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公共政策的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理论

第七章 公共政策的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理论

第七章 公共政策的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理论
第七章 公共政策的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理论

第七章公共政策的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理论

一、公共政策多元主义

1.主要理论渊源

●洛克自由主义:社会和国家的区分;社会先于并独立国家而在,国家只是处于社会中的

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契约的结果。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的、不受国家干预的独立经济体系。

●托克维尔公民社团理论:一个强有力的、活跃的多元社会团体可以有效地限制国家权力

的扩张,从而起到一种有效制衡作用。

●主要代表

亚瑟?本特利《政府过程》

戴维?特鲁曼《统治过程》

2.多元主义

●社团:也叫社群,是为了实现某种相同目标、形成的个人互动的组织。由于它们对公共

政策施加影响,也叫压力组织

●压力组织性质

组织性:社会是一个正式的组织。

互动性:组织个人之间存在着互动。

多元性或异质性:不同团体有不同的目标,价值和利益。

逐利性:人们集社是为了追求和实现某种的利益,也叫利益集团。不存在无利益的团体。

参与性:由于它们通过选举投票、捐款、院外游说对政府施加压力,从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

●压力团体类型

利益群体:为了谋求阶级、族群、群体、产业、行业利益和部门利益的组织。

公益群体:为了公众利益的组织。

●压力团体研究途径

要素模型,阶级冲突模型:资本与劳动,工人与资本家。

部门或产业模型:不同的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

●团体策略

常规咨商

请求

大众传媒公开

立法见证

委托研究

持续咨商

公众动员

游行示威 阻止政策执行 不合作

抵制或不服从 罢工

公民抵抗运动

3.公共政策多主义观点

● 人是社会动物:人不能离群索居,个人的只有在一定团体这个平台上才能追求自己的利

益。

● 民主社会中的团体是多元而复杂的:每个团体都在社会这个舞台上竞争性地追求自己的

目标。

● 国家是一个中立的组织:政府只是提供了一个社会团体的竞争场所。社团竞争的均衡便

成为支配政府政策的意向来源。 ● 政府是一个被动的组织:政府的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是多元的相互竞争竞争的团体之间平

衡。

● 多元团体追求自我价值,并不需要承担任何更高的道德责任。

公共政策

服务于

政府制定并执行

选民和多元的团体

诉求

4.多元主义决策模式

● 公共政策就是团体达成的均衡

5.多元主义评价

●政策问题产生以及进入政府议程提供了部分解释

●对政策制定的结果的解释和认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无法解释重大危机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形成。

●不能解释由于个人的呼唤,向政府反映社会利益,提出政策主张

●只注意到团体间的竞争,没有关注政府内部制定政策的过程和机制。

●把政府视为被动地接受压力集团的诉求,忽视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主动性。夸大了民众

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

●多元主义理论对我国的公共政策的解释力很有限。

●对我国政策过程具有强烈的规范意义。

二、公共政策的精英理论

1.思想渊源

●圣西门:人类社会以政治精英为塔尖的一座金字塔,位于塔尖的政治精英是社会的决定

力量,要想改变社会,就必须从塔尖入手,使新兴资产阶级的优秀人物能作出开明、合理的公共决策。

●马克思主义:现代国家分为少数统治阶级和多数被统治阶级,但是国家是统治者的国家,

公共政策实质上反映了少数统治者的要求。

●主要代表

维尔夫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

盖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

马斯?戴伊与哈蒙?载格勒《民主的讽刺》

凯勒:《超越政治阶级:现代社会中的战略精英》

2.精英主义

●精英:统治者,即那些社会上那些少数占据一定社会地位,具有支配权力和强大的动员

社会资源的能力的人物,从而可以影响、制定、管理、调控政策。

●精英类型

政治精英:他们是直接的社会统治者,发挥着规划社会政治目标的功能

经济、军事、外交和科学精英:他们运用发展具体有效的工具实现政治目标,发挥着政治系统的适应功能。

道德精英:包括牧师、哲学家、教育家和优秀贵族等,他们在社会系统内维持道德观念的一致性和社会团结,发挥着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

文化精英:包括艺术家、作家、电影及体育明星等,他们从情感和心理上维系着社会成员在政治文化的一致性。

●精英统治方式

符号:为具有自我辩护理论,即意识形态,它使精英统治普遍被社会接受,从而具有合法性。

暴力:武装力量的运用,这是精英集团达到政治目的的有效保障。

财物:经济杠杆的运用,即国家的财政收支和社会利益分配。

实践:公共政策、法律的制定和行政执行过程。

3.精英理论主要观点

●国家是由精英集团及联盟控制着

●政策议程的设定始于精英

●政策规划出自精英设计

●精英集团掌控着政治选举

●民意是由精英制造出来的

●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就是精英集团利益分肥过程

4.精英决策模式

5.精英主义评价

●对公共政策的结果和实质提供了部分解释。

●解释政策改变总是渐进的。

●忽视了民主政治下民意重要性。

●夸大了民众的无知

●忽视了民众组织性

●忽视了民主社会民众力量。

●对政策过程缺少理解和说明。

●对我国政策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理性、有限理性与渐进模型

一、公共政策理性模型

1.思想渊源

●近代启蒙运动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传统

●政策科学学者代表

德洛尔《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

卡尔逊《公共开支的分析和评估》

戴伊《理解公共政策》

2.理性

●选择的一致性或偏好的可传递性

●有原因、可推理、理解、理喻的

●节约的、可计算的: 从中选择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获得效用最大化的方案。

●合理的:在既定的目标下,选择最好的手段,使目的和手段之间合理的匹配,以期达到

预期。

●相对于非理性而言,理智的、和平的

3.主要内容

●主体:完全理性: 人是全知的、全能的,且排除了一切非理性的因素。

决策主体拥有完全决策信息

知道所有社会价值偏好及其权重

知道所有可能的方案供选择

能够所有备选方案进行优先顺序的排列

从所有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即最经济、最有效的那个方案

面对相同的方案,他会作出相同的决定。

●政策客体是可知的、确定的

所有方案的可能产生的结果都是可知的

决策信息获取是零成本或拥有无限资源

所有决策变量的因果关系是十分清楚的

所有变量是可以量化的

方案效果是确定的,不存在风险。

●理性模型从问题产生、政策制定,以及政策的评估全过程中,对每一种方案所需要的成

本、资源、可能所得到的收益、达成的目标、都可以用具体量化表示出来

●决策者用客观的、翔实的政策资料,经过对比、计算,从而选择一个最合理的公共政策。

●制定出一个最优的合理政策,即最小成本,最大收益。

4.理性决策模型

5.理性决策模型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是政策科学的主流模型,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

●理性主义广泛渗透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也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体现。

●它使决策具有客观、清晰性,从而摆脱了经验决策方式。

●理性分析模型对于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解释力十分有限的。

●作为一种规范分析,对健全我国决策体制具有重要规范意义

●假设前提太苛刻。现实中许多政策分析问题中很难实现。

二、公共政策的有限理性理论

1.思想渊源

●基督教:人是有限的和有缺点的

●哲学上古代诡辩论、怀疑论和后现代主义

●心理学

●经济学

●管理学

●主要代表

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

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决策过程》

2.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指人的理性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人的计算速度和记忆有限,

●人的视界是有限的,决策者只能了解自己的偏好,无法知道公众的所有偏好。

●人获取信息能力是有限的。决策者无法获得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只能在信息不完全和

不对称下决策。

●人也是感性的动物,选择在许多场合是根据满意,而不是最大化。

3.主要观点

●从决策主体来看

决策主体无法获得完全决策信息

不知道所有社会价值偏好及其权重

不可能计算出所有可能的方案供选择

无法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优先顺序的排列

从有限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令人满意的方案,可以选择次佳

●从决策客体来看

方案的可能产生的结果并不太清楚

决策信息获取是有成本的,决策的资源有限。

无法准确知道变量的因果关系

有些变量是无法量化的

方案效果存在于某种不确定性和风险。

●有限理性模型从问题产生、政策制定,以及政策的评估全过程中,对每一种方案所需要

的成本、资源、可能所得到的收益、达成的目标、都尽可能量化表示出来,但又不局限于这种量化指标,一味地追求最大化,而是强调人们都能接受的满意化。

4.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5.有限理性模型的评价

●对人的理性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放弃独断主义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放松了原来理性模型所需的苛刻模型,使得更具操作性。

●可以解释政府预算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但是对于重大的政策变迁却无能为力。

●有限理性模型本质上是理性模型的变种,并没有完全克服理性主义缺陷。

●有限理性对我国许多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有限理性模型对改变我们原来的决策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决策者不必固步自封地把自己的决策当成一贯正确的,并作为真理的代言人;

另一方面,对政策的失误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必要文过饰非。

●有限理性模型对我国公共政策发展负面意义也是十分明显。

我国决策的理性主义精神没有确立起来,这种有限理性强调满意,这与过去的狭隘经验主义存在着某种暗合,对中国公共决策发展也会有不利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决策问责制没有建立起来,有限理性也可能成为推脱决策失误责任的遁词。

三、公共政策的渐进模型

1.思想渊源

洛克的经验主义

达尔文进化论

哈耶克演进主义

波普尔零星工程论

主要代表: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决策过程》

2.渐进主义

●渐进主义是指每个可选择的政策方案只代表了对现状的极为细微的改变。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决策者既没有足够的智慧、时间和资源来对全部方案进行计算。

●新政策产生新的风险:一个新而完全不同的政策,其施行的结果不确定的。

●沉积资本:放弃原有的政策,要付出巨大的沉积成本。政府对现存的政策和与之相关的

工程项目早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种沉积成本,包括投入的资金、设备、建筑等有形的项目上,也包括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上或组织机构上。

●执行成本:执行新的政策,要有废除旧机构,成立新机构,需要很大执行成本

●社会不稳定:新政策可能打破原来利益分配格局和利益团体的均衡,造成社会不稳定。

3.渐进主义主要观点

●从政策制定者来看

决策者不可能找到最优的理性的和全新的公共政策替代原有政策。

决策者不可能一劳永逸认识决策客体,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通过按部就班和修修补补来完善原来的公共政策。

尊重过去的经验,政策制定不是根据先验地理性原则,而是根据过去的经验。

决策者通常以既有的合法政策为基准,对其进行局部的修改和调整,从而表现了政

策连续性和渐变性。

对原有政策的修改不是基于是基于一种政治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识。

政策制定是一种量变,而不是质变,是连续性而不是间断性,是整体否定,部分修补,是经验主义的而不是先验主义。

●从政策分析来看

总体连续性渐进分析,即公共政策从过去到现在及未来连续产生了和即将产生哪些边际性变化。

局部断续性渐进分析,即对一项公共政策在渐进变革中什么条件下发生了边际变革,何种条件下又维持现状。

策略分析,即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使政策实现适应现实需要的渐进变化。

4.主要特征

●保守性:尽量不要改变过去的政策,如果要改变也是小修小补,不要轻易作较大程度的

变动。

●连续性:新的公共政策是过去政策的一种变形,从而保证新旧政策的连续性,这强调政

策的演化,而不是中断和变革。

●过渡性:政策的变化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旧新政策之间是前后相继的。

●有限理性:政策制定者认知是有限的,不能预测未来的风险。

●惰性:政策过程被理解为一个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创造新的政策的人。同时,人们也是愿

意和习惯接受过去熟悉的政策。

●经济性:一个全新且变革幅度很大的政策被采用,既会使得过去政策产生无可挽回的沉

淀成本,也要对新的政策增加新的成本。

5.渐进决策模型

6.渐进模型评价

● 十分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不同政党轮流执政的基本原则是连续性和一致性的现象。 ● 验证了精英理论对公共政策的保守性的解释。

● 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个处于社会相对稳定政策制定现实。 ● 对财政预算政策具有特别强的解释力。 ● 不能解释公共政策的创新现象。

● 不能解释处于变革中社会的公共政策间断性。 ● 渐进主义对中国政策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它尊重前人经验和修修补补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的宏大叙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过度强调了政策的保守性,可能成为既得利益的辩护者。

南大网院《公共政策学》课后第二次作业

作业名称公共政策第2次作业作业总分100 起止时间2018-5-9至2018-6-7 23:59:00 通过分数60 标准题总分100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的特点是匿名登录、匿名答复、匿名统计,不需要群体成员相互见面,从而有利于专家独立提出自己的方案预测意见。 ?A、头脑风暴法 ?B、菲尔德法 ?C、名义群体法 ?D、互动群体法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认为,政策分析的目的不是产生某种一锤定音的政策建议,而是帮助人们对现实可能性和期望之间的逐渐一致的认识。 ?A、查尔斯·沃尔夫

?B、米切尔·怀特 ?C、E.S.奎德 ?D、林德布罗姆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职业型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中注意长期与短期的平衡,对政策分析采取()与分析结合的立场.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制度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公共政策创新的主要实现机制主要有:政策创新触发机制,(),政策创新发展机制。 ?A、政策创新扩散机制 ?B、政策创新采纳机制 ?C、政策创新转化机制

?D、政策创新适应机制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在于,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提供()的必要知识、理论和模型. ?A、公共政策理解 ?B、公共政策规划 ?C、公共政策协调 ?D、公共政策执行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下,危机在全社会扩展、正常生活基本中断,国家发出紧急动员命令 ?A、轻型危机 ?B、中型危机 ?C、大型危机 ?D、巨型危机 标准答案:c

南开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标准答案

南开13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答案

————————————————————————————————作者:————————————————————————————————日期: 2

南开13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公共政策学属于() A. 自然科学 B. 人文科学 C. 社会科学 D. 文化艺术 正确答案:C 2. 划分公共政策类型的途径包括() A. 根据内容划分 B. 根据形式划分 C. 根据范围划分 D. 根据内容和形式划分 正确答案:D 3.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行为效果偏离()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A. 领导意图 B. 预定目标 C. 民众期望 D. 舆论要求 正确答案:B 4. 政策研究组织指的是那些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为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出谋划策,提供(),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社会组织 A. 政策成本核算 B. 政策依据 C. 政策收益核算 D. 政策资助 正确答案:A 5. 广义的制度包括() A.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B. 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

C.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D. 正式 E. 所有法律 正确答案:C 6.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程序的第一步是认定() A. 利益诉求 B. 利益相关者 C. 利益范围 D. 利益重要次序 正确答案:B 7. 政策执行是实现()的重要途径 A. 领导意图 B. 政策目标 C. 政府部门意图 D. 民众意愿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包括() A. 政策信息资料 B. 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C. 政策目标 D. 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正确答案:ABCD 2. 政策变动的原因包括() A. 决策者的变动 B. 政策环境的变化 C. 政策资源的现值 D. 政策的失效或低效 正确答案:ABCD 3. 政策网络可分为() A. 利益型政策网络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一、中国的政策过程 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共识”的目标诉求。共识就是意见一致。我国的宪政制度、政府体系以及党政关系均将共识视为政策目标。在政策过程的实践中,共识诉求甚至超越单纯的理性目标,如用政策方案的“可批性”代替“可行性”的情形。共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如指令、协商、竞争等。 政策过程由政策舞台、政策参与者和共识过程三个变量构成。政策舞台即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机构或非正式组织。政策参与者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政策制定的行为个体。共识过程即意见收敛的过程,在政策研究中,共识过程与信息流动的方向、官僚组织的层级、参与政策制定的组织及网络等均相关。 政策过程的模式受到制度环境的显著影响。 制度环境包括政府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变量。 政府组织结构决定了政策制定的舞台、程序和规则,并规定了政策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和产权结构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利益格局和政策立场。 意识形态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政策信仰和政策偏好。 由于不同的政策参与者在权力关系、利益格局和政策偏好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政策压力和冲突随即形成,政策过程就是缓解政策压力、解决政策冲突的共识形成过程

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政策过程的组织基础和制度框架,它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从而限定了政策在哪些政府部门制定、经由何种程序和规则、最后以何种方式颁布和执行。制度化层面上的官僚体系提供政策过程的正式规则,其政策压力和意见传达、收敛、并达成共识的过程通常是自下而上的、程序化的过程; 政策舞台的社会化层面就是参与或影响政策过程的机构、团体或个人所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即协商网络。揭示了官僚组织和正式制度背后的动态因素,如哪些人在积极推动、其影响力的来源、作用途径和影响强度等。协商网络因政策领域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通常根据行为主体参与程度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层次,即决策层、酝酿层、影响层,形成由内及 外渐次扩散的涟漪。社会化层面上的政策协商网络则为政策过程提供了潜在的、关键的动力,其政策压力或意见的传达、收敛和共识形成的模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间断性的过程。由于制度化层面上的政策过程缺乏动力和自发收敛的可能性,而社会化层面上的政策过程又缺乏相应的合法性,因此,两者的有效互动才能够形成最终的政策共识。

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以下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中不属于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有() A. 公共政策问题的特性 B. 公共政策的正确性 C. 公共政策的具体明确性 D. 公共政策资源充足性 正确答案: 2. 从公共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来看,知识分子政策是属于() A. 政治政策 B. 社会政策 C. 文教政策 D. 科技政策 正确答案: 3.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 一党制 B. 两党制 C. 多党制 D.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正确答案: 4. 方案规划的基本内容是() A. 方案设计和方案选优 B. 问题界定、目标设计、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 C. 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 D. 方案设计 正确答案: 5.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它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终结的中间环节 B. 它只是整个公共政策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C. 它为公共政策的不断修正提供依据 D. 它对于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 6. 公共政策失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 决策者 B. 参与决策的专家 C. 决策的过程与程序 D. 体制 正确答案: 7. 研究公共政策周期的目的是() A. 促进公共政策优化

B. 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C. 缩短公共政策周期 D. 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正确答案: 8.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渊源于() A. 公共政策主体的合法性 B.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C.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D. 公共政策的进步性 正确答案: 9. 在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核心功能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正确答案: 10. 公共政策执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是() A. 行政手段 B. 法律手段 C. 经济手段 D. 思想诱导手段 正确答案: 11. 在方案抉择时,应该遵守的最重要的标准是() A. 有利于元公共政策的实现 B. 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C. 尽可能少地消耗公共政策资源 D. 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小 正确答案: 12. 公共政策评估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障碍是() A. 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B. 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C. 公共政策资源的混合和公共政策行为的重叠 D. 有关人员的抵制 正确答案: 13. 公共政策问题是() A. 某一公共政策所要解决并能够解决的社会问题 B. 指目前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C. 政府或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一种和原有的价值、规范或利益相冲突的情况 D. 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已经纳入公共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v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 二、政策执行的基本内容 v 三、政策执行力 v 四、提高政策执行力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 (一)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背景 v 1、政策科学早期的认识 v 虽然拉斯韦尔等早期政策科学家把政策执行看成了政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政策执行并没有引起政策科学学者的足够重视,政策科学被认为是研究政策制定的科学,例如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范式就认为政策科学就是对政策制定的研究,其目标是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政策过程被分成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和后政策制定(包括政策制定和评估等环节)三个阶段。 v 2、政策执行不受重视的原因 v 天真地假设政策执行过程是简单的且人所共知的;强调权威决策者的作用而排除了“低层次”官员对政策执行过程负责;执行过程涉及严重的边界问题,往往难以界定相关的行动者;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消耗。 v v (二)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契机 v 1、美国奥克兰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v 1973年美国学者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创造就业的机会的政策项目——“奥克兰”计划的跟踪研究而写成报告《执行:华盛顿的宏大计划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这本书成为70年代“执行运动”兴起的标志。 v 2、政策科学研究视野的拓宽 v 从理论上看,20世纪60年代末政策科学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实践上看,60年代约斡逊总统发起的“伟大社会”改革的许多政策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客观上提出了为什么比较理想的政策方案及项目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样一个问题,这促使人们从政策执行上寻找原因。 (三)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 v 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v 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制定的,然后它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这种偏好随着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或职员。 v 2、自下而上的途径 v 这种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中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客观存在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 v 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v 这种途径或多或少有作为前两种途径的综合的意味。政策制定者将作出限制其他行动者权力的决策,而行动者将做出规避决策者权力的决策。这一途径是以权力作为焦点的。 v 4、工具选择途径 v 政策决策的实质或形式的过程总是包含着在可利用的政府工具箱选择特定工具。

南大网院公共政策学课后第二次作业

南大网院公共政策学课后第二次作业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公共政策第2次作业作业总分100 作业名称 起止时间2018-5-9至2018-6-7 23:59:00 通过分数60 标准题总分100 题号:1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的特点是匿名登录、匿名答复、匿名统计,不需要群体成员相互见面,从而有利于专家独立提出自己的方案预测意见。 A、头脑风暴法 B、菲尔德法 C、名义群体法 D、互动群体法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2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认为,政策分析的目的不是产生某种一锤定音的政策建议,而是帮助人们对现实可能性和期望之间的逐渐一致的认识。 A、查尔斯·沃尔夫

B、米切尔·怀特 C、E.S.奎德 D、林德布罗姆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职业型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中注意长期与短期的平衡,对政策分析采取()与分析结合的立场.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制度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4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公共政策创新的主要实现机制主要有:政策创新触发机制,(),政策创新发展机制。 A、政策创新扩散机制 B、政策创新采纳机制 C、政策创新转化机制

D、政策创新适应机制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5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在于,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提供()的必要知识、理论和模型. A、公共政策理解 B、公共政策规划 C、公共政策协调 D、公共政策执行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6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下,危机在全社会扩展、正常生活基本中断,国家发出紧急动员命令 A、轻型危机 B、中型危机 C、大型危机 D、巨型危机 标准答案:c

政策过程理论

政策过程理论[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第一章寻求更好的理论 复杂世界的简化 由于众多原因,政策过程涉及一系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复杂的互动因素。这些因素概括地说,涉及行动主体、时间、政策项目的复杂性、政策争论、政策中的政治与价值观冲突等。“政策过程通常至少需要10 年时间。当众多行为者都积极寻求宣传他们对事件的重要意义时,理解政策过程就需要我们掌握关于政策目标的相关知识,同时注意观察全国范围内的众多行为者,这就可能涉及技术性很强的科学问题或是法律问题。”P5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社会现象和事物的观察要借助于一系列的假设。这些假设有两种中介功能:一是告诉观察者该探究什么;二是界定特定的类别从而将现象分类。有两种方法简化假设:一是常识性的方法。它基于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分类和假设去观察世界,但是有局限性。二是科学的方法。其基本的逻辑是微小的重要关系可以解释复杂的现象。 埃里诺·奥斯特罗姆对三个概念进行了划分: 一是概念性的框架(conceptual framwork)。它确定了一系列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变量被假定能用来解释一系列现象。这个框架能够提供从适当的变量到像范式那样范围较广泛的对象。 二是理论。它提供了更为“密集”和逻辑上更有连贯性的一系列关系。 三是模型(Model)。这是对特定情形的陈述。与理论相比,它在范围上较小,而在假 设上更为精细。就最理想的状态而言,模型可以被量化。 因而,上述三者可以通过对连续的统一关联体的操作实现概念化。 政策过程的理论框架有多种 一是阶段启发框架:它把政策过程分为一系列的阶段,通常是“议程设置、政策构建和合法化、政策实施和评估”,同时,分析各阶段具体进程的影响因素。这一方法在20 世纪70-80 年代初成为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它把复杂的政策过程划分为分散的阶段,并在特定的阶段开展深入的研究。阶段启发法存在一些局限性[非因果关系、线性描述、自上而下的偏见、过于简化]。P9 二是其它框架:1、制度性的理性选择(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制度性的理性选择是一组分析框架。它们都聚焦于制度规则如何改变受物质自利推动的特别理性的个人行为。这种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方法。 2、多源流分析框架(the multiple-streams framework)。这是由约翰·金顿在“垃圾桶”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政策过程看作是由行为者和过程的三个源头组成的:由各种问题的数据和各种问题界定内容所形成的问题源流;涉及政策问题解决方案内容的政策源流;由各种选举活动和被选举官员组成的政治源流。当政策窗口打开时,三源流交汇在一起。 3、间断-平衡框架(Punctuated-Equilibrium Framework)。此方法认为,(美国)政策制定具有长期的渐进变迁伴随短期的重大政策变迁的特点。当政策反对者力图形成新的“政策图景”、利用美国政策多样化这一特征时,就有可能发生短期的重大政策变迁。 4、支持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此框架最初由保罗·A·萨巴蒂尔和简金斯-史密斯提出。其关注的焦点是支持联盟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联盟都是由来自政策子系统的不同组织的行为者组成,他们拥有一套共同的信仰。政策变迁既是子系统内部竞争的结果,也是子系统同外部所发生的事件影响的结果。此框架描述了政策精英的信仰系统,分析不同联盟间进行政策取向型相互学习所需要的条件。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A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 )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6. (A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C )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8. 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9. ( 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11.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12.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 )地位。

《公共政策学》作业一答案.doc

《公共政策学》作业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在处理公共领域内的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或指南。 2、行政机关:是指按照法律设定的、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约束的组织。 3、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并呼吁政府出面解决的过程。 4、政策合法化:是指政策方案经由特定的国家机关的审议、修改、通过、批准、签署、公布等程序而获得合法地位或成为法律的行为过程。 5、公共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6、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治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7、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经过政策评估,为了防止政策消极作用,保护政策积极作用,对过去的、无效的、需要法律化的政策所采取终止措施。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作用。

答:(1)公共政策有引导我国公共事业发展与前进的功能。(2)公共政策具有国家实现职能的作用。 (3)公共政策有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和调整利益分配的作用。(4)公共政策具有指导、补充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作用。2、列举我国政策议程建立的推动因素。 答:(1)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者; (2)专家学者; (3)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4)政治团体; (5)大众传媒; (6)科学技术进步; (7)突发性的事件或危机; (8)公民个人。 3、影响政策执行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 答:(1)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政策结构的合理性; (2)强大的政府和强大的国家能力; (3)适宜的政策环境; (4)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5)政策执行中损益关系的合理化; (6)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力; (7)政策资源的投入程度。 4、简述政策监控的意义。

政策变迁研究论述及展望

文献综述 题目: 政策变迁课程名称: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4 2017年6月27

政策变迁研究论述及展望 摘要: 政策变迁是一种对现行政策所从事的变革活动。众所周知,在早期的传统政策循环论中并没有讲公共政策的变迁这一过程纳入其中,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重视对政策变迁的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了政策变迁的发展历史、主要、政策变迁中相关参与者角色以及国内外运用政策变迁相关理论的相关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总结并提出展望,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或者政策变迁决议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关键词:政策变迁渐进主义间断-平衡模型倡导联盟框架政策制定参与者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国家内部的政策制定和国际政策的制度都十分重要,涉及的范围极大涉及的利益群体也极其广泛。同时在政策变迁过程中,其参与者也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是对国际国内2010-2013年间对于政策变迁相关内容的综述。对这一时期“政策变迁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国内外已有学者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前瞻研究,3年时限较短因此本文主要是从横向出发(多领域多角度进行综合论述)再适当加以纵向分析(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了解政策变迁相关的发展。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政策变迁研究的成果,并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指出了可能的方向。并提出对于当代政策变迁的建议。 二、政策变迁概念辨析 所谓的政策变迁就是国家机关、公共组织或者其他组织由于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动,原有的政策不适合而不能继续适用而通过对原有政策的修改或者从新出台的变迁过程。 政策变迁作为政策动态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政策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东大15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

东大15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 在政策分析方法中饱和抽样属于() A. 多角度分析法 B. 原因层次分析法 C. 类别分析法 D. 边界分析法 -----------------选择:D 2. 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的道路 A. 学科化——组织化——产业化 B. 组织化——学科化——产业化 C. 组织化——产业化——学科化 D. 产业化——学科化——组织化 -----------------选择:C 3.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的著作是() A. 《史记》 B. 《战国策》 C. 《资治通鉴》 D. 《论语》 -----------------选择:B 4. 政策宣传在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中属于() A. 核心概念 B. 次级概念 C. 主要概念 D. 边际概念 -----------------选择:B 5. 公共政策评估主要是对()所进行的评估 A. 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B. 公共政策制定者 C. 公共政策输出 D. 公共政策效果 -----------------选择:D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A. 合议制 B. 合议、三权分立制 C. 民主集中制 D. 合议、民主集中制 -----------------选择:C 7. 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进行预测性分析和比较,这项工作属于( ) A. 政策方案择优

B. 政策方案评估 C. 政策方案规划 D. 政策合法化 -----------------选择:A 8. ()年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丹尼尔·勒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A. 1950 B. 1951 C. 1952 D. 1953 -----------------选择:B 9.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申农 B. 维纳 C. 贝塔朗非 D. 韦伯 -----------------选择:C 10. 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属于() A. 外在创始模型 B. 进入模型 C. 动员模型 D. 内在创始模型 -----------------选择:C 15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3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25 分。) 1. 除了公平性外,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还表现在()等层面 A. 明晰性 B. 合理性 C. 稳定性 D. 协调性 -----------------选择:ABCD 2. 公共政策系统包括的子系统有( ) A. 结构子系统 B. 执行子系统 C. 功能子系统 D. 决策子系统 -----------------选择:BD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

案例: 孙志刚,男,1976年生,湖北黄冈人,2001年武汉科技学院(原武汉纺织工学院)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2003年春节后来到广州,案前任职于广州市达奇服装公司。 3月17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带至广州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3月18日:孙志刚被黄村街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3月18日:孙志刚称有心脏病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3月19-20日:孙志刚在救治站遭遇无情轮番毒打。3月20日:救治站宣布孙志刚不治死亡。4月18日:尸检结果表明,孙志刚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后来广州市公安局(2003)穗公刑法字4号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鉴定书,证实被害人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背部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一.孙志刚事件的政策过程研究价值 第一,社会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状况。不过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任务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孙志刚事件是属于结构性社会问题。所谓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在整起孙志刚事件中,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媒体是舆论的主体,公众是决策的参与者,政府是政策权力的主体。只有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政府才会引起足够重视。孙志刚事件是我国关于流动游乞人员管理政策(制度)变迁的触发机制,直接导致了我国在流浪游乞人员管理上的政策变迁,导致了我国流浪游乞管理上的进步。

第二,孙志刚事件在结构上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既有开头:孙志刚之死;又有发展:社会反应;还有结局:政策变更政策。 第三,孙志刚事件从发生开始,经历过几个月时间,全国范围内的人几乎都知晓了。这件事情有很强的开放性,所以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后来的政策制定作铺垫。 第四,这一事件具有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是上面说的政策过程关联性。 由于这四个原因造成了它作为一个典型的政策过程案例的第五个特征:资料的全面性。关联性使它成为一个政策过程案例,动态性与结构性使这一案例增加了典型性,开放性使这一典型的案例能够作为资料被完整的收集。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决策等在内的政策全过程的理想材料。 二.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 政策过程的范式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指的是包含要求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矛盾。就孙志刚事件引发的政策变更来看,表面上它也是从问题出发的,首先是孙志刚的非正常死亡暴露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存在从需要出发的系统过程,按照系统理论,系统的存在总是以执行一定的功能为基础的。所以这里接着考察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的功能。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这儿讲的系统的逻辑,另一方面是因为主流的政策理论认可的政策系统的自我维持功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成了众矢之的的东西。 三.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的意义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

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第四讲 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制定的书目很多,我们这里让大家阅读的7本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著作和1篇论文按照公共政策的两大研究范式来了划分。属于第一种研究范式——政策科学,即追求政策科学的科学性,致力于揭示政策制定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一般逻辑的只有两部——那就是杰弗里.维克斯的《判断的艺术——政策制定研究》、《逆境中的政策制定》,我们所列出的其他数目都是属于第二种研究范式——政策分析研究范式,即着眼于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以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改善公共政策质量。 托马斯·R·戴伊是美国著名非营利教育机构——林肯公共服务研究中心主席,曾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麦肯锡政府研究系教授。戴伊教授在美国政府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享有盛名,撰写了大量专著和论文。其〈民主的讽刺〉、〈州和社区中的政治〉、〈理解公共政策〉、〈最谁统治美国〉等书版式再版,极具社会影响。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探讨了基金会、智囊团、政治捐助者、特殊利益代表集团、院外活动者、律师事务所和公共媒体在美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进行的各种活动。而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描述的是国家的精英集团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偏好转化为公共政策,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精英集团与政府(包括国会和法院)的互动。指出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是由美国社会的财富和权力的结构决定的。书中通过对大量案例、数据、图表、特写、调查问卷等,使作者的观点建立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具有说服力。的语言将美国政策制定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角度新颖的分析。本书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号称民主圣殿的美国,公共政策也并非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呼声”,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定模式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精英集团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尽管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并不是很受欢迎,但托马斯·R.戴伊仍然认为,在国家精英集团的权力切实受到宪法限制的前提下,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与民主的真谛并不矛盾,并不会损害到美国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对公共政策中的核心环节——问题是如何引起官员的注意的?备选方案是如何产生的?政府议程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有些问题会被提上政府议程而其他问题会被忽视,为什么政府内部及其周围的人们十分关注某些备选方案而舍弃其他备选方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几种在政策参与者身上——是谁通过何种方式影响议程的确定及备选方案的说明?金登描述了三条过程溪流:问题溪流、政策溪流和政治溪流。政策的参与者——总统、国会议员、文官、压力集团、新闻记者、学者等都可能参与每一个过程。金登指出,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这三个源流汇合在一起,问题就被提上了政策议程。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就是所谓的“政策之窗”。“政策之窗”开启,社会问题被关注并进而提上政策议程。 金登在书中运用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对问题的识别和界定的方式、政策建议提出的方式、政治事件进入的方式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研究。 金登在《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所提出来的理论被称为多源流分析框架。 多源流分析框架对政策过程理论的重大贡献 “政策过程”理论中阶段论占据主要地位,它“把政策过程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我们可以对其中每一个阶段进行独立的考察,也可以考察任何阶段之间或所有阶段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公共政策变得更容易理解”,同时“阶段论有助于政策科学从一个纯学术的方向走向一个更具判断性的艺术、行业”。阶段论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一度占据主要地位。如安德森的五阶段论:c1.政策议程;2.政策制定;3.政策选择;4.政策执行;5.政策评估)。

南开13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答案

南开13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公共政策学属于() A. 自然科学 B. 人文科学 C. 社会科学 D. 文化艺术 正确答案:C 2. 划分公共政策类型的途径包括() A. 根据内容划分 B. 根据形式划分 C. 根据范围划分 D. 根据内容和形式划分 正确答案:D 3.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行为效果偏离()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A. 领导意图 B. 预定目标 C. 民众期望 D. 舆论要求 正确答案:B 4. 政策研究组织指的是那些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为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出谋划策,提供(),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社会组织 A. 政策成本核算 B. 政策依据 C. 政策收益核算 D. 政策资助 正确答案:A 5. 广义的制度包括() A.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B. 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 C.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D. 正式 E. 所有法律 正确答案:C 6.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程序的第一步是认定() A. 利益诉求 B. 利益相关者 C. 利益范围 D. 利益重要次序 正确答案:B 7. 政策执行是实现()的重要途径 A. 领导意图 B. 政策目标 C. 政府部门意图 D. 民众意愿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包括() A. 政策信息资料 B. 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C. 政策目标 D. 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正确答案:ABCD 2. 政策变动的原因包括() A. 决策者的变动 B. 政策环境的变化 C. 政策资源的现值 D. 政策的失效或低效 正确答案:ABCD

3. 政策网络可分为() A. 利益型政策网络 B. 抗议型政策网络 C. 意见型政策网络 D. 混合型政策网络 正确答案:ACD 4. 政策接续的重要意义包括() A. 有利于保持政策稳定 B. 有利于实现政策变动 C. 有利于获得社会认同 D. 有利于得到上级赞许 正确答案:ABC 5.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努力方向包括() A. 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B. 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C. 重视本土资源 D. 重视对中国实践开展实证研究 正确答案:ABCD 6.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 A. 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B.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C. 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D. 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ABCD 7. 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的三个方面包括() A. 研究程序的设计 B.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C.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D. 研究的具体技术手段 正确答案:ABC

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读书笔记详细版.doc

保罗·A.萨巴蒂尔: 《政策过程理论》 保罗·A.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在两个方面是出众的, 它既是一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手册, 同时也是一本对现有政策过程理论的文献综述。他利用科学哲学中对于科学理论的评判标准, 对政策过程领域中“ 启发式” 和“ 前景更好” 的七个理论框架进行评价, 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 指出它们的不足, 并为进一步推动政策过程理论的发展制订了计划。 萨巴蒂尔将该书分为十章、五大部分, 每一章分别由七个理论框架的代表人物执笔。第一部分“ 导言” 中, 萨巴蒂尔通过分析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概念性框架” ——“ 阶段启发框架” 的不足, 揭示出全书的目标——寻求更好的理论, 并给出“更有希望的理论框架” 的选取标准。 该书第二部分“考察政策过程中理性所起作用” 的两章为“ 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 与“ 多源流框架” 。前者以自利的理性行为者作为个体模型, 分析在一定制度的约束下, 外部客观条件和文化价值等主观因素如何影响政策参与者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并通过在“行动舞台” 中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 进行政策输出。“多源流框架” 则采用与之针锋相对的个体模型, 认为在“模糊性条件下” 人们通常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在问题和偏好都不清楚的情况下, 政策制定者关心的是管理时间而非管理任务, 倾向于处理那些并不是由他们所能控制的因素强加给他们的问题。 该书第三部分“聚焦于相对长时期政策变迁”的两章, 主要针对如何解释政策制定过程中渐进与突变共存的特点。“间断一平衡理论”从基于注意力的有限理性模型出发, 认为政策突变不是来自参与者偏好的改变, 而是来自注意力的转移。“支持联盟框架”则建立在信仰高于利益的个体模型之上,认为行动者面对着诸如谁的利益最应受到关注等一系列涉及价值偏好的政策目标。 该书第四部分聚焦于“大量政治系统间的政策比较”研究, 其中所探讨的“政策传播模型” 、“政策创新模型”以及“因果漏斗框架” 等理论模型都采用了对大量样本进行定量的相关分析或定性的比较分析方法, 以确定哪些自变量是影响新政策采纳可能性的因素。 该书结论部分对前面各章中的框架、理论和模型进行了比较, 指出它们之间的显著不同点。 在最后一章中, 萨巴蒂尔详细地给出了一套建立和发展框架、理论和模型的指导方针。 该书的一大贡献在于它为读者集中展示了当前政策过程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框架, 并详细讨论了各框架的优势与不足, 以便于读者在此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把这些理论框架集中在一起后, 我们发现, 各理论发展其内部逻辑一致性的努力导致了彼此之间极大的矛盾。它们分别从各不相同的个体模型出发, 演绎出各自的理论模型, 然后对相似问题做出了差别极大的解释。这些理论究竟是都符合实际, 还是都不符合, 抑或每个理论都只与实际中的一部分相符? 显然我们面对的是第三种情况, 要想更好地解释现实, 我们就必须融合各理论中正确的部分。但这样做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解决不同的个体模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要完善这样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 我们就不能单纯地在一个假想的模型上进行逻辑推演, 而要深入实际, 根据与理论相悖的事实对个体模型进行修改, 形成能容纳不同理论的框架, 并不断用事实去检验它, 修正它。 。 该书另一大贡献在于作者为建构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所提出的指导方针。因此, 该书作者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发展理论体系, 而并非单一的理论, 评价一个框架合理与否也就要看它能否符合这一发展目标, 而这才是阶段启发框架被抛弃的真正原因。萨巴蒂尔等人详细界定了框架、理论、模型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并提出了发展合理的理论体系的途径。作者认为框架通过规定变量、分析单位、分析层次和研究范围, 为研究同类现象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 做出关于

公共政策学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种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 3、公共政策过程:就是政策的生命过程。就是指一项政策从问题认定到政策终结的整个运行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操作性程序的有机组合。 4、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5、政策调整:在公共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 6、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的活动。 7、政策创新: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功能,创新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 8、政策周期:是指公共政策经历了从问题认定到政策的出台,再经过执行,评估,监控,调整诸环节最终归于终结。 9、公共权力:基于特定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同意或授权,为支配,管理,调控该政治共同体内部和对外的公共事物,而物化于法定的公共组织及其组成部分的职权关系中的一种公共权威力量。 10、政策终结: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工具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 11、政策论证:指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利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政策主张,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