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海盐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中小学倡导并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时间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几年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得以确立,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然而,毋庸讳言的是,由于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庞大、繁复,社会等多方面对学校、人材评价取向的相对滞后,教师把学生局限在学校课堂的单一空间,习惯于灌输接受的“高效”学习方式等教学现象仍触目可见,这种重文化知识学习,重学生眼前考得好而忽视学生整个人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抑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剥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造成了学生知识掌握多,解题能力强,而态度、价值取向,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相对薄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实飞猛进,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端倪初现,给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全新的社会背景,中小学教育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成为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对这一战略问题的思考在世纪之交引发了一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运动。在改革的深入推进中,一类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在中小学课程改革领域异军突起,引起广泛关注,并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我国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浙江省单列),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确立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价值取向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潮流,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与以往学科课程相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主题、项目生成性的特点,它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注意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有鉴于此,我们考虑:我县是一个农业县,85%的小学在农村,近80%的小

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他们熟悉农业生产与劳动生活,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较深厚的感情,从地理位置看,我县地处杭州湾畔,地貌集江、山、湖、海、田于一体,资源丰富,境内有地貌资源、林木资源和鸟类资源丰富的南北湖风景区,有闻名遐迩的钱江湖夕。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发达,境内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含量高,因此,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这独特而又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探索我县农村小学基于“资源包”活动基础上的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和策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科学兴趣形成的最佳年龄段,也是孩子与生俱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求知欲最旺盛、最突出的时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确立本课题实验,试图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依据,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为基础,面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开发利用本地实践活动资源,实现活动主题、项目的问题化和生活化,关注农村小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实践。使农村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等得到良好的训练和培养,最大限度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面对时代的挑战,中小学基础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已成为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美国各州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 ct or design learning)”、“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法国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学习时间”,要求实施“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我国台湾省也规定了要开设“综合学习活动”课……,综合这些名称名异、结构、内容不尽相同的实践活动教育,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宗旨却有共同之处,即注重学生创新和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强调学习和生活的密切结合。其活动领域涉及自然现象与问题、社会问题等方面的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社会服务、社会考察和社会公益活动方面的社会实践学习;生活技能训练和生活科技与创造的生活学习等。

国内外“综合学习”先行者的实践启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实质上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重组的过程,国家或州、地方或学区只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大的活动领域或活动项目。如日本初中“综合学习时间”纲要仅仅规定了“课题研究学习”和“社会体验性学习”,而各个学校具体设计和实施

何种活动项目或活动领域,则应视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定。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因而,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必须要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另外,从考察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来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应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向课堂以外,学校以外延伸,切实体现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基本特征。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伴随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其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鉴于这样的背景,此次由县教研室具体组织,多所学校协作参与的本“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与研究”课题,计划通过2年的时间,达到下述几方面的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方面:

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总目标,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预计在学生发展方面达到下述几项具体目标:

①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对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实践,品尝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自然与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

②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发展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具体说:学生能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探究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对问题做出简单但合理的解释或回答。

③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在研究性项目、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④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进行初步的自我反思与评价。

⑤形成初步的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初步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道理。

2、教师提高目标:

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实验研究,让课题研究的参与学校,参与教师提前介入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与研究中,摸索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积累初步的经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实验研究中,首先,加深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遵循课程特点,超越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学科化教学倾向,最大限度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其次,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由以往扮演的主导者、支配者、主宰者转向指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欣赏者、合作者的方向,由台前退向幕后,由显性的中心地位退向一个隐性的指导地位,实现指导方式的转变,发挥指导作用,具体说,在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的确定阶段,要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的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主题、项目或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研究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要拓宽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合作的方式与技巧,要指导学生对原始材料的保存和积累,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资料的筛选和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确定合适的成果呈现方式,并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总结与评价。

教师在上述一系列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也通过对自我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总法、提高活动指导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3、课题实践目标:

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大,课程资源也千差万别。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开放性的课程,其活动的组织实施,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因而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开发、重组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本实验研究中,我们将以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为基本依托,面向本县农村小学实际,而向学生的个体现突生活,联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实施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并编制相应的地方性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系列文字材料,总结典型活动案例等,为区域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启示和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策略:

本课题研究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实践活动领域,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为活动的基本依托,在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主导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方法初步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遵循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选择的一些基本原则,结合本地学校、学生、资源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方面”。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我关系等领域,落实研究主题或项目,组织探究、实践活动。具体说,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围绕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问题,可从水资源及其状况,土壤资源及其状况,空气状况,绿化问题,垃圾、噪声污染与处理,鸟类保护等组织研究学习活动;在人与社会关系领域,可从考虑家乡的变迁与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发展,农村交通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问题等组织实践活动,它与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有见识的公民直接相关。人和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可从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饮食与营养问题,学校周边环境问题,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家长,理想调查,休闲生活调查,消费观念、行为研究等组织活动。

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反映学校和社区特色,让学生在实际的社区或社会情境中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如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共同问题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增长,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耕地减少、交通事故、迷信抬头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参观、考察、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方面。选择源于现实生活,体现学校地方特色和我县区域特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且感兴趣的内容,如组织学生参与我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上三方面所列选择内容或活动参考主题、项目,我们是本着与学生关系密切,是学生需要并乐于探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具有探究意义,并切合本地农村实际等的考虑选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将把学生生活中具有一定经验的重大问题,体现地方、学校不同特点的新鲜内容,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主题内容等随时纳入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体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通过实施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中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之间内容的适度整合。

研究同时,还将就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问题;组织实施问题;活动保障问题;活动评价问题等方面展开相应研究工作。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学习、实践、研究、提高,循环交替,螺旋上升,努力实现研究设计的预定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时二年,自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

(一)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研究的准备(2002年9月——2002年10月)

确定和论证研究选题;确定实验的参与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校)教师的学习、培训、重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梳理、收集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2、第二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2002年10月——2004年6月)

进入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组各成员学校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教学,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等特点,侧重在研究性学习领域,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领域,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重组和利用本地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探索出一条切合我县农村小学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组定期举办课题研究实施情况的研讨交流活动,进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努力取得研究的预期效果。

3、第三阶段:研究的深化总结(2004年7月——2004年8月)

课题组成员学校、县课题组对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撰写主体研究报告。

(二)人员分工:

1、沈雪明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统筹课题实施工作,组织教师培训和课题研讨活动,撰写主体报告。

2、杜伟明县教科所专职教科员,县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参与课题的研究,担任课题研究指导。

3、项贤良、金宏章、顾志能、周新生、王金培各成员学校分课题负责人,负责各分课题的组织与实施,以及阶段和结题成果的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县是参与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试教县(市、区)之一,也是全省最早进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县(市、区)。参与了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资源包的开发,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得到中央教科所和嘉兴市教研室的双重指导,信息资源足。

2、研究采用教研员主持、教科所专家参与并担任课题指导,选择部分学校参与实施的方式。这些协作学校,在前几年开展的活动课教学上都有较好的实践基础,有的在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这些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的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直接担任了校分课题负责人。

全体课题组成员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实践,善于创新,力争使课题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记录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新型的家庭绿化 适用中年级综合实践三年级一活动目的1. 通过活动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立足校园,走进家庭,开展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小手牵大手,共建绿色家庭,以此动员公众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实现绿色新生活。2.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绿化对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家庭的绿化情况。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3. 通过活动,让学生调查各自家庭的绿化情况,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并提出合理规划自己家庭的建议,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4.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活动内容1. 组织学生通过上网、看报、调查的形式查阅家庭绿化的相关知识,了解家庭绿化的概念。

2. 填写一份调查表,调动全员参与调查各自家庭,收集家庭绿化目前的状况。 3. 组织一次以学生主持,家长聆听的讲座。进行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小手牵大手,共建绿色家庭,实现绿色新生活。 5.以家庭为单位设计一份新型的家庭绿化方案。 6.出一期以家庭绿化为主题的黑板报。三活动过程本活动分三个过程实施。第一个过程:调查过程 1.资料的搜集阶段: a.组织学生通过上网,看报,调查的形式查阅家庭绿化的相关知识。 b.调动全员参与调查各自家庭。 c.组织学生走访几家市内有名家庭装潢公司。 2.组织实施阶段: a. 全体成员以手抄报的形式,将自己收集到的知识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b. 填写一份调查表,让学生调查自己的家庭绿化的情况。了解现代城市人们渴望的家庭绿化的形式。

c. 组织学生走访几家市内有名家庭装潢公司,让学生了解家庭绿化的趋势。和他们一起结合目前家庭的情况研究科学的绿化方案,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d.开一次讨论会,谈谈自己对目前家庭绿化的状况的看法和建议。 3.整理总结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将看法和建议用小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第二过程:设计过程 1.准备阶段: a.请小组长将前期的调查情况整理成发言稿。 b.聘请一两名专家作讲座。 c.组织举行一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座谈会。 2.实施阶段: a. 全员共同参与,以小组讨论,再总结的形式将前期调查的家庭绿化的情况,整理成发言稿。 b. 组织举行一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座谈会推选四名组长发言,讲讲前期调查的家庭绿化的情况。请苏州理工学院生化系的教授,家庭绿化装潢的设计师讲述现代家庭绿化的理念,发展趋势。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贴近生活,让综合实践活起来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内容提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走进生活,亲近实践。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生活合作探究 【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自我意识,勇于参与活动,积极动口、动手、动脑,体现出“动”的特点,并将“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只有将“活”与“动”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1、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明确,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题材的广泛新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特质。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体现“实践”与“活动”的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 如:在教学主题《平安每一天》时,我首先让他们进行危险活动的调查以及

该怎样处理遇到的危险。这类主题是每个学期每个年级每个学生每一天都必须注意的问题,然而每天的强调却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我首先把安全话题列入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并没有直接让他们对安全进行调查,而是对危险进行调查。他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危险的存在与发生危险时付出的代价。所以在进行本主题时,他们格外的认真。一开始让学生觉得很没有必要研究的课题,却让我们越研究越深,甚至在研究危险在哪时,他们想到了工厂,想到了医院,想到了在工厂和医院出现的安全标志。孩子们对于图画总是比对文字感兴趣,当安全主题研究到安全标志图时,每个学生都积极踊跃,主动动脑,让我们的这个主题在生活中发挥到极限。以至于以后在进行其它主题时,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注意安全,不知不觉运用到了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2、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而学生实践的载体就是生活,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所以,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 如:我们学校在开学初进行了《我们的压岁钱》的主题活动,让他们去自由组成小组,自己采访、调查、询问,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由于这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本主题时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并且教会了他们要合理理财。这为学生以后的生活理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综合实践就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二、实践活动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及作文教学整合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2009年6月我们制定了一份《小学生作文现状调查问卷》统计表来调查本校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并辅以座谈会的形式,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作文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我校三年级学生作文学习现状比我们预想的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1、作文缺乏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而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普遍兴趣不浓,不太喜欢和不喜欢上作文课的学生三(1)班有有33人,三(2)班有32 人,占学生总人数的69.9%,不太喜欢写和不喜欢写作文的三(1)班有35人,三(2)班有3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74.2%。 2、学生缺乏习作素材 在调查中,针对“在作文中,你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三(1)班有20人选择缺乏习作素材,三(2)班有17人选择缺乏习作素材,学生对于写作言之无物这这是造成学生作文虚假现象的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也云:“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我们知道,学生害怕写作文,说是没东西好写,其实也就是缺乏材料。这从调查中“如果作文内容自己没有切身感受,你会选择——”三(1)班的学生有27人选择虚构,三(2)班的学生有28人选择虚构这个答案体现出来。 3、作文训练形式单一 在调查中,针对“平时老师出的最多的作文命题形式——”三(1)班和三(2)班的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全命题作文。虽然全命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了习作的方向,但同时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经常采用这种单一的训练形式,往往会扼杀学生的想象能力。 4、作文批改意义的丧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开展的策略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开展的策略 复合小学周延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 一、实践活动为主线,与文本相结合。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我校的《节约水资源》这一案例可以说为全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

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三、多运用贴近生活的游戏。游戏是儿童自由表现最明显的形式,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百折不挠的认证,自由表现和游戏是一致的。心理学家福录倍尔甚至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是儿童最纯洁且纯精神上的产物。所以,利用游戏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在二年级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的方法,让学生用尺子丈量自己的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之我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然而它作为一个新的稚生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教师理解偏差,课堂观念陈旧、结构老化,缺少教学内容等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边实践边反思,边探索边总结,努力开创新局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乐阅千卷,悦纳百家,健康成长”这一主题活动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讲鲁迅等名人读书的故事,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结合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读书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活动中,进行诵读古诗词或交流名著赏读,推荐经典的名句或心得。通过摘抄成语、名言、佳句等方式做读书笔记和阶段性地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或小书签、剪贴报,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需,并用于布置教室,以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用书的积极性。 二、各组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活动的开展,须不断修正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要及时将所调查访问到的内容集中起来,并进行分类处理,准备在交流。如在教学“走近生命之源——水”时,各小组开展对“走近生命之源——水”的探究实践活动时,发给学生“自我评价表”。各小组通过采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完成活动任务,丰富知识,为汇报展示作准备。 三行展示会进行活动成果展示提高素养。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全人的教育。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通常有压力就有动力,有检查就有促进。在开展“乐阅千卷,悦纳百家,健康成长”这一主题活动时,为了推动学生读更多的书,活动中充分利用班级墙报,及时将学生的读书笔记展示出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同时,每学期评比两次“阅读之星”。平时,对读书摘录做得好的同学奖励小红花,评比班级“百花少年”。活动中通过举办“我读书我快乐”、“古诗朗 诵会”“故事会”等读书交流活动,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书,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 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而且通过练笔写读书笔记,汇报对所读过的书的认识,让学生在评比优秀读书笔记中,感受到读书的了处,提高综合能力。在教学“走近生命之源——水”时,各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探究,学生对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资料整理分析,通过展示会分组展示成果,通过交流,学生对水有了一定的全面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四、活动评价促成长。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确立正确的评价观,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者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形式及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等评价。启发引领学生及时交流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促进活动更好地完成。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促进主体充分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汇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汇总 (包含《节历教育》,“乐于助人,从我做起”,《我和蔬菜交朋友》,《垃圾的回收和分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节历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此时我根据学校大的主题“传承民族文化,颂扬民族精神“。捕捉了这个大家熟知的民族传统文化点,引导学生通过探寻,力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共同决定就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探寻”为活动主题。 活动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培养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亲自采访调查,触摸人们的实际生活,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及责任感。 5.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培养创造性的人格。 活动方式: 1. 查资料(上网,查书、报纸、杂志) 2. 调查、访问(例如: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3.比较法(南方人与北方人,汉族和少数民族过节的不同。) 4.收集图片和传统节日的装饰品…… 5.亲身体验,形成文册,总结交流。 准备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动画对小学生的影响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当今动画片制作飞速发展,制作精美、情节精彩、语言有魅力、音乐有感召力、动感效果强的动画片特别吸引小学生,小学生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很多学生对很多动画片耳熟能详,对很多动画角色崇拜至极,为什么小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因为这是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正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课题。 我们准备这样来引导学生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先播放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片段给学生看,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吗?你们还喜欢那些动画片?为什么?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思考。然后建议:我们以《小学生与动画片?》为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好吗?探究动画片为什么这样吸引我们,它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个性化的特点。这次主题的选择,完全是学生喜欢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自己去表演,自己去展现。由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喜好不同,性别不同,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多方位的展现自己的风采。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原则展开,如一开始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目标和讨论确定探究的方向和方法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进了学生与探究主题的距离。 3.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辨别是非的能力,合作进取的能力,社会交际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等等;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的目标 活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课题小组的集体探究,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享受探究、合作、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教程文件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 关系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薛大威 新课程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老师遇到过困惑,如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有交叉和重叠,如研究性学习那是一种方法在什么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信息技术不仅要单独掌握信息技术的手段,还要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那么在其他学科也要注意渗透,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离不开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四大内容劳动技术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在小学生中,综合实践活动涵盖了劳动与劳动技术,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载体、主体。 一、小学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劳动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小学阶段过去就一直开设过劳动课程。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习领域相比,它已有很强的学科建设的基础,它本身也是基础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在总结劳动技术教育时就有过“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劳中创新”的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理念。从这层意义上讲,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就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在课题研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及反思

突出农村特色开发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 我们农村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上虽然有着办学条件差,教学软硬 件不足,信息闭塞的劣势,但也有农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上优势,那么 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开展好有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呢?笔者作了点有益的尝试。 案例 春日的阳光暖暖的照着,我带着学生走进春天的田野,到沟渠边, 田地里挖荠菜,学生三人一群,五人一伙,扮演一个小家庭。他们在这绿 色的世界里快乐的唱着跳着。一个学生高兴地跑到我跟前告诉我说:“春天是一幅美丽的画,映入你眼帘的全是鲜绿色”。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春天是一首动听的歌,听小草发芽的声音,春风拂动麦苗的声 音,同学们快乐的笑声”的确,当学生融入这蕴含无穷魅力的大自然时, 一切是那么美妙! 很快,每个小家庭都挖了满篮的荠菜,我们来到小河边支起灶,放好面板,洗净荠菜,看着荠菜那白的根,绿的叶,真让人馋涎 欲滴。不多时,每个“小家庭”都包好了荠菜鸡蛋陷饺子,烙好了荠菜煎饼,看着学生吃的那么香甜,我禁不住问他们快乐吗?如果你觉得感觉好极了,就把你的快乐写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回到教室,学生一边 写着,一边回味着,有的甚至边写边笑出声来,学生在纸上写出诗一样的话语—春天是一幅画,满眼是醉人的鲜绿色,春天是一首歌,快乐的

孩子是春天跳动的音符……有的学生写道,老师带我们走进了春天咀 嚼品尝着春天的清香看着这诗一样的语言从孩子的心中流出来我从内心感到,农村的孩子和村里的大自然有着完美和谐的天然联 系。 本学期一开始我就在我们四年级开展以“家乡的树” 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课题.有的学生提出了“速生杨对 漳河的经济贡献” 。更让我惊喜的是我班一个以前被别人称为“差生”的学生,竟提到了一个让大人没有想到的课题—“速生杨、银杏 等经济林木对其他树种的影响” 。原来他父亲是一个木匠,平时做家 具时发现家家户户都种杨树等来钱快的树木,而榆、洋槐等硬木料如今都买不到。学生探究的虽是家乡的树,凸显的却是爱家乡的情。 收。 2004 年秋,我们学校附近的周集村柑橘园大减产借。此良机,我带 着学生走进柑橘园开展以“柑橘减产原因调查” 为课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桔园地里找病虫害,取土样去村里询问老农,到农技站询 问技术人员经。过一周的时间,学生收集了充足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开展交流、汇报活动在。汇报会上,学生都积极发言生甲:我们认为是病虫害导致了桔树的减产,请看桔树及桔子上 的害虫标本,我们以50 株桔树作为样本,发生虫害的有41 株,所以我们认为是病虫害造成桔树减产的。 生乙:我们小组认为是管理不当导致了桔树减产,天旱不组织浇水,生虫害不组织喷药,这是管理者的失职。 生丙:我们可以想办法改变桔树的基因让它抗旱,防涝,抗虫,让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西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她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经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经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2.各年级课程内容及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我为红领巾添光彩 三(2)班队活动 一、活动目的: 1、进一步落实《小学生一日常规》,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规范少先队礼仪常规。 3、激发队员热爱少先队组织的思想,提高队员为红领巾增添光彩的意识。 二、活动过程: (1)学一学:组织队员再学一学《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 (2)唱一唱:认真唱好《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3)整一整:将红领巾和校徽认真地佩戴好;队员之间可以互相整一整。 队员间行队礼,互相整一整。 (4)照一照:让学生带几面小镜子来,对着镜子把红领巾和校徽戴清楚。 (5)练一练:组织队员进行队活动仪式的学习,并练一练。 附注: 红领巾佩戴要求:“三要三不要” “三要”:1、每天睡觉前要将红领巾折叠放好,第二天早上戴好红领巾来上学;2、要折工整再戴,有衣领的要挂在领子里;3、红领巾脏了要及时洗,保持红领巾的整洁。 “三不要”:1、不要到校门口再来戴红领巾;2、不要为了应付检查而戴红领巾;3、不要将红领巾另作他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 一活动主题 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

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却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垃圾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傀儡,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今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三年级同学在学校的初步安排下,准备围绕着自己的居住环境,开展实践调查活动。调查什么呢?还是先问问同学们吧。来到教室,当同学们听说又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个个别提有多高兴了。随后,我把学校的初步想法告诉了他们,但主要调查什么还需要他们来定。这时大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闹翻了天,意见不一致。为了选个好主题,大家搅尽了脑汁,最后以投票的形式暂时结束。回去看看同学们的投票,有的想调查居住地区的人口数量,有的是想调查家庭收入,最多的要数环境污染,以46%票胜出。最后,征得大家同意后,我们就锁定了环境污染,准备开展调查。 二活动目标 活动要有计划地进行,各组在不同的地点展开调查,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首先,学会调查了解,运用采访、搜集等形式开展调查,并学会记录整理资料,养成遇到困难自觉想办法克服、解决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与积极的态度。在活动中与社会亲密接触,从而懂得尊重他人,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学到说话的技巧;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其次,通过调查,使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发表时间:2017-11-06T11:19:37.5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7期作者:慕俊莲 [导读] 确定主题是活动开展的第一步,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思索、敢于提出问题。 山东省莱西市水集中心小学266600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是活动开展的第一步,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思索、敢于提出问题。 1.依托地方特色,在社区中设计主题。《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我们莱西市位于胶东半岛中部,素有“青岛后花园”之称。农产品资源丰富,主要有花生、果品、蔬菜等,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产量列第一位,被誉为“中国花生之乡”。于是指导学生开展 “蔬菜之乡”“花生王国”“农家乐”等一些主题活动。 2.关注学生兴趣,在生活中设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在期末布置寒假作业,要求学生认真留心观察生活,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回校时举办一个“寻觅知己”的活动,把学生记录下来的课题贴在公布栏上,其他同学有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该纸条中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样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一个小组一起探究。这样大家有着共同的兴趣,做起事来就能干劲十足,兴致高昂。 3.重视知识延伸,在学科中设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以把它和各类不同学科融合,扩大探究范围。 4.结合节日文化,在活动中设计主题。我们把节庆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节庆跳动的音律,感受节庆的独特魅力,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 二、积极引导 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你想知道什么,完成什么任务,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获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探究方法。指导和协助学生将活动的体验经历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编手抄报、活动日记、感受等。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比如我指导开展“让感恩伴你我共成长” 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看与谈。我指导学生观察父母每天在做什么?经过几个星期的观察、记录,同学们的感触很大:爸爸妈妈每天晚上上完夜班,早上还要早起做饭、送我们上学、收拾家里、上班、照顾老人等十多项工作,十分辛苦,自己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与父母聊天沟通中,知道父母的辛苦劳动都是为了自己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虽然有时候对自己严厉点,但都是为我们好。父母真正的心愿并不是成绩,而是希望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和谐的沟通交流学生表示身受感动,牢牢地记住父母的恩情。 2.读与听。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韵。我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网上搜索、读报看新闻等途径收集相关感恩的资料,如《衔环结草》、韩信的《漂母的一饭之恩》等历史典故,以及“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诗词语句。还有社会上感人事迹的真实报道:如汶川大地震中父母是怎样舍弃自己的生命拯救孩子的等。学生听完之后非常动容,写下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的感言,感谢自己伟大的爸爸妈妈。 3.算与议。许多学生不懂父母赚钱的辛苦,浪费挥霍情况严重。我指导学生大概算算从出生到现在父母付出了多少成本。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些学生汇报说:假设一年就一万,到我们二十岁的时候就有二十万了,而且肯定不止这价格。还有些学生指出: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能用钱来衡量,因为亲情是无价的。更有些学生说:“我以后要听话,懂事一点,多帮父母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取得好成绩,是报答他们最好的礼物”等。为了搞好这一活动,我通过给家长致电、发短信,让家长了解开展“感恩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不少家长反映,觉得孩子脾气好多了,变得孝顺、懂事了,比以前做家务更主动了,会说谢谢、对不起,知道体贴、孝敬父母了。 三、完美的评价总结 一堂好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设定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也要有精彩纷呈的活动过程,还要有完美给力的评价总结。 1.整理资料的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整理资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个主题完成的总结交流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这样能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并在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由外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体验到研究的乐趣。 2.成果汇报的指导。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静态展示——一篇小作文,一份调查报告;动态展示——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答辩等。在成果汇报中,对于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遭受的失败更应该多谈谈。这些活动中的酸甜苦辣,不仅丰富了他们的阅历,也是他们印象最深、最能引起全体活动成员共鸣的。 3.总结评价的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反思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发展自己对活动的改进能力和对活动结果承担责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才是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

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xx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 ②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xx人际情境和“xx、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