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托物寄情_美术说课稿

托物寄情_美术说课稿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

《托物寄情》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叫向晋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托物寄情》,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一湘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整个教学中属于前期,掌握本课对于整个学期的学习有奠基作用。本课教材所选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使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但实际上每幅作品表达隐含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本课内容涉及到美术家表达独特的自我,跟借用、套用传统图式的关系问题.可以看出,借用传统的视觉图式不会束缚美术家的自我,实际上每个美术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

二、教法、学法分析:

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同时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有独特的见解,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基于这些分析,我采用了情境体验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激励评价法。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从形象的不同特点入手理解作品。

为完成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ppt)课件、高清图片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由同学们较熟知的“花语”入手

问题: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等节日该送什么花?各代表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注意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总结:“花语”代表了人的心声,表达出了送花人的感情,引出课题: 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1、欣赏歌曲视频《红梅赞》

▲学生思考:歌曲中借助梅花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如“四君子”题材在美术绘画中被大量运用,成了一种通用图式。

▲提问:谁知道是哪“四君子”?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搜索描写他们的诗句有哪些?

教师总结: “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铁骨冰心,高风亮节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菊(傲霜)清雅洁身

▲四君子题材虽说成为了一种通用图式,但实际上每个画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幅作品,来看看他的特殊之处:

《墨兰图》郑思肖课本图片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推荐学生可以课后了解有关内容

2、重点作品欣赏分析

老师:美术家托物寄情的可托之“物”其实很多,并非局限在哪一类,除了传统“四君子”题材外,有一些动植物的形象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也具有某中特定的情感。下面就按所概括的方面比较欣赏两幅作品:

徐渭画的葡萄和前人画葡萄有什么不同?

▲请从用笔特点、色彩特点、构图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葡萄草虫图》林椿

《墨葡萄图》徐渭课本图片

▲小组讨论,完成练习:

林椿《葡萄图》徐渭《墨葡萄》

画法细腻、写实狂放、写意

用色色彩真实墨色为主

构图饱满空灵

教师总结:徐渭运用不同于前人的大写意手法,创造了酣畅淋漓的绘画风格,

表达与众不同的特殊画面效果。

▲集体讨论:画家为什么这样画? 他到底想表现什么?

请学生展示作品题诗,介绍画家背景(落魄、惆怅、孤独的老人):真是英

雄失落托足无门,因此人们说这幅画画的不是水墨也不是葡萄,而是画家半生怨

愤的老泪纵横。

3、教师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艺术家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有的体现的不是很明显,有的却很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来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有的则需要通过语言来暗示。

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既要从画面本身去欣赏,又要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语言来发掘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4、课后拓展:我将本节课未讲析的《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安排到课后欣赏,并要求学生回答如下一些问题:

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特点?

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反思

在设计中体现了综合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作用。导入较成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课件的制作中对图片和视频的选择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用教学课件,丰富和扩大了课本的教学知识及内容,采用了高清晰的图片,达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由于课前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相关资料,讨论作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师生互动充分,教师的角色转换比较到位,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动手——操作互动、动情——情感互动、动脑——思维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

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的说课《托物寄情》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