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 导论~ 第一章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 导论~ 第一章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 导论~ 第一章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 导论~ 第一章课后答案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思考题

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和交换关系。 P3

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具体的有:(1)科

学的抽象法(2)模型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方法;(3)实证

分析和规范分析相法。

P6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概念题

解释下列概念:

生产力:人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生产力。 P16

生产关系:人们互相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

系。P16

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

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

P27

思考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目的是什么?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同

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

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

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P17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1)生产决定交换。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

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2)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

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

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P17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

产之外。(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2)分配对生产也有反

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

P18

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1)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排他性的占有或归属关系;(2)财产权关系的实质是指人与人

之间的经济关系;(3)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产权主体要从中

获得一定利益。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

P21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因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

的发展和变化。(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2)生产力决

定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

能变化的程度。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包括生产

力的性质和水平,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是对立统一体,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而变化。 P27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概念题

解释下列概念: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P35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

式。P32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

务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商品能通过买卖同其它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属

性。P35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P36

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P37

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P39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P3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指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

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时间,它涉及的

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P40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P41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它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

P47

思考题

1、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指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式和具体形式两方面考察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理论意义: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P38

2、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1、指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P40

3、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别劳动首先是指属于不同所有制的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个人劳动即私人劳动。同一个所有制内部,不同的有独立利益的企业的劳动也是个别劳动。

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

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个别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流通过程。商品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所接受,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使个别劳动(私人劳动)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个部分。如果不被市场接受,那么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会因此而破产。

P38、39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概念题

解释下列概念: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P50

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P50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P51

价值尺度:指货币表现、计算、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P53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P54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储存起来的职能。 P54支付手段:指货币能够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纳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方面的职能。 P55世界货币:指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P55

货币流通: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反复的、不断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P65思考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进而货币产生。

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P50

2、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内容,

就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它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

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前两项的乘积就是

商品的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

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流通量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与流

通中所需货币金属量成正比,与流通中的纸币总额成反比。纸币流通规

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 P64、65

信息检索课后答案

作业习题 《信息检索》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根据新编教学大纲内容选答) 第一讲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1.简述大学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与学校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共称为现代化大学的三大支柱。大学图书馆既是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又是学习资源中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学深造的场所,是学生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第二课堂。 2.简述信息、知识、文献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答:信息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息是指与客观事物相联系,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被发出、传递和感受,对接受对象的思维产生影响并用来指导接受对象的行为的一种描述。从本质上说,信息是反映现实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状态及规律的信号与消息。 知识的概念: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

化的信息的集合。知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际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信息的一部分,是一种特定的人类信息。 文献的概念: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物质载体。具体地说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物质载体。 信息、知识和文献之间的关系是:信息是事物发出的消息,信息经过人脑加工形成知识。只有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信息经过加工,上升为对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这种再生信息才构成知识。知识信息被记录在载体上就形成文献。 3.何谓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有何特点? 所谓信息资源,就是信息的来源。各种客观存在的、可供人们直接或间接开发与利用的信息的集合总称为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量大、类型多、多媒体、非规范、跨时间、跨地域、跨行业、多语种等特点。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信息交流交织在一起,使传统的人类信息交流链的格局被打破,各方在网络上既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也可以是传播者和使用者,对学术交流环境和信息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试述《中图法》的体系结构及其在文献信息检索中的作用。 《中图法》将人类知识分为马列主义及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性图书5大基本部类、22个大类。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基本采用层累制编号法,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次序,在字母后用

国科大信息检索作业

国科大2013年秋季《现代信息检索》第一次作业(第一章到第五章) 以下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习题1-4 a.时间复杂度O(x+y)。因为倒排记录表记录的文档号是按照从小到大排列的,在扫描Brutus对应的倒排表的时指针指向文档 号为x,扫描Caesar对应的倒排记录表的指针对应的文档号为y,如果xy,caesar指针后移。 b.时间复杂度是O(N),N是全部的文档数。因为结果集的大小取决于文档数N,而不是倒排记录表的长度。 2、习题1-7 对于原始的查询,按照倒排记录表的长度从小到大查询会节省查询复杂度 (tangerine OR trees) = O(46653+316812)=O(363465) (marmalade OR skies) = O(107913+271658) = O(379571) (kaleidoscope OR eyes) = O(46653+87009) = O(300321) 即顺序为:(kaleidoscope OR eyes) AND (tangerine OR trees)AND(marmalade OR skies) 3、习题1-10 UNION(p1,p2) answer ←{ } while p1!=NIL and p2!=NIL do if docID(p1)=docID(p2) then ADD(answer,docID(p1)) p1<- next(p1) p2<-next(p2) else if docID(p1)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 4.试说明推劢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 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12.试从交互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将分时系统不实时系统迚行比较。答:(1)及时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与分时系统类似,都是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及时性,是以控制对象所要求的开始截止时间或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的,一般为秒级到毫秒级,甚至有的要低于100微妙。 (2)交互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具有交互性,但人与系统的交互仅限于访问系统中某些特定的专用服务程序。不像分时系统那样能向终端用户提供数据和资源共享等服务。 (3)可靠性:分时系统也要求系统可靠,但相比之下,实时系统则要求系统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因为任何差错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灾难性后果,所以在实时系统中,往往都采取了多级容错措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及数据的安全性。 13.OS有哪几大特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异步性四个基本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性。 第二章 2. 画出下面四条诧句的前趋图: S1=a:=x+y; S2=b:=z+1; S3=c:=a –b;S4=w:=c+1; 8.试说明迚程在三个基本状态之间转换的典型原因。 答:(1)就绪状态→执行状态:进程分配到CPU资源 (2)执行状态→就绪状态:时间片用完 (3)执行状态→阻塞状态:I/O请求 (4)阻塞状态→就绪状态:I/O完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4、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 5、生产资料是指()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6、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7、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9、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经济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有阶级性,经济规律没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经济规 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 A、劳动 B、资本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资料 2、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C、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E、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文献检索》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文献检索》试题 1 一、单项选择题 1.信息成为情报必须具有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C )。 A.选择、综合、分析 B.综合、筛选、重新组合 C.知识、传递、效益 D. 筛选、组合、系统化 2.下面对查全率和查准率描述错误的是( A )。 A.若某检索工具的查全率较高,则查准率也会相对较高 B.查准率为检出的相关文献量占检出文献总量的百分比 C.查全率和查准率是反映文献标引深度的两个最主要的指标 D.查准率和查全率存在互逆关系 3.下面对叙词语言描述正确的是( A )。 A.叙词语言是后组式语言 B.叙词语言是非规范性语言 C.叙词语言是字面组配 D.叙词直接取自文献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4.下面哪项不是代查代检的服务项目( D ) A.专题文献检索服务 B.论文发表快速通道检索证明 C.论文收录与引用情况报告 D.电子阅览服务 5.个性化导读服务的原则是( C )。 A.预测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 B.选择性原则与针对性原则 C.主动性原则与双向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与及时性原则 6.读秀电子图书的专用全文阅读器是( C )。 A. DjVu Reader C. ApabiReader

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能检索出含有“肝炎疫苗”、“肝炎病毒基因疫苗”、“肝炎减毒活疫苗”、“肝炎灭活疫苗”等文献的检索式是( B )。 A.肝炎疫苗 B.肝炎%疫苗 C.肝炎*疫苗 D.肝炎$疫苗8.EMBASE com数据库中检索韩冬季(Han Dongji)的文章,检索式输入错误的是( C )。 A.Han B.Han D J C.Han DJ D.Han D. 9.支持视觉搜索的数据库是( D )。 A.PubMed B.SinoMed C.EMBASE.com D.CINAHL 10.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师生发表的文献,可用的检索式是( B )。 A. Peking Univ AND hosp Univ SAME hosp C. Peking Univ WITH hosp Univ NEAR hosp 11.以下不属于特种文献的是( B )。 A.专利文献 B.期刊论文 C.学位论文 D.会议论文 12.我国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专利的有效期分别为( C )。 A. 20年、15年、10年 B.10年、20年、10年 C.20年、10年、10年 D.15年、10年、10年 13.下面错误描述Google的是( B )。 A.Google属于综合性搜索引擎 B.Google属于元搜索引擎 C.Google属于通用型搜索引擎 D.Google不属于专题搜索引擎14.下面为开放获取期刊网站的是( D )。

网络信息检索试题及答案(DOC)

第一部分 1、一条及时的信息可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一条过时的信息可能分文不值,甚至是企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造成严重后果,这说明信息具有( C )特征。 A、差异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 D、共享性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其中不包含( B ): A、信息意识 B、信息心理 C、信息能力 D、信息道德 3、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能够依据图书馆中哪些极为平常、完全公开的图书资料,撰写出核专家都感到惊异的“制造核弹的方法”的报告,反映出良好的信息素养是()。 A、获取知识的捷径 B、科学研究的向导 C、终身教育的基础 D、创新知识的源泉 4、按照信息处理的级别来划分,可以将信息分为零次、一次、二次和三次信息,下面()是一次信息的别称。 A、灰色信息 B、原始信息 C、检索性信息 D、参考性信息 5、“便于保存传递、但需要借助阅读机阅读”是以感光材料记录文字及相关信息的()信息载体类型的特点。 A、印刷型 B、电子型 C、声像型 D、微缩型 6、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 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差异性、传递性、时效性、可转换性、共享性。 7、下列文献哪个是二次文献?( A ) A. 文摘 B. 会议文献 C. 辞典 D.百科全书 8、“文章草稿”、“私人笔记”及“会议记录”属于( A )。 A. 零次文献 B. 一次文献 C. 二次文献 D. 三次文献 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国内统一刊号”(C )。 A. ISBN 7-04-014623-1 B. ISSN 0254-4164 C. CN 11-2127/TP D. 0254-4164/TP 10、根据国标GB/T 7714-2005规定,下面的横线上的信息是对( C )参考文献的著录条目描述。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2001-12-19) [2002-04- 15]. http:∥www. ….htm. A、标准文献 B、期刊(杂志) C、电子文献 D、会议文献 11、根据国标GB/T 7714-2005规定,下面的横线上的信息是对( B )参考文献的著录条目描述。 昂温G,昂温P S .外国出版史[M]. 陈生铮,译.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1:15-20 A、期刊(J) B、图书 C、科技报告(R) D、会议文献(Z) 12、下面哪些资料属于三次信息?(ACFLOP) A、《200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B、美国《工程索引》 C、《新华字典》 D、《新华文摘》 E、《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图书征订目录》 F、《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G、《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H、《网络营销》 I、《NASA报告》。 J、《博士论文:论网络时代的商务模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 社会生产力 B. 社会生产关系 C. 社会生产方式 D. 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 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 A. 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 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 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 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 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 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 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 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 劳动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 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环节之上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A.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B. 资本集中和垄断现象日益严重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 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劳动价值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重商主义经济学 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意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3、经济规律有哪些不同于白然规律的特点? 4、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答案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信息检索课后习题答案

《信息检索导论》课后练习答案 王斌 最后更新日期 2013/9/28 第一章布尔检索 习题1-1 [*] 画出下列文档集所对应的倒排索引(参考图1-3中的例子)。 文档 1 new home sales top forecasts 文档 2 home sales rise in july 文档 3 increase in home sales in july 文档 4 july new home sales rise 习题1-2 [*] 考虑如下几篇文档: 文档1 breakthrough drug for schizophrenia 文档2 new schizophrenia drug 文档3 new approach for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文档4 new hopes for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 画出文档集对应的词项—文档矩阵; 解答: breakthrough 1 0 0 0 drug 1 1 0 0 for 1 0 1 1 hopes 0 0 0 1 new 0 1 1 1

patients 0 0 0 1 schizophrenia 1 1 1 1 treatment 0 0 1 0 b. 画出该文档集的倒排索引(参考图 1-3中的例子)。 解答:参考a。 习题1-3 [*] 对于习题1-2中的文档集,如果给定如下查询,那么返回的结果是什么? a.schizophrenia AND drug 解答:{文档1,文档2} b.for AND NOT (drug OR approach) 解答:{文档4} 习题1-4 [*] 对于如下查询,能否仍然在O(x+y)次完成?其中x和y分别是Brutus和Caesar所对应的倒排记录表长度。如果不能的话,那么我们能达到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a.Brutus AND NOT Caesar b.Brutus OR NOT Caesar 解答: a.可以在O(x+y)次完成。通过集合的减操作即可。具体做法参考习题1-11。 b.不能。不可以在O(x+y)次完成。因为NOT Caesar的倒排记录表需要提取其他所有词项对应的倒 排记录表。所以需要遍历几乎全体倒排记录表,于是时间复杂度即为所有倒排记录表的长度的和 N,即O(N) 或者说O(x+N-y)。 习题1-5 [*] 将倒排记录表合并算法推广到任意布尔查询表达式,其时间复杂度是多少?比如,对于查询 c.(Brutus OR Caesar) AND NOT (Antony OR Cleopatra) 我们能在线性时间完成合并吗?这里的线性是针对什么来说的?我们还能对此加以改进吗? 解答:时间复杂度为O(qN),其中q为表达式中词项的个数,N为所有倒排记录表长度之和。也就是说可以在词项个数q及所有倒排记录表长度N的线性时间完成合并。由于任意布尔表达式处理算法复杂度的上界为O(N),所以上述复杂度无法进一步改进。 习题1-6 [**] 假定我们使用分配律来改写有关AND和OR的查询表达式。 a. 通过分配律将习题1-5中的查询写成析取式; 12 b. 改写之后的查询的处理过程比原始查询处理过程的效率高还是低? c. 上述结果对任何查询通用还是依赖于文档集的容和词本身? 解答: a. 析取式为:(Brutus And Not Anthony And Not Cleopatra) OR (Caesar AND NOT Anthony AND NOT Cleopatra) b. 这里的析取式处理比前面的合取式更有效。这是因为这里先进行AND操作(括号),得到的倒排记录表都不大, 再进行OR操作效率就不会很低。而前面需要先进行OR操作,得到的中间倒排记录表会更大一些。 c. 上述结果不一定对,比如两个罕见词A和B构成的查询 (A OR B) AND NOT(HONG OR KONG),假设HONG KONG一 起出现很频繁。此时合取方式可能处理起来更高效。如果在析取式中仅有词项的非操作时,b中结果 不对。 习题 1-7 [*] 请推荐如下查询的处理次序。 d. (tangerine OR trees) AND (marmalade OR skies) AND (kaleidoscope OR eyes)

操作系统课后题及答案

第一章 1 .设计现代OS 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 2 .OS 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2)OS 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OS 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 .试说明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7 .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置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针对及时处理问题,应使所有的用户作业都直接进入内存,并且为每个作业分配一个时间片,允许作业只在自己的时间片内运行,这样在不长的时间内,能使每个作业都运行一次。 12 .试从交互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将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进行比较。 答:( 1 )及时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与分时系统类似,都是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及时性,是以控制对象所要求的开始截止时间或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的,一般为秒级到毫秒级,甚至有的要低于100 微妙。 (2)交互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具有交互性,但人与系统的交互仅限于访问系统中某些特定的专用服务程序。不像分时系统那样能向终端用户提供数据和资源共享等服务。 (3)可靠性:分时系统也要求系统可靠,但相比之下,实时系统则要求系统具有高度 的可靠性。因为任何差错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灾难性后果,所以在实时系统中,往往都采取了多级容错措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及数据的安全性。 13 .OS 有哪几大特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答: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异步性四个基本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性。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A.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 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文献信息检索》习题答案文献信息检索(答案)

《文献信息检索》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 1、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A) A.载体 B.纸张 C.光盘 D.磁盘 2、如果需要检索某位作者的文献被引用的情况,应该使用(C)检索。 A.分类索引 B.作者索引 C.引文索引 D.主题索引 3、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二次文献( D.) A.专利文献 B.学位论文 C.会议文献 D.目录 4、纸质信息源的载体是(D) A.光盘 B.缩微平片 C.感光材料 D.纸张 5、《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将图书分成( A.) A.5大部分22个大类 B.5大部分26个大类 C.6大部分22个大类 D.6大部分26个大类 6、利用文献末尾所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的方法是(C) A.倒查法 B.顺查法 C.引文追溯法 D.抽查法 7、广义的信息检索包含两个过程(B) A.检索与利用 B.存储与检索 C.存储与利用 D.检索与报道 8、中国国家标准的代码是(A) A.G B. B.CB. C.ZG D.CG 9、( D )是报道文献出版或收藏信息为主要功能的工具。 A.题录 B.索引 C.文摘 D.目录 10、逻辑运算符包括(D) A.逻辑与 B.逻辑或 C.逻辑非 D.A,B和C 11、记录是对某一实体的全部属性进行描述的结果,在全文数据库中一条记录相当于(C),在书目数据库中,一条记录相当于() A.一条文摘,一篇完整的文献 B.一条文摘,一条题录 C.一篇完整的文献,一条题录或文摘 D.一条题录,一条文摘 12、《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的文献内容特征检索途径有(B) A.机构 B.篇名/关键词/摘要 C.中文刊名 D.作者 13、根据反映新内容的程度从大到小,下列文献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A) A.会议论文,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图书 B.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 C.科技报告,会议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 D.以上都不对 14、《中国科研机构数据库》、《中国科技名人数据库》属于:(B) A.书目数据库 B.指南数据库 C.全文数据库 D.数值数据库 15、下列检索工具中,主要收录化学与化工类文献的是:(D) A.SCI B.OCLC C.EI

文献检索平时作业答案带图(温医)

1.简述文献的构成。 答:现代文献由四要素构成:文献信息、文献载体、符号系统和记录方式。 2.简述医学文献的特点。 答:数量庞大、载体多样化、多文种化、学科交叉出版分散、知识信息更新加快、交流传播速度加快、电子化发展趋势。 3.简述文献检索的概念和类型。 答:概念:广义的文献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是指将文献按照一定方式集中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照文献用户需求查找出有关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 狭义的信息检索即从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中,通过一定的检索途径或检索方式查找出需要的信息的过程。 类型:①按照检出结果的形式划分:书目检索、全文检索、引文检索。 ②从情报检索角度划分: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 ③按照线索手段划分: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 4.简述文献检索系统的评价因素。 答:报道信息的准确性、报道信息的及时性、索引体系的完善程度、对信息标引的深度、查全率和查准率。 5.什么事查全率和查准率,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查全率(R)和查准率(P)是检索系统最为流行和重要的两个性能和效果评价指标。 R=检出的相关信息量/检索工具中相关信息总量X100% P=检出的相关信息量/检出的信息总量X100% 两者之间存在互逆关系,即如果检索工具的查全率较高,则其查准率将相对下降;反之查准率高,则查全率低;而且查全率和查准率只能相对提高,二者永远不可能同时达到100%。 6.试述文献信息的类型。

答:①按文献信息表现形式划分:文字型、视频型、音频型、数字型 ②按文献信息的出版类型划分:图书、期刊、政府出版物、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产品样本说明书、技术档案 ③按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划分: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 ④按文献信息的加工程度划分: ⑴零次文献信息:书信、手稿、实验数据、观察记录、笔记、内部档案等。特点:内容新颖,但不成熟,难以查询。 ⑵一次文献信息:期刊论文、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等。特点:内容新颖、详尽,因而是文献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和检索对象,但其量大、分散而无序,对其查找与利用带来不便。 ⑶二次文献信息: 目录、索引和文摘等。特点:报道性和检索性,主要作用是提供查找文献信息的线索,故又称为检索工具。 ⑷三次文献信息:综述、进展、年鉴和百科全书等。 7.试述电子文献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答:电子文献资源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献存储在光、磁等非印刷纸质的载体中,以电信号、光信号的形式传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和其他外部设备等方式再表现出来的一种新型文献资源。 特点:1.存储介质和传播形式的改变 2.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3.文献资源类型多样化 4.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功能 5.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 6.具备检索系统或功能 7.检索访问不受时空限制 8.试述医学电子文献资源的类型。

信息检索导论-王斌-第三次课后作业(13-21)

信息检索导论第三次课后作业 1、习题13-2 答:(i)贝努利模型:三个文档具有相同的模型表示 (ii)多项式模型:文档1和文档2相同,文档3与它们都不同。文档1和文档2中“Lodon”都出现了两次,文档3中只出现了一次。 2、习题13-5

3、习题14-6 在图14-14 中,3 个向量→a、→b及→c中哪一个满足:(i) 采用内积计算的情况下与→x最近?(ii) 采用余弦相似度计算的情况下与→x最近?(iii) 采用欧氏距离计算的情况下与→x最近?

4、习题15-1一个数据集里支持向量的最小数目是多少(此时的数据集每个类别中都包含实例)? 答:一个数据集里支持向量的最小数目是2个。因为SVM分类模型希望得到在特征空间上间隔最大的分类器,即对于距离超平面最近的实例点,也希望能有足够的确信度将其分开,确定这样的超平面需要的支持向量最小数目是2个。5、习题16-5 K-均值算法的两个停止条件为:(i) 文档的分配不再改变;(ii) 簇质心不再改变。请问这两个条件是否等价? 答:这两个停止条件是等价的。当连续两次迭代之后,若文档的分配不再改变,则据此计算出的簇质心也不会再改变;当簇质心不再改变的时候,则K-均值算法计算出的文档的分配也就不再改变。

6、习题17-7 a. 考虑在一个两种语言组成的文档集上进行2-均值聚类,你预期的结果是什么? b. 当使用HAC 算法时,预期的结果是否仍然一样? 答:a.预期的结果:文档根据语言的大致分成两类。 b.预期的结果不一样。HAC是自底向上的聚类方法,最开始的时候每一篇文档都是一个簇,然后不断对簇进行两两合并,直到所有文档都聚为一簇。层次聚类不需要实现确定簇的数据,如果要按照不同的语言将文档进行分类,则需要在层次结构中某处进行截断,在合适的位置截断也可以将文档大致分为两类。 7、习题18-11假定有一个文档集合,其中每篇文档可以是英文或者是西班牙文。整个文档集如图18-4所示。图18-5 给出了与图18-4 相关的英语和西班牙语的术语表。当然,该术语表只用于帮助理解,对检索系统来说是不可见的。 答:(1)词项-文档矩阵: d1 d2 d3 d4 d5 d6 hello 1 0 0 0 0 1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及答案

第3章处理机调度1)选择题 (1)在分时操作系统中,进程调度经常采用_D_ 算法。 A. 先来先服务 B. 最高优先权 C. 随机 D. 时间片轮转 (2)_B__ 优先权是在创建进程时确定的,确定之后在整个进程运行期间不再改变。 A. 作业 B. 静态 C. 动态 D. 资源 (3)__A___ 是作业存在的惟一标志。 A. 作业控制块 B. 作业名 C. 进程控制块 D. 进程名 (4)设有四个作业同时到达,每个作业的执行时间均为2小时,它们在一台处理器上按单道方式运行,则平均周转时间为_ B_ 。 A. l小时 B. 5小时 C. 2.5小时 D. 8小时 (5)现有3个同时到达的作业J1、J2和J3,它们的执行时间分别是T1、T2和T3,且T1<T2<T3。系统按单道方式运行且采用短作业优先算法,则平均周转时间是_C_ 。 A. T1+T2+T3 B. (T1+T2+T3)/3 C. (3T1+2T2+T3)/3 D. (T1+2T2+3T3)/3 (6)__D__ 是指从作业提交给系统到作业完成的时间间隔。 A. 运行时间 B. 响应时间 C. 等待时间 D. 周转时间 (7)下述作业调度算法中,_ C_调度算法与作业的估计运行时间有关。 A. 先来先服务 B. 多级队列 C. 短作业优先 D. 时间片轮转 2)填空题 (1)进程的调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抢占(剥夺)式,另一种是非抢占(非剥夺)式。 (2)在_FCFS_ 调度算法中,按照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来分配处理机。 (3)采用时间片轮转法时,时间片过大,就会使轮转法转化为FCFS_ 调度算法。 (4)一个作业可以分成若干顺序处理的加工步骤,每个加工步骤称为一个_作业步_ 。 (5)作业生存期共经历四个状态,它们是提交、后备、运行和完成。 (6)既考虑作业等待时间,又考虑作业执行时间的调度算法是_高响应比优先____ 。 3)解答题 (1)单道批处理系统中有4个作业,其有关情况如表3-9所示。在采用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时分别计算其平均周转时间T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W。(运行时间为小时,按十进制计算) 表3-9 作业的提交时间和运行时间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学的含义: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如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 其中,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3、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被最早使用时,其中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当时,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理解,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参见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它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 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的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