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中西史学的对比中看中国史学的特点

从中西史学的对比中看中国史学的特点

从中西史学的对比中看中国史学的特点
从中西史学的对比中看中国史学的特点

从中西史学的对比中看中国史学的特点

中西史学是在辽阔的中西大地上,从各自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坏境中,经过长期的平行发展而形成各具特色、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两大独立史学发展系统。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探讨中西史学的不同之处,以此来深入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

一、中国史学重人不重事

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与事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截然相反。事实上,中国史家比西方史家更重视人物传记。同样,我们也不能说中国与日本的史家不知道时代之间的差别。西方史学家也注意到,在中国与日本的绘画与雕塑中,人物的服饰与风格便常常变化。与此相对照,从中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艺术中对过去的描绘则很明显是非历史的。甚至那个关键的问题,即对历史知识论的重视,也非西方所独有。中国史学重人不重事,以人为主,事为副,中国史学以人为中心,旨在彰扬人的心性道德。中国史学以人为中心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史学成为圣人之学,中国最早的史书《西周书》(即《尚书》中的《周书》)和第二部史书《春秋》分别由中国古代两大圣人周公和孔子所写,可见中国史学,其先乃是出自圣人之手。亦可说中国史学,本是一种圣人之学。西方史学却是重事不重人,以事为主,人为副。如果把西方人和中国人写的历史作一比较,中国人则更看重在其事背后的这人,西方人则更看重在由此人所表现出来的事。这是很大的不同。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和事的地位与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中西史学编纂体例和品评历中人物标准的

《高考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资料整理

高考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兰溪一中 童和刚
中 国 时 间 世 界
1488 1492 1498 1517 1519-1522 1553 1624 1640 1644 1662 1683 1684 1687 1688 1689 1765 1775 1776 1782 1781 1787 1789 1792 1804 1807 1814 1815 1836-1848 1839 1840 1842 1848 1851-1864 1856-1860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发现美洲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
葡萄牙侵占澳门 荷兰侵占台湾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结束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建国 瓦特改良蒸汽机 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美国制定 1787 年宪法 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大革命爆发; 颁布《人权宣言》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拿破仑第一次下台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仑再次下台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七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试题

专题七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选择题 1.(改编题)“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孩子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2.(2017·郑州二模)19世纪60年代,郑观应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后指出:“君王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下列人物与他的思想主张相同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2017·沧州模拟)从下图辛亥革命前的社会形势漫画中能够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革命派大力弘扬民权思想 B.各地反清斗争此起彼伏 C.中国的民主政治已经实现 D.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4.(2017·石家庄桥西模拟)著名学者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第6版)》中写道:“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丧、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和人民。”为“革新国家”,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5.(2017·山西中考)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反对封建制度的黑暗 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6.(2017·苏州模拟)学者冯天瑜认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该历史事件指的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中共诞生 D.国民大革命 7.(2017·河南模拟)1930年,何应钦曾经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下列诗句与其观点一致的是( ) A.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B.伊除专制百年后,犹补前贤功未成 C.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D.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8.(2017·江苏模拟)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2.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 3.俢昔底德史学思想: 4.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 5.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6.波里比阿史学成就: 7.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8.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9.浪漫主义史学思想 10.理性主义史学(18世纪):特点:11.客观主义史学: 12.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13.历史哲学: 14.百科全书派史学贡献: 15.罗马史学的共性: 16.评述塔西佗的史学成就: 17.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18.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19.康德是怎样论述历史发展的,试以康德《世界公民视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译文为例加以说明。如何评价: 20.浅析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1.20世纪妇女史的研究重点有哪些?22.为何称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23.普罗科匹厄斯有什么作品传世? 24.李维对史学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何处?25.7.P55塔西陀为何被称为是“暴露史学大师”? 26.. 查士丁尼有什么代表作? 27.扼要介绍康尼娜及其作品。 28.为什么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29.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0.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 31.西方现当代史学的共同趋势与特征:32.谈谈你对“历史是时代火车头”的理解。33.当今西方社会为何将历史学称为是“受人追捧的园艺学(公共史学)”? 34.评特纳。 35.P110评马基雅维里对欧洲近代史学的贡献。 36.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37..请你介绍一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

2019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事件对照大事年表

China 时间 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 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 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前 202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中外历史比较专题

中外历史比较专题 分期世界总体发展状况中国历史发展状况中外比较角度特征表现特征表现 16―18世纪封建主 义向资 本主义 过渡 1、资本主义工商 业发展 2、早期资产阶级 革命和封建主 改革 3、文艺复兴和启 蒙运动 4、对外殖民扩张 君主专 制加强 和封建 制度衰 弱 1、资本主义萌芽, 但自然经济占主 体 2、君主专制空前加 强 3、思想专制及文字 狱 4、闭关锁国 1、西方重商主义与中国“重 农抑商” 2、中西资本主义萌芽 3、中西科技发展 4、中西思维特征及原因 1840―1870年西方自 由资本 主义充 分发展 及东方 民主运 动高涨 1、工业革命完成, 资本主义市场 体系完成 2、资产阶级革命 与改革 3、殖民扩张 4、民族主义运动 高涨 5、自由主义思潮 半殖民 地半封 建社会 开始并 逐步深 入 1、两次鸦片战争 2、自然经济解体及 民族资本主义产 生 3、农民战争及洋务 运动 4、新思潮萌发 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特 征 2、太平天国与1848年欧洲革 命 3、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中国 4、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西方资 本主义 向帝国 主义阶 段过渡 及东方 民族新 觉醒 1、第二次科技革命 2、垄断资本主义发 展 3、帝国主义全球扩 张 4、帝国主义矛盾发 展 半殖民 地半封 建社会 形成及 民主革 命发展 1、帝国主义侵略 2、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 3、戊戌变法与义 和团 4、清末新政与预 备立 宪 5、辛亥革命 1、帝国主义时代的侵 华特点 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3、亚洲觉醒中的中国 1914----1927 第一次 世界大 战及战 后调整 1、第一次世界大战 2、十月革命 3、巴黎和会和华盛 顿会议 4、苏俄社会主义革 命与建设 新旧民 主主义 革命转 折 1、北洋军阀统治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 的发展 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 运动 4、中国共产党成立 5、国民大革命 1、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最新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史学思想的比较-精品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史学思想的 比较 作为两位不相伯仲的文史大家,我们通过文本阅读可以发现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两位在运用春秋笔法、对宗教态度、史学思想方面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而言可进行如下比较,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和司马光思想的相同方面 1、进步的民族观 两部著作在叙述少数民族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等内容来看,对少数民族反对穷兵黩武,主张民族和睦,体现出进步的民族观。《史记》中为少数民族立传。如《越王勾践列传》、《朝鲜列传》等。司马迁为夷狄民族列传开启了史书介绍周边少数民族情况的优良传统。并提出了华夏民族由夷狄而来,同是炎黄子孙的进步民族观,主张都是皇帝的子孙,对少数民族反对穷兵黩武,主张民族和睦。 《资治通鉴》在叙述一系列民族关系问题上,能够比较公正客观地叙述少数民族政权或人物的功过,提倡各民族之间应讲信用、正确对待民族战争,批评褒汉贬胡的民族偏见。在记载少数民族人物的言行时,司马光也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选择和组织材料。他对哥舒翰、姚襄、宇文泰父子等人物,都比较全面地叙述了他们的能力和功过。他特别赞赏对少数民族信守盟约、互不欺枉。因而他对搞好民族关系的事情和人物竭力推崇。记载魏孝文帝下诏对“淮北之人不得侵掠,犯者以大辟论。”又引用孝文帝的话说“:人主患不能处心公平,推诚于物,能是二者,则胡越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矣。”这种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是与他主张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相一致的。由此可知,司马光是深知处理好各民族间关系的重要性的。 2、歌颂建功立业的人 《史记》歌颂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人,推崇百折不挠的精神。“大禹治水”主人公大禹是英雄形象,“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刺客列传》中豫让的“忠臣有死名之义”正是司马迁推崇的人生信条。 《资治通鉴》由于编年体的体例所限,司马光在写人方面力求将人物写得客观真实,尽量避免主观的感情用事。司马光在不书奇节、坚持性格趋向的一致性,力求真实客观的写人原则。但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史书的可读性,司马光对于既不虚构又能避免呆板枯燥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在细节描写中尽力展示人物风貌,在行文中增加活泼的小故事。在这一方面需要作者以个人生活经验为标准去对已有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想象,并且做出相关的取舍。相对于正史

【中小学资料】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5 中外历史上的法治建设习题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法治建设 (2016年12题;2011年1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与民本思想一致的君权有限观,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理念的发扬光大,其主要表现之五就是守法精神。唐太宗时制定了《贞观律》,规定:对官员、地主“占田过限”“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予以惩治。擅自加重赋敛的要坐以赃罪或枉法罪。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贞观律》规定的地主、官员需守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举措的影响。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将国号定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它存在的三个多月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法规,以取代往日的旧制陈规及封建的社会习俗。 ——摘编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2)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临时政府是在怎样的政治形势下建立起来的? 材料三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 2. 法治是近现代国家治理的发展主流,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1)材料一中所说的“政治设计”指的是什么?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的主要含义。并举例说明这部宪法是如何将“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的?

中西古典史学比较

中西古典史学比较 同:1中西古典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中西古典史学从产生之始,就已经把历史与宗教和神话分开,记载和研究“人事”而不是“天命”。在中国由孔子,在西方由希罗多德奠定了古典史学中的这一人本主义思想传统;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史学中由司马迁发扬光大而最终确立,在西方则由修昔底德臻致完善。另一方面,中西古典史家们并没有完全摆脱“神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徜徉在由“人事”与“天神”两种相互对立的史学观点交织融汇的精神氛围中。孔子、司马迁、班固是这样,希罗多德、李维、塔西陀等人也是这样。 2中西古典史学中的历史循环论思想 在中西古典史学家们中,大都持一种倒退式的历史循环论。虽然他们都亲身体验到历史的矛盾运动,但却认为人类社会处于周期性循环变迁之中,前一轮的退化衰竭导致了新一轮社会的蜕变复始。不过,相比较而言,“将历史变化视为循环往复的观念曾在古希腊和罗马占有统治地位”,而“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用王朝轮回来表达这种循环”。应该说这是中国古典时代以后的事。因此,对于历史循环论思想,古典西方史学中的这种观点更加系统和强烈。中国古典史学中的这种思想只能说是不自觉地具有这种意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 3史学理论。古典史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史学目的论和史学方法论。史学目的论上,中国古典史学从惩恶扬善、鉴诫资治到经世,与西方古典史学的垂训目的相同;史学方法论上,中西古典史学理论都提倡

求真与批判精神,为后世史学树立了优良传统。虽然中西史学发展的路子不一样,但在古典时期的史学理论却塞本上是相一致的。 不同点 1史官地位。古代中国,史学本身就具有辅助政治的作用,这也使古典史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机制和社会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史学这种与国家政权息息相关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史官的地位。中国古代史官因其职责的重要,所记皆系官方大事,故多为统治阶层所重视,中国古代史官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地位非同一般。在古希腊,早期的史官虽也颇受尊重,但是他们在国家政权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只是一些较高级的艺人而已,根本无法与中国古代史官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相匹比。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然后才是一个历史学家,既不是中国古典时期如司马迁那个时代为太史令的史官,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学术性的学者。 2史学批评思想。中国古典史学理论中的史学批评思想,由于史官与修史制度的长期沿续和完美,史籍的丰富,史学学术地位的重要性等诸多方面原因,在古典时代就已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并日趋成熟。反观西方古典史学批评理论,严格意义上来说,还只有波里比阿一人具备了初步的史学批评思想,因此谈不上系统的史学批评体系,无法与中国古典史学批评思想相比。

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

09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七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 一、慧眼识真:学史可以明智。请同学们用你的睿智和慧眼,从每一道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答案,填在下面括号中。 1.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在中国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中,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较,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下列是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的措施,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有() ①建立经济特区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④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深圳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B.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19世纪中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所承担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历史使命是() A.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B.推翻各国的封建专制 C.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6.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C.解放农奴提供自由劳动力 D.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7.以下改革既顺应了历史发展方向又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罗斯福新政 D.戈尔巴乔夫改革 8.如果请你为《赫鲁晓夫的改革》这篇调查报告进行修改,你会将下列哪个调查结果挑出来改正()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切弊端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革 D.改革首先从农业领域开始的 9.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伟大成就,说明() ①社会主义仍有强大的生命力②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③只有中国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局部倒退和反复,不会改变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李维与班固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李维与班固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摘要】: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Titus Livius)与东汉史学家班固是东西方古典史学领域的出色代表,他们不仅有杰出的代表作流传于世,并且他们的天(神)人思想,对历史运动的认识以及历史编纂的方法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时代特色进行了创新,对后世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二人的史学思想也有许多相似性,例如典型的二元史观、对历史变动的认可、循环史观以及对历史的道德示范作用的重视等等,但是在二人的相似史学思想背后却是巨大的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的差异,这种异、同的存在正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本文立足于李维的《建城以来史》与班固的《汉书》,着力于考察李维与班固的史学思想的异同,希冀以此为切入点,在比较二人史学思想的基础上探究古典时期中西方史学思想的异同,并分析这些异同形成的原因。本文主要分五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总结、梳理中西比较研究的成果与脉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平台。对李维和他的《建城以来史》,班固及其《汉书》进行介绍,李维与班固都生活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时代,当时主流的学术思潮、前辈学者的学术传承以及统治阶级对历史学的重视都为二人的历史创作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为二人史学思想提供了养分,二人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创作了《建城以来史》与《汉书》,开创了中西方新的史书编纂体例。

第二章,对天(神)人关系的思考,李维与班固都相信天命与神意的存在,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天命与神意在中西方先民的思想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天”不在是万能的也不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因,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但是“天”并未彻底远离,只是作用不再那么明显,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逐渐展现出来。在对于天与神的具体认识上,中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西方传统史学中,天命与神意对于人事的干涉程度是不同的,而更为重要的不同点是,中国的“天”是作为道德标尺的形式存在的,而西方的神却不具备这种道德评判的功能;对于人的认识上,双方都受到古典时期英雄史观的影响,主要记载了历史中的帝王将相与英雄人物的事迹。李维与班固这种对于历史本原的认识既继承了中西方史学的传统又融入了时代特色,体现了中西方古典时期对于该问题的认识。总体看来,他们的史学思想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二元史观。中西方二元史观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政治体制,以及宗教、哲学的影响。海洋民族与大自然之间主要呈现出一种对立与抗争的形态,这种情况反映到西方的思想意识中便是神对人事的干涉以及人对于神的反抗,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对天更多持一种崇敬与依恋的情感,反映到神话中就是神对人的帮助以及天人之间和谐共处;而中西方不同的国家构成方式也导致了中西方对人的历史地位认识的差异,西方在和平联盟方式下形成了国家,以法律为行为的准则,以平等为社会运行的规则,在这种社会体制中,人的历史地位被凸显出来,神被置于虚幻的位置,虽然能够干涉人事但是最终社会的发展依靠人自身的力量,因此,在西方的思想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天人相分”是其思想的立足点;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完整版)

China 时间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 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官”工场,(“东西织室”设“三服官”)商业:商运活跃市的发展: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前 202 年到 前8 年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东汉农业: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耦犁——牛挽犁;王景治25年到220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事件对比

中外历史大事时间对照表时间中国世界 距今约五千年前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约4000多年 前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期 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 夏(禹)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商 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 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 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 了土地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 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 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 地先后建立城邦 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 造就了雅典新型的工商业者阶层 公元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公元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 表法》 公元前443-公元前429伯里克 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 时代 罗马建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 马公民法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公元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西汉 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 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业 官营制度 手工业: 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官” 工场,(“东西织室”设“三服官”) 商业:商运活跃 市的发展: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公元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 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25年到220年 东汉 农业: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耦犁——牛挽犁; 王景治黄河; 陶瓷业:青瓷器 商业: 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220年到 280年 三国 265年到 316年 西晋 317年到 420年 东晋 420年到589年 南北朝 农业: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

西方史学史笔记完整版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条件(自然.人文): ①文化的发展: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史学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古希腊史学诞生在爱奥尼亚地区, ③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2.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之为“史学之父”,《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景图。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 史学思想的特点:①.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②.天命观和人本精神并存 影响:①.治史视野的宽广,对古希腊史学有开创性的建树,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即记载和解释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功业,说明他们的因果联系 ②.治史观念的变化:历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历史活动受到难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造人类的历史。 3.评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史学特点:①.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 ②.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 ③.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 ④.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 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中西史学思想之比较

中西史学思想之比较--以西方历史哲学与儒学为中心(一) 如我们的标题所示,我们写作本文的意图是想对中西史学思想作一比较研究。但这里有一个双重的困难,即如何从史学史的角度,界定西方的历史哲学和中国传统史学中的儒学思想。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在西方史学史中,找到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同理,我们也是否能在中国的传统史学中,发现一个同样历史悠久的传统。在本文的写作中,我的好朋友王晴佳将主要负责中国史学思想的部分。但我们所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即能否把“西方”和“中国”加以“同质化”(es sentialize)和对立化。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但是一个源远流长、而且也是多重层面的文化传统。譬如在中国,单以儒家的传统为例,就可明显地看出古典的儒学与产生于宋代以后的理学之间的差别。在西方的史学传统里,我将着重其历史哲学的方面,以求找出一个模式来与其它史学思想传统作比较。 无论是我们把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传统作同质化的处理,都是同样不妥和危险的。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国的情形。尽管西方学者长期以来倾向于把儒学视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代表,但我们非常清楚这些大而化之的概括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如所周知,在公元前五世纪,孔子开始传授其学说思想的时候,他有不少竞争者。事实上,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被人称之为一个哲学家的时代。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我们还能找到那些学派残存的、但又清晰的痕迹。有些学派,如道家和法家,曾在某些历史时期对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另一些不太著名的学派则被融和与吸收在中国的主流文化里面。儒家地位的上升,是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朝的儒家董仲舒(约前179-114)获取了汉武帝(前141-87)的信任,得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成了官方的意识型态。儒家的著作也就成了经典。汉武帝决定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独尊儒术,主要是出于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儒学的影响在当时也主要局限在政治的领域。这种情形到了宋代,特别是十一与十二世纪以后,才有改变。理学的兴起使得儒学开始对社会道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佛教的影响,理学所关心的问题,又与古典的儒学有所不同。这在下面还要讨论。 其次,儒学本身也决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相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它就像一个开放的、但又高度竞争的活动空间,为不同的诠释学派所使用,记录下它们的活动与声音。就在儒家被奉为经典不久的公元一世纪,汉代的学者在孔子旧居中发现了一些以不同字体记载的典籍,因此就面临了一个如何鉴定其真伪的问题。从此以后,儒家便在大致上分为两派,分别是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属于今文学派的儒家信奉汉代一般通行的版本,而古文学派的学者则相信那些新发现的版本;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古文经”是因为其采用的字体到了汉代已经不再为人所用。但是,这两派之间的真正区别并不仅仅是所用版本的不同,而是反映了他们对儒家经典诠释的不同。到了三世纪,汉代灭亡,儒家遭遇到更严重的挑战。他们不但要寻求内部的统一,同时还要对付外部的挑战者-佛教。理学在十一与十二世纪的兴起,自然可以视为儒家成功的复兴。但其实这一成功,正是以理学的折

对比中西方翻译历史

中西方翻译简史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前后共出现过5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由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最具权威性。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出现在11世纪至12 世纪之间。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

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无疑影响了《圣经钦定本》的译者。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以通俗、优美、流畅的语言闻名于世,被视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机的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花费17年时间译出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英国的查普曼用18 年时间译出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是译作中的精品。 翻译的第五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在这段较长的和平时期内,西方的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先进的技术条件。翻译不再只限于宗教和文学领域,而是迅速地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 我国的翻译同样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了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同西方出现的几次翻译高潮一样,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1
中 外 历 史 大 事 年 表
(中国史 约三四百万年前~21 世纪初 世界史 约三四百万年前~20 世纪初 箭头上方为中国史,下方为世界史)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禹建立夏朝
商朝建立
约三四百万年前距今约 170 万年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 距今约 1 万年 公元前 3500 年左右
约公元前 2070 年 约公元前 1894 年 约公元前 1600 年
人类出现
埃及和两河流域出 现了早期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 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分封制与宗法制出现(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西周建立 B.C.770 春秋开始
公元前 1046 年 公元前 8 世纪 公元前 6 世纪 公元前 509 年
B.C.356
战国开始
商鞅开始变法
秦朝
公元前 221~207
西汉
公元前 202 年
公元前 475 年 公元前 334 年
斯巴达和雅典城 邦建立
佛教产生
罗马共和国建立
亚历山大开始 东征
A.D.25 东汉 公元前 27 年 公元 1 世纪
三国鼎立
220~280 年
建立西晋 建立东晋
265 317 395 476
建立隋朝
581 710
罗马帝国时代 开始
基督教
罗马帝国分裂
西罗马帝国 灭亡
伊斯兰教产生
后金改清 建立唐朝
618 646
北宋建立 南宋建立
960 1127
建立元朝
1271
建立明朝
1368 14~16 世纪 1492
建立清朝
1519~1522 1636 1640
清军入关
1644
日本大化改新 开始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
麦哲伦环球 航行
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
1649
1660
1688
1689
1765
1769
1773
1774
1775
1776
处死查理 一世
斯图亚特 王朝复辟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波士顿倾 茶事件
第一届大陆 .4.19 来克星 .7.4 《独立宣言》 会议 顿枪声 美国建国
1777
1781
1783
1785
1787
1789 .7.14 攻占巴士
1791
1792
萨拉托加 北美独立战争 英国承认美国 瓦特改良蒸汽 大捷 结束 独立 命爆发) 机
美国制订宪法 (确立联邦制)
《人权宣言》
法兰西第一共 和国建立
底狱(法国大革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六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试题

专题六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选择题 1.(2017·德州模拟)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下列属于他思想的是( ) A.“无为” B.“仁” C.“法与时移” D.“兼爱”“非攻” 2.(2017·郴州一模)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下面四点看法。其中代表法家观点的是( ) A.兼爱,非攻 B.“法治”,中央集权 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D.“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3.(2017·临沂三模)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4.(2017·泰安非毕业班学考)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5.(2017·呼和浩特中考)报纸是近代各种思想传播的主要工具。下列报纸以宣传君主立宪制为主旨的是( ) A.《申报》 B.《民报》 C.《南风报》 D.《万国公报》 6.(2017·六盘水模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2 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西方史学思想史》课程大纲

《西方史学思想史》课程大纲 (History of Western Historical Thoughts) (2015年秋) 一、课程目标 西方的历史书写,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留存至今的西方史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历史和历史学的思考,深刻影响着当代的历史思想建构与编纂实践,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专业研究的入门书。本课程撷取西方历史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按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至十九世纪的时序依次编排,辅以参考性的同时期经典及今日研究成果,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集体讲读,力争实现如下目标: 1. 引导学生熟悉西方史学经典文献的分布,了解西方史学编纂的演进,形成对西方史学经典作家、作品与思想流派的整体认识。 2. 教授学生专业文献解读方法,使学生学会准确提炼与清晰概括内容较抽象的史料信息,特别是能够初步解读一些英文原典文献。 3. 提升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反复强化其问题意识,提升其研究表述质量,力争做到立论鲜明、论从史出、逻辑自洽、形式规范。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分3个模块,含14个专题。模块一(专题1-5)为古典史学,模块二(专题6 -10)为中古与近代史学,模块三(专题11-14)为现代史学。课程共40课时,其中下述14个专题拟用30课时(专题14用4课时,其余每个专题用2课时),绪论和结论共用4课时,两次阶段研讨共用4课时,其余2课时用作机动(如个别专题超时所用、法定假日等)、辅导与答疑及考试与课程论文指导等。 专题1:希腊史诗中的史与诗 1. 必读经典 荷马:《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选读经典 (1)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赫西俄德:《神谱·工作与时日》,王邵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刘知几与章学诚史学思想比较

刘知幾与章学诚史学思想之比 ——《史通》与《文史通义》读书札记 刘知幾与章学诚同为中国古代的史学大家,他们的史学思想代表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代表作《史通》及《文史通义》则是两人思想精髓的体现,他们的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章学诚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幾的思想,因此两人的思想在史学批判理论、史家修养理论等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但同时两人又在史识与史德、史法与史意及史书编纂等地方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一、史学批判理论的共通之处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判发展历程中,刘知幾奠定了古代史学批判的理论基础,而章学诚则完善了史学批判理论,使其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因此,他们的史学批判思想存在着共通之处,表现在: 一、注重秉笔直书,讲求实事求是。刘知幾在《直书》和《曲笔》篇中总结了历代史家两种截然相反的“直书”与“曲笔”操守,他本人倾向于撰述能够“秉笔直书”,反对“文过饰非”。他强调史家写史要有“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的“实录”精神(《史通·直书》)。在史书文风上,他强调贵在“质朴”,切不可“喻过其体,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史通·载言》),否则就会在写作时失实,导致以文害事。 章学诚继承和发扬了刘知幾这种“秉笔直书”的修史之法,并强调史学“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章学诚强调史家应“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文史通义·史德》),即在史书的书写中应尽量尊重客观史实而不要过分地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测成分。 二、强调史学的现实功能,即“经世致用”。刘知幾在修史过程中一直坚持着“以史为鉴,以史辅政,以史教化”的立言宗旨。他说:“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史通·曲笔》),同时又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史通·直笔》),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