方式建构生活的过程。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比较典型地反应多元学些方式的整合。因此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才可以取得好的成果。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是什么? 1.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是由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世界的生活世界决定的。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 4.生成性 儿童本身的发展就是不断生成、连续与非连续互动交织的过程。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空间。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着眼于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亲历和体验 2.立足于生活世界,强调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联系 3.注意问题探究,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 4.崇尚活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5.强调综合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什么? 一.总体目标 (一)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可或缺、贯穿过程始终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但它服务和服从于上述两个维度的目标的需要。在课堂实施中,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统一。

综合实践与科技教育的整合教学

综合实践与科技教育的整合教学 青岛开发区珠江路小学李本凤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是水到渠成之举。 一、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有效活动渗透科技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是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资源具有很大的区域特点,课程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要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应根据地方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青岛属于沿海地带,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海洋资源,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家乡的海》是我们综合实践的一个活动主题。该主题分为三个阶段。(一)探究阶段一一以《家乡的海》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二)实践阶段一一赶海(三)展示与总结阶段一一我为家乡海作宣传。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在第一阶段家乡的海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小组研究家乡的海岸线,有的研究家乡的海产品,有的研究海水的质量及污染问题,有的研究家乡的海滨风光,还有的研究家乡的海军基地呢。在活动中根据意愿学生自由分组并选出组长,各小组汇报要研究的子课题,集体讨论。根据子课题,组长进行合理分工、布臵调查任务。这一阶段通过选题、方案制定,调查表的设计以及资料的查询培养了学生调查、搜集的能力。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 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在第二阶段《家乡的海》实践活动一一赶海中,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家乡的海,知道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它潮涨潮落,提供给人类源源不断的能源,奉献给人类丰富的海产品;当同学们提着小桶拿着铲子,挖到吐着舌头的蛤蜊,抓到举着大钳子的螃蟹,捡到一个个漂亮的贝壳时,该有多么兴奋呀!书本上再多的语言也不及这亲自实践的一刻!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经济发展等等教学教育目标,就这么水到渠成地深入学生的内心,生活在海边的家乡自豪感就这么深深地打下了烙印,为家乡未来更环保更科学发展的思想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总共配置 23 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 15 个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分别为 2 个和 6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操作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课程解读】 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基本规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经验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可以说,在教育史上,经验课程从来都是与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课程相冲突的。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经验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历史上的各种经验课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经验者、是经验改造者,是自主发展者。经验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环境。如果在经验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发挥,那么,其课程价值就难以得到实现。 经验课程的设计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鲜活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生活情景,面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领域,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组织生存的能力。日本新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时间”的基本活动领域之一就是自主生存。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完全是在预设的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实现的,如何面向现实的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批判反思来获得发展,成为经验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

我们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我们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它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也越来越大。我根据八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周围的生活,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调查了解垃圾的来源、危害,怎样处理垃圾等,让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实践中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发展对自然的关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我们身边垃圾的来源、分类以及处理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2、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互享信息资源的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分工协作,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的形成,进一步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了?(对学校、家附近垃圾进行观察。) 2、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3、小制作、画画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确立活动主题; 2、自由组建小组,确定人员,选出组长; 3、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垃圾的种类、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分类及回收的方法。 2、调查垃圾处理情况,提出垃圾处理的新设想。 第三阶段 1、活动成果展示; 2、交流体验; 具体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这种具有导向性的情感氛围中激起环保的参与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强调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落实规划纲要的精神,基础教育必须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的要求。 一、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 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答。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都需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10多年的时间内,是国际上成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组织最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国际上成立的各类合作性组织近千个。联合国各组织在国际上在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解决各种分歧与冲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组织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论坛、会议,讨论的主题都是与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的时代主题。各国政府首脑频繁出访,加强对话与沟通。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依存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 “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经济全球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国家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了解世界经济活动规则,关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认识国际事务等等方面。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具有起码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且具备合作、交往等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理解,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从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具有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学会学习、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 为了应对21世纪世界发展的挑战,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国际理解教育。199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规定,各门课程实施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而且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四大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作业

1.第1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不必坚持()原则 A.全面性、系统性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自主性原则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2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认知层面的目标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4.第11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量评价方法不包括() A.访谈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测验法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12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不包括() A.文本参照模式 B.任务导向模式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6.第13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不是() A.实现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B.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C.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D.让学生主动参与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14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外课程资源不包括() A.社区资源 B.家庭资源 C.学校资源 D.社会资源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8.第21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不具有哪个特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最新)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 5、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6、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参观、调查、采访、 7、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 8、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

饮食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饮食与健康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湖北省谷城县庙滩镇街道中心小学占红玲黄秋芳 一、主题的提出 饮食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人们一天都离不开饮食,。体格健壮,健康有活力的人,一般来说,都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其实生活中许多的细节都与饮食有关,民间还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孩子的饮食以副食品为主。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乱挑食、爱吃零食的不良现象。常以零食为主,三餐不按时吃,这样既不符合饮食卫生,又严重地危害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既助长了小学生追求名牌、追求奢华、追慕虚荣的风气,又毒害了小学生的心灵。所以培养小学生正常饮食的良好习惯,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亟待探究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力求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规范小学生的饮食习惯,正确引导营养方向,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我们周围,到处可以看到体重超标的小胖墩;在食堂里,学生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屡教而不能改;在体育成绩单上,成绩优秀的学生屈指可数;教室里,三天两头看到座位空着……为什么现在我们祖国的花朵这么娇弱?是什么剥夺了他们的健康?因此,我们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饮食与健康”这个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期望通过此项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爱护自己,服务他人的思想意识,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使每一位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掌握有关饮食保健的科学知识、技能。 二、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对饮食的关注,认识饮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功用,让事物更好地为我们健康成长服务。 2.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试拟定健康食谱。 3.培养学生观察研究、想象创新及与人协作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与人交流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三、活动的实施 整个主题活动分四个阶段实施:1、准备阶段:了解食物的来源;2、实施阶段:调查食物本领大;3、成果展示:我是小小营养师;4、拓展升华:想象未来的食物。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了解食物的来源目的:向家长、售货员等请教食物的来源,与同学交流自己熟悉的食物及其来源,激发学生研究这一主题的兴趣。 过程: (一)食物从哪里来 鼓励学生向家长、菜贩、菜农等调查了解食物的来源,了解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二)开个小小交流会 在班上开个交流会,让学生交流知道的食物及它的来源。食物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繁的东西,孩子们对食物非常了解,可以一口气说出许多种,如:各类蔬菜、肉类、奶制品、小零食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这为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奠定了情感基础。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奥鹏-华师15年9月课程考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作业考核试题满分答案

华师15年9月课程考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作业考核试题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是指某一学龄的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每一学龄段的具体体现。 A.课程目标 B.总体目标 C. 学段目标 D. 活动目标 -----------------选择:C 2. 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主要因素中的教师因素不包括() A.教师旧有的观念、习惯 B. 教师的知识结构 C. 教师活动规划与设计能力 D.学校所处地区的自然资源 -----------------选择:D 3.校内教师相互配合,并取得校外人员的协作,形成共同指导的局面。这体现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 A.因地制宜 B. 多方参与 C.多因素协调 D.预设和生成相统一 -----------------选择:B 4.()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 A. 课程资源 B. 课程内容 C. 教材信息 D. 课程目标 -----------------选择:A 5. 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发展的基本策略的是( ) A. 教师以校为本的发展策略 B. 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 C. 教师的自主发展 D.教师的职前培养 -----------------选择:D 6.学校围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机会点与威胁点,全面把握课程资源现实性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这属于总体规划的( )。 A.情境分析法 B.系统分析法 C.综合法

D.基于“多元智能”进行总体规划法 -----------------选择:A 7.()是教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A. 课程大纲 B. 课程标准 C. 课程目标 D.课程计划 -----------------选择:C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注重建立促进学生()的评价体系。 A. 个性发展 B.动手能力 C.创新能力 D. 全面发展 -----------------选择:D 9.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设计的学生因素不包括( ) A.学生的已有经验 B. 学生的兴趣爱好 C.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D. 教师的教学风格 -----------------选择:D 1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过程要突出三个方面,下列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是( ) A.识记 B. 参与 C.探究 D.体验 -----------------选择:A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不包括( ) A. 现有资源的直接开发 B. 现有资源的加工改造 C.新资源的培育 D. 原有资源的利用 -----------------选择:D 1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撰写中活动过程的撰写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下列不属于这三个阶段的是() A.准备阶段 B.反思阶段 C. 活动阶段 D. 总结阶段 -----------------选择:B 1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需要教师结合社区资源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主题,进行设计、指导和评价。这体现了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的哪种具体能力( ) A. 课程开发能力 B. 教学设计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讲解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整合学科知识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得到了结构性的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有区别,也有联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学生将这些技能和知识运用出来,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科教学: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指导性的活动;教师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听从指令;外在的学习动机很重要;教师提出学生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四基”的获得和运用(“四基”: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自由选择;重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构建学生的能力。 我区从2002年4月开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课改突破口进行了实验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大家都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小学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引起了省市教研部分的关注。中学起步比较晚,同时又是区域性推进的必要组成部分。从局到学校和教师都比较重视,积极做好了准备。加上从2003年秋开始中学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道通实验学校王崇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是以当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反映了当代课程发展的理论要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内容上,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跟踪、跟进研究显得迟滞。 (2)在研究权威主体上,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研究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的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 (3)在研究对象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及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 (4)在研究范围上,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 (5)在研究成果上,重复研究多,创新作品少。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变成学科拓展活动。由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任课老师,活动主题的确定很容易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 (2)用学科教学方式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两个概念,这两种课程实施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手段都应不同。 (3)课程内容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更多的教师青睐于研究性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化倾向。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反思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学”更多依赖于“教师教”,要转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座谈、报告.查阅资料、体验等。 (2)教师问题。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接受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需要一个过程。 (3)学校问题。学校管理者认为实施实践活动会耽误学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学校声誉和就业率,因而一些学校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案例doc资料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课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本活动设计是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进行设计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的研究成果。这一课题是国家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的子课题之一。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尝试解决综合实践主题研究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实施计划——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这部分只是这一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要求,按照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我设计本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是: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 (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 3、主题教育理论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学目标: 我确定本活动教学目标的依据是:第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第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人文主义等理论;第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第四,根据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第五,我自身的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