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结构图

教育学结构图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 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 体系。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论科学的价值 与发展》 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独 立 条 件 ⑴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⑵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⑶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的奠定; ⑷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大教学论》 夸美纽 斯 1632年 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开创教育学独立探索时 期的标志 《教育漫话》洛克1693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发 展 特 点 ⑴教育学 已具有独 立的形 态,形成 了一门独 立学科;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爱弥尔》卢梭1762年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概念范畴 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 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哥尼斯堡大学康德1776年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 裴斯泰 洛奇 1800年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知识体系结构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定义 二、教育形态的类型划分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五、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六、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第六章课程 一、课程的分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设计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六、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与生产力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四、教育与文化第七章教学(上) 一、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原则 四、教学方法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四、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第八章教学(下)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三、教学策略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四、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五、素质教育第九章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的意义 三、德育的目标 四、德育的分类 五、德育的内容 六、德育的过程 七、德育的原则 八、德育的途径 九、德育的方法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二、教师 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十章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功能 二、班级管理模式 三、班集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 教育的定义 1. 古今中外对“什么是教育或教育是什么(即教育的定义)”的解释(常考选择题) (1)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 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08年填空题) (3)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 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a. 学校教育的含义 b. 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09年填空题) (4) 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a. “终身教育....”思潮.. 是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教育思潮。 ○ 1“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学习化的社会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2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上的教育观。 二. 教育形态的类型划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内因论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

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 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 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 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 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教育学基本知识框架

教育学知识要点 ●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研究并揭示教育的规律,这是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教学相长、及时施教、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学原则均出自《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

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论述的观点是:教育要适应自然(自然适应性原则),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他还提出了“泛智”的思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如《世界图解》。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本科学的教育学,赫尔巴特的理论后来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赫尔巴特就成了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学四步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为学生改成“教学五步法”而流传。)强调教师权威,课堂中心和课本中心。 杜威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现代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概述 (4) 1.1. 1教育概念 (4) 1.1.1.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 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动物界有学习,无教育4 1.1. 2. 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 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记忆技巧:三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4) 1.1.3. 词源 (4) 1.2. 2教育要素 (4) 1.2.1.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教”的主体。 (4) 1.2.2. 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主体 (4) 1.2.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 (4) 1.2.4. 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不同的教育元素变化及组合,形成 多样的教育形态。 (4) 1.3. 2教育形态 (4) 1.3.1. 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4) 1.3.2.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5) 1.3.3.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特性 (6) 1.4. 1教育属性 (6) 1.4.1.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 的。(教育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教育。) (6) 1.4.2. 社会属性(记忆口诀:相对永恒的历史阶级) (6) 1.5. 3基本规律 (7) 1.5.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详见第二章。 (7) 2. 教育发展 (7) 2.1. 1教育起源(记忆技巧: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 爱劳动) (7) 2.1.1. 神话起源 (7) 2.1.2. 生物起源 (7) 2.1.3. 心理起源 (8) 2.1.4. 劳动起源 (8) 2.1.5. 需要起源 (8) 2.1.6. 生活起源 (8) 2.2. 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8) 2.2.1. 原始社会特点(口诀:三没一目的一结合) (8) 2.2.2. 古代中国 (9) 2.2.3. 古代西方 (11) 2.2.4.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口诀:街道专 刻象)12

教育学》理论体系构架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架构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从结构层次上分五层。第一层次教育的统一规律。第二层次是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层次是教学原则。第四层次是教学方法。第五层次是教学的实践。由教学的实践高度抽象概括出第一层次,然后按理论逻辑关系推导出第二,第三,第四层次。就是说这五个层次是有内在逻辑关联的。 第一层次教育的统一规律就是教育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教科书,教师,学生。他们自成体系彼此独立,而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制约的关系。这个关系又相互作用彼此促进而又相互转化的螺旋递升的规律。具体说就是:教科书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科书的关系;这三个关系的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又相互转化的螺旋递升的规律。就是统一规律。 第二层次教育的基本规律是统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三个不同阶段上的具体体现;在活化阶段的体现是活化规律,在转化阶段的体现是转化规律,在消化阶段上的体现是消化规律。 第三层次教育教学的原则是三个阶段上三个规律,各自在相应的阶段上,在不同的方面的具体表现:分开来说,活化阶段上有:1、是直观性原则。2、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是循序渐进的原则。4是因材施教原则等统称教书原则。在转化阶段上有:1、是教育原则。2是层次原则。3、是启发原则。4、是反馈调整原则。5、是生理心理原则等统称教学原则。在消化阶段上有:1、是自我教育原则。2、是一学二问原则。3、是复习巩固原则。4、是预先学习原则。5、是交流探讨原则等统称学习原则。 第四层次教育教学方法是三个阶段上的教书原则、教学原则、学习原则在不同的特殊条件下的灵活运用的具体方式,分别是教书法即教法、教着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学法、学生自己学习书本的方法即学法。这是教学方法在三个阶段上的不同的统称。具体相应的方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第五层次是教学实践也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实践。是每一位教师灵活运用教学理论教学原则的方法于教学实际的艺术实践。 这五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有本质的逻辑关联的性质。

教育学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

教育学第六章至第十一章

第六章教师 1、教师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教师的劳动连接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教师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 2、(必考)什么叫做“学制”?我国历史上有四个学制,它们分别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学制: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力的分配关系。 (1)壬寅学制:1902年中国教育史上制定的第一个学制但颁布后并没有施行。 (2)癸卯学制:1904年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 (3)壬子癸丑学制: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南京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 (4)壬戌学制:1922年又称“六三三制”与“新学制”,它是我国效仿美国而制定的一个学制,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六是指小学六年;三是指初中三年;三是指高中三年)。 3、我国师范教育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使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的一部分。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示范园和1902年清朝的《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4、第一步对职业进行课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化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类为八大类。其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5、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填)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方案详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理工学校 课程体系结构框架(图一)

图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一、公共基础课(必修) 1.德育(144学时,8学分) 本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教育。通过学习,能够在正确分析自身和外在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措施,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在条件成熟时,自主创业。 《职业道德与法律》: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教育。了解和掌

握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有关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自觉遵法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经济政治与社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正确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哲学与人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语文(180学时,10学分) 掌握生活和职业岗位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接受优秀文化的熏,具有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适应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数学(144学时,8学分) 掌握生活和职业岗位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的科学态度,促进职业生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2.教育具有原始性; 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黉舍教育形状 1.学校的产生 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黉舍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讲授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个别讲授,讲授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教育终身化。 第二,教育社会化。 第三,教育生产化。 第四,教育民主化。 第五,教育国际化。

课堂教学视频分析逻辑框架

第1章课堂教学视频分析逻辑框架 对教学视频进行量化、可视化的分析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论述这个研究的逻辑框架的可行性。只有逻辑框架在理论和技术上行得通,我们才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对课堂教学视频分析的逻辑框架进行可行性分析就是先模拟构建这个研究的过程,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哪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然后通过调研目前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论述这个项目的在真正实现时能否得到预期的成果。同时,也可以提前预见这个项目过程中所能够遇到的理论或技术方面的困难,及早进行解决。 1 基本逻辑思路 通过调研目前国内外在教学视频研究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简单构建了视频处理分析整个流程的实现思路。对教学视频的分析和处理是核心,目标是实现编码、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操作,以发现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和普遍原则,进行相关的可视化呈现。大致包括如下几个过程:(1)教学视频的预处理;(2)课堂教学信息编码;(3)对形成的编码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4)对结论的可视化与理解。其中,第(2)(3)是核心。如下图所示。

图1 视频分析处理实现思路 视频分析处理部分是整个项目最核心的部分,所有的理论和技术难题也都集中在这一块。我们将这个过程按照对于视频材料处理的输入与输出顺序建立起来。首先,我们按照一定的规格采集大量教学视频,对这些教学视频进行手工处理,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的视频、语音和语音文本;接着以某种可识别和计算的规则为手段建立视频、音频、语音文本这三个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得到用于分析的源脚本;将这些已进行编码的脚本进行解析、统计和数据挖掘,以得到数量化的信息;最后,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对数量化的信息做教育意义上的还原。 2 整体框架 课堂教学过程视频分析是把课堂教学过程的视频录像采集到电脑中,通过一定的方法,用不同的侧面对其执行统计、分析和挖掘等操作,从而得到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普遍性规律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给分析者的过程。我们构建的整体框架就是能够实现上述过程,这个过程是按照材料的输入输出关系建立的。在逻辑上,

李秉德教学七要素框架图

李秉德教学七要素框架图 李秉德(LeeBolman)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七要素框架图”。李秉德认为,教学和学习是在框架中进行的。框架内包含七个要素,它们分别是环境、学生、教师、任务、组织、学习以及技术。 环境:李秉德指出,环境是教学和学习的基础,它包括物理环境、情感环境、文化环境和认知环境,这些环境都会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社区等环境和气氛质量也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学生:学生是学习的核心人物,学习发生在学生的脑海里。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背景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目标。 教师:教师是在教学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人,他们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在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需要良好的专业素质,并且要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并有效地管理课堂。 任务:任务是指学生在教学中需要完成的具体内容,包括作业、实验、文献研究等,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任务是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手段,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背景设置相应的任务,激励学生学习。 组织:组织是指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方式。组织是有效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有效地将学生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学习:学习是指学生认识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改变行为的过程,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学习能力,学习者需要自主学习,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技术:技术是指教师使用新技术来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技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它们能有效地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李秉德的《七要素框架图》提供了一种完整的视角来探索和推进教学研究。该框架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身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并且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教学七要素,包括环境、学生、教师、任务、组织、学习和技术,有效地运用该框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李秉德教学框架图是一种宏观模型,它将教学和学习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对框架的全面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Pedagogy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无 课程代码:1 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开设学期:2 课程学分:3 课程负责人:待定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时:32 后续课程:小学教育学 二、课程目标及达成途径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教育问题与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掌握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入了解出现的教育问题,并能利用 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提问、章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共同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初步掌握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形成教师职业情感,具有教师职业认同的信念和情怀,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念。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汇报、小论文等环节共同支撑,依据课后作业与分组讨论来评价。 达成途径: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提问、章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共同支撑,依据期末理论考试、章节测验与平时成绩来评价。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指标点4-1:精通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较好的掌握所 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指标点2-2: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的教师 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课程目标:通过教育学原理课程的研究,能够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形成教师职业情感,具有教师职业认同的信念和情怀,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同时,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掌握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具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及研究活动的能力。 课程贡献度:M 教学能力:能够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及研究活动。

教育学电子版

教育学导论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二、教育学的理论结构 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 难点: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教育学的理论结构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们科学。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既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普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教育基本原理、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理论。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揭示教育的规律 2、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㈠教育学的萌芽时期(前教育学阶段) 基本特征

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出现了论述教育问题的现象,如东方的孔子、墨子、孟子、朱熹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中国有:乐征克:《学记》曾参:《大学》孔子思想:《论语》孟柯:《孟子》 西方有: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最早的教育专著战国后期的《学记》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学记》的主要内容:教学相长;豫时逊摩;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广交朋友。 孔子的主要教学思想也被概括为:及时巩固原则学思结合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愤启悱发原则) 有教无类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㈡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标志: 十七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被称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力图系统论述教育问题,这些著作为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传统教育派的代表,强调整个教育教学要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