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的对比研究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的对比研究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的对比研究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的对比研究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 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台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台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 生素E、多种氨基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 的生成,抑制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 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

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 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 清热解毒, 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 及斑块面积指标, 结合血脂变化, 观察绞股蓝对消退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调节血脂的治疗作用。以40个临床病例治疗前后比较,显示绞股蓝能明显降低颈动脉MIT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降低血清中TC LDL-C 含量,升高HDL-C水平。通过研究绞股蓝对食饵兔AS内皮素- 1(ET-1) 和C反应蛋白(CRP)、血脂的影响,研究证明中药绞股蓝能降低高血脂和调节脂蛋白代谢,抗氧化损伤,纠正紊乱的血管舒缩功能,逆转ETmRN过表达,降低ET-1,保护内皮,与辛伐他汀有相似的调节保护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银杏叶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性味苦、涩、平,主要功能为活血化瘀、通络活络。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黄酮苷和萜内酯,具有改善细胞代谢,清除自由基以及促进微循环等药理作用。我院观察银杏叶片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选择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脑梗死68例,该观察证实较长时间口服银杏叶片, 有助于缩小或 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降低脑 梗死的发病率川芎川芎味辛性温,功能为活血化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本草纲目》谓其为“血中气药”。川芎嗪是川芎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具有典型的钙离子拮抗剂的特性, 有较强的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调节血小板功能和抗凝等作用。通过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 文章目录*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二、颈动脉硬化斑块怎么治疗*三、颈动脉粥样硬化食疗应该怎样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1、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 1.1、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高血压病防治指南推荐标准,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近2周内未服用降压药物。 1.2、高血脂诊断标准: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检验值如下:tc≥6.22 mmol/l,tg≥ 1.5 mmol/l,ldl-c≥4.14 mmol/l为升 高,hdl-c0.91 mmol/l为降低。血脂异常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 它是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动脉粥样化) 为特征的病变,可以减少或阻断血流。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增厚、变硬,斑块内部组织坏死后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粥样物质,称为粥样硬化。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 3、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

粥样硬化斑块通常是散在的,可以在主动脉至直径3mm的动脉内膜发生,最常见于冠状动脉,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现已基本清楚,但对这些变化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颈动脉硬化斑块怎么治疗1、一般治疗: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其他,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控制易患因素: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Ⅱ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 当给予降脂药物。 2、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内在化瘀筛血”配方,清血化脂,从而快速复合降脂,滤除沉淀的脂质、清理聚集的血小板、消融中微血栓等,恢复血液原始溶质比和粘弹度,消除动脉硬化斑 块的血脂形成原因“血脂紊乱沉淀、血流粘稠缓慢;消除”血脂紊乱沉淀、血流粘稠缓慢、血管内皮损伤紊乱、内膜粗糙发炎“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内因,从而有效预防动脉硬化斑块的再生和复发。 颈动脉粥样硬化食疗应该怎样1、大豆,大豆所含脂肪主要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晓东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66600)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发生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在众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CAS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引起的远端动脉栓塞和严重狭窄引起的远端低灌注进而导致缺血性损害。近年来,国内外对CA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1 CAS的好发部位 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起始部,颈外动脉少见。乃因这些部位血液流动缓慢、紊乱、复杂、管径急速伸展,血液产生涡流使脂质易于沉积且会使血管壁受到损害,有利于斑块和附壁血栓形成[1]。 依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5型[2]:Ⅰ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c thickness,IMT)大于或等于1.0mm,但小于1.2mm;Ⅱ型:管腔内有斑块形成,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厚度大于1.2mm,并未造成明显狭窄;Ⅲ型:血管内径狭窄大于20%,小于50%,尚无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Ⅳ型:血管内径狭窄大于50%,小于90%;Ⅴ型狭窄程度达到100%,无血流通过。根据斑块病理特征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 2 CAS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机制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内皮细胞损伤致使血液中一些大分子物质如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等沉积在血管壁的内膜下,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内皮细胞损伤后分泌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又造成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聚集形成硬化斑块和血栓[3] CAS是否引起脑缺血事件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大小;斑块的表面形态(光滑、粗糙、溃疡及血栓形成);斑块的组织学性质(脂质性、纤维增生、钙化、有无炎症反应和斑块内出血);斑块的稳定性;及管腔狭窄的程度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两种。稳定性斑块一般具备脂核小、纤维帽厚、炎症轻、无溃疡、不偏心、已钙化不易破裂等特点,故不易发生急性缺血事件。如果斑块是以脂质为主的软斑块,或者斑块表面有溃疡或有炎性反应,或有斑块内出血,则提示为不稳定性斑块,易造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CAS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有两种学说[5],血栓-栓塞学说和血流动力学性末梢低灌流学说。有人认为,严重神经缺陷和缺乏先兆症状的脑梗死多由血栓-栓塞所致;而神经缺陷轻微或表现为TI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其发病机制多与末梢低灌流状态或血流动力学原因有关。 3 CAS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与血管管径的狭窄程度有关。卒中的发生更和斑块的性质相关,Park等分析了1252例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患者的血管内膜标本后发现斑块溃疡与TIA和既往脑卒中的关系密切,而且狭窄越严重,斑块内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就越高。Dempsey等采用非侵入性双重超声扫描检测了286例患者的颈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厚度,发现斑块的厚度与血管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P<0.001)[7]。 4 CAS的治疗 CAS与血管重塑过程有关,血管重塑又可分为扩张性重塑和限制性重塑。前者通常与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过度表达有关,血管狭窄并不严重,更多的是形成不稳定斑块,主要依靠内科治疗;后者更多的导致管腔狭窄和远端血流减少,主要依靠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 4.1 内科治疗对于活动性斑块的控制,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最常用的措施,对于合并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优先选择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起到稳定斑块和降低卒中风险的作用。另外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以及抗氧化作用。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血管炎等明确的危险因素也应采取各种治疗措施积极进行处理。尤其值得强调的是降压不能过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 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 一、流行病学资料 脑卒中(stroke)是目前我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为20% ,农村为19%。25~74 岁年龄组人群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70/10 万,女性为1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89/10 万,女性为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病死率男性为33%,女性为38%[1]。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比例为4:1。其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与脑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 以高达26%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 ㈠发病原因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形式是颈动脉形成硬化斑块造成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的分叉处,特别是颈动脉球。按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斑 块可分为纤维性板块和复合性斑块两类。 (1)纤维性斑块,早期的动脉硬化斑块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其中主要成分是胆固 醇。同时斑块周围的炎症反应又伴发血管壁纤维增生,覆盖于斑块表面。 (2)复合性斑块,纤维性斑块经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复合性斑块。引起临床症状的颈动脉复合性斑块通常具有溃疡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块内出血等特点。斑块进展造成血管内膜层破裂,粥样物质碎屑释放入血管腔内。随着粥样碎屑的不断脱落,在病变的中心可出现溃疡腔。该病灶可使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成为致栓物质不断脱落的出口。钙盐沉积参与斑块的形成过程,造成病变处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进展,斑块逐渐增大,有效血管腔不断缩小。粥样斑块内出血可导致斑块突然增大,引起血管腔急性闭塞。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一个非动脉硬化性的病变过程,主要影响中等大小的动脉。病变可以累及到颈动脉。30%的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65%的患者发生双侧病变; 25%的患者同时伴有动脉硬化改变。 3.颈动脉迂曲:颈动脉迂曲多为胚胎发育所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在胚胎过程的早期阶段,随着心脏及大血管从纵隔下降时,迂曲的颈动脉被拉直。如果这种发育过程没有完成,部分患者在儿童阶段即可发生颈动脉迂曲,大约50%为双侧病变。在成人,颅外段颈动脉迂曲多伴有动脉硬化。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迂曲的检出率为5%~16%。动脉迂曲由于血流减慢或斑块形成伴远端栓塞而产生症状,当两个动脉段之间角 度小于90度时可认定为动脉迂曲。 ㈡致病机理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两种机制: 1.斑块或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造成颅内动脉栓塞: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 2. 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既往认为颅外颈动脉直径减少50%时可以使压力降低,流向同侧半球的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缺血症状。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缺血、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 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多种氨基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的生成,抑制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 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及斑块面积指标,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体检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动脉粥样斑块非常普遍,尤其是老年人。今天就带大家来看一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回事。 定义: 颈动脉粥样硬化(CAD):指颈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狭窄或者闭塞性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怎样形成的? 危险因素: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粥样斑块病变早期呈外向增生,逐渐进展为内向增生,侵犯动脉管腔、引起狭窄。斑块易形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颈动脉硬化疾病程度分级

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怎么办? 轻度: 一般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无明显症状,不用担心,但是不能掉以轻心。关注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注意定期复查。 中重度: 应到医院就诊,听专科医生建议。尤其是当颈动脉硬化狭窄出现以下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突然起病。迅速出现对侧肢体无力或偏身感觉障碍。同侧黑矇。持续时间一般10-15分钟,可在1小时之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虽然可以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可反复发作,需要及时就诊。 2.缺血性卒中 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缺血,或分水岭梗死。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

3.眼部缺血综合征 老年患者多见,男女比约为2:1。 ?一过性黑矇:是同侧颈动脉狭窄的特征性表现,占颈动脉狭窄的30-40%,表现为突发无痛性单眼视力丧失,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后视力可恢复正常。 ?低灌注视网膜病变:眼部长期慢性灌注不足引起,患者自觉视力下降。 ?眼前节缺血综合征:角膜上皮水肿,房角新生血管形成,晚期出现晶状体浑浊。 颈动脉狭窄需要完善的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血脂、肝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 2.超声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到85-90%。颈动脉超声是缺血性CAD高风险无症状患者的初始筛查手段,还可以评估已知狭窄的严重程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提供血液动力学变化和侧枝循环是否建立的客观信息,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要点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要点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不仅要重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还要重视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和治疗。 头颈部动脉狭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严重阶段。伴有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脑卒中是导致严重残疾与死亡的主要类型。 随着影像学检查与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对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越来越全面细致,与病理学诊断越来越接近。相比之下临床诊断却显得过于简单,也缺乏统一、公认的诊断分类。哪些需要治疗?怎样合理治疗?这些属于临床热点但争议很大的问题却无共识发表。 本项共识所提的头颈部动脉为:头部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颈部动脉包括颈动脉与椎动脉颅外段,以及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动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主要包括动脉斑块形成、狭窄和闭塞,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一、头颈部动脉硬化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1. 血管超声诊断方法: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以清楚显示颈动脉的斑块性质。颈动脉血管超声在评价血流动力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通过测定血管的血流速度来估计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在检测狭窄程度>50%的大脑中动脉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强,但准确性受骨窗和操作者技术影响较大。椎动脉颅外段解剖位置较深,血管超声可以检查椎动脉狭窄。 2. 血管造影诊断方法:CT血管造影(CTA)可以清楚显示头颈部动脉的斑块与狭窄程度。对头颈部斑块与狭窄进行MRI检查。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可以显示斑块形态、斑块体积,可以分析斑块性质、斑块纤维帽、脂质核心大小、斑块钙化、斑块内出血。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显示头颈部动脉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 3. DSA诊断方法:DSA一直被作为诊断头颈部动脉疾病的金标准。CTA 或MRA不能明确的头颈部动脉闭塞性病变,有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治疗指佂的患者应进行DSA检查。DSA作为有创检查,存在手术风险、造影剂过敏及辐射量较大等问题。 二、头颈部动脉硬化的分类原则 1.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讲解学习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多种氨基 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的生成,抑制 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 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及斑块面积指标,结合血脂变化,观察绞股蓝对消退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节血脂的治疗作用。以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身体比较特殊,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生病,而且越是老年人越容易生病,因为老年人抵抗力越来越差,再加上平时不锻炼身体,就更容易发生疾病,有种病年轻人也会很容易患,但是老年人患病的几率跟高,那就是颈动脉硬化,那么得了这种病该怎么办呢?预防动脉硬化吃什么好?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 1、近期疗效显著,只要有良好的适应症,应考虑手术治疗,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适合手术治疗,且术中术后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生命危险。出现后大都有生命危险,或须截肢以保全生命,而且手术治疗可选择性小,不能反复应用,对再狭窄或栓塞后难以治疗,远期疗效下降,这主要是血管再狭窄或栓塞,愈后欠佳。 2、除了西医的抗凝溶栓去聚降纤扩管降脂等疗法外,中医中药是中国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一大特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肢体,经50多年临床研究,我国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总结国内成功的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独创了“无痛疗法”的治疗体系。 预防动脉硬化吃什么好 1、荞麦含有维生素有抗衰作用,中老年经常吃荞麦这不仅对防止动脉硬化,对糖尿病、肥胖病、脂肪肝也很有好处。 2、牛奶及奶制品中含有一种称为吡咯并喹啉苯醌的物质,可以防止过量的钙元素对神经原的损害,从而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因此提倡中老年平时适当饮些牛奶及奶制品,对防止动脉硬化有一定的疗效。 3、黑木耳有很好的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主要取决于黑木耳中富含粗纤维及亚油酸的作用。黑芝麻是中医用作滋肾健脑的食疗佳品,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及视物昏花。黑芝麻中含有亚油酸、维生素、蛋白质,其中维生素可抵抗使人衰老的自由基,亚油酸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4、天然食物中,大枣、山楂、杏、杨梅、紫茄中含有维生素最为丰富。尤其是紫茄,每公斤含维生素7.2克以上。多食这些食物可改善微循环,防止动脉硬化,防止脑溢血。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最好的方法肯定是进行手术治疗,但是上文提到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很容易造成并发症,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中药疗法,虽然疗程比较多,但是很有效果,而且对身体没有多大的伤害。最好的方法还是需要预防颈动脉硬化,在饮食上要多吃一些富有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促进身体健康。

(完整word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而言。 任意点IMT≥1.0mm即为增厚;IMT≥1.3mm定义为斑块;发现IMT增厚或/和斑块者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仅有IMT增厚而未达到斑块标准者定义为单纯IMT增厚;既有IMT增厚、又有斑块者归于斑块组;发现斑块但动脉狭窄<50%者定义为非狭窄性斑块fNP);发现斑块且动脉狭窄≥500,6者定义为狭窄性斑块(SP)。 综合斑块形态学及超声学特征,易损斑块定义为:表面不光滑、斑块50%以上区域回声不均质、低回声和不规则低回声暗区或/和溃疡斑块;稳定斑块定义为:表面光滑、斑块50%以上区域回声均质,或呈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血管狭窄程度用“N"法,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法(NASCET),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的管腔内径-狭窄处残留管腔内径)/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的管腔内径%。将颈动脉狭窄分为<50%;50-69%;70-99%;完全闭塞四个等级。并制定不同狭窄程度超声评价标准:①<50%:PSV(峰值流速)<125cm /s,EDV(舒张末期流速)<40cm/s,PSV ICA/PSV CCA<2.O;②50-69%:125cm/s230cm/s、EDV>100cm /s、PSV ICA/PSV CCA>4.0;④闭塞,无血流信号。“C”法:将颈

动脉狭窄分为<50%;50-70%;70-99%;完全闭塞四个等级。并制定不同狭窄程度超声评价标准:①<50%:PSV(峰值流 速)<120cm/s,EDV(舒张末期流速)<40cm/s,PSV ICA/PSV CCA<1.5; ②50-70%:120cm/s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 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而尽早对颈动脉 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373-02 近两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生率逐渐成上升趋势。在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 脑卒中占比约70%[1]。颅外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 病理基础,容易损伤的斑块突然破裂,进而形成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所以,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之前,尽早对斑块性质予以识别,配以合理有效的治 疗方案,对脑卒中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渗入学说、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以及单 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等等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无论是以上何种学说,都无法全方位的概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机制,其中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较为经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起源于内皮细胞损伤。病毒感染、抽烟、低 密度脂蛋白等原因都会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分泌生长因子,聚集单核细胞并随着 内皮细胞进入其下间隙,然后形成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受体介导,摄入内膜中已经氧化的脂质,从而形成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单核细胞 源性泡沫细胞。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后会影响泡沫细胞,进一步产生粥样坏死物; 内皮细胞受损后会集聚大量血小板,释放诸多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加强收 缩血管病聚集血小板,最终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 2.1 超声 超声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也是临床应用时间最早、最重要也是范围最广泛 的检测手段,可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二维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以及安全等优势,可对颈部 动脉血流动力学、血管结构进行动态观测。内中膜厚度增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初期表现,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而DSA、CTA等检测手段对早期内中膜厚度 变化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同诊断医师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 鉴别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斑块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方面,能力欠佳,存在诸多 伪像,极易忽略低回声的斑块。 (2)三维超声:以二维超声图像,三维重建斑块形态,可具体的显示颈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构。 (3)超声造影:有利于清楚显示斑块,对斑块炎症反应以及新生血管的形 成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特别是颈动脉闭塞、狭窄的确诊率比较高。 (4)TCD:TCD是临床常用于检测脑血流的一种手段,在筛查、预防脑血管 疾病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2.2 CTA 在临床检查脑血管疾病中,CTA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较其他侵入性检查手段,CTA费用低且安全性较高,可对血管进行多层面、多立场分析,可同时多方 位观测双侧颈部血管,弥补了DSA诊断的不足,特别是针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更新日期:2011-01-04朱昕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具有相同的病理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梗死,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较少,为了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我们从1995年1月至1999年1月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90例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①100例脑梗死患者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无糖尿病及明确的冠心病史,肝肾功能正常,男39例,女61例,年龄54~74岁,平均年龄(63.1±6.7)岁。②正常对照组:同期本科体检者90例,除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男31例,女59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为(61.7±6.1)岁。 1.2方法使用Dornier AI5200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患者仰卧,颈后垫薄枕,头部稍偏向非检查侧,从颈根部开始向上,逐阶段地从前、侧、后三个方向观察两则颈总动脉(CCA)、分叉部(BIF)和颅外段颈内动脉(ICA)的横轴和纵轴实时二维图象,显示颈动脉横切和纵切面,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并用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技术探测血流,帮助判定血管和其狭窄程度及部位,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及有无,记录有关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等,超声检查和分析由一位不知道患者临床资料的医师施行,参照华盛顿大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级,根据内径狭窄率分为6级:①A级:CCA、ICA 的IMT<1.0mm,BIF的IMT<1.2mm,内膜可不光滑,但无明显隆起斑块形成,PSV<125cm/s。②B级:CCA、ICA的IMT≥1.0mm,BIF的IMT≥1.2mm,斑块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狭窄率1%~15%,PSV<125cm/s。③C级:斑块增大,狭窄率16%~49%,PSV<125cm/s,但频谱多普勒示收缩期窗口消失。④D级:狭窄率50%~79%,PSV>125cm/s,EDV<140cm/s。⑤D+级:狭窄率80%~90%,PSV>125cm/s,EDV>140cm/s。⑥E级:血管完全堵塞,狭窄率100%,无彩色血流及多普勒信号。 2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2例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2例颈动脉斑块中,左侧斑块105处,右侧斑块107处,有69.4%(50/72)有二处以上斑块,29例为孤立斑块,右侧14例,左侧15例,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类型见表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探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探析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 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其中包括4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为A组,19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记为B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作为对照,记为C组,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组患者内膜中层厚度和血管异常率,同时比较三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A组、B组患者内膜中层厚度高于C组患者,血管异常率高于C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脑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标签: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征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多发于中老年人,此类病症会造成患者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症状,甚至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在脑血管病当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状,多发于颈动脉颅外段,而这一症状也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对此类疾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在临床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男41例,女21例,其中包括4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为A组,19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记为B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作为对照,男39例,女23例,记为C组。所有患者年龄44~81岁,平均(58.5±2.4)岁,病程2 h~12 d,平均(3.9±2.1)d。所选患者中,不包括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的患者,不包括小脑梗死、脑干梗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三组患者疾病类型、病程、年龄、性别、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检查的方式,对患者颈部动脉情况进行显示,对血管内膜情况以及管腔狭窄、斑块大小、斑块形态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患者斑块脂质含量进行检测,取患者颈动脉长轴切面,在距离分叉处1 cm的位置,对血管内径进行测量。如果内膜中层厚度超过了1 mm,则属于内膜增厚[1]。如果超过了1.2 mm 或是和相邻位置相比增厚超过0.5 mm,或达到相邻位置厚度的1.5倍则属于产生斑块。按照超声影像结果,将斑块划分为软斑、硬斑、溃疡斑、扁平斑等类型。

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 506 .吉林医学2011年1月第32卷第3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上述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此如何早期发现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上述老年疾病非常重要[1]。自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以来,一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费用高昂、有创等弱点很难普及[2]。近年来超声检查发展迅速,超声成像技术出现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文章探讨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7月~2010年6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50~89岁,平均65.5岁。其中单纯高血压15例,单纯糖尿病15例,单纯高脂血症14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并存2项或3项者20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1.2 诊断方法:选择德国西门子HS9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诊断系统,高频探头及脱机分析软件。受检者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检查对侧,检查前先安静休息10 min。将高频探头横置于胸锁乳头肌前缘或后缘,探测到颈总动脉横断面时向下移动至颈总动脉起始处,从颈总动脉起始处逐渐向上移动探头,沿血管走向显示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直至颈内动脉人颅显示不清为止的纵断及横断面,仔细观察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 2 结果 本组64例病例检查出有颈动脉斑块的60例,其中斑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有25例,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有15例,位于颈外动脉起始部的有4例,位于颈总动脉主干的有6例,双侧颈动脉均有斑块者10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形态学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扁平斑: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正常三层结构消失或破坏,本组共20例,占33.3%。②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回声或均匀弱回声,多为弱回声团,本组15例,占25.0%。③硬斑:由于斑块内钙化或纤维化,局部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或有声影,共10例,占16.7%。④溃疡斑:超声表现为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平,共15例,占25.0%。狭窄度>50%者12例。狭窄度>70%者5例。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变厚并失去弹性的几种疾病的统称,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非动脉粥样硬化形式包括小动脉硬化和Monckeberg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粥样硬化斑块通常是散在的,可以在主动脉至直径3 mm的动脉内膜发生,最常见于冠状动脉,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现已基本清楚,但对这些变化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目前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T强化血管造影检查、核磁共振造影检查及彩色双功能超声检查。已有资料表明高频超声能够准确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并可初步判断斑块性质。具体来说,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暴露,加上高频超声的应用,可明确显示颈动脉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故可作为筛选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方法,及早有效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同时配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不但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充盈及血流速度,还可以显示血管IMT和三层结构、增厚的程度和位置,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数量,管腔狭窄程度,具有定位准确、直观无创、重复性好的特点,可以为心脑血管病患者提供诊断治疗依据。在本组诊断中,根据斑块的回声情况将其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其中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呈均匀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表面有连续的轮廓回声及光滑的纤维帽;硬斑斑块回声增强,其后方可伴有明显声影;溃疡斑斑块呈混合型回声,表面不光滑。扁平斑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正常三层结构消失或破坏,所占比例最大。表明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及早发现斑块,确定其性质,及时进行相关干预,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总之,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易于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检出和监测,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参考文献 [1] 佟海燕,宋灿罗,赵春华,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及超声评价的意义[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27(2):204. [2] 张春东,勇强,李治安.动脉硬化的影像学检测方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27(2):311. [收稿日期:2010-11-19 编校:朱建梅] 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江斌(湖北省枣阳市西城开发区医院,湖北枣阳 441200) [摘 要] 目的:探讨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门诊或住院患者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超声颈动脉检测。结果:本组64例病例检查出有颈动脉斑块的60例,斑块主要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多数为扁平斑和软斑。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易于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检出和监测,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 . 临床经验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人民医院心脑科王安宁 动脉粥样硬化,目前来说还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终生性疾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学改变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全身各个动脉,其常在广泛性血管病变的情况下累及脑动脉;相对颅外动脉血管,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较晚;现代影像学和侵入性检查手段的增强、发展和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断增多。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其他动脉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有不同之处,应区别对待。 1.颅内动脉解剖生理学特点 颅内动脉(脑动脉)属肌型动脉,血管周围没有支持组织;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内膜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弹力膜组成,弹力层较厚,可缓冲动脉血对管壁的冲击,内膜的肌纤维和基质随年龄而增加。中膜由10 ~20层平滑肌环组成,随血管口径和血管延伸远端而减少,中膜弹力纤维很少。外膜由结缔组织、神经纤维和营养血管组成,弹力纤维稀少,没有弹力膜。颅内动脉与口径相同的颅外动脉相比,内膜相同,中膜和外膜明显较薄。穿入脑组织的动脉起自蛛网膜下腔内的中动脉和小动脉(管径在1000μm以下) ,进入脑皮质是微动脉(管径在300μm以下)。 颅内动脉壁腔比颅外动脉小,脑内皮细胞以紧密连接方式连接,形成了血液和大脑间的屏障。这些内皮细胞没有窗孔,以紧密连接方式连接,其选择性渗透的屏障作用阻止了大量的物质交换;该屏障即“血脑屏障”。 脑实质内的动脉缺乏外膜,脑动脉几乎无搏动;血循环依靠血管

内的压力对抗脑脊液而运行。 临床上常把脑动脉分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两大类,以顶枕沟为界,脑的前3/5(大脑前部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系供血,脑的后2/5(大脑后部和部分间脑、脑干、小脑)由椎-基底动脉系供血。 2.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硬化可累及全身的多处动脉,包括主动脉、冠状动脉、周围动脉和脑动脉等。病理改变起始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血管壁增厚;且血小板被激活,而聚集、粘附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其组织病理学改变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成分随病变进展,内含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内及细胞外脂肪沉积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不同表现;严重时期形成复合病变,纤维斑块发生钙化、坏死、破溃、出血、血栓形成,堵塞血管。 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发病机制 脑动脉,由于有丰富的血循环和Willis环系统,脑动脉狭窄很少影响血流量;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一般低于颅外动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资料明显少于颅外动脉,众知:白种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发生在颅外动脉,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则更常见于亚洲人、非洲人。近十多年来,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感染和炎症反应、损伤等,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多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