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old Lasswell
- 格式:ppt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10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后感摘要:一战刚刚结束不久,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便以敏锐的洞察力、中立的态度完成了一部惊世之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本文对这部先驱之作进行了一定的总结、提炼和升华,以期结合当代世界格局及科技提出自己的观点,适应不同环境的不同需要,指导不同条件下的实际行动。
并且,宣传是一个不分平时和战时的概念,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我们实施宣传与反宣传,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主导局势、打赢战争。
关键词:总结升华平战结合意识形态一、“5W”的指导虽然拉斯韦尔发表的这篇博士论文中并没有鲜明地提出“5W”的概念,但是纵观全书不难发现,全书是在“5W”的指导下如行云流水般完成的。
“5W”的思想(或者说体系),即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来的“Who”“What”“Which Channel”“To Whom”“What Effect”[1]。
在全文中我们处处能发现“5W”的踪迹。
例如,在第一章节(“当下事务”)中为了说明“现在已经不能再用训练士兵的方法训练平民了”这一简单道理,作者对“5W”中的“To Whom”(即受众)进行了分类和讨论,以说明“To Whom”以及“Which Channel”的差别将直接导致“What Effect”的差别。
如此鲜明的例子在本书中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作者在本书中没有处处完整套用“5W”的模式,而是对其中某些因素进行了忽略,而以主要篇幅来叙述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也不难发现其思想主线是非常明确的。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甚至是优秀的指导思想。
当然,先驱的意义也正体现在科学、新颖思想的提出。
大量的事实和假想例子已经足以证明,“5W”的框架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的宣传活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区分敌友的鲜明思想我相信,不论是不求甚解的读者还是善于精读的读者,都能够发现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对敌友的鲜明区分,以此指导不同的宣传策略和宣传内容。
一:(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80)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 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
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
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对传播研究方法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第4章交际1.在汉语中“交际”与“传播”的词义有何异同?答:(1)同:“交际”与“传播”这两个词来源于同一个英语词汇communication。
因此,无论是用“交际”或是用“传播”,实际上讲的是同一个概念。
(2)异:之所以在汉语中使用了不同的词汇,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
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一词,而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一词。
2.为什么人类不能没有传播?答:人类不能没有传播的原因主要有:(1)传播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
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传播。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相互交流,就需要传播。
没有传播,也就没有人类。
传播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
(2)事实上,不仅是人类传播,动物之间也传播,只是手段方式不同。
尽管传播的历史很长,但是,传播学的历史却很短。
(3)学者们一般认为,传播学大致形成于30~40年代的美国。
传播学的奠基者有着十分不同的学术背景,有的是政治学家,有的是心理学家,有的是社会学家。
正是由于学者们的不同学术背景和观点,因此,他们对于传播的界定也就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3.传播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答:传播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48年,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三项基本社会功能:(1)环境监控功能。
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环境的变化,以便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些变化。
传播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帮助人类及时收集和提供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部分的沟通、协调与统一,才能作为一个整体有效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传播是社会的“神经系统”,有了这个系统,社会才能实现正常运转。
(3)文化传承功能。
有了高度发达的传播系统,前人的文化遗产、经验、智慧、知识才能被记录、积累、流传下来,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传播对维持人类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存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郎友兴“民主变成了一个广受赞誉的词”。
(注: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4页。
)当代世界更是几乎将民主等同于善了,但在西方各种民主理论中,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又常常为人所诟。
笔者以为人们对精英主义理论的抵触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它不甚了了,乃至误解。
本文旨在描述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其主要思想,从中发掘出对中国民主化有所启迪的思想资源。
一、导言从精英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民主政治的理论,有些学者如Peter Bachrach 称之为“民主的精英主义理论”(Democratic Elitist Theory),(注:peter Bachrach,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litism:a Critique,Boston:Little,Brown,1967.)另一些名之为精英主义民主理论(Elitist Democratic Theory),还有如以色列社会学家Etzioni-Halevy称之为“Demo-elite perspective"。
(注:Eva Etzioni-Halevy,The Elite Connection:Problems and Potential of Western Democracy,Cambridge,MA:Polity Press,1993.)尽管名称不一,但所指的对象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这些概念其实可以互用。
1.精英主义与其民主理论的演进精英理论与阶级理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它们都勾画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不过,精英理论主要关注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其信条是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与无权的大多数,前者为统治者而后者为被统治者;统治集团即精英垄断着权力,而大众即非精英除接受前者的安排外另无选择。
(注:Thomas Dye和Harmon Zeigler将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作了很好的归纳。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传播?1、共享说2、影响说(劝服说)3、反应说“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思考题:1、什么是传播?试述有关传播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传播的产生和发展一、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一)口语传播时代优点:信息内容丰富环境对信息传播的限制被打破,具有把声音同它们所指的对象分离的特征。
缺点:较多受到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处地域的限制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影响信息的客观性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保证信息保存能力差(二)文字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具有将信息准确可靠固定的作用使今后历史有了可靠记录,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宣告结束(三)印刷传播时代改变了文字传播的传统社会结构,打破了少数人通过文字垄断进而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垄断的状况提供了面向全社会同时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可能印刷术的使用和相同内容书籍的副本的增加为人类保存信息提供了可靠手段(四)电子传播时代传播速度进入了同步化时期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广播、电视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广播、电视等媒体特殊的传播形式使人类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五)网络传播时代第三节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80)美国政治学家主要贡献:战时的宣传研究5w内容分析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主要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二、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要成就为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research)、场理论(field theory)战时食物习惯研究提出“把关”(gate keeping)理论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1948)《个性的动力理论》(1935)《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elix La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主要贡献:首先开始了传媒效果的定量研究1940年伊里调查,提出几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舆论领袖”、“两级传播”,击破“魔弹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洋。
●L。
S。
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Marshall Singer认为: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心理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Richard Brislin《跨文化交往》●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文化与组织——心灵软件》●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 4 卷 总第 113期 29文化传播在中外文化双向多维度交流的时代语境下,中国文学外《围城》是钱锺书唯一一部长篇,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年第一版法译本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纵观法国学界对于钱锺书的研究,多集中在汉学家领域,时间也主要限于八、九十年代。
同为外译作品,《围城》在法国远不及其在英语世界那么受学者们关注。
总结钱锺书《围城》这部作品翻译之后在法国的译介出版情况,分析其背后的制约因素,可以加深人们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在法国的译介的过程、效果和特点,从而重新认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传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译介模式分析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文学研究者们就已经不再只关注单纯的翻译文本了。
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于1931年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提出了针对“媒介”的研究概念。
继他之后,另一位法国比较文学家基亚(Marius-Fran çois Guyard)在其所著的《比较文学》中表示大众对译者的研究范围太狭窄了,在他看来这方面还有许多心理的、历史的工作可做[1]。
谢天振教授作为中国译介学研究的主要学者之一,在其出版的《译介学》、《译介学导读》、《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等专著中,对译介学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分析。
通过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在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书中提出的“5W”传播模式与文学作品译介的结合,演绎出适合研究翻译作品的“5W”模式,即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
通过对钱锺书《围城》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译介模式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探索“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其“走出去”。
二、译介主体在文学作品和文化传播这股大浪潮中,译者作为衔接作者和读者的中间人,所从事的翻译工作在整个文化交流大环境中尤为重要。
铁三角理论铁三角理论(IronTriangleTheory)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是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型,描述了政府与政治和经济利益相关的活动之间的独特紧密联系。
“铁三角”模型描述了三个利益相关者:政府、政治势力和社会利益团体,他们之间必须保持一致的关系,以确保政府政策的实施。
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当Harold Lasswell分析了政府机构和其他重要政治动向之间的关系时。
他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三角”,由这些参与者(政府机构、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构成,他们之间必须保持合作关系。
这种理论被广泛使用,以帮助政府组织更好地理解政治、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政府的政策。
它的用途不仅仅限于政府机构,它也可以用于社会组织和其他政治组织,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
“铁三角”理论的三角边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政府机构、政治势力和社会利益团体。
政府机构是指政府机构,包括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它们在通过政策和法律来实施其职能。
政治势力指的是政治党派、团体或个人,他们可以为自己利益而进行政治活动。
社会利益团体指的是行业团体、集体或个人,他们可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抗议或为他们的利益而斗争。
“铁三角”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框架来理解政府与政治势力及社会利益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即,他们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和利益表达,以确保政府政策的实施。
“铁三角”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动态权力。
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当一个机构的权力比另一个机构强大时,权力的分配就会出现改变。
因此,这意味着政府机构和社会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的政策环境,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动态三角”,其中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和最终成果。
“铁三角”理论在许多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政治学、政府政策、社会学以及社会服务领域等。
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来识别和理解政府、政治势力和社会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政府政策的实施。
∙Graham T. Allison格雷厄姆·阿利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教授,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任助理国防部长)∙Paul Appleby保罗·享森·阿普尔比(坡碧)(1891-1963) 《大民主》(1945)∙Walter Bagehot沃尔特·白哲特(沃尔特·巴杰特)(白芝浩)( (1861-77)(英国经济学家)著有《英国宪制》等。
∙Chester Barnard切斯特.L.巴纳德(系统行政组织学说)∙Reinhard Bendix莱因哈特·本迪克斯(1916-1991)美国著名社会学家∙James M. Buchanan詹姆斯.布坎南,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198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布坎南将政治领域看成和经济市场一样的政治市场。
∙Lynton K. Caldwell林顿-戈德维尔(柯威尔,考德威尔)政策分析学家。
∙Michel Crozier(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当代法国四大社会学流派之一的代表人物。
《官僚现象》(1964)The Bureaucratic Phenomenon∙Robert A. Dahl罗伯特·达尔,当代西方多元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论民主》,《民主理论前言》《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Robert B. Denhardt 罗伯特·B·丹哈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A.V. Dicey英国著名宪法学家阿尔伯特·V·戴西(戴雪)∙Anthony Downs安东尼·唐斯Had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public choice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Patrick Dunleavy帕特里克·敦利威Originated the bureau-shaping model of bureaucracy. 《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Dorman Bridoman Eaton英国学者多曼·伊顿∙Mark Evans马克·伊文思,英国约克大学政治系主任,英国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领域的领军人物;∙James W. Fesler詹姆斯·W.费斯勒,《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美国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哈佛大学博士。
西方新闻传播史讲义贺新颖目录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诞生与发展…………………………………… P02 第二章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P07 第二章 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P13 第四章 19世纪(上):大众化报刊的勃兴…………………… P23 第五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P32 第六章19世纪(下):黄色新闻的泛滥……………………………… P39 第七章 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 P44第八章 20世纪(中): 电子媒介之电视篇……………………… P51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诞生与发展Chapter One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第一节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第二节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第三节文字传播时代第四节印刷传播第一节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怎么产生的?★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传播是怎么产生的?一、新闻定义西方“It is not news when a dog bites a man, but absolutely news when you find a man bites a dog.”“ Oh!My god!”中国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二、传播定义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commonness or oneness of thought between a sender and a receiver——Wilbur Schramm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n Communication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人类的思想、观念、情况等社会信息的交流。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三、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一)生存的需要——报道消息、提供意见第一个发现熊的人,侥幸未被熊吃掉,不论是为了警告趋避,或是为了纠合除凶,一定要去报告其他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