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20201118011702)

最新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20201118011702)

最新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20201118011702)
最新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20201118011702)

P4.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组成、结构、特征、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运行机

制。

P4.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2)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P11.地球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1)自转:昼夜更替,地方时,地球偏向力

(2)公转: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P12.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一)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

(二)引力的影响

(三)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1)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了陨石坑与环形山

(2)导致地震

(3)导致地表环境灾变

(4)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

P14.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一.能量的来源(地球内能,地热)

二.物质的交换(地内系统、地表系统进行物质交换)

三.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火山、地震、地磁、重力场)

P19.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1.垂直分层

2.水平分异

3.立体交叉

4.多级嵌套

P20.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一.物质运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的功能

P21.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作用与影响

1.地球表层环境在人类演化与诞生中的影响

2.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

3.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戏那个

4.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类健康

5.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6.地球表层环境的社会发展的影响

P25.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改变地表环境结构

2.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

3.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

4.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

5.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

6.对资源消耗与破坏

P27.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摆正人类自身的未知

(1)人类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产物,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2)地球表层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了地球表层环境,人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3)现在的人类,不再是以前的人类,人类能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二)建立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自然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P34.矿物组成

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P36.岩石组成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

岩石分为三大类: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

P37.火成岩

1.岩浆:是指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成的高温粘稠状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2.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叫做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的两种方式:

1)当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上部时,称为岩浆侵入活动,由此冷凝结晶

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2)当岩浆喷出地面时,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4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组成火成岩的矿物以硅酸岩矿物为主,其中最多的是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

橄榄石。

火成岩按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45%

2)基性岩二氧化硅45%-52%

3)中性盐二氧化硅52%-65%

4)酸性岩二氧化硅>65%

5.岩浆岩的产状

岩浆岩的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与周围岩石相接触的关系,称为岩浆岩的产状。

6.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1)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的本身特点(如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等)及颗粒之

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特征。

2)构造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

成特征

P41.沉积岩

一.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

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二.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1.沉积岩的产状一呈层状为最突出的特点。

2.层理是指岩石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3.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压扁层理,交错层理,逆变层理。

4.层面构造是指上下层面中留下的岩石成因有联系的各种印模和痕迹。

5.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三.沉积岩的主要类型: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P42.变质岩

一.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二.变质作用的因素

物理条件:温度,压力

化学条件:岩浆中析出的气体和溶液

三.变质作用的类型

(1)动力(碎裂)变质作用(2)接触(热力)变质作用

(3)交代(热液)变质作用(4)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5)超变质作用

P46.岩石圈的运动

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为岩石圈的运动,又叫构造运动。

1.岩石圈的运动方向

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水平方向)运动,叫水平运动,也称造山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叫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大面积的升降运动为造陆运动。

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称为造貌运动。

2.岩石圈运动的表现

(1)地层厚度(2)地层(岩层)产状:常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刻画。

(3)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角度不整合

(4)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研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

P49.褶皱

岩层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背斜是岩层上凸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向斜是岩层下凹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

P49.断裂

地壳中岩石(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的情况下容易产生

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

通常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节理是指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断层的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和断距。

P52.火山

岩浆喷出地表叫做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P54.地震

大地突然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地下发生震动的地方叫做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

源深度。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P57.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就就是所说的板块。板块相对于下伏的软流圈来说,是相对刚性的,漂浮在软流圈之上。

转换断层:(详见课本)

威尔逊:板块运动划分为六个阶段: 1.胚胎期,2.幼年期,3.成年期,4衰退期,5.残余期,6.消亡期。

P62.岩石圈运动的特征

1.反对称性;

2.非平稳性;

3.岩石圈漂移的定向性(总体来说岩石圈向西漂移)

P67.构造地貌

岩石圈运动(构造运动)形成的地球表面的形态,叫做构造地貌。按照构造地貌的空间尺度,可以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区域构造地貌和局地构造地貌。

大洋中脊,大陆裂谷,地缝合线:

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的,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的海底山脉,叫做大洋中脊或洋中脊。洋中脊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的边界。大陆岩石圈开裂而形成的长条

状谷地,就叫做大陆裂谷,大陆裂谷是大洋新生的地方,是板块运动初期的表征。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

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深海盆地(详见课本)

P75.地形倒置,穹窿地貌

地形倒置:背斜谷,向斜山

穹窿地貌:当背斜轴足够短时,组成背斜的地层(岩层)倾向四周,这就是穹窿构造。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P84.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最直接的原因是气压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尤其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和变化。大气运动最直接的结果是使地球上的物质能量得以传输。

P84.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了气压空间分布不均。气压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常用气压梯度表示。

P86.大气的辐合与辐散

气旋:呈螺旋状向内旋转运动的大气叫做气旋。

反气旋:呈螺旋状向外旋转运动的叫做反气旋。

P87大气环流

在太阳辐射、地球自传、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

不同规律的三维运动,总称为大气环流。

行星风系

发生在行星上的总的大气环流现象称为行星风系。

在太阳辐射的直接加热作用下,地球高低纬度之间形成了从赤道向两极的温度梯度,结果使低纬赤道地区的大气不断增温而膨胀上升,以致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少,形成热低压,称之为赤道低压。而极地大气因不断冷却而收缩下沉,以致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称之为极地高压。

随着纬度的增高,地转偏向力逐渐增大,气流逐渐具有西风的成分,至纬度20-3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致平衡,气流运动方向与大致纬圈平行,不再向极地运动。但是,上空不

断有空气来补充,在此堆积的空气必定作下沉运动,以致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动力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

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局地环流

1.海陆风:海陆风是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

2.高原季风: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

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

3.山谷风

在山区,白天从谷底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向谷底,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称为山

谷风。

4.焚风

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空气的温度高得多,湿度小得多,形成的背风坡向下吹既热又干的风,称为焚风。

P101.气候分异规律

原因:1.各地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2.大气环流状况及下垫面性质不同

(一)气温分异原因

1.地球的椭球体形状,以及各地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太阳辐射对地球上各纬度的加热不均,

决定了全球热量分布随纬度变化的总趋势: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多,高纬度地区少

2.海陆分布不均匀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温度的纬度地带规律,而表现为非地带规律

3.地形对大气温度的影响是非常显著而广泛的

青藏高原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热力作用,(2)屏蔽和机械阻挡作用(二)气候分异非地带性

1.干湿度分带性

由于海陆分布的不同,引起了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季节的变化,使

得同一纬度带内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分异

2.垂直带性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P117.陆地水(一)河流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公开课教案 途中跑教学内容

快速跑(途中跑)课堂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念: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及学习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能够运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法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互动、尝试中体验快速跑的乐趣,从而能在体育学习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体验运动带来的“乐”,为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有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健康的实效性。 二、教材简析: 快速跑是初中年级田径教学的主要教材,通过快速跑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各种快速反应能力、机体无氧代谢能力,而且可以培养青少年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精神,教材对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快速跑教学要学生在体验快速跑的乐趣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快速跑的能力,掌握快速跑的基本技术与技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参与快速跑锻炼。本课时是初二年级快速跑教学,是在初一年级培养跑的正确姿势基础上进行的途中跑技术——发展步频步幅方法教学。快速跑教材的技术教学竞技化味道很浓,但本课采用多种有趣方法激发了学生快速跑兴趣,提高了快速跑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加速期,他们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已经过一年的新课程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已有了很大转变,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练中具有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自控能力。这是本课教学必备条件。从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看,他们在以往学习快速跑途中跑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对快速跑途中跑的动作要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动作不够规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要加强对快速跑途中跑学习的指导、示范、评价、激励作用为他们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四、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知道快速跑时步频步幅对跑速的关系,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技术。 2. 通过强化学生途中跑技术中步长步频的练习,使学生在途中跑时能做出明显的折叠前摆动作,发展学生快速奔跑能力。 3. 练习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团结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途中跑技术中的步频步幅 教学难点:蹬与摆动作技术的协调配合。 六、教学设计: 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在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使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落实到教学层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对快速跑教材教学方法的运用开发,使本课技术教学重点得到解决。 2、通过有效利用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比赛等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3、通过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式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达到学生掌握技术的目的。 七、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注重技术学习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运用讲解示范等基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民主、平等、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体验-比赛逐步深入的过程进掌握途中跑技术。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奠定了 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首次测量黄赤交角。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 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 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 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 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 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 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了著名的 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 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 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理学 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自然环境 答:自然环境是指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综合体。其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

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另一部分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4.经济环境 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二、简答题 什么是地理环境? 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2)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

跑步教学的重难点突破

跑步教学的重难点突破短跑是小学体育教材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必然练习项目,根据这个单元跑的练习,结合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在进行跑的单元练习时候要做到: 1、明确目标,树立信心 有目标才能有动力,有目标才会积极进取。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跑步兴趣的首要基础就是明确的目标。利用儿童对教师的充分信认感、依赖感。在小学低段体育教学的起始阶段体育教师就应当向学生渐渐渗透跑步锻炼对人类身心发展的具大作用。让学生明白通过跑步可以使自己身体变得更强壮,可以使自己的意志更坚定以克服更大的困难。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文字、绘画、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出来。在学生心中奠定跑步健身的理论基石。在学生心中树立跑步健身的明确目标。让学生对参与跑步健身充满期待 2、循序渐进,运动量要适中 跑的运动负荷相对来说是非常大的,一节跑的课的运动负荷安排科学的来说应该是学生的心率曲线呈现出上升—稳定—下降趋势,为了实现遵循这一规律,我在本单元实践课的教材选择上注意运动量的大小搭配合理,以及强度出现的时机安排恰当。例如:本单元中的50米快速跑,在课开始阶段可以安排运动量较小的准备活动,这样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在运动时候不感到疲惫,而在课结束阶段则安排一些放松练习内容,从而可以确保学生在整堂课中的生理负荷有一个正常曲线变化。

3、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理念中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里健康,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注意力维持的时间比较短,稳定性比较差,他们只有短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要完成的动作和感兴趣的事物上,对那些过分抽象、枯躁无味,与他们的感知较远的教材内容则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跑步又是一个比较枯燥的项目,所以,我在这个单元教学时注意选择生动活泼的内容作为搭配教材,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从而能自觉努力地去学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 代表人物:瓦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 洪堡(A.vonHumboldt)18C 道库恰耶夫 主要观点:瓦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洪堡—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 道库恰耶夫—预言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代表人物:索恰瓦1963年 主要观点: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化学元素组成 气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二氧化碳(CO2 0.03%) 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干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足1% (二)圈层组成 大气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岩石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 水圈:主要由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分组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存在及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 (三)要素组成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气候: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种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土壤:是指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壳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跳重难点突破

《跳》重难点突破 一、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唱游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案例:小学一年级(1)班 ㈠学习内容: (1)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 (2)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㈡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出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㈢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㈣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⑴课堂常规(略),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⑵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⑴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⑵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⑶学生唱一编一跳一练一评,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⑴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⑵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⑶学生唱、唱→创、创→评、评,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⑴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⑵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三、案例分析 1、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⑴本课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各种游戏创设情景,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创,即玩中有所得,从而充分感受到自主与合作的乐趣。 开始上课时,就用小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游戏开始了,教师亲切自然的描述:“秋天是蓝色的,晴朗的天空碧蓝碧蓝,一群小鸟飞过来,让我们和小鸟一起飞吧”。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着欢乐的小鸟自由的飞翔,有独自飞的,有成群飞的…..仿佛进了鸟的天堂。“嘟”一声哨响,教师迅速做出了集合的手势,孩子们快速跑向教师,学生们在慌乱中总算把队伍站好了,但有两个小朋友却找不到自己的位子。教师故作急切的样子说:“这两只小鸟迷路了,谁能帮他们找到家?”大家很快帮助两个迷路的小鸟找到了自己的家。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自然地理学课堂练习题

一.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大陆海拔高度与海沟深度差别悬殊 3.岛屿与海沟近乎对应分布 4.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亦在地表进行。 5.固、气、液态物质共存于地表,并相互转换 6.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7.地球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8.地球表面存在复杂的物质分异 9.地表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二.名词解释:克拉克值, 矿物,岩石,层理,节理,断层,构造运动,地质构造,相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 丰度: 化学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 克拉克值: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养龟立铁盖,那甲美,哈哈)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 节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节理面的性质叫节理. 节理和断层:岩石因所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则叫断层。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构造圈 地质构造:岩层或者岩体经过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三.试述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与构造、主要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结构岩浆冷却速度:慢快; 结晶:粗细; 显晶质:熔岩较慢冷却充分结晶形成 →伟晶(>10mm ) →粗粒( 5 ~10mm ) →中粒( 2 ~5mm ) →细粒(0.2 ~2mm ) 隐晶质:(显微镜下可见)熔岩较慢冷却形成 玻璃质:岩浆快速冷却来不及结晶的结构 斑状结构:岩浆冷却速度先慢后快 ◆构造

短跑途中跑技术教学教案

短跑途中跑技术教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快乐体育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水平五的学生设计的。跑是所有运动项目都需要的技能,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平时缺乏针对性的练习,大部分的同学会跑,但能跑的好的同学还是比较少的,特别跑途中跑的时候。还有跑是比较枯燥的项目,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作技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思,本课主要以限制训练法,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途中跑的过程中体验运动的快乐,树立上进心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85%学生初步掌握途中跑的技术动作要领、做法以及完整动作的相关原理,进一步提高跑的速度,为100米跑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途中跑动作要领的练习方法。 3、情感目标:本课通过途中跑与游戏的练习,让学生了解爱护大自然的知识认知,提高学生自主互助的合作能力、做到善于思考、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道途中跑技术 难点:大小腿折叠高抬,拉大步幅技术。

短跑途中跑技术教学教案 上课对象: 人数:任课教师:上课时间:

2.注意观察学生的动作,

课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推进与完善,体育教学传统的模式需要相应地发生变革,体育教学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上进行创新,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驱动下,本次课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的目标要求,采用“体验观察、启发思维、合作互动”为主线,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既有教师指导下的学练,又有学生间的创新、互探、合作的学习,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组织形式和教学特点 1、准备活动中利用多种激趣练习,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练习发展学生下肢肌肉富有弹性,增强下肢力量,培养学生自学、自创、自练的能力,最终达到体验成功的愉悦心情。 3、短跑途中跑的教学通过学生自主、对比、合作、探讨的多种形式来完成,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运动技能学习与掌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单县五中 孙卫国

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 (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 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自然地理学题库

自然地理学习题库 绪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领域? 2、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3、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可以区分为哪几种事件尺度?为什么自然地理学注重研究中间尺度的事件和过程?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它有哪些主要的分科? 5、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简要回答太阳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 2、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3、列举出四个关于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球体的简明例证,埃拉托色尼是怎样测量地球的圆周长度的?提出地球的形状是个椭球体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球体的证据什么? 4、通过地球两极横切地球所得的剖面是什么样的几何形状?什么叫地球的扁平率?用什么样的分式可近似地来表达这一扁平率?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什么叫大圆?怎么可以得到一个大圆?什么叫小圆?列出大圆的六种特征,大圆有何重要的实用意义? 7、什么叫经线?地球仪上的经线是怎么组成的?列举出经线的一些特点。 8、什么是纬线?纬线是怎样构成的?列举出纬线的一些特征。 9、经度的定义是什么?经度通常是怎样表示的?试举例。什么是本初子午线?格林威治子午线是在何处?在赤道上经度是1度的长度是多少?在纬度60度处是多长?在极地处又是多长?10、纬度的定义是什么?怎样表示纬度?试举例。纬度1度的长度是多少?从赤道到两极纬度的长度是变更的吗?变化有多大?为什么? 11、什么是地球自转?什么是根据太阳而来的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12、试描述和解释傅科摆实验。这一实验证明什么?你能否根据傅科摆来测定你所在的纬度?为什么? 13、什么是地球公转?有哪两种方法可以计算一年的长度和起点?我们的历法系统是用哪一种方法?这种历法的一年有多少日?为什么这种理发必须定期校正才能与我们现在的历法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14、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15、地球的轨道是什么形状?什么是近日点?什么是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 、试描述地轴与地球轨道相倾斜的情况。什么是倾角?这种角度全年中是否有变化?16. 17、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18、地球内圈分为哪几层?简述各层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和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19、简述地球表层系统中六大圈层的基本性质与功能,以河流为例,说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形成地球表层系统。 20、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简述陆地和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划分依据。 21、试比较地球与火星、金星、水星、月球和外层行星的表面环境。地球的表面环境在哪些方面

自然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 2.生物多样性: 3.流域:

4.气候变化: 5.垂直地带性: 6.地质循环: 7.净辐射:

8.地转流: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 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2.为什么说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充分开放和物质微弱开放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自然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衡量的标准是土壤中水、热、气、肥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均、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程度。 2.生物多样性:生物界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流域:每条河流和水系从一定的陆地范围内获得水量补给的集水区。 4.气候变化:指气候相对于平均状态的偏离,它具有一个非常宽的时间谱。 5.垂直地带性: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低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分化。 6.地质循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之间建造与破坏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循环模式,包括水循环、岩石循环和构造循环三个次级循环。 7.净辐射:在某段时间内,物体单位面积上能量收支的差值。地面净辐射指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8.地转流:当海水沿着压力梯度力方向流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两种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大致垂直于洋面坡度绕涡旋流动的海流。 二.简答题60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水量平衡方程的含义:输入系统的水量I减去输出系统的水量O等于系统中的蓄水变化量△S。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P陆+P洋=E陆+ E洋。其含义是:由于就多年平均来说,△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二)

综合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______________ 的科学。 2.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 3._______ 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_________ 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4.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到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 。 5.北美洲可分为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等四个大区。 6.地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组成陆地地形的地形要素可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三类。 8.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_____ 、_____ 、____ 、____ 四个层次。 9.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_____________- 。 10.从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是由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组成。 11.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 12.自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将近400年时间内,法国哲学家_____ 、____ ,德国地理学家____ ,美国地理学家____ 等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3.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地区: 3.景观: 4.土地质量指标: 5.土地利用: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 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 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 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自然地理学试卷——答案

自然地理学试卷 1.填空题15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2)宇宙中的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3)太阳系的共有8大行星和一个矮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矮行星冥王星。 4)南北纬23度27分称为南北回归线;太阳的视运动路线叫做黄道。 5)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6)沉积岩的三种接触关系分别为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7)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 8)大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需要一定的条件,既要使水汽压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还必须有凝结核。 9)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分别是蒸发、降水、径流。 10)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化成分改变,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11)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群。 12)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类型为竞争、捕食、寄生和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13)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4)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类型。 15) 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 2.选择题15 1)一个天文单位是(B) A 1.496?104km B 1.496?108 km C 1.496?106 km D 94 605?108 km 2)下列哪种岩石不属于岩浆岩(D)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橄榄岩 D 石灰岩 3)下列哪项不是沉积岩的特征(D) A 层理 B 磨圆 C 流纹 D 化石 4)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 A 氮约占大气的78% B 氧约占大气的21% C 臭氧约占大气的0.01% D 二氧化碳约占大气的0.03% 5) 一个标准大气压是(C) A 1013.25 Pa B 1013.25 kPa C 1013.25 hPa D 1013.25 N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湖泊(C) A 里海 B 洱海 C 地中海 D 死海 7)一条河流根据地理-地质特征可分为(D) A 上游、下游; B 河源、上游、中游、下游; C 上游、中游、下游; D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8)河流的水位是指(A) A 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 B 河流水面相对河底的高度; C 河流断面的平均水深; D 河堤的海拔高度。 9)下列哪项不属于描述径流的计量单位(B)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体系是核心竞争力,拥有一套优良的教学体系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重要部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太单一,不够绚烂,像总部有这么好的条件设施,我觉得客户在报课的时候可以不止是高尔夫课程, 可以加体能,或者其他的课程,可以有多项选择性,让想学好的客户更有信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如何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 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地理环境由4大圈层组成:气体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沉积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受重力作用影响,4大圈层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分布,由上到 下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沉积岩石圈;各圈层又具有自己的结构和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在太阳辐射、地 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3)区域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同时由于长期的发展演化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不同部分的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分异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归纳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各级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就是地域分异的结果。 3.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A.研究对象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部门自然地理以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为研究对象;B.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哪些阶段?(了解)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四个阶段:A.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B.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C.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D.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了解) 答: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另一是”宇宙派”。 3.洪堡、李特尔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哪些?(了解) 答:洪堡的主要学术贡献有:A.创立了一门科学的自然地理学;B.创作了<<宇宙>>一书,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C.创立了多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研究方法;D.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E.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 李特尔对科学的积极贡献有:A.他把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强调变化中的“人和自然统一”;B.他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住宅的系统化需要一个漫长个过程。系统化就是程序化,咱们现在的系统是一个教练一个系统,每个人的教学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很难形成一个系统,咱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