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高度重视战略经营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当时东汉政权没落,农民起义蜂起,政权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特别是逐渐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兵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损失。可以说,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因此,重视决策,善于决策,是“三国”中许多人的共同特点。《三国演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决策”的概念。这要比“决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数百年之久。尤其是“三国”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思考问题,善于处理大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不少战略决策成功的壮举。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刘表,后经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在与刘备首次会面时,首先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荆州和益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最后告诉刘备,欲成霸业,应该“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这便是为古今称道不绝的隆中决策。在这个著名决策中,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措施,还有实现目标的几个战略阶段。刘备闻言,茅塞顿开。正是逐步实施了这一正确决策,刘备集团才得以绝处逢生,立稳脚根,日益发展,与先期建立的魏、吴政权鼎立天下,存在和延续了四十余年。

谈到赤壁大战前后的东吴将领,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雄姿英发的周郎。其实,在东吴孙权的阵营中,战略意图最清醒的当属鲁肃。历史记载,鲁肃年轻时就抱有大志,并对当时群雄逐鹿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他虽然生长在袁术治下的临淮东城,但当他看出袁术虽然暂时强大,但终难长久时,便拒绝了袁术让他当东城长的邀请,毅然过江投奔了孙权。《三国演义》根据史实记叙了鲁肃过江后为孙权谋划的重大战略决策。他对孙权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变化)”,目前要乘北方混战多事的良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可以说,东吴政权的建立和扩大,正是执行了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的结果。后来,在刘表新死,曹操大军南下的重要时刻,又是他审时度势,及时向孙权提出与刘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的正确决策。为此,他积极奔走于孙,刘之间:先是以吊丧为名,来到荆州,向刘备陈述孙刘结盟的重要性、迫切性,旋即又陪同诸葛亮过江,共商抗曹大计,力排众议,终于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外交基础。东吴政权得以在危急中生存,依然是接

受了鲁肃的正确决策方案的结果。之后,他为了“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使曹操多一个敌人,而东吴多一个朋友,想方设法缓和孙权、刘备以及周瑜、诸葛亮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极为敏感的荆州问题上,从中斡旋,维持了孙、刘之间的联盟。貌似笨伯其实见识卓越的鲁肃,比起急功近利的周瑜,要计高一筹。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鲁肃为东吴制定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并竭力推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设想必然痛遭挫折,赤壁大战的历史将会重写,已经建立的东吴政权怕早已向曹操递交了降表。

《三国演义》中的成功事例,有力地揭示了战略对于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既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又是举足轻重的大事。它可以转危为安,易强弱,变多少,化喜悲,为成功者高唱胜利的凯歌,为失误者奏起呜咽的哀乐。这些犹如晨钟暮鼓,永远值得后人警醒。

战略的重要,同样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现代企业处在社会、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处在广泛分工、密切协作、社会联系空前复杂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的企业管理已经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由执行型转变为决策型,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企业再也不能等待和依赖上级而必须能动地去适应时代的变迁,自觉地去符合市场的需要,勇敢地去迎接竞争的挑战。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必须把自己的目光从内部扩大到外部,从眼前延伸到长远,系统地、发展地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必须解决战略问题。经营战略确定以后,就将规定一个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针,确定一个企业经营范围和规模,选择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从整体上影响企业的工作秩序,从长远上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盛衰存亡。因此可以说,经营战略是时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通观中外,重视经营战略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的趋势。

为了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企业必须搞好战略经营。所谓战略经营,不仅仅是说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和一般职工都要自觉地围绕着战略目标,进行开拓性的工作,而不能停留在维持日常的经营管理和生产上;尤其是要求企业高层次管理者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思考战略,制定战略,推行战略之上。应该明白,这正是一个高层次管理者工作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分。战略经营的基本因素有如下两个方面:

谋全局: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和对外的开放系统。从内部看,其经营要素有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其经营环节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从外部看,它要服从于市场需求,考虑竞争对手,而这些又要受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现代企业的整体综合性加强,“辐射半径”延长。这就要求战略经营必须体现整体意识,宏观意识,甚至全球意识;既要有全局性,又要有层次性;既要高屋建瓴,统筹兼顾,全方位进行思考,防止顾此失彼,出现遗漏;又要分清不同层次,区别轻重缓急。《孙子兵法》中提出“经五事”、“校七计”,就是全面地看待问题;而“五事”“七计”以“道”为首,又体现了战略思考的层次性。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既分析了敌、我、友,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区分了优势和劣势因素,规划了整体战略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这里有个如何认识和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问题。全局是由一个个不同层次的局部所组成。全局制约局部,而局部又影响全局。在局部和全局发生冲突时,要能果断地舍弃局部,以抓住重点,保证全局;在局部可能导致全局失败时,又要高度重视局部,步步落实。据守荆州虽是局部,但却是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关羽后来丢了荆州,对诸葛亮的战略造成重大打击。

谋长远:现实是未来的基础,而未来是现实的发展;现实是立足点和出发点,而未来是着眼点和目标点。一个企业在制定战略方案时,只有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才能有所创新,才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从而长期保持主动和领先,把握和赢得未来。因此,战略经营要体现出未来意识和超越意识,树立“明天即今天”的观念。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创下了后蜀数十年江山,所以,人们称赞是“一对足千秋”。

战略经营还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理性原则: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经营战略是一种主观范畴。所谓理性,就是使主观自觉地、能动地与客观相统一。一个企业的高层次管理者,在战略经营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战略制订和执行达到这个境地。战略经营符合这条原则者胜,违背这条原则者败。无数经营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企业的客观实际,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宏观的方针政策;社会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资源供应者的情况;自身的条件和素质等。战略经营中遵循理性原则,就要考虑符合不符合国家的要求、利益和发展;符合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和兴趣;适应不适应自身的条件和素质;能不能在竞争中领先和取胜等。还应该注意,客观情况是变化发展的,战略方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并适时进行调整,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概言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顺应国家、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趋利原则:所谓趋利,就是要求本着“趋利避害”的思想,努力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遵循趋利原则,就要在战略经营中力求投入最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且所冒风险最小;争取最大的效果,圆满实现战略目标;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多的效果,也就是说效率要高。

理性原则和趋利原则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和深入。违背了前者,战略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违背了后者,战略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预测是战略决策的前提

正确的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程序的第一步,是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而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中国有句古语:“处事识为先,断次之” (《薛文清公从政录》),认识客观是一切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战略经营理性原则的保证。应该说,对于一个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掌握现代的决策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全部的关键和困难在于,如何精确估计各种状态的概率值。因为决策是面对未来的,对未来的事态只能估计和预测。如果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资料掌握得比较全面、准确、及时,如果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实事求是而又符合逻辑,那么对未来的预测就会相对精确,对各种状态的概率估计就会基本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作出的决策承担的风险就会较小,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三国演义》以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种种活动,将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原则形象化和艺术化,给后人留下极为深刻的教益。

诸葛亮是善于决策、精于决策的人物,但是他那经天纬地之才并非是毫无底蕴的即兴之作。《三国演义》“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什么他善于夜观天象,料事如神等,这一切对于现代人类来说,已经没有多大

诱惑和感染了。人们更多注意的是,诸葛亮的每次正确决策,都是建立在充分、准确、及时地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在许多次战斗之前,他或者派出“细作”、“探子”,或者利用降将俘兵,或者亲历实地调查敌方兵力部署,探听敌方将领的素质、本领、心理,观察地势地形,然后制定有利的作战方案,从而击败敌人。赤壁大战前夕,正是在曹操南下荆州的过程中,经历了和曹军几次战争的实践,他才准确地把握了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因而做出了曹操必败的正确预见。隆中决策之所以对天下大事分析得精辟而中肯,其中凝结了诸葛亮巨大而长期的劳动。胸怀大志而暂隐山林的诸葛亮,注意以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信息,了解社会、政治、军事的种种动向。他平时刻苦读书,而且读书方法是“独观其大略”因而涉猎较广,领悟较深。他注意交际,颍州的石广元,博陵的崔州平,汝南的徐庶和孟公威,都是他过从甚密的朋友。经过他们,他又与号称“凤雏”的庞统,道号水镜的司马徽相交。其兄诸葛瑾在东吴参与朝政机密,其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都是博学多识、思想敏锐的非常人物。诸葛亮与这些人或书信来往,或聚首畅谈,形成了一个如现代所云的情报网络。有志于天下的诸葛亮,则正是这个网络的高级贮存、处理中心。诸葛亮还十分喜好云游,借以勘察山川地理、关梁扼塞,了解风俗民情、气候物产等。因而,诸葛亮未出茅庐是假,已知天下却是真。这不是什么先知先觉,正是反映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认识论真理。当徐庶挥泪别离刘备,径直至卧龙岗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诸葛亮虽然表面推辞,其实是要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此后一段时间,他连日云游不归以至刘备、关羽、张飞两顾茅庐未果。他要进一步补充最新的信息,要反复思酌斡旋天地的大计。当他高卧草堂等待刘备、关羽、张飞第三次到来时,他那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已经是勾划完整成竹在胸了。否则,那西川五十四州挂图从何而来?诸葛亮又怎能如数家珍似地笑指其中?他又怎能刚刚出山到了新野,就向刘备提出了他的第一条重要建议:曹操于冀州作玄武池以练水兵,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过江探听虚实。

任何决策的对象都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是内部诸要素和内外环境间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的有机整体。因此,决策不是对信息资料的简单汇总,而是要实现认识的飞跃,它需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这种分析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是要全面系统,相互比较

官渡之战前夕,为消除曹操的顾虑,多谋善断的郭嘉指出:“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路线、法治、气量、谋断、道德、仁爱、明察、用兵等,几乎涉及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切方面。正是这样对敌我双方详尽的对比分析,澄清了对形势的错误认识,消除了曹操的一些疑虑,才使曹操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赤壁大战前夕,孙权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召回周瑜帮助决断。东吴的和、战双方在朝堂之上展开了辩论。主降派的代表张昭认为: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占据主动;军力上“近又得荆州,威势愈大”;同时江东的地利条件已失:“吾江东可以拒曹者,长江耳。今曹朦艟战舰,何止千百?

水陆并进,何可当之?”因此,东吴的出路只有一条——投降。周瑜针锋相对指出:政治上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孙权是为国家除残去暴;军事上,曹操犯了兵家四忌:一是后方不宁,马腾、韩遂为其后患,二是曹军多为北人不熟水战,三是隆冬盛寒马无蒿草,四是士卒不服水土多生疾病。于是得出结论:曹兵“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周瑜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振奋了孙权的精神,初步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此后,诸葛亮又指出:孙权“怯曹兵之多,怀寡不敌众之意”,“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必须进一步“以军数开解,使其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于是周瑜又夜见孙权,详细分析了曹操的兵力:曹声言“水陆大军百万”,其实“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然后信心十足地表示:“周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第44回)至此,孙权的一切疑虑才得消除,下定了与曹操决战的决心。

以上事例说明,在分析研究已有的信息情报时,唯全面系统才能不失于偏颇;唯注意比较,才能揭示差别和矛盾,突出双方的优势和劣势,降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度,提高预测的精确性。

二是注意变化,动态分析

彞陵之战初期,陆逊看到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于是下令乘高守险,不许出战,“以观其变”。任蜀军在阵前“辱骂百端”,甚至“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陆逊只令“塞耳休听”,视而不见,采用了战略退却的方针。这就促使刘备及其蜀军向骄傲、焦躁、疲怠、松懈、轻敌的方面转化,直至刘备“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下四十余屯,皆依溪傍涧,林木茂盛之处”,战争的形势转向了有利于东吴的方面。这时,被双方都讥笑为孺子、懦怯的一介书生陆逊,一反常态,抓住反攻的太好时机,雷厉风行,调兵谴将,实施火攻,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成功。战场的辩证法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对立面,要注意研究优劣、利害、得失、进退、动静等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并及时做出合乎时宜的决策。静态的分析,一成不变的方案,是适应不了动态的系统和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的。

三是注意特殊性,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

在罗贯中的笔下,描写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没有任何两次是雷同的。“火烧赤壁”,“水淹七军”,一是火攻,一是水攻,各自采用不同的战术。即使是诸葛亮一人所用的火攻,也是各具千秋。《三国演义》的回肠荡气,正是在于作者以他丰富的想象和摇曳多姿的笔锋,揭示了一个个矛盾的特殊性,反映了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第85回描写的“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最是匠心独运,发人深省。曹丕发50万大军,五路并进,攻打蜀汉,蜀汉政权朝野震动,刚刚继位的后主更是惊慌失措。这时,诸葛亮杜门谢客,托病不出,经过具体的分析,了解敌人每路将领的才能、特点、心理以及他们内外部的种种关系,还有各路的地形地利,然后派遣不同的将领,采用不同的对策和措施,兵不血刃而化险为夷。这一战例说明,只有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出针对性最强、最有成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如果不去研究各个事物的特殊性,满足于一般了解,停留在泛泛分析,就找不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把事情弄坏。军事教条主义者马谡,忽视实际中的具体因素,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公式,结果丢失街亭,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四是上下反复,慎之又慎

所谓反复,就是说决策者即使有了自己的初步考虑,也还要摆一摆、想一想、听一听正面和反面的各种意见、特别是反面的意见。即使没有反面意见,也要自己设想出可能的反面意见,自我诘问,这样经过反复思考研究,步步深入,把情况确实弄清。

这方面,孙权在赤壁大战之前的决策,应该受到嘉许。当刘表新亡,刘备新败,曹操大军南下之时,鲁肃提出以吊丧为名,往江夏游说刘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孙权“喜从其言”;当张昭等人主张降曹时,孙权暗地里对鲁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当孔明假意劝他降曹时,他“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可见,孙权思想上一直是倾向于抗曹的。那么,他为什么一直不做出决断呢?因为对于号称“雄兵百万,上将千员”的曹军,东吴还不知虚实。因此,他希望通过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深入弄清各种情况,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及其理由。于是,在公开场合下,不论是对鲁肃的主战言论,还是对张昭等人的主降言论,他只是“沉吟不语”从来不置可否。后经诸葛亮、周瑜从各个方面揭穿曹军势大的谎言,分析曹军的许多致命弱点,他才最终明确表示“亲与曹贼决战,更无他疑”。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这些情节,意在责孙权没有谋略,其实不然。当强敌压境,事关东吴存亡之际,在做出决策之前,孙权反复探究,慎之又慎,应用“对演法”让各种意见充分发表,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理当如此!

《三国演义》中所揭示的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一般方法,应该说普遍地适应于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现代企业的战略决策。

企业在战略决策之前,首先要尽可能全面而详尽地掌握与决策有关的情报信息。比如企业外部的环境:资源供应者的情况,顾客用户的情况,与本企业争夺供应者和顾客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影响本企业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既有国内的,又有国际的;既有自然的、经济的、技术的、产品本身的,又有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再如企业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企业的各种经营资源,诸如人力、物力、财力、自然条件、信息获取能力、技术专利的多少、商品信誉的好坏等。其次,要对掌握的情报信息进行比较加工,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深入具体的动态分析,弄清外部因素的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和士气,企业实际能够发挥出的生产能力、技术能力、销售能力、管理水平,各种因素的主次关系以及互相间的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强度、时间。从而在整体和动态中清晰地了解决策背景,准确地预测未来。

重视决策前的信息收集和系统分析,是国内外一切企业成功的共同规律。“三分割据纡筹策”,“先取荆州后取川”——谈战略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永恒主题。无目标,就无所谓决策,无所谓行动。决策就是在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行动目标之间求得动态的平衡,行动就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做出的主观努力。唯有对期望目标有所贡献的决策和行动才具有价值。目标是指挥曲,可以从方向上引导一个系统的行为,在实际中指导一个系统的行为;目标是协调曲,可以沟通系统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保证内部各种力量的良好配合,达到上下左右的和谐平衡,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是进行曲,可以鼓舞组织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在各种状态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战略决策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确定决策目标要体现如下一些原则:

—是进取可行原则。

二是结构合理原则。

三是目标压缩原则。

四是目标具体原则。

五是目标调整原则。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决策目标,具有了高质量目标的主要品质。

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两个阶段战略目标,前者是近期的、低层的,后者是长期的、最高的。两者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这两个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恰当地分析了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刘表不能守、刘璋很暗弱的天下大势以及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的自身条件等基础上的。兴汉室、图中原是隆中决策的最高目标,提出这个目标,充分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目光,不畏天命的胆略,披荆斩棘的进取精神。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的几个好朋友都明确指出,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要“斡旋天地,补掇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高明之至的诸葛亮,不会看不到这种形势。但是,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的大目标,他还是知难而进地出山了。当实现了鼎足而立的第一阶段目标后,面对着强大的曹魏而偏安一方的蜀汉,需要支撑精神的柱石,需要争取政治上主动的大纛,需要以攻为守的谋略。因而诸葛亮提出了进取中原这一高难度的决策目标。他的《后出师表》,以苍凉而坚定的笔调,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矛盾;他的六出祁山,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实施和推行他的既定目标和谋略。人们为他的出师未捷而落泪,更为他的知难而进而动容。人们不会责备他的“逆天而行”,只会尊仰他的进取精神。在目标的缩减上,诸葛亮把“先取荆州为家”化为手段,从而将本来的三个目标,即取荆州、夺西川、图中原合并为两大目标。由于进取中原的艰巨性,三国鼎立的形势必将长期存在,因此在鼎足天下和进取中原之间具有长期的时间间隔和段落差别,进一步合并它们两者,就失去了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此外,在目标的表达上,“鼎足之势”,形象明确;“图中原”,简明概括,是高度凝练的思维结晶。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不少企业以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己任,在确定战略目标时给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他们有的立志于填补国内的某项空白,有的立足于给国家多积累资金,也有的敢同大厂和名优产品争高下,更有的放眼全球,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凡事当以利害较之”

——谈决策方案的选优

选优,是决策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决策就是从拟定的诸多方案中选择一最优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过程。选优的前提是多方案,选优的过程是利害相较,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如果只有一个方案,那就失去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如果没有对每个方案的论证和评估,决策就失去了依据,决策的趋利原则就得不到保证。

《三国演义》第62回描写了这样一段情节:刘备应刘璋之请,进驻葭萌关,抗拒汉中张鲁的入侵,后来因为向刘璋借军马钱粮,受到刁难,于是“毁书发怒,

前情尽弃”,两人翻脸。这时,刘备问计庞统:“如此,当若何?”庞统回答:“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自择而行。”刘备又问:“哪三条计?”庞统说:“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刘备评价比较认为:“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于是,依中计而行,轻而易举夺了涪水关,然后下雒城,取绵竹,直捣成都;在此,庞统提出的是三个行动计策,加上“沉吟不去”,实际上是可供选择的四个方案,庞统可谓多谋,刘备堪称善断,两者的最佳结合,选定了良好的方案,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赤壁大战前夕,东吴统治集团内部形成和战两派,双方争论不休,在孙权没有明确表态时,鲁肃给他分析:“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孙权向:“何以言之?”鲁肃回答:“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随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这一席话,是从孙权的切身利害出发,对投降方案的正确评估,它恰好触到了孙权的痛处,清楚地告诉孙权,抗曹是他应该选择的唯一正确出路。

《三国演义》启示人们,必须对方案进行评估和优选,这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它所反映的单凭领导和个别智囊人物的个人经验进行选优的方法,在今天却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现代管理科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案评估技术,在此不作赘述。然而不论何种评估技术,最基本的是建立评价准则和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此来辨别方案的优劣。如果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不同,目标即使名义不变,而实质却可以大相径庭。比如某个企业把满足市场的需要作为目标,但却把“产值”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货不对路。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个企业,应该把全面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方案的价值准则,自觉的把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把暂时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把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结合起来,并且努力使评价指标定量化。同时又要规定权衡指标的原则,以便在指标冲突时有所取舍。

环环紧扣,逐浪推进

——谈决策的实施

战略方案的实施,是达到战略目标、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阶段。为了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首先要围绕着已经确定的大目标,进一步提出各阶段的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逐步逼进大目标;其次,在每个战略阶段都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做到人员落实,物资落实,时间落实,办法落实,并要拟定种种应急方案;同时,要注意信息反馈,根据新矛盾,新情况,及时地调整、修改、补充原有的决策方案。

曹操和袁绍官渡决战之前,袁绍各方面占据优势,其中一条是后方比较安定,除了困守易京的公孙瓒外,境内没有异己的政治、军事集团。他还和关外的乌桓贵族相勾结,彼此相安无事。相形之下,曹操的东边先后有吕布、刘备为患,南边有刘表、张绣相胁,常有后顾之忧。为了改变这一劣势,曹操抓住战机,采取不同措施,实施一个个子方案。他先是采纳郭嘉的建议,利用袁绍北征公孙瓒之机,

挥兵东南,攻取下邳,擒杀吕布;接着,又采纳孔融的建议,招安张绣和刘表。他以政治家的胸怀和战略家的眼光,与张绣尽弃前嫌,握手言欢。张绣率部投降,刘表也保持了中立,这就粉碎了袁绍拉拢刘表,企图孤立和夹击曹操的阴谋;最后在袁绍已经屯兵官渡的情况下,他又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利用袁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土各相妒忌”的弱点,乘刘备新整军马,众心未服,亲率大军20万,兵分五路,东征徐州,击溃了刘备,纳降关羽,从此,基本靖平长江以北的大片疆土,为官渡胜利赢得了可靠的后方。

在赤壁大战中,经过外交上的折冲和政治上的审时度势,孙权、刘备两家实现了抗曹联盟。但是面对着绝对优势的曹军,必须一点一点地削弱。为此,周瑜和诸葛亮在密锣紧鼓的气氛中迭出奇谋,给曹军一次又一次打击,逐步地改变战场上的形势,终于造成可乘之机,迎来了转守为攻的日子。战争一开始,“三江口曹操折兵”,周瑜就打了一个胜仗,先挫曹军锐气,接着,又在“群英会”上运用反间计,除掉了曹军“深得水军之妙”的水军督都蔡瑁、张允,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弱点,在取胜的道路上搬掉了一块绊脚石。随后,诸葛亮草船借箭,再一次削弱了曹军,加强了吴军。根据“曹操水寨,极其严整有法,非等闲可攻”的情况,周瑜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决定实施火攻。但此计急切之间也难实行,必须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于是,赤胆忠心的黄盖暗献“苦肉计”,诈降曹操,以便就中取事,火烧曹军。但是仅有“苦肉计”,没有人到曹营献诈降书,黄盖的挨打,也是白白受苦一场。因而,又有机智大胆的阚泽独往曹营,终于骗取了曹操的信任。最后,足智多谋的庞统又献“连环计”,把曹军的战船锁在一起。至此,实施火攻的条件才初步成熟,在这一系列行动中,周瑜用人得当,计谋周密,环环紧扣,计计得中,充分显示了自己杰出的指挥才干。

当东风乍起,赤壁的大火燃烧在即,周瑜调兵遣将,采取一个个有力措施。他兵分六路,有的去烧曹营粮草,有的去烧曹军营寨,有的阻击曹操接应之兵,有的作为各路接应。再看诸葛亮,下得七星坛,乘赵云接应的小船直奔夏口,刘备接着后,诸葛亮“无暇告诉别事”,便升帐坐定,调兵遣将:令赵云到乌林之西埋伏,张飞去葫芦谷口埋伏,关羽到华容道埋伏,糜竺、糜芳、刘封三人各驾船只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刘琦回武昌,陈兵岸口,捉拿曹操逃兵。可以说,他们是处处堵截,层层设伏,各种情况都在预料之中,时时事事皆有缜密安排,为曹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尽可能地扩大了胜利的战果。

提起”空城计”,人们一般认为,那只是诸葛亮的应急之作,是心理战的胜利,没有什么缜密的安排和保证措施。其实不然。在诸葛亮布置“焚香弹琴”、“开门洒扫”之前,他已经把当时身边仅有的三千精兵,让关兴、张苞带去埋伏在山后,等司马懿退兵时,故作疑兵,鼓噪而出,以坚定司马懿“必有埋伏”的疑心,扩大神经战的效果,使敌人跑得更远,自己能更安全地撤退。否则,仅仅靠“焚香弹琴”,即使暂时骗过对方,安全撤退还谈不上。如果没有事先设伏的疑兵,足智多谋的司马懿恐怕会马上醒悟回兵,完全来得及把包括诸葛亮在内的两千多人捉拿过去。此外,诸葛亮事先还派张翼去修剑阁,以备归路;令马岱、姜维断后,以防追兵;又派人分路报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撤退到汉中。连居住在冀县的姜维的老母,也派遣心腹之人送入汉中。可见,诸葛亮的退兵部署是周到而精细的。“空城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意料之中的意外,是弄险之中的保险。

在《三国演义》里,也有因遗漏某些环节,而几乎导致整个方案前功尽弃的警示。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赤壁大战中,曾有这样一个情节:正当火攻的准备工作已

经完成,周瑜带领诸将立于山顶,指点曹营,哈哈大笑时,突然一阵风吹,旗角从周瑜脸上掠过,使他猛然想起一件事来,吓得口吐鲜血,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原来,他在制定“火攻”方案时,忽略了隆冬季节没有东风这个天时情况,事到临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何是好?正如唐朝诗人杜牧写下的千古绝唱所说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没有“七星坛诸葛祭风”,哪能有“三江口周瑜纵火”?周郎的惨淡苦心,恐怕会因一着遗落而全盘皆输。根据事物的新发展和情况的新变化,适时调整甚至改变原定的决策方案,是实施决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官渡战役初期,曹操本来同意荀攸的分析:“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如果“迁延日月,粮草不敷”,因此“利在急战”。于是,刚刚到达前线,曹操便“传令军将鼓噪而进”,结果首战大败。事实教育了曹操,袁军虽然有种种弱点和劣势,但袁绍的70万大军也确确实实是能吃人的真老虎,强弱悬殊,“急战”求胜的决策必须放弃。于是,曹操就后退一步,把兵力集中在官渡,坚守营垒。袁军堆筑土山,在土山上向曹军营中发射乱箭,曹军造了一种能发射石头的“霹雳车”还击;袁军挖地道攻击,曹军掘堑壕抵御。双方“自八月起,至九月终”,相持多日。此间,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一度想“弃官渡退回许昌”,但留守许昌的荀彧报书给他打气,曹操便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令将士“效力死守”,以便寻找战机,出奇制胜。不久,袁军从后方运来几千车给养到官渡。曹操得讯,抓住战机,派大将徐晃、史涣出击,烧掉袁军的粮草。接着,又采纳了袁绍的降士许攸的建议,亲自出马,夜袭乌巢,烧掉了袁军的全部屯粮。至此,袁绍军心大为动摇,反攻时机成熟,曹操乘机奋力出战,全线击溃袁军。由此可见,没有“急战”到“死守”的方案改变,就不可能有曹操在官渡的胜利。

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技术含量高、不易仿冒,处于独家垄断地位,同时市场需求也较大,为保持盈利,此时企业应采用()。 [A] 新品中价战略[B] 新品低价战略 [C] 新品高价战略[D] 随行就市战略 2、松下电器公司对索尼公司首先投放市场的录像机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缺点,采取了增加新功能,延长播放时间,降低产品成本等措施,使其生产的产品获得改进。松下公司采取的这种战略是()。 [A] 紧跟型战略[B] 模仿型战略 [C] 领先型战略[D] 配角型战略 3、相关型多种经营对应的组织结构属于()。 [A] 职能制[B] 混合结构[C] 母子公司制[D] 事业部制 4、企业是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高层领导者自己确定和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要有高度的主动性,这一特点反映了企业战略决策工作的()。 [A] 创新性[B] 自主性[C] 间歇性[D] 风险性 5、企业将投资主要用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技术水平,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按投资方向来划分,这种投资战略属于()。 [A] 内涵型投资战略[B] 外延型投资战略 [C] 设备投资战略[D] 工艺投资战略 6、对于产品质量的经济性特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A] 只包括制造成本[B] 只包括使用成本 [C] 包括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D] 只包括销售成本 7、一般情况下,退出型市场战略适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 [A] 投入期[B] 成长期[C] 成熟期[D] 衰退期 8、以企业现有的产品在企业现有市场上满足老用户需要的同时,争取新用户,提高企业现有产品在原有市场上的占有率。这一战略属于()。 [A] 市场开发型战略[B] 市场创新型战略 [C] 多角化经营战略[D] 市场渗透型战略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一诸曷亮: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刘备: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三、孙权: 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四周瑜:

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五、曹操: 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六、司马懿: 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七、曹丕: 1、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 2、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八、鲁肃: 1、目光长元、有雄才大略的统帅。 2、他的性格中又有忠厚诚恳近乎愚钝、优柔寡断的一面,也常常被人加以利用。 3、此外鲁肃还是一个胸襟广阔、举贤任能、爱情人才、处处以国家为重的社稷之臣。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故事脉络】群雄蜂起,汉亡的前因后果一一刘曹孙的起家一一中原争霸的两家对决一一曹孟德气吞天下,孙刘联手抗敌的赤壁之战――刘备取蜀确立天下三分一一蜀吴矛盾激烈化,关羽败亡导致夷陵之战,强蜀开始衰落——诸葛亮内外攻略,定蜀联吴——吴蜀北伐――孔明病逝一一蒋费执政,三国各自出现内部危机一一姜维北伐,司马专政,吴内乱不止一一二士争功,蜀国灭亡一一晋八路灭吴,天下一统。 (一)第一至第十四回 这是整个故事的序幕和大背景。首先交代汉末朝纲松弛,人心思乱, 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引起群雄登场。董卓进入洛阳,专政乱国,各路诸侯起兵讨伐。王允巧使连环计除掉董卓。随后,各路军阀展开了混战。在这一部分里,《三国演义》里的许多主要人物纷纷出场,如曹操、刘备、关羽、张

2019年10月企业经营战略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企业经营战略试题 课程代码:0015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面临种种风险,下列风险中不属于差异化战略的风险的是 A.易于被竞争者模仿的风险 B.多变的市场造成的风险 C.高额专属成本造成的风险 D.丧失市场份额的风险 2.某企业与外商共同出资创办企业以带动产品出口,该企业采取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属于 A.商品出口战略 B.加工出口战略 C.合资经营出口战略 D.境外投资战略2019年4月00151企业经营战略

3.日本松下公司对生产的洗衣机、空调、冰箱等产品都统一使用“松下”的品牌名称,那么,松下公司采取的品牌名称策略是 A.个别品牌策略 B.家族品牌策略 C.组合品牌策略 D.独立家族品牌策略 4.根据产品要素的分类,下列属于无形要素的是 A.产品数量 B.产品品质 C.产品的包装 D.产品的安装 5.在下列技术创新战略中,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性”特点的是 A.合作创新战略 B.自主创新战略 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 D.模仿型技术创新战略 6.关于企业实行横向一体化战略的好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够吞并和减少竞争对手 B.能够形成更大的竞争力量去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 C.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被吞并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D.有利于节约与上、下游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购买或销售的交易成本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第一~二十四回人物分析 刘备(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孝顺(玄德幼孤,事母至孝);自幼便有大志;深谋远虑,不冲动,淡定从容(在张飞多次冲动时观大局及时拦住了他);好结交天下豪杰(桃园三结义)有勇谋有谋略; 仗义(见朋友有难必营救);仁慈,但有时易信他人(多次相信吕布与他为善);谦逊(陶谦欲与之徐州却自以为无资格数次推让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雷厉风行,做事果断(至刘备同有除黄巾之志便立即招募乡勇与之同举大事)正义,仗义但冲动,常因仗义抱不平而做出冲动之事(见卢植被冤,就要斩护送军人以救卢植;刘关张救了董卓以后,董卓态度仍然无礼,张飞就要提刀杀之;张翼德怒鞭督邮因为刘备被督邮侮辱)好结交天下豪杰(桃园三结义)心直口快,逞强好胜,性格暴躁,盲目自信,刚愎自用(玄德留张飞管理徐州,特吩咐他少酒,可他仍设宴逞一时酒醉,使吕布有机可乘,酿成大祸)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好结交天下豪杰(桃园三结义)抱不平,正义(因家乡有人倚势凌人,便杀之)武艺超群,雷厉风行(在多次战争中都披荆斩棘,温酒斩华雄)也有谋略,不像张飞那样冲动 曹操欺君罔上,窃国谋逆(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 玩弄权术,残暴不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吉平”,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用毫无过错的王故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出于恐惧和猜忌杀恩人吕伯奢一家) 雄才大略,敢做敢为,善于引纳人才,以大局为重(文有孔融、杨修、王粲、陈琳等大文人;武有徐晃、张辽、许诸、典韦、夏侯渊等一代武将;并且身边有一群卓尔不群的智囊团,如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一流谋士;在人才面前不惜承认自己的过错,低下自己的身份) 吕布武艺超群,轻于去就,目光短浅,见利忘义(投奔各处背叛各处),但也不是有勇无谋之辈(吕奉先射戟辕门,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对他两不利的战争),目光短浅,好面子,但无大过 董卓骄傲自满,目中无人,飞扬跋扈,忘恩负义(被刘关张营救却仍高傲无礼),贪恋美色(奸淫宫女;因此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反间计与吕布反目后被吕布杀死);常有不臣之心(何进死后董卓独揽大权,废汉帝陈留践位)贪得无厌,凶狠残暴,荼毒百姓(村民社赛时,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且挂人头焚烧人头为乐) 袁绍(字本初)本来是想当一名汉室忠臣,率先杀了十常待,胸怀天下;文武双全;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不听忠言 王允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忧国忧民,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用貂蝉以美人计反间计让董卓和吕布反目,从而自相残杀;临死不畏死亡) 孙策孝顺;武艺超群,作战勇猛,人称“江州小霸王”(一次战路夹死一人叫喝死一人); 招贤纳士,屈己待人,礼贤下士 赵云字子龙(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第七回出现,武力超群,骁

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企业经营战略概

第一编总论(一章企业经营战略概论—企业经营战略的产生、特点及其地位;经营战略理论的形成及其进展;企业经营战略治理模式。二章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环境环境综合分析。三章企业战略经营领域分析-企业战略经营领域及其结构;确定战略经营领域结构的原则;分析企业战略经营领域的方法。四章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企业使命决策;企业战略目标决策)第二编企业总体战略(五章进展型战略-进展型战略的特点及其缘故;进展型战略的差不多类型;进展型战略的适用条件及其利坏。六章稳定与紧缩型战略-稳定战略的特点和类型;稳定型战略的适用条件及其利坏;紧缩型战略的特点和类型;紧缩型战略的适用条件及其利坏。七章大型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大型企业的特点和地位;大型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大型企业总体经营战略及其决策。八章中小型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和地位;中小型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中小型企业总体经营战略及其决策。九章国际化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国际化企业的特点和地位;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总体经营战略及其决策)第三编企业经营单位战略(10企业经营单位定位战略-企业经营单位定位战略;企业经营单位投资战略。11企业经营单位的竞争战略和合作战

略-企业经营单位的竞争战略;企业经营单位的合作战略)第四编企业职能战略(12企业市场战略-企业市场战略及其内容;企业目标市场战略;企业市场开发战略;企业品牌与名牌战备;新形势下市场营销新谋略。13企业产品战略-产品要素和产品战略;产品寿命周期与产品战略;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战略;产品开发战略;产品战略决策。14企业产品质量战略-产品质量特性和质量战略的地位;质量战略类型;质量战略决策。15企业科学技术战略-科学技术与企业技术进步;企业科技战略的特点和类型;企业科技战略决策。16企业物力资源战略-企业物力资源及其类型;企业物力资源战略类型及其决策;企业物力资源战略的实施。17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企业文化战略类型及其决策;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18企业文化战略-企业文化及其在经营中的地位;企业文化战略及其类型;企业文化战略决策。19企业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的内容任务和作用;企业筹资战略决策;企业投资战略决策;资产运营战略决策;资本经营战略决策方法)第五编企业经营战略治理(20企业经营战略治理过程-经营战略制定过程的治理;战略实施过程的治理;战略操纵过程的治理。21企业经营战略的组织与指挥-战略决策与规划对组织结构的要求;经营战略与

企业经营战略19年4月

2019年04月自考(00151) 企业经营战略试题及答案 1.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面临种种风险,下列风险中不属于差异化战略的风险的是(A) A.易于被竞争者模范的风险B多变的市场造成的风险C高额专属成本造成的风险D丧失市场份额的风险 2.某企业与外商共同出资创办企业以带动产品出口,该企业采取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属于(C) A产品出口战略B加工出口战略C合资经营出口战略D境外投资战略 3.日本松下公司对生产的洗衣机、空调、冰箱等产品都统一使用“松下”的品牌名称,那么,松下公司采取的品牌名称策略是(B) A.个别品牌策略B家族品牌策略C组合品牌策略D独立家族品牌策略 4.根据产品要素的分类,下列属于无形要素的是(D) A.产品数量B产品品质C产品的包装D产品的安装 5.在下列技术创新战略中,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性”特点的是(B) A合作创新战略B自主创新战略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D模仿型技术创新战略6.关于企业实行横向一体化战略的好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能够吞并和减少竞争对手B能够形成更大的竞争力量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 C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被吞并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D有利于节约与上、下游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购买或销售的交易成本 7.美国IBM公司有个“百分百俱乐部”,公司以成为该俱乐部会员来激励员工完成任务,IBM此时采取的激励方式是(A) A荣誉激励B物质利益激励C任务激励D榜样激励 8.下列融资方式中属于内源型融资的是(C) A银行贷款B股票C折旧准备基金D企业债券 9.根据企业文化的层次,厂区厂貌文明环境情况属于(B) A制度与行为层文化B物质层文化C精神层文化D理念层文化 10.根据战略经营领域(SBA)的划分原则,“问题SBA”具有的特点是(C) A环境引力大,企业实力大B环境引力小,企业实力大C环境引力大,企业实力小D环境引力小,企业实发小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郭济兴安李世俊著 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 ——高度重视战略经营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当时东汉政权没落,农民起义蜂起,政权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专门是逐步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刀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许多、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缺失。能够讲,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因此,重视决策,善于决策,是“三国”中许多人的共同特点。《三国演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决策”的概念。这要比“决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数百年之久。专门是“三国”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摸索咨询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进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许多战略决策成功的壮举。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刘表,后经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的举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在与刘备首次会面时。第一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简明扼要地讲明了荆州和益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最后告诉刘备,欲成霸业,应该“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优选.)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诸葛亮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他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黄月英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赵云 赵云: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原效力公孙瓒,因见其无远大志向,改投刘备。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属下,其慎虑如此。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甚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从其言。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关羽 关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汉中皆有上佳表现的老将黄忠外,再举一例:孙权请求迎娶他的女儿,不嫁也就算了,还以当时南方人最忌讳的北人

企业经营战略概述2018版

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第一章(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一、什么是企业经营战略? 企业战略也称企业经营战略,是战略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称谓,它涉及企业所有的关键活动。所谓企业经营战略,是指企业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为谋求生存和不断发展所作出的总体性、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二、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 全局性、长远性、竞合性、纲领性、应变性与相对稳定性。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作用? 1.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指明方向 2.为企业顺利发展提供保障 3.为企业管理增强活力 4.为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四、安索夫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 1.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具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 2.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必须与环境相适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实施不同的战略管理模式 3.企业经营战略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产品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与协同作用 五、迈克尔波特的主要观点

1.企业在竞争中要考虑的因素不外乎五种力量,应该重点研究。(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替代品的生产者、资源的供应者、产品的购买者) 2.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实质上就是制定基本的竞争战略,针对不同的竞争力量,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 3.产品有其寿命周期,决定着行业也有其寿命周期,处于不同寿命周期阶段内的行业,其企业的投资战略也是不同的。 4.每个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即要建立起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成长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 六、普拉哈拉德和哈里默的核心能力战略理论主要观点 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了多种能力,如战略管理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但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众多能力中最根本的一部分,它不是指企业的某一两项能力。而是对上述诸多能力进行整合的能力,即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 核心能力具有的特点:延展性、增值性、独特性。 七、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含义 狭义的经营战略管理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斯坦纳。广义的经营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的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思想,它与我们平常认识的问题所不同的是,战略管理思路是一种系统的思路,强调应站在长远和全局角度去认识企业管理问题。 八、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系的构成 1.经营战略管理过程系统(战略分析阶段、战略制定与决策阶段、战略实施与反馈

企业经营战略

浅谈企业经营战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着眼未来,树立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的经营战略,分别是诚信经营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和人才战略。每个战略都研究了其实施的重要性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说这四点对于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并不断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 一、诚信经营战略 诚信是一种诚实守约的行为,经济学分析表明,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否选择诚信,主要是看诚实守约成本的高低,当诚实守约预期的效用超过了将时间及另外资源用于从事其它的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就会选择诚信守约,反之亦然。企业根本的使命是创造价值,企业诚信联系着价值的创造,既是因,也是果,它既可以凭借对顾客行为的考察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己经提供了良好的价值,而且可以引发一系列经济效应,使得其总成本达到最小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销售成本最低。业务量的不断增长。吸引并且留住了更多的忠诚顾客,有利于企业形成更多的销售,多次销售和顾客之间的口碑相传,增加企业的业务量并且扩大其市场份额,同样,企业还可以利用获得的更多利润更好的服务顾客,保证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其次,保证人力资本成本最低。人力资本的稳定和增值,企业拥有可持续的业务增长,就能更容易吸引并留住优秀的雇员,为企业营造人力资本,这些诚信雇员一方面从顾客身上体验到成就,学会更好的为顾客服务;另一方面雇员提供优质服务反过来强化了顾客的忠诚度,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最后,保证生产成本最低。诚信的长期雇员能了解企业的产品及工作流程,也熟悉企业的顾客及他们的需求,从而能在工作中学会降低成本;而忠诚的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清楚,这就容易促成双方交易成功,从而丰富顾客的价值内涵并产生卓越的生产力形成其他企业难以匹敌的竞争优势。 二、品牌战略 公司经营涉及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品牌战略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导致产业的全球整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品牌战略的实施,而品牌不仅仅是市场识别的标志,更是企业战略实施成果的文化标志。就国内市场而言,消费结构变化与市场供需的逆转同步进行,也客观上要求企业加速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精修订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一书的成功,和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紧密相联。《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大成者,包含了丰富的文韬武略,这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同时,《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是具有社会结合形态的各种人类活动,诸如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这正是管理产生的组织土壤。因此《三国演义》中蕴涵了普适于其他共同活动的管理原理、管理思想、管理智慧等,具有永久的管理学理论价值。 一、战略篇 1、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 ——高度重视战略经营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当时东汉政权没落,农民起义蜂起,政权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特别是逐渐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刀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损失。可以说,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因此,重视决策,善于决策,是“三国”中许多人的共同特点。《三国演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决策”的概念。这要比“决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数百年之久。尤其是“三国”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思考问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企业经营战略方案概

企业经营战略概 第一编总论(一章企业经营战略概论—企业经营战略的产生、特点及其地位;经营战略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模式。二章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环境环境综合分析。三章企业战略经营领域分析-企业战略经营领域及其结构;确定战略经营领域结构的原则;分析企业战略经营领域的方法。四章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企业使命决策;企业战略目标决策)第二编企业总体战略(五章发展型战略-发展型战略的特点及其原因;发展型战略的基本类型;发展型战略的适用条件及其利坏。六章稳定与紧缩型战略-稳定战略的特点和类型;稳定型战略的适用条件及其利坏;紧缩型战略的特点和类型;紧缩型战略的适用条件及其利坏。七章大型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大型企业的特点和地位;大型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大型企业总体经营战略及其决策。八章中小型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和地位;中小型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中小型企业总体经营战略及其决策。九章国际化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国际化企业的特点和地位;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总体经营战略及其决策)第三编企业经营单位战略(10企业经营单位定位战略-企业经营单位定位战略;企业经营单位投资战略。11企业经营单位的竞争战略和合作战略-企业经营单位的竞争战略;企业经营单位的合作战略)第四编企业职能战略(12企业市场战略-企业市场战略及其内容;企业目标市场战略;企业市场开发战略;企业品牌与名牌战备;新形势下市场营销新谋略。13企业产品战略-产品要素和产品战略;产品寿命周期与产品战略;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战略;产品开发战略;产品战略决策。14企业产品质量战略-产品质量特性和质量战略的地位;质量战略类型;质量战略决策。15企业科学技术战略-科学技术与企业技术进步;企业科技战略的特点和类型;企

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必然产物,所以企业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学习经营文化。 “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有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中国古代有“文治教化”的意思。企业文化包括“两大种类”和“三个层次”。“两大种类”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是指企业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外在形象文化。 必须指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而理念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简言之,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有了判断的标准,顾客和员工才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可贵的,什么是要摒弃的。比如,“顾客就是上帝”反映了企业对待顾客的价值取向;“效率就是生命”反映了企业在管理上的价值准则。因此,经营文化的关键便是以价值观为中心。 现代营销有两个核心:一是以顾客满意为中心,二是创造需求为核心,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是指顾客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与他的期望值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如果感知效果超过期望值,顾客就会很满意;如果感知效果低于期望值,顾客就会感到不满意。那么怎样才能让顾客的感知效果超过期望值呢?那就要求企业挖掘并销售其产品有价值的独特品质,让顾客通过产品得到更多的附加价值,并让其愿意为这些附加价值消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消费一个产品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越来越注重消费产品时所带来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及价值认同。因此,文化具有极大的创造力,是塑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工具。所有附加价值都是文化的体现,它是产品价值得以不断提高,也是促使消费者愿意对商品进行附加价值消费的终极原因。比如宝马,它之所以能够用差不多的配件卖出比同类汽车高很多倍的价格,就是因为消费者对该产品文化乃至整个企业的价值认同,从而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去获取物质与精神享受。 文化的传播途径通常有以下几种:通过企业的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灌输、通过企业内部的工具流系统和传媒系统进行传播;通过社会公开发行的社会性媒体来进行广告宣传等。 经营品牌 文化塑造多了,就自然形成了品牌。所以,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必须开始经营品牌。 品牌(Brand)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它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和商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不难看到,在白热化的商战中,失败者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成功者成功的秘笈却惊人地相似,他们无一例外地借用了品牌这把“利剑”。例如,蒙牛、海尔、脑白金……品牌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虽然竞

《三国演义》课文赏析

《三国演义》课文赏析 本课选择了《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中的“隆中对”部分,即刘备等三人终于见到诸葛亮,并听取诸葛亮“三分天下”建议。它又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竹林青翠,溪流淙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骑马第三次来到诸葛庐前,迎面见诸葛均走来”至“诸葛亮亲自打帘,引刘备进入堂上”。叙述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立于庭中恭敬等候,宾主相见。[来源:学科网ZXXK] 在经过“一顾”“二顾”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后,观众的耐心已经到了最大的忍受限度。“三顾”一开始,便从诸葛均的嘴里知道诸葛亮这次终于在家,观众也随之松了一口气──因为前文已有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的推荐之辞、有司马徽“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的赞美之辞,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气宇非凡和谈吐不俗的映衬,诸葛均、黄承彦行事高雅、歌意幽远的铺垫等,已把期盼的情绪蓄积甚浓,但隐约的不快和怀疑则又由张飞和关羽数次表现了出来:一是张飞怨怒诸葛均的“无礼”,二是诸葛亮午睡,直到日影偏西诸葛亮睡足醒来,刘备才得和他见礼。漫长的等待更给观众一种期盼结果的张力:如此傲慢无礼的诸葛亮究竟有什么真本事?同时也凸显刘备思贤求才的真诚。 第二部分,从“诸葛亮说:‘将军手书……’”至刘备拜求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先拒绝但最终同意。这是全部《三国演义》,也是“三顾茅庐”的核心“隆中问对”部分。[来源:学科网ZXXK] 这一部分,编剧基本沿用了《三国演义》的原文,只将个别词句作了口语化处理,如“而终能攻克袁绍者(竟能克绍者)”,“既靠天时(非惟天时)”等。 同时有三处值得注意:一是谈三分天下时增加了诸葛亮取地图挂地图的动作,表明他的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一是在最后比原小说增加了刘备追问“先生,真不肯出山相助”与诸葛亮坚持拒绝“实难奉命”两句对话,利用电视剧表演的优势又给诸葛亮接受邀请增加了一个拖宕;一是删去小说中的献礼、住宿行为的描写,直接插入古琴音乐,以歌声表现诸葛亮的心志和离开隆中的种种情景,强化了电视剧的表现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导演充分发挥了电视剧的长处,为《隆中对》另外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仅描述了诸葛亮饱学苦读、关怀天下的青年时期的生活,也再现了刘备兄弟三人为复兴汉室、拯救苍生三顾茅庐聆听求教的诚恳态度,又叙述了诸葛亮离开故居,与家人朋友依依惜别的现实场景。三段歌词各有侧重,第一段说明诸葛亮读书原为济世救民,躬耕隐居只为得遇明主;第二段则说明诸葛亮虽然接受刘备邀请出山相助,但其志向仍是淡泊名利,有“余年还做垄亩民”的清雅抱负;第三段表明诸葛亮面对变易天道、难寻运数,只有满腔忠悃面对天下的高风亮节。这三段歌曲不仅言词典雅,更在歌声中升华了本集“隆中对”的主题,将情绪推向了高潮,观众看后不仅为刘备求贤礼士的诚恳所打动,更为诸葛亮的大义为民的入世精神所感动,在欣赏历史剧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济世的思想教育。 小说和电视剧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媒介不同,艺术思维方式有异,从而决定了电视剧有着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独特审美要素,诸如画面美,造型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等。电视剧的美必须是电视化的,它要求在可视可听的审美要素上下工夫。电视剧《三国演义》运用了很多电视化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品味。[来源:学科网ZXXK] 《三国演义》中演员的表演也是相当成功的。本集出现的人物不多,戏的重点放在唐国强(饰诸葛亮)和孙彦军(饰刘备)身上,他们的表演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追求生活化的表演原则,讲究逼真性。虽然《三国演义》演的是历史事件和古代人物,但让观众看起来就跟真的一样。第二,因为《三国演义》属于古代剧目,所以演员的表演从古代戏曲中吸取了营养,演员举手投足间带有适度的戏剧性。适度就是有分寸感,没有过度的戏剧性的夸张。因为《三国演义》是实景拍摄,景别方面多采用中近景和特写镜头,如果演员

00151企业经营战略概论章节重点

00151 企业经营战略 章节重点(配合教材复习) 第一章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P36 企业经营战略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条件主要是:(2019年4月考简答题) 1、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2、生产竞争的日趋激烈 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4、资源供应日益紧张 5、生态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 6、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 P39 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全局性、长远性、竞合性、纲领性、应变性与相对稳定性。(识记每个特点代表的内容)2017年4月,10月都考过单选. 例:关于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经营战略所规定的企业奋斗目标通常只需要一年的时间 B、经营战略忌具有竞争性、又具有合作性 C、经营战略规定企业的总体行动,追求企业的总体效果 D、经营战略所规定的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应保持相对稳定 P40 企业经营战略的作用: (1)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指明方向 (2)为企业顺利发展提供保障 (3)为企业管理增强活力 (4)为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P42 安索夫企业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参考教材) P43 企业经营战略的四个要素:产品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协同作用。 P43 “战略管理的鼻祖”是安索夫。 p43 五种力量是:行业中现有竞争者、潜在加入者、替代品的生产者、资源的供应者、产品的购买者. P43 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有: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 P44 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名词解释) P44 核心能力的特点:延展性、增值性、独特性 P45 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系的三个部分构成:经营战略管理过程系统、经营战略层次体系、经营战略方案的内容体系。 p47 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体系: 1、第一层次:公司层经营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目录 上编·《三国演义》宏观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成书及影响 第二章《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意蕴 第三章《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突出成就 第四章《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 第五章《三国演义》艺术谈 下编·《三国演义》名段赏析

上编·《三国演义》宏观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成书及影响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由《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谈起 胡适在《三国演义序》中有云:“《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由此算起至《三国演义》成书大约五百年。 罗贯中只是这座精美房舍“始成”的建筑师。 正确解读《三国演义》就要首先了解其演变的历史。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足鼎立。本身这个时代就具有戏剧性,极具“自我”的特色。 “三国”相继灭亡不久,时人陈寿撰《三国志》承续中国人志史著述的传统。尽管没有全面准确反映三国史实,毕竟是三国资料的最早存证,是作家创作《三国演义》重要的史料来源。 百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特点是:量大,博引,生动有趣。 晋人和南朝人的笔记、小说中,已经出现不少以三国的人和事为描写对象的故事。南朝梁代殷芸的《小说》,《裴子语林》等。其中以《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创作贡献最大。

及至唐代,三国故事传播渠道很多,范围很广。唐人诗歌中涉及众多三国题材,其中吟咏最多的是诸葛亮。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等等。唐人“三绝碑”(裴度文,柳公绰书、鲁建刻)颂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宋代文学艺术发展迅猛,三国故事传播日盛,为《三国演义》的诞生做好了准备。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专门的“说三分”,其中霍四究最为著名。高承《事物纪原》。苏轼《东坡志林》:“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元代“说三分”现象更为普及。而且元杂剧中剧作甚多。另外还有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演变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是《三国演义》的母本之一,也是研究《三国演义》极为重要的资料之一。 元末明初,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罗贯中所存资料极少,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中邮“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1364年)甲辰复会。别后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三国演义》最早刊本为明代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卷首有蒋大器(庸愚子)《序》和张尚德(修髯子)《引》。其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并为120回。 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刊刻毛本《三国演义》。 可以说,《三国演义》的成书与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从陈寿《三国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即从母题原型到小说原型,历时一千年;其二,从罗本到最为流行的毛本,是完善包装的阶段,历时数百年。

《三国演义》内涵分析

《三国演义》内涵 一、关于“七实三虚” (一)、《三国演义》与前代史书之关系:参照《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两部史书,《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言行大多可找到依据,可以说,《三国演义》对原有素材进行了移换变形。 (二)、《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平话》关系:继承与超越 (三)、小说叙述历史的态度:打破天道正义观念 二、“拥刘反曹”倾向的源起及发展 (一)、晋到六朝:以曹魏为正统 (二)、东晋习凿齿:尊汉抑魏(见于《汉晋春秋》) (三)、北宋代说书:流露“拥刘反曹”倾向(见于《东坡志林》) (四)、元代《三国志平话》: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五)、《三国演义》直接继承并加强这一倾向 (六)、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批点《三国演义》时进一步强化巩固了“拥刘反曹”的观点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文化内涵 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杰出的战争和谋略描写,中国文化智慧的集合,融合儒、道、纵横、兵家等等诸多思想的荟萃。 其主要文化思想内涵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元末社会动荡,百姓渴望安定统一,这也是成书年代及作者所处时代要求的体现。 (二)、对儒家仁政理想的向往及道德的追求: 1、拥刘反曹倾向。 2、对蜀汉集团的着力刻画:刘备仁君形象、诸葛亮能臣贤相的典范、关张的忠义勇猛、桃园结义的讴歌等。 (三)、总结历史经验:民心、人才、谋略。 四、人物塑造手法: (一)、类型化与个性化的完美结合(以三个人物形象为例) 1、曹操形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以儒家理想为评判标准,突出其奸诈残忍一面,又真实描写出其丰富多元性格—“古今来英雄中第一奇人”(毛宗岗) (1)、奸诈 ①、陷害叔父②、杀吕伯奢一家③、许攸问粮④、借人头⑤、借刀杀祢衡⑥、梦中杀人⑦、杀杨修⑧、死后疑冢(“生而为伪,至死仍诈”) (2)、残暴狠毒 ①、杀吕伯奢全家②、为报父仇屠城③、杀伏完董承及伏皇后董贵妃④、杀耿纪韦晃等五人及其宗族和大臣 (3)、英雄之气 ①、不畏权贵:重责蹇硕之叔②、胆识过人:孤身刺杀董卓③、惟才是举,爱才如命,敬重忠义之士,宽待人才、厚待人才(如哭郭嘉典韦、对关云长、赵子龙的爱惜、收张辽庞德许褚、招请荀彧荀攸贾诩等、中庞统之计、痛杀陈宫沮授等等)④、诚心待士,从谏如流(如对郭嘉言听计从,得以平定北方)⑤、多谋善战,善于以少胜多(如战袁绍、打吕布、张绣、马超等)⑥、宽仁待民,法纪严明(如征讨董卓等军事集团、割发代首)⑦、旷世豪情,乐观自信、永

某企业经营战略方案

罗莱:圈地与养马并举,快速成就家纺领袖 系列专题: 罗莱于1992年创立,2004年即达到全国家纺(床上用品)销售第一,此后连续多年保持。在创业时一无厂房、二无品牌、三无稳定市场的罗莱,何以在短短十多年间快速成长为全国性的家纺领袖,其主要策略是什么,对其它家居企业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一、圈地战略:先人一步抢占资源,形成强大的资源规模优势 圈地战略是罗莱快速成长的核心战略之一,罗莱分别通过加盟扩张圈占渠道资源、通过代理多品牌圈占品牌资源、通过上市融资圈占资金资源,有序地解决了发展中的各种瓶颈,实现规模的快速放大。 1、投资设备、扩大产能,打造产业最强基地资源 1996年到2000年,是中国家纺市场的起步期,家纺行业基本上是以产品的生产为导向,大部分产品的质量差强人意。罗莱通过加大在生产设备上的投资,使其硬件基本上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家纺同行,成为中国家纺产品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为未来的市场扩张和品牌树立奠定了产品基础。 2、加盟连锁、快速扩张,圈占产业最优渠道资源 2000年到2005年,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家纺行业的井喷式增长,市场开始涌现全国性品牌,加盟连锁成为从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发展的主要手段。罗莱依靠加盟连锁体系,加快全国市场的布局和扩张,在全国36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中建立起了1000多家连锁店和上百家直营店,迅速在网点数量和对经销商资源的利用方面占据领先地位,从而在没有强大品牌的中国家纺行业中突颖而出。2004-2008年,罗莱超越其它竞争对手,占据中国家纺行业销售额第一的位置。 目前罗莱已经启动了“千城万店”计划,即要在近千个一级、二级、三级城市,建立近万个连锁店,估计用10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未来罗莱将进一步使渠道下沉到三四级城市,充分挖掘消费潜力。 3、细分市场、代理国际品牌,圈占产业最佳品牌资源 2005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价值观发生改变,消费者对家纺产品的需求从强调功能、品质向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风格化转换。 顺应消费个性化的趋势,罗莱一方面明晰了主品牌“罗莱”的细分市场定位,另一方面又收购或代理了众多的国际品牌(如澳大利亚家纺品牌“SHERIDAN 喜来登”、法国时尚家纺品牌“SaintMarc 尚玛可”、美国“Disney 迪士尼”、意大利高端家纺品牌“意欧恋娜(Yolanna)”、英国“Christy”、葡萄牙地垫品牌“Graccioza”、意大利香薰品牌“Millefiori”、意大利高端家纺品牌“Zucchi”、澳大利亚家纺品牌“PERI”等),同时还创建了直销品牌LOVO,使其品牌体系更加完善,覆盖了更多的细分人群。罗莱此举有一箭双雕之效:不仅可以利用多个品牌瓜分多个细分市场,提升销售;而且还可以通过各品牌的分工协作,提升公司整体形象并打压竞争对手。 4、盘活资产、改制上市,形成行业最强资金资源 家纺企业普遍规模偏小,面对行业高速增长的良好机遇,不少有竞争力的企业也苦于资金的限制,而不得不放慢扩张的步伐,资金资源成了制约家纺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瓶颈。 2008年9月,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了上海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后因金融危机爆发而导致罗莱上市的延迟,预计2009年将顺利上市。据《罗莱上市说明书》,上市募集资金将用于南通家纺生产基地扩建、直营连锁营销网络建设和研发设计中心建设。上市不仅为罗莱圈占大量资金,而且有利于改善罗莱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罗莱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罗莱作为家纺第一品牌的地位。 二、养马战略:顺势而为打造核心能力,形成系统能力平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