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2010年10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大希庇阿斯》关于"美"的结论是()。

A.美是恰当B.美是视觉和听觉的快感C.美是难的D.美就是善

2.荣格的()理论对原型批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A."隐微写作" B."自动写作" C."集体无意识" D."集体自恋"

3.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最著名命题是()。

A.历史的形式性与形式的历史性B.阅读的文本性与文本的阅读性

C.诠释的形式性与形式的诠释性D.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

4.弗莱在()一书中,将文学归纳为五种叙述模式和四种基本原型。

A.《伟大的代码》B.《批评的解剖》C.《金枝》D.《诗歌中的原型模式》

5.一般认为,"新批评"之说来自()的著作《新批评》。

A.布鲁克斯B.燕卜荪C.理查兹D.兰色姆

6.关于"间离效果"的讨论,出自()。

A.姚斯B.布莱希特C.埃亨巴乌姆D.福柯

7.在华兹华斯看来,最适合诗歌表现的题材,是()。

A.微贱的田园生活B.动人的法国大革命C.朴素的爱情D.强烈的感情

8.《金枝》的作者是()。

A.默里B.鲍德金C.弗雷泽D.弗莱

9.莱辛关于"画与诗的界限"之区别,主要是针对()的学说。

A.康德B.布瓦洛C.温克尔曼D.狄德罗

10.斯塔尔夫人的文论代表作有()。

A.《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B.《诗学》C.《德意志论》D.《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11.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艺术的过程必须摹仿自然的过程”,其根据在于()。

A.“人类摹仿大自然的一切方法”即是“有目的性的发展的方法”

B.“大自然的事物是真实的,如果它们能够表现储存在神的理性中的形式”

C.“艺术比历史更真实”

D.“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

12.泰纳所谓的“文学发展三要素”,即()。

A.种族、环境和时代B.种族、社会和宗教C.种族、文化和习俗D.种族、气候和信仰13.将语言分为“确指系统”和“泛指系统”的是()。

A.罗兰·巴尔特B.皮尔士C.克里斯托娃D.卡勒

14.关于“三一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三一律”的最早的阐释者是卡斯特尔维特罗

B.卡斯特尔维特罗所阐释的“时间限制”指的是“情节”意义上的时间

C.新古典主义是“三一律”的奉行者

D.新古典主义与卡斯特尔维特罗在关于“三一律”的阐释上存在明显区别

附: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法国新古典主义思潮中,笛卡尔的理性常常意味着()。

A.张扬个人的理性意志B.张扬个人的感性权利C.用理性抑制个人的放纵

D.用理性规范社会的秩序E.用理性衡量个人的价值

2.以下关于赫拉克利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赫拉克利特提出了"和谐说"

B.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逻各斯"

C.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统一的讨论实际是强调"主体决定标准"

D.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像是人的自然"之说

E.赫拉克利特在西方文论史上的意义在于他标志着"摹仿"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

3.中世纪语法学批评之中的"诗人研究",是()。

A.按照时间线索排列诗人B.按照诗歌的风格排列诗人C.从易到难地排列诗人

D.要突出《圣经》的非文学性质E.要为阅读《圣经》作准备

4.贺拉斯提倡的"新诗派"是针对()。

A."毕达哥拉斯学派" B."小苏格拉底派" C."亚历山大派"

D."复古派" E."犬儒学派"

5."夹杂着恶意的快感"是()。

A.米南德的说法B.柏拉图的说法C.贺拉斯的说法D.谈喜剧体验E.谈悲剧体验

6.除去《忏悔录》之外,奥古斯丁的著作还有()。

A.《神学大全》B.《论自然的区分》C.《论俗语》D.《上帝之城》

E.《论美与适宜》

7.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最重要的理论家包括()等人。

A.姚斯B.格林布拉特C.斯特尔利D.伊瑟尔

E.荣格

8.下列关于普罗提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普罗提诺的学说通过"理念"到"现象"的阶梯式"流溢"证实了美与艺术的精神属性,暗示出通过心灵的活动和创造直接体认本原的可能

B.普罗提诺的学说在德国古典美学及其早期的浪漫派中引起极大反响

C.普罗提诺的学说对中世纪、文艺复兴的美学与文论具有根本性的启发

D.普罗提诺学说提出的拯救方式是"顿悟"和"审美体验"

E.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之一

9.苏格拉底讨论的"普遍性"是()。

A.我们所能经验到的B.我们不能经验到的C.完美的典型D.完美的概念

E.完美的形象

10.朱光潜先生在论述古罗马文艺时说:"希腊文艺落到罗马人手里,'文雅化'了,'精致化'了,但是也肤浅化了,甚至于公式化了。"这说明()。

A.古罗马文艺是以古希腊文艺为典范的

B.古罗马文艺比古希腊文艺更进步

C.与古希腊文艺相比,古罗马文艺更注重艺术形式的完美精巧

D.古罗马文艺比古希腊文艺更具有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

E.古希腊的哲学家比古罗马时代的哲学家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11.卡斯特尔维特罗的主要作品有()。

A.《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B.《为诗辩护》C.《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富孕育性的瞬间" 2.净化

3.或然律和必然律4.隐喻

5.“自然即人性”6.陌生化

附:参考答案

1. "最富孕育性的瞬间"

解答:

莱辛在《拉奥孔》中讨论雕塑、绘画与诗的基本差异,认为"画和诗无论是从摹仿的对象来看,还是从摹仿的方式来看,……都有区别"。简单地说,这区别就在于雕塑和绘画没有时间的维度,诗却能表现时间中的动作。前者长于形象在空间中的铺展,后者长于事件在时间里的延伸。这样,雕塑和绘画必须抓住"最富孕育性的"瞬间,才可能通过"瞬间"表达超出这一瞬间的事件。

2. 净化

解答:

Katharsis或者Catharsis,又译"卡塔西斯",后来弗洛伊德所谓的"宣泄"也是用这个词。"净化"起初是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悲剧中的"净化",既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也是要排除"怜悯和恐惧",最终求得新的和谐。

3. 或然律和必然律

解答:

"或然律"(Probable)和"必然律"(Necessary),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概念。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叙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诗学》所说的"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情"。相对而言,"已经发生的事情"多半只是"个别的、偶然的","或然发生"或"必然发生"的事情,才更具普遍性。所以亚里士多德相信"诗偏重于叙述一般,历史则偏重于叙述个别";即使诗人选用历史题材,也会从中挖掘"符合或然律或必然律的事情"──只有这样,才成其为诗人或者"创造者"。亚里士多德由此从"摹仿"得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的结论: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真理,而且"诗歌比历史更真实"。

4. 隐喻

解答:

Metaphor。隐喻的希腊文词源包括两个部分,meta的意思是"超越",pherain的意思是"传送"。即:将一个对象的特征"传送"到另一对象,使之得到"超越"其自身的某种意义。修辞学中的一切比喻,都被认为是隐喻的变体,而"隐喻"作为对字面意义转向比喻意义的基本程序之概括,又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浪漫主义时代特别被强调的"想象",其实也就是隐喻的过程。想象把自己纳入人类语言机制的方式,正是凭借隐喻;进而从"隐喻"、"象征"到整体的"神话",成为解析文化意义的符号线索。

5. "自然即人性"

解答:

这是布瓦洛对于新古典主义原则的一种阐释。"美"的创造是通过"真"的追求,而"真"的也就是"自然"的。在布瓦洛的描述中,"自然"其实就在于"人性":"作家啊,……你们唯一钻研的就该是自然人性"。但是"人性"实际上被布瓦洛概括为以往戏剧实践中的几种普遍的性格类型,比如阿迦门农的"骄蹇而自私"、伊尼对天神的"敬畏"、青年人的"躁急"、中年人的"成熟"、老年人的"抑郁"以及"老实"、"荒唐"、"糊涂"、"吃醋"等等。所以"摹仿自然"的最直接方式,也许就是"摹仿古人",从而又有所谓的"自然即古典"——这同贺拉斯将"摹仿"转换为"借鉴"的思路完全一致。

6. 陌生化

解答:

Defamiliarization。俄国形式主义的概念。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对象多次被感知之后,便会产生"感知的自动化",从而习以为常。陌生化就是要摆脱这种"感知的自动化"。后来布拉格学派进一步引申出相似的概念"凸显"(foregrounding),即通过诗性的语言"使表达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

理论,与此一脉相承。

四、简答题

1.指出引文的作者、出处(著作名称)及其主要意义。

"抒情短歌歌唱永恒,史诗传诵历史,戏剧描绘人生。第一种诗的特征是纯朴,第二种是单纯,第三种是真实。" 2.指出引文的作者、出处(著作名称)及其主要意义。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

3.指出引文的作者、出处(著作名称)及其主要意义。

“在城市里,工作的千篇一律使人渴望非常的事件。这种渴望,只有迅速传达的新闻能

时时刻刻予以满足。这种生活和习俗的趋势,我国的文学和戏剧曾力求与之适应,所以已往作家的非常珍贵的作品已经被抛弃了。”

附:参考答案

1.指出引文的作者、出处(著作名称)及其主要意义。

"抒情短歌歌唱永恒,史诗传诵历史,戏剧描绘人生。第一种诗的特征是纯朴,第二种是单纯,第三种是真实。" 解答:

出自雨果的《〈克伦威尔〉序》。通过分析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雨果是要论证浪漫主义文学的必然性。

2.指出引文的作者、出处(著作名称)及其主要意义。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

解答:

出自布瓦洛《诗的艺术》。这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文学观。在17-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所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思潮中,对"像真性"或者"逼真"的要求是相当普遍的。

3. 指出引文的作者、出处(著作名称)及其主要意义。

"在城市里,工作的千篇一律使人渴望非常的事件。这种渴望,只有迅速传达的新闻能时时刻刻予以满足。这种生活和习俗的趋势,我国的文学和戏剧曾力求与之适应,所以已往作家的非常珍贵的作品已经被抛弃了。"

解答:

出自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他主张诗人要描写"微贱的田园生活",进而培育一种对于工业文明的抵抗。

五、论述题

1.简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2.试析康德“美是形式”的命题。

附:参考答案

1.简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解答: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悲剧被置于一切艺术形式之上;同时黑格尔也将悲剧视为全部艺术发展的总结。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要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悲剧冲突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因而冲突双方各具片面的正义性。第二,悲剧冲突,应当是无可排解的必然性冲突,因而冲突的双方必然在悲剧中共同毁灭。

黑格尔明确提出:理想的悲剧冲突,不应是由于个人原因和偶然因素而形成的;如果不能分别代表一定的"普遍力量"、即一定的伦理理想,就没有形成冲突的足够理由。另外,冲突双方所代表的"普遍力量"或者伦理理想,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如果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也不会成为理想的悲剧性冲突。

由于建立在两种"普遍力量"的对立上,悲剧冲突的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所代表的是正义、合理,从而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互不相让。这就引出了黑格尔关于"必然性冲突"的判断。悲剧的必然性,是因为冲突双方都坚持自己代表的"普遍力量"的片面合理性,而"永恒的正义"必然要否定和克服冲突中两种"普遍力量"的片面性。所以悲剧人物的毁灭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在悲剧中失败毁灭的,只是双方"普遍力量"的片面性,而"普遍力量"本身是

胜利的,并且正是由于在冲突中克服了自己的片面性,才又重新取得了和谐。

黑格尔这一判断的关键,仍然在于"片面的正义性"问题。悲剧冲突的双方既是无罪的(因为他们都代表着一定的"普遍力量")、也是有罪的(因为他们的"普遍力量"都是片面的、都要毁灭另一方)。这种片面的"普遍力量",就其自身而言是正义的、全面的,但是对一个"绝对理念"而言、对"永恒的正义"而言,却只能是片面的、相对的。悲剧冲突双方的共同毁灭,体现着"绝对理念"和"永恒正义"对悲剧人物所坚持的那种片面性的一种否定。所以在悲剧冲突中获胜的,永远都应当是一种更高的"普遍力量",即"绝对理念"和"永恒的正义"。在黑格尔看来,这也就是毁灭性冲突、悲剧性结局居然可以为观众带来快感的根本原因。

2.试析康德"美是形式"的命题。

解答:

康德对美的对象进行分析的"第三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它里面所观察到的目的关系来看的契机"。他最终推出"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这一"美是……形式"的命题,通常被理解为:从关系方面看,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简单地说,"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就是"无客观目的的合主观目的性"。"无客观目的性",也就是说一切涉及审美对象本身性质的东西(外在有用性、内在完满性)都没有意义,从而审美活动与"对象"的内容无关,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因此才可以说"美在于形式"。

然而"美在于形式"并不是一个形式主义或者唯美主义的命题。它的要点在于强调"主观目的性",即:对象的形式唤起主体的意识活动,从而产生美感。康德当然知道,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的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提出了"自由美"与"依附美"的区分,以及"依附美"才是"美的理想"等问题。"美的理想只可以期望于人的形态",从而"理想就在于表达道德性";"美是道德的象征"之谓,就是由此而来。如果没有"道德性"的表达(或者"象征"),康德认为"美的对象"就不会"普遍地……积极地……使人喜欢"。

将康德从质、量、关系、形式四个方面的分析联系起来看,他的兴趣显然不在于"形式",而是要一步步地论证审美活动中的主观性因素:

"美在于形式"的核心,是要否定和抽出"对象"所含的自身功用和自身内容,只留其"形式";而最终目的是要代之以审美主体的观念内容,所以"美"要"表达(或者象征)道德"。

康德在一系列抽象分析中对主观性的强调,以及人们通常感到的"形式"-"道德"的矛盾,可以从他对崇高的分析中得到更清晰的认识。如果说"美"涉及对象的"形式",崇高就正是涉及对象的"无形式"。二者的逻辑联系在于:"美的分析"使对象只剩下"形式","崇高的分析"则使对象连"形式"也不剩,进一步从远离形式(无形式)的方面透视美的主观基因。所谓"真正的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中,而只针对理性的理念",就是对此而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 一、名词解释(4*5分) 二、简答题(4*10分) 三、论述题(2*20分)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理式 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 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 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4、叔本华——生命意志 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 “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灵韵”包含两层含义: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康德 C、巴尔扎克 D、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 A、情节 B、性格 C、言词 D、形象 E、歌曲 注意的问题: 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三、名词解释: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1:导论 【参考说明】: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一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代码:0815<重庆>],所以请先确定你 所参考的科目对应的是这本教材。 2.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考生比较少,所以可能没有辅导书,以前的考试资料也无从查找,至少在重庆范围内。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涉及25种差异不同的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知识面非常庞杂,涉及到政治、哲学、经济等多个方面,而且很多文论存在“粘融”“对抗”“异化”等现象,所以对这本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能单从课本学习,应该把 触角升向生活的更多、更深的层面。 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教材种存在很多概念的“未定点”,特别是后半部分关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文论,他们的观点总的来说都是抽象大于具体、理解大于认知、否定大于肯定,所以,我的这个笔记同意会存在很多“未定点”,特别是概述部分有些是从我所理解的角度来编写的,所以可能会存在主观性,但我仍然从教材所明确的文论的概念入手,相去不会太远,当然,可能也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所以建议参阅的时候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教材的描述来 理解。 5.因为这本书所涉及的某些文论存在“未定点”,所以存在某些主观性,其中肯定难免有某些错误或者与大家的理解所不同的地方,欢迎提出你的看法加以指 正。 6.有几章的最后一段的章末总结没有归纳,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文论对文学发展所起到积极或非积极性的影响的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批评),以 及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零、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 发点和归宿。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汉魏六朝文学要籍导读 近代作家研究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国际汉学研究 比较诗学论著选读 德国美学东渐史专题 接受问题专题研究 语言学讨论班 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 欧美文学导读 卞之琳研究 当代批评理论研究 中国说唱艺术研究 历史语言学专题 欧美经典小说专题研究 上古音研究 语言接触实例分析 语义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评论史 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文艺美学 认知语言学 生成音系学 <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我想知道大学(无论哪个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到大四的详细科目,书本名称,以及出版人(主要我是自学,怕买错书),最好是2010大学中文系的科目,没有的话,时间不要太落后了(例如2000年附近时期的,我就晕了........)。 本人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穷小子,先谢大家了啊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9月)

西方文论选读答案

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西方文论选读试卷 (课程代码081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属于狄德罗著作的是。D (三论集阐述了去艺术看法) A、《诗艺》 B、《诗学》 C、《悲剧的诞生》 D、《绘画论》 2、华滋华斯呼呈诗人采用语言。C A、贵族 B、书面 C、日常 D、古典 3、布瓦洛人物理论为后来的典型化人物理论作了有力的铺垫C A、个性化 B、独特化 C、类型化 D、共性化 4、莱辛认为诗歌运用的符号B(文字)画(A色彩) A、自然 B、人为 C、天然 D、抽象 5、在柏拉图看来,创作的动力是D A、理性 B、想象 C、幻想 D、灵感 6、提出“意图廖见说”的是 A、俄国形式主义 B、英美新批评 C、语义学 D、精神分析学派 7、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角应 A、由顺境转入逆境单 B、由有逆境转达入顺境地 C、处于顺境 D、处于逆境 8、歌德认为,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的掌握和描述。 A、个别 B、一般 C、共性 D、集体 9、俄国形式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 A、《词语的复活》 B、《散文理论》 C、《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 D、《作为手法的艺术》 10、席勒认为,人对纯朴自然的兴趣是有条件的。 A、主观 B、客观 C、主客 D、先天 11、在狄德罗那里,严戏剧采取的是题材。 A、农民生活 B、宫廷生活 C、市民生活 D、下层生活 12、克罗齐主张,直觉就是 A、再现 B、表现 C、确认 D、判断 13、布瓦洛的理性原则要求 A、形式服从内容 B、内容服从形式 C、形式等于内容 D、内容等于形式 14、尼采认为要重振悲剧艺,就要复活精神。 A、理性 B、感性 C、日神 D、酒神 15、海德格尔指出,诗以确立存在。 A、形象 B、意象 C、意境 D、语词 16、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是尼采在中提出的。 A、《悲剧的诞生》 B、《权力意志》 C、《人性的、太人性的》 D、《查拉图斯特拉如斯说》 17、柏拉图主张文艺模仿的对象是 A、自然现象 B、人的精神生活 C、感觉世界 D、数的和谐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论经典导读》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启蒙主义文论 1、问题:在《关于〈私生子〉的谈话》一文中,代表狄德罗观点的是多华尔。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2、问题:狄德罗认为,严肃剧就是悲喜剧。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3、问题:狄德罗赞赏的演员类型是:() 选项: A:模仿型 B:易动感情型 答案: 【模仿型】 4、问题:狄德罗认为易动感情型演员的表演质量是: 选项: A:稳定的 B:不稳定的 答案: 【不稳定的】 5、问题:莱辛认为,选择表现激情达到顶点前的顷刻的艺术类型是:

A:雕塑 B:诗 答案: 【雕塑】 6、问题:莱辛认为,诗人倾向于通过影响和效果来表现美。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见面课:西方当代文论前沿动态 1、问题:小理论通常可以用来说明任何现象,通常以流派命名。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2、问题:“后理论”特指在现代思想的语言论转向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理论形态。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3、问题:事件的本质特点在于其特异性 选项:

B:错 答案: 【对】 4、问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五要素?选项: A:虚构性 B:道德性 C:非实用性 D:非规范性 答案: 【非规范性】 5、问题:《事件:文学与理论》的作者是 选项: A:伊格尔顿 B:阿兰·巴丢 C:阿特里奇 D:伊莱·罗纳 答案: 【伊莱·罗纳】 6、问题:阿特里奇认为,文学事件包含的层面有 选项: A:语言 B:接受 C:观念

答案: 【语言,接受,观念,伦理】 见面课:西方近代文论中的文学合法性问题 1、问题:锡德尼对诗的辩护所针对的作家是()选项: A:戈逊 B:皮科克 答案: 【戈逊】 2、问题:锡德尼认为,人类知识的最高形态是()选项: A:历史 B:诗 C:哲学 答案: 【诗】 3、问题:雪莱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4、问题:雪莱认为广义的诗人包括() 选项: A:立法者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专科段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理论性质较强,实践意义深远的课程。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又需要文学实践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它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大量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54,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分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九章,这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教学上有如下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讲授离不开大量的文学实践,理论知识的积累要有一定的文学实践的积累。理论的阐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例教学讲授原则。 每一章都将涉及一个重点教学案例,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检验,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层次探索。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理论学

习的兴趣,增强文学的感悟能力,批评鉴赏能力。 (三)多种媒体互动原则。 从教学手段上,采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互动,实时在线学习与非实时讨论结合,主教材与参考资料互为补充的原则。理论教学内容伸缩余地大,涉及范围广,难免挂一漏万,最好的措施就是利用较好的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展开理论教学的多层面解析。 (四)学习讨论相伴原则。 理论学习要有思想交锋,教学活动要多安排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学习讨论。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通过理论研讨、辩论,深化理论学习,能够学有所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主教材。文字教材依据本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编写共有八章,分为文学界说、文学文本、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类型、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每章的编写均设计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建议、教学内容、章节小结、综合练习和参考题等部分。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录像课为专题性质讲授类型。共设计为引论部分、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阅读与批评、期末复习等六讲。音像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为辅导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思路,帮助同学理清学习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把各章节的内部关系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为配合教学活动,制作4讲IP课件,作为录像教材的重要补充,主要目的是,案例讲解。分为文本案例、体裁案例、创作案例和鉴赏案例。 (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文学概论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重要概念,大量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经典内容,主教材难以包容。辅助教材将对主教材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 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 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7】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人化的,针对浪漫主义宣扬感情和个人的观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体的表现,而是个体的脱离。*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它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客观的评价。*文学家应该消灭个性。*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8】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强调诗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对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

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

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Developing Plan for Master of Fine Arts (MFA) in Radio & Television (135105)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将传统的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以及当代视听艺术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广播电视、短视频、融合媒体产品以及纪录片创作等行业,具有社会责任感、文化创造力和艺术鉴赏力的复合型、个性化、高层次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公德、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强烈的时代认知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正确的新闻志向和价值取向,敢于创新,敏于实践,勇于担当。 (二)坚持“人文”“技术”“艺术”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以社会与行业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依托新闻传播学科的优势资源,突出“人文+艺术+技术”的学科交叉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广播电视专题策划和音视频制作以及新媒体艺术产品生产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专门人才。 (三)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必要的对外交流。 (四)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五)身心健康。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3年,学习年限根据情况可适当延长,最长不得超过5 年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专业方向 1.广播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 2.音视频制作 (二)本专业要求修满5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

学位课12学分,毕业考核7学分,非学位课程25学分。非学位课程的方向模块课程和基础选修课程,要求硕士生按方向修满12学分,基础选修课程任意选修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考取的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3门本学科本科核心课程(具体课程参考本学科本科培养方案),所修

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A.杰弗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

西方文论大纲与考试要点

西方文论大纲 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二.课程内容 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三.考核知识点 0.1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四.考核要求 0.1识记: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0.2领会:“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课程内容 1.1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1.2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1.3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三.考核知识点 1.1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 1.2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 1.3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4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1.6庞德的“意象”定义。 1.7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 1.1识记: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 1.2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 1.3领会: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1.4识记: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领会: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1.6识记: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领会;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西方文论史复习资料

一、柏拉图:(古希腊) 理式论摹仿说:就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就是人的意识,而就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就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就是具体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就是善,就是神的化身。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就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就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文艺就是自然的摹仿”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就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就是唯心主义的。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与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她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就是文艺的源泉。文艺社会功用说:认为作为各城邦国家公民教育教材的诗与文艺,如果不符合对青年与成年人的教育要求,也要被删除、被禁止。主张把理智与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要求艺术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她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认识,就是从她的奴隶主贵族派的政治理想得出的。她的文艺功用说就是她的政治理想在文艺理论上的体现。她从文艺要培养“城邦保卫者”的立场出发,要求文艺为贵族奴隶主的政治服务,故而否定了摹仿艺术的作用。灵感说: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就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与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就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就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就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就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它既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 迷狂说(灵魂回忆说):1、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她认为,高明的诗人都就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就是“神明凭附”,一就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与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二、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文学本质论: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等人的“艺术摹仿”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摹仿,但就是艺术的摹仿的对象本身就是真实存在的,肯定摹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本质在于诗人与艺术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与规律。一切美的艺术都就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与摹仿艺术的区别。艺术摹仿的对象就是“行动中的人”,就是人的性格、感受与行动。这使“文艺摹仿自然”的对象更为明确,为揭示文艺的本质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悲剧“冲突论”:即悲剧“过失说”,其本质就是好人犯了错误。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就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她规定:悲剧人物就是好人,但不就是完人,她“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然而她的性格、品质又就是善良的,就是“比一般人好的人”,就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这样,当她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由好人犯了错误引发的悲剧冲突,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与同情。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不着意于“悲”,而着意于“严肃”,这一论点抓住了悲剧的本质特征。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 三、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 四义说: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就是但丁为了解读世俗文艺。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含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她明确指出字面的意义以外的意义都就是寓意,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文学批评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 民族语言理论:但丁主张的建立民族语言以代替拉丁语。主要体现在《飨食》、《论俗语》中,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迷狂说 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 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 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接着第三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是“灵魂”,它是作为静止不动的理智的理念和活动而生成。理智自

西方文论史

【理式】 在柏拉图心中,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类似于中国的“道”,它体现着万物之为万物的本质。柏拉图继承前人神性观,认为理式最初起源于神,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就是理式。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万物的成因归结为四种(以文学艺术为例) 1、质料因:自然和人生 2、形式因:作品的形式 3、动力因:艺术家(亚里士多德强调动力因是艺术的根本成因) 4、目的因:艺术品的完成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或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学科,如修辞学,哲学,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实际上是托古创新,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代表人物有拉伯雷,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主张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具有反神权,反专制的性质,是继文艺复兴后近代人类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但他不同意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认为生命的本质并非追求生存。因为不处于生存之中者不能有愿望,而处于生存之中者所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发挥其生命力。他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本雅明“灵韵”说】 1、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本真性。 原作的本真性是唯一不可复制的东西,可以不受技术的可复制性的制约。(舞台表演对比拍电影) 2、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正是这种距离感,产生了艺术作品的灵 韵。艺术品的两种价值:膜拜价值(距离感,神秘感,敬畏感),展览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