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怎样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

浅谈怎样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

浅谈怎样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
浅谈怎样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16855698.html,

浅谈怎样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

作者:钱志勇

来源:《现代科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02期

对联作为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在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联的结构涉及遣词造句、修辞、逻辑、立意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开启智力,训练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作用。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却没有对联教学。下面就我对怎样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对联介绍作家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要介绍作家作品,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姓啥名谁、生年卒年的介绍,势必让学生生厌,提不起学习兴趣。介绍作家作品,又常常是一节课的开始,头开得怎样,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利用对联来介绍作家作品,可以跳出老框框,换出新路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还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同时,对联还能以其精炼的文学形式唤起学生最浓郁的美感,给学生思维以最丰富的启迪。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在介绍本文的作者时,就可先向学生介绍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联语言简意丰,深入浅出,充分肯定了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指出了蒲松龄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意义。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然后以联为纲,联系课文展开教学,联语起到了加深学生对联文艺术特色和思想意义的理解的作用。

(二)利用对联分析人物

朱自清先生在《论雅俗共赏――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的文学道路》一文中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战士,但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最后一次演讲》就主要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斗士――革命家的品格。在分析闻一多这一形象时,就可向学生介绍周恩来和邓颖超挽闻一多先生的挽联:“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联语掷地有声,用最精炼的语言对闻一多先生的品格进行高度的概括。可以说联语是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联语的分析,联文结合,学生对闻一多先生这一伟大形象便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三)利用对联分析课文

浅谈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作文,一直是高考卷中的重头戏,作文分数在整个语文试卷中占据着半壁江山,作文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学生分数的高低,一个学生如果作文出现了问题,那么,注定他要失败。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搞好作文教学?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作文教学中的做法。 一、审题立意要准确 立意也就是文章的中心立意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作文是否偏题、离题、主题是否正确。在立意时不同类型的作文是有不同的方法的。如,命题型作文这类作文现在比较少见现在一直流行的作文题型是在题目前面有一段材料。如2010年江苏语文卷的“绿色生活”,前面就有一段话2011年江苏语文卷“拒绝平庸”,前面也有一段材料;2012年江苏语文卷“忧与爱”,前面有三个人的话。江苏语文卷连续三年都是材料型的命题作文,前面所给的材料,实际上是一个提示语,大家可以从中提炼文章的主旨。再如材料型作文,直接给一段材料,题目自拟。这类作文相对来说比较难在平时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的,让学生善于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因为在这些关键词、关键句中就蕴含着文章的主旨,把它作为突破口丿倾着这点进行思考就能确定文章的主旨进而就能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握文意。 二、文体要鲜明

《考纲》对文体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在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语文卷特别是江苏语文卷,对作文文体的要求:一般是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这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最擅长、平时写的最熟、最好的文体,但在选定了某种文体后就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的要求去写,如果写其他的文体都属于审题不清,犯了文体不对的错误。符合文体要求是高考评判作文好、中、差的重要标准。所以在平时可以让学生固定训练一种文体,以免在考试时出现文体不对的问题。例如,议论文就要写的像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同时,在文中议论性语言不得少于文章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写议论文时,学生喜欢用举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当然用例证法不错,关键是学生把握不住度,寸事件不会高度概括,而是像写记叙文那样叙述,犯了议论文的大忌。议论文最忌讳的是叙述性、描写性、说明性、抒情性语言过多,导致议论文不像议论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问题不会分析、不知道怎样分析完全是在凑字数。笔者在平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写议论文的,寸学生说:你举例子来论证不错,错在你不会分析、不知道怎样分析,你如果不会分析,以后在写议论文时可以在你的事例后画一个问号,你回答出的原因就是你对这个事件的分析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基本就能把握住了。 三、结构布局 要合理结构,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骨架,但是很多学生都是“月却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才民本就没有结构意识。学生写议论文就是简单的“三段式”开头提出论点,中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一《对联》教学设计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一《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欣赏对联,积累名家名联。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尝试写作对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魅力。 2、点燃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进一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精髓的愿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对对联的基本常识已有所掌握,但初中时对联的学习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历史渊源没有专门的研究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对联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拟写对联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谜语竞猜 一、谜语竞猜入情境 活动1、猜谜游戏 (1)课件展示谜面:包容万里江山五湖四海事, 登临十方百姓万户千家门。打一文学体裁,谜底为对联。 导入: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特点?如

何张贴?以及如何尝试写作简单的对联?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2)本节课我们将达成的学习目标:(投影)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初步培养写作对联的能力。 活动2【讲授】认识对联 二、总结特点识对联 活动2、考场情景再现: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现场,主考官史学家陈寅恪的国文试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考官,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投影: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胡适之韩退之) 从经典对联试题中我们发现对对子应该从字数、词性和内容上去“对”。搜寻一些身边常见常用的对联来全面归纳对联的特点。 “对”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音韵和谐; “联”内容关联:指上下联的内容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 课件展示:常见常用对联 目标:指导学生通过抢答对联类型积累对联知识。 材料:多媒体设备 过程: 1、根据刚才所看到的常见常用对联说说对联的特点 2、小组活动:全班学生分6个小组,选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关于对联的起源、种类、基本知识等问题。 3、微课展示明确: 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浅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本 文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四个阶段进行了阐释,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素质教育培养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这个时代赋予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 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 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 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 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 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 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 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 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 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 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 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 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 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 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 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 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 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 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 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 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 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

高中语文课文对联

1、《药》 众人皆为闲看客;何药能救病乾坤。 2、《项链》 错借项链喜得风光一晚;枉做仆役痛失青春十年。 3、《守财奴》 葛朗台悖逆情理竟无愧,可恶可恨; 守财奴贪婪钱财终不悔,亦悲亦怜。 4、《林黛玉进贾府》 伤流景,红楼深深深几许,深情始自宝黛初逢日; 笑繁华,朱门重重重千道,重恨结于金玉终殒时。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恶计不成再生毒计,终丧人手。 林教头,大难刚过又遭劫难,逼走梁山; 6、《失街亭》 马谡失街亭,刚愎自用;孔明保军心,铁面无私。 7、《雷雨》(节选) 庭院深,锁住几代悲欢离合;雷雨响,了却两家恩怨情仇。 8、《窦娥冤》 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 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 9、《陈情表》 诉苦诉悲至性言,何表可比陈情表; 涵忠涵孝赤诚心,谁君能及李密君。 10、《祭十二郎文》 情深深,可叹叔侄深情感天地; 意浓浓,只恨老少浓意隔阴阳。 11、《赤壁赋》 诗人悟透世间情事;东坡话尽人生哲理。 12、《逍遥游》万物有凭有侍有待均难自在; 圣人无己无功无名乃真逍遥。 13、《滕王阁序》 物华天宝台隍内外,谁比子安才华横溢赋诗序;人杰地灵雄州上下,自喻贾谊时运不济写悲歌。 14、《祝福》 高低贵贱似乎没坏人; 男女老少原来皆凶手。 15、《呐喊自序》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怒将匕首投豺虎,甘为人民做马牛。 16、《廉颇蔺相如列传》 宰相深谋远虑留名青史; 将军坦荡如砥威震古今。 17、《勾践灭吴》 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8、《劝学》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19、《孔雀东南飞》 凤凰西北游,梁祝化蝶翩翩舞 孔雀东南飞,焦刘幻鸟款款飞 20、《记念念刘和珍君》 (1)为民请愿未成功;一缕香魂归九天 (2)周树人悲愤警示濯中华名族魂; 刘和珍舍生取义唤世人爱国情。 1孔子 〔颁奖词〕①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②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2屈原 ①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②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3司马迁 ①废寝忘食,他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含垢忍辱,他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春联 公开课教案

春联 导入: 同学们春节快要到了,伴随着这欢快的旋律和喜庆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春节的热闹气氛。 1、过新年呀,贴春联是非常重要的习俗。关于春联,你了解多少呢?(指名说)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4课春联2、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相信这些词一定难不倒你们 课件出示词语:和学程单一 气氛卷教学生字“添”(齐读) 你能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说一句有关春联的话吗? 3、读准了词语,才能读好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春联的哪些知识?学习时间2分钟。 谁来告诉我,课文介绍了关于春联的哪些知识? 根据回答板书:内容丰富、讲究对仗、开卷有益 4、春联的一大特点就是内容丰富多彩,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那几幅春联,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呢?我们先快速默读课文用直线把他们画出来吧! 你划到了哪些?一句句出示,齐读,出示学程单三 5、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我们先来看这一副 齐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哪两个字让你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什么绿了?什么红了?

一“绿”、一“红”为我们展现了无限美好的春光:我们来看,【课件】春风徐徐,杨柳青青,小草绿了,河水绿了,桃花开了,杏花开了……到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多么美丽的春光啊,咱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课件】同学们我们抓住关键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读懂春联,用相同的方法,也来说说这四副春联吧!。出示:提供句式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6、(教师总结)【课件】春联有的描绘美丽的春光,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课件】有的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课件】有的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课件】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你能记住这些春联吗?自己试着填一填。 在这四副春联中,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是——,描绘美丽的春光的是——,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是——,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是——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填空) 7、总结:同学们,【课件】这些春联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但是表达的都是人们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营造了新年欢乐祥和的气氛。 8、春联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它的形式也非常具有特点!现在,我们就来揣摩揣摩,体会体会,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读后试着完成这个填空:【课件】 9、教师宣读答案。【课件】春联上下联讲究“对仗”。这“对仗”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字数相等”:上联7个字,下联也必须是——;上联是5个字,下联也只能是——。【课件】另外就是“词类相当”:春联中总是把同一种类型的词作对。课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告诉我们

浅谈对联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对联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郑志忠为了将枯燥、呆板的文字叙述化为活泼易懂易记的趣味内容,我试着用对联将地理内容表达出来,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开阔学生视野 对联文字简洁,含义隽永,平仄谐调,特别是一些风景名胜联向人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画卷,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火花,折射出中华文化奇异的光彩。它集文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永无止境地向人们展示它那神奇的魅力。在地理教学中,用对联巧妙的导入新课,或适时用恰当的对联做结束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佳效。例如, 高中地理上册《4.4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一节,讲述生物循环的结束语时用:落红不 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能使学生骤然醒悟,课后细细咀嚼,回味无穷。 二、增添趣味性 对联具有趣味性,是由它自身特别决定的。它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显示了形式整齐的外形美;平仄相谐,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体现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内容相关相联,相辅相成,会给人留下无穷无尽美的韵味;受对仗原则的制约,创作对联又类乎智力游戏。这些都决定了对联的趣味性。可见将对联引入教学(特别是地理教学),就可以增添趣味性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统编初中地理第一 册的绪言时,我经常用:宇宙苍茫,展卷寻根,天文知识奔眼底;山河壮丽,观图觅迹,地理名 称入心头。或赤道长四万;珠峰越八千。或地球自转分昼夜;太阳照射有温寒等,可以调动、激 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通过慢慢品味,使学习的兴奋点延续,持之以恒地汲取各方面地理知识。 三、启迪学生智慧 一副对联可以从相同或不同角度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其本身就闪耀着辩证思维的光彩,而其简洁凝练、意蕴丰厚又处处迸溅着智慧的火花。多读对联,细心品味,对增益智慧、启迪智慧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关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讲述植 树造林的重大作用时,可用:植树造林,免使水土频失;限采禁伐,以便江河常清。在讲述热带雨林的外部景观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可用:叶茂枝繁,仰根深固本虚怀,栋材成长有望;树密林深,仗绿洲屏天覆地,江河澄清可期。在讲述中国人均资源较少、目前污染严重,以警示人们关注环境保护时,可用:人口多,资源少,天地艰难承重荷;大域广,污染频,子孙 幸福化轻烟。 目前,地理教改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一些专家为提高教学质量,正努力研究教法、探讨规律。许多事实和道理表明:将对联引入地理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弊。若能正确加以引导,收获必然是显著的。这也可说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吧!本着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地理教改的精神,笔者建议大家不妨一试。

浅谈高中语文单元教学五步法

浅谈高中语文单元教学五步法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 习作训练"十二字。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 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 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 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 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 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 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 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 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 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 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 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 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 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 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

小学《对联》教学设计

《有趣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来历、作用,了解有趣的对联及背后的故事。 2、对对联产生喜爱的感情,乐于习作。 3、展示自己收集的有趣的对联,交流对联背后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有趣的对联及背后的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趣的对联。 教师准备有趣的对联、PPT。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中写到,正月初一这天,人们要放鞭炮,还要干什么?(贴春联)板书:春联 二、对联的来历。 1、对联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板书:来历 2、学生交流。

3、幻灯片出示幻灯片的来历。 古代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五代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4、有些春联很有趣,如 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爆竹鞭儿叭叭紧赶羊儿辞旧岁。 下联:春雷鼓声隆隆恭迎金猴送新禧。 你搜集了哪些有趣春联,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5、教师出示有趣的春联。 有一年新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字的人暗地揭走了。临近除夕,他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头。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招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 (出示) 上联:福无双至今朝至 下联:祸不单行昨夜行 三、对联的特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提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视读、写。”对中学语文颇感兴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的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合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对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 长期以来,众多语文教师忽视两者的统一性,仅靠作文课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不科学的一种做法。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等重要,不能偏颇。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它与写作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写作教学服务,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的同学,印象中很少有几篇课文曾经给他的写作提供较大的帮助。在写作时不能有意识地借鉴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而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多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基于这一点,我就始终想努力从那里攫取写作的激发点,激发学生们匪夷所思的想象能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由此改变阅读课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的现状,使得阅读教学有效地为写作服务。充分利用阅读文本能够对写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1、阅读教学可为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的范例。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运用教材范文的多种技法,提高写作能力。如下列课文就可以为我们写作提供借鉴:描写环境——《故都的秋》,写景抒情——《菏塘月色》等。当然,其他写作方法的训练,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衔接过渡等同样也可以学习教材中范例。 2、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写作,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可以依托教材中有关知识例文。如议论文写作思路训练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课内学习议论文例文,运用有关知识短文调整认知结构,使思路由混乱过渡到有条理——这是基础,使思维方式初步合理顺畅,有利于学生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 【教学设想】 1、本节课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一个组长,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来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采用这种教学新模式意在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2、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声《对春联》来创设对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学情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联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但是学生对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加上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以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对联艺术,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过程与方法: 学会欣赏对联,赏析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相声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与传统对话,任思绪飞扬,共同走过一段文化之旅。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由马季、郭敦儒两位老先生表演的相声——《对春联》。 二、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展示对联(从观看的相声《对春联》中选取) (1)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浅谈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

浅谈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 众所周知,诗词与对联,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并驾齐驱的两件瑰宝,特别是对联,无论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殿堂,还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节假庆典、婚丧嫁娶等日常的普通生活,均离不开它。人们之所以喜闻乐见并接受这种文学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而且对广大爱好者的思想又是一种熏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打破常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致使这种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国粹,受到极大地冲击,从而导致随心所对、随心所联之现象泛滥成灾。针对此种现象,中国楹联学会通过长期的深入总结研究,特地颁布了《联律通则》(修订稿),为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对联的创作要求。在此,为了积极贯彻《联律通则》,和为我区广大诗朋联友的创作提高质量及创作水平,在此就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作以下阐述: 一、对联的基本形式 对联的基本形式包括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基本特征,对联的门类等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叫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

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对联就表现形式来说,有长联、短联之分;长联的字数可达到几百字以上,短联的字数可缩小到一个字。一般以五言、七言为主,这可以根据所书联语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二)、对联的基本特征 对联的基本特征就是上下联之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语言顺畅、意味深长,犹如喝了陈年老酒一样,很有余味。 (三)、对联的门类,主要分正对、反对和串对三大类别。 1、正对的含义:正对,是指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它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物及数字都要两两相对,正对力求工整。 正对,既称真对,的对,同时又是合掌对的别称。在对联中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是对联及律诗里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对仗形式。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我们现在所称的“合掌对”叫做“正对”,这一种对仗是一种拙

浅谈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 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演讲的形式。 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积累知识的形式。 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首诗歌或短文,这样长期坚持,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三、教学过程的探索 1.课堂提问。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写作的指导作用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写作的指导作用 山西省浑源中学高中语文组郑立嘉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忽视阅读教学对写作的指导作用这一现实,提出几点意见,并结合具体教学过程,阐述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提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视读、写。”对中学语文颇感兴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的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合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对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 长期以来,众多语文教师忽视两者的统一性,仅靠作文课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不科学的一种做法。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等重要,不能偏颇。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它与写作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写作教学服务,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的同学,印象中很少有几篇课文曾经给他的写作提供较大的帮助。在写作时能有意识地借鉴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而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

高中语文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1.

《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积累一些名联。 四、指导学生尝试写对联。 【教学建议】 一、注重趣味性。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教学中让学生能体味出汉字的奇妙,揣摩出对联所体现的思维的灵性。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 二、教学中,联系学生学过的古典诗文,引导学生从已学诗文中搜集对联。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对联,并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 【教学设计】 一、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 据说,三国时期,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设宴请诸葛亮。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饮酒,对不上——砍头!敢否? 孔明笑答:请出题。 瑜曰:有水便是溪,无水便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亮答:有木便是棋,无木便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瑜大惊,又自恃妻子美貌,欲羞辱亮妻长得丑。便曰: 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亮笑答:有木便是桥,无木便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双娇 瑜大怒,欲反目。鲁肃忙劝曰: 有木便是槽,无木便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言罢,哈哈大笑,一场干戈暂告平息。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包括对联的起源、种类、基本知识 (1)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2)对联的种类: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3)对联的基本常识: 传统的对联讲究”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从上面的“四讲”可以看出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②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③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 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 平仄相对简单说来就是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 举例: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但随着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郭沫若为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人文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对联吗。那请大家说说我们在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对联类型,(出示幻灯片)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看来大家平时的确接触过一些对联,对对联都有初步印象,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如此广泛的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呢? 二、对联常识知多少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下面我们看一段看短片,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播放周星驰主演《唐伯虎点秋香》片

高中语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素材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定州实验中学卢思彤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020年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含有撰写对联的题目,另一套出现涉及对联知识的题目。可以说,这是2020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适时、恰当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对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二,以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一)恰当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优秀的对联能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之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积极吸收热爱之。 学习《石壕吏》这一课时,开始不介绍作家,仅对“安史之乱”的史实作必要的交代。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板书对联:“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以引起学生的注目,形成悬念——何忧?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待欣赏完课文后,才回头评价作家。也许不用平价,此对联已经高度的总结评价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在“总”和“仍”字上稍加点拨,学生们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对“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所留下的空旷、寂寥和茫然画面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诗人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可以不失时机的板书郭沫若先生在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者;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们的灵魂经受了洗礼,情操得到了陶冶。他们也许还不能说出许多大道理,但对作家,对《石壕吏》已经刻骨铭心了。 (二)恰当运用对联可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 鲁迅先生回忆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说到“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所谓“对课”,就是对对子,学习对仗。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宿鸟对鸣虫”。讲语文课,我就用后人评价作者或作品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让学生受到熏陶,帮助他们了解作者和作品。如我所料,学生兴趣倍增,求知欲陡涨。例:介绍《聊斋志异》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这一“强调”实质就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执行这一教学方式时更多的是走形式,甚至为了赶进度,有的教师包办了学生应该随堂思考、随堂讨论、随堂练习等一切,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本文就语文的主体性教学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和谐氛围;一言堂 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这一“强调”实质就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执行这一教学方式时更多的是走形式,甚至为了赶进度,有的教师包办了学生应该随堂思考、随堂讨论、随堂练习等一切。这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益处,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我就语文的主体性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过程,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一、保持平和心态,构建和谐氛围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但教师一味板着面孔,故做严肃,即使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也会心有顾虑。如课堂气氛沉寂,肃穆,有些学生即使想思后而答,也怕因答错被老师批评而无地自容,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意识就逐渐消失了。为此,要养成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师生之间有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室内氛围,共同探讨,平等交流。 二、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却是呆板的作课堂笔记,学生似乎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工具。这样就谈不上主体性教学,反而还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