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P12---P16页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进行实验探究,思考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同学们听到我的说话声说明可以传播声音。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另一同学的扣击桌面的声音,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3.声速用来描述的物理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 m/s。

三、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记录下来。

课内探究学案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二、合作探究,自主研修:

探究1: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组内交流)

探究2:学习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问题3:观察P15不同介质的声速,你能总结出获得什么信息吗?

三、全班交流,精讲拓展

交流一:哪些实验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且应用了什么物理方法?

交流二: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纯实验的结果吗?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请同学们整理刚才的学习内容,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树,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当堂检测

1、吹小号时,小号发声主要是()

A、小号本身(铜管)振动发声

B、小号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吹小号的演员本身发出的声音

D、舌头振动发出的声音

2、下列几种现象中,能证明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现象是()

A、用光将鱼吸引到鱼网里

B、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走

C、在岸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D、波涛拍击海岸发出轰鸣声

3、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听不到回声,其原因是()

A、根本不会产生回声

B、教室里的个墙壁发射回来的声音互相抵消

C、声音被墙壁吸收了,或者从门窗中传走了

D、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人耳分辨不出来

4、在敲响寺庙的大古钟时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然“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

课后练习学案

一、填空题

1、用力敲几下锣后,停止敲击,锣仍然响一段时间,声音才慢慢消失,这说明停止敲锣后,锣面仍然在,所以仍然有声音;但若在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用力捂住锣面,发现停止,声音就立即。

2、燃放鞭炮时,鞭炮声是由振动而产生的;吹口哨时的口哨声是由振动而产生的;哗哗的流水声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3、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对话时,如果不借助电子通信设备,彼此只看到对方的嘴在动,而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内容,其原因是。

4、先后到达人耳的两个声音,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耳才能将它们区分开,即人要区分自己的回声和原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二、选择题

1.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如图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间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奇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________造成的音响效果。

3、下列几种现象中,能证明液体能传播声音的是()

A、用光将鱼引到鱼网里

B、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走

C、在岸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D、波涛拍击海岸发出轰鸣声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空气和铁棒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传播的速度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快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课前我准备了几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杯子、音叉和一个小鼓等。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二、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 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 能 传

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 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一等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获全国一等奖)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三章,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理念: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首先用四幅图把学生带入了声音的情境,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 (一)注重各个环节、细节的创新 本节课在很多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用“跳舞的烛焰”引入新课,将发声的闹钟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可以传声,以重庆磁器口古镇“金盆洗手”的发声现象结束新课。 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在“证明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的实验中,在水槽下垫一张红纸,使“水花四溅”现象更为明显;在真空罩的实验中,为了减震,在闹钟下垫一块海绵,为防止搬动真空罩时闹钟翻倒,又在海绵上放一块U形磁铁。 教学上的所有创新都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这些创新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种种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重庆本地特色的联系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联系,如:鼓掌、说话时的发声方式,蝉、蟋蟀、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物体的发声方式,“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的通讯方式,天坛回音壁的原理,“金盆洗手”的发声原理等等。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代替。本节课一共设计有14处学生亲身体验,包括:体验烛焰的舞动,体验直尺、声带、课桌的振动,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各种固液气体的振动,体验真空不能传声,体验液体可以传声等等。 (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以及传播条件。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准确认识理解乐音的特征,并用这特征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方法 类比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同时起立?又为什么同时坐下?(听到“起立”、“请坐”) 2、那再仔细听!(播放多媒体声音)

3、那再仔细听一下!(请后排一生朗读,不能回头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美妙的音乐声、朗朗的读书声、嘈杂的吵闹声、机器的磨损声······,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今天,声音现象在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如: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探伤等等。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问:你知道是谁在朗读?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判断? (听到声音) 师:(即学生朗读内容)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新课讲解: 一、声的产生 实验证明: (1)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请同学们还有什么实验可证明?(塑料直尺、敲鼓、橡皮筋等)。 (3)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靠近乒乓球;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问1:老师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传到同乡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问2:空气,气体能传声,还有什么能传声?(同学们猜想,教师出示幻灯片) 知道声音的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并且利用此关系解答一些与距离有关的题目。 答: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即固体>液体>气体 理解: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三、声音的能量 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水面会以石头与水面的接触点为中心泛起涟漪。石头打击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并学习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实际感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从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延伸到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6、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准备】 橡皮筋、直尺、铅笔、小闹钟、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引导提问:你能体会古诗意境,知道古诗中 蕴涵了那些物理知识吗?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怕得鱼惊不应人”吗? 我们说话的声音及大千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鱼是怎样听到声音

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为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张评价表,评价等级分为五等(1—5), 1最差, 5最好。这节课结束我们将评出表现最好的同学和小组。 课堂表现评价表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分小组探究: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这三个实验大家可以直接 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接着让学生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八年级科学下册-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练习题-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练习题-华东师大版 https://www.doczj.com/doc/ae285648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1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2、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声音,其道理是( ) A.回声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比铁中快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比铁中慢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4.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在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5.一般大礼堂盼四周墙壁都会被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形状,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仅为了装饰 6.蛇是没有耳朵的,但我们知道“打草惊蛇”这一成语。使蛇离开的原因是( ) A.打草时,草及周围的地面发生了振动,蛇感知到危险而离开 B.蛇的舌头能探测人的气味,故“知趣”地离开 C.蛇有探测红外线的能力,故“知趣”地离开 D.蛇的皮肤被草弄得痒痒的,被迫离开 7.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09?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是340m/s B.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 传播的慢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 围的声音 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8.根据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物体的振动和传播的物质,就一定能得到声音 B.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物体 C.在声的传播中,声源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波动 D.声音是在生物的听觉范围内所能感觉到的一种振动 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在真空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B.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D.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物体停止了振动,我们也能听到很弱的声音 C.骨传导方式可以让一部分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 D.耳朵才是接受声音的,牙齿不能传导声音 1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快 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凡是人听不到的声音都是频率很低的声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A.听小骨损坏B.听觉神经损坏C.鼓膜被震破D.以上都不对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人教版《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人教版《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精编教案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实验探究一→教师演示一→实验探究二→教师演示二→知识小结 ↓↓ ↓↓ ↓ 观看幻灯教师指导进行深化学生实验学生互助完成深化学生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2.探究能力目标: 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通过录像片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启发式科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观看三幅幻灯片,第一次从图像中获知自然界“高山流水”,科学上“火箭发射”,生活中“小提琴独奏”的情形;第二次从相应的声音中获知上述情形。从而导入声音可以让我们获知信息,并进一步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取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用一张纸、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随堂实验一:仪器:一张16K的测验纸、一条橡皮筋。组织

形式:每二位同学一组。 (说明: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在这里因为提供了橡皮筋,有学生就把橡皮筋拉成弓弦状去弹纸张使其发声,这也是一种方法。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有所限制,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向学生开放实验条件,培养其思维能力。) 实验后思考:上述实验中,纸张在不同发声方式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说明:在这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纸张发声时在“动”就可以了,不必深究。) 教师演示一:仪器:钹、音叉(及共鸣箱)、铁架台、乒乓球(细线)、一杯水。 1.演示钹发声时在振动:让钹发声,然后让一些学 生触摸钹的边缘,体会其振动。 2.演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①把乒乓球系在细线上, 并让其悬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适当的高度,先 让不发声的音叉去靠近乒乓球,再让发声的音叉 用同样的方式去靠近乒乓球,比较二次实验可发 现,发声的音叉可弹开乒乓球。②让发声的音叉 靠近水面激起水花。 3.学生观看视频、动画:①发声的吉它的弦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试题及答案

2.1声的产生和传播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08?莆田)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 B C .

11.(2010?厦门)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5.(2010?安顺)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 B C D 18.图所示四幅图片中,能用来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是( )

B C . 吹着的哨子 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D 21.有四个实验现象:A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B 、吹响笛子,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C 、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水平拖过,纸上出现弯曲的图象;D 、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 条件的实验是: _________ . 22.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的 _________ 产生的,并通过 _________ 传到人的耳朵.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___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_________ . 23.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会逐渐 _________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会逐渐 _________ ,可见声音的传播需要 _________ .宇航员在太空中 _________ (“能”“不能”)直接面对面交谈,需要通过 _________ 进行交流. 上表格是声在几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v/(m .s ﹣1 ),据以上数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2 条. (1) _________ ;(2) _________ . 三.解答题(共6小题) 25.手机是一种不用电线的电话﹣﹣﹣﹣﹣移动电话,其原理是将接受到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声音,为验证声音和电磁波的传播是否需要空气,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经典练习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1.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传入我们耳朵里面的;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琴声,他靠的是_________. 22.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____Hz,人耳___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次. 23.声波的频率范围很宽,由10﹣4Hz到l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_________Hz之间的声音,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入耳都听不到.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人的听力可以听到20Hz以下的声音,我们的听觉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一个与此有关的合理的场景:_________. 24.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三.解答题(共6小题) 25.(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1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针对性练习] 一、我来填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物体的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______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的宇航员______直接对话(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月球上____________。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______;声音在铁棒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______。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这是因为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 5、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声速跟介质的______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有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6、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时,铃声减弱,最后一点声音也听不到。这种描述是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 7、把恰好浸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下的钟处,共经过2s,社设海水中平均声速为1500m/s,则该处海洋深度为______m。 二、我来选 1、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 A、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 B、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优美动听的 C、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物体发出的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2、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 来回弯曲的细线 3、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人耳听不到,振动的物体就不会发声 D、只有固体和气体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4、关于声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增大 B、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减小 C、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不变 D、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小 B、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小,因此传播速度较大 C、声音在顺风中传播得远且范围大,在逆风中传播得近且范围小 D、要想听到声音,必须要有振动的物体和传播声音的介质 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7、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金鱼 B、空气——水——金鱼 C、鱼缸——水——金鱼 D、水——金鱼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学习的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 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 现象。 3、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 分) 1.下列事例能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 B.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 C.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 D. 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 2.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 A. 手指 B. 空气 C.弦柱 D. 琴弦 3.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 A. 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 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这是一种巧合 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 4.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 A.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 B.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 C.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 D. 以上原因都不是 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 个实验说明了()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 声音在空气中 传播速度最快 6.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 钢管 B. 水 C.酒精 D.空气 7.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A. 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 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 变化 C.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 化 D.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 分) 8. 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而且也能在_______ 、_____ 中传播. 9.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下表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的 ___________ (选填“快”或“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 _____ 的影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圈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 ____ 造成的音响效果. 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v/ (m?s- 介质温度速度介质温度速度 空气0℃331 酒精20℃121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面向学生:初二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 (2)搜索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多媒体课件 (2)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关的实验用品,例如音叉、小锤等。 教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态度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播放一段音乐: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V)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原声歌曲泰坦尼克号席琳迪翁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你听过哪些既美妙又神秘的声音呢? 经典古筝曲B:38梁祝 -音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下载-56网视频百度搜索_萨克斯曲茉莉花,还有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那么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过渡:物体正在发声,但是物体发声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旁边的人大声说话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