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第四纪冰期与环境的关系

试论第四纪冰期与环境的关系

试论第四纪冰期与环境的关系
试论第四纪冰期与环境的关系

试论第四纪冰期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第四纪是地质发展史中最新的一章,自然界在此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纪冰期的出现。第四纪冰期的出现,明显地改变了地球的自然面貌,无论大陆和海洋,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即冰川还对陆地表面进行塑造,引起全球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陆轮廓的变化。同时,对生物界影响最大的,表现为喜冷生物群的发展的分布区的扩大。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冷与冷暖波动。

关键词:第四纪冰期生物界海面升降气候

1冰期与间冰期的特征

冰期 ice age 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冰川期。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 1.5 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 3 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

2第四纪大冰期总体印象

2.1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分布

根据地质记录,大约在晚第三纪即距今1400~1100万年前冰期即已开始,但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现象。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把格陵兰和冰岛全都覆盖了;劳伦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到纽约和辛辛那提一带;斯堪的那维亚冰盖达到北纬48°,几乎把欧洲的一半都掩埋住,冰盖最大厚度约达3000m;西伯利亚冰盖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大约达到北纬60°;许多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山、高加索山、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山地冰川。在南半球,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地也都发现第四纪冰川的遗迹。这些冰川曾经发生过多次进退,并且每次活动都遗留下具有特色的冰川堆积物。第四纪冰川活动历史就是根据冰碛物的研究结果而恢复的。

2.2第四纪冰期划分与对比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1909年,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物研究结果,划分为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表1)。其后,世界各地根据当地冰川沉积物研究的结果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并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对比(表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认为典型的4次冰期是距今70─80万年以来发生的冰期,在这4次冰期之前又划分出多瑙和比伯两次冰期。在30年代,李四光根据对庐山冰川遗迹的研究,把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近年对中国西部新疆、祁连山、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冰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冰川遗迹,如遗留在高山顶上的冰川湖,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第四纪冰川是客观存在,气候曾经出现多次寒暖交替也是事实。但对中国东部是否普遍存在过第四纪山地冰川,当前还存在着争论。

3第四记古气候概述

3.1 第四纪古气候

第四纪气候以全球变冷为最突出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的移动,即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地四纪冰期鼎盛时,全球大陆有20%~30%的面积为冰川覆盖,据R.F.弗林特估计,总面积达44.38×10 平方公里,而现在仅有10%的面积被冰川覆盖。第四纪古气候变迁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的降低,但气温的下降值与维度和海拔高度有关。冰期时,高纬地区温度降低最大,中纬度地带的气温比现在平均低8 ~12 ℃,低纬地区降低最小。在相同纬度地区,大陆气候区,气温下降值大,海洋气候区,下降值小。第四纪全球温度并非直线下降,而是波动式的周期性变化,因此,表现为冰期与间冰期的周期性交替。

冰期时各大陆的气候条件及冰川规模并不相同。位于海洋性气候区的欧洲和北美,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和发展;在大陆气候控制下的亚洲大陆北部,气温虽然非常低,但湿度小,属与干寒气候,不利与冰川的形成和发展。中纬度大陆内部,冰期时因反气旋强盛,湿度小,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占优势,因而形成的是大面积的沙漠和黄土,即现代中纬的沙漠黄土带,冰川不发育。

冰期发展的各个阶段,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初期温度开始下降,相对湿度增高,出现湿冷气候,冰川急速发育。当冰川发展到最盛时期,地面被冰雪覆盖,反射加强,蒸发减弱,温度继续下降,湿度相应下降,降水量也随减少,于是出现典型的干冷冰期气候。冰期末期,温度逐渐升高,冰川开始消融,相对湿度仍然很低,出现干凉或干温气候。冰期时气候带向低纬方向移动,在山岳区向山麓依动。

3.2 中国东部的第四纪古气候

我国东部的气候虽然长期处在东亚季风控制下,但在第四记期间由于受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的影响,冬夏季风的极峰位置发生周期性南北移动,多次出现冷暖干湿交替现象.冰期,亚洲内陆冷高压势力增强,冬季风加剧,极锋南界移至西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此时我国东部正处于冷高压的前锋地带,温度低,湿

度小,缺少足够的水分,难以形成冰川,广大地区植被稀疏,地面裸露,在盛行的西北风作用下,有利于风

尘的搬运和堆积,形成大面积的黄土.有些地方冰缘现象发育,如河北阳原虎头梁顶黄土期的融冻褶皱,

九属于晚耕新世晚期的冰缘现象.东北地区湿度略高,冰缘冻土十分发育,猛犸象,披毛犀喜冷动物群广

泛分布.

间冰期,亚洲内陆变为低压中心,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势力减弱,极峰位置北移,一年之中夏季风占优势,太平洋暖湿气流长屈直入到大陆内部,控制了东亚大陆的气候变化.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河湖发育,植物繁茂,繁殖了喜暖的犀牛,象等动物群.这个时期南北之间的气候差异减弱.

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在特定的季风环境中,第四纪期间的气候是严寒与干燥同时出现,潮湿与温暖同

时存在,但在冰期和间冰期的最盛期更增强了他们的大陆性和海洋性,使气候环境或更加严酷或更为适宜,

3.3中国西部的第四纪古气候

我国西部深居亚洲大陆内部,大陆性干旱气候占统治地位,又因地势起伏剧烈,气候垂直分带明显.第四纪以来高山地区被山岳冰川覆盖,至今高山上仍有山地冰川.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发育了永久冻土层.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丰富,海洋性冰川发育,冰川到达山麓地带.各大盆地发展成干燥沙漠气候,形成盐湖和沙漠.

西部高山冰川作用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古冰川分布只限于山岳地区,并被大型的沙漠盆地所隔开;

(2)由于冰川所在纬度及隆起高度不同,接受的降水量不同,冰川发育规模也有差异;

(3)古冰川类型与现今的高山冰川大体相同,主要是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和覆盖冰川,但古冰川规模远比现在大;

(4)高山冰川在第四纪期间从未全部消融,只有规模大小之。

西部冰期与间冰期划分及其气候特征

(1)希夏邦马冰期:发生在早更新世,其雪线的现代高程位于6200~7000米。

(2)帕里间冰期:在海拔4000米高度分布有湖相沉积,代表凉爽到温暖湿润气候。

(3)聂聂雄拉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冰川规模最大。

(4)加布拉间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主要有湖相沉积,据孢粉分析,植被变化为针叶混交林—松栎林—松,木兰混交林。推测当时年平均温为5~7℃,降水量1000~1500毫米。湖盆周围有残留的红土风化壳。属于温暖湿润气候。

(5)珠穆朗玛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冰川遗迹保存完整,又两次大规模发展阶段。

(6)冰后期:早期教温和,晚期教冷,并有小冰期发生。现年的年平均气温为0℃。

4 第四纪海面变迁

4.1第四纪海面变迁及其原因

许多地质迹象表明,第四纪期间大洋面的位置并非永恒不变,它时而升高,时而降低,从而引起了多次沧海桑田的变迁。海面升降改变着海陆间的轮廓,世界上许多大陆架时隐实现,有时升出水面成为陆地,有时隐没在海底为广阔的浅海,这种变迁在地质历史上层出不穷,沟通亚洲与北美大陆的白令海峡,在第四纪期间就曾多次出露水面成为两大洲之间的陆桥,成为新旧大陆生物群交往重要通道。

引起海面变迁的主要原因,一是构造运动,一是气候波动,这两种因素对海面变迁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但有时互相交叉又互不易区分。

冰期,大洋中的部分海水以冰川形式固结在陆地上,不能随正常的大气循环及地表径流回到海洋,因此水体减少,水层减薄,导致洋面下降.间冰期,气候转暖,冰川消融,大量融水回到海洋,海水体积增加,水层加厚,导致海面上升.这种海面升降变化是全球性的,而非局部性的,而且具有同时性的特点,海面升降的幅度也相近似.但因各地区构造运动的干扰,同一时期海面升降的标志高度相差悬殊.就目前的研究,第四纪晚期海面下降的最低点比现今海面约低130米,海面上升达的最高点比现今海面大约高10米左右。

4.2 中国海域的海面变迁

中国东部各海域自更新世以来曾发生过多次海面升降,特别是晚更新世初以来,沿海平原普遍发生过三次明显的较大规模的海浸和海退.这些沧海桑田的变化,无论在大陆上或海底都留下了一系列遗迹。东部平原的海相层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如华北平原,苏北平原及长江下游平原,都有若干海相沉积埋藏在平原深处,其分布范围可从现在海岸向内陆延伸近百公里,甚至沿河谷上塑数百公里。从微体化石分析,东部地区大体平行于海岸线排列的白洋淀—微山湖—洪泽湖—太湖等湖泊,第四纪期间都曾程度不同地经受海浸影响,我国东部诸海域的海底广泛地遗存着陆相或滨岸相沉积层及相关的生物化石,表明这里曾经历了数次海退而出露在海面以上成为陆地。

4.2.1 渤海海面的变迁

渤海周围既有构造上升区,也有大范围的下沉区,河北平原就是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沉降区,组成平原的第四系有陆相沉积层和海洋沉积层,晚更新世以来渤海发生至少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海拔浸和两次海退,其中以距今15,000年前的海退规模最大,海面下降的幅度可达-130米左右,三次海退的命名是根据海浸所达到的最远而定的。

沧州海浸:发生在晚更新世早期的一次海浸,海岸线可达沧州附近,北段可达白洋淀以东地区.自西向东谁深逐渐加大,在黄骅以东的高湾至南排河一带水深达10~20米。山东莱洲湾西岸水深达40米。

献县海浸:这次海浸范围较大,海相层分布广泛,向西可达河北献县一带。海相层厚度达20余米,黄骅县的歧口至盐山县城为主要沉积区,向西逐渐变薄,至献县附近尖灭。在山东莱洲湾一带的博兴,恒台,该海相层也广泛分布。

黄骅海浸:此次海浸发生在全新世,海浸范围,在辽东湾北岸达到盘山地区,渤海湾西岸可达宝堤,天津,文安,黄骅地区,莱洲湾西岸到达广饶地区。当时的海面比现今的海面高2~4米左右。

4.2.2 黄海海面的变迁

第四纪期间黄海海面变化的形式各地不一,在隆起的基岩海岸有高出海面的阶地,在沉降海岸平原深处埋藏有海相层,在广阔的浅海底上有淹没的陆相沉积及于其相关的生物化石。晚更新世,黄海同渤海一样,经历了若干次海面升降过程。全新世的海浸,海水向陆地伸入100~200公里,南黄海的岸线可能位于洪泽湖~高邮湖一线,水深达30~40米。

4.2.3 东海海面的变迁

杭州湾以南的东海沿岸地区,第四纪以来为褶皱隆起带,更新世海浸不明显,全新世海浸规模扩大。更新世晚期,东海发生大规模海退,当时的海面下降到-150至-160米,大陆架变成陆地,一些大型的哺乳动物曾群居于此。

5第四纪冰期时的生物界

5.1第四纪冰期时生物的演变

在第四纪时期,主要受气候波动即冰期与间冰期多次更替的影响。有些哺乳动物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而发生迁徙,并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发生变异;有些则不能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自身的演化而绝灭;同时在新的环境中,也有新属,新种的出现。在各大陆之间,陆生哺乳动物区系因气候变化发生交流,最明显的是第四纪冰期所引起的海退,各大洲之间出现陆桥,从而成为动物迁移的通道。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的白令陆桥是动物群交流的重要通途,使东西两大陆的动物群存在着很多相似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马类起源于北美,通过陆桥移到了欧亚大陆,而象类则通过陆桥从欧亚大陆迁到了北美大陆。

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出现,加速了植物群的分化和演变。草本植物高度繁荣,它们多由木本植物演化而来,生态类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年一枯一荣,利用种子或根部延续生命。第四纪植物逃避恶劣气候的另一途经,就是大规模迁徙,即随着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植物群发生频繁的迁徙。植被带的迁徙有三个方向:一是受纬度方向控制,沿着南北方向迁移,这是全球性的移动;第二是受经度方向的控制,沿东西方向的迁移;第三是受地形高度的控制,在山岳地区植物群做垂直方向运动。在北半球第四纪冰川鼎盛时期,大陆冰盖和永久冻土区的范围扩大,植物带发生显著移动,北方耐干寒的植物向南迁移,喜湿热的植物带向低纬方向压缩。间冰期气候转暖,植被带又向高纬方向移动。全球各个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植物迁移的距离和方向并非完全一致,迁移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属种皆能回到原来的分布区。

5.2我国第四纪冰期植物群的特点

总的来说,第四纪冰期我国的植物群主要是由云杉、冷杉、松等组成的寒温带针叶林,这种针叶林在第四纪各次冰期中所达到的南界各有不同,南北各地造林树种也不一样。但是这种森林不是生长在冰盛时期,而是出现在盛冰期以前和以后,即在冰期来临和结束时期。盛冰期中很多地区为干草原或不毛之地,间冰期中,则以亚热带,暖温带阔叶林为主,但各次间冰期中,造林树种也不相同,北方各地孢

粉组合中温带树种偏高,南方的则以亚热带树种为主。不论寒温带针叶林或是亚热带阔叶林,其南北界线各冰期间冰期都有差异。总之,我国第四纪冰期植物群,随地势,气候和地区不同,各有其不同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决不是全国统一的,更不是第四纪以来都于现代差不多。

6.结论

总结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第四记冰期的出现对环境起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冰期出现导致气候变冷,又因间冰期的交替出现,使气候出现冷暖波动。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导致生物迁移和海平面变化。植物随冰期和间冰期大陆冰盖的进退,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现象,植被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冰期来临时,地球表面大量水分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间冰期时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回归海洋。而生物的迁移也因海域变迁发生连锁效应。因为在冰期内,许多浅海滩露出海面,甚至使原来为海水隔绝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生物迁徙提供了条件。

本论文在张志沛、姚改焕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曹家欣.第四纪地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136~184

[2].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90~109

[3].刘鸿雁第四纪生态学与全球变化[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年.64~87

[4].李四光.第四纪冰川[M].科学出版社.1975年

[5].景才瑞,刘会平.论中国的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

[6].张京生,李向海.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里程碑—《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J].2006年.

[7].刘时银,永建,李晶,上官冬辉,张勇.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J].2006年.

1.加:英文翻译部分

2.参考文献格式不对修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实验室简介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实验室简介 概况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实验室主要以我国不同类型的地质记录为对象,研究第四纪以来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地质环境的形成、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化特征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学联系,探索人类及生物演化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构造地貌、环境变迁等相关地质作用对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控制作用。 主要研究领域 (1)晚新生陆相沉积与古环境; (2)过去全球气候变化; (3)新构造运动与地貌演化; (4)古生态、古冰川学研究; (5)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与服务; (6)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与灾害效应研究。

实验条件 目前,服务于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实验室拥有的测试仪器主要包括: (1)英国产Mastersizer-2000型激光衍射粒度仪,主要用于松散堆积物的粒度测试; (2)意大利产EA-3000型化学元素分析仪,主要用于松散堆积物及水样品有机碳、氮、氢、硫等化学元素的含量测试;(3)南京湖泊地理所研制的CSC-1型碳酸盐分析仪,主要用于松散堆积物碳酸盐含量的测试; (4)英国产Bartinton-MS2型磁化率仪,主要用于野外及室内样品的磁化率测试。 上述所有仪器目前运行良好,为地调、科研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科研队伍状况及人才培养: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人,以中青年博士为主。其中涉及构造地貌、第四纪古环境、古冰川、古生态等多个研究领域。同时,本实验室特别注重后续力量的培养,近年共培养博士3人、硕士6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人。

实验室开放运行设想: (1)实验室实行对国内外开放,为地球科学研究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检测数据; (2)聘请客座研究人员,与实验室成员合作,服务于开放实验室的学术发展。

探究第四纪环境变迁及其对人类进程的现实意义

探究第四纪环境变迁及其对人类进程的现实意义 【摘要】人类是现今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只是地球的监护人,而不是拥有者。通过对第四系及第四纪古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第四纪古气候对古生物的影响及第四纪古生物对古环境变迁的作用方式,探究其中相互作用的机理,找出当今地球环境变迁的某些缘由,甚至是推断地球未来的命运走势。 【关键词】第四纪;人类进程;古环境;文明 第四纪大约为1.8Ma以前至今,是地球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第四纪不仅是4600Ma地球历史中最新的一页,而且,在这一时期,全球气候变化频繁,我们人类也在走向真正的文明。 借助大陆和海洋记录,我们知道,在第四纪期间,地球存在多个由冷变暖的韵律性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而我们现在则处于温暖、潮湿的间冰期,在第四纪,大冰盖的多次出现和消亡引起的冰川作用,对地表地貌和全球气候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大冰盖的扩张和消减导致了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当冰盖扩张时,地球海平面将会下降,当冰盖退缩是,海平面又逐渐上升,这种周期性的均衡变化,对地球上的海侵作用,沉积作用等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此外,还有冰川作用带来的沉积,剥蚀,以及对全球气候的重大影响等。 除了冰川作用,在河流和湖泊的沉积物中,水文记录同样可以很好的反应当时的气候变迁,这主要通过湖泊、河流的水面变化,湖水或河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的演变,湖泊或河床沉积以及湖泊,河流中不同生活习性的水生生物的遗迹组合来推知当时的降水情况、变化和各类物理化学条件。 其实,不仅河流湖泊的湖相沉积能够很好的记录气候变迁,沙漠地区也可以。沙漠地区通过记录地表遭受剥蚀和堆积的年代变化、区域变化及其水文地质变化不仅仅对古气候的变迁有重要研究价值,甚至对于未来气候变化走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实际价值。 而在湿润、温暖的热带地区,由于动植物化石种类丰富,数量也最多,利用对动植物的研究,可以用来追踪第四纪动植物的分布状况,推知到全球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状况,这样,借助植被类型分布就能够反映当时的气候状况和气候变迁了。 我们知道,第四纪的环境与现代的地质环境比较接近,与人类活动也最为密切,而且具有不同于以前的地质时期沉积物的岩性特征。从2.5Ma B.P至1.5Ma B.P制造石器的能人到后来使用火的直立人直至智人,人类的进化历程在第四系的记录中较为丰富,从实用的石器工具,生活遗迹到古人类化石,这些渐进的进化历程在在岩溶洞穴中的保存最为普遍,这是由于洞穴中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人类从很早就开始在洞穴里生活,因此,有些洞穴常常记录了人类很长时期的生湖状况,包括工具,食物,甚至人类社会文明的启蒙。由于人类存在的广泛性和

冰冻圈概论思考题

冰冻圈科学概论秦大河 部分名词解释:(辞典上没有) 1.辐射强迫是对某个因子改变地球–大气系统射入和逸出能量平衡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它同时是一种指数,反映了该因子在潜在气候变化机制中的重要性。 冰冻圈的分类和地理分布任贾文 第一节冰冻圈的全球分布、组成和分类 第二节陆地冰冻圈的分类及分布 第三节海洋冰冻圈的分类及分布 第四节大气冰冻圈的分类及分布 冰冻圈的形成与发育任贾文 第一节冰冻圈形成和发育的条件 第二节冰冻圈形成和发育的物理基础 第三节积雪和其他固态降水的形成 第四节冰川(盖)的形成与发育 第五节冻土的形成和发育 第六节海河湖冰的形成与发育 不同尺度的冰冻圈演化任贾文 第一节构造尺度冰冻圈演化 第二节轨道尺度冰冻圈演化 第三节晚更新世亚轨道尺度冰冻圈演化 第四节全新世以来冰冻圈变化 第五节小冰期以来冰冻圈变化 第六节冰冻圈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 米兰科维奇理论:他提出了地球冰期循环是地球轨道变化改变了季节之间的热平衡而引起的理论。气候变化存在着三个天文周期:每隔2万年,地球的自转轴进动变化一个周期(称为岁差);每隔4万年,地球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变化一个周期;每隔10万年,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变化一个周期。 末次间冰期:即为末次冰期的前期。末次冰期是指到目前为止地球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大冰期。 D/O循环(事件/旋回):格陵兰深冰芯记录揭示出末次冰期内存在多次持续几百至几千年的相对温暖期。Y/D事件(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向全新世过渡时期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的快速降温转冷事件。Heinrich冷事件(H事件)Heimich事件以北大西洋发生大规模冰川漂移事件为标志,代表大规模冰山涌进的气候效应而产生的快速变冷事件。 B-A事件:晚冰期期间(即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时期)新仙女木事件之前的Boling事件和Allerod事件,均为暖期。 思考题: 总辐射强迫为正值,导致气候系统对能量的吸收。二氧化碳是对总辐射强迫的最大贡献。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大多数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在改进的估算中气溶胶冷却比以前估算的要低。 1.冰冻圈变化的观测和冰量计算 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测试可以获得冰冻圈变化的观测数据。 冰量的计算采用物质平衡 2.未来冰冻圈变化预估 IPCCAR5对冰冻圈全的预估认为,未来几十年至21世纪末,冰川、海冰,积雪和冻土都会持续萎缩。但预估的信度较低,这不仅是因为影响冰冻圈变化的温度、降水等的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冰冻圈自身的物理过程和对气候的响应机理比较复杂。 3.冰冻圈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 冰冻圈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极为重要。由IPCCAR5中的可以得到以下信息:最近几年海平面上升速率几乎没有增加(AR4中变化范围较大也可能是部分原因);海洋热膨胀的贡献有所减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 河北平原属华北地台的华北断拗带的一部分,是自中生代以来以下降为主,伴随短 暂上升所形成的断陷盆地。据构造、新生界地层与下第三系地层发育情况,划分出三级构造单元,自西向东包括冀中拗陷、沧州隆起、临清拗陷、内黄隆起、黄骅拗陷及呈宁隆起等,并以断裂为其控制边界。新生界地层广布全区,一般厚度1000~3500米,厚者达5000米以上,薄者仅500~800米(参阅基底构造及第四系厚度示意图) 。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厚度与展布方向,受构造、古气候与古地理环境的控制 和影响,其空间分布均有较大变化。在山前平原是具有明显的多骱性沉积旋回的冲积洪积或冰川一一冰水堆积地区;中部与东部平原为多层交迭的冲积湖积地区,滨海平原则以冲积为主夹有海积层的地区。此外,在沧州地区东部及永年一一肥乡一带见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以及地层中普遍见到多层古土壤与沉积间断的残积层。第四系沉积厚度在拗陷区达500~600米,隆起区350~450米,近山麓地带150~300米左右。 第四纪以来出现数次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对本区第四纪堆积物起着控制作用。据 前人资料,在太行山东麓有两次以上冰川活动,属山岳冰谷冰川类型。据近年初步勘探结果,在固安一一保定一一柏乡一一临漳一线以西钻孔中,见有数层棕黄、红棕色含泥砾卵石及泥砾层,深部见有风化含泥砾砂;在此线以东的钻孔中偶尔见有磨光漂砾,似属冰川一一冰水停积物。又据东部平原钻孔中孢粉资料,亦反映有数次寒冷或温凉与温暖气候的孢粉组合;重砂矿物中出现稳定矿物与非稳定矿物的含量与组合的交替变化,亦表明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化学风化程度不一。 本区第四纪稳定地继承着第三纪以来的构造特点,处于持续下降为主的新构造运动 巾。但由于下降幅度不一,蓝伴随短暂相对的上升,拗陷区与隆起区沉积物特点也因此各异,拗陷区内堆积速度快,并处于还原环境为主,往往粒度较粗分选差,土色灰暗,湖沼相地层较发育;在隆起区堆积速度较慢,并处于氧化环境为主,土色发红,冲积相地层较发育。在构造单元边界由于不均匀沉降运动,常发生断裂与火山活动,致使堆积物厚度与成因类型发生骤然变化。 第四纪以来,受到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所造成的古地理环境,也影响着第四纪堆积 物厚度与成因类型。在山前平原不同时期冲积扇(或冰水扇),以中更新世时期规模最 大,其后日趋缩小,扇前与扇间洼地则逐步扩大;中、东部平原接受来自太行山及古黄河的大量碎屑物质,发育了呈条带状作北东向分布的堆积,土层中见有淤泥层及含石膏晶休;在滨海平原上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发育有四层海相层。由于不同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差异,下更新世时期主要发育湖相堆积物,其后逐渐演变成不同类型的冲积物。 本区第四系地层划分,以沉积岩石地层学方法为基础,气候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 合古生物及部分绝对年龄资料综合划分,由新至老划分为四个地层组。 全新统(Q4):是一套以冲积为主,夹湖沼、海相沉积的堆积物,由灰黄、灰黑色 含淤泥质亚砂土、亚粘土夹细砂、粉砂组成,结构巯松。在献县一一河间一一文安以东一1O一

冰冻圈概论思考题

冰冻圈概论思考题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冰冻圈科学概论秦大河部分名词解释:(辞典上没有) 1.辐射强迫是对某个因子改变地球–大气系统射入和逸出能量平衡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它同时是一种指数,反映了该因子在潜在气候变化机制中的重要性。 冰冻圈的分类和地理分布任贾文 第一节冰冻圈的全球分布、组成和分类 第二节陆地冰冻圈的分类及分布 第三节海洋冰冻圈的分类及分布 第四节大气冰冻圈的分类及分布 冰冻圈的形成与发育任贾文 第一节冰冻圈形成和发育的条件 第二节冰冻圈形成和发育的物理基础 第三节积雪和其他固态降水的形成 第四节冰川(盖)的形成与发育 第五节冻土的形成和发育 第六节海河湖冰的形成与发育 不同尺度的冰冻圈演化任贾文 第一节构造尺度冰冻圈演化 第二节轨道尺度冰冻圈演化 第三节晚更新世亚轨道尺度冰冻圈演化 第四节全新世以来冰冻圈变化 第五节小冰期以来冰冻圈变化

第六节冰冻圈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 米兰科维奇理论:他提出了地球冰期循环是地球轨道变化改变了季节之间的热平衡而引起的理论。气候变化存在着三个天文周期:每隔2万年,地球的自转轴进动变化一个周期(称为岁差);每隔4万年,地球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变化一个周期;每隔10万年,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变化一个周期。 末次间冰期:即为末次冰期的前期。末次冰期是指到目前为止地球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大冰期。 D/O循环(事件/旋回):格陵兰深冰芯记录揭示出末次冰期内存在多次持续几百至几千年的相对温暖期。 Y/D事件(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向全新世过渡时期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的快速降温转冷事件。 Heinrich冷事件(H事件)Heimich事件以北大西洋发生大规模冰川漂移事件为标志,代表大规模冰山涌进的气候效应而产生的快速变冷事件。 B-A事件:晚冰期期间(即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时期)新仙女木事件之前的Boling事件和Allerod事件,均为暖期。 思考题: 总辐射强迫为正值,导致气候系统对能量的吸收。二氧化碳是对总辐射强迫的最大贡献。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大多数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在改进的估算中气溶胶冷却比以前估算的要低。 1.冰冻圈变化的观测和冰量计算 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测试可以获得冰冻圈变化的观测数据。 冰量的计算采用物质平衡 2.未来冰冻圈变化预估

NUIST地球系统模式研发及对末次盛冰期全球季风活动的模拟

NUIST地球系统模式研发及对末次盛冰期全球季风活动的模拟为了满足当前国际上对古气候形成原理、无缝隙天气预报、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未来环境变化预估的需求,本研究采用已有的ECHAM v5.3, NEMO v3.4, CICE v4.1三个性能优越的分量模式,通过利用当前最先进的耦合物理过程,在 OASIS3-MCT并行耦合器的耦合下参与研发了第一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 模式(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enolog (NUIST)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1,NESM1)。通过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强迫场驱动模式,评估了耦合模式的模拟性能,并将模式应用于研究末次盛冰期四种强迫对全 球季风活动的影响。首先,在1990年代强迫条件下驱动耦合模式进行长时间积分,利用模式达到平衡态后的输出资料,对将模式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大气响应在当前公认的模式评估标准下进行定量评估,并与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耦合模式结果进行比较。 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出全球海表面温度的气候平均态和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年循环特征,也能较好地反应降水的气候平均场和季风降水模态,而较 难描述季风降水的春秋非对称模态。对ENSO的空间结构特征、周期功率谱、ENSO 锁相及两类ENSO(CP/EP-ENSO)的模拟较为真实,但模拟的准两年周期的ENSO事 件偏多,CP-ENSO振幅偏大。模式较准确地把握了MJO活动范围和强度、空间结 构特征和其东传特性,然而MJO传播速度比观测偏慢。 同时模式也能够合理地模拟出PDO,NAO, AO,AAO等主要气候模态的空间特征。与20个CMIP5耦合模式定量比较发现,模式在月平均海温变率、冬季ENSO变率的EOF1,、AAM的S-EOF1空间结构和降水的模拟上具有优势。其次,为了检验耦合模式的气候敏感性,采用LGM时期的强迫条件驱动NESM1模式,利用现有对LGM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 姓名:彭顺风 学号:2013020587

目录 一、概述 (1)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2) 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3) 2.2 第四纪雨期和间雨期 (4)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判断的依据 (5) 3.1 古生物依据 (5) 3.2 地质依据 (6) 3.3 地貌依据 (6) 3.4 土壤 (7) 3.5 其它依据 (7) 四、结论 (7)

一、概述 从侏罗纪开始,世界气候演变的总趋势是气温逐渐下降,到第三纪末期,世界气候已经普遍变冷。这样发展的结果,就导致第四纪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此时期,寒冷气候带向南扩展,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在冰期中为冰川所覆盖。世界各大陆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冰川面积和体积的数字,据各学者的估计稍有出入,总的来说,在第四纪最大一次冰期时,世界大陆有1/4—3/4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图1)。 而现代冰川覆盖的大陆面积仅占1/10。当时大陆上的冰川加上永冻层和海冰的面积,总计达一亿平方公里。当时分布在北半球的约占

2/3,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1/3。目前世界上冰川的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70%,而在北半球的仅占30%,前者主要在南极洲,后者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和北极诸岛。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覆盖面积可参见图2。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气候的剧烈变化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之一。虽然第四纪气候与第三纪是过渡的,但气候变化与第三纪却是明显不同的。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具有反复地大幅度地变冷和变暖,有陆地冰川规模的扩大和缩小,即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雨期和间雨期。

第四纪末次间冰期—冰期的气候变化和驱动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e17141531.html, 第四纪末次间冰期—冰期的气候变化和驱动机制 作者:包浪李海平 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 摘要:重建第四纪环境使环境演变的时间框架可以建立起来,结合地层层序,可正确的解释地质沉积记录的环境信息,并将这些分散的地质信息记录进行对比。关于第四纪末次间冰期一冰期(130-10KaBP)的气候旋回的研究能比较详细的运用这些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本文通 过对末次间冰期一冰期的气候环境的描述,分析此种气候旋回的驱动机制。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变化;气候旋回;驱动机制 1.引言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早期,欧洲研究者依据阿尔卑斯山和斯堪的纳维亚山地冰川堆积物和基岩、漂砾上发现冰川擦痕远离现代冰川的分布情况,提出了“冰期理论”。最著名的是Penck和Bmckner(1909)对阿尔卑斯4次冰期(玉木、里斯、民德和贡兹)划分规模影响很大。 近年来对深海沉积有孔虫壳体中与冰量变化有关的氧同位素测定与古地磁测年法结合的研究,确定了称为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的多次冷期和暖期的交替存在及与之对应的米兰科维奇学说的验证和发展,大大更新了冰期的理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末次间冰期一冰期的环境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陆地化石、极地冰川和深海沉积氧同位素序列等反映环境变化信息。在这个时间段内,地球经历了暖期和冷期以及一些持续时间较短的气候波动(冰阶和间冰阶),这些环境的演变可以运用各种地质测年的方法来提供过去130KaBP相对可信的证据。 2.第四纪末次间冰期的气候变化 2.1气候状况 末次间冰期的开始表现约130KaBP,结束于约75KaBP,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在阿尔卑斯山称为里斯-玉木间冰期,在中国东部称为庐山-大理间冰期。这段时候的气候状况,在深海沉积物、冰芯氧同位素曲线和孢子花粉记录和海平面变化曲线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反映。大量气候替代性指标表明末次间冰期最暖时,北半球中纬度到高纬度的气候比现代要明显的温暖。 2.2温度记录

4.0冰期的成因

4、冰期的成因: 4.1、冰期的分布 冰期的定义各科学家的说法有区别。总体说来,无论是大冰期,冰期还是小冰期都是地质时期气候极端寒冷的时期,而冰川是气候波动的产物。地质时期地球上形成过多次冰期。许多学者经过长期的地质考察,年代测定等各项研究,对地质时期出现的冰期有了一定的认识,目前公认的有6次大冰期。 4.1.1、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时期的冰川活动: 距今28亿年至25亿年为新太古代,25亿年至16亿年是古元古代,在此期间曾出现过多次冰川活动。由于太古老了许多冰川证据已消失,所以有关这段时期的冰川活动资料较少。费雷克斯(1884)做了一些统计详见表2.1。其中最古老的是加拿大安大略的拉姆齐湖组与布鲁斯组和南非德兰土瓦的智水滨超群,发现有最古老的冰川岩石,混碛岩,其放射性同位年龄为小于2700Ma。目前较确定的有两期:一是从距今2600Ma到2500Ma,在许多地区,例如,美国、印度、加拿大等都有冰川岩石。二是从距今2375Ma到2208Ma之间的休伦冰期,这是较公认的一次大冰期;多数资料显示这次冰期主要发生在距今2288Ma,前后,持续时间约为80Ma左右。其余的还有在距今2000Ma,1800Ma和1720Ma等,这些仅是在个别地区发现有冰碛物,可能不是全球性的。总之,从距今1700-2700Ma的近十亿年的时间,地球上出现过多次大小冰期,其中休伦冰期距今2208-2375Ma和2500-2600ma期间的冰期是目前较多学者公认的。 4.1.2.新元古代时期的冰川活动: 从距今1000Ma到541Ma是新元古代时期,包括拉伸纪、成冰纪和埃迪卡拉纪。许多从事冰川地质研究的学者都讨论过这一时期的冰川活动。威廉斯(1975)据前人的资料与他的工作做了一个统计,详见图 2.4。图中将这段财期的冰川活动分为三组,分别为:975-935Ma,815-735Ma和695-600Ma其平均年代为615Ma,770Ma和940Ma,跨越了拉伸纪,成冰纪和埃迪卡垃纪。费雷克斯(1981)认为这些概括不全面,所以他做了一些评述。这段时期的冰川活动在澳大利亚有很好的发育,保存也较完整。这里的冰川地层分为两个地层单位,较老的是斯图尔特冰川岩,其Rb-Sr同位素年龄为约750Ma;样品取自冰碛岩中共生的页岩;另一个是较年轻的马里诺安冰川岩,其Kb-Sr同位素年龄为约670Ma。斯图尔图冰川岩分布很广泛,而且可能是海相沉积为主,马里诺安冰碛岩面积较小,其上覆盖一薄层的白云岩,在斯图特与马里诺安之间普遍存在碳酸盐岩层。 前塞武纪晚期的冰川地层在非洲也广泛发育,但其成因和冰川地层的古纬度是有争议的。在西南非,冰川沉积在嘎瑞普群和纳瑪群中形成地层,其中最老的冰川沉积是布劳贝克组,其中Kb-Sr同位素年龄为719±28Ma。在中非的加丹加地槽中的加丹加期序列中有两个混碛岩层;其下部的大砾岩的铀同位素年龄为840-710Ma,而层位较高的小砾岩在710-670Ma范围内。大砾岩层厚达300米,分布很广,且冰川沉积特征较常见;而小砾岩层厚约100米,分布较小也具有冰川沉积特征。西北非的冰川沉积包括塔奥尼和沃尔特冰川地层塔奥尼冰川地层的Kb-Sr同位素年龄的最大值为860±35Ma;沃尔特的混碛岩的K-AR同位素最小年龄约为620Ma,是山岳冰川的产物。 欧洲也广泛地发育着冰川沉积层,这里冰川岩年龄接近于威廉斯(1975)的第二组冰川,其峰值在770Ma。例如在格陵兰东北部的莫拉内斯伏组混碛岩层位的白云岩,其K-Ar年龄为799Ma,那威冰碛岩pring(1973)测定为840-710Ma。前苏联报导的冰川沉积物年龄在810-660Ma之间。 在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地槽的冰碛物年龄为850-750Ma,而东部的洛杰尔斯山组的冰川地层下部的火山岩年龄为820Ma,可见冰川年龄应小于820Ma;美国西北部温得米尔群的冰川作用发生在800-700Ma之间,南美洲巴西西南部的米纳斯告拉斯混碛岩年龄为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综地理(1)卷重绘版含答案(文军)

2019年文科综合全国3卷(地理部分) 重绘:文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C.原料来源分散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C.农业发展创新D.科学技术创新 参考答案:1.B2.D3.A 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4~5题。 图1 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参考答案:4.C5.B 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6~8题。 图2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 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A.原木B.农产品C.工业品D.石材 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设施陈旧B.运速太慢C.线路过密D.运输需求太小 参考答案:6.B7.A8.D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的黄土、红土以及冰川等方面来介绍第四纪地质在我国的研究中的进展概况。随着各种新型的、精准的测年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第四纪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关键词:第四纪红土黄土冰川测年技术 从第四纪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来追溯,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萌芽期(古代到中世纪)和发展期(中世纪至今)。第四纪这个名字是由法国学者德努瓦耶(J.Desnoyers)于1829年提出,1893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又提出更新世一名。所以第四纪是一门较古老的学科。尤其是北半球各国,在第四纪研究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些成就。六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与第四纪有关的学科深入发展,各种测试技术的应用及研究领域的扩大(如陆架区和深海区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大大促进了第四纪学科的发展;经典的理论正在经受着考验和挑战,某些传统的内容也正在不断更新。 一、第四纪红土研究进展 中国南方红土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广泛分布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第四纪以来季风气候环境下的产物,是中国南方古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的重要陆相沉积载体.该红土沉积通常由三部分岩性层组成,一般包括上部的下蜀黄土,中部的网纹红土层以及下部的均质红土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物质来源、地层学特征、土壤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磁学特征、生物特征等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对我国南方红土的成因、年代学、古气候学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很多丰硕的成果。 1.红土的成因 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中国南方红土的成因研究,但我国南方红土的物质来源和成因类型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目前对我国南方红土物质来源有冲积、洪积、风积、坡麓堆积风化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在肯定红土水成说的同时,提出我国南方局部地区网纹红土可能与冰川、生物和砾石风化作用有关。但是,我国亚热带南部和北部的红土物质来源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南岭以南的第四纪红色粘土系全新世前的水成沉积物,是高处古土壤和古风化壳被流水冲刷而下在河谷或低平处的堆积物.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南部广东省、华南地区的红土母质主要是水成的。另外一些学者研究了我国北亚热带网纹红土后提出,我国亚热带北部长江中下游网纹红土大部分系风积成因。近年来,江西、湖南、浙江等中亚热带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

末次冰期以来中国东部陆架沉积体系演变特征

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东部陆架沉积体系演变特征 江飞 21140433001 地质工程 摘要:本文总结了多年来国内外中国东部陆架晚更新世地层结构研究的主要认识,系统阐述了层序地层与沉积环境演化。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物输运量高、沉积作用受海平面变化影响强烈,是分析晚更新世沉积演化史的理想场所。末次盛冰期(22 ka BP)之前,海面的持续下降形成以浅海、三角洲及海陆交互沉积为主的强制海退体系域。进入盛冰期后,一个新的旋回开始,在海退体系域之上,相继形成了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在内新的4级层序:22~15 ka BP盛冰期时期,海面降至最低,形成低位体系域,包括陆架深切河湖沉积及风成沉积,以及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潮流砂体等;盛冰期结束的15~7ka BP时期,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形成含河道充填、湖泊、盐沼、潮坪、潮流砂体及浅海沉积的退积型海侵体系域;约7 ka BP以后,海面与现今海面位置基本相当,形成高位体系域,主要为三角洲和潮流砂等近岸陆架的沉积。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中国东部陆架海平面变化 更新世末次冰期全球海平面下降,到达盛冰期(LGM)后开始一个新的旋回。该旋回控制和影响了世界大多数大陆架沉积过程和地层格架,自末次冰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4级层序,研究此过程的层序地层学广泛应用于陆架地区地层沉积序列及沉积模式的建立。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西太平洋大陆架因具有高输送量且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强烈而成为了分析晚更新世沉积演化史的较为理想的场所。 1 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响应 图1是对中国东部陆架海底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物成因环境图的概括,系统展示了海底沉积环境随海平面变化的空问演化关系。 1.1低海面时期古滨岸带 在末次盛冰期到15.4 kaBP的末次冰期后期低海面时期,古海岸在陆架边缘小范围内活动(图1,2),从水深110 m到陆架坡折之间的外陆架平缓坡面上有大面积的砂质沉积物分布,它北起济州岛东侧,沿陆架边缘内侧,南至台湾东北彭佳屿、花瓶屿一带,平均宽达100 km。北东-南西向绵延1300km,分布着富含贝壳及贝壳碎片的中砂、细砂。所含生物大多数栖息于滨岸带及潮间带的砂质或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 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地 球地表形态。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 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 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 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 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研究方法: 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 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活动构造: 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 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 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 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 铁路。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3 、工程 建筑; 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5、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密切 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 识别标志: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 界面等)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由沉积盆地的水平岩层经构造上升受剥蚀形成。(图ppt02第3页)演化过程:1、地壳上升形成构造高原;2、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3、

第四纪环境学考点

第四纪的特征:气候显著变冷;高等生物空前繁衍;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地壳运动活跃 第四纪环境学的内容:a.地球表层各层圈再第四纪期间演变及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 b.地球系统内部各层圈间及地表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 c.地表系统及各曾去安演化机制 d.未来地表系统发展预测 第四纪下限的标准:人类的出现;古冰川出现;冷水型有孔虫某些种属的出现;古植物演化为标志;古植物演变;古温度变化 第四纪下限的划分:350-300万年;250-240万年;180-160万年;70万年 中国第四纪下限标志:古地磁事件;构造运动事件;沉积物转型;天体碰撞;生物演变事件 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地壳进入新的构造活动期;新构造运动速度大于老的;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 第四纪沉积圈的特征:a.圈层连续b.主要由未胶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构成 b.松散、不稳定 c.组成成分包括陆相和海相沉积物 d.松散不稳定e生物化石以哺乳动物为特征f.沉积圈厚度变化大 g.沉积圈的分布、厚度及组成物质与地貌关系密切 中国第四纪沉积时空分布规律:a.有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地带性(秦岭为界) b.受我国三大地貌阶梯影响,纬向分布规律受干扰,经向加强 c.新构造运动影响很大 d.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同一类型的沉积物在一个地区可重复出现。 建立沉积序列的方法:生物演化法、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地质事件、地磁极性倒转 第四纪气候特点:a全球气候显著变冷:气温下降、冰川扩张、气候带迁移b..波动的周期性变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雨期与间雨期交替、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规律:a.第四纪古气候特征是气候显著变冷和周期性变化 b.第四纪气候变化在全球各地表现形式多样 c. 第四纪气候变冷,始于180万年前。标志:冰川扩张,有孔虫减少,硅藻化石变化 d .以120万年为界,之前为前冰川期,气候波动以出现短暂寒冷期为特征,之后冰川期 e.全球最显著的间冰期的民德-里斯,规模最大的冰期在欧洲是里斯,最冷的冰期是玉木f. 气候从暖变冷为渐变,从冷变暖为突变 g. 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最适宜时期为大西洋期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原因: a.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本身辐射变化 b.地球轨道运动状态的改变引起的地球不同纬度带、季节、半球接受辐射的日射率变化 c.地表系统各层圈相互作用引起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变化 第四纪海面变化原因: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地壳构造运动,上地幔活动,洋脊与海沟的发展和冰川、水体及沉积物的均衡作用。(一)海洋水量变化1、地球内部原生水的补给2、大陆冰川提及的变化3、海盆的干涸4沉积物孔隙水的减少(二)洋盆容积的变化1海底扩张迅速变化2洋脊体积变化3、地球的膨胀4、沉积物充填(三)海洋的相对变化1、冰川水体和沉积物均衡作用2、沉积物的压实作用3、局部构造运动(四)海洋水体的物理性质变化1海洋水温的变化2、海水盐度变化(五)天文与地球物理因子的变化1、大地水准面变形2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3、地极移动(六)人类活动加强 海面变化对人类的影响:1.对自然:a.海岸湿地低地的淹没 b.海岸侵蚀加剧 c.洪泛与风暴潮灾害 d.盐水入侵 2.对经济:a.直接经济损失 b.各种防护费用 c.活动机会损失 第四纪生物沉积圈的特征:a.以哺乳动物为主要代表 b.植物群以现生种为主,被子植物占优势 c.时间短,缺少标准化石 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a.采集和狩猎 b.农耕阶段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影响:a.影响固体物质搬运b.改变水循环c.破坏生态平衡d.影响化学元素迁移e.改变热量平衡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a.分流:气流到达高原时被分为南北两股。蒙古高压出线并不断加强气流,欧亚大陆由于常年处于高压控制,大陆度增强,造成海陆热力差异变大,促进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发展 b.动力:夏季高原地面温度高,形成热低压,在高空形成暖高压,建立高原季风,有助于南分支北撤的加快和西南季风北进。 c.屏障:青藏高原一方面对西南季风起着巨大屏障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高原热低压形成的上身气流在

第四纪冰川概述

中国第四纪冰川概述 城环学院xxx 1 全球变化与第四纪冰川 目前世界上现代冰川覆盖着陆地面积的11%,有1 500x104km2多被冰盖和山地冰川占据,比中国陆地国土面积还大50%.但是,在一万多年以前,全世界的冰川面积则达到3 800x104km2,北欧和北美大面积陆地被巨厚冰层覆盖,莫斯科、纽约和柏林这样的世界大城市所在的地方均被冰川覆盖,许多地方气温下降5~9℃,全世界的洋面下降120~140 m.中国由于地处中低纬地区,第四纪冰川影响范围有限,除了青藏高原等西部高山高原冰川曾有大幅度扩张外,东部地区真正的古冰川遗迹十分零星.但是,目前仅分布在东北兴安岭森林中的多年冻土在第四纪冰期中范围有很大扩张,直抵长城一线,华北则成为干草原,黄土沉积一直分布到南京一带,东海大陆架几乎全部露出水面,台湾与大陆相连. 我们目前生活的全新世现代间冰期已延续了10 ka.根据极地冰芯记录,上次间冰期也仅只延续10 ka左右,是否是新的冰期将接踵而至,我们又该采取何种因应措施,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北美连续几年冬天寒冷异常,暴风雪席卷欧美发达国家,人们惊呼新的冰河时期即将到来,在美国罗得岛大学还专门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这一问题.但是, 80年代的连续高温又使人们把目光注意到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来,国际上为此启动了“全球变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加以遏制, 21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3℃,这种升温幅度十分惊人,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高度关注,历次国际会议均成为讨论热点,终于达成京都世界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但是,美国总统布什拒不批准该议定书,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与印度等国也受到冲击,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展开了尖锐斗争.这说明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问题完全不是一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国家利益及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2 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与构造抬升 基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冰筏沉积以及其他地球化学指标获得的各大洲冰川

2016高考新课标3卷(丙卷)地理试题解析

2016高考新课标3卷(丙卷)地理试题解析 新东方在线王迪 2016年高考已经结束,新东方在线杨翌老师针对2016北京卷高考地理试题做了详细解析。希望能为今年参加考试的同学提供估分参考,也为明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提供复习方向。 下边我们一起来逐题解析2016高考丙卷地理试题。 【真题】 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1—3题。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 离消费市场较近 C. 劳动生产率较高 D. 劳动力价格较低 【王迪老师解析】 首先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考的是工业的区位因素问题,目前我国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在这你就要知道,原材料的价格比人家高,我国纺织工业的工资是美国的1/4,巴基斯坦的3倍,一些纺织企业利用国际市场的棉花在国外建厂,将产品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不同的行业纷纷向越南、巴基斯坦建厂的时

候,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厂,2015年4月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第一批110吨的货物运至杭州。 第一个问题,如果K企业将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利润比建设再生美国高,原因是什么?大家可以看到,A离原材料产地更近,它们俩应该都产棉花,这就无所谓谁近谁不近,第二个是离消费市场较近,它毕竟还是运回国内加工,这个我们说消费市场也不太准确,因为这个东西也没说回国之后都干什么加工什么出口给谁。劳动生产率高美国肯定比它高,所以也不对,答案只能是第四个劳动力价格较低,因为材料上已经给了咱们的工资是巴基斯坦的3倍。 【真题】 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 市场需求 【王迪老师解析】 第二,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而选择美国建厂,肯定不可能考虑的是劳动力价格,之后是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但是你要注意这个东西是要运回国的,所以答案只能是A,美国的原材料价格会更低一些。 【真题】 3.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A.原料使用量 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 D. 设备费用 【王迪老师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