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疾病与症状

常见疾病与症状

常见疾病与症状
常见疾病与症状

常见症状与疾病

第一讲发热

一、体温的概念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在理论上可以由深部的血液温度代表。正常的体温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内的各种理化过程,特别是酶参与的各种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体温范围内才能顺利进行,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导致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的障碍,严重时可造成死亡。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烧),将引起一系列变化和症状,高热达42℃就会危及生命。

若若体温降低,将使人体酶的活性降低,体温下降到30℃以下就可出现脑功能障碍而致意识丧失,降到27℃以下就有生命危险。

二、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而略有波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一般波动在36.3~37.2℃之间。

正常情况下在一天之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三、体温的调节在产热和散热之间进行

●产热和散热是影响体温变化的两个基本要素。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能量物质代谢中通过氧化反应的化学作用而产生热量。通过体表血管舒

张,循环增速,皮肤蒸发增加的物理作用而散发热量。

●如果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则体温相对恒定。

●如果产热和散热功能失去平衡,产热占优势则体温升高,散热占优势则体温降低。

●实际上,影响体温调节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内分泌腺中

的甲状腺和肾上腺,心功能和血容量,皮肤的汗腺等等。

四、体温的测量方法和表示

1、测量方法

由于人体深部的体温不易测试,故临床上常常通过测定口腔舌下、腋窝顶部和直肠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1.口测法:先用75%酒精消毒体温表,放在舌下,紧闭口唇,放置3-5分钟后拿出来读数。

2.腋测法: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将体温表放于腋窝顶部,夹紧上臂,5-10分钟后读数。

3.肛测法:多用于昏迷病人或小儿.肛表头部用油类润滑后,慢慢旋转插入肛门,插入深度:婴儿1.25cm,儿童2.5cm,成3.5cm,2-3分钟后读数。

2、体温的表示

●肛门温度较口腔温度稍高,而腋下温度则较口腔温度稍低(相差约0.3~0.5℃)。

●如果不加说明,体温一般指口腔内舌下的温度,所以腋温或肛温应在测量数值后加上括号进

行标注。

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发热概念及发热程度分类

●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体温高于37.3℃或一日内体温变异超出1℃时,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

觉有发热感,均可称之为发热。

●临床上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38.1~39℃)、高热

(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六、发热的机理分类

根据发热是否受致热源的影响,发热机理分为:致热原性发热和非致热原性发热1、致热原性发热

当血液中的白细胞受到某些刺激,均可以激活白细胞生成和释放致热原,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

●白细胞致热源可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改变其兴奋性,使体温调

定点上升,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

●随着体温调定点上升,人体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不排汗或少排汗,使散热减少;

通过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并因寒冷感觉,反射性地引起竖毛肌收缩,并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形成寒战等,均可使产热增加。此时产热比散热明显地占优势,则引起发热。●刺激白细胞生成和释放致热原的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白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或炎症坏死组织;

●病原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外毒素,炎性渗出物,抗原抗体复合物进入血液;

●在某些病症血浆中游离原胆烷醇酮增高。

多数患者的发热,系由于致热原(能引起发热的物质)所致。

实际上一种疾病发热的机理大多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因素的综合。

例如脑炎患者,可由致热原与非致热原因素引起发热。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脑外伤、脑溢血、脑炎、中暑、安眠药中毒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广泛性皮炎,广泛性皮肤瘢痕形成,致使皮肤散热功能减退;大量失血、失水,心脏排血量减少,皮肤血流减少,皮肤水肿以及皮肤血管收缩等影响散热

七、发热的病因分类

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为临床上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立克

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

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一)感染

1.细菌性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副鼻窦炎、淋巴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他各种化脓性脑膜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猩红热、百日咳、各种结核病、痈疖、脓肿、胆囊炎、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蜂窝织炎、丹毒、布氏杆菌病、破伤风等。

2.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肠道病毒感染、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3.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

4.原虫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肿、黑热病等;

5.蠕虫病:如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蠕虫蚴移行症等。

6. 立克次体病:如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细胞的吸收

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②缺血性损害: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 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注射异性血清或蛋白制剂,以及输血、输液后的热原反应等。

3、产热、散热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惊厥及癫痫持续状态后所致的产热过多:因慢性心力衰竭、重度脱水、大量出血、广泛性皮炎、广泛性疤痕、先天性汗腺缺乏症、鱼鳞癣或包盖过严(常见于小儿)所致的散热障碍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4.中枢神经调节失常:如: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表现为低热,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 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感染已愈而体温调节仍未恢复正常

③夏季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多见于幼儿,且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还有婴儿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失常等。

八、发热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1、体温上升期: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定点水平上移,临床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及寒战,体温逐渐上升。

此期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可由几十分钟至几小时,甚至数天。分为骤升、缓升两种类型:骤升型:体温在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内达 39℃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2、高温持续期

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一方面体内仍受致热物质的不断刺激,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另一方面散热过程开始增强,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由于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使体温不再继续升高。

高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

3、体温下降期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而散热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所以体温开始下降。此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这对于年老体弱及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容易发生虚脱(休克)现象,因此应加注意,并予及时处理。当产热和散热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则恢复正常。

体温下降的方式有渐退和骤退二种类型:

体温在几天之内逐渐恢复正常为渐退,如伤寒、风湿热等。

体温在数小时至十几个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甚至略低于正常为骤退。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实际上,以上各个不同的发热阶段中,由于产热和散热之间不断的调节和变化,体温可以有显著的波动,而不是单纯的划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和转变速度,不仅取决于致病因素或致热原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

人体的反应性、免疫水平及药物的治疗,这些对体温的变化都有一定的影响。

●九、发热的热型分类

●1、稽留热:是指体温维持在39~40 ℃以上的高水平,24 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达数天或数周。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24 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型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续1 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高热期短于无热期。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周期热:发热呈周期性出现,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规律性地交替出现。

可见于淋巴瘤、波状热等。

5、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则,持续时间也不等。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疾病过程中,可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热型合并存在的。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

●热型还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药物的应用也可使热型发生改变。如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十、发热是一种抗病能力

●在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在很多急性传染病中,一定限度的体温升高常常表示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而发热不显著,甚至体温不升的病例,其预后却大多不良。

●所谓一定限度:比常温高2.5℃左右,持续时间一天左右。

●发热有利于人体抵抗感染:发热使白细胞数量增加,促进抗体生成,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机能和肝脏的解毒作用;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消灭。

●发热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发热时机体代谢增强,循环加速,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物质交换速度,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

十一、过高或长期的发热不利健康

(1)机体消耗增加,营养不良、体力下降

使病人消瘦,维生素(特别是B族和C)的缺乏,劳动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2)消化吸收障碍、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

使消化液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道运动缓慢,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受到影响。

(3)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紊乱或衰竭

出现烦躁、抽搐,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

(4)心脏负担增加、发生心力衰竭可能

发热时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因而使心脏负担增加,要警惕发生心力衰竭的情况。

(5)对肝、肾、脑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

发生肝、肾功能衰竭;损害脑组织细胞

●十二、发热的诊断

●发热仅仅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是人体在某种病因的作用下,体温调节系统发生了异常变化,对发热的病人应从发热的病因、机理、过程表现、辅助检查等,根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才

能做出正确诊断。

●(一)询问病史

●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籍贯、职业、精神状态、食欲、睡眠及大小便情况,体重变化,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传染病接触史等。过去的健康情况,如传染病史,外伤、手术史,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等。

2、发热特点

起病的诱因、缓急、病程,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有无畏寒、寒战、无汗、大汗或盗汗。

3、伴随症状

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头痛、嗜睡、昏迷、惊厥;肌肉关节痛等,以发现有无足以引起发热的因素。

(二)体格检查

●对于发热的病例须作周密的体检,注意观察

●皮肤及粘膜:黄疸、皮疹、瘀点、皮下结节,全身浅表淋巴结:大小,数量,压痛,硬度,●五官等局部病灶:齿槽脓肿、扁桃体炎、副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

●心肺肝脾等内脏的的体征,如腹部有无压痛、肌卫、肿块或肿大:如肝脓肿、膈下脓肿,肾盂肾炎、输卵管炎,前列腺炎等。

(三)实验室检查

●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大便检查、脓液、胸水、腹水或脑脊髓液等各种穿刺液检查

(四)其他辅助检查

●如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内窥镜检查、活组织检查、同位素检查、剖腹探查

十三、发热病人的处理原则

●发热病人的处理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

●对于发热病人首先应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使病情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过高或长期的发热不利健康,必要时还应考虑针对发热给予适当的退热降温措施,减轻发热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降温措施一般来说包括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类。

●应该注意的是剧烈的降温亦可能引起严重循环障碍。故在决定是否应用退热药或剧烈降温措施时,必须认真慎重。应该正确地估计退热降温对机体的利弊影响,以帮助机体战胜疾病及早恢复健康。

●非过高热而一般情况尚可,或非过高热之儿童病例,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因为过低温、过多出汗易诱发虚脱、休克,且降温后可掩盖疾病真象而产生“假安全感”。

十三.常用的物理降温法

1、首先降低室温:

尽量加强通风,使室温降至25~30℃。

2、冷湿敷(或置冰袋) 于头部适用一般高热病例。

3、酒精擦浴:用35~50%酒精,擦至皮肤发红;

腋下及腹股沟、颈部宜重点洗擦:

可连续施行,直至体温明显下降。如使用不当,在幼婴儿亦可引起严重情况,故亦应慎用。

4、温水擦浴:

用38℃温水间歇擦浴,因温水易耐受,而不致发抖,此法一般用于过高热、昏迷且循环尚佳者;

●降温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包括体温、循环及呼吸情况);

●对腋下、腹股沟及颈部大血管浅表部位应着重擦洗。

●也可用38℃温水浸湿布敷裹,并频频调换之。

十四、其他护理措施

1、病人要减少衣被,室内空气须流通,但应避免正面吹风,以免受凉。

2、出汗多时,须为病人擦干汗液,必要时更换衣服,被单。

3、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宜,并让病人多喝水,以补充体内水分与促进毒素的排出。

4、注意口腔的清洁,减少臭味,预防威染。

5、高热病人可能有神志不清,须防止自床上跌落,注意病人的安全。

第二讲高血压

一、关于血压的几个基本认识

●1、血压的概念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血压的大小涉及血液的流量和流速。

●通常情况下未加说明的血压指的是动脉血压。

●一般以右上臂肘窝处肱动脉的血压作为代表。

●正常血压对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是至关重要的。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将损害内脏器官,影响生理机能,危及生命。

2、动脉血压是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输出量受心脏舒缩功能、心率、血容量和回心血量等因素的影响。

外周血管阻力主要决定于血管口径和血液粘度。

血管口径受神经、体液和血管本身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增加心输出量和/或外周阻力,有加压作用

降低心输出量和/或外周阻力,有减压作用

●正常情况下,加压和减压保持着动态平衡,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波动范围之内。

●加压作用大于减压作用时,就会发生高血压。

3、人的血压不是恒定不变的

●不同部位、时间、状态、环境所测量的血压数值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姿势也会影响测量结果。两臂血压一般可相差5~10mmHg。

●一天之早晨和夜间血压下降到低谷,上午9~10时和下午4~5时,血压出现2个高峰。

●情绪紧张和激动、剧烈运动和劳动、吸烟和饮咖啡之后以及屏住呼吸测血压,均可使血压升高。

●寒冷环境导致肌肉收缩,可使血压偏高;高热的环境可使血压偏低,

二、血压的测定和表示

●测定血压要记录两个数据:收缩压和舒张压

●血压数值以mmHg(毫米汞柱)或kPa(千帕斯卡)为单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kPa = 7。5 mmHg。

收缩压表示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大值。

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保持动脉血流动的最低压力。

舒张压实际上代表外周动脉血管的阻力。

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压力差。

脉压是推动动脉血流动的实际压力。

测血压前,至少静坐休息5分钟。最好用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袖带大小至少应包裹80%上臂。尽量采取同一姿势,便于前后对比。

●取坐位,规定裸露右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 cm,将听诊器的探头置于肘窝肱动脉处。

●手臂平放,手心向上,放松肌肉,不要紧握拳头。上臂和心脏在同一水平位上,不能过高或过低。

●过紧的衣袖影响测量结果。如果是卧位,也要使上臂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听诊器不可插入袖带内。

●若只能测量左臂血压,必须特别标注。

三、正常血压与异常血压的范围

●正常血压范围:

类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高值130-139 或85-89

正常血压<130和<85

理想血压<120和<80

异常血压类型: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

四、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按照标准,凡是15岁以上成年人在未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不同一天测定3 次血压均达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五、高血压的分级、分期

1、分级可以了解高血压的程度和今后内脏受损害的危险性,分为三级。

级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1级 140-159或 90-99

2级 160~179或 100~109

3级≥180或≥110 注: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按二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级。

2、高血压的分期是根据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程度,分为三期。

I期:临床上无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表现。

Ⅱ期:出现下列一项者:左心室肥厚或劳损;视网膜动脉出现狭窄;蛋白尿或血肌酐水平升高。Ⅲ期:出现下列一项者:左心衰竭;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视网膜出血、渗出,合并或不合并视乳头水肿。

六、高血压的分型

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目前为止发病原因和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的高血压。

是多种因素参与形成的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占95%以上。

继发性高血压也称症状性高血压。是指有明确病因的高血压,血压升高只是疾病的表现之一。肾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多见的一种。

七、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

1.精神、神经因素

精神因素长期作用于大脑皮层,兴奋下丘脑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

①使小动脉收缩,增大外周阻力;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

②兴奋心脏β受体心脏收缩加强、心率加快;

③直接或间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而收缩血管增大外周阻力,促进保钠排钾的醛固酮分泌,增加血容量和心输出量。以上因素均使血压升高。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

●由于小动脉持久收缩痉挛,导致肾脏缺血,使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过多肾素,肾素和a球蛋白作用形成血管紧张素Ⅰ,经转化酶作用成为血管紧张素Ⅱ;可使全身各部细小动脉痉挛,形成小动脉硬化,进一步加重肾脏缺血,从而使血压持续升高。

●同时,高血压时的血管对加压物质(包括血管紧张素、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反应更加敏感,使血压升高更为持久。

3、食盐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高食盐引起高血压,关键在于肾脏的排钠是否正常。如果肾脏排钠功能障碍,不能把过多的钠排出,即可导致钠潴留引起细胞外液增加,从而可加大心输出量,而且血管壁的钠水潴留可使血管管腔狭窄,从而使外周阻力增大等等而出现高血压。

●肾排钠功能障碍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4.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主要决定高血压病发生的易感性。

●例如肾脏先天性的排钠缺陷,先天性的细胞膜功能异常和血管平滑肌对加压物质的敏感性高等。

●环境因素往往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发挥致病作用,而遗传易感性又是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反应表现出来

●具体说,食盐过多之所以能引起钠水潴留和血压升高,常是在肾脏先天性排钠障碍和先天性细胞膜对离子运转异常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患者对高血压病的遗传易感性又是通过食盐过量

才得以表现出来。

八、继发性高血压发病机理

1.肾疾患时的高血压为肾性高血压

●发病的主要机制为:

(1)RAS激活:由于肾脏缺血促进肾素分泌,激活了RAS并进而引起高血压。

(2)肾排水、排钠能力减弱或丧失:

●急性或慢性肾实质广泛性病变,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和心输出量增大,产生高血压。(3)肾减压物质生成减少:

当肾髓质受到破坏或其间质细胞产生减压物质减少(或被抑制)时,由于RAS与减压物质失去平衡,即可引起血压升高。

●上述三种机制,在肾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因肾疾患的种类、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异。例如:肾血管疾患时以第一种机制为主。肾实质性病变尤其是伴有肾功能不全者以第二种机制为主;肾髓质破坏时则有第三种机制参与;但在慢性肾疾患时,由于病变性质和部位的复杂,三种机制常同时参与作用。

2. 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内分泌性高血压

(1)嗜铬细胞瘤:

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瘤细胞大量分泌和释放去甲肾腺素和肾上腺素,使小血管收缩和心输出量增加,故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多为阵发性,也有少数患者呈持续性血压升高。(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血压升高主要是由于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血容量和心输出量的增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多见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肿瘤或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时。

(3)皮质醇增多症:

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其机理为:

①促进钠的潴留增加血容量;

②剌激肾素的合成,激活RAS;

③加强血管对加压物质的加压反应。

若伴有盐皮质激素(脱氧皮质酮、醛固酮)增加时,则更使钠水潴留加重。

3.妊娠期发生发展的为妊娠高血压

多发生在妊娠后期,伴有蛋白尿和/或水肿。主要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和/或胎盘组织增大,从而导致胎盘组织供血绝对和/或相对减少的结果。①缺血的胎盘可产生较多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类物质;②高血压时,因胎盘产生的减压物质(如前列腺素)减少,对抗RAS加压效应的作用减弱;③可产生和释放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Ⅲ)而引起血管内弥漫性出血DIC,当肾小球微血管中出现DIC时,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严重减少而发生水潴留。

4.其它:

●主动脉狭窄:心脏收缩代偿性加强,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使其收缩压突然升高。

●动脉硬化: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使大动脉顺应性降低所致,出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严重贫血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可出现收缩期高血压。

九、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

●高血压病的症状多种多样

●高血压病主要是根据血压异常升高的程度,结合相关检查确定。成年人应当每年测一两次血压,中老年人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更应定期测量血压,警惕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一般可有头痛、头晕,颈后部发紧,失眠、健忘等。眼花、耳呜、手麻、腰酸、腿软、鼻出血、心悸、胸闷、气短、夜尿增多也是常见的症状。

●高血压病的晚期,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可以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发生晕厥。

●2、高血压病的症状没有特异性

●高血压病症状的有无、多少、轻重与血压升高的程度不成正比

●有些人血压不太高,症状却很多,而另一些病人血压虽然很高,也可以完全没有自觉症状。

●很多患者偶于体格检查或由于其他原因测血压时发现患有高血压。甚至有些病人出现了并发症,如中风、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在就医时才发现高血压。所以发现有高血压倾向,都应该及时就诊和治疗。

十、高血压病人的检查与鉴别诊断

●发现有高血压时,应尽快明确诊断,查明病因,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一定的检查,辨别高血压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并了解是否出现脑、心脏、肾脏等损害,有否存在血管硬化,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等异常表现。

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

了解有无肾脏损害,是否由肾脏疾患引起, 是否伴有糖尿病等。

血液生化检查

明确是否由肾脏疾病引起,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是否合并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判断有无心脏肥大和心律紊乱,或心肌损伤或合并冠心病等,确定高血压病对患者心脏的影响。

X线检查

可以判断有无心脏肥大,主动脉扩张、延长或缩窄。

腹部B超

特别是双肾B超。由于很多肾脏疾病可以引起高血压,高血压反过来又可以损害肾脏。所以每个高血压病人最好都做一次肾脏B超检查。年轻高血压患者还应做肾上腺B超检查等。眼底检查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能反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及客观反映周身小血管病变的损伤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及估计预后都有帮助。

例如视网膜小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表示小动脉中度受损;视网膜出血或渗血,或发生视乳头水肿、表示血管损伤程度严重。

其他

有条件者在治疗前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如怀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患者应做静脉肾盂造影、肾动脉造影、肾图及肾静脉血浆肾素水平和活性的测定。

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射产物水平的测定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如血、尿皮质醇与醛固酮水平的测定对于鉴别内分泌性高血压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高血压病的危害

●高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的压力异常升高

●高血压病既是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危害不在于能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而在于它可导致心、脑、肾、眼底和动脉血管等的结构和功能损害,引起血管堵塞或者破裂,甚至直接危及生命,严重地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长期的血压升高,心脏就会因过度劳累而代偿性地肥厚扩大,进而出现功能衰竭,这就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长期的血压升高,脑血管脆弱硬化的部分就容易破裂,引起出血性脑卒中;或因血管管腔狭窄堵塞,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同样,肾脏是极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种微细的血管在长期高压的影响下发生硬化、狭窄、功能损害,从而使肾毛细血管网排除身体内毒物的功能受损,体内有毒物质贮留于血内,即成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十二、高血压病的治疗目的和原则

●目前治疗高血压基本上是对症下药

目的有四:控制血压;减少对血管、眼底和心、脑、肾损害;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危险性;

提高生活质量。

轻度高血压患者,应首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必要时再应用药物治疗。

●即使血压降到正常也不意味着治好高血压,应当终身治疗。特别是Ⅱ~Ⅲ期的高血压病人一定要坚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的药物治疗,以免劳而无功。

●一些物理疗法和经验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但不能完全代替药物治疗。

十三、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

1、超重或肥胖者应减轻体重:减肥所取得的疗效可作为降压药物疗效的有利补充。

●正常体重可用下述公式简单估计:身高(厘米)—105=体重(千克) ±5%。或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平方,当体重指数≥25的患者尤其应该减肥。

●体重越大,平均血压也越高,肥胖本身和高血压一样,也是发生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减肥(重)的方法:控制饮食、体育锻炼、维持适当的工作压力和睡眠时间。

2、合理膳食:控制主食,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控制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及脂肪摄入量,减少钠盐摄人,限制高嘌呤类食物的摄入等。

主食谷物应粗细搭配,少用或不用糖果点心、甜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热能食品:

牛奶、豆类蛋白或含脂肪较少的禽、鱼等蛋白,有利于血压下降。

减少烹调用盐量,尽量少吃酱菜等盐腌食品

每日食盐摄人量以5克为宜。

尽量选用山茶油、茶籽油、豆油、花生油、葵花子油等植物油。

每人每月油的摄人以0.75千克为宜。

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尿酸升高,发生中风、冠心病的危险性随之升高。要限制高嘌呤类食物的摄人,不要大量进食鱼、虾以及动物的内脏(心、肝、肾、脑),还有肉和蛋白浓汤等火锅类食物。

蛋白类食品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左右。

3、加强锻炼增加体力活动

健身运动对于治疗高血压十分重要,但一定要量力而行,掌握适宜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运动强度用170-年龄作为运动时的心率标准,频度一般为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为宜。

运动项目与方式因人喜好而异。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有氧运动,贵在持之以恒。

4、戒烟、限制饮酒

尼古丁兴奋大脑神经,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尽管作用只是暂时的,但它会促使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吸烟还会降低服药的顺应性。吸烟者服用的降压药要比一般人剂量大。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戒烟尤为重要。

●酒精会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而且长期饮酒过量也是引发高血压的因素之一。

5、保持心理平衡,缓解精神压力

要加强自身修养,改变不良个性,提高心理素质,避免不必要的情绪波动,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6、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7、辅助治疗措施

可适当应用气功疗法;放松疗法;针灸及穴位刺激疗法;足底按摩、耳穴治疗等。

十四、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必须将血压控制在140mmHg∕90mmHg以下,如果达到120mmHg∕80mmHg则更为理想。应当避免使用大剂量降压药物短时间内大幅度降压。

降压药物最好是一天服用一次即可维持24小时的疗效,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因漏服药物或者在夜间可能出现的突发血压升高导致中风的危险性。

●高血压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血压控制正常后,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可以逐渐减少。以既可维持理想血压又能避免药物过量导致的副作用,还能阻断和消除高血压的血管损害为标准。

●高血压病除了血压高之外,还存在血管硬化,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心室肥大,血中多种内分泌激素异常等表现。降压的同时还要考虑药物对血压以外的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讲心律失常

一、心脏的生理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心脏具有自律性、传导性、应激性和收缩性的生

理特点。心脏生理功能的主要标志就是心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按一定的节律跳动,持续不断回收静脉血,并且把血液射入动脉,流经全身,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包括心脏自身的血液供应,保证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心脏的功能受生理特点的制约,同时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心脏或全身病变等因素的影响。

1. 自律性:

心脏内部存在着特殊的自律性细胞,分布于特殊的起搏传导系统。自律细胞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发出一股股微小电流,刺激心肌收缩而产生跳动。这种特殊的性能即为自律性。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在起搏传导系统中的自律性最强,频率最快,是心脏的最高起搏点,控制着整个心脏的活动。

如果窦房结功能受到抑制,传导系统其它部分的潜在起搏点,可发生冲动,起到代替窦房结的作用,就会使心脏搏动的规律(如节律、速率)发生紊乱。

2. 传导性:

●心脏内冲动的传导主要由心脏的传导系统来实现。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发出的冲动,由心

房肌细胞和心房内的结间束传递,抵达左心房及位于房间隔右后下部的房室结。房室结向下发出一条位于室间隔内的房室束(又名希氏束),房室束往下又发出左右两个束支,分别形成越分越细互相交织的网状结构,称浦肯野纤维,分布于左右心室的心肌内。

●冲动在传导过程中,必须按一定的传导时间和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心脏才能稳定地按照

一定的间隔和频率,有节律地收缩、舒张,形成正常的心律。

3. 应激性:

心脏的应激性表现在心肌在心动周期中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反应期和对刺激不起反应的不应期。

不应期的存在可防止心肌产生持续性的收缩,保证心脏有节奏地跳动,使回收静脉血和射出动脉血能交替进行,以维持血液循环。

● 4. 收缩性

心肌兴奋时,发生肌纤维缩短,就是心肌的收缩性。

在正常情况下,左、右心房是同步收缩的,左,右心室也是同步收缩的,由于同步收缩,保证了心脏有力地推动血液运行。

5、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大脑皮层的主导下,主要是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保持着动态平衡,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活动。

交感神经对心脏有兴奋作用,能使心脏活动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抉,房室传导时间缩短,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等。

迷走神经对心脏有抑制作用,能使心脏跳动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房室传导时间延长、冠状动脉收缩、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等。

二、正常心律的含义

心脏搏动的规律叫做心律。心律是心脏激动产生与传导的结果。

●由窦房结所引起的心律通常称为窦性心律。

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心率的变化关系到心排出量的多少。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的冲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按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冲动到达各部位的传导时间恒定,所以心脏搏动有一定的节律,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脏搏动的次数约为60~100次/分,平均为75次/分。

?三、心律失常的形成

心律失常又称心律紊乱。心律失常的基本原因是起搏或传导的异常,基本变化为速率或节律的改变。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任何一环节发生异常都可形成心律失常。

如果心脏内的激动起源或者激动传导速度不正常,或者各部分的激动顺序发生紊乱,引起整个或部分心脏的活动变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改变,即可称为

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的类型

1.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

?激动起源异常:兴奋来自心房、房室交界处或心室等这些异位“起搏点”所引起的心律,称为异位心律,其中以期前收缩(早搏)和心房颤动最为常见。

?传导异常:由于心脏内存在快速传导通路,出现预激症候群;或因心肌缺血、心脏肥厚、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都将造成冲动传导的速度和激动的次序不正常,就会引起心跳的规律不正常。

2、按基本变化:可分为快速性、缓慢性和不规则心律失常。心率超过100次/分为心动过速。心率低于60次/分为心动过缓。

(1)心率快速而规则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

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

(2)心率缓慢而规则以窦性心动过缓、部分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室交接处心律

多见。

?不规则心律以过早搏动为最常见,快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或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为多;慢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洋地黄治疗后)、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合并不规则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为多见。

五、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一般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悸、心搏加强、心脏突然停跳的感觉、心前区不适、憋闷、胸痛、眩晕、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有少部分心律失常病人可无症状,仅有心电图改变。

六、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律失常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

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失调如高血钾、低血钙、低血钾、酸中毒,或内分泌失调如甲亢、甲减,以及麻醉、低温、缺氧、出血、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部分病因不明。

七、诱发心律失常的生活因素

有了心律失常不一定都是心脏病,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生活因素可以诱发心律失常或使病情加重。

大量吸烟、过多饮酒、喝浓茶、咖啡,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寒冷刺激、剧烈运动、过度疲劳、严重失眠,甚至体位改变、狼吞虎咽、穿化纤内衣等刺激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

常成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八、心律失常的危害

1、心律失常可使血液循环失常:

正常心律是血液循环正常进行的基础,而心律失常影响血液循环。

正常的心脏,有很好的代偿和调节能力,当心率增快或减慢时,或有偶发的早搏,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状态,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

但如果心脏有病变,心房收缩功能失常,或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便失去了代偿和调节能力,可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使血压下降,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病人心悸、胸闷、无力等症状。

2、恶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较高,常表现出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引发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常与心脏病的性质及其病情轻重有关。

动态心电图监测表明,心脏自律性或传导性异常而致的窦性停博、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症(又称慢-快综合症)等,常出现在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之前,往往是心脏猝死的先兆,故称之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危险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非预料中的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的自然死亡。

有些平素看起来很健康的人,或者尽管有心脏病史和症状表现,但临床上没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合并症的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随即出现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经抢救或来不及抢救而死亡者,均为猝死。

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最高。相当数量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西方国家报道院外猝死抢救存活率仅为2-15%。

九、心律失常的诊断

心律失常的病因相当复杂,有的心律失常也可能只是单纯的功能障碍。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对治疗极为重要。

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1、发作诱因

心律失常有的是生活中某些因素诱发,有的或由于发热,或因服用某些药物,应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2、起病快慢及持续时间

起病迅猛且持续时间较长,多表示病情较急、较重,应及早就医。

间歇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则多提示病情较轻,可观察一段时间。

3、既往病史和原发病有重要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则多为器质性病变。

如果首次发作,且程度较轻,可进一步观察。

4、发作频率及伴随症状

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率与病情轻重关系密切,有无伴发症状是判断心律失常轻重缓急的重要指标。偶发早搏:5次∕分以下,无其它体征和明显症状者,多见于健康人。

频发早搏5次∕分以上或更多,或合并有其它异常体征,如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颜面苍白或青紫、四肢发冷、抽搐、昏厥等,或心电图有异常变化者,提示病情较重,应立即就医。

5、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的诊断以心电图检查最为精确而可靠,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

动态心电图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然而难以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失常。

运动试验可能在心律失常发作间歇时诱发心律失常,因而有助于间歇发作心律失常的诊断。6、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及血压情况

发作间歇期体检应着重于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显影、心血管造影等无创和有创性检查有助于确诊或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如果患者的血脂、血黏度、血胆固醇明显增高,或血压显著增高,同时年龄又偏大,要考虑心血管病变的可能,及早进行全面、系统检查。

十、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

1、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可根据病情,采用药物、电除颤、射频消融或安装

起搏器等。纠正了心律失常,便可维持正常或接近于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

对于窦房结病变或各种传导阻滞,每分钟心率低于40次的过缓性心律失常,如引起明显头晕

或昏厥等症状,则宜安装心脏起搏器,以保平安。

2、减轻或消除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多数心律失常的病人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力等症状,甚至因此而影响睡眼、工作、休息及日常生活。如果得到治疗,相关症状减轻或消失,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有效的。

但不少抗心律失常的药都有毒副作用。

在决定是否用药、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时,应该全面地权衡利弊,从得和失两方面考虑。

3、对预防猝死有一定作用:心源性猝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死亡形式。抗心律失常治疗对预防猝死起到一定的作用。

据统计,美国每年有30~6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占全部心脏病死亡人数的40%~50%。其中冠心病猝死占心源性猝死的80%。发生猝死的病例中,有80%~90%的病人死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室颤。其余10%~20%是缓慢型心律失常和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显示电活动,但听不到心音,多为心脏破裂造成的)。

十一、心律失常的预防保健

心律失常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肌纤维的老化、变性,窦房结冲动功能低下等,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更多。

据报道:由于老年人的心脏功能衰退,容易受到各种损害,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44.48%。防治老年人的心脏病及其它疾病的发生,对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

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

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心态要平和,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

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4、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

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

按时作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

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

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清淡,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

●不吸烟酗酒,不饮浓茶。

避免着凉,预防感冒。

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节制性生活。

十二、冠心病与心律失常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或缺血性心脏病。95--99%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因此冠心病往往被用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代称。

动脉粥样硬化系脂肪物质沿血管内壁堆积所致, 使本来平滑的动脉内壁变得凹凸不平,管腔变窄甚至完全堵塞,导致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减少,造成心肌和其他心脏结构的缺血缺氧和功能下降。

由于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就会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猝死)等,这就是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冠心病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引起的慢性病。血胆固醇过高、高血压和吸烟是冠心病的

主要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缺少运动、糖尿病、精神压力、性格类型和某些性激素水平也是较重要因素。

●遗传因素和一些疾病可以引起人的血清胆固醇过高,但大多数人是食入了过多的胆固醇。

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时,它可沉积在冠状动脉壁上,在某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粥样斑块形成,阻碍血流的通畅,引起冠心病。

饮食治疗的要点是限制食物胆固醇,每天总摄入量少于200mg。忌吃或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脑、脊髓、内脏、蛋黄、贝壳类和软体类。

其次是限制动物性脂肪。每月可吃植物油500~750g,过多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多吃蔬菜、瓜果。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可以减少肠內胆固醇的吸收。

第四,多吃些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洋葱、大蒜、黄花菜、香菇、木耳等。这些食物中,有的还同时具有抗凝血作用,对预防血栓形成和冠心病也有好处。

血压水平越高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血压增高增加冠状动脉壁损伤的机会,为胆固醇在局部的沉积和粥样硬化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长期血压增高可导致血管壁结构的改变,降低自我修复的能力,容易形成心血管疾病。

防治高血压病的生活方式,也是降低冠心病风险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人,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注意补充钾钙等,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戒烟,限制饮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等。

●吸烟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吸烟能够增加冠心病的发生并加速冠心病的发展,主要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的毒性作用。

●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引起心率增快、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缺氧,引

起心绞痛发作,使心肌易于激惹,诱发心律失常等。

●缺氧使冠状动脉壁出现水肿,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减低,从而促进胆固醇的沉积,成为

动脉粥样硬化的开端,加速冠心病的发展。

●烟草中的有害因子也可作用于人体的凝血系统,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导致动脉血栓

闭塞。

●饮酒量增多,热能过剩极易造成而肥胖。

●长期饮酒多有高脂血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酒精能够刺激脂肪酸从脂肪组织释放,使肝

脏合成前β脂蛋白增加,也可以促进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加重高脂血症,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过量饮酒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会使心脏扩大,可进而影响窦房结及其传导系

统,引发心律失常。

●情绪、性格和行为方式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情绪的强烈波动和变化,可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使垂体-肾上腺系统紧张度上升,导

致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心肌耗氧量增加,还可使冠状动脉痉挛收缩,使外周血管阻力

升高,血压上升。当冠状动脉已有狭窄时,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加剧,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讲,学会控制情绪,减少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第四讲咳嗽呼吸困难

第一节咳嗽

一、咳嗽的发生机理

●咳嗽是一种反射动作。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接受来自迷走神经与舌咽神经感觉纤维分枝传入的刺激,再将冲动传向

喉下神经、膈神经和脊髓神经等运动神经支配的咽肌、膈肌和其他呼吸肌;

●通过短促的深吸气后,声门关闭,接着呼气肌和膈肌快速收缩,使肺内压力增高,然后声门

突然开张,肺内高压的空气冲出狭窄的声门裂隙发出声音产生咳嗽。

●在耳、鼻、咽喉、支气管、肺、胸膜、内脏、体表等许多部位都有迷走神经的分布。

●引起咳嗽的刺激大部分来自呼吸器官的粘膜,有些刺激来自呼吸器官以外。

●从鼻咽部至小支气管整个呼吸道粘膜受到分泌物、渗出物、化学的、物理的刺激时,均可引

起咳嗽。

二、咳嗽的利和弊

●适度咳嗽是一种对机体有益的保护性的反射动作。

●帮助下呼吸道清除外界侵入的异物,将存留在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渗出物排出体外。

●具有清除呼吸道刺激因子,抵御感染的作用。

●同时咳嗽也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剧烈的咳嗽可使气道内病变向小支气管扩

散,加重感染;可引起呕吐、呼吸道出血,自发性气胸等。频繁咳嗽消耗体力,影响睡眠。

长期咳嗽促进形成肺气肿。对有心力衰竭者,可使肺动脉压增高,加重心脏负担。

三、咳痰与咳嗽

●痰液通过咳嗽动作排出呼吸道即为咳痰。咳痰是一种病理状态的现象。

●正常支气管粘膜腺体和杯状细胞只分泌少量粘液,以保持呼吸道粘膜的湿润。

●当呼吸道发生病变如炎症、肺瘀血和肺气肿等,粘液分泌增多、浆液渗出;含红细胞、白细

胞、巨噬细胞、纤维蛋白的渗出物混合吸入的尘埃和某些组织破坏物等而形成痰液。

●对痰液作细胞学、细菌学、病理学等检查,有助于相应疾病的诊断,如炎症、结核、寄生虫、

肿瘤等。

四、咳嗽的发病原因

1、呼吸道疾病:

a、感染是引起咳嗽、咳痰最常见的原因。

细菌、病毒、结核菌、真菌、支原体或寄生虫感染均可引起咳嗽和(或)咳痰。如咽喉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

b、物理因素如各种异物、鼻腔分泌物突然吸入呼吸道,粉尘、浓烟、冷热空气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c、化学因素如吸入二氧化硫,氯气,臭氧等,还有吸烟,可能是化学性刺激使气道充血所致。

d、过敏因素对香烟、烟雾、花粉、冷空气等刺激因过敏体质或呼吸道发炎而过度敏感。

e、肿瘤性疾病如肺部肿瘤、纵隔肿瘤、主动脉瘤、纵隔淋巴结肿大等使呼吸道受牵引或挤压而引起咳嗽。

2、胸膜疾病: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膜炎、胸膜间皮瘤、自发性气胸或胸腔穿刺等均可引起咳嗽。

3、心血管疾病:左心衰竭引起肺瘀血或肺水肿时,因肺泡及支气管内有浆液性或血性渗出物,可引起咳嗽。另外,右心或体循环静脉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时也可引起咳嗽。

4、全身性疾病在疾病病程中如累及到呼吸道时,均可引起咳嗽,如败血症。

5. 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咳嗽,如开搏通、洛丁新等,可出现夜间干咳。

6. 神经精神因素:

●咽峡部粘膜的舌咽神经、鼻粘膜的三叉神经、皮肤的迷走神经受刺激,

●膈下脓肿、肝脓肿刺激膈神经,

●反应性胸膜炎、胃食管返流、胃炎,外耳道内的异物或炎症等,都可刺激神经引起咳嗽。●大脑病变如脑炎、脑膜炎,从大脑皮质发出冲动传至延髓的咳嗽中枢也可出现咳嗽。

●癔病性咳嗽则属于神经官能症性咳嗽。

五、咳嗽的临床表现

1、咳嗽的性质:

●干性咳嗽咳嗽无痰或痰量极少。

●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急性或慢性咽喉炎、气管受压、支气管异物、喉癌、支气管肿瘤、

胸膜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以及二尖瓣狭窄等。

●湿性咳嗽咳嗽伴有咳痰。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和空洞型肺结核等。

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

●晨间咳嗽多见于上呼吸道炎症、烟瘾者;

●昼间咳嗽见于支气管和肺部炎症、心力衰竭者;

●夜间咳嗽多见于慢性左心衰竭、肺结核、肺癌、百日咳等。引起夜间咳嗽的原因,可能

与夜间肺瘀血加重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突发性咳嗽常由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异物。

●阵发性咳嗽多见于异物吸入、百日咳、支气管结核、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淋巴转移癌;

●长期慢性连续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及肺结核。

3、咳嗽的声音特点:

声音嘶哑多为声带的炎症、喉炎、喉结核、喉癌、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

鸡鸣样咳嗽表现为连续阵发性剧咳伴有高调吸气回声,多见于百日咳、会厌、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金属音咳嗽常见于因纵膈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所致的咳嗽;

声音低微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水肿及麻痹、高度全身衰竭的患者、喉返神经麻痹者;

犬吠样咳嗽多见于百日咳、喉炎、癔病等。

●4、痰的性质和痰量:

●血性痰呼吸道粘膜毛细血管受损害或血液渗入肺泡,痰液均可带血。

●粉红色泡沫状痰见于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水肿、肺淤血;粉红色泡沫痰是肺水肿的特征,●红色或棕色痰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肺梗死、心脏病引起的慢

性肺淤血;铁锈色痰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梗死及肺坏疽;铁锈色痰为典型肺炎球菌肺炎的特征;

●黑红色痰见于肺梗塞;

●猪肝色脓痰见于阿米巴原虫感染;

●泡沫状痰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浆液性痰见于肺水肿;

●粘液性痰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也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等;●痰白粘稠且牵连成丝难以咳出,提示有真菌感染;

黄色或淡黄色痰提示有化脓性细菌感染;

大量脓痰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黄绿色痰见于肺部绿脓杆菌感染;黑色痰见于煤矿工人、锅炉工人、过量吸烟者;

恶臭痰提示有厌氧菌感染,如肺脓肿、支气管扩张。

5、伴随症状:是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发热常表示呼吸系统的各类感染: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

胸痛见于肺炎、胸膜炎、纵膈肿瘤、肺癌等

呼吸困难见于喉炎、喉肿瘤,肺气肿、肺炎、胸腔积液、肺水肿、支气管哮喘、左心衰竭、气胸等;

呕吐见于气管内异物、慢性咽炎、哮喘、百日咳等。

咯血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支气管结石等。

哮鸣音见于各种哮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等。

●6、发病与年龄:

常见疾病症状以及常用药物大全

常见疾病症状以及常用药物大全 一、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一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症状:长期或反复发作性咳嗽、咳痰和(或)喘息症状为主。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肺原性心脏病。常用的药物:西药:红霉素片、青霉素、头孢安苄、必嗽平。中药:二陈丸、人参保肺丸、补肺丸。副作用:(1)消化系统方面: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稀等;(2)神经系统方面:轻度头晕、失眠、四肢颤抖等;(3)泌尿系统方面:小便慢;肺结核:民间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症状:低热、午后发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咳嗽咯痰或咯血、胸部隐痛等。并发症:咯血、自发性气胸、肺部继发感染支气管结核、肺气肿。常用的药物:西药: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氨水杨酸。中药:养阴清肺丸、百合固金丸。副作用:有耳鸣、耳聋、眩晕等第Ⅷ对脑神经的损害,肾功损害,及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本病由于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引起通气堵塞。症状:发作性伴有啸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和咯痰。并发症: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常用的药物:西药:

必嗽平、氯化胺、氨茶碱。中药:玉屏风散、六君子丸、百合固金丸、七胃都气丸。副作用:胃肠反应、药疹、皮肤过敏,心悸、震颤、头痛、恶心、失眠、低血钾等。支气管扩张: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也是支气管长期慢性发炎后管壁损害而发生变形、扩张的一种疾病。症状:慢性咳嗽咯脓痰(痰量每日可达100毫升以上)痰量可随体位变化而增多,咯痰后病人自觉舒服,痰液引流不畅时可有胸闷。并发症:肺不张、支气管残端瘘,脓胸及出血等。常用的药物:西药:必咳平、复方新诺明、罗红霉素。中药:玉屏风散、六君子丸、百合固金丸、七胃都气丸。副作用:呕吐、头痛失眠;易激动、心悸。严重者可出现室性早搏、惊厥昏迷,甚至室性心动过道、呼吸心跳停止致死。肺气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种末细、支气管官腔狭窄,造成肺泡内积聚多量气体,肺泡明显膨胀,肺组织部分失去呼吸功能的疾病。症状:慢性咳嗽、咯痰基础上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不能平卧、只能端坐呼吸。并发症: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肺原性心脏病。常用的药物:西药:氨茶碱、胆茶碱、:羟丙茶碱、丙酸倍氯松、舒喘灵。中药:固本咳喘丸、七胃都气丸、止咳化痰颗粒。副作用:恶心、呕吐及胃部不适、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胀感。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部的原发性病变而引起的肺循环受阻所导致的心 脏病。症状:呼吸困难、咳喘、心悸、剧烈胸痛窒息。并发

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一、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主要指发生于胃、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其形成均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参与,故而得名。食管下端及胃肠吻合术后空肠上段的溃疡也属于此类。 (一)症状 慢性发作性上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其可能机制:①溃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病变和血管充血可提高局部感受器的敏感性,使其对胃酸刺激的痛阈降低。②局部肌张力增高或痉挛。③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④浆膜面受侵。 1.上腹痛的特点 (1)病程:呈慢性反复发作,愈合后易复发,可每年定期发作,且表现为屡 愈屡发,延续数年至数十年,每次发作时间数周至数月不等。 (2)部位:胃溃疡的疼痛多在上腹部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则位于上腹 部偏右或脐周。如溃疡较深或于胃、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时,腰背部常出现放射痛。 (3)性质:常为持续性钝痛如胀痛、灼痛、饥饿样不适等。急性发作时可有 剧痛如绞拧或刀割样。每次持续时间一般为1~2小时或3~4小时。当溃疡穿透至浆膜层,病变处与周围脏器黏连,即呈持续性剧痛。 (4)范围:疼痛范围一般如手掌大,相应部位的皮肤可有过敏区。 (5)节律: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0.5~2小时出现,至下一餐前消失,即进 餐—疼痛—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则多在餐后3~4小时出现,持续至下次进餐后缓解,即疼痛一进餐一缓解,故又称空腹痛,也可出现夜间痛。 (6)季节性:溃疡的好发季节为秋末冬初或冬春之交,与寒冷有明显关系。 (7)诱因及缓解:过度紧张、劳累、焦虑、忧郁、生冷饮食及烟酒等均可诱 致疼痛发作。休息、服制酸药或稍进食物可缓解。 2.其他伴随症状常有餐后腹胀、返酸、嗳气、流涎、恶心、呕吐、食欲不 振、便秘或体重下降等。 (二)体征 1.全身情况:患者多体型瘦长、腹上角锐。出血时可见皮肤及粘膜苍白。 2.腹部体征:溃疡活动期时,上腹部常有压痛点,与疼痛部位一致,并可在 背部10~12胸椎段有椎旁压痛,胃溃疡偏左侧,十二指肠偏右侧;缓解期则不明显。后壁溃疡穿孔,可有明显背部压痛。 二、急性腹膜炎 腹膜受到细菌感染或化学物质(如胃液、肠液、胰液、胆汁等)的刺激时,所致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腹膜炎(acute peritonitis)。按发病的来源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绝大多数腹膜炎为继发性,常继发于腹内脏器的穿孔、脏器炎症的直接蔓延,或外伤及手术的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系指病原菌从腹外病灶经血液或淋巴播散至腹腔引起腹膜炎。常见于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如患有肾病综合征或肝硬化者。 另外,按炎症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按炎症开始时的性质可分为无菌性及感染性。 (一)症状因其病因不同而腹膜炎的症状各异,可突然发生,或逐渐出现。 1. 腹痛:其程度与发病的原因、炎症的轻重、年龄、身体素质等有关。

《常见疾病康复》课程配套试卷(A卷)

《常见疾病康复》课程考核试卷(A 卷) 考核类型: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开卷闭卷系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共20 题,每题 1 分,合计20 分) () 1. 脑性瘫痪最常见的物理疗法是 A、Rood法 B 、Bobath 法C、Brunnstrom 法D、PNF法E、MRP法 () 2. 脑卒中恢复期的步行训练,错误的说法是 A、步行前准备活动包括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训练 B、从扶持步行或平衡杠内步行,过度到治疗室内步行 C、纠正异常步态训练 D、上下台阶的训练应该健腿先上,患腿先下 E、上下台阶的训练应该患腿先上,健腿先下 () 3. 颅脑外伤的康复与脑卒中的康复重点区别是 A、前者以认知康复为主 B 、言语康复C、运动康复 D 、心理康复 E 、ADL康复 () 4. 脊髓损伤水平定位在L3平面的关键肌为 A、踝跖屈肌 B 、长伸跖肌C、踝背伸肌D、伸膝肌 E 、屈髋肌 () 5. 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不包括 A、心血管功能障碍 B 、呼吸功能障碍 C 、全身运动耐力减退 D 、行为障碍 E 、认知障碍 () 6. 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机训练说法错误的是 A、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呼吸肌耐力,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B、吸气训练方法是:采用口径可以调节的呼气管在患者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将吸气阻力增大,以增加吸气肌耐力 C、腹肌训练是在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训练 D、吹蜡烛是吸气训练 E、吹瓶法是呼气训练 ()7. 患者,男,26 岁,滑倒后致右手Colles 骨折手法复位右膏固定术后两天,患者手肿胀明显, 此时消除肿胀,可选择的物理治疗法有 A、红外线照射 B 、紫外线照射C、超短波治疗D、TENS E、主动运动 ()8. 下列哪个不是脊柱牵引的适应症 A、椎间盘突出 B 、颈背痛C、腰背痛D、腰腿痛 E 、脊髓明显受压

常见疾病症状及用药

常见疾病症状及用药 1,感冒 风寒感冒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各10克,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各6克、甘草3克。 风热感冒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暑湿感冒症状:发生于夏季,面垢身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用法】水煎服(水五杯,煮取两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2、咳嗽 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30克)桔梗一钱五分,甘草五分,白前一钱五分,橘红一钱,百部一钱五分,紫菀一钱五分。 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药:桑菊饮。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上用水二杯,煮取一杯,一日二次。 风燥伤肺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上以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痰湿蕴肺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

最新康复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脑出血后遗症康复护理常规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脑出血的发病主要是在原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基础上,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酒、用力排便、气候变化剧烈等外加因素使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有些患者抢救虽幸免不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后遗症均在短时间内不会恢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会加大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般护理常规: 1、体位护理①仰卧位时,双侧肩关节抬高向前,固定于枕头上,预防后缩。患侧上肢 日固定于枕头上,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者臀部固定于枕头上,预防骨盆后缩及下肢外旋。患侧下肢伸直,膝下可置一小枕,踝关节必须保持90°,以免引起足下垂。②患侧卧位时,躯干稍微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患侧上肢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③健侧卧位时,头位要固定,和躯干呈直线,躯干略为前倾。患侧上肢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头和躯干呈100度角。患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为弯曲,腿和脚均放枕头。 2、语言训练针对运动性失语的病人,让其跟着示范者的口型先进行数字、单词的练习, 逐渐过渡到进行短句、整句的训练。而针对能听、能看但不能理解含义的感觉性失语病人,可通过与其交谈,对其进行指物、指图、指字训练,增加其理解能力,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3、床上训练鼓励病人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通过健手的主动练习带动及促 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随着患侧肢体功能的改善,可在床上进行翻身练习,从向患侧转动过渡到向健侧转动;从需他人帮助到独立完成。自己能翻身后可进行坐位练习,同时下肢进行抬腿锻炼,上肢从抓、拿、握开始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卧床期的训练方法:桥式运动、抱膝运动,双手叉握等自我运动。 4、床下训练下床活动时,首先让病人站立并稳立于床沿,双手扶床栏,进行站立锻炼, 当病人能站立15分钟到20分钟时,可逐渐短步走,行走时注意纠正侧踝关节的反曲。 以免形成“内屈脚”,在病人练习独立步行时指导其学会使用手杖,拐杖,轮椅等,使其最终能借助支具和辅具完成日常活动,重返社会。 5、心理护理患者因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产生痛苦、绝望、急躁不安、 恐惧、害怕、焦虑、自卑心理,造成对治疗缺乏信心。护士应尽量体贴,关心患者,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并介绍一些功能恢复较好的病例,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根据病情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6、安全护理床栏加护,加强巡视、床头警示牌标识、环境适宜。 7、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排便困难时使 用开塞露等简易通便法协助排便,切忌用力。坚持正确服用降压药,不可骤停和自行更换,戒除烟酒,勿过度劳累,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常见疾病症状的英文

症状symptom 发热fever 骤降crisis 渐降lysis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波状热undulant fever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皮肤黏膜出血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水肿edema 营养不良性水肿nutritional edema 黏液性水肿myxedema 咳嗽cough 咳痰expectoration 咯血hemoptysis 呕血hematemesis 胸痛chest pain 放射痛radiating pain 发绀cyanosis 呼吸困难dyspnea

端坐体位呼吸orthopnea 心源性哮喘cardiac asthma 心悸palpitation 恶心nausea 呕吐vomiting 呕血hematemesis 黑便melena 便血hematochezia 隐血occult blood 里急后重tenesmus 腹痛abdominal pain 麦氏点McBurney 点 腹泻diarrhea 便秘constipation 黄疸jaundice 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 腰背痛lumbodorsalgia 关节痛arthralgia 血尿hematuria 尿频frequent micturition 尿急urgent micturition 尿痛odynuria

神经源性膀胱heurogenicbladder 少尿oliguria 多尿polyuria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头痛headache 眩晕dizziness ,vertigo 晕厥syncope 抽搐tic 惊厥convulsion 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嗜睡somnolence 意识模糊confusion 昏睡stupor 昏迷coma 谵妄delirium 苍白pallor 发红redness 黄染stained yellow 斑疹maculae 玫瑰疹roseola 丘疹papules 斑丘疹maculopapulae

《常见疾病康复》复习题

《常见疾病康复》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 2、联合反应:表现为当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肢的运动引起患肢的肌肉收缩。 3、姿势反射:体位改变引起的四肢屈肌、伸肌的张力按一定模式改变。 4、肩手综合征:是指在原发病恢复期间,病侧上肢的手突然浮肿、疼痛及病侧肩疼痛,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制。 5、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使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得到包括运动、言语、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克服身体的运动障碍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问题。 6、脊髓休克:脊髓受外力打击后,损伤平面下立即发生的完全性迟缓性瘫痪。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7、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纤维环撕裂,髓核向后突出压迫脊髓、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出现的综合征。 8、手功能位:即最有利于发挥手的功能的位置,腕关节背伸20-25°,尺偏10°,拇指充分外展,MP屈30-45°,PIP屈60-80°,DIP屈10-15°。 9、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 TNR):小儿仰卧位,使小儿头部转向一侧,可见颜面侧上下肢伸直,后头侧上下肢屈曲。正常小儿2~3个月消失,过早消失或持续不消失,均属于异常。 10、脊髓震荡:指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一般认为并没有机械性的压迫,也没有解剖上的损害。 11、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患者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以诱发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 12、颈椎病: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颈椎骨性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者称为颈椎病。 二、填空题 1、脑血管疾病患者下肢恢复期康复训练以改善步态为主,应力求完成患足先足跟、后足尖着地的步行。 2、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是早期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重要措施。 3、误用综合征常见于粗暴的关节被动活动、康复方法错误、护理方法错误。 4、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是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5、肱骨中下1/3处骨折最容易损伤桡神经。 6、手部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原则是准确的复位、有效的固定、合理的功能锻炼。 7、脑性瘫痪评定内容包括:(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特殊感知觉障碍评定)、(智能障碍评定)、(语言功能障碍的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 8、脑卒中急性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待病情稳定 48~72小时后康复治疗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 9、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可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有效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的发生,促进全身功能恢复。 10、全髋置换术后3个月内髋关节禁忌作屈曲大于90°、内收、内旋等三个动作; 11、颈椎病的常见分型为①颈型颈椎病,②神经根型、③脊髓型、④椎动脉型、⑤交感神经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五节心脏检查 一、视诊、触诊、叩诊心脏 【学习要求】 ?掌握心脏视诊、触诊、叩诊的内容与方法 ?掌握正常心脏视诊、触诊、叩诊 ?掌握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异常情况的临床意义 【内容精要】 基本概念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震颤: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 ?心包摩擦感: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为主,于心动周期的收缩和舒张期可触及双相的粗糙摩擦感。见于急性心包炎。 ?靴型心:左心室增大时,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型。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尖瓣型心:当左心房与肺动脉段增大时,胸骨左缘第2、3肋间浊音界增大,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型如梨。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心。 一、视诊 ?心前区隆起 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3、4、5肋骨与肋间的局部隆起,为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肥厚挤压胸廓所致。常见于先心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或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直径2.0~2.5cm。 ?心尖搏动移位: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略向上,为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向下移位,为左心室增大的表现;当左、右心室均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但常伴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心前区异常搏动: ?剑突下搏动:可能是右心室收缩期搏动,也可能为腹主动脉搏动产生。鉴别搏动来自右心室或腹主动脉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深吸气后搏动增强为右心室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二是用手指平放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壁后方,右心室搏动冲击手指末端,而腹主动脉搏动则冲击手指掌面。 ?心底部异常搏动: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 ?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多见于右心室搏出的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 二、触诊 ?心尖搏动:用触诊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比视诊更为准确。触诊感知的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即心室收缩期的开始,有助于确定S1。心尖区抬举性搏动为左室肥厚的体征。 ?震颤:震颤是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一般情况下触诊有震颤者,多数也可以听到杂音。临床上凡触及震颤均可认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常见于某些先心病及狭窄性瓣膜病变。而瓣膜关闭不全时较少有震颤,仅在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时可扪及震颤。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时期常见病变 胸骨右缘第 2肋间收缩期主动脉瓣狭窄(风湿性、先天性、老年性) 胸骨左缘第 2肋间收缩期肺动脉瓣狭窄(先天性) 胸骨左缘 3、4肋间收缩期室间隔缺损(先天性) 胸骨左缘第 2肋间连续性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 心尖区舒张期二尖瓣狭窄(风湿性) 心尖区收缩期重度二尖瓣狭窄(风湿性与非风湿性)

常见的生病症状英语

第一章常见病的表述 (1)一般病情: He feels headache, nausea and vomiting. (他觉得头痛、恶心和想吐。) He is under the weather. (他不舒服,生病了。) He began to feel unusually tired. (他感到反常的疲倦。) He feels light-headed. (他觉得头晕。) She has been shut-in for a few days. (她生病在家几天了。) Her head is pounding. (她头痛。) His symptoms include loss of appetite, weight loss, excessive fatigue, fever and chills. (他的症状包括没有食欲、体重减轻、非常疲倦、发烧和发冷。) He feels exhausted or fatigued most of the time. (他大部份时间都觉得非常疲倦。) He has been lacking in energy for some time. (他感到虚弱有段时间了。) He feels drowsy, dizzy and nauseated. (他觉得昏昏欲睡,头晕目眩和想吐。) He feels as though everything around him is spinning. (他感到周围的东西都在打转。) He has noticed some loss of hearing. (他发觉听力差些。) She has some pains and itching around her eyes. (她眼睛四周又痛又痒。) (2) 伤风感冒: He has been coughing up rusty or greenish-yellow phlegm. (他咳嗽带有绿黄色的痰。) His eyes feel itchy and he has been sneezing. (他眼睛发痒,而且一直在打喷嚏。) He has a fever, aching muscles and hacking cough. (他有发烧,筋骨酸痛和常常咳嗽。) (hacking = constant) He coughed with sputum and feeling of malaise. (他咳嗽有浓痰,而且觉得很虚弱。) (malaise = debility)

腹部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

腹部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及报告 分析 贵医二附院超声科王秋元

腹部疾病的超声诊断 贵医二附院超声科王秋元 超声医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近年来超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仪器性能和检查方法有了很大改进。 超声发展:从六、七十年代的A型、M型一维超声—八十年代的B型二维超声演进到现在的静态、动态和实时三维超声,由黑白灰阶图像发展到彩色血流和组织多谱勒显像,超声技术有了飞跃性的进展。 目前,超声声学造影已发展到左心室、心肌灌注造影及实质性脏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 由于计算机存储量剧增和数字成像的加快,使超声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超声不仅能显示正常与异常结构的轮廓和形态,并可以观察到器官的血流供应、代谢和功能。这些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多个系统、多种疾患的检查,使超声诊断在临床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谐波成像技术通过改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进一步完善超声成像质量,大大提高了心肌内膜、胆道及泌尿系结石的显示率。 超声特性: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根据振动频率可将机械波分为: 1. 次声—每秒钟振动频率在16Hz/次以下。(1 Hz=振动1次) 2. 可听声—每秒钟振动频率在16-20000Hz次(2万)之间, 人

耳可听到。 3. 超声—每秒钟振动频率在20000Hz(2万)以上。(用于超声诊断) 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平均为1540米/秒,但在含气 组织(肺、胃、肠)的传播速度仅为331米/秒,可见超声波基本 不能穿透含气组织。所以超声一般不用于肺组织及消化道疾病诊 断。常用超声波诊断频率为 3.5-7.5MHz(兆赫),即每秒钟振动 频率在三百五十万—七百五十万Hz之间。 超声诊断是临床各科很多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安 全、无创、快捷、准确、可反复使用等优点,深受病人及临床医 务工作者欢迎。 我院引近的ALOKASSD-5000SV及迈瑞CD—6型全数字化 彩超配有以下探头: 1. 心脏探头:适用于各种心脏疾病的检查。 2. 腹部探头:它适用于肝、胆、胰、脾、肾、膀胱、前列腺、 妇、产科疾病及胸、腹水诊断。 3. 浅表探头:适用于眼、腮腺、颌下腺、甲状腺、乳腺、阴囊、 肌肉、四肢血管等浅表疾病的检查。 4. 阴道探头:用于对产科、妇科盆腔疾病的诊断,其特点是: 分辨率高,可获得高清晰图像,无须膀胱充盈,扫查时探头直接 靠近子宫、附件、盆腔等被扫查脏器,避免了肠腔气体的干扰和 腹壁脂肪对声速的衰减,可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肌层、双侧附 件及盆腔结构,能大大提高妇科疾病的诊断率及急腹症的救治率,

各年龄段常见疾病及症状分类

各年龄段常见疾病及症状分类 婴幼儿期0—3岁 容易出现的症状: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如:发烧、咳嗽、咽喉肿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流眼泪;也容易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头发稀疏发黄,干枯无光泽;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爱哭闹;出牙迟、学步晚;面黄肌瘦、身材矮小等表现。 容易出现的疾病: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肺炎、气管及支气管炎、脑膜炎、败血症、肠炎、厌食症等。 儿童期4—12岁 容易出现的症状:咳嗽、发烧、咽喉肿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流眼泪;挑食厌食、腹胀或消化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多动或精神萎靡、面黄肌瘦;蛀牙货牙齿生长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差;头发黄或干枯无光泽,身材矮小、多汗等表现。 容易出现的疾病:咽炎、扁桃体炎、肺炎、气管及支气管炎、肠炎、厌食症、发育不良等。 青春期12—18岁 容易出现的症状:颜面痤疮粉刺、面色萎黄或苍白;眼睛干涩、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身材瘦小或肥胖,情绪变化大。也常出现季节性疾病如感冒咳嗽、发热、鼻塞、流鼻涕及胃胀、胃痛及消化不良症状;也容易出现面部黄疸、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全身低热、肋下疼痛等消化道传染性疾病;皮肤

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等病变。 女性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经期不规律、痛经及经血不畅有血块等症状。 容易出现的疾病:鼻咽炎、近视、胃炎、肠炎、痤疮、生长发育迟缓;及传染性疾病,如黄疸型肝炎、乙肝、病毒性感冒等。 青年期18—28岁 容易出现的症状: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便血或黑大便;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口苦口臭;面色萎黄或苍白、四肢乏力、身体瘦弱或肥胖;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心烦口干、记忆力减退;声音嘶哑、刺激性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面颊胀痛;眼睛干涩有分泌物。及上腹闷胀、不思饮食、肋下疼痛、身体黄疸等消化道传染性疾病。 男性容易出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少纳差、早泄遗精等;尿路容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征;尿道红肿有分泌物等症状。 女性容易出现:经期不规律、经血紫暗有血块、量多或量少、痛经;白带异常、味腥臭、阴部瘙痒;下腹疼痛坠胀;乳房闷胀有包块等。 容易出现的疾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鼻咽炎、肝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生理或病理性痛经、月经失调等。 成年期28—50岁 容易出现的症状: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便血或黑大便;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口苦口臭、不思饮食;面色萎黄或苍白、形体肥胖或消瘦、肤质油腻粗糙无光泽;头发干枯脱落、头屑增多;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心烦口

77 眼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眼的症状和体征 眼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眼科疾病论坛 在此论述眼的一些较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眼球突出参见第92节,斜视参见第273节,眼球震颤和眼外肌运动参见第178节神经眼科疾病和第82节前庭器的临床评估。 出血 结膜下出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通常在轻微外伤,过劳,喷嚏或咳嗽后出现,偶为自发的。结膜下出血会使病人惊慌,但除少数因伴有血液病外,均无病理意义。结膜下出血表现为结膜下的血液外渗,2周内可自行吸收。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抗生素,血管收缩剂和绷带包扎对加速出血吸收皆无多大价值,使病人消除疑虑就是适当的治疗。 玻璃体积血是血液渗入玻璃体,检眼镜检查时呈黑色反射。玻璃体积血可发生在下列情况中: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裂孔或眼外伤。后五种情况还可发生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吸收很慢。视网膜血管引起的局限性出血常可用光凝控制。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特别是糖尿病,由眼科医师定期观察实属重要。

视网膜出血在表浅神经纤维层者呈火焰状,如高血压或静脉阻塞中所见;出血在深层者则呈圆形(点状和斑状),见于糖尿病和脓毒性梗塞中。所有视网膜出血都反映全身性血管疾病,故有重要意义。 飘浮物 一眼或两眼前看到飘浮物(斑点)是成年人常有的主诉。当眼不动时,在白色背景下通常最易发现飘浮物在缓慢移动。随着眼的运动,飘浮物在视野中保持相应的位置。这些飘浮物是玻璃体凝胶收缩及其从视网膜表面分离的结果(玻璃体后脱离)。此引起肉眼可见的玻璃体纤维的不透明集合物,能见其在玻璃体内飘浮。因为玻璃体凝胶紧密附着于视神经,故飘浮物通常在此区较显。虽然飘浮物通常无意义,但在少数病人可能表明视网膜有裂孔。飘浮物在高度近视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逐渐不为病人所注意。 少量玻璃体积血或玻璃体炎(玻璃体内炎症)亦可出现飘浮物。视网膜脱离的先兆可有一阵"火花"或闪光并可出现飘浮物,只有当视网膜真正和他下面的组织(视网膜色素上皮)分离后才会在视野中产生帷幕状的视觉缺损区。 虽然飘浮物不常伴有严重的疾病,但应在作用短暂的散瞳剂或睫状肌麻痹剂(例如1%环戊通1滴,5~10分钟重复1次;如需充分散大瞳孔,而病人无高血压和未口服β受体阻滞剂者,则滴用2.5%去氧肾上腺素1滴,5~10分钟重复1次)散大瞳孔下仔细检查整个视

腹针治疗常见病方法及取穴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定义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义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一、填空题 1.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患者,气管位置而肺气肿患者气管位置。 2.大叶性肺炎患者患侧语音震颤并可闻及湿啰音,语音共振增强以及。 3.大量胸腔积液与气胸患者,胸部体查最有鉴别意义的体征为。 二、判断题 1.肺气肿患者,胸廓呈桶状,气管偏向患侧。() 2.胸腔积液患者,其气促、胸痛症状随积液量增多而加重。() 3.大叶性肺炎早期(充血期)病变局部可闻及捻发音。() 三、名词解释 自发性气胸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异常支气管呼吸管最常见于:() A.大叶性肺炎消散期B.大叶性肺炎充血期 C.大叶性肺炎实变期D.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E.支气管肺炎 2.胸腔积液患者喜患侧卧位是因为:() A.此体位能减少积液生成 B.此体位能减轻对心脏的压迫 C.此体位能减弱呼吸运动度而减轻疼痛 D.此体位能减少气管,支气管压迫而减轻气促 E.此体位能增加淋巴回流 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时可出现下列何种异常体征?() A.肺部饱满B.桶状胸C.气管移向健侧 D.吸气期明显延长E.叩诊胸部呈清音 B型题问题4-7 A.胸部前后径与横径之比为1:1、肋间隙增宽、叩呈过清音 B.患侧胸廓饱满,叩诊呈鼓音 C.患侧胸廓饱满,叩诊呈浊、实音 D.胸廓形态正常,患侧叩呈浊音 E.患侧胸部凹陷,叩呈浊音 4.气胸() 5.胸腔积液() 6.胸膜增宽() 7.大叶性肺炎() C型题 A.咯铁锈色痰 B.管样呼吸音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8.大叶性肺炎() 9.胸腔积液() X型题 10.阻塞性肺气肿,肺部叩诊有哪些异常?() A.双肺叩诊呈过清音 B.肺下界上移,并移动度变小 C.心浊音界消失 D.肺浊音界下移 E.叩得-Grocco浊音区 五、问答题 如何从胸,肺视、触、叩、听诊鉴别肺气肿与气胸? 【参考答案与题解】

《常见疾病康复》A卷答案

《常见疾病康复》课程考核试卷(A卷)答案 考核类型:?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开卷?闭卷 一、选择题 1-5 BEADE 6-10 ECEED 11-15CAEDA 16-20 DBADE 二、填空题 1、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局部型、混合型或其他型 2、导尿引流 3、教育、训练 4、15°—30° 5、体重的1/10 6、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7、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震颤及咳嗽训练 8、GCS 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 三、名词解释 1、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群所产生的反应。偏瘫患者处于弛缓阶段或痉挛的早期阶段时可诱发出联合反应。 2、腕背伸约20°-25°,拇指处于对掌位,掌指及指间关节微屈,其他手指略分开,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半屈曲,远侧指间关节微屈曲。 3.、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是指脊髓损伤后在损伤节段以下立即发生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并伴有各种反射、感觉、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临床征象。 4、关节置换术 指用人工关节替代和置换病损或受伤的关节,包括髋、膝、肘、肩关节等,是治疗严重的关节病变、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 5、SHS即肩手综合征,指某些疾病并发的肩、手疼痛和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常于脑卒中后1-3个月出现,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肩部疼痛,运动受限,手浮肿及疼痛,后期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致使手的运动永久丧失。 四、问答题 1. 脑卒中恢复期的运动疗法的内容有哪些? (1)床上活动 (2)翻身训练

(3)坐位训练 (4)立位训练 (5)步行训练 (6)上、下楼梯训练 2. 简述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小儿从出生前至出生后12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 3. 冠心病的运动疗法包括哪些内容? (1)床上活动 (2)呼吸训练 (3)坐位训练 (4).步行训练 (5)排便 (6)上、下楼 4.简述脊髓损伤主要的临床表现 (1)感觉障碍 (2)运动障碍 (3)反射障碍 (4)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5)其他功能障碍 5.简述肩周炎主要的临床表现 (1)肩部疼痛 (2)肩部压痛 (3)功能障碍 (4)肌肉萎缩 (5))其他症状 6.简述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骨折断端局部无压痛,局部无纵向叩击痛,骨折断端无异常活动,X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外固定解除后,肢体能达到以下要求者:上肢能向前平伸持重1KG 达1分钟,下肢不扶拐连续步行3分钟,并且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端无畸形。

各类常见疾病的分析及治疗方法

咳嗽类: 咳,是以有声无痰为咳。嗽,而有痰无声为嗽。日常生活中一般多为疾声异见,难以区分,故称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尽可能分清所属于什么症状的咳嗽再对症下药。 咳嗽的分类: 从西医来讲,咳嗽主要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慢性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三大类。 急性咳嗽:是指3周以内的咳嗽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病因包裹:病毒、支原体或细菌包括导致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呼吸道感染。 治疗: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配合使用头孢克肟胶囊。 亚急性咳嗽:持续时间超过3周,或在8周以内的咳嗽,称为亚急性咳嗽. 治疗:复方甘草片或氯化铵片配合咳特灵胶囊和阿奇霉素胶囊。 慢性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持续时间较长。慢性咳嗽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视为过敏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咳嗽综合症。 治疗:复方妥麻黄碱片配合胆龙止喘片和罗红霉素胶囊使用。 从中医角度来讲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风寒咳嗽的症状: 咳嗽声重、气喘、咽痛、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心、发热、无汗、舌苔薄白等症。 2风热咳嗽的症状: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沙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等症。 治疗:川贝琵琶糖浆配合银黄清肺胶囊和头孢氨苄胶囊。 痰湿咳嗽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咳,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天早晨或饭后咳痰多。 如吃甘甜油腻的食物加重,胸闷、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便糖等症。 治疗应选用:桔红颗粒配合强力枇杷露和罗红霉素分散片。 小儿过敏性咳嗽 过敏性咳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咳嗽反复或持续发作一个月以上,发病并不限于冬春两季,大多以夜间和次日的早晨发作较多见。大部分孩子的咳嗽为刺激性咳嗽,有痰液。小儿过敏性咳嗽是常见病,有许多患儿因为慢性或反复咳嗽,又称“咳嗽变异性哮喘”。但是,许多家长,长期以来一直按“咳嗽”来治疗,而且还不按剂量使用抗生素和止咳药物,病情始终不见好转。这时,家长应该想到孩子可能患了过敏性咳嗽。 治疗应选用:舒喘灵颗粒配合酮替芬和阿奇霉素颗粒。 如何选择止咳祛痰药 小儿一般不适合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可特因、咳必清等药品。婴幼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差,气管腔狭窄,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痰嗽不易排出。 如果孩子一咳嗽便给予较强的止咳药,咳嗽虽暂时得以停止。但是,痰液不能顺利排出,痰液会蓄积到器官和支气管内,影响呼吸功能。 小儿咳嗽,适合应用建有祛痰作用的止咳药。而糖浆的效果大于片剂的效果,因为糖浆

老年几种常见疾病康复锻炼方法

老年几种常见疾病xx锻炼方法 (一)冠心病 体育锻炼是冠心病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和死亡率。可进行中等强度的步行、慢跑等有氧训练。 有人观察16分钟跑3000米或26分钟跑5000米,可使血中的胆固醇降低350毫克1升。还可配合太极拳、气功等,心率一般控制在130次/分左右。千万注意,在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塞病灶尚未修复时期不要运动。老年医学研究者提出: 清晨3-8点之间是老年心脏病的危险期,此时血压最高,易中风淬死,如果这时候进行不恰当的锻炼,特别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建议在上午10时左右锻炼最好。每次外出锻炼时,应随身携带保健盒(急救盒)。 (二)高血压 据调查,无论何种职业的人,体力活动程度越高,高血压的发病率越低。除因病重卧床者外,各种高血压患者均可采用室外体育锻炼,项目较多,如步行、慢跑、太极拳、医疗体操、羽毛球、骑自行车等等。运动量虽可适当大一点,但心率不要超过130次/分。切忌做鼓劲憋气、快速旋转、用力剧烈和深度低头的运动动作。 (三)肥胖症、糖尿病 肥胖是促使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当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运动对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要比药物来得更直接,更安全有效,而且这种作用不受年龄限制。它可以通过肌肉运动增加脂肪和糖的消耗,从而减轻肥胖,使血糖和尿糖降低。 治疗糖尿病与肥胖病的体育锻炼的共同原则是: 体力锻炼与控制饮食二者结合应用。方法有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一般速度的散步,每小时消耗能量837干焦,加快速度,则每小时可消耗能量1255-1506千焦。每消耗14644干焦可使体内脂肪减少

常见症状与体征

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1单元发热 1.发热病因多由病毒引起。 2.稽留热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3.弛张热24h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4.发热的体温上升期表现:畏寒、皮肤苍白、皮温下降,可出现寒战。 5.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的物质是内毒素。 6.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发热常表现为间歇热。 7.引起机体发热的致热原包括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也称白细胞致热原,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8.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导致的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 9.发热伴有皮肤黏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 10.发热伴肝脾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11.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型菌痢、中暑。

12.发热伴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恶性组织细胞病、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症和其他严重感染、急性溶血等。 第2单元咳嗽与咳痰 1.咳嗽与咳痰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2.咳嗽伴声音嘶哑,见于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3.咳嗽伴咯血常见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 4.咳嗽伴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脓胸。 5.浆液性血性泡沫痰最常见于肺水肿。 6.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7.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8.痰白黏稠且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提示有真菌感染。 9.咳嗽伴有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弥漫性细支气管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肺癌。 10.典型病例一:某糖尿病患者,男性,68岁。突发高热、寒战、右胸痛,次日咳痰,为黄脓性带血丝,量多。X线检查显示右下肺实变,其中有多个液气囊腔,最可能的诊断是葡萄球菌肺炎。 11.典型病例二:男性,68岁。高热3d伴咳嗽、胸痛,多量黄绿色脓性痰,白细胞增高,X线胸片示右下角肺实变,期间有不规则透亮区,叶间隙下坠,伴少量胸腔积液,最可能的诊断是克雷伯杆菌肺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