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和平镇中寨小学:马燕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0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 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录像课件

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1.认识实验器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我们一起去实验室瞧瞧吧!(课件出示:实验桌和实验器材。)

(2)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呢?

(3)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1把尺子。1桶水。还有一张实验报告单。)

(4)出示实验报告单: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

体积/㎝?

高度/㎝50 100 150 200 250 300

(5)引导观察:从这张实验报告单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观察实验

(1)观看课件:水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同学做实验的情况,注意记录每一个玻璃杯中水的高度。

(2)汇报记录,教师完成统计表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 50 100 150 200 250 300

评二、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1.观察变量

(1)根据上面统计表,小组讨论:它有哪几种量呢?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

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

2.引导研究定量

(1)思考:看着统计表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

(2)出示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

(3)提问:每个水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底面积,并填在数学书第39页统计表中。

(4)汇报:每个水柱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算式。

(5)介绍: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是底面积。在这里,底面积相同,数学上叫做

“一定”。(板书:(一定))

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现在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

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

(2)汇报明确:体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体积增加,高度随着增加;体积减少,高度随着减少。

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3)质疑:具有是你们说的这些特征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量呢?请到数学书第39页去寻找答案吧。

(4)学生自学。

(5)汇报交流: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关系?水的体积和高度叫做什么量?

4.揭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

5.教学字母关系式

(1)讲述:如果表中第一种变化的量用x表示,第二种变化的量用y表示,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2)学生试列:= k(一定)

(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三、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1.举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1)学生自由举例。

(2)预设: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出示:长方形的面积和长统计表

面积/m? 14 18 20

长/m 2 3 4

提问:如果有上面这样一种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吗?

思考:刚才这句话怎样说才准确呢?

2.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出示数学书练习七第1题。

一架飞机的飞行时间和航程如下表。

飞行时间/时 2 5 6 9

航程/km 1460 3650 4380 6570

(1)算一算各组航程和相应飞行时间的比值,并比较比值的大小。(2)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3)表中的航程和飞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页数。

3.拓展练习。

(1)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是否成正比例。

(2)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正比例。

以上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数量关系是进行判断。

五、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 k(一定)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2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分层水平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水平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水平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生活动方式分组方式:自然分组。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说说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2.光盘 板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 160 =80 3 240 =80 6 480 =80 …… 时间 路程 =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 数量 总价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x y =k(一定)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

一、导入 二、教学例1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 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 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 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 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 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 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 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 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 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 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 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 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 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 的变化?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 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 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 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 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 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 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 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 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路程=速度×时间 预设二:速度=路程÷时间 预设三:时间=路程÷速度 预设四:总价=单价×数量 预设五:单价=总价÷数量 预设六:数量=总价÷单价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预设一: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 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预设二:一种量缩 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 原来的几分之几。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

量率对应应用题

教学课题:量率对应解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能够找出对应量和对应分率,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精析 1、解答分数应用题首先应从分率入手找出单位“1”的量,如果单位“1”的量已知则用乘法解,如果单位“1”的量未知,则用除法或方程解。然后确定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线段图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在找分数应用题中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具有特殊的作用。 2、在分数应用题中,常常会出现有几个单位“1”的分率,这时需要经过分析将它们转化成统一的单位“1”的分率,然后进行解答。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先找出对应分率,再列式。 (1)已读了多少页? 1、一本书30页,已读了5 2, (2)还剩下多少页? (3)已读的比剩下的少多少页? 全书的分率:( );已读的分率:( ) 剩下的分率:( );已读比剩下少的分率:( ) (1)白花有多少朵? 2、红花有60朵,白花是红花的10 3, (2)白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3)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红花的分率:( );白花的分率:( ); 白花比红花少的分率:( );两种花一共的分率:( ) (1)白花多少朵? 3、红花有60朵,白花比红花多6 1, (2)白花比红花多多少朵? (3)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红花的分率:( );白花的分率:( ); 白花比红花多的分率;( );两种花一共的分率:( ) 例2、数量和分率直接对应 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全程的3 1,照这样的速度,再行几小时到达? 练习:六(1)班,男生比女生少8人,女生比男生多 3 1,全班多少人?

例3、求已知量的——对应分率 1、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41,第二天修了全长的5 2,两天共修了1.3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一辆汽车行了全程的5 3,这时已超过中点15千米,已行了多少千米? 3、服装店分两次加工一批服装,第一次做了全部的5 1,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做90件。这批服装共多少件? 4、汽车从A 城开往B 城,第一小时行全程的 41,第二小时行全程的3 1,超过中点15千米,A 、B 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5、电视机厂9月份生产一批电视机,上旬生产了全部的 103,中旬生产的是上旬的32,下旬全部完成任务。已知下旬比中旬多生产2250台,9月份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例4、找对应关系 1.小红看一本小说,第一天看总页数的 121还多19页,第二天看的比总页数的81少17页,还余下93页,这本书共多少页? 2、服装店加工一批服装,第一次做了全部的 51,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做8件。这时做完的比没做完的少2件,这批服装共多少件? 3、一批木料,先用去总数的5 2,又用去总数的4/9,这时用去的比剩下的多21方,这批木料共多少方? 4、有两只桶装油50千克,若第一桶里倒出 51,第二桶里倒进4千克,则两桶内油相等。原来每只桶各装油多少千克? 5、一个班女生比男生的 3 2多4人,如果男生减少3人,女生增加4人,那么男女生恰好相等。这个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6、甲、乙、丙、丁四人共同购买一只游艇,甲支付的现金是其余三人所支付的 41,乙支付的比其余三入所支付的总数少21,丙支付的是其余三人所支付的3 1,丁支付9100元。这只游艇价值多少元? 7.小强读一本书,第一天读全书的 74,第二天又读了余下的21,这时还有30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8、一袋面粉,第一次用去它的 5 1,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去5千克,还剩下25千克没有用。这袋面粉原有多少千克?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练习题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 辅导老师:周聪 一、 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杯中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2)表中相对应的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的是圆柱体杯子的()。比值一定也就是圆柱体的底面积一定。写出数量关系式是:()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 这个表中 ( )和()是相关联的量。 注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用对、错表示)。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定,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2.工厂每小时生产零件数一定,生产时间和生产零件总数。() 3.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4.小华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5.小刚的体重和身高。() 6.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的长度和第二段的长度() 三、选择题 1、甲数的1/5与乙数的2/15相等,甲数与乙数()。 A.成正比例 B.不成比例 C.无关系 2、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 A.也缩小 B.反而扩大 C.不变 四、李师傅3小时加工零件24个,6小时加工零件48个。 (1)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哪种量是一定的? (2)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3)照这样计算,李师傅10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正比例图像练习题 1.订阅《少年天地》的份数与总价的情况如下表。 (1)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数据,在下图中描出份数和总价所对应的点,再把这些点依次连起来。 (3)订阅《少年天地》的总价和份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4)从图像中可以知道,订阅4份《少年天地》需要()元;72元可以订阅()份《少年天地》。 2.下面的图像表示学校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从图像中收集数据,先把表格填完整,再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否成正比例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 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活动一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活动一把感知过程设计成五步:学会看里程表,计算汽车的速度;由汽车的速度不变,填出不同小时内汽车行的路程;写出相对应 的路程和时间比,并求出比值;交流发现“90既是比值又是速度”,归纳出时间路程 =速度(一定);提“议一议”的问题,结合实例总结概括出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为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在数量关系中,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速度“一定”是这个问题情境里的规律,是正比例意义的生长点。教材先通过填表、求比值。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活动一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教材又设计了活动二,再次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活动二中购买自动笔的数量与总价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单价)保持不变。教材首先提供了买自动笔的素材,学生在填表中找到相关联的两种量(总价,数量),求出几组对应数量的比值,解释比值的意义,用数量关系式表达比值一定,用刚学的的知识作出成正比例的结论。 在前两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教材给出了正比例关系的一般化描述,并说明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而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正如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要一定,即时间路程=速度,速度一定;数量总价 =单价,单价一定。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4.2.1成正比例的量课时练习(I)卷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4.2.1成正比例的量课时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 (2015六下·商河期中) 圆锥的体积一定,它的高和()成反比例. A . 底面半径 B . 底面积 C . 底面周长 2. (2分)表示c和a成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是()。 A . ca=15 B . c= a C . c+a=0 D . c-a=0 3. (2分)(2015·吉安) 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驶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 A . 成正比例 B . 反比例 C . 不成比例 4. (2分)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A . 不成比例 B . 成正比例

5. (2分)商一定,被除数和除数() A . 成正比例 B . 成反比例 C . 不成比例 D . 不成正比例 6. (2分) x、6、3、2是比例中的项,x为() A . 9 B . 1 C . -1 D . 9或4 7. (2分)在下列各组量中,成正比例的量是()。 A .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B . 长方体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C .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8. (2分)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 正方体的棱长和它的体积. A . 成正比例 B . 成反比例 C . 不成比例 9. (2分)收入一定,支出与结余()。 A . 成正比例

10. (2分)两种相关联的量() A . 成正比例 B . 成反比例 C . 不一定成比例 11. (2分)在下面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比例的是()。 A . 和是15的两个加数 B . 一个人的年龄和身高 C . 长方形的宽一定,周长和长 D . 买乒乓球的个数和钱数 12. (2分)(2019·龙华) 下面各选项中,成反比例的量是() A . 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 B . 烧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和所烧的天数 C . 车轮半径一定,行驶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 D . 小明的身高与所跳的高度 13. (2分) (2020六下·会宁期中) 若小明打字的速度不变,则他打字的时间与他打字的总数() A . 成正比例 B . 成反比例 C . 不成比例 14. (2分)(2018·长寿) ab=c(a、b、c均不为0),当a一定时,b与c()。 A . 成正比例

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同学们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3. 培养同学们分析、归纳、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课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25 (8) 20061504100250=====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2019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苏教版语文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相关联的两个量及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等。 多媒体运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

分数量率对应应用题练习题

分数量率对应应用题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对应量÷对应量所对应的分率=单位 “1”的量 典 型 例 题 精 讲 【例1】小军读一本书,7天读了这本书的3 2 ,以后5天共读了40页,正好读完。 这本书有多少页? 【例2】小敏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51,第二天又读了余下的2 1 ,这时还剩 80页没有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例3】佳佳水果超市运进一些苹果,第一天买出苹果总量的6 1 ,第二天卖出余下 的52,第三天卖出苹果总量的41 后,还剩下140千克。“佳佳”水果超市共运进多少千克苹果? 【例4】一条公路,已修200千米,未修的比全长的3 2 还少80千米,这条公路全长 多少千米? 【例5】小惠看一本小说,第一天看了总数的121多20页,第二天看了总页数的8 1 少

18页,还余下18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例6】一根竹竿露出水面2米,泥中部分占全长的5 2 ,水中部分比泥中部分多1 米。这根竹竿全长多少米? 【例7】一桶油,第一次用去5 1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去20千克,还剩16千克, 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例8】某工厂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第一次完成计划的21,第二次完成计划的7 3 , 第三次完成450个,结果超过计划的4 1 ,计划生产零件多少个? 【例9】王师傅四天做完一批零件,第一天和第二天共做了54个,第二、第三和第 四天共做了90个,已知第二天做的个数占这批零件的5 1 。这批零件一共有 多少个? 【例10】一筐苹果,分给甲、乙、丙三人,甲分到总数的5 1 多5千克,乙分到总数 的41多7千克,丙分到其余的一半,最后剩下的是总数的81 ,这筐苹果共多少千克? 【思维拓展训练】

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练习题.doc

《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习题 一、基础过关 1.细心填空,我最棒。 两种()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的两个数 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关系式是()。 二、综合训练 1.一个房间铺地面积和用砖数如下表,根据要求填空。 铺地面积(平方米) 1 2 3 4 5 用砖块数(块)25 50 75 100 125 ( 1)表中()和()是相关联的量,()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 2)表中第三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比值是();第五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比值是()。 ( 3)上面所求出的比值所表示的意义是(),铺地面积和砖的块数的()是一定的,所以铺地面积和砖的块数()。 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米) 1 2 3 4 5 6 7 总价(元)19 38 57 ( 1)表中有()和()两种量。 ( 2)在组里说说总价是随着()的变化而变化的。 ( 3)总价和数量的比值实际上表示(),它们的关系式:()。 ( 4)下结论:花布的()一定,()和()成正比例。 3.辨别正误,我拿手。 (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正比例。()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正比例。()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正比例。() (7)圆的面积和直径成正比例。()

(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4.精挑细选,我能行。 ( 1)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不成正比例的是(A. 成人的身高与体重 B. C. 日产量一定,生产总量与完成天数 D. ) 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与高长方形宽一定,长与周长 ( 2)下列成正比例关系的是() A.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与面积 B.房屋的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与块数 C.圆的半径与面积 D.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 3)在下面关系式中,α和β成正比例关系的是() α+β= 10 B.α×β=15 C.=4 D.α= 4β 3 5.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单价一定,购买物品付出的钱数与购买的数量。 (3)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三、拓展应用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 / 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 / 岁32 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优质教案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比如生活中:穿衣和天气有联系,天气越冷,人们穿的衣服就越多,落叶和秋风有联系,秋天风刮得越大,地上的树叶也就越多,以至于有了“秋风扫落叶”的说法。再如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益有联系,学习方法科学,学习效益就高,花的时间少,学习成绩好;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益低,话的时间多,学习成绩反而差。生活和学习中这些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事物或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举出一些生活或学习中这样的相关联的量吗?

生举例。 师:数学中也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而且相互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些规律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索数学中一些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共同的合作,一定会很好地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二、教学例1。 (示例一情景图) 1.过渡:同学们都坐过汽车,你们看,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我们看到它1小时行驶了80千米。2小时呢?3小时呢?接下来你能把表格填完整吗? 让生口答,多媒体显示答案。 2.师:在刚才填写表格的过程中,相信不少同学已经感觉到表格中的数据在变化,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它们到底是怎样变化的。 3.出示下面的问题: (1)找一找: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如果有是哪两种? (2)想一想:一种量发生变化,另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3)算一算: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先来讨论(1)和(2)两个问题,哪位同学先来回答。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量率对应

分数乘法应用题(一)--------------量率对应 一、知识回顾 大家在完成下面的习题以后,回顾一下,咱们第一节课中“量”与“率”的含义 ①、 一堆沙中t 5 4,用去了31 ,用去了( )t ,还剩下( )。 ②、一堆煤有15t ,如果用去43t ,还剩下( )t ,如果用去4 3 ,还剩下( ) t 。 ③、一堆煤共5t ,平均8天烧完,每天烧这些煤的( ),每天烧( )t 。 二、找单位“1”,用波浪线画出,并完成数量关系。 1、鸡的只数是鸭的95 中,( )是单位“1”,数量关系( )。 2、苹果重量的7 3 相当于西瓜的重量,( )是单位“1”,数量关系 ( )。 3、一件上衣降价10 1 ,( )是单位“1”,数量关系( )。 4、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0 1 ,( )是单位“1”,数量关系 ( )。冰融化成水以后体积减少了11 1 ,( )是单位“1”, 数量关系( )。 5、5、800千克大米,吃了4 3 ,( )是单位“1”,数量关系 ( )。 找单位“1”的方法: 一、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二、两种数量比较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 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 三、看图列算式 “1” 360米 列式: ( )米 少 9 2 “1” 100吨 列式: 多 1/4 ( )

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一)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时)路程(千米) 3.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1)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2)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9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8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说明: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3)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教师板书:4)教师提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上数的比值一定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 教师板书: (三)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 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鞋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观察上表(1)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2.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为什么?怎样变化?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一定). (四)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1)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2)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板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教师板书: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苏教版2014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整个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关键是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调整。 1、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把石头剪刀布一题设为例题教学,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 教学。这样孩子兴趣很浓,容易在轻松中突破难点。为了不脱离书本,我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2、利用游戏、打分,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孩子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我力求在本课的组织中渗透了练习纸,每项的评分。总的反馈,希望可以 有效地避免评价反馈的无效。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创造性的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实践经验和主动构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让学生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同桌进行游戏,并记录自己赢的次数,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 3、引入操作活动 我组织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厚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重

找准单位“1”,量率对应,巧解分百数应用题

找准单位“1”,量率对应,巧解分百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分析题目确定单位“1” 2.准确找到量所对应的率,利用量÷对应率=单位“1”解题 3.抓住不变量,统一单位“1” 知识点拨: 一、知识点概述 分数应用题是研究数量之间份数关系的典型应用题,一方面它是在整数应用题上的延续和深化,另一方面,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在解这类问题时,分析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找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是解题的关键. 关键:分数应用题经常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我们往往把其中的一个量看作是标准量.也称为:单位“1”,进行对比分析。在几个量中,关键也是要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百分率,以及对应量三者的关系 例如:(1)a是b的几分之几,就把数b看作单位“1”. (2)甲比乙多1 8 ,乙比甲少几分之几? 方法一:可设乙为单位“1”,则甲为 19 1 88 +=,因此乙比甲少 191 889 ÷=. 方法二:可设乙为8份,则甲为9份,因此乙比甲少 1 19 9÷=. 二、怎样找准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 (一)、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几分之几?——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解答题关键: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 解题关键: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 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需要将题目文字完善成我们熟悉的类似带“比”的文字,然后在分析。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完善后: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水结成冰后体积比原来增加了”→原来的水是单位“1”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比原来减少了”→原来的冰是单

小学六年级成正比例量的关系式

正比例: 1.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关系式:圆的面积÷圆的半径的平方=π(一定) 2.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关系式:周长÷边长=4(一定) 3.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关系式:圆的周长÷圆的半径=2π(一定) 4. 长方形的长(一定)长方形的宽和长方形面积成正比例。 关系式:长方形面积÷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长(一定) 5.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成正比例。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一定) 6.装订练习本的总页和装订的本数成正比例。 关系式:装订练习本的总页÷装订的本数=每本练习本的页数(一定) 7.播种的总公顷数和播种的天数成正比例。 关系式:播种的总公顷数÷播种的天数=每天播种的公顷数(一定) 8.圆的直径与圆的周长成正比例。 关系式:圆的周长÷圆的直径=π(一定) 9.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树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10.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成正比例 关系式: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一定) 11.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12.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一定) 13.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14.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 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一定) 15.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成正比例。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一定) 16.每小时织布的米数和织布总米数成正比例。 关系式:织布总米数÷每小时织布的米数=时间(一定) 17.报纸的总价和报纸订阅的份数成正比例。 关系式:总价÷报纸订阅的份数=报纸的单价(一定) 18.等边三角形的底和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成正比例。 关系式:面积÷底=2×高(一定) 19.喷涌量和喷涌天数成正比例 关系式:喷涌量÷喷涌天数=每天喷涌量(一定) 20.花生的质量和花生油的质量成正比例。 关系式:花生油的质量÷花生的质量=花生的出油率(一定) 21.每天的烧煤量和煤的总量成正比例。 关系式:煤的总量÷每天的烧煤量=烧煤的天数(一定) 22.买一种录音机的台数和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 关系式:所需的钱数÷买一种录音机的台数=录音机的单价(一定) 23.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关系式:被除数÷商=除数(一定) 24.所行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正比例。 关系式:所行的路程÷车轮的转数=πd(一定) 25.购书的数量和书的总价成正比例。 关系式:书的总价÷购书的数量=一种书的单价(一定) 26.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关系式:大米的总质量÷袋数=大米的质量(一定) 27.买邮票应付的钱数和所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关系式:买邮票应付的钱数÷所买邮票的枚数=邮票的单价(一定) 28.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成正比例。 关系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圆柱的高(一定) 29.总产量和单产量成正比例。 关系式:总产量÷单产量=数量(一定)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2.1成正比例的量同步练习(I)卷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2.1成正比例的量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4题;共4分) 1. (1分)如果,那么a和b成________比例。比的后项一定,前项和比值成________比例。 2. (1分) (2020六下·洛龙期中) 如果y=6x(x,y均不为0),那么x和y成________比例关系;如果 =y (x≠0),那么x和y成________比例关系。 3. (1分)六年级同学排队做广播操,每行人数和排成的行数成________比例;出油率一定,花生油的质量和花生的质量,成________比例;3x=y,x和y成________比例;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________比例. 4. (1分)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比例的写出成什么比例。 ①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________ ②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________ ③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________ ④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________ ⑤每箱鸡蛋重量一定,箱数和鸡蛋总重量。________ 二、单选题。 (共4题;共8分) 5. (2分)下列叙述中成正比例的有() A . 圆的周长和直径 B . 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C . 圆柱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与高, D . 圆的半径和面积 6. (2分)大米的总质量一定,吃掉的大米质量和剩下的大米质量()。 A . 成正比例 B . 成反比例 C . 不成比例 D . 无法确定 7. (2分)在同一个圆里,周长与直径()。 A . 成正比例 B . 成反比例 C . 不成比例 8. (2分)收入一定,支出与结余()。 A . 成正比例 B . 成反比例 C . 不成比例 三、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9. (2分)(2013·成都) a﹣b= b(a、b不为0),a与b成正比. 10. (2分)判断题. 圆的半径和直径成正比例. 四、按要求回答 (共2题;共6分) 11. (3分)一房间铺地面积和用砖数如下表,根据要求填空.

六年级数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瓦疃中心小学单静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56-57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 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顾 选择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1)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60千米 (2)小明骑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2小时 (3)苹果每千克7.5元

(4)妈妈买4千克苹果 提问:根据上面的条件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式?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出示例1表格和自学内容。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量的量? (2)时间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时间是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倍;时间是原来的几分之几,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分之几)?(3)与2小时、4小时、6小时相对应的路程各是多少千米?分别求出各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4)比值“80”是三种量中的哪一种量?这种量有没有变化,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式吗? 2.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自学内容。 (2)全班交流自学内容。 通过以上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两个环节活动: 一是让学生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同时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

第三讲量率对应问题

第三讲-量率对应初步(含作业解疑) 2012-06-13 17:14:35| 分类:六年级零期班| 标签:量率对应初步|字号大中小订阅 量率对应关系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一种技巧,这种方法将一个数看的比较透,一个(分)数除了表示具体的数值或者数量,还可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比较)。一般而言我们把比较的对象看成“单位1的量(总量)”,被比较的对象看成“分量”,最后比较得出的结果看成“分率”。因而量率对应就是要求我们同学们学会如何将量和率对应起来,从而利用公式进行巧妙的求解。 量率对应公式:如下图: 其中课堂上我们要求我们掌握一些重点: 1)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和问题结论会找“单位1的量”,结合对应的量率公式的转化灵活求解; 选择一个好的“单位1的量”,往往对题目的解答有很大的帮助。“单位1的量”往往有一些特征,前面有一些字眼:“是”、“占”和“比”;有时“单位一的”比较多,需要进行取舍,这就要看同学们对题意的理解了;还有时“单位1的量”比较隐蔽,拿着需要去发现。通过接下来的几道例题帮助大家来进行课后的巩固。 2)这节课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列算式”。其实有的同学觉得使用方程是一个很方便的选择,没错;然在对这一节课的理解上我还是主张使用列算式,这需要我们同学们动一番脑筋的,正好也是个动脑的好机会。另外对于一些题目,我们也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方程”和“算式”两种方法的简便程度,从而大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法。等到秋季班的学习中相信大家的理解会更深一层,到时大家应该能运用自如。 这节课有个难点: 就是关于求“单位1的量”: 已知分量差(分量和),需要我们找到对应的分率差(分率和),而后在进行求解。 注意点: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就量率对应有个深刻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照葫芦画瓢”。对于下一讲的学习《比和比例》,我还是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方程”、“份 数法”将会是下讲较好的办法。 【例1】1)18比16多几分之几? 2)16比18少几分之几? 【解析】:对于这类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问题的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其次我们应该弄懂题目的问 题:要我们求什么? 很显然是:几分之几,那就是分率。这一道题其实时要求的18、16比较“单位1的量”得出的分率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