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和科学研究领域,严格来说,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渐发展,传统的行政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伴随着政府再造运动的发展,公共管理也迅速风行全球。但何谓公共管理,可以说是众说纷坛,不能定于一案。虽然人们很难给公共管理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对因其定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共管理的性质与范围,所以本节将以时间为线索来检视不同时期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皮瑞和克莱姆认为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制工具取向的结合体。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这是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姆认为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他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这些不同包括倾向于将管理视为类同管理等六个方面。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关注那些能够将理念、政策转化为行动规则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波茨曼与史陶斯曼则认为公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休斯则认为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本书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据此,本书认为,公共管理的性质在于: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合法性。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治理的主要责任。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一)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行政学者古利克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具体来说,导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既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背景。1、在学科发展方面。行政学主要经历了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范式、行政原则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等四个阶段。但就是公共行政即管理学这种范式也有其缺点,它忽视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公私管理之差异,导致了由管理而无行政的窘境。2、在现实背景方面。主要有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以及社会对政府的不满;经济因素和财政压力;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等原因。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学者又发展出了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途径:公共管理途径。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依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的观点,尽管研究途径及理念有各种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

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目前,在公共管理的研究上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见解。依笔者,公共管理学有如下特质:1、公共管理是以整合性的概念。2、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部门。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6、公共管理关注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7、公共管理是以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第三节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公共管理有何性质,或者说到底在哪些方面区别于私部门的管理,这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存在本质差别,有人则认为这二者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从规范的角度来看,强调公私管理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对于理解公共管理的特质是十分有益的。具体来讲,二者的差异可以从如下几个围度来认识: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组织则没有。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管理只有有限的管理自主权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管理则由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对于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未允许的便是非法的。而对于私领域的管理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5、政府与市场。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政府理性往往是多元的,而私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确存在种差别,但也不能过分扩大二者之间的差异。公共管理和私管理的学者和实践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灵,以学习的姿态,相互学习和借鉴,以达到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目的。

第四节新公共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绩效赤字,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其共同的特征是引进公共管理的理念、技术及模型。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一种改革或管理形态的变化,而是政府角色与市民关系产生了本质的变化。那么新公共管理到底是什么呢?

著名的公共管理专家胡德曾归纳了新公共管理的七个特点:即时的专业管理;目标明确与绩效衡量;强调产出控制;转向部门分权;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法汉姆及霍顿综合其他各家的看法,提出新公共管理的特征:采用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改变现行的政策,转换成为“新公共服务模式”;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从总体上来看,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即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观点是: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及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新公共管理代表着人民持续不断地改革政府,实现理想政府治理的一个努力方向。但它是否意味着政府治理的一个新典范时代的到来,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第五节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

政府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治理者或管理者。但是,环顾四周,政府治理的环境将变得

更为动荡、更为不平衡、更为复杂、更为变化多端。一句话,公共管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认识这些挑战,有助于我们理解政府作为治理者的责任和使命。

具体来说,这些挑战包括:1、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问题。安全与秩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凡是人类存在的地方,人们莫不试图建立良好的秩序。作为公共管理者,如何防止政府的崩溃,建立和发展宪政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政府治理至为关键。

2、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政府治理绝非是一个工具——理性价值的追求问题。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要扮演执行与捍卫民主宪政的角色,这就是说他要致力于发展、弘扬民主治理过程的合法性。

3、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一个有效的政府和一个较为完备的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机轮。在公共领域,现阶段又过于崇尚市场机制取向,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政府有机结合起来。

4、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对于政府治理而言,全球化是机会,也是挑战。

5、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面对着人类日益增长的期望革命,如何平衡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当代政府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6、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7、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8、关于重振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如果政府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就必须提供自己的能力,依据世界银行的观点,政府的能力是指政府以最小的社会价格采用集体行动的能力。

9、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的问题。

10、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问题。问题在于政府能否有能力激发、培养这种责任感;政府是否能够给社会提供这样的机会;政府是否改变自己传统的优越感、自我中心感。

11、公共管理如何应付复杂、不确定与变革的问题。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全球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管理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机械的管理思维方式,发展一种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的管理方式。

12、重建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言:假如没有目标的话,即使我们大步迈向前去,亦将无所寸进。面对21世纪,我们的确面临着道德秩序重建的挑战。

第二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第一节作为一般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理论者和实践者长期以来一直都在探讨和界定管理者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曾经总结了八种研究管理者职能和角色的途径。1、古典学派。他们将管理者的角色用一套综合的职能予以描述。2、伟人学派。他们试图通过对历史上以及现实中杰出人物的家庭、教育、事业和个性等加以描述,将他们作为楷模和典型。3、企业家学派。他们更多地将管理者视为创新者,创造性思考者以及机会的发现者。4、决策理论学派。将管理者视为复杂环境下的决策者。5、领导有效性学派。将领导特质以及管理风格视为导致有效绩效的因素。

6、领导行为学派。通过对领导行为的观察和研究,研究成功领导的行为及技能。

7、领导权力学派。他们关心的是领导者的权力和影响,以及如何最大化地行使他们的权力。

8、工作活动学派。运用归纳方法,以调查研究资料为基础,对管理的工作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然后确认管理者的活动。

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对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他通过大量的、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结论:一个管理者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些工作和作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的工作、信息情报方面的工作和决策方面的工作。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着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具体包括三种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2、信息方面的角色。管理者在其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中处于中心的地位,事实上是组织的“中枢神经”,他既是获取外部信息的焦点,也是传递信息的来源。信息角色包括下列三项: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3、决策方面的角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也许就是担任决策角

色。管理者对他的组织的战略决策系统负有全面的责任,也就是组织的每一项重大决策皆与管理者有关。包括以下四个角色: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这是个角色构成一个整体,组织之所以需要管理者,不仅是因为制度的不完善性和环境的变化性,而且是需要一个正式的权威来担任某些基本的、经常的责任。

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以奎恩为代表的一群学者,对管理行为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他们发展出竟值框架,并以界定了八种看似相互矛盾又必须兼顾的管理角色。主要包括:导师、促进者、监督者、协调者、指导者、生产者、掮客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管理者的工作是大量的;管理工作具有多样性和琐碎性;管理者处于组织的焦点地位;管理者是权力和责任的混合体。

第二节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

前一节对一般管理者指责和角色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与如今的公共管理者的思考、情感和作为相吻合呢?管理都会涉及到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所以公共管理和一般管理的角色和责任肯定有许多相吻合之处。但正如在第一章所阐述的那些公共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区别一样,公共管理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这些特质,也决定了公共管理者承担与一般管理着不同的角色。

对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许多学者作了很好的阐发。在这许多论述中,又以魏姆斯里在“黑堡宣言”中对公共管理者在民主社会治理中的角色的阐述最具有典范性。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者应扮演以下角色:

1、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在任职时就已宣誓要护宪和行宪,这是公共管理者的天职。

2、人民受托者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受人民的委托,在治理过程中扮演正当与重要的角色,不能屈服于强烈短视的压力,应考虑长远的全民利益。

3、贤明少数的角色。公共管理者要扮演贤明的少数,而不是随波逐流追求时尚的多数或有权的少数。

4、平衡论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必须对外在环境有回应或反应,也就是要以维护公共利益及宪政运作为职业。

5、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提出合理的说明并尽量将人民纳入自己的治理过程,以增加民选领导、民意代表、所有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

总之,公共管理者在民主治理中应扮演重要的、有价值的、正当的角色,而不能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管理者。

第三节公共管理者的技能

公共管理者为扮演好其角色,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所谓技能,指后天发展起来的、处理特定人、事、物的能力。管理技能不同于业务能力,一般而言,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多半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的人未必就是一个好的管理者。那么一个好的管理者究竟应具备何种技能,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规范的以及实证的研究,综合而言,公共管理者的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性技能。技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这是现代公共管理日益专业化的趋势所要求的。

2、人际关系能力。正如瓦尔多所言,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质在于协作人际活动,协作活动的核心在于人际的互动。一个管理者只有拥有人际关系能力才能将人员整合到各种协作型的活动之中。

3、概念化技能。所谓概念化技能,是指公共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亦即抽象思维的能力。

4、诊断技能。所谓诊断技能,是指针对特定的情景寻求最佳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探究原因、因应对策的能力。

5、沟通技能。可以这样讲,没有沟通就没有组织和管理。所谓沟通能力,是指管理者具有收

集和发送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书写、口头语肢体语言的媒介,有效与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

总之,一个成功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上述五个方面的管理技能。当然,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基本技能的要求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第四节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对于一个公共管理者而言,成为一个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是重要的。有效性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它是我们经常谈论但又很难得到界定和满意答复的概念。在我们看来,有效性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经济、效率、效能、公平等的综合体现。有效的公共管理者要有哪些基本的特质呢?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自我评我甚为重要,因为,公共管理者借此可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策略的执行时能优胜劣汰。

2、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为此,公共管理者就必须具有创造力。假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具有创造力,而这些创造力又是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时,有效地公共管理者就绝对不会令人讨厌。

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公共管理者不应是唐斯所谓的“狂热家型的官僚”,因为这种人在积极推动某项运动时,只支持他们自己的狭隘政策而阻止其它任何的发展,常常会引起冲突和仇恨。公共管理者应成为“政治家型官僚”,使其拥有远大的目光和开阔的胸怀。

4、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这是由公共部门策略的执行往往旷日费时所决定的。

5、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这样就可以使其在管理中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在决策中能沟通盘考虑,通盘打算。

6、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要与民众和睦相处,还要能了解民众。

7、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善于分析与思考。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分析,尤其是价值、判断、直觉、经验间的分析思考与分析工具的整合。

第五节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力的公共管理者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的复杂性越来越强烈,使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动荡,这一环境对传统的基本的管理假定发起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著名的公共管理学大师莫根在其《驾驭变革的浪潮》一书中,为变革时代的公共管理者提出了许多深刻而与具有启迪的见解。

1、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发展他们解读和预测环境趋势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感悟组织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发现机会。

2、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前瞻性管理的态度和能力,特别是“前瞻思考”、“由内而外”的管理能力。

3、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领导技能。他们应将领导视为一种“形塑”和“架桥”的过程。

4、在信息社会中,组织的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公共管理者必须设法开发和调动组织中每一个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性潜能。

5、未来的社会要求组织和成员加强学习、创造和创造性。

6、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要求管理和控制的新路径。公共管理者将通过发展共有的价值、相互理解进行协调并在分权和控制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7、信息技术将改变许多组织的性质和结构,以及组织产品和服务的性质与生命周期。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了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

8、为了管理纷繁复杂的歧例以及悖理,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发展一种能使他们应对混乱和不确定性的哲学和技术。

9、除了了解和因应已经出现的变化趋势,未来的公共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寻找改变这些趋势的方法以便于管理。

第三章公共部门的角色

第一节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传统上,在实行混合经济的国家,人们习惯于将整个社会分为两大部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或者政府与市场部门。其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核心差别在于其是否拥有合法的强制力,政府是社会中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虽然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分离的,但将他们视为相互排斥的领域的划分可能是武断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和社会,都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有机结合,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对于一个社会为什么需要公共部门,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予以解释和回答。政治学家伊斯顿曾经分析到:任何社会最低限度的先决条件就是确立一套以权威分配价值的机制。如果没有这套机制,社会就会在经常的争吵中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公共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各个部门存在必要性。他认为,市场机制无法单独地发挥全部经济作用是需要政府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来说:

1、市场机制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要求是以竞争因素与产品市场的条件为依据,要获取这些条件,就需要政府的调节及其它措施。

2、在那由于成本降低而使得竞争变得无效的地方,也需要政府调节。

3、没有政府所提供的法律结构的保护与执行,则市场活动所需要的契约安排和交易就会无法存在。

4、某些具有生产特点或消费特点的货物,即使排除了竞争上的原因,也无法通过市场得到供应,需要政府来解决。

5、因市场体制与通过财产继承权转移而导致的收入和财富分配,须进行社会价值的调节。

6、市场机制,未必带来高就业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和社会期望的经济增长,需要公共政策。

7、从公共和私人的观点看,估价将来消费所需的贴现率是不可能的。

马斯格雷夫的观点为公共部门的经济存在提供了好的注解。

第二节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是买卖双方共同决定一项产品价格的场合。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供需均衡,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然而,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的建立是由一系列的假设在内的,但实际上,经济运作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完全符合市场竞争的假设,因而就有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概括起来,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有:

1、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是以消费者的偏好为依据的,对于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则根本无法进行资源的分配。这种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的商品与服务即是公共物品。完全依靠市场体系,消费者往往得不到合乎社会需求的供应量,为了保证合乎社会需求的供应两,应当在购买中,尽量减少由消费者个人承担的部分,由政府来补助其中不足的部分。

2、市场经济中的垄断。市场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竞争存在与不存在垄断的现象。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出现过完全竞争的局面,相反,市场经济面临的是不完全的竞争。并且,市场竞争往往会导致垄断。实践证明,市场自身是解决不了垄断问题的。所以就需要政府针对因垄断或其它竞争性因素的存在所引起的竞争的不完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竞争的有效性。

3、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市场经济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障碍。最为显著的障碍就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所谓外部经济效应是指:“个人或厂商没有承担其行为的全部成本(消极的外在性)或没有享有其全部利益(积极的外部性)时所出现的一种现象。”(斯蒂格利兹语)。生产者的生产活动或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都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导致市场不足或过剩。对此,政府有必要发挥作用。

4、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市场从来就含有不稳定性。它的发展始终是以周期性的增长形势进行的。通过市场经济进行自发性的交换过程,始终孕育着经济活动急剧并大幅度变动的可能性。这种变动,危害到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往往给资源分配、收入分配带来不利影响。对

此,市场自身无法实现自动的调节,而需要政府来发挥作用。

5、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收入分配,是由市场上的力量关系、个人能力、继承财产的多少、利用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以及在社会上的灵活性等方面决定的。因此便产生了各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无论是从社会公正、社会稳定,还是从经济效率来看,均是不理想的。而需要政府进行无损于资源最优分配和经济效率的收入再分配。

总之,市场的作用是自发的和滞后的,它是以资源的极大浪费为前提的,这就需要市场之外的主体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自身的不足,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

第三节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对于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问题,历来是存在着广泛的争议,而且事实上在实践中,政府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自由放任时期,人们认为最好的政府就是最小的政府;近代福利国家的出现使得政府的职能大大增加;20世纪70年代以后,小政府的理念又开始盛行。历史的发展证明,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理想的或最优的政府规模、政府作用以及政府的强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一些基本职能是不可描述的。概括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的或基本的角色或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政府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基本必需的制规则以及框架。它们包括:界定和保护产权、契约的执行、法律和秩序的维持等。没有游戏规范经济生活的框架,经济体系的运行是不可能的。

2、组织各种各样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公共物品的特性使得私人部门很少去提供,对此,政府必须介入。

3、公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这公有资源与我们的生活甚至与生命息息相关,但纯粹的市场调节将使得共有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公有的悲剧,需要政府通过管制措施来加以保护。

4、社会冲突的调整和解决。政府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在于解决或消弭社会中的各种冲突,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5、保护并维持市场竞争。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力或者对垄断者实施管制,以保证市场有效性所需的竞争。

6、收入和财产分配的调节。市场经济是会产生不平的结果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需要社会有一种公平再分配的机制。

7、宏观经济的稳定。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会自动出现,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公共政策的干预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在我们看来,上述七个方面的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称其为基本职能是指这些职能是普遍的,甚至是跨时空的。当然政府职能的范围、政府作用的强度、为实现这些职能所采取的公共政策和治理供给会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四节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一)治理工具。治理工具又可以称之为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它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就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当地政府的治理工具有哪些呢?施耐德与英格认为按政府介入程度的不同,政策工具包括:政府部门直接提供财货与服务;政府部门委托其他部门提供;签约外包;经营特许权;补助;抵用券;市场运作;志愿服务;自我协助;政府贩售等。

学者林德和彼得斯认为,政府治理工具是多元性的。主要有:命令条款;财政补助;管制规定;税收;劝诫;权威;契约等。

(二)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很显然,政府可运用多元政策工具以实现自己的治理目标。运用和治理工具,政府干预市场到何种程度,完全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与选择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而定。

然而,通过对各国政府改革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对政策工具的偏好正在发生转变,如更加强调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和市场机制,强调非赢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强调放松管制等。第五节政府失灵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一般说来,政府失灵的类型和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过高。政府活动缺乏价格的指引,这使得政府产生的价值同生产它的成本决裂,这种决裂意味着资源浪费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实际上,政府活动的一个趋势就是明显的多余成本。

2、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由于理性选民的无知、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等级制和官僚制本身的障碍、政治家的偏好等因素,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并不能反映公共的利益,也不符合有效来的资源配置。

3、内部性问题。公共组织为了进行起内部的管理,需要发展它们的标准或规则,这些标准或规则即内部性,即用来评估机构的运行和机关人员的行为。正如外部性因素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一样,内部性也同样影响着政府。内部性意味着私人的或组织的成本和利润很可能支配公共决策者的计算。造成政府失灵的核心是其内部性。内部性具体表现为预算增长、大机构规模、控制信息使用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权利。

4、政府组织的低效率。政府是唯一拥有合法暴力的机构,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垄断者,垄断同样在政府部门造成了低效率。

5、另一种分配的不公正。由政府活动产生的分配不公平,通常不是集中在收入或财富上,而是集中在权利或特权上。由于政府的公共政策本质上涉及到价值和权利的分配问题,而这种再分配都给不公正和滥用职权提供了机会。

6、寻租。寻租是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寻租行为的结果是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7、政策执行的无效率。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公共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导致政府的无效率。

8、所有制残缺。“所有制残缺”这个概念是由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与卡塞尔提出的,可以理解为是对那些用来确定“完整的”所有制权利束中的一些私有权的删除。国家干预是造成产权残缺的根源,管制导致所有权的残缺,所有者的残缺程度与管制的程度呈正比。

从以上方面来看,政府干预的制度和机制,正如市场机制一样,在许多方面是笨拙的,政府干预本身也可能是不奏效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政府治理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第一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性质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战略一词,最早起源于军事领域,意指赢得战争胜利的目标。在一般管理领域,战略就是一个组织的总目标,它涉及到一个时期内带动全局发展的方针、主要政策与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战略是运用和管理所有资源达成目标的艺术。

对战略管理,人们认识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从过程论的角度去界定战略管理,有的则从战略决策的角度界定战略管理。一般而言,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成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要注意区别战略管理与非战略管理、战略规划、功能管理的区别。

(二)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宗旨就是利用外部机会和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型的过程。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三)公共部门重视战略管理的原因。战略管理原本在私人部门的管理中受到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公共部门的重视。之所以如此,乃是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1、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2、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政府”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相反,“小政府”则越来越得到认同。政府角色发生了变化,既要成为领航者而非划桨者,因此,战略规划的作用更加重要。3、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4、公共利益的挑战。公共利益要求政府致力要兼顾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这就是说,改革管理者要有系统观、整体观、和长期观。

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可以视为一种客观、逻辑和系统的过程和步骤。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环境分析。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前者是指社会的、一般的或宏观层面的力量;后者指对公共组织的决策、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力量或因素,包括组织内部的环境。环境分析的主要任务在于运用系统思考去识别与组织相互作用的,以及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系统,进行掌握公共部门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了解外部的机会和威胁。

2、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拟战略的过程,也就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

3、战略实施。战略实施是建立和发展行动的能力和机制,将战略构想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过程。

4、战略评估。战略是监控战略实施,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过程,从战略管理整体来看,它着重于建立一种反馈机制。战略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调整、修正,甚至于终止战略的合理依据。它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活动:检查战略基础,以了解构成现行战略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弱点等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何种变化,因何发生变化;衡量战略绩效;战略的修正与调整。

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并非形式主义的、呆板的特定安排或过于正式的。战略管理的作用在于促进公共部门不断的变革和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要使战略管理过程尽可能地简单和非程式化,要消除过于专业和神秘的计划术语。

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

(一)战略规划的性质。战略规划是组织在分析和解读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过程。一般而言,战略规划所处理的议题和一般政策规划的议题是存在差异的。战略规划的议题具有三个基本属性:稀少性、重大性、指导性和长远性。战略规划的结果是形成组织的战略计划,一般来讲,一个好的战略计划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战略范围、战略部署、战略应该说明本身战略范围的机会与威胁、最佳协调作用。

(二)战略规划的过程。战略规划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发展初步共识。目的在于区的主要决策者与战略规划行为的共识。2、确认组织的法规及使命。3、进行SWOT分析。4、确认组织所面临的挑战议题。5、战略选择。

(三)SWOT分析与战略规划。SWOT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SWOT分析是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与弱势,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从而制定良好战略的方法。SWOT分的主旨在于给出一个有关组织内外环境、问题的集中图画,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以便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进行SWOT分析的过程有八个步骤:1、列出组织的关键外部机会。2、列出组织的关键外部威胁。3、列出组织的关键内部优势。4、列出组织的关键内部弱点。5、将组织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相匹配,形成SO战略。6、将组织内部弱点与外部机会相匹配,形成WO战略。7、将组织内部优势与外部威胁相匹配,形成ST战略。8、将组织内部弱点与外部威胁相匹配,形成WT战略。经过SWOT分析,一个组织可以有不同的战略匹配与选择。

第四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与改进

战略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受到许多政府部门、非盈利部门的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从实务方面来看,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的应用的确产生了许多正面的效益,同时也有一些负面的缺点。

(一)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正面效果。许多学者对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综合而言,战略管理对公共部门有下列正面的效果:1、提供战略发展的方向。

2、指导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通过战略管理,可以将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发展领域。

3、强化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战略管理十分重视对环境的感知、分析和判断,十分重视对外

部环境变迁的管理,这有助于强化组织的适应能力。4、设定了追求卓越的标准。5、提供了控制和评估的基础。

(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以及限制。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的应用,的确存在着许多限制和困难。学者托夫特认为主要包括:1、政府任期的短期性和行动取向。2、公共管理战略的许多方面都是立法者所确立的。3、公共规则制定使得参与虽然可以改进接受的程度,但容易冲淡战略的焦点议题。4、可靠性分析通常是费力又费钱。5、创造性、非正式性和弹性在公共组织文化中还不成熟。6、由于预算约束和短期观念,改革战略规划者的行为通常很难证明是合理的。7、与私部门相比,改革战略通常是通过组织设计、预算和财务控制、人事制度和政策来实现的。

对于公共部门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实施成功的战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1、公共管理者必须树立长期观。2、公共部门必须打破职责的限制,发展一种全局观,强调整合的管理途径。3、重视更高层次问题。4、追求满意,在战略管理中,满意比最佳更为重要。5、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达到类似的结果是可能的。得到成功的结果远比规定得到这一结果的方法更为重要。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性质

(一)公共政策的性质。何谓公共政策,其定义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有的学者从广义的角度去界定公共政策,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选择去做或不做的任何事情;也有从狭义的角度认为公共政策是执行公共计划以实现社会目标的政策决定。本书认为,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公共政策的特质包括: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所进行的活动。2、公共政策的选择行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3、公共政策是问题导向的。4、公共政策包括了公共权威当局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动。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现代社会,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公民需求的不断改变和多样性,公共政策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化。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不同政策的性质和特色,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对公共政策的分类就是必要的。一般而言,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以下四类:

1、管制性政策。这种政策类型是指政府设定一致性的管制规划和规范,以指导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从事某种活动和处理不同利益的政策。

2、自我管制的政策。这是指政府并未设定严格的、一致性的管制规划和规范,而仅仅设定原则性的游戏规则,由各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自行决定采取何种行动,而政府不加干预的政策类型。

3、分配性政策。将政策将利益、服务和成本、义务分配给不同的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享受和承担的政策。

4、重分配政策。指政府将其某一标的团体的利益或义务,转移给另一标的团体享受或承担的政策。

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公共政策的特质之一是问题取向,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密切关注解决和改善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分析可以称之为问题分析之学。分析者一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政策方案就很容易浮现,而政策分析过程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解决了一个错误的问题。

(一)政策问题的性质。何谓政策问题,对此人民一直存在着争论。简单而言,本书认为,所谓政策问题,就是经由政策制定者(或分析者)认定,进入政府议程而欲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对于政策问题的性质,传统的政策分析者通常将公共问题视为封闭问题或第一类问题,或称之为“温顺的问题”。也即是说,传统上对政策问题性质的认定,基本上是将政策问题视为结构良好的政策问题。这类问题所涉及的决策制定者较少,解决问题的方案有限;政策目标的价值和偏好可以排列;每一种政策的后果可以预知。实际上,当代政府所遇到的政策问题,其性质是复杂的。邓恩认为当代政策有如下性质:互赖性、主观性、人为性和动态性等。许多学者认为当地政策是一种开放性问题、复杂的问题或者是一种“劣性的问题”。这反映了当地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二)政策问题建构的方法。今天政府所面临的多属于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决不能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而必须采用革新性的问题建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的特质是:在认定政策问题时,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以具有创意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体会问题,以掌握问题的本质。问题建构的程序如下:1、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2、以“问题搜索”认定“后设问题”。3、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4、以“问题陈述”建立“形势问题”。问题建构的程序中,不同的阶段必然会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基础。

(三)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公共政策学者史塔林曾指出问题诊断是可能遭遇的误差的九个来源:1、组织结构。2、意识形态。3、无知。4、信息太多。5、噪音干扰。6、时间落差。7、逃避问题。8、隐蔽问题。9、虚假问题等。

第三节政策规划与设计

(一)政策规划与设计的特性。政策规划与设计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依据政策专家罗伯特·梅叶的看法,政策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1、政策规划是目标导向的。2、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政策规划必须要有“变动性”与“创新性”。3、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4、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5、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二)政策规划的原则。政策规划人员在进行政策方案的设计时,应遵循何种原则,以便获得可行的方案。学者卡普兰曾提出以下政策规划的原则:1、公正无偏的原则。2、人民受益原则。3、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4、分配普遍原则。5、持续进行原则。6、人民自主原则。7、紧急处理原则。另外,公共管理和政策学者史诺林认为,一项周全的政策设计应把握以下六个原则:集中性、清晰性、变迁性、挑战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三)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政策规划与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把握一些关键的环节。政策学者梅叶认为这些步骤包括:1、决定目标。目标是一种价值观念。目标的主要来源有:宪法的规定;法律的规定;行政首长的命令和指示等。2、估计需要。3、确定目的。目的是所欲实现的具体成果。4、设计方案。这是整个规划的核心所在。5、评定后果。主要包括效益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平等分析等。5、选定方案。6、设计执行。此阶段主要包括设计执行的程序以及执行的责任。7、评估。8、回馈。

第四节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研究学者普莱斯曼和瓦尔达夫斯特曾言“承诺会产生期待,但是无法兑现的承诺都会导致期望的破灭与失望”。政府的施政及政策贵在能够彻底的执行,否则将损害政府的威信。政府政策的执行不仅有赖于完善的政策方案,更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1、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的理论来源于古典行政理论。古典行政理论认为行政组织为集权、层级的核金字塔形的,上下级之间形成指挥与命令关系,上级负责政策制定,下级负责执行;政治与行政分离,政治负责制策制定,行政负责制策执行;行政管理必须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以提高行政效率。政策学者纳米木拉和思模伍德对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的作过阐述。2、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强调应该给与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构自主裁量权,使之能够适应复杂的政策情境;中央的决策制定者,其核心任务并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空间,使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构能够采取适当的权益措施,重新建构一个更能适应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

(二)影响政策执行力的因素分析。公共政策执行的绩效并非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诸多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影响政策执行力的因素有很多,概括各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问题的性质涉及问题的相依性、动态性、时空性及受影响之标的人口的特性等。

2、政策执行的资源。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需要有一定的资源为支持和后盾。影响政策执行的资源因素主要包括:人员、信息、设备和权威等。

3、政策沟通。有效的政策沟通是政策执行的首要条件。一般而言,造成执行命令传达错误或

沟通不良的原因有两个:执行命令欠缺清晰性;执行命令欠缺一致性。

4、政策执行人员的意向。一般说来,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同度越高,执行的效果就相对好一些。

5、政府组织结构。政府机构在结构及运作上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成败,政府组织结构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标准作业程序;执行权则分散化。

6、政策标的团体的顺服程度。要使政策有效执行,就需要标的人员的顺服政策。

7、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

第五节公共政策评估

(一)评估的意义、特质与功能。政策评估是政策评估人员利用可行的方法与技术,有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评估政策方案的内容、规划与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活动。政策评估有以下四个基本特质:以价值为焦点;价值与事实的互赖性;目前与过去取向;价值的双重性。

政策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向政府及社会提供政策绩效的资讯,使政府重新审视政策目标及政策方案,以谋求改进之道。同时它还可以作为形成政策问题或政策建议的基础。

(二)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简单而论,政策评估的标准是评估政策结果的特殊规则或标准。对于具体的不同的公共政策的评估,其具体的标准和指标可能不尽相同,但从一般意义上,政策评估的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效能。效能指某项政策达成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

2、效率。效率是指政策产出与所使用成本的关系,通常以每单位成本所产生的价值最大化或每单位产品所需要成本的最小化为评估的基础。

3、充分。充分是指政策目标达成后,消除问题的程度。

4、公正。公正是指政策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以及成本公正分配的程度。

5、回应性。回应性是指政策执行结果满足标的团体的需求、偏好或价值的程度。

6、适当性。适当性是指政策目标的价值如何、对社会是否合适以及这些目标所根据的假设的妥当下如何。

(三)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唐恩认为对于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政策方案调整;政策方案持续;政策方案终止;政策方案重组。

第六章公共组织管理

第一节公共组织的特性

公共组织的特性是相对于私人组织而言的,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在组织与管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当两者在本质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公共组织的特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公共组织的目的在于追求公共利益,其动机在于加强服务,便民利民,使民众获得最好的福祉。

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在宪法或法律的规范下行动,这与私营组织有所不同。而且,公共组织所制定与执行法律是带有权威性的。

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一般说来,政治越民主的国家,越注重政治权威的分立与制衡。行政部虽然较注重层级节制的权威,但相对地要接受来自于立法和司法部门以及辖区内人民和各种利益团体的监督。

4、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是政治性的组织,其一举一动都必须接受来自舆论或人民大众的监督,其所作所为必须向人民公开。

5、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赖性。公共组织中的各单位、各成员彼此是相互依存的,且其运作必须要在各级政府间的网络中折衷协调。

6、公共组织政治因素的考虑。公共组织的行动必定发生在具有政治意涵的环境中,其各种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的意义。

7、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公共组织的目标就是要创造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大多是抽象模糊的,它似乎只是最为行政人员提醒自己负有公共责任以及必须为大多数人

服务的一种象征符号。

8、公共组织的独占性。政府所提供的财货或服务大多是属于公共财的性质,由于公共财的无排他性和无竞争性,很少有私人组织乐意提供,此外,有些公共工程的庞大性也使得只好由政府来承担。

9、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凡是在其职权范围以内的事务,皆有管辖权。

第二节传统科层组织及其困境

现代国家的政府组织解释高度正式化的、严格的层级节制的科层组织。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包括以下特征:1、在科层组织中,每一位成员都有固定和正式的职掌,依法行使职权。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3、人员的工作行为以及人员见的工作关系,必须遵循法规的规定,不得掺杂个人好恶情感。4、科层组织内的职位,按人员的专长作合理的分工,其工作范围和权责也依法律明文规定,在注重专业分工的原则下,职位的获得主要以技能为主。5、职业化倾向。6、人员有明文规定的、固定的薪酬。7、注重效率。

传统的官僚组织虽然是一种理性的结构设计,但其在预期的正面效果之外,也产生了始料不及的副作用,主要包括:

1、决策权威集中化造成管理的恶性循环。传统官僚组织的特色之一就是决策权威的集中化,权力集中的现象反映了主管人员对员工的不信任和忧虑,这样就加重了上级对下级失控的紧张和管理上的恶性循环。

2、专业分工原则的扭曲。科层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原是为发挥专才专用的效率效果,但也可能是垂直的权力斗争“水平化”。

3、制式化对组织效能的可能影响。制式化是指借工作内容、程序或法规的标准化,用以确保人员行为的一致性。制式化可以提供组织效率,又可以维护公平处理的要求,但它容易压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往往造成失效。

4、遏制组织学习。理论研究和经验表明,科层制组织存在着遏制组织学习和创新的趋向。

5、科层价值与民主价值的冲突。科层可以轻易地将所有的公共问题转化为行政技术予以处理,并以其理性中立的形象赢得民众的信任,从而展开与政治体系的对抗竞争。

6、科层价值与人格成长的冲突。科层组织的理性行为、专业分工、权力作用和严密控制的四种价值观,与成人追求主动、自主、创造和负责等人格成长的趋向背道而驰。

7、防卫性的官僚人格。层级节制、专业分工、照章行事、缺乏人情的科层组织体系,常常会造成官僚的防卫性格。

第三节弹性化政府的组织设计

学者本尼斯指出,依据工具理性所建构的传统官僚体系是工业革命下得产物,它已脱离现实无法有效地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无法应对快速变迁所带来的冲击。政府机构的弹性化与功能化是当代民主政府的趋势,弹性化的政府机构的特性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并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够迅速地解决问题并提高组织的效能。由于结果弹性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所以许多学者纷纷提出各种新的组织结构的设计。从早期的委员会制导矩阵式组织,以至于目前最新的网络组织,其设计的焦点不外是如何建构更具弹性与反应力的组织结构。

(一)委员会制。委员会制是一种有别于首长制的组织结构,其决策是由一群具有相关经验与背景的人所共同决定并各自行使其不同的职能。委员会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需要根据所承担的任务来确定。委员会制有集思广益等许多优点,也同时具有权责不清的许多缺点。

(二)自我包含的部门机构和分离的结构。自我包含的部门结构是指于正式的层级之外,专门成立的为达成某种特别任务或目标的分支部门,此部门拥有完成任务所需的所有的资源与专才,且不受正式层级的约束。其主要的焦点是将它置于那一层级。一般有三个层面:根据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

分离的结构是从现有的层级分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单位,并由总部来进行协调与控制,每一个分离的部门皆有决策的权力与自主的专业能力,并由部门管理者全权负责此部门的财务、人事等事项。总部也可以视需要给与实施的援助。分离的部门通常是依据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而成

立,且内部结构较为庞大。

(三)矩阵式组织。矩阵式组织又称“专案组织”,是指为达成某种特殊的工作而进行的团队组合,也就是为了解决某种特殊问题所建立的团队或工作小组。它打破了传统层级节制组织所坚持的命令一致原则。

(四)跨越功能的团队。跨越功能的团队与矩阵式团队相似,都是从各功能部门中借调其成员以组成团队,不同的是跨功能团队的领导者具有完整的权力指挥其成员,因此不会发生矩阵式组织中因双重命令体系所引起的冲突。

(五)网络组织。网络组织是一种以契约为结合基础的动态联结体,其通常拥有一个核心组织以负责统筹协调与其他组织间的关系与活动,一反过去组织完全包办所有事务所必须具有的功能。网络组织的核心可视需要而与人和其他组织产生联结或中断关系,因此,它是一种几乎没有界限的组织形态。

第四节组织设计:组织学习的观点

现代组织面临着许多重大而且快速的变革,如何使组织能够适应环境的变迁而获得永续性的生存与发展,一直是组织理论所探讨的话题。自1980年以来,许多学者主张重视组织学习,构建一个具有弹性、创新性、开放性,更能适应快速环境变化的学习型组织。

(一)学习与组织学习。学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它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学习有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适应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所谓组织学习,是为了促进组织的长期效能与生存发展,而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对其基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结构和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获取一种面对各种问题持续改善的能力。

(二)学习型组织的意涵和特征。随着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但对于何谓学习型组织,目前尚没有一致的看法。尽管如此,但可以肯定的是: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断在学习与转化的组织,其学习的起点在组织成员、工作团体和整个组织。学习是一种持续性、战略性运用过程,并与工作相结合。学习的结果将会导致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改变,并可强化组织创新与成长的能力。

按照维特金和马席克的观点,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有以下特征:1、领导者能采取风险承诺及实验性的模式。2、分权式的决策。3、对学习能力进行技术性的记载并审核。4、有系统地分享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工作实务上。5、对员工的创建予以奖赏,并形成一套制度。6、对长期的成果以及对他人工作的影响等均能作出深入的思考。7、经常运用跨功能的工作团队。8、从日常工作的经验中提供员工学习的机会。9、培养出回馈与坦诚的组织文化。

(三)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一个组织如何促使自己的组织从传统的组织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呢?学者托宾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建立的五项基本原则: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彼此相互学习;学习促进变革;学习是持续的;学习是一项投资,而非消费。另外,学习型组织的积极倡导者圣吉也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系统思维;自我精进;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

第七章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第一节领导与影响力系统

领导是领导者在各种环境中系统地影响组织成员行为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领导是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确立过程。影响过程,意味着影响者(领导者)对另一方(被领导者)的作用。由于不同影响方式所需的条件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依据领导学学者约克的研究,领导的影响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法的要求。当组织成员意识到影响者有权要求而去服从这一要求时,这种影响方式就会出现。这种影响方式的基础在于:领导者的正式权威;传统;群体规范。

2、制约的服从。制约的服从包括领导者操纵奖酬来实现,故称之为奖酬权。

3、强迫。影响者在对象不服从时,威胁对他不利。

4、理性的说服。运用说理的方式来影响。

5、理性的信任。在理性的信任下,影响者的建议本身即足以引发对象的服从,而不需要任何解释。对象对影响者的专才和信誉相当信任。

6、鼓舞的诉求。当对象被诱导从事某一能表达其价值和理想的事情时,鼓舞的诉求就发生了。

7、教导。

8、个人认同。当人们模仿或敬佩影响者的行为,并且发展出类似的态度是,就产生了个人认同。

9、改变情景。

10、决策认同。如果个人感到对最后的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力,他将认同该决策。

第二节领导权力与领导效能

在领导影响力系统之中,权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力来源,领导权力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领导者的基础。所谓权力,简单来讲,就是从事或影响某些事情的能力。研究权力及其运用效果的学者,曾将领导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佛兰奇对领导权力的划分最为典型,也广为引用。他们将领导权力划分为五种:参考权、合法权、专家权、奖惩权、强迫权等。现以他们的划分为例,分别说明不同的权力以及有效运用问题。

(一)参考权。参考权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意见和态度等,变成了他人采取行为、表达意见时的参考对象。也就是说,领导者的参考权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对领导者的忠诚、敬仰和个人情愫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者参考权的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领导者“角色形象”的塑造过程,通过“角色塑造”,形成行为规范,让追随者模仿。

(二)专家权。在日趋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分工的组织背景下,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在组织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任何专家在他们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领域所具有的权威就是专家权。

(三)合法权。合法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影响力,其产生与团体行为的规范(正式的非正式的),或组织的形态。就文化价值而言,合法权乃出自于个人的内在价值,即人们认为组织中有合法的权力来影响他,所以自己有义务去接受这种影响;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个人之所以接受领导,是因为领导正式职位的存在。

(四)奖酬权。奖酬权是领导者之所以能影响他人,乃是基于他人的这样一种信念:如果接受这一影响,必会接受到某种程度的奖励。

(五)强制权。与奖酬权相对应,强制权是建立在组织成员认为不接受服从,便会受到惩罚的基础上。强制权属于剥夺他人某种权益,而奖酬权则是赋予他们人某种权益。

研究表明,领导者以专业才能和吸引力来影响组织成员的,通常有较高的绩效,成员也比较满意;利用合法权和强迫权,通常会降低绩效和组织成员的满意度;而利用奖酬权责,绩效不定。第三节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

(一)以领导者对权力运用的方式为标准,领导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独裁式的领导。独裁式的领导又称为专制的领导,是一种传统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完全依靠手中的权力与威势以强迫部署服从,其效果是短暂的,因为人员在高压强制下工作,心中必然会充满愤恨,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松懈下来,所谓怠工正是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常有的现象。2、放任式的领导。放任式的领导就是主管放弃其领导任务,一切听其自然,任由部署自行处理解决业务,很少主动去给予指导,除非有部署前来请示,否则不表示任何意见,平时与员工接触很少,上下隔阂很深,彼此冷漠,感情淡薄,可以说这是一种最差的领导方式。3、民主式的领导。民主式的领导对部署使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大家参与工作的决定并了解如何去做工作,部属的工作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以领导的作风与态度为标准,领导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以人员为中心的领导者,把部署看的十分重要,不仅顾及他们的生活,而且让他们参与机关的决策。2、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者,把工作效率看的十分重要,认为工作第一,凡是人员能够达成工作效率者就是理想的工作人员,反之则是不良的工作人员,他们从不设身处地地为部署考虑,只根据部署的工作表现来考核和评价部署。

第四节权变领导理论

权变理论是由于传统的领导理论过于简单、偏执而产生。所谓权变领导理论,主要是认为管理工作即为诊断与评估可能影响组织领导者领导行为与效果的各种因素,因此领导者在从事领

导行为的选择与运用时,必须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考虑。最具代表性的权变领导理论主要有:(一)艾凡雪维奇的情景因素说。艾凡雪维奇等人在其所著的《组织行为与绩效》一书中,认为领导者在选择与运用领导行为时,应注意下列四项因素,他们均会影响领导者的行为选择与运用。1、管理者的特性。主要包括:人格特质、需要与动机、过去的经验与强化。2、部署特性。主要包括:人格特质、需要与动机、过去的经验与强化。3、团体特性。主要包括:团体发展、团体结构、团体工作等。4、组织因素。主要包括:权力基础、规则与政策、专业主义、时间。艾氏的理论是人们意识到,领导行为最重要之处就在于适应情景,配合情景因素以发挥领导效能。

(二)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权变领导理论首先由美国伊利诺伊斯大学的菲德勒提出。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认为领导者对其所领导的群体应对领导者本身的需要结构,以及在特定情景下的控制及影响程度而权变。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影响领导形态的情景因素主要有:1、职位权力。指职位本身所具有的权力。2、工作结构。指群体工作任务的例行性程度即可预测性。

3、领导者与部属关系。领导者与部属相处及部署对领导者信任与忠诚的程度。这一理论对于部署生产力的提高及员工满足感的增进,具有相当价值。

(三)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基本上是根据佛洛姆的期望理论引申而来。豪斯认为领导者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部署的偏好与预期,假若领导者能够增进部署对达成目标的偏好,以及祛除采取行动以达成目标的各种障碍,并增进预期达成的几率,将会是部署更努力工作,并使部署有较高的满足感。目标途径理论认为领导行为有工具行为、支持行为、参与行为和成就导向行为等四种。这四种行为可由同一领导者依情景的不同而选择采行,而对于情景因素的考虑,只要有三类:1、部署的特性。包括部署本身的能力、需要和动机等。2、工作环境的特性。包括部署的工作和工作团体等。3、组织因素。包括对部署工作的约束程度、紧急情况、稳定的情景等。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所提出的领导行为较具弹性,依情景因素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行为,各种领导行为在不同情景下考虑不同的选择。

第五节转换型领导

从领导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是权力取向、特质取向的领导理论,1950年、60年代行为取向的领导理论则将重点放在决定领导行为的各种因素,70年代情景取向的领导理论,开始关心情景因素对领导效果的实际影响,而有权变领导理论的提出。但这些理论仍有其缺陷和不足。为此90年代乃有“转换型领导”理论的提出。

转换型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伯恩斯1978年所著《领导》一书中,他认为:领导是一种领导者与部属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演进过程,通过这一历程领导者与部属的工作动机与合作道德得以提升,通过人际互动得以促进组织社会系统的改变,组织体制的改变。转换型领导的重点不在只是通过领导的工具来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而是从价值、人性面、文化面、社会面来讨论领导的现象,所以领导不再只是一种管理的工具,而是一种哲学观念的实践。

转换型领导有四个要素构成:1、个别的关怀。转换型领导同时关注工作与人员,但更重要的是针对人员性情、能力的个别差异,关怀其思想与行为的改变。2、动机的启发与精神感召。转换型领导与传统领导理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员工作动机大启发。领导者必须先创造一个前瞻性的愿景,使其成为人员工作的动机源头,赋予个人的工作行为比较深刻的行动意义。3、才智的激发。转换型领导假定人员才智能力的发挥是组织存在、发展的命脉所在,所以,领导者的职责在于建立一种能够激发组织才智的互动创造过程。4、相互的影响关系。领导者与部属之间是一种超越层级职位权力的“相互影响关系”。

转换型领导的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创造前瞻愿景;启发自觉意识;了解人性需求;鼓舞学习动机;树立个人价值;乐于工作。

第八章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人力资源的特性

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现实的、潜在的和未来的人力资源;狭义上,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的数量反映为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人力资源或劳动力人口的总数;人力资源质量更为重要,是一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劳动者健

康状况、知识与技术水平、价值与态度、行为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反映。

比较各种资源,虽然物质、财政、技术和人力资源各有其重要性,但人力资源更显特色,其特点包括:

1、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其能动性,核心表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此外,人力资源是唯一起创造作用的资源,只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承担不断创新的任务。

2、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其所产生的价值与影响、收益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资源;人力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

3、人力资源无法储存。社会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闲置的”人力资源逐渐流失其价值与特性,因此,唯有前瞻性的、有计划的与适时地运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4、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人力资源也会老化,表现为人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和行为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造成资源价值或创造价值的减损。这就需要组织持续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并强化其知识技能与态度。

所以,优良而可靠的人力资源实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和资本,人力资源系统是组织的动力系统。

第二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人力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流行与兴盛的一个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一词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一词并非仅仅是词语的变化,而是反映了时代变化的特征乃至管理理念的变化。具体分析,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主要原因或因素包括:

1、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理念的确认和广泛共识。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认为,人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80年代以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和接纳,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的观点或许代表了人们普遍的看法,即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2、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优势所在,因为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资源。

3、人力资源成本在所有经济生产体系的成本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大。研究表明,很多组织中55%的运营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人力资源费用有关。

4、组织整体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技术的优势来自于人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生产和销售的优势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整体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管理方式的变化——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发展民主、人道的管理系统已成为当代管理的一个中心议题。

6、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专门理论和知识作为支撑,需要专门的技能,需要职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管理者。

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通过使人有效地工作,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一般认为管理者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与此相联系,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内所有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和维护等一切管理的过程和活动,或者是组织管理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实践。

如果我们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一个过程或系统,它事实上包括了以下基本功能:

1、人力资源的获取。它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录用和选拔。人力资源规划是系统评估人力资源需求以保证获取组织所需的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的过程;招募是吸引足够数量的个人并鼓励他们的应聘和任职于本组织的过程;而选择是组织从大量的应聘人员中选择适合组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员的过程。

2、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整合培训与发展、职业发展、管理发展与组织发展,以增进个人和组织效能的过程。人力资源发展功能的需要来自于组织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3、人力资源的激励。其主要议题包括: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等多方面。主要任务就在于确认和运用恰当的激励技术。

4、人力资源的维持。其主要议题包括:人际关系和沟通问题,员工的福利问题,工作环境和

职业安全问题等,它更关注于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人力资源的研究。每个组织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可以说是具体而又特殊的,发展出最适合自己组织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政策、规则、技术、方法等)是重要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是高度联结和整合的,不同职能领域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于特定的组织环境之中,也就是说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政策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所以不可忽略环境因素及其影响。

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一般而言,一个已经形成的职业领域必须有完整的专业知识、为顾客服务的专业技能和态度、完备的理论及实际操作,以及不断提升整体专业水准的规范和决心。人力资源管理到目前为止也是一个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专业领域;它又是一个跨领域的专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各领域的知识和专门人才。

依据美国培训发展协会的调查研究,人力资源发展专业人员的角色包括:行政管理者、评价者、职业生涯发展顾问、HRD专业经理、辅导员、行销人员、教材开发者、需求分析师、组织变革的推动者、教学设计师、研究者。

依据学者麦格兰根的研究,HRM \ D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可分为4类35项:

1、技术知能:成人学习认知、职业发展理论和技能、知能确认技术、电脑应用知能、电子系统操作技能、后勤支援技能、目标调配技能、绩效观察技能、专业认知、培训理论与技巧、研究技能。

2、组织知能:组织经营认知、成本效益分析技能、授权技能、产业认知、组织行为认知、组织发展理论与技巧、组织认知、组织规划技能、资料管理技能。

3、人际关系知能:指导技能、反馈技能、团队过程技能、协商技能、呈报技能、询问技能、关系建构技能、写作技能。

4、知识知能:资料浓缩技能、资料搜寻技能、知识多元、模型建构技能、观察技能、自我了解、视野展望技能。

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上述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

第五节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整个组织战略的重要环节。作为战略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已经超越了传统目标,而与整个组织管理的目标相融合。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力。用最少的资源去完成目标或运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是组织永恒的目标。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高组织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其对生产力提升的贡献可从两个大方面予以说明:

1、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问题。从组织生产力的角度观之,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成本中心改造为利润中心,控制人力资源的成本,直接达到实现生产力的目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组织取得人力资源、使用人力资源、维持和提升人力资源而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获取成本(招募、选择、安置)、开发成本(培训、教育)、使用成本(维持、奖励)、保障成本、离职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作为组织的最大开支之一,影响着组织的效率,所以人力资源会计及审计已被广泛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2、通过科学化的方法与管理,扩大人力资源的收益。已被人们视为提升组织生产力的有效的人力资源途径与方法是:增加生产力的工作、工作场所再设计、人力资源开发、有效的人员激励、建立满意的工作环境、报酬和待遇体系的改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府服务品质的提升。在现代社会中,产品(服务)的质量是组织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重要元素,也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实现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方法,针对组织运作的过程加以改良,致力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顾客的需求获取满足。其本质在于使组织全体成员均能深深地投入,并赋予他的活动以持续性地改善产品与服务的品质,进而追求顾客的满意。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变革的促进。组织变革,既是促进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也是组织管理的目标。组织变革的本质是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变革,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推动组织

变革与再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角色体现在:1、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是组织变革的推动者;2、通过有计划的教育与培训战略,促进组织成员对变革的认同;3、通过参与战略化解变革阻力;4、工作再设计;5、为组织员工提供支持和帮助,以化解阻力;6、用奖惩和强化措施来鼓励人们创新;7、从外界引进新的思想和意见以提高组织效率;8、充分授权给员工,实现自我变革。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文化的建立。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中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影响着一个组织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在创造、发展和维系一个组织的文化过程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通过人员甄选,选择适合本组织文化的人;2、支持那些拥护新文化的员工;3、以组织规章制度来确认组织文化的准则;4、改变组织报酬体系,来鼓励员工接收新价值观;5、以人员调职、工作轮换等来动摇组织中的亚文化;6、通过教育培训使员工适应变化。

第六节工作生活质量——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

现代公务人力资源已经抛弃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那种重控制、重监督、重处罚的消极管理,而转向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质量,并以此激发公务人员的活力。

(一)何谓工作生活质量。对工作生活质量的定义众说纷纭,学者纳达尔和劳勒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看法。本书将其定义为: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干预方法,以改善组织效能与组织成员福利的过程。实际上表示组织成员在广义的工作环境中,个人的需求能被满足的程度,满足程度越高,表示其工作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二)工作生活质量的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之“霍桑试验”中,组织理论家就已研究了工作本身与组织绩效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之前,许多理论家的研究和经验表明在组织内部,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组织的绩效有直接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工作生活质量在发达国家发展成为一场普遍的社会运动。

(三)工作生活质量的标准。对此,学者瓦尔顿、伯恩斯坦等提出了不同看法。综合诸家看法和经验观察,工作生活质量与以下问题有密切关系:1、如何促使人事制度公正化;2、如何帮助员工发展实现他们能力与兴趣的事业,又符合组织发展需求;3、如何使工作更具意义和挑战性;4、如何有效激励;5、如何建立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6、如何促进成员的参与;7、建立和保障良好工作环境;8、如何使理想目标得以实现。

第七节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自1980年以后,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趋势:

1、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及政府职业化。据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公私组织的工作将有90%为专家系统或人工智能所扩张或替代,同时,知识和信息工作者在政府公务领域内将占主导地位。

2、从消极的控制转为积极的管理。要在已有的公务人事制度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公务人员潜能发挥的良好环境,促使公务人员具有使命感,从而促使组织目标的达成和效能的实现。新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授能”。

3、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强调。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组织认识到公务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性,即通过持续的学习以改变公务人员和公共管理者的态度、行为和技能。快速变迁的社会要求公共管理者和公务人员具备新的学习能力,即马库德所称的新学习。

4、人力资源管理与新型组织的整合。为了因应环境的变化,提高效率、符合创新的要求、发挥公务人力的专业才能、有效运用科学技术、组织的弹性化、灵活化、临时性扩大授权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是对未来组织结构的要求,该结构强调一种更能发挥公务人员能力和潜能、而非抑制创新与活力的组织。

5、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如电子人事政策法规、电子人力资源资料库、电子招聘等等,可以增加效率、节约成本、有利于加强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等。

6、政府人力精简与小而能的政府。从1990年以后,各国之文官改革,莫不把人力精简和紧缩管理作为主要措施。随着“小政府”观念深入人心,人力精简将继续成基本趋势。

7、绩效管理的强调与重视。绩效管理意味着组织管理者为公务人员规划责任及目标,以使他们的能力获得最大的发挥;并通过绩效考评,以此作为公务人员奖惩的依据。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应包括陈述任务及价值、规划程序、订立指标等部分。

8、公务伦理责任的强调和重视。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公职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导致了政府

威信的下降,导致“信任赤字”,故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通过强调公职人员的伦理责任而重振政府的威信。许多国家致力于公务道德基础设施和伦理法律建设。

第九章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

第一节公共预算的性质、功能

政府预算起源于英国国王对国会的财政需求文书。它的形成与代议政府的兴起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预算有各自的看法。我们将预算界定为: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计划,也即经过政治程序所为之的国家资源配置。

政府预算制度起始于抑制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财政要求,其原意在于落实民主政治的监督功能,以防止行政权力的扩展,加重人民的税务负担,但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角色以及职能的转化,现代的政府预算功能也随之扮演着偏重财务规划、管理的积极角色。

美国学者阿克西罗德认为,政府预算的功能在于:

1、为达到施政优先次序、目标及政策所从事的资源配置;

2、通过税收和借贷(公债)筹措预算财源;

3、通过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以预算展现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发展;

4、促使政府机关对预算资源使用达到效率、效能的运用责任;

5、控制支出的合法性、确实性并与政府决策相吻合;

6、提供不同层级间资金转移的机制;

7、作为预算计划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

8、经由财政的监督权,驱使政府机关使其计划实施更具经济、效率和效能。

第二节公共预算的原则

针对传统预算所强调的民主政治监督功能及财务收支规划功能,德国学者纽·马科思认为公共预算包括八点原则:公开、明确、事前决定、严密、限定、单一、完全和不相属等。基于预算的经济稳定、资源配置及行政管理等功能,现代的预算原则不应再局限于民主政治监督控制而已,政府行政责任与行政职能的加强更为重要,美国前预算局局长史密斯所倡议的新预算原则有以下八项:计划原则、责任原则、根据报告原则、具备适当权力原则、多元预算手续原则、自由裁量原则、预算时间弹性原则、预算机关关联原则等。

第三节政府预算制度及其评估

预算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使议会获得了赋税的立法权。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进而控制政府的支出。几经变化,议会将控制权扩张到事后的审计监督权。19世纪中叶,立法部门对财政的监督权确立,议会具有经费核准、拨款、审查的权利。至此,预算制度不但对财务有严密的控制权,且形成指导、监督以及批评一切行政活动的最有效工具。此时,预算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立法部门对行政部门的消极控制,即以减少政府支出为终极目的。

在传统预算制度之后,政府预算制度一直有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预算制度,其中包括以达成经济政策任务为目标的复式预算,以实现科学管理效果为目标的绩效预算、设计计划预算和零基预算等。

1937年瑞典最早改变传统的预算制度,放弃预算的逐年平衡,而改用按经济的景气循环同期的预算平衡原则,这就是复式预算。它不仅在经济景气的调节方面卓有成效,而且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开发和增长。绩效预算是美国胡佛委员会与1949年提出的,旨在计算工作或服务的完成以及付出的成本。设计计划预算于1961年首先推行于美国国防部,废止于1971年。它是指审视一国长期的政策目标与机会,以及国家当前所达成的目标与可运用的资源,利用一切分析工具,评估各种公共计划书的成本与效益,协助国家最高当局拟定最佳决策,以利于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的预算制度。零基预算制度源于对设计计划预算制度的精神予以修正而成,它意味着各机关应致力于追求现行计划的效率和效能,同时也应提升计划削减或裁并的可能性。零基预算与设计计划预算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重视计划的削减,后者则强调计划的发展。

第四节政府会计

政府会计是分析、记录、汇总、评估和说明政府机关的财政活动和财政状况的科学和艺术,也是那些对结果感兴趣的人交流信息的艺术。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在很多方面相似,但二者也

导游基本知识教学内容

导游应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知识集锦 一、【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二、【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 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三、【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 四、【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五、【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六、【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七、【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九、【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十、【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十一、【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鳝、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十二、【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十四、【中国历史发展顺序歌诀】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司马晋,群雄割据有十六。南朝宋齐梁陈出,北朝元魏继齐周。隋唐五代又十国,宋辽金元明清休。 注:①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称“战国七雄”,包括: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②十六国包括:前赵(原称汉)、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成(后改汉)、前秦、后凉、后秦、前凉、西凉、北燕。 ③十国包括:吴、吴越、前蜀、楚、闽、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十五、【四大名著】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十六、【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十七、【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十八、【五彩】——青、黄、赤、白、黑

教育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

教育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 一、教师教学技能的含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二、教师教学技能分类的原则 1、目的性。 为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中所安排的每一项活动,教师的每一种教学行为都要有具体的目标指向。 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2、激发性。 教学技能的确定要有利于课堂上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3、参与性。 学习是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 其变化不是被动机械的,而是能动积极的,学生只有自愿地参加活动,所取得的经验才能保持长久。 4、可观察性。 在对每种教学技能学习以后进行实践的时候,是否掌握了这些技能,应该是能够表现得出来,可观察得到的,即这些技能是可观察的。 5、可操作性。 在确定教学技能的时候,不仅要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技能进行描述,并且每项技能要能够被分解成不同的类型,以及操作过程的构成要素。 只有技能的构成明确具体,可操作性才能更强,技能的应用才能更规范。

6、可测量性。 对于反馈回来的教学信息如何衡量,首先要为技能的应用提供参照体系,对每项技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或应用原则。 只有把自己的实践与要求相对照,才能发现不足与成功,这样就会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教师教学技能分类 1、基本教学技能: 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演示技能和讲解技能。 2、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 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和教学组织技能。 四、基本教学技能 1、教学语言技能。 指教师用正确的语言、语调、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学生问题等进行叙述,解释说明的行为方式。 (1)导入新课的语言要求。 a、创设情境、引入材料,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 b、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借助实例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 c、审题入手,类比、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d、用巧设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含蓄耐人寻味的。 (2)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 a、逻辑性。 指准确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b、透辟性。

小学1——6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小学1-6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一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字母和音节。 (2)认识常用汉字800个左右,学会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3)会写汉字500个左右。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用铅笔写楷书。 (4)建立词的概念。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知道近义词、反义词。 (5)建立句子概念,知道词和句子的区别。 (6)认识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知道这些常用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及书写规范。(二)教学内容 1.拼音 (1)认读汉语拼音字母。 ○1正确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2认识四声符号,掌握四声的读法,初步掌握轻声读法。 ○3正确认读汉语拼音小写、大写字母。 ○4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学会拼读。 ○1正确熟练拼读音节。 ○2读准儿化音。 (3)正确书写拼音。 ○1正确书写声母、韵母。 ○2正确书写音节。 2.识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认识800个常用汉字。 (2)汉字基本知识。 ○1认识汉字的常见笔画(7种)。 ○2认识汉字的常见偏旁部首(20种)。 ○3初步了解汉字的构字法(象形、形声)。 ○4认识并区分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 ○5知道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读准学过的多音字。 (3)识字方法。 ○1运用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知识认识生字。 ○2运用汉字构字法认识生字。 ○3在生活中认识生字。 (4)查字典。 ○1认识《新华字典》。 ○2学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3运用字典识字。 3.写字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数:48 学分数:3分 一、课程的性质:《影视鉴赏》是一门美育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范畴。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们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们的美育知识,提高学员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出一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既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衔接关系,又要注意在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2、除按规定统一在课堂上观看中外经典电影外,学员应尽可能多看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 3、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辅导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启发式、多组织课堂讨论,以搞出本课程的教学特色。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在备课中,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各章节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安排好授课计划。根据学生实际,精选习题和设计练习,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布置思考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在考试测验中,试题选择注重有代表性、典型性、具有客观实际性,并且难度适当的论述题。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作为一门美育课,本课程与艺术欣赏课程是点与面的关系。艺术修养为本课程提供了艺术特征、鉴赏方法等,加深了学员们对本课程的理解;美学原理为分析影视艺术现象及作品等提供观点与方法上的参考,使本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艺术欣赏为本课程的学习作一个全面的铺垫。 六、教学参考书: 1、文字主教材:李含侠主编《影视鉴赏》 2、文字辅助教材:杨晓林主编《影视鉴赏》

教学内容的设计讲课稿

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三编教学技能——教学内容的设计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教学目标确定所要达成的教学活动的终点目标、学生在学习开始时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详细的剖析过程。具体来说,完成研究与分析教学内容任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必须经过教师的再选择、再组织、再加工,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激活和活化教材的知识,通过这个激活和活化的过程,使教材中表面上看是死的知识变成教学过程中生动的、活泼的知识,这个激活和活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内化过程,即把教材的知识内化成为教师自己的知识,这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完成研究与分析教材任务的灵魂。 一、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是教授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思想和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一)学习对象分析的目的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认识的过程,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所确立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学习内容是否完全针对学习者的特征。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分析学习者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和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这对教育者来说,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可以做到有准备的学习。 (二)学习对象分析的内容 学习对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学习需要分析、起点能力分析、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一般特征分析以及认知风格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情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果。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只要分别了解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状况和他们目前的学习状况,就可得出二者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学习需要,这个分析过程就是学习需要分析。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个人理财概述 识记: 个人理财的定义 理财商数的定义 个人理财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个人理财的基本理论 理解: 综合财务策划模式 个人理财的基本内容 个人理财的基本作用 生命周期理论 资产组合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期权定价理论 贴现现金流量模型(DCFM) 应用: 会制定个人理财计划 第二章个人理财流程 识记: 个人理财流程 理解: 建立客户联系 收集客户数据及决定目标与期望 分析客户现行财务状况 整合个人理财策略并提出个人理财计划 执行个人理财计划 监控个人理财计划 应用: 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 会收集客户数据及决定目标与期望 会分析客户现行财务状况 会整合个人理财策略并提出个人理财计划 能够执行个人理财计划 有效监控个人理财计划 第三章个人银行理财 识记: 1.个人银行理财的基本涵义 2.商业银行的概念 3.个人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和特点 4.银行卡、借记卡和贷记卡的概念 理解 1.个人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别

2.传统和新型储蓄类理财产品的种类和特点 3.境内外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种类和特点 应用 1.制定个人银行理财规划 2.储蓄类个人银行理财组合应用 3.个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和风险管理 第四章个人证券理财 识记 个人证券理财的概念 个人证券理财的作用 个人证券理财的原则 股票的概念 债券的概念 基金的概念 基金的特点 基金的分类 理解 个人证券理财产品的收益 影响债券收益的因素 影响股票收益的因素 影响基金收益的因素 个人证券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特征对比 应用 会确立个人证券理财目标 能够选择个人证券理财策略 制定不同年龄段的个人证券理财者应有的基本组合理财策略第五章个人保险理财 识记 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的概念 创新型保险理财产品的概念和特点 分红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万能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投资连接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创新型非寿险保险理财产品的概念 理解 制定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的原则与环节 个人保险理财产品盈余来源的渠道 可供个人选择的传统的保险理财产品主要的特点 目前新型保险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 制定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的原则与环节 分析个人保险理财产品盈余来源的渠道 制定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 第六章个人外汇理财

林雪娇-《经典动画片赏析》教学大纲

《经典动画影片赏析》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总课时:32课时(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本科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经典动画影片赏析》是本科公选课程。 动画片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了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动画片能培养和提高儿童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丰富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创造力。目前中国动画片市场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过度转型阶段,鱼龙混杂,大量低质、劣质动画片充斥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影片却是凤毛麟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画片与儿童的关系;了解儿童喜欢动画片的原因以及动画片对儿童各方面的积极消极的影响;通过观摩分析中外经典动画片,提高学生的动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将有效的动画资源用于教学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好基础。 教学基本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同时加强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动画影片实例讲解,幻灯片展示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与讲解,并通过课堂动画影片赏析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直观的学习动画影片分析,利用其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大纲的使用说明:由于本课程暂时无任何教材可用,故大纲的制定以自编教材为蓝本;在每章的教学纲要中都标明了课时、讲授要点、重点和难点,在具体授课时可依此为参照;本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在实际教学中,可结合实际适当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学的相应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章动画片概述课时:4课时(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动画。了解当代动画的几种表现类型。掌握动画片的的基本特点。 重点:当代动画的几种表现类型。 难点:动画片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外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 一、中外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 二、问卷调查

《民族民间工艺设计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民族民间工艺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53036 学时:32学时学分:1分 适用对象:环境设计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考核要求:考查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彭咏主编,《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教程》,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2008年 吴安丽主编《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蜡染艺术》,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2009年 张锦华主编《苗族民间文化考察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民族民间美术是研究黔东南苗族侗族美术发展的历史,探讨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美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掌握民族民间美术内涵的基本规律,对于培养美术学专业学生理论素质,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要素和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避免满堂灌,在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上,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学习,

多进行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民族民间美术 1.基本内容: 第一节悠久的历史 第二节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三节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第四节民族民间美术的大众 第五节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要素和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发展。 4.教学建议: 讲授法,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第二章远古时期的民族民间美术 1.基本内容: 第一节远古时期民族民间美术起源 第二节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图腾形象 第三节从《苗族古歌》看苗族内涵的蕴味 第四节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五节民族民间美术的表现题材 第六节民族民间艺术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和掌握苗、布依、侗等服饰艺术。 3.教学重点难点:苗族、布依族、侗族服饰艺术的历史、特点、种类 4.教学建议:讲授法,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第三章原始寓意的图腾崇拜及偶像 1.基本内容: 第一节民族意识中的自然图腾崇拜 第二节民族意识中的和人为偶像崇拜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图腾艺术的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各民族图腾艺术特色。 4.教学建议:讲授法,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第四章苗族的祟拜心理与创造意识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对始祖的创造心理意识

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教学内容

家庭教育知识讲座: 中小学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抓得越早越好,越细越主动。 一、家庭教育现状 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 孩子对父母看法: 1、父母管得多,自己不能做主。 2、长辈溺爱,包办代替太多。 3、父母很少陪伴自己。 4、父母要求过高,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5、父母不开心,总向孩子发泄。 6、父母有错不承认。 7、父母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 8、父母翻看孩子的日记。 9、父母不良习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析原因: 1、家庭教育发生三大变化: (1)孩子成长环境变了。 (2)孩子生活内容变了。 (3)家长的心态变了。 家长社会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期望值高,要求严。 2、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 (1)爱得过分。

(2)照顾过多。 (3)期望值过高。 家长重知轻德,重体轻心(心理) (4)重言教轻身教 3、家庭教育三种不当 (1)要求过宽 (2)要求不一(前后不一、宽严不一、父母不一) (3)要求不当(严格苛刻) 4、家庭教育应抓什么 △家庭教育侧重点应是品德培养、生活常识教育、生存技能培养、情感教育、健康教育。 低年级:抓适应学校生活,以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中年级:重开发潜力、防落伍、培养意志。 高年级:面向社会走,为走向人生准备,学会选择,学会对待。家长重点抓: (1)学会做人 人生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底线是清清白白地做人,不损人不害人。做人五大层次:做清白的人、做文明的人、做有益的人、做有抱负的人、做中国人。 (2)引导孩子学会生活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会学习 培养兴趣、引导方法、养成习惯。 △怎样对孩子说不: 1、做事之前,先给孩子定个规矩。

影视鉴赏教学大纲设计

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课程类型:考查课 课程归属:考查课 审核人: 制定日期:2016年3月10日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影视鉴赏》高等教育第二版 适用专业及适用对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中专) 总学时:18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影视鉴赏》为选修考查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该使学员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由此来丰富学员们的美育知识,提高学员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从而从某个侧面来提高学员的审美素养。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电影的审美特征与艺术特性,掌握电影的创作规律和语言特点,掌握电影的发展历史,并能根据所掌握的电影理论,学会独立进行影评。 二、教学容及要求 第一单元影视鉴赏入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单元是对影视艺术的总体概述。要求了解影视鉴赏的含义、影视的分类和制作过程;了解影视的历史脉络,理解影视艺术的特征;学习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影视鉴赏的一般规律;学会辨析影视的基本种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影视鉴赏的含义及功能 1.影视鉴赏的含义

2.影视鉴赏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 (二)影视鉴赏的基本知识 1.影视的特征 2.世界影视的诞生、发展、现状 3.影视制作流程 4.影视的分类和类型片 (三)影视鉴赏的条件、层次和方法 1.影视鉴赏的前提条件 2.影视鉴赏的层次 3.影视鉴赏的方法 案例讨论:教材案例讨论 作业:课后习题 课外学习要求:无 第二单元故事类影视片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使考生掌握故事类影视片的涵及特点,理解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异同,理解故事类影视片的影视合流现象。 第一专题文学元素鉴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专题是对文学元素的鉴赏。要求考生掌握故事类影视片中文学元素的构成,理解文学剧本对影视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了解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的含义,学会分析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和环境的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文学对于影视的重要意义 (二)文学元素的构成 1.影片的主题鉴赏 2.影片的情节鉴赏

初三数学知识点大全教学内容

初三数学各章节重要知识点概要 倪月舟 第21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1)若0a ≥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a 不是二次根式; (2)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 ≥0. 2.重要公式:(1))0a (a )a (2≥=,(2)? ??<-≥==)0a (a )0a (a a a 2 ; 3.积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ab ≥≥?=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0b ,0a (ab b a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 )0b ,0a (b a b a >≥=,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 )0b ,0a (b a b a >≥= ;(2))0b ,0a (b a b a >≥÷=÷; (3)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 同类二次根式. 1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 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 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具体教学内容

二、具体教学内容 第一章文书基础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书的概念、性质、特点及作用;理解文书与档案、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的关系及为什么档案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文书学》这门课程;一般了解文书的分类原则及方法。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一、文书的概念 (一)文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传递的需要,在一定载体材料上表达思想意图的一种信息记录,包括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 (二)公务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活动中,按照规范的体式形成与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各种信息记录,简称公文。 (三)私人文书:是个人、家庭或宗族在与他人交往和处理私人事务中形成和使用的信息记录。如日记、手稿、遗嘱等。 二、文件与档案 三、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 第二节文件的性质 一、文件的本质属性——现实执行性 二、文件的非本质属性 第三节文件的特点 一、文件是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 二、文件有法定的权威和效用 三、文件有规范的体式,并需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 第四节文件的作用 一、上传下达作用 二、公务联系作用 三、凭证记载作用 第五节文件的分类 (三)复习参考题 1、名词解释文书公务文书私人文书行文关系 2、如何理解文件的概念? 3、试析文件的性质、特点。 4、文件有何作用? 5、如何对文件进行分类? 第二章文书工作基础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文书工作的重要性及文书工作的组织;理解文书工作的性质及基本原则;掌握文书工作的基本任务及行文制度。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书工作的性质 一、文书工作的概念 二、文书工作的性质 (一)政治性 (二)机密性 (三)时间性 (四)规范性。 (五)程序性 第二节文书工作的基本任务与重要性 一、文书工作的基本任务 二、文书工作的重要性 第三节文书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准确、周密 二、迅速、适时 三、保密、安全 四、精简、高效 五、党政分开 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第四节文书工作的组织 一、国家各类机关的构成情况 二、文书工作的组织机构 三、文书工作的组织领导 四、文书工作的组织形式 (一)集中形式 (二)分散形式 第五节行文制度 一、行文关系 二、行文规则 (一)行文时要尊重组织系统隶属关系 (二)行文时要尊重机关职权 (三)行文时要考虑是否服从工作需要 (四)行文时要明确发文权限 (五)两个以上的同级机关可以联合行文 (六)经批准在报刊上全文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视为正式公文依照执行,同样具有法律效用,可不再行文。同时,由发文机关印制少量文本,供存档备查。 三、行文方式 行文方式,是指机关之间根据组织关系和工作需要所采用的文件传递运行的层次与形式。文件的行文方式主要有: (一)逐级行文 (二)多级行文

作文题例欣赏教学内容

作文题例欣赏

作文题例欣赏 作文原题: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少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1、材料主要展示了当前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重娱乐,轻内涵;重物质,轻精神。 2、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表明落脚点应该是反思当前的文化,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说开去。 确定立意: (1)否定当前文化,力主重建。 (2)赞成当前文化,与时俱进。 (3)辩证看待当前文化,既要追求时尚,又要优良文化传统。 可用材料: (1)韩流席卷中国;(2)韩寒等新生代作家流行(3)英美娱乐影视、歌曲很流行(4)大话西游等“恶搞”很流行(5)网络文化风靡(6)快餐文化(7)选秀现象(8)读经思潮(9)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变革(如儒学、花道、剑道)(10)晚明时期消费文化成风,加速灭亡(11)美国文化以其开放性和创新能力风靡世界 思路提纲 题目:反思我们当前的文化 中心:通过分析当前文化的本质、产生原因、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提出一些怎样使当前文化健康发展的方法。 段落层次: 第一段:开头:简括材料,提出观点 第二段:当前文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浅层的、重感官享受的、重物质的、缺乏深度的、甚至是恶俗的;但有强烈的新鲜感的。第三段:这种文化何以会产生? (1)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压力大,人们需要轻松文化来调剂。 (2)和传媒的导向、政府的管理、教育的效力有关。 (3)受众,主观上不追求深刻的东西,不善于分辨。 第四段: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当前的文化? (1)有其合理性,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对于人们的生活有很多正面作用。 (2)深度不够,有其严重的缺陷。任由发展,对个人、民族均不利。 第五段:怎样使当前文化健康地发展? 要建设优秀文化,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要有兼收并蓄的心态,要保持对高雅事物的热情,从而建设深层的、理性的、重视精神的、高雅的、有发展潜力的文化。(1)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2)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3)与时俱进,推陈出新。(4)从我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第六段: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科技小知识大全教学内容

科技小知识大全

精品文档 科技小知识大全 太阳光是由哪三部分组成: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 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是木星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五岳之首是泰山 自转是绕着穿过南北极的地轴进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离两极越远的地方转速越大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蓝鲸 哪个城市被称为世界雾都?伦敦 21世纪的主要能源是什么?太阳能 被称为风车发电王国的是丹麦 哪种污染被称为世界头好杀手?水污染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格林泥治天文台在哪个国家?英国 中国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板印刷 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我国陆地幅员辽阔,大陆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共计32000多公里;岛屿有6500多个;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海域广阔,资源丰富,所以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太空垃圾为何危害巨大? 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站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如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可将造价上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极小的太空垃圾由于数量多,能严重改变航天器的表面性能;稍大的太空垃圾会损坏航天器表面材料,造成撞击坑,对表面器件造成损伤;高速撞击的太空垃圾会使自身及被撞击的航天器表面材料气化为等离子体云团,最终会形成航天器故障... 科技趣事 有一次,牛顿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做实验,连吃饭的时间也忘了。他的助手便拿了几个鸡蛋,送到实验 室去,对牛顿说:“这里有几个鸡蛋,你自己煮来吃吧。”牛顿说:“好,谢谢你,请你把鸡蛋放在那里吧。”说完,他又埋头做实验。过了很长的时间,牛顿的肚子饿了,才想起还没吃午餐。于是,他随手拿了一个小锅,把鸡蛋放在锅里,往炉子上一放,又开始做起实验来。过了半个小时,牛顿做完了实验。这时,他才想起锅里的鸡蛋。他打开锅盖一看,里面没有蛋,只有一个怀表。牛顿大吃一惊,抬头一看,鸡蛋还在桌子上,可是桌上的怀表却不见了。原来牛顿太过专心做实验,结果把怀表当成鸡蛋来煮。 1,谁知道大海是怎样结冰的?大家都认为海水有盐分,不会结冰。其实,在温度降低之后,水的溶解度也会降低,也就是说,盐分会析出。这样,水就结冰了。 2,谁知道牛郎星现在是否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它很久以前发出的“光”。至于现在是否存在,只有牛郎星系的人知道,我们目前从地球上观察的牛郎星的光还是一颗稳定恒星所发出的光。而且,一般恒星的寿命都在60亿年以上,所以,牛郎星现在还是应该存在的 太阳能手机电池问世该种电池是普通锂电池和他太阳能电池合二为一的产物,科技人员将一层薄薄的晶硅光电转换片贴在锂电池的背面,单晶硅接受光照产生的电流经过保护电路向锂电池充电。事实上,除去阳光只要有光线照射,太阳能手机电池都能自动充电,由于有保持电路暴光时间再长也不会充过量。拒介绍,这种电池在阳光晒上5分钟,产生的电能就可通话1分钟,而把它放在台灯下照一晚上,也能用上两三天。此外,这种电池仍然具备普通手机电池的功能,如果光线微弱,就可以用手机充电器进充电。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可以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以便(初步)掌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环节: (1)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 (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4)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 说明:第一,(1)环节要紧扣第三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总结读书及感知课文的情况,以表扬激励为主。第二,(2)环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本阶段第(3)环节,是落实语文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教学程序的重

戏剧鉴赏教学内容

戏剧鉴赏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班级:10级英语教育姓名:周莉学号:201040927112 课程论文题目:简析几种戏剧鉴赏的方法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简析几种戏剧鉴赏的方法 学生:周莉 科学技术师范学院学院10级英语教育班,学号201040927112 摘要: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它反复呈现的主题。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美丽。戏剧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学会如何去鉴赏戏剧具有很大的意义。关于戏剧的鉴赏可从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戏剧的语言、人物形象、戏剧的剧情这四个方面去进行鉴赏。 关键词:鉴赏、矛盾冲突、语言、人物形象、剧情 中国戏剧(China Drama)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2个世纪以后,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19世纪以后,对戏剧本质的研讨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主要有观众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实验室说等。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直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和所处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一、了解主要矛盾冲突

关于儿童舞蹈教学内容知识

关于儿童舞蹈教学内容知识 幼儿舞蹈教学内容: 幼儿舞蹈教学内容是幼儿园全方位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 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幼儿园 把舞蹈教育放在了首位。 幼儿舞蹈教学内容因为简单、短小、形式多样、比较实用,近年来愈 来愈受到幼儿教育的重视,当前在世界各地幼儿教育领域内,幼儿舞 蹈教育已成为幼儿成长、发育的重要教育手段和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为它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体发育成长具有很大作用,尤其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及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怕量的作用,所以、 在幼儿教育领域里,广大幼教专家、学者开始注重并积极实行了相关 幼儿舞蹈教育的探讨,其目的就是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促动幼儿身 体发育,塑造幼儿健美的形体姿态,培养幼儿健康、向上、活泼、愉 快的气质,使幼儿终身受益。 一、幼儿露田是促动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手段 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人的生长发育能够说明一个人的健 康情况。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为受遗传、疾病、营养、生长环境 以及锻炼等各方面的影响,而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其中,舞蹈是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舞蹈对幼儿来说,是一种 本能的需要。观察一下生活中每一位健康的幼儿能够看出,在他们还 没有学会说话之前,基本上是用动作来传情达意的,每当他们听到悦 耳的音乐或者看到一些歌舞场面时,他们都会随着手舞足因、欢欣跳跃。所以,在幼儿时期推广舞蹈教育,是时期。舞蹈对幼儿来讲是的 游戏活动之一,幼儿在舞蹈活动中,自不过然地锻炼了他们的身体, 促动了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幼儿骨酪强壮,肌肉结实,内脏器官 的机能得到提升。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水平得到改甚,反应灵敏,头脑 灵活。

欣赏教学——

欣赏教学——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教学任务] 一、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声乐部分。 二、完整欣赏第四乐章并初步认识该曲的内容及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复习旧知识并引入课题: 1.什么叫合唱?它与齐唱有何不同? 齐唱是单声部歌曲的一种演唱形式,参加演唱的人数不限,而演唱的旋律是共同的。 合唱是多声部歌曲的一种演唱形式。参加演唱的人分别在不同的声部中承担演唱任务,每个声部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它与齐唱的区别是:齐唱演唱的是单声部歌曲;合唱演唱的是多声部歌曲。 2.合唱的形式有哪些? (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及无伴奏合唱等。) 3.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后半部,就是用精湛的合唱艺术来表现他的思想的。这个乐章的音域很宽、表现力极强。女高音的高音到b2,男高音到bb2,男低音的低音到bA1。因此,没有高超的声乐技巧是很难胜任的。 三、剖析声乐部分: 1.介绍《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声乐部分的两个主题:

(1)欢乐主题:这是前面各乐章描述人生之路的一个归宿——通过艰苦的搏战而最后取得真正的欢乐。这个主题,我们再唱一遍,体会它的明朗、有力,灵活。(见例2—13) (2)团结主题:我们一起唱一唱,体会它的基本情绪 例2一20 3 1=G. 2 1 - - - 1 - │7.- 5.– 6 –│6 - - - 6 - │ 亿万人民团结 5 - 3 - 0 0 │4 - - - 4 -│3 - 1 - - - │ 起来,大家相亲 6 - - - 6 - │5 - - - - - │ 又相爱。 这个宏伟庄严的主题表现了人类大团结、奔向光明的情绪。 2.按乐曲顺序进行剖析:(挂出提示草图——表2—2,要求学生看带编号的歌词。) (1)欢乐、壮丽的颂歌: 紧接着器乐部分,在一个突然的间断之后,乐队再次奏起乐章开头的那个引句,并由它把声乐的宣叙调引出。 男中音用宣叙调演唱第一段歌词。 在合唱队男低音的应和声中,引出男中音的独唱——《欢乐颈》(第二、三段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