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规范标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标准解读

(技术规范标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标准解读

(技术规范标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标准解读
(技术规范标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标准解读

苏教版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

“技术与设计2”模块是在“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基础上,对技术与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以及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利用和评价技术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受用终身的技术管理能力。模块内容构成了技术设计过程中特有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可以有效迁移的思想方法,它远超出了人们一般意义上的习得性的知识和技能,使对事物的事实认定,上升为指导实践的规律并渗透在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即对事物的价值认定。

一、简要说明

“技术与设计2”模块共设“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四个主题。尽管从技术角度来看,这4个主题分属不同的专业,但是这些环节是一个技术设计过程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们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呼应,具有内在的联系。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流程是系统按时间顺序的描述。被控制的事物和控制装置本身是一个系统,控制就是对系统状态所施加的干预。因此,将它们集中放在这一个模块中进行讲述,既能体现出技术与设计的整体性,有能体现出各部分的联系与侧重点,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把握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方法。

“结构与设计”强调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问题,关注简单的结构设计;“流程与设计”强调对流程和流程优化的理解,以及简单流程和流程改进的设计;“系统与设计”则侧重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的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的设计;“控制与设计”应注重理解控制的涵义和控制的应用,以及生活生产中的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本课程内容的四个主题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所运用的一些思想与方法:例如,“系统与设计”中整体与部分、独立与关联、优化思想与方法;“控制与设计”中的反馈调节方法;“流程与设计”中流程改进的思想等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可迁移性,均可运用在其他主题的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中。这些思想与方法使技术与设计由经验上升到了理性,由单纯的展现设计技巧提升到了形成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本模块与“技术与设计1”共同构成了本课程的选修模块的基础。

二、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

(一)结构与设计

本主题共有5条标准。

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涵义与作用:

广义上讲,结构是指物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结构的作用:结构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形态。

从力学角度的理解: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应力的架构形态。结构的作用:结构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结构的一般分类有:实心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

本标准不要求学生对这三种结构类型的特征进行定性地描述,但应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结构实例进行归类,并指出这三种结构的不同应用场合。教学中,教师可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的不同结构的物体给学生作演示,也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带材料进行不同结构类型的简单制作。

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物体和结构。实心结构如铅球或砖石、大坝等;框架结构如大桥、自行车、铁塔等;壳体结构如汽车、建筑工人用的安全帽、气罐、油罐等。不同的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受力特点。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张力或压力的解释与说明:当一个构件承担负载时,就可能受到张力、压力或扭力的作用。张力(拉力)是拉伸材料的力,组成材料的粒子被拉开;压力是压缩材料的力,组成材料的粒子被推近。

例:桥墩、房屋的柱子承受压力;拉索桥的钢丝承受拉力;一根两端被托住的梁,受到弯曲力;梯子、大坝承受压力、剪切力;当大风或冰雪等外力作用在桥上,桥则受到扭力、拉力、压力等等。

对结构承受应力的分析,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分析生活中常见结构的应力,可进行一些定性的分析,不要求学生作进一步的定量分析,不要求画物体结构的受力图。

3、能通过技术实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实验报告

强度概念的解释与说明:强度是指构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一个结构的强度取决于它对张力和压力两方面的反应能力。

决定强度的因素:强度取决于形状,形状略作改变,强度就会改变;强度还取决于材

料以及材料的连接方式,了解应力对不同材料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材料建造坚固的结构。

稳定性概念的解释与说明:稳定性就是结构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稳定性阻碍翻倒或被移动,是很多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结构的形状、结构重心位置、结构所受的运动和力等等。例如,人们利用三角形或由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底面越大、重心越低结构就越稳定。

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和技术实验,对简单结构进行强度与稳定性分析,解释它的强度高或低、稳定或者不稳定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已有条件,自行设计和制作实验,并得出结论。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技术实验与观察的过程进行记录,并按照比较规范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与习惯。

4、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选择一个设计对象或项目,进行一个实际的设计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在设计方案的构思时,应从外观、重量、大小、强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尽量做到既满足功能要求又做到轻便、美观等。还要学会画草图,所画草图应能清晰地显示出设计对象的骨架形式、尺寸比例等,然后就草图的方案与小组同学共同商讨,吸取大家智慧,培养协作意识。

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应绘制出比较规范的设计图纸(图纸应含通用的技术符号、精度要求、尺寸标注、文字说明等等),对于简单的设计对象,可以依据图纸直接制作出原型,若是比较复杂的结构设计对象,如新居室的衣柜、书柜等,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原型,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材料做出其模型。

5、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技术设计要避免走向功利化的极端。设计不仅仅要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出发,同时需要关注人的审美准则、民族特色、生态文化等精神领域的需要。结构设计的人文色彩尤为浓烈,古今中外,从若干经典的建筑物设计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烙印。

学习结构与设计,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经典的、有特色的结构设计的杰作。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特色建筑,从各类教学资源中筛选有价值的结构设计实例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的角度和方法,比如从”形”“意”“神”

等方面来评价等。

6、关于活动建议

建议1进行关于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测量的实验。所选结构既要简单又要能说明问题,实验过程中,应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且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引导行的解释与说明。若不具备条件,也可定性描述。

建议2分析典型案例的结构特点。可从所列实例的功能实现,结构的类型和文化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建议3对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建筑物的坍塌、扭曲或断裂的事件,进行分析讨论,简要说明该结构所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可能涉及的原因或问题比较复杂,故讨论的深度不限。

(二)流程与设计

通过对流程的介绍,使学生理解流程的涵义与流程涉及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优化生活和工作流程的能力,使学生体验革新的成功感和革新可能带来的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成果。

本主题共有5条标准:

1、了解流程的涵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在介绍流程的涵义时,应抓住两个基本点:流程的时序和环节。时序是指随时间变化的发展经历;环节是指事件在发展的过程中,总可以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把它分解为若干个小的过程。结合生活中的多种实例,具体讲解与流程对应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流程,并且要强调流程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通过对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意义,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可以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流程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使学生学会阅读工艺机理不太复杂的流程图。

例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利用适当的方法,生产大量合成氨的原料——氮气、氢气,氮气和氢气的混和气体在合成塔的6000C高温、200帕斯卡下,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产生氨气,再通过氨分离器不断地把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同时未转化的反应气体又进入合成塔循环加工。这就是合成氨的生产流程。

在此流程中,氮气和氢气的混和、氨的合成、分离、循环这几个主要生产环节的顺序是不可倒置的。

生活中,经常有需要读懂流程图的场合,简单的有公共汽车或地铁线路的上行、下行流程图;复杂一些的有,当我们参观发电厂或化工厂,在工厂的中控室会看到一幅生产工艺流程图,要了解生产情况,就要读懂这张图;当我们走进军营,可能看到一幅作战流程图等等。流程图的表达有多种形式,有图示、模型表示、动画演示等等。

3、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生产、生活中流程的设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流程的若干环节是显性的,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较容易描述,如邮局邮件的分检流程设计、快餐配送中心的工作流程等;另一种流程的设计要依据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漫长的探究才能得出的,如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学生对某一简单流程设计的分析,应根据事物的内在性质、规律和相关因素,对流程设计的时序和环节线索进行把握。

4、能解释流程的改进与设备、材料等之间的关系,能概括某种简单生产流程优化过程中所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生活生产中的技术改进或革新,多数出自对已有生产流程的整体改进或者是对其中某一环节的改进,其目的不外乎为了提高工作效益、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耗、保护环境等。在一个流程的设计或优化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加工方法。

工艺: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工艺要求,流程也不同。

设备:生产设备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流程的自动化水平。

人员和资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必要的资金会影响生产的过程、质量和周期,是流程设计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环境:生产过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流程设计中应该关注的重要因素,等等。

要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流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流程改进的条件。从外部条件来讲,是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从内部条件而言,是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

流程的改进过程就是优化的过程。

例1 银行储蓄所顾客存取款的流程

原先是人工填单、记账,保存的是纸质的帐单,自从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改进了存取款的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差错率。

例2 用于建筑结构承重的人造板的研发设计

目前我国生产的人造板本身的强度决定了其主要用途是室内装修、家具制作等,若要将人造板作为建筑结构承重的材料使用,就必须增加人造板的强度,就需要通过研究、改变现有人造板的材料组成结构,改变加工工艺的流程来实现。

5、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并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或者流程的改进方案的优越之处。

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生产中已经存在的、尚有改进的可能的流程进行讨论,在指出问题所在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并论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改进的对象的选择很关键,学生理解和改进工业生产中复杂的流程有一定困难,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例1 家用燃气炉灶在使用过程中热能的高效利用问题。(分析略)

例2 化学课中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一般实验步骤是将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再直接伸入装有氯气的容器中,观察实验现象。这一实验的问题是,将点燃的氢气伸入氯气瓶中时,会有一定量的氯气外漏,而外泄的氯气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如何从安全环保的角度改进这一实验流程?(分析略)

6、关于活动建议

建议1,通过对比较成熟的流程设计的事例的分析和评价,为进行下一步的流程设计和改进提供准备。

建议2,为学生的流程设计提供了若干参考项目,也可根据当地条件另作选择。

(三)系统与设计

系统的概念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分析和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是大家都可能遇到的。

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思想并运用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减少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学会对事件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

本主题共有5条标准。

1、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系统的概念,看似抽象,其实是很具体的。系统即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都可被看为该系统的子系统。

学生对系统的理解,可以从系统的实例开始。如一台电冰箱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学校的一间多媒体教室也可看作是一个系统,人体本身同样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系统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类分法:

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实体系统和抽象(概念)系统

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可对每一类的分类思想及其应用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阐述。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性可从以下几点来归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等。仅从概念来理解系统的特性,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两个典型系统的案例入手,把握系统的特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些特性。

系统的特性构成了系统的基本属性。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处理问题,整个过程可归纳为阐明问题、分析研究、评价比较三个阶段。本标准只要求学生掌握初浅的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在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每个环节不一定一次就顺利地完成任务,需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反复进行;第二,在系统分析的过程中,要学会与不同角色的人对话,如与实施者、决策者等的对话;第三,对系统分析中的建模问题,在此不作过多要求;第四,学写简单的系统分析报告,对系统的分析过程、依据、结论和行动建议进行说明。

3、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为了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目标所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法,称为最优化方法。通常是指在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条件下,使经济效果(如产值、利润等)达到最大,并使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达到最小的方法。

建筑材料的改进也是一项优化技术,以往建筑物的墙体多采用实心砖,现在采用了空心砖,在保证强度、隔热隔音效果的同时,节省了材料。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人们对

其特征了解不够,所以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的手段描述它,进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该过程成为系统建模。以往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就曾接触到数学模型的问题,比如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为:—1/2gt2,这就是一个反映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系统建模的目的是要将系统的原型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分析求解得出数学结论,再运用这一结论来解决实际系统中的问题。

最优化方法解决问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需要进行最优化的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数据;

(2)建立求解最优化问题的有关数学模型,确定变量,列出有关约束条件,分析模型;

(3)选择合适的最优化方法;

(4)求解方程;

(5)最优解的验证和实施。

本条标准对第(2)、(4)步骤不作过高要求。

4、通过简单的系统设计案例的分析,初步学会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系统设计建立在对系统进行有效分析的基础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系统设计的运用事例比比皆是,例如学校运动会赛事的合理安排等。可以通过对类似系统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和归纳简单的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大千世界,物质系统千变万化,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却难说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供套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是建立在对该事件的内部规律、外部环境(条件)、实现功能等的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优化的过程。优化是系统设计所追求的永恒目标。

在对系统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总结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功能的实现、子系统间关联与冲突问题的合理解决、效益的最大化、动态调整的实现、人性化设计、战略性思考(长期性、稳定性等)

5、确定一个生活或生产中的简单对象,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

要求学生在对前4条标准有所掌握的基础上,自行完成一项简单的系统方案设计的任务。在系统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1)系统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2)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3)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化

设计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比较详细的定性分析,画出分析简图并写出定性的分析报告,其次,作出系统设计的技术框图和技术设计报告,再次,根据设计方案尝试实现这一系统的设计。

教学中应注意,对于学生的系统设计,两种设计方式都应认可,一种是对一个简单的系统进行设计,另一种是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某一对象进行设计。

6、关于活动建议

建议分析典型的系统设计案例,由学生作出评价,为自己将要进行的系统设计奠定基础。

例战国时期的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工程,这一伟大水利工程巧妙地将分洪、引水和排沙结合起来,使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实现了防洪、灌溉、行舟、漂木等多种功能,至今该工程仍在发挥着重大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一大杰出成就。

(四)控制与设计

通过对控制系统中控制的目标、控制的过程和控制的机理等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运用简单的控制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发展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品质。

学习本主题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从思想和方法的角度对控制和控制设计有基本的了解,本主题共有6条标准:

1、理解控制的含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条件,使事物向着期望的目标发展,就形成了控制。

控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公共场所的红外线自动出水龙头装置、红外自动烘手机、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农田节水灌溉的自动控制、楼宇防盗控制、十字路口红绿灯自动控制、炼钢炉的温度控制、合成氨合成塔的压力控制、精确制导武器等等。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控制应用的例子,并说明自己对它们的理解。

2、分析典型的案例,了解手动控制、自动控制,熟悉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

控制是为了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标。一个控制过程的实现,往往要经过若干个环节,这些环节就构成了一个系统,所以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对控制系统有不同的分类。本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区分哪些是自动控制哪些是手动控制,哪

些是开环控制哪些是闭环控制,说清楚简单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实现控制的。

例1 给游泳池换干净水(使用普通的手动进水阀门)

游泳池清扫干净后,为了给游泳池注水,工作人员要打开进水的阀门,直到发现泳池的水注满了,工作人员就会关闭进水阀。这是一个需要人工干预的简单控制系统,也就是手动控制系统,工作过程也很简单。

例2 全自动洗衣机

全自动洗衣机是将洗衣的洗涤、漂净、脱水三大步骤,按照多个开关信号的逻辑关系一步步地往下执行。使用者只要事先设定好时间,把脏衣服放进去,洗衣粉备足,水管接好,启动洗衣机的洗衣按钮,最后等听见洗衣结束的铃声,取出已经甩干的衣服就完成了。它是一个自动的开环控制系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他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简单控制事例的工作过程的分析出发,使学生明白控制系统的类型、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3、能画出一个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理解其中的控制器、执行器等环节的作用,熟悉反馈环节的作用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的基本图示,本标准要求学生能画出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学生应能列举生活中所见所闻的闭环控制系统,简要叙述其工作过程,要能通过对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的比较,指出各自的优越性是什么。

在本主题中,限于学时以及高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执行器、传感机构和被控对象等环节只限定于一般性的理解,不作进一步的要求,不去探讨其内部的工作过程,只需把它们看作黑箱,了解其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讨论的带有反馈环节的闭环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以减少误差的负反馈方式来达到控制目的的,正反馈控制问题在此不作研究,对于简单的开环控制、单回路负反馈控制系统以外的其他控制方式在此不作讨论。

4、能结合案例找出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并作分析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对干扰因素的分析是重要的。确定一个系统的控制方案的前提,往往是建立在对影响系统稳定的干扰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例楼宇水塔的水位控制的干扰因素分析

分析:影响水塔水位的干扰因素主要有:水塔的出水流量、水面蒸发的水量、水塔的进水流量和进水管的压力等。其中出水流量是根据用户的用水量变化的,是不可控制的变量;水面蒸发的水量很少,可以忽略;而水塔的进水流量是可以控制的。

例风磨的转速控制的干扰因素分析

分析:影响风磨转速的干扰因素主要有风速、投料量等。当投料量一定时,风速减小,磨的转速就变慢。

在此,仅要求学生能列出简单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主要有哪些,不要求对这些干扰因素作具体分析。

了解简单的被控制对象的基本特性,能确定被控量、控制量,画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并形成初步的控制设计的方案

这里的被控对象基本特性是指在正常的工作状态,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与输入参数、与主要的干扰参数之间的关系,只需要有所了解,对被控对象的特性的数学模型的描述在此不作要求。

当需要对一个简单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时,学生首先要学会分析这一系统中,需要控制的参数是什么,通过改变什么参数来实现控制,是采用开环控制还是采用闭环控制来形成控制设计方案,然后要能画出这一系统的方框图。

5、能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制作一个控制装置;或者能根据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施或模拟实施,学会调试运行,提出改进方案

这是对控制的实施方面的要求,由于对控制器、执行机构、反馈环节和对象的特性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故不要求学生象专业设计师一样进行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并加以实现。所提的要求是从开环控制装置的实施着手,比如,设计并实施一个开环的定时控制装置,要求学生完成从方案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并进行测试和评价。如果装置不能达到或不能完全达到定时的功能,要能寻找原因,提出方案设计或制作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所在,并加以改进。

有实验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以进行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6、关于活动建议

本主题中有3个活动建议。

建议1,要求学生参照家用抽水马桶的水位控制原理,将一个原来是人工的水位控制系统改进为自动控制系统。学生首先要研究抽水马桶的水位控制是如何实现的,然后再动手设计一个类似的水位自动控制方案,并实现它。

建议2,列举出了若干控制设计的例子,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已经设计好的控制系统。

建议3,这是一个扩展性建议,是工程上常见的问题。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做,有条件、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

高中通用技术培训方案

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高中通用技术培训方案 齐鲁师范学院 2011-8-19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与要求,为加强全省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带动、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山东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各种高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重视技术教育,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我国高中阶段设置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培训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南,在《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精神指导下,以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法规为基本依据,旨在通过21天的集中培训,提高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和课程实施能力,促进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方案遵循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规律,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修、实践练习的学科培训,帮助受训者自主发展、自我提高、更新观念,增强受训者的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能力,为我省建设一支素质优、可持续发展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队伍,进而提升高中的通用技术教育教学质量。

二、培训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要求,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修、通用技术课程的学科培训,帮助培训对象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素养等方面有大幅度提升,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1、课程建设能力的提高。深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正确理解和认识教材的编写思想和处理方法,真正领会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掌握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与建设、课程管理和评价能力。 2、学科研修能力的提高。能根据通用技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我发展的目标,并养成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技术问题的习惯,确定个人的课程研修方向。 3、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立足实践,充分利用分组教学与讨论的形式,提高对技术设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技术素养与动手能力。 4、带动辐射能力的提高。培训对象经过学习后,能够成为学校或者学区的教学骨干,发挥较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本校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 针对高中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其知识结构,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1、学科理论培训 介绍高中通用技术的国际国内背景,解读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整合等。本课程以《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从通用技术的课程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主要目标及其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具体策略等几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努力使研修者深刻理解通用技术的理念与目标。主要包括:国内外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发展与课标解读、通用技术课程评价与教学策略、教学研究课题选题指导等。 2、学科技能培训 该模块将组织研修者进行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的实践活动,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特征的认识能力的同时,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的实训实践增强其感性认识、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选修课程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4.培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技术规范标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标准要求 注: 1.以上高中通用技术实践室的使用面积与间数数量,是教育装备配置必须达到的基本标准。 2.实践室的建设应不低于以上基本要求,平行班较多的学校,实践室数量可适当增加。 2.教学设备和器材 本方案教学设备配备数量按照每年级6个平行班、每班50人的标准计算,如果每年级平行班和学生数较多,则应适当增加配备数量。 消耗性试验材料是保证教学试验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学校应根据需要及时补充。 学校可结合所选用的教材和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对目录所列的品种和数量进行调整。 凡是进入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需取得通过计量认证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合格证书或符合相关标准的检测报告。除必须的试验用化学药品外,不得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材料,要符合国家相关安全和环保标准。 3.相关说明

本方案试验室的基本装备不包含设备的辅助器材、配件、线材及各室的装修和维护。 学校可根据本区(校)的办学特色及财力提高配置,创建更为人性化的试验室和功能室以满足普通高中教育对教学的需要。标准中注明“选配”的指学校要根据财力可能和开展课程改革需要以及师资特点和场地、设施等实际条件发展选择配备,注明“学校自定”的指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二、功能要求 三、建筑要求

实践室的建设,必须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的原则。规划应有一定的前瞻性,设计方案应便于分步建设;改建、扩建时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设备。 1.地面:各室与走廊的地面不宜设台阶。地面应防尘易清洁、耐磨、防滑。 2.门窗:应根据人流安全疏散的要求设置前后门,门洞的宽度不应小于l200 mm,门扇上宜设观 察窗,门框上部设采光通风窗。试验室的窗台适宜高度900mm~l000mm,试验室的窗间墙宽度不应大于1200mm。门窗开启后不应影响室内空间的使用和走廊通行的便利与安全。 3.综合布线系统:室内有水源、电源的应设总控制阀。试验室内电源插座与照明用电应分路设计、 分别控制。新建试验室应预留综合布线系统的竖向贯通井道及设备位置; 4.用电负荷:试验室的配电线路和设备功率容量应留有余地,以满足不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 教学设备逐步增多的需要。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90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教学与评价案例1 :基于螺旋式上升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案例主题: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常规技术要求的系列试验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对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多项常规技术要求进行技术试验的过程,能读懂相关的技术标准,学会识读技术图样,选择相应的技术试验方法开展试验,并写出技术试验报告。 2. 经历简易风洞设计和制作过程,学会运用系统、结构等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简易风洞方案设计。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风洞模型,并进行测试和优化。 3. 经历技术试验数据分析和运用的过程,确定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技术问题,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体悟人技关系,形成规范、安全的技术意识。 二、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 1. 教学准备。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样品若干、量具、弹簧秤、塑料板、轴流风机、电动机等。 2. 课时安排:5 课时。见表1。 表1

附录 │ 91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项目情境。 2012 年的一天,某省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曾发生过一起相当惨烈的 车祸,2 人死亡, 10 多人受伤,原因之一就是缺了这么一块小牌子。 交警说: “三角警告牌体积较小,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很容易被司机忽 视。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三角警告牌, 它对于安全的保障作用是巨大的。 三角警告牌在车辆发生故障抛锚时, 被放置于车子后方, 以提醒后面的 来车注意安全。不合格的三角警告牌对交通安全起不到多大的警示作用。 那么,合格的三角警告牌是什么样的呢?如何辨别和选购合格的三角警 告牌产品呢? (二)确定技术试验内容。 组装三角警告牌。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动车用三角 警告牌》( GB 19151—2003)(以下简称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熟 悉形状和尺寸、离地间距、结构稳定性、抗风稳定性、形状的视辨性 等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 三)选取样品进行技术试验。 1. 检测形状、尺寸及离地间距(试验 1) 问题情境 1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三角警告牌外形各异, 见图 1, 但基 本上都具备了三角形的特征。它们符合标准吗? (1)阅读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附录 A 的图样,填写形 状、尺寸和离地间距等技术要求及国家标准数据。 图1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曹红霞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按计划,我省将于 2006年秋季开始实行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 术)》(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下面 我着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对二者作以比较。 关于课程目标,《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课程标准》专门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沿着 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将信息素养进 一步分解和细化为11条,这11条从不同的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诠释。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6) (一)课程性质 (6) (二)基本理念 (6)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6)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7)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7)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7)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7)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8) (一)学科核心素养 (8) 1.信息意识 (8) 2.计算思维 (8)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8) 4.信息社会责任 (9) (二)课程目标 (9) 三、课程结构 (9) (一)设计依据 (9)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9)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9)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10)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10) (二)结构 (10) (三)学分与选课 (11) 四、课程内容 (11) (一)必修课程 (11) 模块1:数据与计算 (11) 【内容要求】 (11) 【教学提示】 (12) 【学业要求】 (13)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3) 【内容要求】 (13) 【教学提示】 (14) 【学业要求】 (14)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5)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5) 【内容要求】 (15) 【教学提示】 (15)

【学业要求】 (16) 模块2:网络基础 (16) 【内容要求】 (16) 【教学提示】 (17) 【学业要求】 (17)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8) 【内容要求】 (18) 【教学提示】 (19) 【学业要求】 (19)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19) 【内容要求】 (20) 【教学提示】 (20) 【学业要求】 (20)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21) 【内容要求】 (21) 【教学提示】 (21) 【学业要求】 (22)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2) 【内容要求】 (23) 【教学提示】 (23) 【学业要求】 (24) (三)选修课程 (24) 模块1:算法初步 (24) 【内容要求】 (24) 【教学提示】 (25) 【学业要求】 (25)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5) 【内容要求】 (26) 【教学提示】 (26) 【学业要求】 (27) 五、学业质量 (27) (一)学业质量内涵 (27) (二)学业质量水平 (27) 水平1质量描述 (27) 水平2质量描述 (28) 水平3质量描述: (29) 水平4质量描述: (29)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0) 六、实施建议 (30)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0) 1.教学建议 (30)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1) (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1)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33)

精编【技术规范标准】山西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技术规范标准】山西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业水平 考试标准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山西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2010年04月27日15:05:51 来源:代县中学【字体:大中小】 Ⅰ、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内容主要由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技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组成,知识范围包括《技术与设计Ⅰ》和《技术与设计Ⅱ》两个模块。 1.基础知识 (1)理解技术的性质,了解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以及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正确认识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具有正确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术的基本技能。 (2)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对技术设计的过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3)能从技术设计的角度理解结构、系统、流程、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简单的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流程设计、控制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内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4)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绘制和识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会使用几种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 (5)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 (6)具有初步的技术试验的操作技能,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测试和技术指标测量,会写简单的技术测试和技术试验报告。 2.基础能力 (1)理解能力:指说明或解释技术现象、产品所显现和蕴含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等的能力。 (2)设计能力:指制定设计方案,并用技术图样等技术语言来表达的能力。 (3)制作能力:指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进行作品制作的能力。 (4)试验能力:指对产品进行技术试验,并写出试验报告的能力。 (5)评价能力:指对技术问题的发现和明确、以及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的选择和评价能力。 (6)应用能力:指运用所学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重在使学生在体验和经历过程中形成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经历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确认为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初步学会模型或产品的制作、装配、调试的方法。 3.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 4.经历观察、设想、安装、测试、调试、测量等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 5.经历将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应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6.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的活动过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和技术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和使用技术及其产品的能力,发展技术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包含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通用技术学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与神奇,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2.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够安全而又负责任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严谨、守信、负责、勤俭、进取等良好品质。 3.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辛与曲折,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养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意志,感受解决技术难题和获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 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拓展技术教育学习经历,行使受教育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当代社会,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应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崭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五)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高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doc

2013—2014 学年高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华容三中通用技术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 1》(必修1),使用的是地质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 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 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 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4-6 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 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 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 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以上理念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多视角的价值观。从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到关注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以提供人生的发展基石为宗旨;强调问题解决,关心生活实际。 在课程目标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这个总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说明了分目标。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结构体系为1+5,基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是选修模块学习的前提。五个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注重技能与人文的培养,支持个性发展。选修模块的设置,关注

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确定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培养,规定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内容,阐述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应用;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更加注重方法和思想的挖掘;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 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有建设性的意见,要求教科学编写要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也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高中通用技术装备标准

江苏省高级中学通用技术实践室装备标准 一、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 (一)建设原则 1.本标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制定。 2.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各地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学校的实验、实习场所资源,也可以多所学校共建劳动技术训练中心等形式建设。 3.学校根据情况自行选择实践项目,建设参照本标准进行。 4.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此平台上自由拓展与教学及操作实践活动内容相应的设计与制作活动。 5.实践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教师资源,也可通过聘用的方式解决。 (二)实践室设置要求

料储藏室”可合并为一个“准备室(仪器材料储藏室)”。 (三)实践室数量要求 说明:1.实践室数量要求不包括仪器、材料室,准备室,药品室等专用实践教室的辅房。专用实践教室辅房数量与面积应符合存放仪器、器材与准备操作要求。 2.8轨以下可参照8轨,9轨~12轨可参照12轨,13轨~16轨可参照16轨,17轨~20轨可参照20轨,20轨以上的可根据情况适量增加并将功能进一步细化。 3.Ⅲ类学校必修课实践室: 8轨建“技术综合实践室”一间;12轨建“技术设计实践室”和“技术制作实践室”各一间;16轨在12轨的基础上增设“技术制作实践室”一间。 4.选修实践课程专用教室按选定的教学内容建设,应充分利用理科实验室、必修课专用实践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其它设备。 (四)实践室通用要求 1.使用面积:使用面积大于110㎡/间,生均不小于1.80㎡。技术制作实践室使用面积建议在120㎡以上。 2.位置:实践室(楼)应保证最佳建筑朝向,室内避免直射阳光,主要采光面应位于学生座位的左侧。技术制作实践室最好设置在一楼,与其它教室有一定距离。 3.照明:采用自然光及辅助照明。教师演示台面及学生实践桌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 Lx,书写黑板宜设局部照明,其垂直照度的平均值不应低于200 Lx,黑板面上的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实践桌面无阳光直射,室内无可见眩光,灯具悬挂高度距实践桌面不应低于1700mm,宜安装窗帘。 4.通风条件:采用自然通风,技术制作实践室宜采取排气扇强制排风o 5.噪声控制:室内环境噪声应低于60分贝,技术制作实践室可略高于此值。 6.温度:室内温度在4—30℃之间为宜。 7.供水:每个实践室、准备室至少有一处水源(仪器储藏室除外)。供水指标:供

(技术规范标准)年会考复习通用技术会考标准知识点

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面向全体学生, 本《标准》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标准” 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 2》 一、会考要求 1.考试要求 理解、应用。分别以字母a、b、c来表示。其含义如下: a—了解:指再认或回忆所学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 产中的应用。 b—理解:指对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区分,运用所学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对技术现象进行解释。 c—应用:指对技术设计的过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运用所学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等第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用技术学科会考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第,依次用A、B、C、E表示。 3.1 3.2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试卷结构如下: (1)考试内容分布 技术与设计1:(50±5)% 技术与设计2:(50±5)% (2)试题类型分布 选择题:约占60% 简答题:约占10% 分析题:约占10% 设计题:约占20% (3)试题难度分布 容易题:约占70% 稍难题:约占20%

第一单元 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人的作用 [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a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 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 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例:书写工具的发展、电动剃须刀的发展。)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b ①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例:白色污染和可降解餐具) 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④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 ⑤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方法。(例:计算机、打印机的发展改变了设计的手段) 当我们使用物品时, 乘电梯) 2.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a ①高效人机协调,提供人的工作效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