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405.00 KB
- 文档页数:60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混合运算等。
这些内容是对二年级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的认识和基本的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进行较复杂的计算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能够进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规则。
2.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练习题等。
2.准备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3.准备教学环境,保证教室的安静和整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个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出现的数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规则,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则。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一些与万以内数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毫米的认识。
本课时通过让学生认识毫米单位,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教材以实际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概念及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对毫米单位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建立毫米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毫米单位。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如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毫米单位,学会长度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毫米单位,学会长度单位的换算。
2.难点: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毫米尺、实物模型、PPT等。
2.学具:每人一份毫米尺、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2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课本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毫米的认识。
2. 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毫米尺,让学生观察毫米尺上的刻度,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等换算关系。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宽度等。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2页例3。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例1、例2的学习,认识了“倍”,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了解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建立“倍”的模型。
(三)学习目标1.在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用“线段图”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
2.借助线段图,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会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会看线段图。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先摆一摆,再填空。
(1)第一行摆4根小棒,第二行摆2个4根。
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倍。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3倍。
第二行摆了()个2根,是()根。
(3)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了()个3根,是()根。
你有什么发现?(二)课堂设计1.复习旧知(1)看图列算式①②(2)说一说填一填① 6个5是(),2个7是()。
② 40÷5=(),因为40里面包含有()个5,所以40是5的是()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新课的学习找到着眼点,对乘法意义和倍的关系进行回顾,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找准探究的“起始点”。
】2.问题探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有关“倍”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例题探究。
①阅读理解课件出示主题图,自己读题,你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②尝试解答。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四单元《第3课时
减法(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减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减法的定义及基本运算方法。
2.减法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减法的定义、基本运算方法和示例题的课件。
2.教具:数字卡片、算术符号卡片等。
3.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口头提问引入减法概念,激发学生对减法的兴趣,并复习加法
知识。
2. 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减法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减去一个数从而得到答案
的过程,示例说明减法的运算方法。
3. 操作练习(15分钟)
教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字计算练习,使用数字卡片和算术符号卡片进行互动,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
4. 拓展练习(15分钟)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进行减法计算,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温故知新(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梳理学生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减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练习和梳理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合理分配)》主要让学生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合理分配资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分配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合理分配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加减法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涉及资源分配的问题时,还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分配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合理分配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合理分配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态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合理分配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合理分配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和理解合理分配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物模型等。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合理分配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分给他的2个朋友,每个朋友应该分得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尝试解答。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四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解读并分析问题–能够有效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耐心与毅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学习态度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2. 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3. 运用数学方法验证答案的正确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问题,提取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2.教学难点:–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并利用问题中的隐藏规律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确保问题足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课件、黑板报等2.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解决课上问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2. 激发问题(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思路3. 解决问题(25分钟)•学生进行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老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注意学生间的合作4. 展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并由老师带领全班总结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思考方法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上所学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思考,共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推荐】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口算乘法人教新课标2014秋(2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算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算方法。
2. 乘法口诀的运用。
3. 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乘法口算方法、乘法口诀的运用。
2. 教学难点:乘法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口算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乘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
2. 新课:讲解乘法口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乘法口诀。
3. 练习:布置口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 应用: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口算乘法2. 板书内容:乘法的意义乘法口算方法乘法口诀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口算练习题:巩固乘法口算方法。
2.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提高教学效果。
3. 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乘法应用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4. 加强课后辅导,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购买不同数量的物品所需的总价,从而自然引入乘法的概念。
二、新课的讲解方法在新课的讲解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乘法口算的方法。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口算接力”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口算竞赛,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2. 难点•能够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小明有5个苹果,如果每人分1个苹果,问班上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引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思路。
2.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授与实践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教师提供的几个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拓展延伸设计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自主练习,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实践活动,教师可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也可通过课后布置的作业或测试来检验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观察、分析、归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我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上的思维方式各有不同,这也提醒我在教学中应多样化授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5课时吨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质量单位,本课时《吨的认识》是该单元的第五课时。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克和千克的概念,本课时将引导学生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并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吨作为质量单位。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吨这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可能还较为陌生。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可能经常听到或看到“吨”的字眼,但对其具体含义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情境、实物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吨的直观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识吨,知道吨与千克的关系,能运用吨作为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吨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吨,掌握吨与千克的关系。
2.难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吨作为质量单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吨,感受吨的实际意义。
2.实物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
3.交流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蔬菜等,以及相应的质量标签。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质量单位尺,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例如:“假设我们班上有30位同学,每位同学的质量大约是25千克,那么我们班上所有同学的总质量是多少呢?如果用吨作为单位,又是多少吨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本课的主题——吨的认识。
呈现(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吨的大小。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是该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毫米单位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解毫米单位,认识毫米刻度尺,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以及进行毫米单位的简单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毫米单位的表象,提高长度测量的准确度。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
但是,对于毫米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毫米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毫米单位,认识毫米刻度尺,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毫米单位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建立毫米单位的表象,掌握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进行毫米单位的简单换算,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毫米单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毫米单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毫米刻度尺、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测量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支铅笔,让学生观察其长度,并提问:“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回答:“大约20厘米。
”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我们要测量更小的长度,比如这支铅笔的直径,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由此引出毫米单位的学习。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毫米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毫米刻度尺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毫米刻度尺上每一小格代表1毫米,10个小格组成1个大格,10毫米等于1厘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4课时千米的认识(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千米的换算关系,能够将不同单位之间进行换算。
–能够准确使用千米进行长度计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长度的估算练习,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度概念的敏感度,培养他们测量和估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千米的基本概念和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千米的计量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千米的概念解释和换算表。
2.实物道具:千米尺、小牌等。
3.教学素材:通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入千米的概念,如“你知道千米有多长吗?”2. 讲授•介绍千米的定义:1千米等于多少米。
•通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千米的测量实践,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估算来解决。
4. 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千米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鼓励学生思考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差异。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米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米的概念,但可能在理解难点上需要更多的反复讲解和练习。
下节课可以通过更多案例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作业1.回答课堂练习题。
2.测量身边的物体并写下长度,用千米作为单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千米的概念,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毫米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锻炼学生的观察、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毫米的概念。
2.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制作好教案、板书,准备好实物尺子和毫米纸尺。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铅笔、橡皮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一根尺子,问学生认识这是什么?如何用这根尺子测量东西的长度?引出毫米的概念。
2. 学习毫米的概念教师向学生介绍毫米的概念,解释1毫米等于一根头发的粗细,并出示毫米纸尺,让学生观察。
3. 进行长度比较教师让学生用毫米纸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毫米的小单位特点,进行讨论。
4. 拓展练习教师让学生自己测量教室里的几个物体的长度,并填写在表格中。
然后让学生按照长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五、教学反馈1.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学生的测量结果和排序情况,并进行讨论。
2.教师提问,巩固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六、课堂作业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的几个物体的长度,并用毫米进行记录。
2.检查作业:下节课之前收集完成的作业进行批阅。
七、教学反思此节课主要围绕毫米的认识展开,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主题图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小红一家三口到商场去买东西,选好了商品拿到销售单据来到收银台。
二.提出目标,指导自学:1、三位数连加精算出示问题:(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解决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认为该怎么算才恰当?列出算式:558+225+166=你准备怎样计算三个数的连加?其实也可以使用竖式将这三个数同时加起来。
写出竖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试一试。
5 5 82 2 5+ 1 6 69 4 9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2、三位数连加估算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为什么?只需要知道准备的钱够不够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使用估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1、探究算法:同学说一说是如何计算的并说明理由:板书:总结方法:刚刚我们计算的时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方法,那么应该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估算,什么时候采用精算呢?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完成教材46页第 12题理解题意后,想一想这里是用精算还是估算,交流想法后让学生算一算。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1、完成教材46页第13题先让学生猜想两人摆出的三位数,和与差分别接近多少,再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多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
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数据特点进行估算。
2、完成教材46第14题开放题,学生的方案合理就行。
六.板书:解决问题558+225+166=949 560+230+1705 5 8 =560+4002 2 5 =960(元)+ 1 6 69 4 9七.小结: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根据给定数据求出平均数。
3. 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1.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PPT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分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第二阶段:新课讲解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的含义和作用。
2. 通过实例,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强调“总数÷数量=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3. 利用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求平均数。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讲解练习题,分析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阶段:实际应用1. 利用PPT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2. 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求平均数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观察身边的实例,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写下解题过程。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求出平均数,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四单元《第2课时加法(二)》(教学设计)一、课时内容简介本节课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加法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进一步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加法的基本规则进行计算,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较大数字的加法运算,尤其是进位和人的介入。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
2.教具:数学教学实物、数字卡片、彩色粉笔。
3.环境:保证教室整洁,确保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数字卡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学习新知(15分钟)1.讲解加法的基本原理。
2.以小组形式进行加法运算练习。
3. 拓展应用(20分钟)1.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
4. 总结归纳(10分钟)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加深他们对加法的理解。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加法练习题,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独立完成。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加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学习困难,尤其是在较大数的加法运算时表现不够熟练。
下节课我将重点针对这一问题做更多的练习和巩固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七、教学延伸为了加强学生对加法的学习,建议家长在家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加法运算的练习,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希望通过本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五单元《第01课时认识倍》(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介绍了倍的概念。
本课时《认识倍》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倍的含义,能够用倍数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并能够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倍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但是,对于倍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一个数的几倍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倍的含义,能够用倍数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并能够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究倍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倍的含义,能够用倍数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够用除法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倍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倍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课件、黑板、粉笔、倍数卡片、实物等。
2.教学资源: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例如,出示3个苹果和2个香蕉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苹果和香蕉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苹果是香蕉的1.5倍。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倍。
2014-2015学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 《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