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他指的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例如,一个孩子回家的时候闷闷不乐,一言不发,径直走入自己房间后默默把门关上,许久不肯出来。这时候,他的家人就要开始讨论这孩子是怎么了,奶奶说孩子是不是生病不舒服了,妈妈说孩子是不是感情上遇到什么问题了,爸爸则会觉得是不是考试没考好,挨老师批评了,等等。家庭成员对孩子这种不常见行为作了多种不同的猜想,这便是对归因理论最常见的诠释。

归因理论又被称为“认知理论”,因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它指的是通过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调整和改变人的行为的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第二,社会推论的问题;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下面来具体说明。

第一点,影响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中包括对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的分析,由此而引发出了凯利模式和维纳理论。前者即是指对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内因一般都稳定性高,且承担责任,而外因稳定性低,又不承担责任。后者指的是对成功或失败会归因于稳定因素或不稳定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分析时时常会作两个方面,四种情况的归因,一方面是个人因素:包括努力程度大小和个人能力高低;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指任务难度大小和机遇状况好坏。这其中的个人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因素,而努力程度和机遇好坏是不稳定因素。通常管理者会将组织的成功归因于组织成员能力高等稳定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而个人的归因则是与之相反的。

第二点,社会推论问题是指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例如,某同学经常早起,然后去图书馆安安静静地待上一天,最后高高兴兴回家休息,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该同学勤奋刻苦,热爱学习并以此为乐。

第三点,是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指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测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拿高考来说明一下,一般在高考之前学校都会举行很多次模拟考试,从而就可以根据模拟考试成绩来预测高考的成绩了。

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首先,如果行为者将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那么他会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没有用的,从而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其次,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再次,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如偶然生病或者其他事故等不稳定的外因,则一般不会影响到人的积极性,对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的可能性很大。最后,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的外因,则很可能降低行为者的自信心,努力程度以及行为的持续性。总之,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内因将难以产生坚定的持续努力行为,相反,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在偶然因素,则会增强行为者信息,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

当我们对个体行为进行归因时,要想准确把握是内因还是外因,就必须考虑到三个因素:区别性,一致性和一惯性。例如,一名员工上班并不总是迟到,但今天他迟到了,而其他员工没迟到,那么这位员工今天的行为就与他往日的行为有区别,并且与其他员工的行为有区别,我们就可以归因于他的迟到行为是由于不稳定的内因或者外因所引起的。如果今天其他员工也迟到了,那么他的行为就与其他人的行为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推测他们是迟到行

为是由于堵车,天气等不稳定的外因所导致的。另外,如果这名员工十天中会有八九天迟到,那么他的行为就具有一惯性,在归因时我们可以将它归于稳定的如懒惰等内部因素。只有充分考虑了这三个因素,我们才能够在归因时进行正确迅速的判断。

综合以上所述,归因理论无论是对普通的个体而言,还是对组织领导者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只有对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认知 练习题参考答案

社会认知练习题 一.说出下列现象属于社会认知中的什么原理/现象? 1.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习惯于抿着嘴巴 印象整饰 2.一个智慧的教授如果还给人以热情、幽默的印象,那么人们就会提高对他的整体印象。 印象形成的平均加权模式 3.人们在出席某个重要的晚会时,经常会穿戴高贵、典雅或性感的服饰。 -印象整饰合社会角色行为 4.从事公安、警务工作的人会不自觉地对他人有一种习惯性的警觉。 投射效应 5.疑心重重的人,往往也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而对他人缺乏信任。 投射效应 6.“他我”意识浓重的日本人会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特别谨慎。为了不破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行为相当谨慎,为的是避免功亏一篑。 为克服认知者容易出现的印象的平均模式,以及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而进行的综合性印象整饰 7.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吃得多还不胖。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8.日本是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 刻板效应、类化原则 9.中国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卫生。 刻板效应、类化原则 10.同样是老师的评分,在教学效果基本相同时,我经常会给教授级别的老师打分比讲师级别的高。 归因中的折扣原则 11.某个名人演讲,即使你心理实在不敢恭维,你也不敢在众人面前评价他的不是。或者,你会尽量思考他的演讲内容包含什么深刻含意。 仁慈效应 12.不管他有多大的缺点,只要他别的方面强,我就愿意嫁给他。 -印象形成的累加模式(仁慈效应?No.)

13.河南出骗子,我们公司不招河南人。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4.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太精明,我不喜欢跟湖北人打交道。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5.香港人喜欢穿牛仔裤,T恤衫,不爱穿西装。 固化效应、类化原则 16.漂亮的女孩各方面都占优势。 晕轮效应 17.相貌影响人们对他/她的其它方面的判断。 印象的一致性规则,晕轮效应 18.所谓爱屋及乌,我喜欢她也喜欢她的朋友。 印象形成的晕轮效应 19.上一次他给我留下很坏的印象,以后我不想理他了。 近因效应 20.商人精明;女性温柔体贴。 固化效应、刻板印象 21.娶日本老婆,吃中国菜,住英国的房子,到美国赚钱。 固化效应、刻板印象 22.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评价的一致性 23.北京记者对搭顺风车实地采访发现:如果司机是女性,则无论男女,都同意搭顺风车。如果司机是男士而邀女士塔车,则屡屡遭拒;如有人同行,则女同志愿意搭车。同行人中途下车,搭车女士马上拿出手机,用方言给家人打电话。告知现在何处,所乘陌生车的车牌号。 固化效应、性别刻板印象 24.一般人自己失败时或碰到不愉快时,容易从外部找原因;一个人成功时,容易将功劳归于自己。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25.一个自称教授的人和一个自称农民的人同时献血,人们对他们献血的原因会有不同的猜测。 归因中的折扣原则 低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折扣,高地位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折扣,内在归因的判断加分 26.同样的行为,人们对不同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 近年来,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充实了世界成就动机理论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归因影响期望的改变,因而也必然影响成就动机。研究归因对成就动机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在此领域众多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最具代表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最大,这就是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其中,能力和努力两种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韦纳又按“稳定性”维度对四种原因进行了划分: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的,在各种情境中变化很大。他认为“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似情境中是否成功的期望或预测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某人将在某项任务上的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他的能力很强或这项任务对他很容易,他自然会期望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境中继续成功。如果成功被归因于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不稳定原因,如工作努力或运气不错,显然对下一次成功就不那么有把握了。相反,对某项任务上的失败,如果归因于个人难以改变的稳定原因,如能力太差或任务太难,对以后类似的任务显然也会作失败的打算;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不好或还没作出充分的努力,则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更高的期望。 控制点起什么作用呢?韦纳认为对成就行为的内控或外控判断影响到这一行为对个人的“价值”,并进而影响着其成就动机。人们更看重由内部原因所致的成功,并为此而奖励自己。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若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些内部原因,而不是运气好或题目太容易这些外部原因,那么,个人会感到愉快并会继续争取成功。而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失败则会对个人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如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原因则不会如此。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无济于事,我们可能会突然觉得这门功课不那么重要,也不再对它用功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考试太难或试题太偏,则不会影响个人自我感觉,也不会降低这门课的价值或以后的努力。 韦纳从稳定性和控制点两个维度来解释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是全面客观的,是对成就归因理论的发展,而且许多实际研究资料也证明了这点。 每个学生对成败的归因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结合韦纳的归因特点理论,我有几点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建议: 1.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对其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首先评估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对成功或失败的行为结果做出主观评价。这个评价是根据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对自己的了解来进行的。 学生在学校中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习,其学习结果主要通过测验、考试、竞赛等活动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成功或失败结果出来以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失败后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的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 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

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 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这种间接压力更使该生认为自己无能,从而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来。 四.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归因训练有多重方法,在教育上应用较多也较方便的是教师对学生归因的强化矫正法。例如,对一些没有认识到努力重要性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加以训练,先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对他们的成败结果进行归因。对那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的学生予以强化,面对那些未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的学生予以引导,甚至明确指出他们失败是由于努力不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护理管理学》习题及答案 考试版

护理管理学 一、单选题: C 1、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C、结构设计、人员配备、规划与变动、授权 C 2、领导工作是一种行为活动,领导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C、精打细算、善于激励、善于用人 A 3、人员管理职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选人、评人、育人、留人 A 4、控制就是以计划为标准,由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行为和活动实施管理的过程,其内容包含( ) A、协调、监督、分析反馈、调整 D 5、实施护理管理常用的方法D、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B 6、管理的职能包括B、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D 7、管理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的内容有D、人、财、物、信息、空间、时间 A 8、体现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是A、制度化、程序化、数量化、人性化 B 9、护理管理者的任务是B、完善服务内容、建市评估体系、实施成本核算、探寻管理规律 C 10、行政管理学者明兹伯格(Mintzberg)把护士长的工作特性归纳为三大类型,即“三元”角色模式。他认 为护士长主要承担C、人际关系、咨询、决策 B 11、田力是某医院护理部主任,你认为下面哪一项与她的领导职能无关?B、与医疗器械商谈判以期达成一项护理用品购货协议 D 12、护理管理人员与一般护士的根本区别在于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科室目标 C 1、下列哪项属于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C、管理过程要遵循l4项管理原则 C 2、下列哪项反映现代管理的系统原理C、管理活动要把握全局、总体规 C 3、护理部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模式,遵循的管理原理是C、动态原理 A 4、下列哪项描述是管理的动态原理的内容A、管理过程要适应各种变化 D 5、韦伯(M.Weber)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D、组织活动必须按照理性原则进行 D 6、与现代管理人本原理相对应的原则是D、能级原则 A 7、首次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的理论是A、人际关系学说 C 8、根据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处于企业经营核心地位的活动是C、管理活动 C 9、首次提出“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观点的是 C、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A 10、机构的整体功效大于各组成部分功效的叠加反映了系统特性的A、整体性 C 11、医院机构要分成有上下等级关系的部门层级,反映了系统特性的C、层次性 A 1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A、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 B 13、法约尔的管理过程论着重研究 B、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C 14、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着重研究C、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D 15、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D、生产过程中的工人的劳动士气 C 16、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着重研究 C、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 C 17、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强调激励的中心问题是C、满足人的需要 D 18、下列哪项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D、组织管理制度 D 19、下列哪项属于双因素理论中激励因素D、工作成绩得到认可 B 20、奖励护士的优质服务行为使其更加提高服务质量依据的理论是B、双因素理论 A 1、为了有效利用时间,管理者应做哪些事情A 类工作 C 2、在宗旨、任务的指导下,组织活动要达到的最终可测量的成果是C、目标 D 3、组织为达到目的而制定的一种限定活动范围的计划称为D、政策 B 4、用数字表示预期效果的一种数字化计划称为B、预算 D 5、根据具体情况是否采取某种特定行为所做出的规定是D、策略 C 6、计划的特征不包括( )C、组织性 A 7、管理者在做计划时需要回答的问题是A、5W1H C 8、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是C、计划 A 9、下列哪项不是目标的作用( )A、主体作用 C 10、目标管理的创始者是( )C、彼德·德路克 158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1947年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就是人们经常用以快速、简便的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1.表征性启发 2.获得性启发 3.调整性启发 四、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涵义: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图式的分类: 人的图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它描述了

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 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 式。 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 色的心理类型。 事件图式——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 加快信息的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五、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含义 一般而言,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二)研究内容 1、内隐自尊: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自我 态度效应,然而这种态度效应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2、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 体对社会客体的认识、情感倾向和行为反应。Greenwald等人将内隐自尊和内隐态度归列为内隐社会认知最重要的情感结构。 3、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围绕内隐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来进 行。 (三)研究方法 反应时范式 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的做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期间的时间延迟即为反应时。 1.内隐联想测验(IAT) 提出者:Greenwoald 它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 2.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指先前经验对当前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其实质是反应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启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14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试卷(含部分答案)

2014年同等学力心理学试卷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 A音调 B音高 C音响 D音色 2.词干补笔作业通常用于测量。 A内隐记忆 B外显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3.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这种视觉经验属于。 A视觉适应 B视觉对比 C正后像 D负后像 4.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区分智力活动的学者是。 A斯皮尔曼 B斯腾伯格 C韦克斯勒 D吉尔福特 5.格局艾里克森的观点,“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这一发展任务大致在。A婴儿期 B学前期 C学龄期 D青年期 6.幼儿的道德认识大致处于。 A道德相对论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习俗水平 D前习俗水平 7.反映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 A方差 B全距 C平均数 D变异系数 8.回归方程解释力的指标为。 A回归系数 B确定系数 C相关系数 D通径系数

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A命题和命题网络 B正例和反例 C变式和比较 D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10.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 D意义学习 11.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的是。 A罗斯 B麦独孤 C奥尔波特 D勒温 12.解释“过度理由效应”的理论基础是。 A归因理论 B控制点理论 C符号相互作用论 D认知不协调理论 13.适合于表示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统计图是。 A折线图 B直方图 C圆形图 D条形图 14.当两总体为非正态分布,样本数据为等级数据时,对两总体平均数差异进行检验的适用方法是。 A.t检验 B.Z检验 C.非参数检验 D.F检验 15.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 D时间序列设计 16.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的“因素”是指。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17.能够用以探索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问卷法

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疏忽,而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归因于幸运,而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命运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理论?真心的我觉得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哪一种更符合逻辑。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韦纳站了出来他也不纯粹的赞同哪一种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上将它们对立起来看。下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以上都是书上来的观点,俗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谈一下吧。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social psych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9200410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9/6)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5/0.5) 学分:3 学分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1.课程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掌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的相关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并能将其运用于分析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把握个体心理发展及动态变化。 (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树立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观。 (3)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分析和评价意见,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制定解决方案。 (4)具有合作意识,能够通过团队合作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并实践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分析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课程,为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运用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情绪和后续行为反应,中心而往往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引发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即归因。归因是动机的决定因素。理性的归因有利于我们成功,反之,非理性的归因只会徒增我们的挫败感,无益于我们的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归因模型。韦纳指出,人们对于成败的原因有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等。按照这些原因可以划分为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的外在原因,按照稳定性这一维度,能力和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属于不稳定的。按照可控性来说,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使人长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以及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 在学习过程中,成败与否,我们都要进行积极归因。考试失败了,不要归结为我们比较笨,能力比较差这样稳定的性的原因,换个角度,是这次试题太难了,并不是只有我考得不好,或是这次我不够努力,复习的不够全面。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产生无助感,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拼搏,拾取信心,争取用努力换取下次最好的成绩。当我们成功了,不要一味得觉得是运气好,踩了狗屎运,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果,这样会使我们对下一次的成功满怀信心抱有期待。能力是稳定的,原因的稳定影响成败期待的继续。能力好激发自身不断努力进取,争创更大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目的不在于寻找成败的真正的、逻辑上的原因,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想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作为老师,要善于激励引导学生。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千万不要当众骂学生笨。把学生成绩“差”归因于能力,那样会使学生更自卑,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迁移他们的因归,即使学生真的能力有问题,还要引导到努力不够,方法不太恰当这些不可控因素上,使其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另外,通过个别谈心,真实掌握学生的归因形志。学校测验或者考试之后,“差生”对失败有着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而这又严重影响着他们继续坚持学习的行为。比如有个同学在一次考试中英语成绩比较差,通过交谈,发现有许多题目是平时练习中做过或是在课堂上讲过的,而他平时却有抄作业和不记笔记的习惯,所以,当该同学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懒惰时,教师不应简单地作出“那么下次要用功了”的结论,而是继续追问下去以便能更多地了解他的归因形态:你觉得你懒惰的性格是别人影响你的还是你本性就是如此?你觉得能否改变你的懒惰的性格?你觉得除了读书之外,在其他事情上是否也一样懒惰?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教师要引导其进行理想的归因,既归于自己的能力,又离不开归因于自己努力,使他真正明白:优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个人的能力、努力。这样理性的归因利于优秀的更上一层楼,增强可持续发展之力。如果单纯是一味得归结为能力好,自己比他们聪明,有天赋,那么学生容易产生自满、骄做的情绪他们往往认为不需努力,凭本身能力和聪明就可以了,这样会造成学 习后劲不足,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20选5) 1、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指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后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一个人的工作不仅包括工作内容本身,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工作环境等等,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大量不同工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 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人格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一个动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力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即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使另一种角色要求难以实现。例如一个人的家庭角色(丈夫)和社会角色(职业经理人)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等方面,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工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行为方式的理解。12、组织设计 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是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组织设计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手段之一。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 13、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划分、组合和协调的方式。 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是组织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14、组织变革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归因、归因理论、海德、凯利、相应推断、三维理论、韦纳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谓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外表现推测行为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各种研究所提供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与观点,则统称为归因理论(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主要有四种:(1)恒常原则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最早提出来的。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大体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提出共变原则,以说明人们的归因过程。他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同一个结果相联系,而没有这个原因时就不发生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2)二维归因理论。这是B?韦纳提出来的。他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但他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3)三维归因理论。由H?H?凯利于1967年提出。包括四种要素(实体、他人、时间、情境),三个维度(特异性、共意性、一贯性)及其协变原则(指处于三个维度上的四个要素在归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4)对应推断理论。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他们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这一理论着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 三、凯利的三维理论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也成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 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如果一名员工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2011年心理学硕士考研题:10分 两个学生参加考试:一个得到100分,另一个不及格。考100分的说是自己学习刻苦,不及格的说自己没有数学细胞。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两个学生将来学习的行为及其原因 考100分的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与自己的努力,这是内部-不稳定-可以控制的因素,他会继续努力学习,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没有数学细胞,这是内部-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他讲会自暴自弃,不会为数学努力,成绩也不会有提高。(5分) 因为维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对动机有重要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维度,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如果归因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如果将失败归因内部,则产生愧疚感,归因于外部,就觉得运气不好。如果将成功归因与可控制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动力。(5分)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内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2003) 2.教育中的互动系统 3.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4.观察法 5.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法 6.问卷调查 7.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8学习(2006)/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2008)/机械学 习 9.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0.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反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005) 11.试误/顿悟 12.强化/正强化/负强化/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潜在强化 13.潜伏学习 14.身心发展 15.心理发展动力 16.最近发展区 /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2005) 17.发展性教学 18.动机(200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2009)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化理论(2006) 19.归因/内归因/外归因 2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2005) 21.概念(2009)/规则/规则 22.技能/认知技能/动作技能 23.概念学习/概念同化/过度学习/过度学习(2006) 24.迁移/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2005) 25.顿悟/关系转换说(2005)/相同要素说(2006) 26.知识的应用 27.认知结构 28.学习迁移的测量 29 30.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2005)/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阅读理解策略 31.元认知(2006)/元认知 32.形象联想 3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2005)/问题教学/问题教学 34.表征 35.系列搜索策略/选择性搜索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 36.功能固着/ 37.创造性(2005) 38.认知风格 39.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40.脑力激励法(2009)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_程玲

第14卷第1期2007年3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C h a n g s h aS o c i a l w o r kc o l l e g e V o l .14N o .1 M a r .2007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程 玲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 文中梳理了社会认知的发展脉络,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探讨了社会认知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C 916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07)01-0021-04 O n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T h e o r y a n d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t o S o c i a l Wo r k C H E N GL i n g (W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Wu h a n ,H u b e i ,430072)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i n c o n t e n t s o f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t h e o r y a n d h o wt o a p p l y t h i s t h e o r y t o s o c i a l w o r k . K e yw o r d s :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t h e o r y ;s o c i a l w o r k [收稿日期] 2006-12-05 [作者简介] 程 玲(1979-),女,湖北京山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一、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D a v i d S h a f f e r 认为社会认知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①。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②。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③。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④。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社会认知理论将重点放在人的主观意识上,认为只有理解了人的认知过程,才能理解人的行为。社会认知理论主要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皮亚杰认为,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认知发展 中起着重要作用⑤,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皮亚 杰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⑥ 格式塔 心理学主要关注于人的知觉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传统心理学将知觉看作是各感觉成分的总和是不正确的,知觉具有整体性,观察者总是完整地观察对象;个体并不是被动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类事物,而是把自己的知觉、思维和信念组织成简明的有意义的形式,无论情境如何复杂,人们都能赋予它某种意义,这种组织、认知和解释,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很大。勒温将知觉结构的研究转移到人的行为结构研究上来,提出了个体的张力系统和心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勒温试图用“场”的概念来说明和解决这一问题。勒温的场主要是人的心理场和行为场。在勒温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紧张是指一种系统的状态与其周围诸系统状态的关系,它体现了场的动力特点;生活空间是指人的行为发生的心理场,人与环境被看作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突出了整体在动力中的意义。场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人和当时的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障碍,最后实现目标。作为人本身,个体的需要会引起他和其环境之间的张力,只有需要得到满足,张力才

2017重庆教师考试—韦纳的归因理论

2017重庆教师招聘——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学习动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在以往的考试中曾以大题的形式考查过,比如给一段材料,让考生用归因理论去分析材料中各个学生的归因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归因。考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通常是大略地记住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六因素,并未深层次去思考各维度与六因素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每种归因会对学生之后的学习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里主要就考生在理解归因理论中的两个盲点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考生对归因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 (1)归因要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又着重强调归因于努力这一不稳定的因素,是不是自相矛盾了? 其实不是,在六因素中,我们看到同时能够满足内部、稳定和可控三维度的因素是不存在的,这说明某一因素并不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维度,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特意强调这一点,有的考生会错误地理解为归因必须要同时满足这三个维度,实际上只要满足其一即可,而努力满足了可控这一维度。 (2)如果一个学生成绩差真的是能力问题,为什么不实事求是而要归因于努力因素呢? 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心的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这一点,为什么不实事求是地归因呢,归于努力对学生来说反倒像一种安慰或欺骗。 这一点涉及到真实归因和积极归因,真实归因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对成败进行归因,运气不好就是运气不好,能力差就是能力差;积极归因考虑的是这种归因是否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和结果有利,如果学生失败真的是因为能力问题,做真实归因可能会使学生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以后极有可能就自暴自弃了。如果此时做积极归因,归结为不够努力,那学生有可能以后会发愤图强,充满希望,努力下去成绩也会提高。 【参考例题】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但就是太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