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理论与理论渊源

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

国际政治理论VS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个学科始于两次世界之中或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

–标志:

?E. H. Carr’s,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39)

?Hans Morgenthau’s Politics Among Nations (1948)

–大学开设国际关系课程(1919)

?University of Wales

?美国、英国的大学

两部著作的理论含义

搭建分析框架以从纷繁国际政治事件中汲取本质性内容

为今后的分析提供理论工具以从看起来具体/独特的事件中理解普遍意义的规律(patterns)

反映国家为争夺权力的政治行为的不同形式/方式

超越研究历史,要用新的研究途径、方法解释国际关系(新古典经济学)

国际关系理论的初期研究对象

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产生紧迫感)

–如何防止战争/维持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发生的,后代如何避免?

?旧的秩序、秘密外交/条约等“大国政治”power politics被质疑

?新世界秩序的基础是什么?

实现和平的不同途径:the Great Debate

自由国际主义者/理想主义者:

–Sir Alfred Zimmern和Philip Noel-Baker提出要用集体安全(collected security)、法制(role of law)、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取代传统的均势(balance of power)的实践

?伍德罗﹒威尔逊实践:League of Nations(1920-1946)

–集体安全、裁军、谈判/仲裁

现实主义者:

–卡尔(Carr)和摩根索(Morgenthau)称以上途径为“乌托邦”

?试图不带感情色彩地了解阻碍理想主义者极力追求的国际安排的因素

?在一个充满大国竞争的世界中,什么能做到、什么不能

国际关系理论家与实践者

国际关系理论分支与发展

60-70年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快速发展

战争、冲突仍为理论IR的中心,核武器使微观层次的战略、危机处理、外交政策成为研究新宠

新的问题、新理论

?石油危机等事件促成以依存的合作理论、自由主义、新制度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者:“支配与依赖”的“中心”与“边缘”论

?新自由主义、制度主义等

新方法:认知、社会、政治理论

90年代的发展

苏联解体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理论的困境

?现实主义不关心“变化”

实证主义(positiv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受到反思主义“reflectivism”的挑战

?理性主义

–以“博弈论”、“期望用途”模式来推导、分析

?反思主义

–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e),强调组织/机制的“规范”“规则”对人、国家的影响、作用

不同时期的理论的地位

70年代(包括七十年代)之前

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

?冷战、核武器、大三角关系

?民族独立与第三世界问题

80年代——90年代

新自由主义

?“华盛顿共识”:世界市场、自由贸易

?石油危机

90年代——21世纪之始

建构主义

?理性主义的危机

?End of history?

21世纪

进攻性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回潮?

不同流派不同研究的目标

理论解释国际政治的law或者国家行为的持续不断重复的patterns (Waltz 1979)

理论要么试图解释要么预测行为或者理解世界行为者的“头脑内部”的(Hollis and Smith 1990)

理论是推断为权力而争的国家间的关系、国际社会的本质以及世界共同体的可能性(Wight 1991)

理论运用史实/经验数据证明/论证世界的各种假设,比如自由民主国家为什么不打仗(Doyle 1983)

理论分析和试图明辨概念的用途,比如势力均衡(Butterfield and Wight 1966)

理论批评各种支配的形式与观点,使社会的建构与改变变得自然与不可动摇(critical theory)

理论关系的重点:日益多元

主要行为体

国家、跨国家机制、组织

主要关系

大国战略关系、“中心”与“边缘”国家关系

经验性的问题

军事力量分布、军备控制、全球化、环境、国家认同、人权等等

道义

人道主义干涉主义、不同文化的尊重

社会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政治的“科学化”、对历史的看法等

总结:问题与理论

提出问题是建构理论的开始

加强问题意识是提高质疑能力、进行研究的动力

为什么印度没有与美国建立反华联盟?为什么至今东亚(还)没有发生战争?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大国之间建立针对美国霸权的联合?恐怖主义与美国霸权?等等

理论脱离不了现实问题:不能“两张皮”

新现实/问题与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西方理论是否是普世理论?

几个主要概念

?Hypothesis(假设)

?Model(模型)

?Law(规律/法律)

?Theory (理论)

?Paradigm (范式)

假设

?对于具体情况下的因果关系的有限陈述,需要实验、观察或者数据分析来证实或证伪

?举例:90年代,中国对国际军备控制机制从排斥到积极参与的转变源于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

模型

?是理论的基础

?Models are the form of a verbal, visual, or 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 of a prospect or scientific process of structure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by scientists in order to come up with theories and test inferences

?“波尔原子模型”

政治学/国际关系模型:例子1Charles L. Glaser, When arms races are dangerous?

政治学/国际关系模型:例子2

规律

?两个现象的相关关系(不一定是、但有可能是因果关系)一个现象发生后另一个现象就发生

–用力推手推车、手推车滑动

理论

?经过实验、观察证实了的假设(因果关系陈述)

–一个国家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它的行为

–一个国家接受规则、规范的程度越高,它越容易选择合作

范式

?学术界/理论界普遍接受的并难以抛弃的理论

?多个相近理论的集合

?例子:

–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

–建构主义

理论是普世的还是地缘性的?

?三大理论的“大一统”?

–三大流派及其分支源于美国

?现实主义

–进攻性/防御性:米尔斯海默/沃尔兹/沃尔特

–现实主义/结构(新)现实主义:摩根索/沃尔兹

–认知:杰维斯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制度主义:John Murray,吉欧汉,奈,Oran Young

–民主和平:Mekvin Small, David Singer

?建构主义

–John Ruggie,温特,Katzenstein

英国流派(English Shool)

?马丁·怀特(Martin Wight)和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无政府的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等国际社会的制度,同国际秩序的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色:他们主张用历史、法律、哲学方法来“阐释”国际政治,而不是用需求对国际政治进行“解释”

?“国际社会”的视角

?流派的条件?

?学派的建立需要相似的历史研究与方法,以及学派领袖、组织机构、刊物和学术传承

跨大西洋(西方)理论之外的探索

?Amitav Acharya

Dialogue and Discovery: In Search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Beyond the West,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39

?在不抛弃西方理论的同时,寻找‘non-Western IR theory’——“alternative theories about the

function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have their origin in the South”

?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

–非均势游戏,而强调贸易、观念

–非西方的规范与游戏规则

–人的因素:人类发展、人类安全

–“地区研究”纳入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中

佛教:“空”(Self-nature)与“相互依赖”

?Alastair Iain Johnston,What (If Anything) Does East Asia Tell Us Abou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江忆恩:西方理论的问题

?忽略东亚

–分析中排斥东亚的国际关系案例

–考虑东亚案例但错误解释/错误理解这些案例

–考虑东亚案例,但疏漏一些没有被案例确认的研究的主要发现

?重视东亚的意义

–有利于对目前一些尚在争论中的问题的分析

?制衡、权力转移、军备竞赛与战争的关系、相互依赖会不会减少战争可能等等

–对不太争论的议题进行证实/证伪

?民主和平、领土与战争的关系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郭树勇:《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

–两个观点:

?中国学派的产生是可能的,因为社会科学理论不同于自然科学理论,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中国学派有着可以汲取营养的三大思想渊源:天下观念和朝贡体系的实践;近现代革命思想和实践;

改革开放思想和实践。

中国的IR理论尝试

?和平共处、反霸

?和平崛起

?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大同、天下(hierarchy-oriented, tribute system)

?“论人”与“服国”?

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范式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世界观

对现实主义的定义(Kegley & Wittkopf, p31)

现实主义是一个范式,它建立在一个信念(premise)之上,即:世界政治本质上和始终不变地发生着在无政府状态下,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的国家之间为权力和地位的争斗,每个国家相互竞争、追求其自身的国家利益。

修昔底德(Thucydides,460 BC - 395 BC)

《波罗奔尼撒战争史》(Peloponnesian War)

–修昔底德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雅典对斯巴达崛起权力的恐惧

–城市邦联盟:提洛同盟VS伯罗奔尼撒联盟

–实力对比/权力分布

–这部著作对现实主义者的影响达两千多年

马基雅维利

(Machiavelli)1469—1527

?16世纪,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The Prince)中写道:

–“it is far better to be feared than loved”

–“he ought not to quit good courses if he can help it, but should know how to follow evil courses if he must”–“he will prosper most whose mode of acting best adapts itself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times; and conversely that he will be unprosperous, with whose mode of acting the times do not accord”

“国家/君主为了行善,必须能够作恶,必须同时具备狮子般的强势和狐狸般的狡诈;为了谋取公共福祉和保存必要的权势,以最终保存和发展更大的美德而对付邪恶,掌权者在应对时势的“必需”时可以运用不合法律和寻常道德的手段,可以无视宗教、道德和司法的限制。”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Hereby it is manifest that during the time men live without a common power to keep them all in awe, they are in that condition which is called war; and such a war as is of every man against every man...To this war of every man against every man, this also is consequent: that nothing can be unjust. The notion of right and wrong, justice and injustice, have there no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common power, there is no law; where no law, no injustice. Force and fraud are in war the two cardinal virtues."

现实主义:从思想到理论

1948年的著作《国家间政治》精确定义了国际关系范畴,强调权力界定的利益。这不仅标志着国际政治从实践、思想到理论的转变,也标志着二战前理想主义(关注价值)占据主流的形势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认识现实、关注利益。

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

1)政治,如同一般社会,由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这些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可以推导出一种合适的理论来反映这些法则。

2)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标志是由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该概念使政治研究的主题具有了理性指导,同时从理论高度理解政治成为可能。

3)现实主义视权力界定的利益为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权力是人对人的控制。

4)政治现实主义注意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同时它也注意到,在诉求道德与要求政治成功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

5)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某一特殊国家的道德追求混同于支配世界的道德法则,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将我们从道德狂热与政治谬误中解救出来。

6)政治现实主义者坚守政治领域的自主;他问“这种政策会如何影响国家的权力?”政治现实主义基于关于人性的多元概念之上。由于缺乏道德约束,纯粹的“政治人”将是一头野兽。但是,为了推导出一门研究政治行为的自主理论,就必须把“政治人”概念从人性的其他特征中抽象出来。

?这种政策会如何影响国家的权力?”政治现实主义基于关于人性的多元概念之上。由于缺乏道德约束,纯粹的“政治人”将是一头野兽。但是,为了推导出一门研究政治行为的自主理论,就必须把“政治人”概念从人性的其他特征中抽象出来。

现实主义:中心假定(assumptions)

国家为最核心的行为体(actor),国际政治是国家间的政治

国家是统一/单一(unitary)行为体, 行为受国际系统的情况驱动,而不是国内政治

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理性地计算和追求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国家安全是国家最优先的关注点

军事、战略问题:high politics

经济、政治问题:low politics

现实主义:路径(approach)

-理性(Rationality)定义:

?工具/手段性(Instrumental): 手段与目的逻辑连接

?主观性(Subjective): 国家利益是国家由自我定义的,能包括一些我们普遍认为是“非理性的行为(例子) -“单一”、“理性”的行为体是假定,不一定是现实

-国家利益由国际体系塑造

?国际政治的无政府(Anarchy)与“自救”(self-help)

?国家利益以权力来定义

经典现实主义(classic realism)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克劳塞维奇、摩根索、基辛格

对人性(Human Nature)的负面看法

霍布斯:“A war of all against all”

主要目标:获取权力以防卫自己!

安全困境:一国通过加强自身的安全,使得其他国家感受到自身的不安全,因此,防御性的行动可能引发

进攻性的反应

现实主义者的观点建立在

人性

根本性的国际体系的特征(无政府)

国际关系本质上说是不变的

如何防止战争?

均势(Balance of Power)

现实政治(Realpolitik):外交政策强调权力政治

现实主义与道德(morality)

经典现实主义的问题

核心概念没有清晰的定义

权力

◆隐晦

国家利益

◆客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是只是当下领导人的看法?

均势(BOP)

◆相对实力均衡的大国的一种实际平衡状态?

◆各大国间任何权力分布状态(只是对“均衡”状态的评估)?

◆一种追求实力均衡的政策?

根植于对人性的看法

难以解释变化

E.H. Carr, 现实主义的批判

?“Morality is a product of power” (p. 34)

?Q: Why does Carr oppose ‘Utopianism’? What is

?the context in which he is writing?

? Q: For Carr, what is the true source of ideas in IR,

?things like the ‘universal good’, ‘harmony of

?interest’ between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ism’?

?Who/what establishes the dominant norms in IR?

?Q: Do you agree with Carr’s relativistic morality?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根植于国际系统的结构

?国际关系是“囚徒困境”的博弈(Prisoner’s Dilemma)

?关键: 结构决定结果

?合作极为困难,因为国家追求相对实力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的“极”决定稳定

–沃尔茨的两极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变化通过战争与权力均衡的变化而变化

囚徒困境

结构现实主义的问题

关注权力的分布而非权力的来源

得出国家间合作困难的预测

不能解释冷战为什么结束

现实主义总结

现实主义的优点

简洁(Parsimony)

集中在分布的结果:谁得到了什么?

拒绝了理想主义者对于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处方

国家(单一、理性)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

国际系统的结构驱使国家追求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主要取决于军事安全

国家必须首先关注自身的相对实力,这使合作难以实现

对经济发展、福祉的关注只通过国家实力的棱镜

国内政治?

经验性检验的问题?

国际政治的图景:相互竞争的国家间的争斗

国际关系理论:自由主义范式

战争不是国家关系的全部国家间可以合作

自由主义形成的标志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1977)

?自由主义对国际系统定义

?“复合式相互依赖”论

?国家倾向的形成的定义

?与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国关理论的比较

自由主义者眼中的国际系统

?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不同看法

在国际政治、国家间行为、组织中使用权力的提出质疑

?经济相互依赖的政治

对相互依赖政治的基于权力的分析,运用讨价还价的理论

“复合式相互依赖”论以及它所涉及的过

国际机制

“复合式相互依赖”论

?国际社会不仅由国家与国家相互关联,而且由政府与政府、国民与国民等其他渠道相互关联,因此,国家不是国际政治的唯一行为体,国家也不是单一的、“实心球”一样的行为体

?国家之间的关系没有上下等级的问题,因此,一国的外交政策不被安全问题所左右

?发达国家、民主国家/多元化国家,安全不那么脆弱,这些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中,武力已经不是”适合“的工具,军事力量还需要,但使用武力使非安全的关系复杂化

国家倾向性形成的定义

在自由主义分析国际系统的过程/结构关系是建立在观察结构(权力分布的规律)与过程(单位间互动规律)?国家倾向性的形成

–-系统的结构:提供机会与制约因素(国家相互依赖/国际规则的制度化程度)

–非结构性因素:非结构性的动因(技术水平的先进/问题的密度)与沟通与合作的机会

?国内分析层次/简单“学习”(learning)

?政治思想来源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论宽容》、《政府论》

?人性:(合理与宽容)、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康德

?《论永久和平》

?自由共和主义的政治哲学

?斯密(《国富论》)等人的政治经济学:

自由市场

放任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

?经济上的“无形手”在国际关系中是“均势”自动调节国际秩序

?支持民族自决与不干涉(至少是自由国家中)

?世界受到尽可能少的干涉,自由贸易、建立在自由原则之上的民族国家建设会给世界带来秩序

?古典自由主义不排斥“等级性”的权力结构,“霸权”的存在

罗斯福的“四大自由”

在1941年1月6日致国会的咨文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宣布了四项“人类的基本自由”,并表达了在此基础上建立世界秩序的意愿

1)表达意见的自由

2)崇拜的自由

3)免于匮乏的自由

4)免除恐惧的自由

?自由放任不必然导致秩序,理性个体也有可能非理性/恶性的竞争和冲突

?强调国际组织、多边制度、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和平正义不是自然产生的,是要经过设计、创造的。要通过国际、国内系统的民主化;跨社会、多行为体间的交流、参与等多渠道达到国际政治的秩序

新自由主义分支

复合式相互依赖理论

新自由制度主义

民主和平论

法律自由主义

社会自由主义

复合式相互依赖理论

?基欧汉与奈,1977年《权力与相互依赖》

提出复合相互依赖的概念

?Refer to situation where states or actors are determined by enternal events in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tates or actors, jointly limiting their automomy.

?国际间互动的深度广度扩大,使得互动成本的上升,对行为者的行为产生约束。如何解决?

对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提出质疑

?军事强权VS控制结果的能力,能力与不对称的相互依赖有关,依赖程度不高的一方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可以利用它的地位影响其他行为体

构建了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型

?权力与相互依赖

–敏感性

–脆弱性

?机制变化

新自由制度主义

承认国家是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间的利益不是不可协调的,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之

间可以通过国际机制进行合作;军事力量等“硬权力”越来越成为常量和背景因素,相互依赖而产生的“软权力”越来越发挥更大的直接作用。

探讨国际机制、复合相互依赖、敏感性相互依赖、脆弱性相互依赖、全球治理等概念。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最大成果是合作理论。它认为合作是普遍的,主张相互调节/协调性合作,认为影响

合作的主要问题是欺骗而不是收益的相对分配,新自由制度主义解决欺骗的战略是:重复、联系和附带报偿。它“塑造”国家间互动的特性。国际制度的存在使合作成为可能。

国际制度理论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理论体系,包括

(1)国际制度的合法性;

(2)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与权力政治的关系;

(3)无政府状态的性质与结果;

(4)国际合作,相对与绝对获益;

(5)国家的优先目标;意图和能力,体制与制度。

方法:新制度经济学

民主和平论

?代表人物

–David Singer(1925-2009)、Melvin Small (1939-)、Rudolph Rummel(1932-) 、Michael Doyle (1948-)

–Doyle: 1983论文 "Kant, Liberal Legacies and Foreign Affairs"

–观点

?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

?民主国家存在利益冲突,但认为战争不是合适的解决办法

?民主国家参与战争,但对象可能是非民主国家

Democratism or Authoritariansim

民主和平论的一些新说法

?曼斯菲尔和施耐德在其合著的《选举到厮杀:为什么新兴民主国家走向战争》

–民主国家是和平的主要力量

–极权国家是战争的潜在力量

–“民主化”过程中的国家最有可能爆发战争

自由主义理论的三个分支

自由主义分

分析层次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自由制度主义系统,保留权力

均衡理论的基本

假定

无政府不一定导致冲突;合作是可能的

复合式相互依赖理论次国家,但不排

斥其他层次;关

注个人、公司、

NGO、政府内部

组织

国家不是唯一的重要行为体。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有不同利

益。国际关系中很多内容与军事安全无关

民主和平论国家;关注一个

的政府类型

国家本质上有区别;民主国家可能和平解决分歧

与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比较

?相同:

- 对世界功利主义的定义:世界建立在个人行为者在自我动机驱使下追求自身利益的假定上- 理性的定义:理性的国际行为体

?不同:

- 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的目标不同

- 国际环境的特征不同

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

观念、身份决定国家行为

代表人物

?Alexander Wendt

?Nicholas Onuf,

?Peter J. Katzenstein

?Emanuel Adler

?Michael Barnett

?Kathryn Sikkink

?John Ruggie

?Martha Finnemore

?Alastar Iain Johnston?

主要概念和研究层次与途径

?行为者(actor)与系统(system)

?观念(idea)的角色/作用

?无政府状态的三种文化

行为体与系统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国家与无政府状态是给定的

建构主义者之所以被称为建构主义者因为他们集中解释现实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出来

无政府既不是现实主义所认为的命运(destiny)也非制度主义者强调的合作的障碍

代理人(Agent)——结构(Structure)辩论

–代理人=行为者(国家和非国家)

–结构=国际体系的结构

问题:系统的结构塑造行为者的行为,还是行为者塑造系统的结构

各理论对代理人与结构关系的看法

–现实(新现实)主义:国际系统的本质塑造国家的行为

–自由主义:行为者的行为塑造国际系统的本质

–建构主义:行为者与系统相互建构

观念的作用

观念本身是重要的

结果(Consequences)还是合适(Appropriateness)

国际规则(Norms):国际社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持有的有关合适的行为的共同的期

望(shared expectations)

规则的变化导致国家行为的变化

例子:主权原则、防止弹道导弹扩散的国际行为准则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Wendt)

?建构主义主要假定之一是身份、规范以及文化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的身份与利益不是简单地由结构决定的,而是在存在机制/机构、规则、文化的国际社会中互动产生。过程,而不是结构决定着国家互动的态度和行为。

?参见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46/2, 1992.

观念:规范与身份认同

?规范的定义:“集体共同的对合适行为的了解”

?共同的规范→通过政府与非政府国际组织的社会化→共同认同→利益→全球政策(世界政府)

为什么规范重要?

?现实主义

–担心被惩罚或受到其它国家强权/压力;有可能被动地抵制或遵从

?自由制度主义

–最符合我的利益,遵从是一种手段,而非主动的遵从

?理想主义/建构主义

–规范被“内化”,遵从(compliance)本身是一种结果/目的,(习惯驱使的结果)

国际关系中的观念

?观点: 规范与观念通过“拉”行为者做出行动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独立作用

?从观念到全球组织:

规范与国家行为

国家行为与国际规则“互相建构”

规范、机制/组织/机构、组织

?规范:“合适”行为的集体共同理解

?机制: 控制如何合作、竞争的一系列的规则

?组织: 独立、自主与合格行为者认定的机制

做“正确”、“合适”的事

?国家间既不永远处于战争状态(现实主义),也不只是为自身的利润而合作(自由主义)

?多数国家在多数情况下遵守国际规则

?规则的遵守并不通过强力压制(enforcement,现实主义)和有时甚至不用经济刺激和私利刺激(自由主义)

从规范到机制

?国家(和其它行为体)的行为主要不是追求物质的需求与利益,而是对“社会规范”的回应

?国际机制(institution)不像新现实主义者认为的那样不重要,也不像自由主义者认为的那样只反映追求自身利益国家之间的合作

?不同的是,机制是独立发挥作用的、世界文化原则的主要载体

温特对无政府状态是给定的质疑

?现实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与结果,而不是给定的事实

?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是世界政治的情景中的一种,不是全部

温特无政府状态中的三种文化

?霍布斯文化(Hobbesian Culture)

–其它国家= 敌人(Enemy),没有信任

–没有限度地实施暴力(Kill or be killed)

–国家有可能顺从(Compliance)规则,原因是强权压力

?洛克文化

–其它国家=对手(Rival)

–有限度的暴力(接受他国生存的权利)(Live and let live)

–主权不是每个国家的“财产”,而是一些国家分享的机制(institutuion)

–国家可能顺从,处于收益与成本的计算:自身利益

?康德文化

–其它国家=朋友

–分歧可以和平解决、共同行动是可能的

–国家顺从,国家可能因为被强权压制不攻击他国,也可能被强权压制进行合作以便对付共同威胁–友谊的纽带提醒国家特殊利益是相互关联的,这使得国家将友谊视为规范,自身具有合法性

安全战略:规范、规则,而非威慑与贸易

?国际普遍接受的人权的“规范”应该取代安全与经济关系中的国家利益

?创立世界政府

如何研究规范?

?规范在国际政治中如何出现、如何演化?

?规范如何转化为行为?

?如何提高规范的效率?

规范的出现与传播

?规范的推动者

–机制(Mechanism): 说服与游说(Persuasion and Lobbying)

–规范的成形(Framing)与惩戒(Shaming)

?规范的传播

–机制: Reputation and Socialization

–被接受的愿望/国际社会、社团的组成部分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2.合作论 3.地缘经济学 4.两枝世界政治论 5.国际安全新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与传统主义学派之间的分歧表现在哪些方面?2.国际冲突分为哪几类? 3.简述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并评价。 4.简述均势理论的类型和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 2.试论建构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答:女性主义原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与运动,其核心是要求妇女享有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特色之处在于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其代表人物有安·蒂克纳、丽贝卡·格兰特等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基本假设包括:①“个人的即是国际的”,社会性别是国际关系的一个变量,妇女与男子都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妇女却一直被“隐藏”在国际关系背后;②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社会性别是建构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范畴,对现代国家与国际关系的建构具有深刻影响;③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是为国际关系带来变革的认识论范畴。在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其三大主要流派。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分享一个共同的核心分析范畴,即社会性别,即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2.合作论 答:合作论是霸权国衰退和消失后国际合作仍将继续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合作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属政治自由主义的范畴,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该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合作,反驳了霸权稳定论的下述基本假说:霸权国以其强大的权力建立起来的国际体制和国际规则,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1.国际关系理论 (1)概念 广义: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具体:国际关系理论就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价和预测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或者叫学说)。 (2)国际关系 综上,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之间)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 (3)研究对象和容 研究对象:国家间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 昆西·赖特的16个核心容 卡尔·多伊奇的12个基本问题 国际与世界 战争与和平 力量与弱点 繁荣与贫困 自由与压迫 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世界人口与粮食、资源以及环境跨国过程与相互依存 感觉与错觉 活力与革命 革命与稳定 同一性与变革性 研究容

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伦理国际组织国际教育 国际军事战略国际关系社会学外交战略 国际关系心理学 (4)国际关系理论与历史的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基础 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思维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国际关系理论服务于历史实践并接受现实历史(国际关系)的检验 (5)如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研究者应当接近国际关系的现实,不断增加、充实研究国际问题的实证容 在整个构建过程中,应当视国际关系为一个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研究领域 努力去发现该领域的原理和规则,并寻求能说明这些已经发现的原理和规则的途径 2.人名 (1)莱因霍尔德·尼布尔P57 1人的原罪说。 2人与集体:只有信仰基督教,才能得救。 3权力和冲突时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 4道德与权力的关系:正义有赖于均势。 5尼布尔对理想主义的批评。 (尼布尔把理想主义概括为6个方面) ①相信社会无知导致社会不公,教育和智慧可以改变社会无知; ②相信文明变得越来越道德; ③人的性格将会由公正所制约; ④相信祈求会带来友善; ⑤知识会克服人的私欲; ⑥战争是愚昧的并且将会屈从于理智。 总结理想主义的失败是由于他们忽视了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之间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的悲剧。 (2)汉斯·摩根索P66 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论: 1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2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 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核心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存在,但并非一成不变。 4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整治行动的道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伍德罗·威尔逊 答: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8年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其主要要点包括: ①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②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③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以他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学派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一是人性本善,战争的爆发是人的良知误入了歧途;二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尤其在和平问题上更应如此;三是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依靠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和平,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2.爱德华·卡尔 答: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被誉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39年卡尔发表《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

究导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①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②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③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卡尔在这本书中将现实主义思想提炼出来,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斯·摩根索 答:汉斯·摩根索,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人与强权政治》、《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等。摩根索的贡献是最全面、最系统地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国家间政治》是一个学术制高点和里程碑,而他的国际关系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基础。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西方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以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4.罗伯特·吉尔平 答: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物学院教授,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最具影响的三部著作包括:《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他尤为擅长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洲和亚洲问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以自己的开拓性学术成果更新和发

中国的国际关系

中国的国际关系 摘要: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暂时告别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表达了各自对于和平的渴求。但是尽管如此,世界格局还是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总体的太平并不能掩盖背后的战火,世界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着。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又需要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世界大环境和中国的关系两方面来阐述中国复杂的国际关系。 关键词: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一、目前的国际大环境。 自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格局没有大的战争,小的冲突却每天都在发生,大国之间没有真枪实弹的较量,但综合国力的各方面较量却日趋激烈。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经历过战争的人民深刻地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祥和的生活。尽管如此,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是很尖锐,加之恐怖活动的频发,人们渴望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到来。

国际关系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在二战及其后的冷战时期,政治关系似乎是主流的国际的关系。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冷战关系的结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关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和合作,少了一些冲突和战争。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除了主要的经济实力以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发展本民族文化,警惕外来文化的肆意入侵成为了文化人的重要课题。 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是由于底子薄,意识形态的原因遭到国际冷落,加之“文革”等政治因素,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随着二战结束而立竿见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中国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一强。中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声音越来越响,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在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的身影也变得更加活跃。可以说,现在是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更加离不开中国。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既然国际关系那么复杂和重要,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也就格外引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国家利益论★★★ 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见表6-1) 表6-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见表6-2) 表6-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见表6-3) 表6-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

考点二:权力论★★★ 1.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见表6-4) 表6-4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2.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见表6-5) 表6-5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 3.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见表6-6) 表6-6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

4.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权力的运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只有明确国家利益、正确判断国家利益,权力的运用才会而不会对国家利益有益。 (2)外交因素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到国家的权力。 (3)国家的权力受到声誉和道德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领袖人物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名誉。 (4)权力的运用还受到国际和国内的社会条件所限制的。当一个国家在对其他的国家进行侵略和干涉的时候,国际和国内的舆论压力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权力。

考点三:冲突论★★ 1.冲突的概念 关于冲突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角度开始的,其基本含义包括: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冲突的表现最初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的关系。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论国际体系如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冲突都是存在的。人们不能指望消灭冲突,同时也不能没有冲突。 2.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见表6-7) 表6-7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4.1 复习笔记 一、新现实主义的出现 1.新现实主义 (1)产生背景 ①传统主义学派与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之间的论战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接近尾声。 ②在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对苏联核优势的丧失、越南战争的后遗症以及阿富汗事件和伊朗人质事件的余震,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以“重整国威”。 ③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已显然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科学行为主义的一些概念过于抽象,多种方法玄而又玄,也解决不了现实政策调整中出现的新问题。 ④不少学者敏锐地看到形势的这一转折,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科学的修正和补救”。这一经过“科学的修正和补救”的现实主义就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表现在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见解。 由于新现实主义还主张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的互相渗透、取长补短、融合为一,学术界有时也将新现实主义称为后行为主义或后传统主义或“科学现实主义”。 (2)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

①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如下: a.在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国际关系仍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的同时,强调国际关系的秩序和限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研究,给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以更多的注意。 b.在研究方法上,该学派强调综合性分析,认为权力政治与体系模式、结构分析与反馈博弈、宏观与微观分析应兼收并蓄,互为补充。 ②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法尔兹格拉夫具体提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a.该学派不仅勾勒了国际关系的性质和范畴,而且努力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多样化的综合性国际关系理论; b.该学派主张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之间,即在国际关系理论和重大国际现实问题之间实现“研究分工”; c.该学派认为现实主义的定性分析和科学行为主义的定量分析对国际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两者应该互补,而不应该对立; d.该学派强调微观国际关系和宏观国际关系的综合分析和交叉研究,使国际关系学成为一门以政治和经济为两大杠杆,融合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 (3)新现实主义的著作和理论 ①著作 这一新的理论思潮始于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该书提出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创了先河。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1. P4理论的功能: 戴维辛格(David Singer)认为,理论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实证概括的分析整体,它拥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罗伯特利柏(Robert Lieber):第一,描述。理论必须确切地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 第二,解释。理论应对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因果,说明“行为规律”和进行“评估分析”。在一个特定的体系里,理论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第三,预测。一般来说,是预测“事物发展和结果发生的模式或总趋势,是事物的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发生” 2. P6理论与历史: 雷蒙阿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约瑟夫奈:国际关系史不是国关理论,但国际关系史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来意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原始材料和现实基础。 要处理好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必须把握住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第二,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第三,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 3. 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的定义: P7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P8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是“处于权力斗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 P8昆西赖特:国际关系意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全面叙述、解释、评价、预测世界上不同政治社会关系的研究项目或学科。 P8欧奈斯特莱弗沃:国际关系是关于主权国家之间权力对权力、利益对利益、目标对目标的长期斗争。 P9斯坦利霍夫曼:IR实质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IRT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和活动的学科。 P9弗里德里克邓:国际关系是指世界体系内各个政治集体或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核心是权力问题。IRT则是“关于那些跨国的关系的只是总和”。 P9查尔斯麦克兰德:IRT是关于“世界上有组织社会实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包括对这些互动关系的有感环境的研究。 P9卡尔多伊奇:IRT应研究民族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依存和民族国家缺少控制能力的问题。 P10海沃德奥尔克:IR是关于人类的活动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交往;IR是关于世界上基本单位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P10特莱弗泰勒:IRT是解释跨越过境的各国政治活动的学科。 P10尼古拉斯巴克曼:IR是关于属于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10多尔蒂和小法尔兹格拉夫:IRT定义为研究一国或其他国际行为者是如何用某种方式影响别国或别的国际行为者的。 P10约翰伯顿:IRT应该“说明和预测国家间关系和世界大体系的运作及其过程”。 P10罗伯特利柏:IRT……是“关于有组织的大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政治学相比,IRT 重点涉及到三大要素(无政府状态、秩序和限制)和三大关系(无政府和秩序、冲突和合作、限制和发展)。 P11 IR:(美国学者)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体、国家、MNC、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IRT 则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估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4. 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P9 对外政策表现为单向式的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表现为双向式的国家或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5. 国际关系的任务:P11(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国际政治学的任务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 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 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 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 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 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 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 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 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 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国际关系考研精简笔记《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笔 记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前言 理论:是“代表取向”,是概念框架,甚至涵盖分析技巧;是一种思维的象征性构架,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设,定义,法则,观点和远离。 如何建构理论:分离,联系,抽象,理性 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其余的则从属于或派生于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理想主义 背景:对一战的反思, 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 主要观点有:1,人性可以改造;2, 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可以调和的;3战争可以避免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6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保证世界和平. 代表人物:威尔逊、阿尔弗雷德·齐摩恩、约翰·默里 现实主义 背景: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 批判点: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

主观意志,把自己的理想当成是国际关系中的事实;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忽视权利。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他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维持均势。 区别:人性、国家关系的看法、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理想主义强调应该如何,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对未来的看法(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是空想) 代表人物:韦伯、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阿诺德·沃尔夫斯、尼古拉斯·斯克巴曼、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雷蒙·阿隆、约翰·赫兹、亨利·基辛格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评价: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使正确的,国际问题走进大学,学生和教授们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影响了民众;比现实主义在分析战争史认为人有原罪的思想更具有科学性;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理想主义恩威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 现实主义研究国际关系时把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客观细致分析,理论结论在后;其现实性为外交决策提供决策框架。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变得极为悲观;把道德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面是欠妥的;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者都是吧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领袖人物的身上,而不是民众的身上,民主的身上。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原因: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三世界不断扩大,原有的两极体系趋于多极化;科学技术发展;行为主义思潮 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 科学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海沃德·阿尔克 传统主义代表人物:马丁·怀特、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斯·华尔兹、斯坦利·霍夫曼科学行为主义从两个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评:1、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视之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忽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2、现实主义在界定像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国际关系体系及世界大国间关系专题附练习

国际关系体系及世界大国间关系专题 一、国际关系体系 1、维也纳体系(19世纪初):略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初):各战胜国意图(美国要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主张有限度地削弱德国、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凡尔赛和约的目的(惩罚和削弱德国)和内容(领土、殖民地、军备和赔款);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对德、奥、保、匈、土和约)和评价(调整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隐含战胜国之间、战胜与战败之间、列强与殖民半殖民地之间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四对矛盾);国际联盟的成立时间(1920年)、总部(日内瓦)、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和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华盛顿体系的背景(日本扩张威胁英美利益,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为缓和列强间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和《日本中协定》);华盛顿体系的评价(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但隐含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列强矛盾激化等矛盾)。体系受冲击及瓦解(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冲击了凡尔赛体系;德军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冲击了华盛顿体系;日本本偷袭珍珠港,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20世纪中期):雅尔塔体系的背景(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号强国、苏联成为二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特别注意1944年成立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雅尔塔体系的概念(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处置战败国、重划欧亚图、建立联合国);雅尔塔体系的评价(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但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联合国的成立时间(1946年10月)、总部(纽约)、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主要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雅尔塔体系的演变(美苏“冷战”—冷战史实有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两约组织对峙、德国分裂、朝鲜分裂、柏林危机等;美苏争霸—争霸三个阶段中美苏的态势);雅尔塔体系的瓦解(20世纪70年代欧美日三中鼎立局面出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雅尔塔体系解体)。 4、多极化趋势(20世纪晚期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目前暂时“一超多强”,但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生态平衡、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军国主义复活等)。 二、主要大国双边关系 1、英法关系 史实:⑴18世纪:英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参与干涉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⑵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合对俄作战,与俄国争夺土耳其;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⑶20世纪:英法结成协约国,一战中在西线共同对德作战;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二战前和二战初,英法对奉行绥靖政策,但最终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英法同为欧共体和欧盟成员国。 特点:⑴英法同为欧洲大国,双方的争夺或联合,取决于自身的利益。⑵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争夺欧洲及世界霸权,双方的联合多是共同对付德国。⑶工业革命前,双方敌对关系占主导。⑷工业革命后,双方联合关系占主导。 2、法德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也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极为古老的理论之一。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均势的含义很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指特定的权力分配的状态,如两种或两种以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势;二是指一种国际体系,如1648-1789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等;三是指一种外交政策,如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从历史上看,均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黎塞留、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帕姆斯顿、俾斯麦、摩根索、基辛格等。当然,这些人对均势的理念看法不完全相同。正如基辛格提出:“梅特涅的体系是从18世纪把宇宙看作一个大钟表结构的观念中得到启发的。钟表的部件相互错综合,干扰了一个部件就会打乱其他部件的均衡。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与他相适应的哲学是适者生存观念。俾斯麦标志着政治概念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化。”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摩根索讲:“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均势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而不是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在均势体系下,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强国,这些国家按其政策,可区分为维持现状的国家或帝国主义国家。维持均势的主要手段有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与反联盟。对均势操纵国而言,为了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均势,在必要时应与敌人的敌人结成同盟,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二战以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传统的均势体系发生了变化,如战后形成了美苏在核恐怖下的两极均势。后来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则是对力量均衡的巧妙运用,它抵御了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维护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屡建奇功。依据均势理论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曾经维系了欧洲国家近百年的和平。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又存在多个地区性强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 1.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 2.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 5.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1904-1980)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考研真题 【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二十年危机》[复旦大学2019年研] 答:《二十年危机》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爱德华·卡尔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为,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是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一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麦金德陆权论[北京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的“陆权论”又称“心脏地带理论”。在陆权论中,麦金德把欧亚非三大洲合起来看作茫茫世界海洋中的一个岛,称之为“世界岛”,把欧亚大陆的中部看作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心脏地带的范围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包括俄罗斯的大部分(含中亚地区)、伊朗、阿富汗及中国的西北。围绕“心脏地带”的是内新月地带或边缘新月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中国及欧亚大陆边缘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麦德金认为,心脏地带的国家会不断强盛,并具备扩张到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能力。麦金德断言,占据东欧是控制心脏地带的关键,并把他的全球战略思想归纳成著名的三段警句: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3.斯坦利·霍夫曼[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斯坦利·霍夫曼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斯坦利·霍夫曼曾是美国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沃尔弗斯和法国现实主义大师阿隆的学生。他对阿隆的理论特别推崇,受其很大影响。霍夫曼的成名之作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一部较早系统介绍和评述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文选,入选内容均为精品佳作,尤其是霍夫曼对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理论和流派所作的精辟总结,使这本书成为传统主义的代表作,至今仍然有较大的影响。 4.安全困境[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安全困境是指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这一概念是由约翰·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任何国家增加自身的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都会引起相关国家的不安。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从而导致国家间的普遍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巴特菲尔德把这称为“霍布斯式恐惧”。他指出,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一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现实恐惧感,别国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恐惧心理。双方都将对方看作是有敌意的且非理性的,均不肯作出可使大家都获得安全的保证。这种状态导致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这种实力政治所导致的安全困境,使得国际战略环境呈现出冲突状态,并导致国家在制定与实施国家战略时,不能免于国际冲突与对抗。因此,一般来说,国家在现实政治中多采取增强自己力量的方式。而在理论层面,针对安全困境,不同理论学派给出了不同的应对思维和主张:新现实主义者如格拉瑟认为可以通过合作性政策来实现各自安全目标;建构主义的杰维斯认为通过对国家间权力

980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B拒绝交代B交代 A拒绝交代 1. 双方都拒绝交 代,A,B均关押一年2. B关押三个月,A 关押十年 A交代 3. A关押三个月,B 关押十年4. 均关押五年 980 国际关系理论 2015 一. 简述博弈论的主要两种模式及简要博弈过程。 ①博弈的两种模式为:零和博弈和变数博弈。 ②零和博弈又分为:两方零和博弈和多方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又称“谁是懦夫”博弈,即一方所失即他方所得。 可采用“谁是懦夫”简要说明过程,假设A和B两个人驾车在只有一条车道的公路上相对行驶,谁都不让路双方可能车毁人亡,但谁让路就成了懦夫,这样A和B就面临着四种行为选择: B让路B不让路 A让路 1. 双方让路 2. A输B赢 A不让路 3. A赢B输 4. 相撞,两败俱 伤 对于A来说,第三种选择是最佳选择,对于B来说选择2是最佳选择,但双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一定会让路,若自己不让路,对方也不让路,结果就是同归于尽,因此对于双方来说最保险和最可靠的选择是选择1,即双方让路,避免冲突。 ③变数博弈也可分为:两方变数博弈和多方变数博弈。变数博弈又称为“囚徒困境”指双方或者各方得失不等。可采用“囚徒困境”简要说明其博弈过程,假设抓获了A和B两个嫌疑犯,将他们分别关押,审讯,这样A和B就面临四种选择和结局: 对 于A 来 说,选择三是最佳选择,他交代,对方不交代,A只需被关押三个月;对于B来说,选择二为最佳选择,也是自己交代,对方拒绝交代,只被关押三个月。尽管对于双方来说最佳选择是选择一,都各自被关押一年,但是这样的风险很大,因为双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不交代。如果对

二、简述亨利·基辛格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简述批判理论的起源、内容及影响。 四、简述全球化的性质和特点。 五、简述权力论和软权力论的区别与相互联系。 六、简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2014(选作5道) 一. 对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第二次论战的评论 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的思想内容 世界新秩序的不同模式 软权力论 集体安全体系与权力均势体系之异同 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权力观的比较 2013 一、论述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哲学的主要内容。 二、论述肯尼思·华尔兹对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三、论述建构主义的三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核心命题及其对世界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四、试述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五、试述国家体制论的基本特点及其评论。 六、试述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对全球化与相互依存的比较。2012 1简述国际关系相互依存论的基本内容。 2简述地缘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3简述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是国际冲突主要原因的理由。 4 简述肯尼思华尔兹的“全球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5 简要评述新干涉主义的基本理论。 2011年 一、试述汉斯·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原则。 二、试述肯尼思·华尔兹“全球治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逢》中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问题? 四、试述国际关系相互依存论的基本内容。 五、试述地缘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 2010年 一、简述国家利益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简评基欧汉的“霸权后合作论”。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702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国际关系学院831国际政治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国际政治专业综合831(A卷) 一、概念题(每题10分,总共60分) 1.叙利亚化武危机 2.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3.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4.人类安全 5.超国家主义 6.预防性外交 二、简答题(每题15分,总共30分) 1.简析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与存在的局限。 2.简析当前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三、论述题(每题30分,总共60分) 1.试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背景、主要内涵、面临障碍与发展前景。2.试析当代国际体系演变的动力、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国际政治专业综合831(A卷) 一、概念题(每题10分,总共60分) 1.叙利亚化武危机 答:叙利亚化武危机是指2013年9、10月份爆出的在叙利亚内战中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而引发的危机。 叙利亚由于经济问题导致反对派发生暴乱,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化,要求巴沙尔下台,危机一直持续并在2013年愈演愈烈,成为各大国关注的重大问题。 叙利亚政府军被爆出在大马士革附近郊区使用化学武器后,政府方面否认使用化学武器。叙利亚化学武器的使用触犯到美国划定的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红线”,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将对叙动武并开始部署航母。由于各方反对及美自身考量,同时在俄罗斯的建议下,叙利亚政府同意“以化武换和平”,即叙利亚政府军交出化学武器,美国放弃对叙利亚动武,实现和平解决化武危机。 目前,叙利亚化武的交接及销毁正在进行,此举避免了危机的扩大化,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为解决其他类似国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答: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再次上台后提出的日本要维护积极的和平的理论,其实质是为修改和平宪法。 安倍晋三自去年重任首相后将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发扬”,不断做出耸人听闻的事情。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倾趋势增强,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太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钓鱼岛“国有化”愈演愈烈,这些都对中日关系以及周边局势造成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倍又抛出所谓“侵略未定论”及“积极和平主义”等论调。 “积极和平主义”意为日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保障和平,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为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整体政治右倾,右翼政党占议会多数的情况下,此论调在国内得以一定实施,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