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及植物景观研究文献综述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及植物景观研究文献综述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及植物景观研究文献综述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及植物景观研究文献综述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及植物景观研究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地球之肾”。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湿地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维持区域水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及娱乐、教育和美学欣赏场所。这些功能在城市这个鲜有自然栖息地的地方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可以产生类似于的大自然的环境。城市湿地景观往往会成为城市中最让人流连忘返地方,让人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诗意和情趣。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发展不断向外膨胀,侵吞周围的郊区、农田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危机使人们在享受到来自经济发展,获得物质快感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周围生活环境的恶化。近年来人们保护地球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生活环境改善,期盼绿色回归的愿望愈来愈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环境”等词汇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交流的话题。在当今以生态和谐发展这个大的背景下,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各国生态学家研究的焦点。湿地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及资源利用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摇篮”。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编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世界三大生态系统,淡水湿地被当作濒危野生生物的最后集结地。在保护湿地、利用湿地这样一个大的世界背景下,如何将湿地的生态,生产功能与湿地的景观功能相融合,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然而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现有30%的自然湿地面临着被开垦和改造的威胁,形势十分严峻,通过借鉴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的成果与经验,结合我国湿地管理与发展的情况,以溱湖湿地公园为例,探索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期为我国今后建设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本课题的研究对保护湿地、促进湿地公园更好的发展具有

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湿地研究现状

在大自然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湿地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按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其本来面貌,强化其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如今,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开始意识到对水的珍惜和对水体的保护利用所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而且已经上升到一个对环境的协调、生态的平衡、生存环境维护的高度。在环境科学方面和景观规划方面,人工湿地的研究逐渐深入,也得到了应用与尝试。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环境科学应用方面

人工湿地最早应用于环境科学领域。很久以前,许多国家就有将污水排入天然湿地中的做法,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湿地来处理污水则始于70年代。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都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美国、加拿大在 20 世纪中叶以后,相继展开人工湿地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关机理和一些设计规范和数据,标志着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污水处理技术进入环境科学技术领域。

2.1.2 景观规划设计方面

美国景观师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带状公园体系的规划时,对查尔斯河流域进行了景观规划和改造,恢复了自由弯曲的河流体系,并按自然规律重新构造了滩地和湿地,成为早期对人工湿地景观利用的典范。随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人工湿地的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湿地植被和土壤可以净化污水,从而探索将水域空间的治理、地下水蓄积等同城市公园结合起来的方法。例如,1998年美国圣保罗市对安姆斯湖的改造;2000 年英国伦敦向公众开放的湿地中心,被誉为“展示在未来的世纪里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个理想模式”,是现今欧洲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环境科学应用方面

中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发展较晚,但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1987 年,

天津市环保所建成中国第一个占地 6hm2,处理规模为1400m3/d 的芦苇湿地工程;国家环保局华南环保所1990 年在深圳建立了白泥坑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占地面积 12.6hm2,处理规模为 3100m3/d。实践表明,处理效果良好。目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废水的研究,已涉及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多个单元的组合、湿地生态系统中大型水生植物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调控等等各个方面。孙华军以“巢湖水源地保护工程”为例,通过建立人工湿地,控制污染物输入量,解污染源问题,维护湖泊水质,促使富营养湖泊向草型湖泊转化的湖滨带湿地建设的工程可行性操作方法。人工湿地的营建有许多成功案例,深圳“洪湖公园”中兴建了一处“人工湿地”这是中国首次在城市绿地中应用“人工湿地”的尝试。之后,中国在成都兴建了“活水公园”,它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新工艺的以水为主体的环境科学公园,并有许多学者对人工湿地做了理论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2.2.2 景观规划设计方面

中国在深圳“洪湖公园”中兴建了一处人工湿地,目的在于解决枯水期公园补水需要,这是中国首次在城市绿地中应用人工湿地。之后,中国在成都兴建“活水公园”,它是展示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新工艺的以水为主体的环境科学公园。俞孔坚、李迪华、孟亚凡于 2001 年以北京中关村生命高科技园区规划为例,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在高科技园区规划中的应用。随后,吴维芳以深圳“海上田园”为例,从生态、文化、经济方面分析了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白晓平通过对汾河工程建设的研究,指出了城市中湿地的重要性。陆邵明、张慧姝以马鞍山采石河景观资源的开发与景观规划为例,指出要注重为城市创建一种全新的自然水岸空间,注重保育生态景观廊道,挖掘与发扬本土文化。潮洛蒙,韩炳越、李正平、张朗等应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也对人工湿地进行了研究、规划。

3、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及景观营造

植物配置是指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进行构图,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合理的植物配置既要与环境和生态相适应,也应能体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配置,不仅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观赏功能,加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研究,积极推进科学种植,

对于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湿地的功能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3.1 生态学角度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时,无论是人为改造还是营造一个全新的植物景观,都应从整个群落出发,不能单纯地从某个物种考虑。强调对群落中关键物种的保留,在引入非本地品种时也应慎重,以便营造一个既优美而又相对稳定的植物景观。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时,不仅要考虑植物景观与生态环境的相容性,还要考虑与周边景色的相容性,应以不损害原生境生态和景观为前提。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应以现有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规划设计将三者联系起来,比如西溪湿地历史上有大片芦苇荡和梅林,以及众多人文历史胜迹,由于时过境迁,整个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不可能全面恢复,否则必然与现有景色格格不入或造成既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需遵循适地造景的原则,在合适的区域适度恢复历史上的植物景观和人文历史胜迹。采用自然生态恢复的方式来营造湿地植物景观需要经历生物演替的过程,而这是一个缓慢的自然过程,即使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能够适当缩短营建时间,但达到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仍需要时间的雕琢。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的最终效果应在生态植物群落稳定以后,但是在演替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变化的植物景观。

3.2 人性化角度

湿地公园并非城市湿地与公园的叠加,城市湿地公园的营造原则与其说与城市公园营造原则相近,不如说更接近于风景区营造原则,对原生境的保护利用更重于对原有生境的改造重建。风景区规划程序为:首先发现、挖掘风景,选定景点、然后设计路径以吸引并引导游客方便、安全地接近或到达合适的地点、角度欣赏。设计建造路径时不仅要选择对原有生境破坏较少的方式和线路来进行,还要考虑到游客沿途可以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光。对一些比较经典的植物景观采取相应措施对游人进行引导,同时注意开辟透景线,并在路边适当种植一些趣味性植物,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接受科普教育。

3.3 美学角度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应突出植物的群体美,强调远观,要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一定规模,突出湿地的特色。尤其对于河港纵深景观的营造,不能只

关注局部,而要首先从整体上来把握,突出整体美。在适当位置留出水面,不栽植水生或湿生植物。一般而言,水塘的浮水植物至少留出1/3以上的水面面积。此外,还应考虑水面与植物的分界线的形状,优美的曲线和阳光照耀下的水面往往能使看到的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应注意远、中、近景的搭配与协调,充分利用远山、水面、树木等各种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避免过多的主体,有时只需一种或几种植物,便可形成优美的天际线,展现宜人的景色。

4、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展望

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在我国开展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我国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整体水平,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4.1 湿地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植物多样的动态变化

在过去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清我国湿地植物资源的分布、类型和特征,建立适合我国湿地特点的湿地植物资源数据库,对经济价值较大的湿地植物进行分布图的绘制。通过这些基础工作为更深化的研究提供基本数据。监测我国大型湿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以多年数据为基础构建模型预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4.2 高新科技在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应用

在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中,3S技术与湿地研究的结合不够紧密,加强3S 技术在湿地植物多样性中的综合运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4.3 加强湿地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目前对湿地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多,仅是红树植物和一些濒危物种。湿地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保障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对这些建群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5、研究区域概况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域是江苏省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保护区面积 3.9万亩,其中核心区1.2万亩,缓冲区2.7万亩。溱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溱湖湿地生态集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所有特征于一体,湿地内池塘沟洼纵横交错,洲滩塘垛自成方圆,是全国少见的淡水湿地。溱湖湿地森林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

自然资源优越,生物类型多样,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以多半栖息在湿地环境的鸟类最为引人注目,成为保护区的另一道生物景观。在公园内还建有珍禽园,占地七千多平方米,里面生活着约二十多种,四百多只的珍禽。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麋鹿,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白枕鹤、白鹇等等。溱湖地处暧温带地区,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气候条件优越,为溱湖区域的植物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总体来看,该公园尚处于修复期,区域内人工栽植多种植物,通过生物工程等措施,湿地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野生动植物种群和数量呈逐步增多趋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基于上述背景,笔者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述学.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2] 李晶,于泽源,耿美云.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5,(24):21-25.

[3] 陈永华,吴晓芙,郝君,柳俊.人工湿地植物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31):59-63

[4] 程志,郭亮华,王东清,张玉峰.我国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02):34-36.

[5] 严承高,张明祥. 中国湿地植被及其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2005,(03):79-81.

[6] 王小芹,申小芹,韩梅红,章霞.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和配置之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08:19-22.

[7] 朱纯,潘永华,冯毅敏,梁玉钻. 澳门公园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J].中国园林.2009,(03):106-109

[8] 赵越,金荷仙,林靖. 杭州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中国园林.2010(12): 220-222

[9] 王禄路.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96-98

[10] 范旭,葛琳,高侃. 谈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J].林业勘查设计.2012(04):132-134

[11] 盖静,尚文平,郭汉全. 人工湿地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通报.2007(11):25-28

[12] 宋广莹. 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13] 郭春喜.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研究及实例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9

[14] 曹福荣. 溱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15] 俞青青.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大学.2006

[16] 何雨珂.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3

[17] 余知行. 武汉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18] 李林梅.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7

[19] 骆林川.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0] 安树青主编. 湿地生态工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xx湖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xx湖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xxx湿地公园考察 报告 院别: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XX年11 月05 日 平西湖场地设计分析报告 一、场地设计总述 场地设计从广义的所指对象来看指对基地内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进行设计;从工作内容上看,

场地设计可以看做是包括用地选择,项 目内容的详细配置,建筑物,交通,绿 化,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布局及交通,绿 化和工程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活动。 场地的构成要素: 1、建筑物、构筑物 通常是核心要素,对场地起控制作用。 2、交通系统 道路、停车场、广场等构成交通系统。主要解决场地内个组成部分之间及场地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是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程系统

指工程管线及工程设施、工程构筑物。 4、绿化 在场地景观营造,植物是及其重要的元素。首先是生态所要求的,二是环境品质即景观性所要求的——使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 5、环境设施 ①公共系统设施(标识、休息、游乐、卫生、交通、照明、商业等) ②景观系统设施(景观小品、雕塑、植物景观灯) 二、平西湖概况 白龟山水库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心市区西南约6公里处的白龟山水库,是一座碧波浩淼的人工湖泊,既有湖的秀姿,又有海的气魄,取名"平西湖",是人们游憩览胜之所。 (一)地理位置分析 平西湖,又名“白龟山水库”,

位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沙河本干上,大坝位于平顶山市西南郊, 距市心9公里,东经112°50′

至113°15′及北纬33°40′至 33°50′之间,因拦河坝和顺河坝 (副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 名。上游有昭平台水库,控制区间 流域面积1380平方公里。白龟山水库,因拦河坝和顺河坝(副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名。 (二)自然状况分析 平西湖坝长1.64公里,高23.6米,顶宽6米。散落在荡漾碧波的十几座沙洲,星星点点,若隐若现,时沉时浮,闪现灿灿银光, 组成有名的白龟沙洲。北岸绿荫丛掩映着工人疗养院,沿湖而建,各式建筑依山临水,风格迥异,颇具水乡风味。 (三)自然资源分析 平西湖周围环境绿化面积 大,湖内鱼类品种繁多,根据对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湿地概述

人工湿地定义(概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源于对自然湿地的模拟,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的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按一定坡度填充一定级别的填料混合结构的填料床组成,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污水流经床体的填料缝隙或床体表面时,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处理。 人工湿地简介说明: 人工湿地是由水、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所组成的为处理污水而设计建造的湿地生态系统。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的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按一定坡度填充一定级别的填料混合结构的填料床组成,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依靠物理、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完成污水的净化过程,强化了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去污能力。从自然调节作用看,人工湿地还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作用。作为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方法,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通过人工湿地内植物根区的吸收、吸附,微生物的同化、异化及与基质的系统作用完成的。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根系的输氧,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等复合体系,从而有效保证了COD、SS、N、P的处理效果。人工湿地具有投入少、运行成本低、工艺简单、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景观效应好等优点。但人工湿地的推广应用仍受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1)潜流人工湿地进水端因难以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和悬浮物长时间积累而堵塞,降低了湿地的使用寿命;(2)湿地的生物硝化和反硝化的效率低,总氮去除效果不理想;(3)冬季低温运行处理效果差;(4)受植物根系输氧能力限制,湿地一般较浅,占地面积较大。 复式潜流湿地工艺说明: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主要是针对目前各类人工湿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而提出的新型湿地技术:主要解决北方高纬度地区低温下湿地处理效果低下、人工湿地短命、总氮难以达标以及湿地占地面积较大问题,实现人工湿地技术的升级和推广。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是将传统潜流湿地床体简单的分为上下两层,在保留潜流型湿地诸多优点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下层厌氧区来创造更加理想的生物反硝化环境,使湿地的总氮去除率得以提高;通过厌氧消化所堵塞的物质,有效延长湿地使用寿命;通过厌氧区的水解功能提高进水的可生化性,为后段湿地提供微生物可利用碳源;床体深度增加和厌氧区的设置提高了湿地增温和保温功能,可实现低温环境下较高的处理效率;增加床体深度可有效减少占地面积。 ①技术简介: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从结构上说,是在水平潜流湿地的基础上增加深度,湿地进水和收水位于同一端,在湿地中间设置隔水层,使水流形成折返流。原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湿地后,首先进入湿地下层区域,进行深度厌氧反应,为湿地系统TN的去除提供了有利的厌氧环境;当污水流至末端,折返流入湿地上层,由于上层植物根系输氧以及大气复氧,上层DO含量高于下层,使污水有机物得到进一步去除;污水经上层好氧环境后,进入砂滤层,进一步拦截污水中的SS,然后通过收水花墙,进入收水槽后经排水管排出。 ②特点: 一、有效解决了人工湿地堵塞问题,延长了湿地使用寿命。 人工湿地的堵塞主要是污水无机物及有机质在湿地前端的积累。在相同有机物总量和总需氧量情况下,拥有高水力负荷与低有机物浓度的床系统和低水力负荷与高有机物浓度的系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 摘要(summary):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其中对于湿地公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园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中的植物进行研究,从而更好 的进行植物的配置,在景观上达到比较好的景观效果,创造更大的景观效益。这次 我们通过对七桥翁湿地公园进行了解、分析、研究,发现湿地公园的植物在配置方 面有它自己独特的特征,与在其他设计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从湿地植物的配 置特色、配置方式、造景效果方面对起进行分析。 关键词(key words):湿地公园植物规划配置特色配置方式造景效果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区域,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构成形式,也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与生态效益。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从景观角度来看,也是非常独特与富有观赏性的。无论是天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都具有组成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植物。显然湿地植被是动物,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元素、生态学金字塔的基础、生物网和食物链中关键性的链环和物、能流入口,是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的骨架,而湿地植物的季象、外貌、结构、生态、动态、类型,则以植物种类成分,及湿地植物为基础。因此,如何利用湿地植物的潜能,使其景观、生态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是植物景观配置中的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植物规划 植物造景就是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就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外貌、季相,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与分层现象,群落中各植物种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设计的科学性理论基础。 规划原则: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植被、城镇绿化种类、比例、古树名木、历史资料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后,可着手进行植物规划。 具体要求就是: (1)在满足园林绿化综合功能的基础上,要兼顾各绿地类型及城市性质进行规划 (2)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 (3)以乔木为主,结合灌木、藤本、地被、花卉,给人工栽培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4)快长树—慢长树,常绿树—落叶树相结合 植物的配置就是为了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景观效果,从而实现人化的生存环境,一个和谐的环境。植物的规划不仅单纯的是植物的规划与配置,更多的是和环境的融合,和周围景观的协调,和设计者思想的融合,只有这些方方面面都结合为一体才能称为具体意义上的植物设计规划。 2. 配置特色 七桥翁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地理位置优越,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至白露河,南至浙赣铁路线,西至西湖路东侧,北至老206国道,规划面积约100.8hmzo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分析周边用地性质,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景观以水为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廊道,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融人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成为城市生态绿肺,带动旅游发展,引领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健康运动生活,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大量栽植乡土树种,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即绿网和蓝网,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必须实行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恢复场地记忆,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设计理念—“莺飞庆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我们以“莺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构成独特的结构,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本次设计一的垂点之一是 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形成有一定化层次的白净生态系统,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湿地保护开发研究的重点。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就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和规划内容,并简要评价,以期对湿地公园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文献综述 一、引言 湿地公园模式的兴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可行性,但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分析研究仍然相当有限,虽然对于已建成的湿地公园的论述颇多,但是缺少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导致我国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理念与技术的指导,导致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国际上就湿地开展的局部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各种关于湿地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把已有的湿地公园的规划内容和方法、经验和成果进行归

纳总结,了解国内外在湿地公园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态势、主要研究的重点方向,完善和丰富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框架,对于湿地公园这种新型湿地保护开发模式提供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参考,从而形成良好的湿地公园研究、利用与保护体系。 二、国外湿地公园规划的研究进展 湿地公园规划把生态规划的内容引入并作为主要方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把保护湿地资源作为重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湿地进行跟踪观察制定相应的保护与规划的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多角度规划。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s://www.doczj.com/doc/ae13106822.html,)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Ξ 徐艳艳 徐艳东 (1.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山东苍山277700;2.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6) 摘 要 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湿地的概念和分类、形成和发育、湿地评价和健康评价、恢复和重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研究、人工湿地、全球变暖及湿地生态系统关系等方面研究进展,据此提出展望。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 恢复 湿地(wetland)通常包括灌丛沼泽(swam ps)、苔藓泥炭沼泽(bogs)、泥沼泽(marshes)以及其他类似区域[1]。湿地广泛分布于地球各气候带,从赤道到极地均有分布。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6×106km2,占陆地总面积的6.4%,以亚热带比例最高占29.3%,寒温带占13.4%,寒带占11%,热带占10.9%[2]。 湿地是由喜水生物和过湿环境构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它位于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汇处,是各种能量和物质交换和作用的场所。它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 “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摇篮”[3]。因而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但是湿地也是近代史上遭受人类活动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它是继其他生态系统如农业、林业、沙漠等之后,人类重视最晚的一种资源[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湿地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 1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 1.1 湿地的概念和分类 1.1.1 湿地的概念 由于湿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差别极大,所以很难给湿地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的研究者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已统计到的定义近60种[5]。总的看来,湿地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定义,通常采用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国际湿地公约(Ramsar公约)中的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此定义比较具体,具有明显的边界,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湿地管理工作中易于操作[5],但其未揭示出湿地的内涵实质,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6]。另一类是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从学科来看可以概括为水文学、动力地貌学、生态学、泥炭地质学、景观学、资源学[5-8]。杨永兴先生把湿地科学的定义为:“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的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湿地应该具有3个突出特征:湿地地表长期或季节处于过湿或积水状态;地表生长有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包括部分喜湿盐生植物),且具有较高生产力。生活湿生、沼生、浅水生动物和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微生物类群;发育水成或半水成土壤,具有明显的潜育化过程。”[9]由于湿地是一个过渡带,因此范围界定比较困难,其中,1956年Circular39是美国最早的湿地定义之一;加拿大关于湿地的定义主要有:1979年Z oltai和T arnocai分别提出湿地的定义,1988年Z oltai对其前定义进行修正;[2]原苏联的沼泽概念比较全面,但语义不够确定[3]。 2.1.2 湿地的分类 同湿地概念一样,目前国际湿地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湿地分类标准、体 Ξ作者简介:徐艳艳(1979-),女,地理教师。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既要考虑到湿地的保护,又要满足城市公园功能上的要求,包括游憩、观赏和教育等。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时,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结合该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现、选择该公园内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来营建,营造出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本文从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出发,结合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相关理论,从植物选择、整体和局部景观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植物景观营造的要点。 一湿地及湿地公园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的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主题公园设计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当然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净化污水的功能。 按其功能分,城市湿地公园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 (二)城市湿地公园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区别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城市湿地公园应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范畴,与其它绿地类型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湿地公园不是简单的湿地+公园,它包含了湿地和公园的特性。首先,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是在基底条件较好的区域(即当地本来就保留有部分自然湿地)。其次,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处于城市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人为干扰(即其地域范围内有部分湿地已遭破坏,因而需要进行修复),此时便可参考和借鉴人工湿地营造的方法和理论。另外,在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虽然主要以体现湿地景观为主,水域或水陆交界地占很大比例,但仍有一部分陆上区域,该区域的植物景观营建是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的中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湿地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3)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3)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范围 (4) 第四节研究工作概况 (4) 第五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 第六节可行性研究结论 (6)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8) 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8)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第三章建设条件及建设地址 (11) 第一节建设条件 (11) 第二节用地面积的确定 (14) 第三节场址选择 (14) 第四章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16) 第一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6) 第二节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17) 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方案 (18) 第一节规划设计方案 (18)

第二节设计方案 (25) 第六章环保与节能 (33) 第一节环境质量、排放、标准 (33) 第二节环境保护 (34) 第七章节约用地 (37) 第八章建设项目招标方案 (38)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9) 第一节估算依据及编制说明 (39) 第二节投资估算 (41) 第三节资金筹措 (42)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市**新区湿地公园 二、项目承办单位 **市**新区管理委员会 三、项目建设地点 **市**新区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依据包括: 一、国家和山东省及**市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划、条例等。 二、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三、现行行业规划技术标准。 四、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及规定。 五、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文献综述

学科代码: 2120904010 学号: 082018010017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国内湿地公园植物的主要配置形式 学生姓名:刘彦卿 指导教师:赵建华 专业:园林 年级:2008级 2011年1月26日

现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建湿地公园,单是中国建设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有30处之多。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申请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城市湿地公园,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大力支持。花溪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串联起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三个景区。城市湿地公园的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调节环境、美化景观的巨大功能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具体可以归纳为: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时,应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学理论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可以研究分析湿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边界和大小,提出更好的动植物保护方式。而水文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则从微观角度分析揭示湿地系统的演变方式和方向。在城市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湿地公园绿地植物理想选择: a.—生长表现好,如:易生长、病虫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b.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适应栽植地立地条件。 c.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d.不宜成片栽植刺槐、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e.应以大规格乔木为主。重点地段及重要景观树落叶乔木规格不应低于胸径15cm、分枝点2.7m;一般地段乔木胸径不应低于10cm。

湿地公园考察报告

太湖湿地公园调研报告前言: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 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 投资近4亿。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编制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完成,由英美两国 的世界顶级设计师联手设计。充分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鱼米之乡、江南水乡、刺绣 之乡的特征。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 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 关键词:湿地保护区设计生态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 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 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 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 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景区内五十余座名称造型各异的 桥梁,与五里木栈道蜿蜒相连,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湿地公园。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 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客至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时而如同打开一册 底蕴深厚的志书史籍,时而又有轻松翻阅风情风物掌故逸兴读物的美妙感觉;而植物知识长 廊广场、濒危植物观察廊、水八仙景 1 区、观鸟亭、湿地栖息岛等景点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园地,让游客汲取 生态科学知识,提升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 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 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 史称“游湖”。 一、周边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开始高速化,城市在扩张中吞并了原本位于城 市边缘地带的湿地。公园的用地范围是由黄海高程为4m左右的大堤围起的人工鱼塘群,鱼塘 高程在0.8~2.2m之间,属于人工湿地。大小不一的鱼塘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随着多年 的变化,场地初步形成了4种自然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漫滩湿地和沼泽湿 地等。场地的陆生植被以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为主,有极少量的小乔木,可分为6种简单 的群落类型:灌木丛、芦竹群落、野生油菜群落和人工菜地、草本群落、藤本群落以及人工 林。水生植被类型分为沉水植物群、挺水植物群和浮叶植物群。鱼塘中以人工养殖的淡水鱼 虾和螃蟹为主,并伴生螺蛳、贝壳等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总的来说,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 围垦过度,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镇区污染治理不到位,对湿地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保障与 管理不力,湿地保护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退渔还湖后,替代产业发展困难。 二、设计形式 太湖湿地公园包括三大景区、两条主轴线,即原生态湿地景区、滨湖特色文化景区、山 屿生态游憩景区及太湖大堤景观主轴线和马山、大小贡山景观主轴线。 在规划设计中,以“大地记忆”——“文脉延续”——“生境培育”为主线,提出七大 湿地功能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 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城市主要干道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东部和西部, 整个公园分别设置了三个主要的出入口,在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对湿地公园环境 的影响。公园内部主要通过人行散步道和电瓶车组织游线。公园设一条3.5m宽的主环路和多 条宽度分别为2.5m、 1.8m、1.2m的二、三级游路,以及各类自然式小游步道。 (见p3规划总平面图)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 6 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tourismmanagement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Industry” tourism has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the world,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resources, land resources,biodiversity resources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peculiarnatural and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 sresearchesonthe concept aboutwetlands、theresources of wetlands to urism andthe examples of wetlandstourism exploitation.Onthe basis of that, we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探讨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17-01-16T11:23:11.8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0期作者:张文 [导读] 摘要:湿地公园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形势,通过植物景观的设计,为人们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提供体育娱乐及自然文化教育的场所,同时调节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呈现城市景观特色。 身份证号码:35042819900722xxxx 摘要:湿地公园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形势,通过植物景观的设计,为人们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提供体育娱乐及自然文化教育的场所,同时调节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呈现城市景观特色。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设计 一、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1)结合生态系统进行分析遵循循环规律 湿地公园的主要载体是水,水作为湿地公园的本源,必须对湿地公园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实现湿地公园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在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需要对其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设计,遵循湿地循环规律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 (2)以综合整治为基础预留发展空间 城市湿地公园最主要功能主要表现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等。应该说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生产提供多元化的资源。所以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后续发展,要坚持以综合整治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化、合理化的开发、设计、建设、恢复等一系列的方案,从而才能够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下更多的空间。 (3)植被演替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而且本身其植被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因此,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可以利用好其丰富的植被资源,让其整个生态更加具有价值。应该充分地结合其生态系统的植被演替规律,优化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结构,从而可以达到不同生态景观的设计要求,有效促进不同群落的结构能够稳定在其生态系统中发展。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1)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所谓植物景观所指的是借助大自然中的植被以及群落等元素,通过人工设计让其能够产生美的感受和联想。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应该充分地结合其公园的生态特征,通过人工设计让其植物元素与美学原理进行结合,配合着城市湿地公园的水与地貌特征来进行景观设计。在其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搭配,并且植物所具有的个体特性以及群落所具有的线条美等进行融合,以不同类型的构图设想设计出一个多维度的动态空间。这样的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让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2)打造具有乡土风情的植物景观 通常情况下,城市湿地公园基本都是位于城市近郊或者乡村。在进行其景观设计时,应该利用好其湿地现有的水系以及地貌特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历史,选择当地特有的植被来营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植物景观。比如:我国著名的西溪湿地公园,就是选择了当地的柿树、河柳、旱柳等植被,来对其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而且在其公园的中还有1个河塘,其两侧生长的植物在景观设计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对于整个浏览线路会产生影响的一些植被,经过优化后,保留了原来的地貌特征,只是合理化地对一些水岸曲直的植物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在对西溪湿地公园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景观的人为干预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减少。由于减少了人为干预,促进了其生态环境中的植物群落通过自然的演化,形成了具有极赋特色的乡土植物景观,给游客们带来了清新与美的享受。 (3)打造具有农家特色的植物景观 正如前面所说,湿地公园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可以借助当地的农家风情以及当地的农家植物来设计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其公园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将当地农家特色的建筑以及农家文化进行了融合。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选择性地将具有农家特色的传统植物元素考虑在内。采用了单一品种的片植以及混合物种片植的方法,让其植物景观更加体现出农家特色。其主要选择搭配的植物主要以桑树、香椿、泡桐、木芙蓉、桃、枇杷、梨、茭白、菱角、芦苇等植物,为其湿地公园增添了许多的植物元素,同时也为其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4)打造具有趣味植物景观 对于趣味植物景观而言,是希望在湿地公园中以较为鲜艳的花、果等来吸引游客的兴趣。在都市生活常居的人们,希望能够在在节假日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所以在进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游客对野趣的需求心理,设计具有趣味植物景观。同样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在其公园中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针对性地对浏览线路进行了设计。在主要游览的线路中,设计人员刻意地种植了具有趣味性的植物,并且保持了原生态系统中的野生花卉。给游览者打造了一条生态型花卉游览路线,而且其植物的搭配,也使得其游览路线能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且产生色彩以及线条上的变化。不仅让游览者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同时也能够让其接受到植物知识的教育。在西溪湿地公园中,主要搭配的趣味植物主要以紫云英、毛茛、白三叶、阿拉伯婆婆纳等为主。这也是结合了当地的特色,让其能够为整个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增添不少色彩。 三、湿地公园水生植物与湿生植物景观构成分析 (1)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分析 水这个载体本身就是湿地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水中生长的植物自然也成为了景观打造的一个重点。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水生植物的生活习性来进行划分。通常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4个种类。无论选择那一种植物种类,都需要坚持所选择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的原则。通过合理化的搭配来打造水生植物景观,让其植物所具有的线条以及色彩能够与整体的景观融合,通过一段时间与其自然生态的融合,实现自然水景的稳定。比如:西进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选择,多以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为主,在岸边搭配了耐湿性较强的乔灌木为景观辅助,让其不同类型的植物以不同色彩、不同花期、不同形状来向人们展示其和谐性的植物景观。让游览者能够体会到一丝清新与宁静。对于水面较大的区域,可以以睡莲、荷花、芦竹等水生植物来对其水面进行点缀,让植物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