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FG桩--检测报告实例

CFG桩--检测报告实例

CFG桩--检测报告实例
CFG桩--检测报告实例

目录

一、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基本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简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地基设计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试验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试验设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试验装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试验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试验终止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5、试验资料整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试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汇总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一: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数据汇总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楼CFG桩复合地基

试验报告

一、项目概况

1.基本情况

工程位置:

桩基类型:CFG桩

总桩数:根

委托单位:

施工单位:

委托任务: CFG桩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量:3组

CFG桩低应变桩身完整性试验数量:64根试验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试验人员:

2.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简述

1)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如下:场地地层由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第四纪沉积层组成。分述如下:

人工堆积层:①层素填土:黄褐色,湿,包含云母、氧化铁、砖渣、灰渣、砖快,由粘质粉土组成,表层有水泥地面。①1层杂填土:杂色,湿,以粘质粉土为主,包含砖块、灰渣。

新近沉积土层:②层砂质粉土:褐黄色,湿,稍密,含云母、有机质。②1层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湿,包含氧化铁、氧化锰和有机质。③层粉质粘土:褐黄色~灰色,湿,软塑~可塑,含云母、有机质,局部为粘质粉土夹层。③1层砂质粉土:灰色,饱和,稍密,含云母、有机质。③2层粉细砂:灰色,饱和,中密,含云母、石英。④层粉细砂:灰色,中密,饱和,包含云母、石英、长石。

第四纪冲洪积层:⑤层中砂:灰色,中密,饱和,颗粒均匀,包含云母、石英。⑥层粉质粘土:灰色,湿,可塑,含有机质、姜石,结构性好。⑥1层粘质粉土:灰色,中密,湿,包含有机质。⑦1层粉质粘土:灰色,可塑,湿,包含云母、有机质。⑦层中粗砂:褐黄色,中密,饱和,包含云母、石英、长石、砾石。

2)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概况:观测到二层地下水,均为潜水,第一层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 5.20m~10.70m,稳定水位埋深 4.70m~9.10m,水位标高为12.59m~17.49m。第二层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22.50m~24.300m,稳定水位埋深21.700m~22.60m,水位标高为-0.91m~0.18m。

历年最高水位曾接近自然地面(1959年)。

近3~5年地下水水位标高为19.50m~20.00m。

地下水的腐蚀性: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而在干湿交替状态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场地类别与土质类型

该场地20m深度内地基饱和砂土存在地震液化现象,可液化层为

②层砂质粉土、③1层砂质粉土、③1层粉细砂和④层粉细砂,液化指数为~,液化等级为轻微~中等液化。

场区地基土类型为中软土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详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 地基设计参数

有关设计参数如下:

桩径410mm,CFG桩长(其中保护桩长,有效桩长。

CFG桩数为根。

置换率:m=

本工程地基以CFG桩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加固后的地基最终沉降量应小于50mm。

二、试验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6、《北京市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7、《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8、该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9、该工程的复合地基设计图;

三、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本次的3组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点由监理单位随机抽样确定试验桩(见试验桩位置分布平面示意图)。试验目的是通过静载荷试验,以确定复合地基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180kPa的设计要求。根据设计的桩土置换率:m=,本次试验使用了面积为的正方形承压板。

⊙⊙

试验桩位置分布平面示意图

1、试验设备

油压千斤顶 QW200型 4只

百分表 50mm型 16只

基准梁、其它配件等。

2、试验装置

本次试验使用了压重平台反力装置(见下图)。堆载材料为砂袋。

配重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示意图

用钢梁搭设平台,并将配重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平台中心位置下的桩顶上放置承压板。千斤顶稳固地放置于承压板上,其活塞与主梁相连。平台中心、承压板中心、千斤顶底面中心与测点位置相对应。以此构成压重平台装置,并保证试验时受力均匀及加载时的垂直度。

加载时,通过压重平台装置提供反力,用油压千斤顶在承压板上逐级加压,用百分表测读每级荷载的沉降量。

3、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了国标规定的慢速维持荷载法。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最大荷载为,共分9级加载,承压板面积为,第一级荷载为,其余

每级加荷载为;

每级加载后,加压前后各测读一次承压板的沉降量,以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连续三次每30min 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当复合地基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4、试验终止条件

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终止试验:

(1)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

(3)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5、试验资料整理

本次试验的原始测试数据和P~S曲线图详见附件《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汇总表》和《p—s曲线》。

依据国标《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中有关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规定,选取s/b = 所对应的荷载值为桩土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本次试验资料整理后汇总为下表:

四、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试验

本次基桩桩完整性试验使用反射波法。全部根检测桩桩位随机抽取(详见施工桩位平面图)。检测目的是通过低应变动测,以测试所完工基桩的桩身完整性。

1、本次检测所用仪器为型基桩动测仪。

反射波法的基本检测原理(见下图)是在基桩顶部进行竖向击振,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异的界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等部位)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颈或扩颈)部位,将产生反射波。基桩动测仪对反射波进行接收、放大、滤波及数据处理后,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据此计算桩身波速,以判断桩身的完整性。

反射波法基桩桩身完整性试验示意图

2.试验资料整理

本次试验数据和波形图详见《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数据汇总表》和《低应变桩基完整性检测附图》。

依据反射波形特征,将所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质量等级分为如下四类:

I类桩:桩底反射清晰,桩身完整;

II类桩:桩身有轻微缩径;

III类桩:桩身有严重缩颈或裂隙、离析等;

IV类桩:桩身有严重缺陷,如断桩、桩长不够等。

I、II类桩为合格桩;III类桩为可利用桩;IV类桩为不合格桩,需对桩身处理,试验合格后方可利用。

本次试验结果为:I类桩62根;II类桩2根。

五、结论

1、通过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该场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满足设计要求。

2、通过低应变试验,64根桩为I类、II类桩,为合格桩。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汇总表

工程名称:试验点号:81#测试日期:压板面积:平方米置换率:

工程名称:试验点号:136#测试日期:压板面积:平方米置换率:

工程名称:试验点号:220#测试日期:压板面积:平方米置换率:

附件一: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数据汇总表

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数据汇总表

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数据汇总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